影响奶牛产乳量及乳品质的营养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牛生产学名词解释:1.肉牛的生产力:又称产肉力,是指肉牛在一定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所提供出来的一定标准、一定数量牛肉产品的能力。
2.补偿生长:当幼牛营养贫乏,饲喂量不够或由于饲料质量不好,牛的生长速度变慢或停止。
当营养恢复正常时,生长加快,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仍能长到正常体重。
3.肥育:在宰杀之前的一段时期使猪、鸡等家畜、家禽很快地长肥。
通常是喂给大量的精饲料。
也叫育肥、催肥。
4.胴体重:宰前活重-(头重+皮重+血重+内脏重+腕跗关节以下的四肢重)。
5.泌乳周期:母牛第一次产犊后便进入了成年母牛的行列,开始了正常的周而复始的生产周期。
因为乳用母牛的主要生产性能是泌乳,所以它的生产周期事围绕着泌乳进行的,因而称为泌乳后期。
6.围产期:奶牛临产前15天到产后15天这段时间。
按传统方法,前15为干奶期,后15为泌乳期。
7.全混合日粮(TMR):根据牛群营养需要的粗蛋白、能量、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把揉切短的粗料、精料和各种预混料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将水分调整为45%左右而得的营养较平衡的日粮。
8.酒精阳性乳:是指用68%、70%、72%、75%酒精与等量牛奶混合而产生微细颗粒或絮状凝块的牛奶。
分为高酸度酒精阳性乳(酸度为18-20°T以上,加酒精发生凝固的牛奶)和低酸度酒精阳性乳(酸度在11-18°T之间,加酒精可产生细小絮状凝块的牛奶)。
9.早期断奶:人为缩短犊牛的哺乳期,减少犊牛的哺乳量。
10.泌乳曲线:奶牛在从产犊到干奶的整个泌乳过程中,产奶量呈一定规律性的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奶量为纵坐标,所得的泌乳期奶牛产奶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1.干奶:为了保证母牛在妊娠后期体内胎儿的正常发育,使母牛在紧张的泌乳期后能有一充分休息的时间,使其体况得到恢复,泌乳得以修复与更新,在母牛妊娠的最后两个月采用人为的方法使母牛停止泌乳。
12.肉牛异地肥育:在甲地繁殖并培育犊牛、架子牛,在乙地专门进行肉牛肥育,发挥各种优势。
小议奶牛营养对牛奶成分的影响牛奶质量直接关系到奶产品的质量和销售,进而影响牛场和乳品厂的经济效益。
影响牛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乳成分,因此根据市场需要改善牛奶品质成为各国营养学家研究的热点。
牛奶产量和牛奶乳成分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遗传、生理、环境控制及饲养方式外,供给奶牛日粮的营养素是调控牛奶乳成分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日粮精粗比、能量、蛋白质、脂肪及干物质采食量。
调控牛奶乳成分各营养素间有互作效应,在生产实践中,生产者当使用某种饲料原料或改变某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时,在提高牛奶中某一指标浓度的同时往往会降低另一指标的含量。
因而系统的研究这些因素并人为的综合调控以满足人类对奶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量是很重要的。
1.干物质采食量对牛奶乳成分的影响日粮干物质采食量(营养摄入量)影响着奶牛奶产量和乳成分。
提高奶牛干物质摄入达到最大量,就会相应提高奶产量和乳成分,特别是乳蛋白的含量。
如在绝食、低营养水平或采食量降低情况下,此时奶产量和乳蛋白的含量会相应下降,而乳脂率在短期内会有所提高,这主要是此时瘤胃乙酸/丙酸比例提高,激素动员体脂而形成,但长期低营养水平,使奶牛产生适应性调整(需2-3周时间),进而降低乳脂率及非脂固形物含量。
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为了能使奶牛干物质摄入达到最大量,要有一合理的日粮营养素和正确的饲养方式。
按照奶牛体况、体重、胎次、泌乳时期和奶产量,采用分群饲养;奶牛饲槽要干净,适度的高低(让牛自然低头采食)及宽度(54cm);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法比精粗分开饲喂法能增加干物质采食量;增加饲喂次数(3-4次),保证奶牛有6-8小时的采食时间;适宜的精粗比,随着精粗比的提高会相应增加采食量,但不要超过60:40,否则会造成酸中毒进而降低采食量;适宜的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应在22-40%之间,酸性洗涤纤维应在17-24%,随着中酸性洗涤纤维的提高,会相应降低干物质采食量;适宜的粗脂肪供给量,不要超过6-7%,否则采食量相应会下降,主要是脂肪对瘤胃微生物有毒害和抑制作用,脂肪使日粮适口性降低,影响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和肝脏脂肪的氧化;适宜的蛋白质水平,非蛋白氮和过高可溶性蛋白质水平会降低采食量;适宜的饲料水份(35-50%),特别是发酵性饲料,如超过50%,含水量每超过1%,总干物质采食量下降体重的0.02%;充足的饮水,饮水要及时、方便和干净;喂以质好的饲料,发霉、冰冻、有毒等具有害因子的饲料不能饲喂。
【关键字】生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第一章奶牛生产性能简介(一)什么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对奶牛泌乳性能及乳成分的测定,通常用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来简称,其含义是奶牛群体改良,具有一套完整的奶牛生产性能记录体系。
首先需要收集奶牛系谱、胎次、产犊日期、干奶日期、淘汰日期等牛群饲养管理基础数据,其次是每月采集一次泌乳牛的奶样,通过测定中心的检测,获得牛奶的乳成分、体细胞数等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统一整理分析,形成生产性能测定报告。
测定报告反映了牛群配种繁殖、生产性能、饲养管理、乳房保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准确信息。
牛场管理人员利用生产性能测定报告,能够科学有效的对牛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牛群的生产潜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它也是奶牛育种工作的基础,是评估公牛遗传素质最重要的数据来源,是提高奶牛群管理水平和生奶质量水平的有效工具,并为乳业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二)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发展与现状在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自1907年诞生以来,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演变为综合的牛场管理方案,旨在向奶农提供全面的牛场管理信息。
1953年,美国、加拿大两国正式启动了“牛群遗传改良计划”,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目前加拿大已有70%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美国有45%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单产水平最高的以色列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群高达90%。
几十年的发展证实,美国、法国、荷兰等奶业发达国家通过应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这一先进体系来为奶农提供指导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奶牛的单产水平均已达到9000—10000千克。
在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起步较晚,1992年在“中日奶业技术合作项目”的扶持下,天津启动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1995年随着中国--加拿大奶牛综合育种项目的实施,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杭州等地逐步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超过10万头,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参测奶牛达到4.6万头,占测定总数的47.42%。
奶牛饲料营养组成及常用饲料简介张学峰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农博瑞科技研发中心前言一、奶牛需要的营养物质养殖奶牛是以收取牛奶为目的的,但是奶牛生产牛奶是建立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再来满足牛奶的生产。
即所谓的“营养需要=维持+生产”。
所以饲料的营养物质首先要保障奶牛自身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再谈产奶需要。
另外,犊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产奶情况,所以,在母牛妊娠期间就要对胎牛的发育给与足够的营养供给,保证生产出健壮的犊牛,为产奶打好基础。
所以奶牛的营养需求包含了自身的营养需求、胎牛的营养需求和产奶的营养需求三个主要部分。
奶牛需要营养物质用来维持自身新陈代谢、体组织构成、犊牛发育和产奶需求,从营养物质分类上来说都可以归结到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中的六大营养物质中。
此外,一些非营养物质作为重要的生理生化调节物质,可称其为“活性物质”也需要获得足够的补充。
二、奶牛瘤胃生理及对养分的改变由于奶牛的生理结构与猪鸡等单胃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胃部4个分区的特殊构造,使得奶牛的营养物质来源要复杂得多。
正常的奶牛胃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真胃)构成。
其中网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筛子,随着饲料吃进去的重物,如钉子和铁丝,都存在其中。
瓣胃主要功能在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继续加以磨细﹐并输送较稀部分入皱胃﹐同时吸收大量水分和酸。
功能类似单胃动物的胃,与前胃不同的是,该胃附有消化腺体,可分泌消化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化,因此被称为真胃,同时也被称为“腺胃”。
但对于反刍动物而言瘤胃的功能是最重要的。
瘤胃如同一个大的有吸收功能的皮囊,其中的瘤胃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正是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和对饲料纤维物质的降解发酵,才使得反刍动物能够大量的利用粗饲料作为营养物质的来源。
同时瘤胃中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对饲料中的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进行降解,并重新合成微生物所需的相应养分,这就会改变饲料的品质,所以奶牛饲料不是直接满足的奶牛的需求,而是在瘤胃内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让微生物提供的代谢产物最大程度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
第二节奶牛的生产力评定1、乳的合成与分泌(1)乳的合成①合成部位:乳是在乳腺泡的上皮细胞内合成的。
②生理学基础:乳腺细胞膜的半透性,有选择地吸收了血液中80%的葡萄糖、乙酸盐和AA,其余的血液成分被排除在外。
泌乳期最初几天或患乳房炎时,泌乳细胞和半透性膜失去功能,因而初乳和患乳房炎的奶的组成,与血液成分极其相似。
③乳蛋白的合成:在乳腺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如(约占90%):α-酪蛋白、β-酪蛋白、γ-酪蛋白、β-乳球蛋白乳蛋白直接来自血液的蛋白质(约占10%)如: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γ-酪蛋白复合物步骤:第一步AA+ATP→AMP~AA+PP第二步AMP~AA+tRNA →AA~tRNA+AMP第三步(AA~tRNA)n ④乳糖的合成:tRNA rRNAmRNAAA1-AA2…AAn乳糖为双糖,是由1分子的葡萄糖和1分子的半乳糖合成的。
⑤乳脂的合成:甘油三酯的混合物,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含50%短链脂肪酸和50%长链脂肪酸。
日粮中植物性长链脂肪酸瘤胃中氧化为饱和脂肪酸淋巴系统与Pr 结合血液乳腺细胞吸收乳脂乙酸盐+酮体-羟基丁酸盐乳腺细胞中短链脂肪酸⑥Vt、ash、H2O来源:Vt、ash均来自血液,自身不能合成。
H2O一来源于富含K质的乳腺体小泡内的液体;二来源于乳糖、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后的产物,从血液流入细胞内,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2)乳的分泌与排出①分泌:泌乳期间,乳的分泌是持续不断的。
乳刚挤完时,乳的分泌速度最高,下次挤奶前降至最低。
②排出:不及时挤奶,乳房充胀,内压增高,乳的分泌就会减慢或停止,牛乳的成分也会被血液带走。
每天应挤奶2~3次。
人工挤奶机器挤奶2、影响产奶性能的因素(1)遗传因素①品种:产奶量黑白花>娟姗牛,乳脂率正好相反。
②个体: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产奶量大不相同。
(2)生理因素①年龄:成年时最高(一般为6岁)。
②泌乳阶段:低产牛产后20~30天最高,高产牛产后40~60天最高。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一)体细胞计数的应用牛奶体细胞通常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等组成。
正常情况下,牛奶中的体细胞数一般在20 万个/mL-30 万个/mL。
当乳房受到外伤或者发生疾病(如乳房炎等)时体细胞数就会迅速增加。
如果体细胞数超过50 万个/mL,就导致产奶量下降。
测量牛奶体细胞数的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乳房损伤或感染、预防治疗乳腺炎,同时还可降低治疗费用,减少牛只的淘汰,增加产奶能力。
因此,体细胞数反映了牛奶产量、质量以及牛只的健康状况,也是奶牛乳房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
1、奶牛理想的体细胞数:第1 胎≤15 万/ml 第2 胎≤25 万/ml 第3 胎≤30 万/ml 影响体细胞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病原微生物对乳腺组织感染、应激、环境、气候、泌乳天数、遗传、胎次等,其中致病菌影响最大。
临床乳房炎的发生,将会损失20%~70%的奶量,个别牛只甚至会无乳汁分泌。
例如:一个牛场有泌乳牛300 头,体细胞数平均40 万/ml,一年仅奶产量损失的费用就可达4.5 万元(假设头胎牛占25%,奶价2.2 元/千克),这其中还不包括因乳腺炎造成的其它损失,如乳房永久性破坏、牛只间相互传染、头胎牛过早干奶与淘汰、兽药费、抗生素残留奶、原料奶质量下降等,约占总费用的36%。
2、体细胞数对奶牛乳房健康及牛奶品质的影响:测定牛奶体细胞,是判断乳房炎轻重的有力手段,特别是能预示隐性乳房炎。
奶牛一旦患有乳房炎,产奶量、奶的质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患乳房炎的奶牛其乳腺组织的泌乳能力下降,达不到遗传潜力的产奶峰值,并对干奶牛的治疗花费较大。
如果能有效的避免乳房炎,就可达到高的产奶峰值,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患乳房炎的奶牛所分泌的牛奶与正常牛奶的主要区别,是干物质含量减少及各种乳成分的含量比例发生变化。
如乳房炎达到很重的程度,牛奶将接近血液成分。
所以,牛奶体细胞数与产奶量是成反比关系,高体细胞数牛奶中脂肪、蛋白、乳糖等成分都将发生变化。
奶牛营养需要-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需要根据矿物质占动物体比例的大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是指元素占动物体比例在0.01%以上;反之则为微量元素。
现已确认有20多种矿物质元素是乳牛所必需的。
在常量元素中有钙、磷、钠、氯、镁、钾、硫等;微量元素中有铜、铁、锌、锰、钴、碘、硒等。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是:①用作体组织的生长和修补物质;②用作动物体的调节剂;③用于乳品生产中(母牛乳的干物质中含有5.8%矿物质)。
下面就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加以分别说明。
1.钙钙是乳牛需要量最大的矿物质元素,特别是对于产乳牛来说。
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组织及体液中仅占2%左右。
钙的功能包括肌肉的兴奋、心脏的调节、神经传导、血液凝固、奶的生产等。
钙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等。
钙的排出有3条出路,即粪、尿和汗,其中以粪中的排出量最多。
若饲料中钙的供应不足,而机体又很需要时,则会动用骨骼中的钙。
如泌乳早期、产乳高峰期等。
若钙严重不足时会导致产乳量急剧下降。
但奶中含钙量却维持一个高水平。
生长期的动物若缺钙时,常发生佝偻病、软骨病等。
钙的需要量受乳牛个体情况、生产状况等的影响。
据测定,奶牛每日每100kR体重维持需要的钙为8g,每产1.0kg奶需要有效钙量为1.23g。
泌乳早期每日约需30g,泌乳后期约需10g。
2.磷磷除参与组成有机体的骨骼外,其在许多生化、生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是体内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磷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上皮吸收,其吸收率受磷的来源、肠中环境、年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它的排出主要依靠肾脏。
若磷不足,可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食欲减退、乏情、产奶减少等。
由于钙、磷同时参与骨骼组成,所以,当磷不足时同样会使机体发生软骨症、佝偻病等。
补充钙、磷时应注意其比例,一般情况下钙、磷比例应在2:1—1:1的范围内。
乳牛对磷的需要量因体重、年龄、产乳量等有很大变化。
据报道,奶畜每日每100kg体重维持所需的磷为5.0g,泌乳后期8.0g,怀孕后期13g,日产奶30kg的奶牛每天需磷100g左右。
奶牛的饲养效益与营养需求成年母牛生产能力强,必须对其实行科学的饲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泌乳潜力。
正处在泌乳或妊娠阶段的奶牛,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将会影响它的产奶量、正常的繁殖机能和健康。
了解奶牛的营养生理特点,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奶牛饲养管理的一些特殊之处,更好地养好奶牛。
奶牛的营养分配与利用在奶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过程中,粪能是能量损失的主要形式,大约为食入总能量的30%~32%,有一部分的能量转化为消化能、尿能、甲烷能,体增热又消耗总能的30%左右,只剩下40%净能用于生产。
在净能中约有1/3的部分用于维持需要,其余的才用于生产。
从利用顺序上看,维持需要是第一位,其次是繁衍后代。
最初牛的产奶性能也是为繁衍后代,后经过人们长期的研究才使其有了很高的生产能力。
对于成年母牛来讲,自身增重处于营养分配的最后位置。
因此当营养满足不了需求时,其为了产奶会动用自身的体组织成分。
动用自身的体组织成分主要是在产奶前期,因此在该期应尽量满足牛的营养需求,防止它的体重下降过多,尤其是对于高产奶牛。
奶牛泌乳阶段的高生产能力及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奶牛是一种高生产能力的反刍家畜。
1头体重600千克、年产6000千克乳汁的奶牛,如果将产奶量换算成干物质,则不包括所产的1头犊牛,仅产奶一项它提供的畜产品就超过它自身体重。
如此高的生产能力是其他家畜难以比拟的。
据报道,奶牛每产1千克奶,就需有500千克血液从心脏到乳房然后再回归心脏,同时也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用于产奶。
因此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否则难以维持高生产性能。
泌乳牛日粮精粗料比例对奶牛健康和生产的影响许多研究和生产实际证明,高精料对奶牛不利,日粮中应该保证精粗料的适宜比例。
干草青贮的供给量至少应占干物质量的1/30,饲料干物质中至少应含粗纤维15%。
高精料会导致乳酸菌大量增殖,使瘤胃酸度增高,抑制或杀死其他瘤胃微生物,造成瘤胃的代谢紊乱,导致食欲不振、瘤胃膨胀等不适,同时会使乙酸比例下降,乳脂率降低。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乳品质的营养因素 作者:周庆安,… 文章来源:奶牛中国 时间:2005-9-27 摘要:本文分析讨论了日粮模型、蛋白质与氨基酸、脂肪与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添加物对牛奶产量、牛奶品质、风味的影响,为牛奶生产者通过营养措施提高奶牛产乳量和改善牛乳品质提供了技术上的方向。
关键词:奶牛;产乳量;乳品品质;营养因素 牛奶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奶牛场及乳品厂的经济效益,因而如何提高乳产量及乳品质为众多牛奶生产者所关注。本文仅讨论影响产乳量及乳品质的营养因素,旨在通过营养调控措施,为奶牛养殖者提高效益指明方向。
1.日粮模型 不同的饲料在瘤胃中发酵的类型不同,会对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和比例产生重要影响,而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越高,产奶量越高。在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比例越高,产奶量越高;乙酸和丁酸的浓度越高,乳脂率越高。 1.1粗精比 一般讲精料比例大不利于乙酸发酵,而有利于丙酸发酵。因而影响乳脂的形成但增加体脂。大量试验表明:对产奶量而言,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随日粮精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精料进食量的增加可增加总的饲料进食量和产奶量,但乳脂率却在降低。 1.2饲料的粒度及长度 将粗长的饲料切短可以增加动物的采食量。但是,如果粉碎的太细或将粗饲料切的太短时,导致饲料在瘤胃中停留的时间、乙酸与丙酸的比值下降,从而导致乳脂率的下降。 1.3其它饲料原料 棉籽可以提高泌乳牛的抗热应激能力,还能提高产乳量。秸秆补充增加时,可以提高乳脂率,这可能是由于秸秆中含有较多粗纤维的缘故。日粮能量改变对高产母牛有很大的影响,而对泌乳阶段产奶量影响很小。随着能量进食量的增加乳脂有上升趋势,同时伴随着产奶量增加。随着日粮粗料比例的增加,以大麦为基础的日粮与以玉米为基础的日粮相比,可增加产奶量,但乳脂率降低。精料的碳水化合物成分也影响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 奶牛由舍饲改为放牧时,常有乳脂下降的现象,这是由于牧草中含有一种类激素的物质所致。这种物质在春天的牧草中含量较高,牧草可使乳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比率增加。
2.脂肪与乳产量与乳品质 2.1日粮脂肪的来源 以未浸提油种籽的形式(棉籽、大豆、向日葵、菜籽)提供的油与添加天然油相比,乳脂率更高。 2.2日粮脂肪含量 乳中的脂肪除由日粮中的脂肪形成外,还由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问接形成,所以饲料脂肪含量对乳脂率影响不是很大,如果饲喂某些含脂肪多的饲料,如豆饼、花生饼等,能使乳脂率暂时增加,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2.3脂肪的性质 饲粮中添加不同的油脂饲料对改变乳脂产量和乳脂品质有不同效果。一般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可提高乳脂产量,而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对乳脂产量没有影响或其略有降低的趋势。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性油脂饲料,可使乳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短链脂肪酸减少,降低乳脂的熔点,影响乳脂的品质。为了获得高品质的乳脂(黄油),可喂小麦、大麦等谷物饲料。某些异位酸如异丁酸、异戊酸、2-甲脂丁酸与戊酸等,添加于饲料中,可使瘤胃内纤维分解菌数量增加、A/P(乙酸/丁酸)比增大,有利于微生物合成蛋白质,使产奶量提高10%、饲料效率提高1.7%。异位酸在美国己有商品化的产品生产。 2.4脂肪的添加形式 为了减少或避免奶牛泌乳期能量代谢负平衡及酸中毒的发生,既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又不至于降低A/P值而降低乳脂率,可以在不改变日粮粗精比的前提下添加适量的脂肪。但如果把油脂直接加入奶牛日粮之中,会抑制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从而影响粗纤维的消化吸收。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人们不断研究反刍动物脂肪保护技术,现在已出现了包被油脂类(甲醛蛋白质复合包被油脂与血粉包被油脂)和脂肪酸化合物(脂肪酸钙及脂肪酸酰胺),其中以脂肪酸钙较为理想。经过保护性处理之后的脂肪产品,在瘤胃内不降解,不会破坏瘤胃内微生物的功能,进入后部消化道内被奶牛吸收利用。许多试验证明,乳脂产量随保护性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的饲喂水平增加而增加,产奶量也呈上升趋势。 2.5添加脂肪或保护脂肪之后,都会使乳蛋白含量下降。
3.蛋白质与氨基酸 3.1高蛋白高精料的日粮可以提高乳蛋白的浓度,但高蛋白组饲料蛋白质转化为乳蛋白的效率较低。饲粮的高蛋白水平可以观察到高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且奶牛产奶量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3.2日粮蛋白质的来源 3.2.1棉籽可以增加乳脂率,用棉籽补充粗蛋白,随着日粮蛋白质从13.8%增加到17.5%,日产奶量和乳脂率增加。粗蛋白超过17.5%时,产奶量几乎没有增加。全部用棉籽饲喂,有利于长链脂肪酸合成,减少乳蛋白含量。饲喂棉籽同时添加糖蜜可提高产奶量。试验还发现,未脱壳棉籽的产奶量高,而脱壳棉籽的乳脂率高。 3.2.2添加压碎的大豆可提高乳脂率。 3.2.3补充植物性蛋白质同时添加糖蜜比以尿素形式添如NPN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高。姚军虎(2001)认为以秸秆饲料为主的反刍动物,首先应满足瘤胃可降解蛋白质,以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其次考虑补充谷物和植物性蛋白质,以达到全面促进动物生长的目的。 3.2.4添加NPN如尿素、尿素衍生物(异丁叉二脲、二缩脲、脂肪酸脲等)及磷酸脲等。用人工合成的非蛋白态氮,既能节省紧缺的植物蛋白质,又可大大降低成本,是值得推广的的好产品。使用NPN时应由少量增加到常量。一般以NPN占日粮总N的30%,最多不超过50%,并在基础日粮蛋白质含量低(<12%)时有效,犊牛不应使用NPN。饲喂NPN时切忌时喂时停,也不能将NPN化在水中让牛饮食。 3.3日粮中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形式 奶牛所需要的小肠有效氨基酸(AAA)采自瘤胃合成的微生物蛋白(MCP)和饲料过瘤胃蛋白(UDP)。MCP是反刍动物AAA之主体(可满足AAA需要的50%~100%),而UDP为高产动物所必需的。所以在能量一定时,微生物蛋白MCP的产量稳定,要满足奶牛合成乳蛋白所需的蛋白质则必须提高饲料中未降解蛋白UDP的数量。 3.3.1选用低降解率的蛋白饲料 主要是一些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血粉(富含赖氨酸)、肉骨粉、羽毛粉(富含支链氨基酸)、鱼粉(富含蛋氨酸)及玉米面筋粉(富含亮氨酸)等。 3.3.2蛋白质过瘤胃保护技术 包括加热处理、甲醛处理、包被处理、单宁保护处理、乙醇处理及锌盐处理等方法,还有瘤胃外流速度的调控(根据日粮结构、颗粒大小及密度促进瘤胃外排速度)、利用食管沟反射(如把饲料制成悬浮液)、脱氨基酶抑制物、生物学调控及真胃或十二指肠灌注技术等。 3.3.3添加氨基酸或瘤胃保护性氨基酸(RPAA) 单靠添加过瘤胃保护性蛋白质,并不一定能提高产奶量,这是因为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不容易消化或过瘤胃蛋白质的氨基酸不平衡,因此应添加氨基酸。但若直接加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时,游离的氨基酸很快被降解,必须以保护的形式添加过瘤胃氨基酸。过瘤胃氨基酸有两大类,第1大类包括氨基酸类似物(MHA)、氨基酸金属螯合物、氨基酸聚合物,第2大类是包被氨基酸,选择对pH值敏感的材料(如脂肪、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苯乙烯等),对蛋氨酸及赖氨酸进行包被处理,其在瘤胃中稳定(pH 5.4左右),在真胃(pH 2.4左右)内可以释放出来,到小肠后被吸收。也可采用十二指肠灌注氨基酸技术。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可提高产奶量、乳蛋白含量及乳脂率,而且还可防止酮病的发生。 3.4多肽与短肽(寡肽) 对于那些用于乳蛋白合成而需要量尚不明显的氨基酸,注入二肽或多肽进入乳腺,在乳蛋白的前体形成上有其生物上的意义。
4.维生素 4.1对于脂溶性维生素而言,饲料中的含量越高则乳中相应的VA、VD、VE含量也高,由于牛瘤胃中微生物能合成B族维生素,因此饲料中的B族维生素并不直接影响乳中B族维生素的含量。 4.2奶牛喂VE可以改善牛奶质量,除提高乳中VE含量外,牛奶的稳定性好且异味低。 4.3近期有文献资料介绍饲料中补加VC可提高其在乳中的含量。 4.4奶牛每天补充6g左右烟酸可明显提高其生产性能。
5.矿物质 牛乳中的矿物质含量较稳定,一般受饲料影响很小。 5.1饲喂缺钙和缺磷的饲料可降低产奶量,影响动物健康,但乳中钙、磷的含量基本稳定。 5.2饲料中添加碘、铁、铜、锰、锌、钼、硼、硒等微量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在牛奶中的含量。 5.3锌 在一定范围内饲料中添加锌盐时,牛奶的含锌量随之增加。试验还表明饲料中添加蛋白锌比氧化锌更易吸收。 5.4碘 适当添加碘,可显著提高产奶性能,一般认为碘化钾在日粮中添加量以10mg/头·日为宜,碘添加量过高时产奶量反而下降。 5.5碳酸氢钠 俗名小苏打,是一种缓冲剂,可使瘤胃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英国科研人员在奶牛泌乳期添加小苏打100g/头·日,结果产奶高峰期提前,产奶量提高30%,且乳脂含量比对照组提高3.1%。一般小苏打占精料的1%~1.5%,或占整个日粮的0.75%~1%。氧化镁也是一种缓冲剂。 5.6无水硫酸钠 俗称元明粉或芒硝,是一种泻剂,在奶牛日粮中添加0.8%的元明粉,产奶量、饲料报酬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1.98%、12.4%、20.8%。日粮中补充Na2SO4后,瘤胃微生物利用其硫元素可被合成含硫氨基酸。
6.其它调控剂 6.1乳脂改进剂 补充乙酸钠、双乙酸钠,可以增强瘤胃中乙酸浓度,提高产奶量及乳脂率。一般每头奶牛每日补充乙酸钠200~1000g或双乙酸钠40~50g为宜。 6.2脲酶抑制剂 也可促进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 6.3碘化酪蛋白、有机铬、甲氧氯普胺、环核苷酸、半胱胺及苯二氮等物质均能提高乳产量或乳脂率。
7.饲料对牛乳风味、气味及品质的影响 7.1牛奶的风味、气味 鲜奶的风味主要指奶的气味、呈味性及适口性3部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