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四 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四 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四 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四 教学设计

“续写故事”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看图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意在引导学生依据插图和泡泡提示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的发展作出合理、多元的推想,从而把故事写完。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习作的任务:了解插图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把故事写完。

教材第二部分用插图和泡泡提示的线索,讲述了故事的前半部分。插图一,一对同桌在讲述自己过生日的情形,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一人强调“生日蛋糕”,一人强调“全家人一起过”。李晓明也在其中,从神态可以看出他的心情相比其他同学有些复杂。插图二,只有李晓明一人,情绪低落,自言自语。插图三,一对同桌正在商量如何为李晓明过生日。此后,一个大大的问号提示学生思考故事后面会怎么发展。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习作完成后修改、交流的要求。“小声读”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有助于发现习作中的明显错误,如漏字、多字、语句不通顺;二是声音小不影响他人。“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把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这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学过的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教材还要求学生与同学一起交流习作,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旨在强化推想的合理性,学生分享自己习作的同时,也应该说明自己这样推想的理由。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插图和提示续写故事,把故事写完整。(重点)

2.能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相应的PPT课件。

2.准备相关的范文。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忆,激发兴趣

1.教师富有激情地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一年中都有一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过了这天,也就表示我们又长了一岁。大家知道这是哪一天吗?(生日)

2.每年的生日,你们是怎么过的?

3.引出话题:同学们的生日过得很快乐,也很有意义。关于生日,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设计意图:习作源于生活,联系生活,运用生日话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可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畅所欲言,为学生续编故事做铺垫。

二、审清题意,指导看图

1.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读读习作要求。(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要我们做什么。

3.引导学生交流明确:

(1)看图,了解图中的故事。想象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能把故事续写完整。

(2)写完把故事连起来读一读,能把其中明显错误的地方改出来。

(3)和同学互相交流故事,说说自己更喜欢谁写的故事。

4.指导看图:请大家按顺序看看图画,想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指名说说。(同学们在交流自己刚过的生日,李晓明的生日也快到了,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同学们想办法一起为他过生日。)

6.总结看图的方法。

(1)三幅图都有泡泡语,这些泡泡语分别提示什么内容?(有的是同学们说的话,有的是李晓明的想法。)

(2)泡泡语告诉我们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与想法,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图画中的故事。但我们看图还要关注人物的神情、动作等细节,这样才能读懂人物的心情。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神情,猜想一下他们当时的心情。

(4)组织交流:

预设:

生1:同学们交流时脸上带着笑容,每个人都很开心。而李晓明有些忧伤。

生2:李晓明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神情忧郁,不是很开心。

(5)在讲故事的时候,把这些内容放进去,故事就生动多了。

7.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说一说。

8.指名试着说一说,教师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养成审题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写作时无从下手,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想。看图作文要注重对学生看图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初步了解图中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丰富故事的内涵与情感。将观察所得有条理地说一说,从说到写,遵循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

三、激发想象,续编故事

1.同学们多么关心李晓明啊!那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预设:同学们给李晓明过了一个有趣的生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会怎样给李晓明过生日?他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李晓明会有怎样的表现?有条理地说一说。

3.把你的想象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建议。

4.请小组代表简单说说。教师引导,想象不能太离奇,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实际。

预设:可能是同学们为李晓明过生日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可能他的爸爸妈妈通过视频通话送上生日祝福;也可能有快递送来生日礼物……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说一说接下来的故事内容,并发挥同伴学习的作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降低习作的难度。针对学生想象不切实际的预设,教师作简单引导,让学生明白想象要合理。这也是想象作文的要求之一。

四、练习写作,指导拟题

1.明确写作要求:下面我们就来试试,把刚才说的两段故事内容写下来,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故事不可以只有一个段落,在分自然段写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交流。

预设:一幅图画可以写一个自然段。还可以加一个开头和结尾,让故事更加完整。

2.大家已经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了,那你准备给这个故事拟一个什么题目呢?请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符合文章内容即可。

3.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完成“口头作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物化成文”,符合“先语后文”的训练规律。根据多幅图展示故事情节的特点,相机指导学生分自然段编写故事,凸显教材编写的特点,也使指导更有针对性。鼓励学生给完整的故事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初步培养学生拟题的能力。

五、练习修改,分享习作

1.指名朗读习作初稿,师生共同修改。(边读边相机评价,主要从语句是否通顺、表达是否清楚等方面评价指导,并帮助修改。)

2.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地小声地读一遍,把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改一改。(提示:可以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地方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改好的习作,要求每人逐一交流,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4.交流后,互相说一说,你更喜欢谁写的故事,为什么。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

5.把改好后的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当堂修改学生的作文,既能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又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因此受益的不仅仅是小作者本人,还有全班学生。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终身受用”的“自改能力”。交流后互相说一说更喜欢谁写的故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同学的习作,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范文引路

难忘的生日

下课了,三年一班的教室里非常热闹,原来是一些同学聚在一起,谈论过生日的事。①小丽说:“我上个星期过九岁生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

大的生日蛋糕。”王壮说:“我也刚刚过了九岁生日,生日那

天是我们全家人一起过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只有站在

一旁的李晓明默默无语。②

大家还在兴致勃(bó)勃地谈论自己过生日时的事,李晓明

难过地回到了座位上,他自言自语:“我也快过生日了,但是

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

他的声音虽然很小,但还是被王壮听见了。王壮问小丽:“李晓明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我们可以一起为他庆祝生日吗?”小丽听后爽快地答应了,并和王壮一起去发动其他同学,秘密策划给李晓明庆祝生日的事。③

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小丽和王壮带领同学们早早地来到李晓明家。趁李晓明还在睡懒觉,小丽向李晓明的奶奶说明了来意,同学们悄悄地在客厅布置起派对现场来。王壮蹑(niè)手蹑脚地守在李晓明的卧室门外。小丽和小宇在八个气球上写了“祝李晓明生日快乐”。彤彤和小君在墙上挂好了拉花和许多气球。浩然把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放在了茶几上。④

大家刚七手八脚

....⑤地布置完,王壮就压低声音说道:“准备好,懒虫小寿星起床喽——”当李晓明打开门时,大家齐声说:“李晓明,生日快乐!”李晓明先是一愣,然后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李晓明的奶奶把蜡烛插在蛋糕上点着,大家开始给李晓明唱生日歌。李晓明许愿,吹蜡烛。奶奶把蛋糕切开,分给同学们品尝。李晓明激动地说:“谢谢大家。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生日了!”⑥

行文写法赏析

①开篇简洁,一下子就进入了同学们谈论过生日的情境。

②“你一言,我一语”和李晓明的“默默无语”形成鲜明的对比,用词真棒!

③第2~4自然段准确描述了教材中三幅图所表达的意思。

④小作者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把同学们为李晓明布置生日派对现场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热闹。

⑤“七手八脚”这个词语用在这里很恰当。

⑥以李晓明表示对同学们的感谢作结尾,很自然。

总评:1.对书中三幅图表达的意思领会得很准确,描述得也十分清楚。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小作者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描写了同学们给李晓明过生日的热闹场景。3.对布置生日派对现场,以及庆祝生日的场面描写得具体生动。整个故事编写得十分完整。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画续编故事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预测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几个“注重”。首先,教师注重链接生活,通过勾连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象,降低想象的难度,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其次,教师注重对观察图画方法的指导,在有顺序观察的基础上教学生关注细节,从而丰富学生对图画所蕴含情感的理解,使对故事的描述更为生动。第三,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观察、交流、评价等环节,多次发挥同伴互学的价值,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欣赏,共同进步,从而享受作文带给自己的美妙感受。最后,教师注重对学生初步自改习作能力的培养。一个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修改,增强学生自我评价、修改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读自己的习作,意识到自己的习作的不足,产生修改的愿望,明确改进的方向,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