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起搏导线植入技巧
- 格式:pptx
- 大小:10.87 MB
- 文档页数:21
植入心脏起搏器操作流程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准备工作1. 确保手术室设备和仪器完好并符合标准要求。
2. 使用无菌器械,保证手术操作无菌环境。
3. 检查患者的病历和预先进行的心脏评估报告。
4. 与团队成员沟通,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植入过程1. 麻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确保患者安全。
2. 准备植入位置:清洁、消毒植入部位,并切开皮肤以便植入。
3. 植入导管:通过创口插入导管,将导管引入心脏适当位置。
4. 植入起搏电极:将起搏电极通过导管插入心脏,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5. 连接起搏器:连接起搏电极与起搏器,确保连接牢固且电极位置准确。
6. 固定起搏器:将起搏器放入植入袋中,固定在胸部适当位置。
7. 调试和测试:测试起搏器的功能和效果,确保其正常工作。
8. 关闭创口:小心缝合创口,确保创口愈合。
术后处理1. 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脏活动。
2. 监测:定期监测起搏器的功能和电池寿命,确保其正常运行。
3. 问题处理:如有任何问题或不适,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4. 定期随访:安排起搏器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确保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注意事项1. 在植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确保手术安全。
2. 随时与团队成员保持沟通,确保信息的及时流通。
3. 在术后处理中,患者的情况和起搏器的功能应得到充分关注。
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手术操作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执行。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下述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准备工作在手术开始前,操作人员应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手术室设备完好,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检修;- 确保手术室内有足够的人员支持,包括麻醉师、器械护士等;- 检查并确保患者的准备工作已完成,如消毒和麻醉。
3. 手术操作步骤3.1 术前准备- 确保手术区域充分消毒,并进行无菌覆盖;- 将监测设备与患者连接,确保能够准确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生命体征。
3.2 麻醉- 由专业麻醉师进行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
3.3 切口和器械插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确保置入起搏器的通路畅通;- 使用无菌器械将导线插入患者的心脏,确保插入的深度和角度正确。
3.4 电极植入和测试- 在导线插入心脏后,将电极固定在心脏组织中;- 进行电极位置的测试,确保心脏起搏信号的正常传导和接收。
3.5 起搏器植入和调整- 在确认电极位置和功能正常后,将起搏器放置在患者体内合适的位置,并将其与电极连接;- 进行起搏器参数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起搏频率和模式。
4. 术后注意事项- 导线和起搏器固定后,检查其位置和牢固度,确保不会发生移位或脱落的情况;-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 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后护理和指导,包括伤口护理、活动限制等。
5. 总结本文档提供了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操作规范,包括准备工作、手术操作步骤和术后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手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心脏起搏器植入操作流程
以下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操作的一般流程:
1. 患者准备:
- 在手术前几天,患者需要接受必要的检查和评估,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血液检查。
- 在手术前几小时,患者需要禁食,并按照医生的指示停止服
用特定的药物。
2. 麻醉:
- 手术开始前,患者会被给予局部麻醉药或全身麻醉药,以确
保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苦和舒适。
3. 心脏起搏器植入:
- 医生会在患者胸部进行消毒,然后将手术区域遮盖起来。
- 医生会通过一条导管将起搏器带入患者胸腔。
- 医生会在心脏特定位置植入起搏器电极,通常是通过静脉将
电极导入心脏。
- 植入电极后,医生会将起搏器连接到电极,并将起搏器植入到患者的胸部下方的袋囊中。
- 医生会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保起搏器能够按需工作。
4. 缝合和恢复:
- 操作完成后,医生会缝合手术切口,并进行必要的包扎。
- 患者会被送到恢复室,接受一段时间的监护和观察,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建议,包括休息和药物使用。
这是一般心脏起搏器植入操作的流程。
具体的操作流程可能会因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决策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因此,在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之前,患者应与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和讨论。
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过程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一、临时起搏器安置术【适应症】1、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
2、可逆性的或一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症或类似晕厥发作。
3、保护性起搏,用于潜在性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须做大手术或分娩者。
4、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协同药物治疗。
【术前准备】1、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传染病检查、床边心电图、床边胸片、床边心脏彩超等。
2、术前查房,对患者全身及心脏情况做全面评价,调整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6、术前小结。
8、建立静脉通道。
【操作方法】1、采用经皮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在X线透视下,将起搏导管置入右心室心尖部。
2、确认电极导管接触右心尖满意后,测定起搏阈值小于1V,将导管的尾部与起搏器连接,以3倍阈值电压行按需起搏。
3、将静脉鞘退出皮肤外,穿刺处缝一针或以消毒胶布固定导管,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1、患肢制动,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心电图监测起搏和按需功能。
3、临时起搏器放置一般不超过7天。
【并发症及处理】1、穿刺部位局部出血和血肿,予加压包扎。
2、近期阈值增高或感知不足,可提高输出电压,调整感知灵敏度。
3、导管移位,应在X线和心电监测下渐退导管,重新调整导管位置。
同时做好心包穿刺的准备,必要时行手术修补。
4、穿刺部位局部或经导管引起全身感染,使用合适抗生素,尽早撤出电极导管。
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基本原理】将人工心脏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秘电极导线)植入羁人体内,经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的电流引入心脏,刺激心脏兴奋,继而收缩产生跳动,恢复泵皿功能。
起搏系统主要有单心腔(仅起搏心房或心室)和双心腔(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两种起搏方式,前者简单经济,后者更具生理性。
【适应证】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但有明显症状,或由于心率缓慢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心律学】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植入技巧今天小弟就带各位看官一起来学习一下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Doctor MOND带来的间隔部起搏的植入技巧。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右室间隔部起搏尤其是右室中低位间隔与右室流出道间隔更加的符合生理化的起搏部位,相比右室心尖部可以实现更佳的电传导和机械同步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右室间隔部的解剖组成。
左边是起搏电生理医生眼中的间隔部解剖结构,右室间隔我们又可以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右室中位间隔,以及右室低位间隔。
在解剖学上ROVT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了ROVT间隔与ROVT游离壁,将电极放置于ROVT游离壁并不能使患者获益,我们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将电极放置于ROVT间隔或者中位间隔才能取得更生理的效果。
了解了间隔部的见剖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在影像下进行电极的定位。
为了判定电极所处的位置,在术中我们一般需要用到三个体位来进行电极的定位。
正位是引导电极至右室RVOT间隔和中位间隔的最简便的方法,在到达目标起搏部位后,我们可以通过右前斜排除电极进入冠状窦和心大静脉。
而左前斜40度则是术中鉴别电极究竟位于间隔、前壁以及游离壁的最佳选择。
在右前斜下电极头端不会紧贴心缘(紧贴心缘:很大可能电极头端在室间隔和前壁交界处)左前斜下电极指向脊柱,但不会穿过脊柱。
在左前斜40度下,起搏位置位于间隔时,电极指向脊柱方向;而当电极指向上时,则提示电极位于前壁;当电极指向脊柱相反方向则提示电极位于游离壁位置。
在术后,我们还可以应用90度左侧位(LL)进行电极位置的判断左侧位(LL)可以精准的帮助我们判断电极是在右室间隔部还是位于右室游离壁,而且可以实现100%的特异性。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在同一个病人的四个体位下,RVOT间隔部起搏的影像表现如何。
在正位下和RAO 40度下可以确认电极位于RVOT;电极头端在LAO 40度下指向脊柱方向帮助我们确认电极位于间隔部;在左前斜和左侧位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电极位于间隔还是前壁以及游离壁。
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一、临时起搏器安置术适应症:1.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
2.可逆性的或一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症或类似晕厥发作。
3.保护性起搏,用于潜在性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须做大手术或分娩者。
4.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协同药物治疗。
术前准备:1.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传染病检查、床边心电图、床边胸片、床边心脏彩超等。
2.术前查房,对患者全身及心脏情况做全面评价,调整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术前小结。
5.建立静脉通道。
操作方法:1.采用经皮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在X线透视下,将起搏导管置入右心室心尖部。
2.确认电极导管接触右心尖满意后,测定起搏阈值小于1V,将导管的尾部与起搏器连接,以3倍阈值电压行按需起搏。
3.将静脉鞘退出皮肤外,穿刺处缝一针或以消毒胶布固定导管,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1.患肢制动,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心电图监测起搏和按需功能。
3.临时起搏器放置一般不超过7天。
并发症及处理:1.穿刺部位局部出血和血肿,予加压包扎。
2.近期阈值增高或感知不足,可提高输出电压,调整感知灵敏度。
3.导管移位,应在X线和心电监测下渐退导管,重新调整导管位置。
同时做好心包穿刺的准备,必要时行手术修补。
4.穿刺部位局部或经导管引起全身感染,使用合适抗生素,尽早撤出电极导管。
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基本原理:将人工心脏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秘电极导线)植入羁人体内,经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的电流引入心脏,刺激心脏兴奋,继而收缩产生跳动,恢复泵皿功能。
起搏系统主要有单心腔(仅起搏心房或心室)和双心腔(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两种起搏方式,前者简单经济,后者更具生理性。
适应证: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但有明显症状,或由于心率缓慢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节目导视:人工心脏起搏是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的方法,它是治疗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需要的治疗时间不同,人工心脏起搏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和永久心脏起搏.本片主要介绍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起搏器植入手术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专门的心导管室,并配备紫外线和溴氧消毒装置最为理想.植入手术应由专门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技术队伍完成,包括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医生、工程技术员和护士.相对固定人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心导管室的仪器也是成功手术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C型BX相机、带影响增强器、电视屏幕及摄像等功能.二,起搏分析仪,用于起搏导线定位时,参数测试.三,心电监护记录仪.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五,除颤器、麻醉机及急救药品.心内膜起搏大多采用经外围静脉系统将导线植入心内膜,目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和近头静脉切开植入.我们先介绍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心内膜起搏技术.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嘱患者头部转向对侧,连接好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检测,由助手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准备手术器械.脉冲发生器放置位置一般在胸前皮下囊带内,左侧及右侧均可,脉冲发生器离锁骨应有足够距离,这样肩部可以自由活动,有的术者先切开皮肤再穿刺锁骨下静脉,有的术者先穿刺锁骨下静脉,再切开皮肤,本片采用第一种方法.暴露手术视野右锁骨下缘约1到2厘米处,用%到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儿童和少数老年人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可加用静脉麻醉.于麻醉位置切开皮肤约5厘米,用撑开器撑开皮肤,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准备锁骨下静脉穿刺.可采取肩垫枕的仰卧头后垂位,头偏向对侧,以利于穿刺,锁骨下静脉直径约1到2厘米,呈弓形位于锁骨内测约三分之一的后上方,长度约为到厘米,传统上提倡于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交接处,穿刺锁骨下静脉,它被称为安全穿刺区.在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交接处与皮肤呈30度夹角竞争,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进针要缓慢,边进针边保持针筒内负压,针头在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中进行,当针头进入锁骨下静脉时,有静脉斜血涌入注射器内,回血通畅后固定针头,取下针筒,送入导引钢丝,送导引钢丝时必须在透视下进行,以免进入颈部或胸壁静脉,钢丝应经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导引钢丝最好能够进入下腔静脉,以确保穿刺操作在静脉系统内.打开心室与心房导线包装盒,取出导线,检查导线有无破损.若为螺旋电极导线,应当在体外确定螺旋能自如的完全旋出和旋入,并记住旋转方向及完全旋出的圈数.再继续手术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螺旋电极植入室间隔的模拟手术.锁骨下静脉穿刺,将直钢丝束形为弯钢丝,沿外套管置入螺旋电极,撤出外套管,调整钢丝的弧度,调整导线至所需位置,固定并测量各项参数,这次是低位室间隔.导线也可以放置于高位室间隔,钢丝束形为更大的弧度,调整导线至所需位置,固定并测量各项参数,这次是高位室间隔.下面我们继续观看手术,将第一个静脉扩张撬及可撕开外套管经导引钢丝送入锁骨下静脉,注意,在插入扩张撬时,病人应平静呼吸,避免咳嗽、深吸气,一面气体进入静脉,引起空气栓塞.将静脉扩张撬由外套管中拔除,保留可撕开外套管和导引钢丝,经外套管将心室导线送入锁骨下静脉、下腔静脉.拔出并撕出外套管,导线就留置在内.同样应用第二个静脉扩张撬及可撕开外套管,送入心房导线.将静脉扩张撬及导引钢丝取出,右心室心尖部有丰富的脊小梁,电极导线容易固定,因此一直作为传统的右室内起搏位点,而右心室留出道间隔部起搏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也是目前常用的起搏位点,本例病人采用右心室留出道间隔部起搏.如直钢丝不易进入可用弯钢丝法,采取弯钢丝可较容易跨过三件半环,及进入右心室留出道.透视下确定电极导线位置,后前位透视电极头端指向右上方,左前斜位视电极头端指向脊柱.当确认电极头端与右心室留出道有很好的接触,即可将导线旋入心内膜内,根据植入前体外的旋转方向及圈数,固定好心室电极导线,并在X线下观察电极头端的Marker,确认螺旋已旋出.这个演示可以说明螺旋是否旋出和Marker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保证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除了X影像的指导外,起搏参数测量同样是起搏器植入术中的重要步骤,确保起搏导线放置在起搏参数满意并稳定的部位.观测有无损伤电流是判断螺旋是否旋进心肌的重要方法,这是一张比较典型的损伤电流心电图.由于心腔内各部位起搏参数不同,术者应将电极导线送入理想的部位,起搏预值过高,或引起术后起搏不夺货,或增加起搏器电池消耗,一般规定在脉宽毫秒下,心室起搏预值应低于伏,另一重要的起搏参数是心腔内R波振幅,心室R波振幅应大于5毫伏,阻抗应在300到1200欧姆内,电极放置到位后,还应进行隔神经刺激试验,方法是10伏起搏,同时通过X线透视观察.心房起搏常用部位为右心耳,其次为心房B,少数应用房间隔或光状静脉道,本例是采用右心耳部位起搏,应用J形被动固定导线.首先将直钢丝完全插入导线内,使J形导线末端变直,将导线送入心房内,将直钢丝缓慢回撤,导线末端自然恢复J形,此时在X线透视下旋转导线,使其末端勾入右心耳内,撤出直钢丝,导线留置于右心耳内,随心房收缩,导线以同步左右移动.确认心房导线固定稳妥,再测试各参数,在脉宽毫秒下,心房起搏预值应低于伏,一般心房内P波振幅应大于2毫伏,若测定参数不符合上述各标准,应更换导线部位,直至满意为止.心腔内导线放置完成,并且各项参数测试良好,开始固定导线的皮下部位,采用双线缝合,将导线外固定撬固定与皮下,尽量避免用缝线直接结扎导线,以免损伤导线绝缘层,注意,固定时不要移动导线.固定后再次X线透视,确保电极导线位置没有移位.现在开始制作囊袋,因术者习惯不同,也可以在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制作,囊袋部位通常在胸前左侧或右侧,大小应适宜,囊袋过大脉冲发生器就可能在内翻动,并使导线受牵拉而移动,囊袋过小,脉冲发生器会压迫,磨损周围组织,甚至造成皮肤溃扩,使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外露.脉冲发生器应置于胸大肌筋膜面,避免过深或过浅,如果埋于胸大肌筋膜下,直接与肌肉接触,可刺激肌肉抽动,并易导致渗血,发生血肿,因此制作囊袋一定要钝性分离到胸大肌筋膜面,大小适宜,填入无菌纱布止血.再次透视观察心室及心房导线是否因制作囊袋而移位,如有移位可调整导线.打开脉冲发生器外包装,取出脉冲发生器.将导线尾端完全插入脉冲发生器的借口,并用配套改锥拧紧固定螺丝,拧紧后可听到连续的咯咯声.注意,不要混淆心室与心房导线.取出囊袋中的无菌纱布,观察囊袋内有无出血,如无出血把脉冲发生器置于其中,将剩余导线盘旋放入脉冲发生器下面,注意,尽量不要使导线在脉冲发生器的外面或上面,以免以后操作及更换起搏器时损伤导线.植入脉冲发生器后,要注意其是否正常工作,如不易判断,可借助磁铁验证.若起搏器工作正常,可准备关闭囊袋,现大多采用双层缝合,即先缝合皮下组织再缝合皮肤.加压包扎8到12小时,24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目前有些医生提倡采用头静脉切开法植入导线,因为经头静脉路径并发症较少,可以避免导线被锁骨及第一肋骨的挤压磨损,本例患者采用头静脉切开法,进行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的双腔起搏治疗.头静脉沿前壁挠侧向躯干部行走,穿入锁骨的胸骨部茎段,至胸大肌锁骨附着处,并延续至胸三角沟,腋静脉末端.暴露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三角沟区域,用%到1%里多卡因局部麻醉.在此斜形切开皮肤约3到5厘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筋膜.线路三角肌、胸大肌沟,其解剖标志为疑纵型脂肪垫,该脂肪垫外侧为三角肌,内测为胸大肌,头静脉位于脂肪垫下面,用剪刀剪开或钝性分离开脂肪垫,寻找头静脉,头静脉粗细变化较大,该处含有小的神经和动脉,所以分离头静脉动作压轻柔,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即引起头静脉痉挛,造成插管困难.找到头静脉后,钝性分离约两厘米.用缝合线结扎,头静脉远端后稍上提.颈端绕以固定线不结扎.在两条固定线之间用眼科剪剪一小缺口,用静脉勾将静脉切口提起,在X线透视下沿静脉勾的凹面分别将心室及心房导线送入右心.导线顺利通过三间半环进入右心室,固定于心尖部,是手术的重要步骤,如果直钢丝不易进入右心室,可采用弯钢丝法,钢丝末端做一约30度的弯角,当心室电极头端位于右心房三间半口时,旋转导引钢丝使电极头端朝向脊柱推送,可进入右室,换用直钢丝向左下移动,使导线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X线透视下,电极头端位于左侧隔肌上方,或与隔肌重叠,固定好后测试心室导线的各项参数,在脉宽为毫秒条件下,起搏预值应小于1伏,R波幅度大于5毫伏.心房导线的固定一般在固定好心室导线后进行,本例病人也是采用Z形导线,Z形导线在插入钢丝时末端变直,当到达右房中上位置时,回撤钢丝,心房导线末端恢复然Z形,勾住心耳,在左右旋转导线,使其牢固固定后测试各项参数.在脉宽毫秒下,心房起搏预值应低于伏,P波振幅应大于2毫伏.在心房内应预留一定弧度,确保在深呼吸时电极导线头端不移位,心房导线在心房内不应牵拉过紧,而应有一定的松驰度,否则容易发生导线移位,导线固定好后应嘱病人咳嗽,反复深吸气,观察导线是否移位,心电图监测上每次变脉冲是否都能够触发心室起搏和心房起搏,如有脱落,可重新调整导线,固定好导线及测试各参数均正常后,固定导线.采用双线缝合,将导线外固定撬固定于皮下,尽量避免用缝线直接结扎导线,以免损伤导线绝缘层,注意,固定时,不要移动导线.固定后再次X线透视,确保导线位置没有移位.制作囊袋,用手指进行钝性分离,一般不需要器械操作,以防止出血.做好囊袋后填入无菌纱布,防止血肿形成,并观察有无血管出血,如有出血多采用结扎止血,也可以采用电凝、压迫等方法止血.在X线透视下再次检查有无导线移位,将脉冲发生器与导线连接,注意心室与心房导线不要混淆,用改锥拧紧脉冲发生器的螺丝.移出囊袋中纱布,将脉冲发生器植入囊袋中,心电图监测,室起搏器工作正常.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注意,缝合时不要损伤导线.缝合完毕,加压包扎.这是这例病人的双心腔起搏心电图.华伟:今天这个手术非常顺利,那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患者的一般情况,那么这是一个52岁的一位男性,反复头晕、气短,另外有时候伴黑门大概有半年时间,那么在我们医院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他又反复发作短暂的房颤,另外有大于4秒的尝鲜期,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诊断一个…45:52综合症,那么给他植入了,今天是植入了双腔起搏器.我们今天这个起搏器的手术是非常顺利,而且是采用的一个头静脉切开的方法,目前双腔起搏器植入大部分采用的是锁骨下静脉穿刺,那么今天我们采用头静脉切开的技术,也是非常顺利,前后手术过程大概40分钟,就用一个头静脉,心房心室电极都从头静脉顺利的植入到心房和心室,测试的数据也非常满意,大概的过程一般都是先扫头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然后把电极导线分别放在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房的心耳部,然后测试起搏预值感知,这些参数都满意以后,我们在固定电极导线,最后一般是在胸前的皮下囊袋制作一个囊袋,然后最后把电极导线跟起搏器连接,那么整个手术过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总而言之今天这个手术是非常顺利,而且是采用现在比较少用的头静脉切开技术,顺利的植入了心房心室电极,整个是非常顺利的.。
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步骤及技巧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手术技术,通过将电极导线植入左室,可以对心脏进行有效的电刺激,调节心脏功能。
在进行该手术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步骤和技巧,以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进行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步骤和技巧:步骤一:患者准备1.临床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心脏病理学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指征。
2.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康复情况。
3.停用相关药物:在手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风险。
步骤二:术前准备1.术前讨论和计划:由多学科的医疗团队进行讨论和计划,包括心脏外科医生、心内科医生、电生理专家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2.麻醉诱导:由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步骤三:手术操作1.随身监测:在手术前患者接受心电图监测,包括心电图导联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以持续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氧水平。
2.皮肤准备: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
3.麻醉深化: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导线植入:通过在手术部位做小切口,将左室电极导线插入到左室内,确保导线的正确定位和稳定性。
5.固定导线: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将导线固定在心肌组织上,以保持导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刺激试验:在导线植入后,进行刺激试验,以评估导线的功能和效果。
7.术中监测:术中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电图监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以持续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步骤四:术后处理1.术后观察:术后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或病房内继续观察,包括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以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2.早期抗凝: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早期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植入导线的堵塞。
3.术后康复:进行术后康复和心脏功能的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判断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