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与节水途径浅谈
- 格式:pdf
- 大小:177.11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水利工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如何在有效灌溉的前提下进行节水也成为了摆在农业水利工程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灌溉技术1. 传统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洪水灌溉、地面灌溉和滴灌等。
洪水灌溉是一种最为简单、原始的灌溉方式,通过引河水或者抽取地下水直接灌溉在农田上。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但是浪费水资源、耗时长、浇灌不均匀等问题也是其主要缺点。
地面灌溉则是一种通过渠道或者喷灌设施将水直接送到农田表面的灌溉方式,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水分蒸发和流失。
滴灌是一种将水通过管道直接滴到植物根部的灌溉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但是设备成本高、技术要求高也限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灌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
喷灌技术可以通过喷头直接将水雾化,并将雾化后的水送到农田上,可以大大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的效率和稳定性。
局部灌溉、微灌和喷灌技术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灌溉方式,这些技术在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
二、节水措施为了在农业生产中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农业水利工程师们正在积极引进和推广一些节水灌溉技术。
通过引进滴灌和喷灌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的效率。
在一些欠水地区,还可以引进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将雨水收集储存,用于灌溉和农田的水源补给。
还可以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和远程遥感技术,精准测算土壤的含水量和植物对水分需求,从而实现精准浇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改进灌溉管理模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灌溉管理模式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节水措施。
合理的灌溉管理能够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西北抗旱措施引言西北地区是中国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由于气候干燥和水资源短缺。
面对持续的干旱挑战,西北地区不断探索并采取一系列的抗旱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介绍西北地区常见的抗旱措施。
水资源管理1. 水资源配置与利用调整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调整。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水库、水井和水渠来收集和储存水资源。
此外,还可以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确保用水合理分配。
2. 水土保持西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为主,土壤水分流失较快,因此水土保持措施十分重要。
在农田上,可以采取种植抗旱作物、荒漠固沙、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强农田的保水能力。
此外,还可以修建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蚀对土壤的损害。
农业抗旱措施1. 抗旱作物选择在西北地区适应干旱环境的农作物是关键。
传统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对干旱抗性较差,因此应该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如沙棘、杏、核桃等。
这些作物能够在干旱环境下生存,并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 灌溉技术改进灌溉技术改进对农业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容易浪费水资源,因此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减少用水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灌溉水质,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农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生活抗旱措施1. 节水意识培养在西北地区,居民节约用水是非常重要的抗旱措施。
通过加强对居民的节水意识培养和宣传,推广节水用具,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能够有效减少居民用水量。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收集雨水、利用洗脸水等非饮用水资源用于冲洗厕所、灌溉花园等。
2. 水资源再利用在居民生活中,水资源再利用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抗旱措施。
例如,可以将洗衣机的排水用于冲洗厕所,将洗菜水用于浇花等。
通过合理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废水资源,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结论西北地区作为干旱程度较高的地区,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节水灌溉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确保农业生产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节省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讨论如何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措施。
一、节省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是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的根本目标。
目前,中国的农业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存在循环节水利用不充分、农田渗漏水损失较大、农业排水与污染等问题。
因此,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必须从源头上减少水的损失,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方面,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以及建立节水灌溉管理系统,对农业用水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和损失。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科技创新,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农业生产技术,如多种植、旱作农业等。
二、提高灌溉效率提高灌溉效率既可以减少用水量,又能增加收益。
目前我国的农业灌溉方式多样,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限制,导致流失较大,对作物生长效果不佳。
因此,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是实现节水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可以改进灌溉设施和技术,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梯田灌溉、雨水集蓄、井灌、汲水灌等,调整灌溉设备的供水量和供水时间,让水源适当地与作物配合,增加灌溉效果和作物产量。
另一方面,可引导农民采取合理的灌溉制度,逐步向灰水灌溉、农田循环灌溉、多途径渗漏水利用等灌溉方式转变,从而更好地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我的国家水资源短缺严重,城市与农村的供需结构、水资源配置不平衡,尤其是在城市化建设与人口增长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与农村在水资源利用中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可以通过流域管理的方式,对全国水资源按地域进行统一规划、配置和组织,建立水权登记记录、市场化交易制度等,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农业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工程。
灌溉技术是农业水利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为农田提供足够的水分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而节水措施则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下面将重点介绍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
一、灌溉技术1. 地面灌溉:即将水直接从灌溉渠道引入田间,让水顺着土壤自然渗透供给农作物。
这种灌溉技术简单易行,适用于平整田地和土壤渗透性较好的地区。
2. 沟灌灌溉:将水引入田间后,通过沟渠的方式将水流引至农田中。
这种灌溉技术适用于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可以提高水分的均匀分布,减少水分浪费。
3. 地表灌溉:将水流洒在地表,并让其逐渐渗入土壤。
这种灌溉技术适用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土地,可以通过水流的重力作用将水输送至田间,并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4. 雨量灌溉:当自然降水不足时,可以通过人工降水的方式进行灌溉。
常用的人工降水方式包括喷洒灌溉、喷雾灌溉和滴灌等,可以根据农田需水情况进行选择。
5. 井灌灌溉: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通过井水泵将水提升至地面,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农田。
这种灌溉技术适用于没有灌溉渠道的地区,能够有效解决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
二、节水措施1. 科学灌水:根据农作物的需水特性和生长期需水量,确定合理的灌溉量。
通过科学测定土壤含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频率,减少灌溉水的浪费。
2. 利用雨水:将雨水收集起来,储存起来,作为农田灌溉的水源。
可以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到集水池中,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农田。
3. 配套排水: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及时将农田中的积水排除。
合理排水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肥力。
4. 配套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农田对水分的需求。
通过合理施肥,将养分有效供应给农作物,提高其抗旱能力,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
5. 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手段改良灌溉系统,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
西北地区工程节水技术研究论西北地区工程节水技术研究论关键词:西北地区;工程节水;研究摘要:从我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着手,分析了当前该地区水资源特点。
总结西北地区工程节水技术主要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五省(区)的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等地区,面积360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5%。
西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条件,决定了水在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发展节水农业是西北地区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后突出;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农业用水效率低,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3~0.4左右,浪费极其严重。
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问题表现在:节水认识上存在误区;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低;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节水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灌溉水价偏低,水费到位差;节水管理体制不健全;节水农业政策有待完善;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节水设备质量不高,产业化程度低。
1.工程节水技术工程节水主要从渠系输水到田间灌水过程来考虑节水。
渠系输水过程的主要措施有节水渠道防渗和改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节水等;田间灌水过程节水主要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如大畦改小畦、长畦改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区推广膜上灌或膜下灌,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喷灌、微灌等灌溉新技术。
2.修建水利工程,对现有灌区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和配套建设在西北内陆河源流区,兴建必要的山区水库,拦蓄调控水资源,因地制宜的合并、改造、废弃平原水库,可减少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同时,在有条件的支流兴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和局部调水工程,科学配置水资源,解决局部地区缺水问题。
对现有的大、中、小型灌区工程进行以高效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这是压缩农业用水的重要措施。
3.加强渠道防渗衬砌渠道防渗工程节水效益明显,成本低廉,是诸多农田灌溉节水措施中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主要节水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当前农田灌溉节水工程改造中的关键环节。
大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现状如何提起大西北地区,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广袤无垠的草原、雄浑壮阔的山脉和一望无际的沙漠。
这片土地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其农牧业发展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挑战。
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
在农牧业发展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
从农业方面来看,大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例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其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和广袤的土地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同时,西北地区还盛产各类特色农产品,如宁夏的枸杞、甘肃的马铃薯等。
然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农业灌溉主要依赖于河流和地下水。
在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灌溉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这使得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人力,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科技方面,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
例如,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速度较慢,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农民获取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
再看畜牧业,大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广阔的草原为牛羊等牲畜提供了丰富的草料。
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等都是闻名全国的优良品种。
然而,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大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农业方面,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技成果——西北典型农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技术开发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研究背景项目针对西北典型农区干旱缺水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农业用水浪费严重,主要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实际,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农业用水总量为目标,按照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区域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科技创新链条,重点研究作物高效用水机理与调控,研发绿色高效节水灌溉装备和灌溉输配水系统与田间工程关键技术,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等省(区)建立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示范区,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建立不同区域典型作物节水灌溉制度,提出不同区域节水灌溉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与标准体系,形成相应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推动西北地区全面实施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提升节水灌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阐明作物水分胁迫复水后的生长、光合和代谢补偿类型、逆境适应强度与产量形成过程的生理转换机制。
通过对不同水分处理的主要作物组织器官生理生化分析,鉴定作物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和功能表现。
(2)揭示作物吸收利用水分来源,探明水分转化利用过程,阐明作物水分-产量-品质协同的调控机制,完善作物节水-优质-高效水分调控理论。
(3)提出节水灌溉施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耦合堵塞机理与抗堵塞办法,阐明基于不同类型灌水器内粒间絮凝及颗粒物-壁面碰撞的堵塞机理。
研究内容(一)作物高效用水机理与调控研究通过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开展作物节水增产生物学机制、干旱-复水条件下冬小麦生理响应机制、农田水热碳传输过程等研究,初步明确冬小麦干旱-复水条件下的生理调节过程、农田水热碳传输特征以及区域种植业用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
(二)绿色高效节水灌溉装备研制与开发;通过建立了滴头水力性能实验平台,开展膜片变形状态可视化实验,开展流固耦合模拟与结构优化,研究高弹性PE同型材料,制定新型压力补偿式滴头生产工艺,建立了一体化补偿式滴头结构设计与灌水器一体化快速成形方法,初步设计出一体化压力补偿式滴头、新型低压微孔流道滴灌带、孔口式压力补偿灌水器、滴片式压力补偿灌水器。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农业水利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粮食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紧张和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实现农业灌溉的节水和高效利用,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1. 传统灌溉模式传统的农业水利灌溉主要是以地面灌溉和泵沿河引水灌溉为主,这种模式主要依靠自然水源或者地下水进行灌溉,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由于土壤透水性差,灌溉水利用率偏低,已经难以满足作物的需水量。
现代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多种技术,这些新型的灌溉方式具有灌水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等特点。
滴灌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灌溉方式,它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系下方,直接将水滴到植株根系区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而喷灌则是通过喷头将水喷洒在植物叶面,能够迅速湿润土壤、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提高土壤湿度,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节水技术措施智能化灌溉系统是一种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灌溉的系统,它可以根据土壤和作物的特性,自动控制灌溉的时间、水量和频率,实现对灌溉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农业灌溉中存在的过度灌溉、缺水灌溉等问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
2.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水量的技术,借助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土壤墒情数据调整灌溉水量和时间,保证作物的生长需要。
这种技术能够精准判断土壤是否需要灌溉,避免了传统灌溉中“有水不灌、无水乱灌”的问题,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农业水利灌溉的效率。
3. 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是一种通过覆盖秸秆或者地膜来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降低作物对水分的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
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
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是提高农田水利效益、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能够提高农田灌溉水利利用率,降低用水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开沟灌溉、地面灌溉和喷灌三种形式。
开沟灌溉是将水沿地面开设的沟渠引至作物根区,供给作物需要的水分。
该种灌溉方式简单易行,适用于土地平坦的地区,但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易造成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地面灌溉是将水均匀分布在整个田地上,供给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该种灌溉方式能够充分利用雨水和田间径流水,但因施水不均匀,易造成水分流失和土壤退化。
喷灌是将水经过喷头分散地喷洒在田间作物上方,利用喷雾方式供给作物水分。
该种灌溉方式不但能降低水分的流失,还可降低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貌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以提高水利利用效率。
科学制定农田灌溉制度。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水分的供应情况,合理安排灌溉的时间和水量,避免因不合理的灌溉制度而造成水分的浪费。
加强灌排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合理规划和修建灌渠、闸门、喷头等灌排设施,保证其畅通无阻,减少漏水和破损引起的水量损失。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引进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微喷等节水灌溉设备,减少水分流失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