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法考笔记第8章 刑法及刑诉中的概念

2020法考笔记第8章 刑法及刑诉中的概念

2020法考笔记第8章 刑法及刑诉中的概念
2020法考笔记第8章 刑法及刑诉中的概念

什么在阻碍你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法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历年通过率都在10%上下浮动,身边有人考了四五次都没有通过,那么为什么法考这么难呢?我想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复习资料太多了!!!光法条汇编估计在三百万字,真题加解读也得在二百万字左右,仅这些就超过了五百万字,按每小时一万字,这些资料读一遍需要500小时,你一天能拿出多少时间来复习?

二是时间跨度太长了!正如第一条说的,读完一遍资料就需要超过500小时的话,在职人员大概一天能挤出5个小时来复习,共需要100天,问题是,这100天是你读一遍的时间,而想过法考,除了天才,复习一遍肯定是不行的!

三是资料多、时间长直接影响记忆质量。就算你不怕占线拉长,拿出一年的时间来复习个三四遍,对100天以前第一遍复习的知识点,你第二遍复习的时候能想起来多少?而且一年的时间都在复习,你精神上有这个毅力,体力上你也未必受得了,有人复习时间过长,以至于见了法条就要吐。

四是复习资料太杂。例如某个知识点,既可能在刑法总则上出现,还可能在刑诉法中出现,也可能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在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出现,这些知识点,有相同的,有相似的,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都难以很好的掌握。

因此,为了顺利通过法考,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那就是减少复习资料的数量?但是复习资料就在那里,不会自己自动减少,有什么办法减少复习资料的数量呢?办法自然是有的!

首先,我们平时的复习用的法条,主要是法律和司法解释,而司法解释无疑是对法律某些条款的进一步说明。但是我们平时看的时候,因为法律和各种司法解释分布在是两套甚至多套资料中,我们在看的时候显然不能兼顾,如果把司法解释与法律条款结合在一块呢?是不是既方便了法条条款的理解,又节省了时间?还可以把两者重复的内容删掉,这样的复习资料是不是简化了不少?

其次,把历年真题考点融入到法条当中。法考考什么?90%以上是考对法条的理解。我们做真题,主要是要找出真题背后的考点,而考点的背后就是法条,如果我们能把历年真题的考点都找出来,然后放在法条理解中,重点解析,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再次,要清楚你正在复习的某些法条是废止法条或有效法条。比如,担保法及其解释,还剩下多少还有效的法条?你要复习,就必须一边复习物权法,一般复习担保法,然后比较,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自己把还有效的法条找出来,是不是很伤脑筋?

最后,即使你按照上面把资料都整理好了,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法条当中存在很多相似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不是很容易混淆?例如,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可以分期交纳,股份公司的注册资本,若为发起设立方式,注册资本也可以分期交纳,但募集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必须是实缴,要验资,放在一起是不是更容易记忆?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笔者用了2年多的时间,将司法解释、历年真题考点等融入到法律条文中,再将重复的知识点删除,类似的知识点比较整合,编成了本套《2020法考笔记》,全套笔记100多万字,仅是原来复习资料的20%,但包含了至少90%的

大纲考点和几乎全部的历年真题考点,复习时间缩短必将伴随着复习效率的增加,你的记忆质量会大幅提高。

开卷考试后法条和真题还需要投入精力吗?

小二的法考笔记主要是根据法条和历年真题中的考点编写,有必要说说法条和历年真题在法考中作用。

首先,法条还需不需看?有人说,现在法考都允许现场翻法条了,再看法条有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但要看,还要细看。法条是什么?是基本功,如果不练好基本功,给你本绝世武功秘籍你也会练的走后入魔。只有多看法条,理解法条,在理解中记忆,才能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才能把自己的思维从社会大众思维中超脱出来。不管考试怎么变化,法条的地位绝对是关键的。

其次,历年真题怎么利用?从法考元年开始,司法部已决定不再公布考试题目和答案,也就是说2017年以前的司考真题将是绝版真题。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十几年的真题多做几遍呢?小二认为没有必要。为什么呢?主要因为我国的法律是在不断变化的,去年正确的考试答案今年可能变成错误的。做真题,顶多做做前三年的。但是,并不是说以前的真题不用看了。我们做真题,绝对不能为做题而做题,我们不叫看真题,叫研究真题,目的是找出题目的出题知识点,找出知识点背后的法条,而不是去对对题目做的对不对。你如果认真看过“法考笔记”,也没有必要非再去钻研历年真题了,即使你去做,也会感觉非常简单,因为其中的大多数知识点都在笔记中出现过,强调过。

开卷后法考的出题方式有何变化?

法考和司法实践的根本区别在于法考是从法条到案例,而司法实践是从案例到法条。只有按照法条来“编”案例,案例才可能是“完美”的,否则直接拿真实案例来考的话,估计司法部就没法出参考答案了。君不见,同样的事实,各地法院判决截然相反吗?所以,根据法条编写案例来考查这个是不会变的,但是直接考查你法条肯定是不会出现了,会更深入更隐蔽。

例如刑事诉讼法中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内容。针对这一法条的考查,分三个档次,第一档次,最简单的,设置成选择题:“下列哪些情形之一,不追究刑事责任”,然后根据法条规定,列出ABCD,这是最low的考查方式。第二档次,反向考查。例如问“检察院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应该如何处理?继续起诉?撤销案件?不起诉?还是宣告无罪?这是前些年常用的考查方式。第三个档次,根据法条中“编”成案例。例如张三因犯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移送审查起诉后,张三在拘留所中心脏病发死亡,应当如何处理?或者张三在审查起诉时死亡,应当如何处理?

又比如甲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几年内又故意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构成累犯?此题的考点有两个:一是累犯要求之一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罚执行完毕,附加刑是否执行完毕,不影响累犯成立。二是剥夺政治权利在主刑罚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后才开始执行,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意味着主刑罚执行完毕;三是罪犯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才构成累犯。所以答案是2年。

第八章刑法和刑诉法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刑法和民法中均有的概念,本节放到一起解析。

1.1、什么是刑法中的正当防卫?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例如出租车司机甲被乙抢劫夺走财物后发动汽车追赶乙,将乙撞成重伤夺回财物,甲构成正当防卫。

其中不法侵害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不法侵害不一定是故意侵害,过失侵害也能构成不法侵害。

因正当防卫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也不承担民事责任。

一种行为被认为是正当防卫,就不能再认定为是自救行为(自助行为)。

1.2、什么是防卫过当?

构成正当防卫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制止不法侵害。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防卫过当的前提是构成正当防卫)

被防卫人出现死亡或重伤不是判断防卫是否过当的条件。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可能构成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在民事上,防卫过当,应当对造成的损

害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而非全部责任。

例如甲对乙的一般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致乙重伤(仍在防卫限度内),乙丧失侵害能力后,求甲送其就医,但甲不理会离去,乙流血而亡,则虽乙重伤仍在防卫限度内,但乙死亡的结果显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甲构成防卫过当。

1.3、什么是特殊正当防卫?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如武装叛乱、暴乱罪等罪行中出现的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不法行为。

特殊正当防卫必须是人身权利受到威胁时才能采用,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

特殊正当防卫,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4、构成正当防卫,应同时符合什么条件?

①正当防卫的主观目的必须是为了避免“不法”侵害的发生,保护合法权益。挑拨式防卫、斗殴打架防卫等都不是正当防卫。

②正当防卫属于“以暴制暴”,因此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对贪污等不具有攻击性的不法侵害一般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③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必须是实施正当防卫时已经客观存在、正在进行、尚未结束的不法侵害。

④正当防卫的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本人,不能是第三人,更不能是动物,不管是主人唆使动物袭击他人还是动物自发袭击他人,对动物打击均不构成正当防卫。

在共同犯罪中,正当防卫的对象也不能是没有实施侵害行为

的其他共同犯罪人。

⑤正当防卫不以侵害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为前提,对无刑事行为能的人,如不满14周岁的儿童和精神病人,即使“明知”其无行为能力,也可以采取正当防卫。

1.5、哪些防卫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

事前防卫、事后防卫、假想防卫、偶然防卫、对执法人员的防卫等都不是正当防卫。

1.5.1、什么是事前防卫?

事前防卫,指在不法侵害还未发生时即进行防卫,如犯罪预备阶段开展防卫。但事前防卫与提前设置防卫措施要分开。例如甲外出时在住宅内设置防卫装置,随后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虽然甲设置防卫装置时不存在不法侵害,但乙侵入甲住宅,即视为不法侵害正在发生,此时进行防卫,属于正当防卫,防卫且未超过必要限度,也不构成防卫过当。

1.5.2、什么是事后防卫?

事后防卫,指不法侵害已经消除或结束后再对施害人进行打击。如将正在抢劫的人用力推开,导致其撞到石头上昏迷,为防止其醒来继续害人,用石头猛砸其头部,导致受重伤等后来的行为,属于事后防卫。

1.5.3、什么是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指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加以防卫,例如甲误以为匆匆过来的乙要对其不利,先下手将其击伤,假想防卫若符合过失犯罪条件,构成过失犯罪,但不构成正当防卫。

1.5.4、什么偶然防卫?

偶然防卫,即客观上不法侵害正在发生,防卫人主观上并没有认识到,出于其他非法目的对不法侵害人进行了阻止或因为某

种操作失误对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行为进行了阻止,客观上起到了和正当防卫相同的效果,因为其不具备正当的主观目的,偶然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偶然防卫的行为不影响被认定为犯罪。

例如甲乙共同对丙进行抢劫时,甲无意中捅伤了乙,丙趁机逃跑,则甲构成偶然防卫。又比如甲欲枪杀乙的时候,乙正好想杀死丙,但甲并不知情,其行为在客观上拯救了丙,但因其不具有正当防卫的主观目的,依然要为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1.6、什么是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所采取的行动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

1.6.1、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如何区分?

①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而紧急避险则可以对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实施。

②紧急危险不仅包括“不法侵害”,还包括自然灾害、动物袭击等。

③紧急避险牺牲的是“合法权益”,保全的也是“合法权益”,不能损害他人的健康和生命进行紧急避险,但不禁止为保护个人利益通过损害公共利益进行紧急避险。

1.6.2、构成紧急避险,应具有何种目的?

紧急避险要求避险人有避险意图,主观上要求认识到合法权益受到客观存在的危险的威胁,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保护正在遭受危险的合法权益。至于避险人主观上夹杂其他意图和目的,不能影响其避险意图的认定。例如甲位于池塘边的仓库着火,遂用抽水机从乙的池塘抽水导致乙养殖的鱼死伤严重,虽然甲出于报复乙的目的,依然不影响甲构成紧急避险。虽然乙的旁边有其他同

距离池塘可以抽水,但也不影响甲构成紧急避险。

对实际不存在的危险进行紧急避险导致损害发生,属于假想避险,假想避险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对事实认识错误,是善意采取的行动。

1.6.3、哪些主体不能进行紧急避险?

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适用避免“本人危险”的紧急避险,如警察不能怕受伤不面对劫匪、消防员不能为避免烧死不救火等。但很显然,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并非不能对所有危险进行紧急避险。

1.7、能实施紧急避险而未实施的,是否负刑事责任?

应当实施紧急避险而未实施的,根据是否有刑法的直接规定,确定是否负刑事责任。

①对刑法直接规定,负有法定职责的人可以实施紧急避险而不实施,构成(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负刑事责任;

②对刑法没有直接规定,负有法定职责的人可以实施紧急避险而不实施构成(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虽然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能负行政责任;

③对普通公民可以实施紧急避险而不实施的,不负刑事责任。

1.8、紧急避险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①一般的,紧急避险要求采取损害较小合法权益保护较大合法权益,起码两种合法权益大小相等,因此采取紧急避险,不承担刑事责任。

在民事上,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危险是人为引发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

以”给予适当补偿。

②采取紧急避险若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在民事上,民法总则中删除了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的内容。即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是法定的,没有例外情况,不管是危险由人为引发,还是自然引起。受损失损失补偿同普通紧急避险的处理。

第二节不作为犯

2.1、什么是不作为犯?

“不作为犯”是与“作为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施这种义务但不实施该义务的行为,导致危害社会的刑法结果出现。即行为人应为、能为但不为。

例如动物饲养人在动物撕咬人时故意不制止,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也成立不作为犯罪。

2.1.1、不作为犯分为哪几类?

不作为犯罪,包括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指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的消极行为构成,不能由积极的行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纯正不作为犯的罪过形式极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2.2、如何理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

不作为犯,前提是行为人具有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该

义务的来源可以是法律明文规定,可以是法律行为引起,可以是职业、义务要求,也可以是先行行为引起等多种方式。

没有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犯。例如甲见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放入井底后发现井下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治死亡。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因为甲无法律上的救人义务。当然若甲拉到中途故意摔死乙,构成“作为犯”。

道德义务不是“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例如甲在母亲与女友同时落水之际,救女友属于道德义务,而救母亲属于法律义务,因此救母亲而不救女友不构成犯罪,而救女友不救母亲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2.3、法律明文规定,行为人具有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有哪些?

法律明文规定,行为人具有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而不实施即构成犯罪的有遗弃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等。

但法律仅规定有义务实施某行为但未规定不实施属于犯罪的,不构成不作为犯。例如普通公民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即使导致火灾蔓延,也不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知情不举”的,不构成犯罪。例如明知受贿未举报;明知是犯罪所得未举报;明知隐瞒巨额境外存款未举报的,因刑法并未赋予第三人举报的义务,因而都不构成不作为犯。

2.4、如何理解先行行为作为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

先行行为引起的积极行为的义务,指本来法律或职业、业务上没有规定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引起了积极的救助等行为的义务,不履行该积极义务将触犯刑法。

例如见弃婴不救助仅受道德谴责,但见弃婴将其抱回家后又

嫌麻烦将其丢弃致死亡,构成不作为遗弃罪;又比如甲的犯罪行为导致乙受伤害,甲欲救治,丙劝阻行为人救助,甲丙遂离开,乙因未得到及时救治死亡,丙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2.4.1、先行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行为人即使实施了积极行为,但不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如何定性?

不作为犯要求行为人能为而不为,若行为人实施危险行为后,即使进行积极的救助行为,仍不可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则行为人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例如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弄伤乙,甲未立即救治即逃走,后来证明即使甲当时将乙送至医院,也不可能救治乙,因此甲的不送医行为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第三节想象竞合犯、吸收犯、牵连犯

3.1、什么是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即想象的数罪,指一个犯罪行为触犯了数个刑法罪名。想象竞合犯虽构成多个犯罪,但择重罪处罚。注意“构成哪些犯罪”、“以何罪定罪处罚”要区分。

例如为杀人而盗窃枪支,若未及实施杀人而被抓,因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预备)与盗窃枪支罪的想象竞合犯,择重罪处罚。若已实施杀人行为,则构成盗窃枪支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但不构成牵连犯,因为杀人并非必须枪杀,手段和目的无牵连关系)。

证人故意作虚假证明替他人隐匿罪证,构成伪证罪和包庇罪的想象竞合犯;司法工作人员明知在押犯脱逃后会去杀害证人,仍然私放的,结果罪犯真将证人杀害,司法工作人员成立“私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