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 评价目的

1.1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

1.2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3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保证安全生产。

2. 评价范围

本公司范围内所有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识别与控制。

3. 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安全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安全部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

作。

3.4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 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准则:一一国家、地方、行业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有关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公司制定的安全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

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 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 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 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

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进行危害分析。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建构筑物;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作业场所:粉尘、

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等;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

清单。

4.6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一一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一一

谁(什么)会受到危害------- 伤害怎样发生

4.6.2评价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

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评价风险和影响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

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

1 ),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

4.7.3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 ),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L X 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RA12)

——重大风险(R1A 16)

——巨大风险(R2旷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