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研究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研究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研究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研究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被告人的地位问题始终处于许多国家刑事司法领域的核心,而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却一直遭遇冷落。在我国,虽然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增加了保障人权的条款,但实际上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性规定还过于狭隘,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被害人的权利在刑事司法中往往很难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文章针对国内有关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规定,再总结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缺陷,最后,从被害人的参与性权利、被害人的补救性权利、被害人的保障性权利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了解决当前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立法比较;权利保护

一、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规定

在诉讼法理论上,称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模式为“职权主义诉讼”;称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模式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本文通过对这两方面理论简要的探讨,从而获得有利于我国刑事诉讼被害人制度发展的价值。

1979年《刑事诉讼法》是我国第一部相对系统完整的规范的刑事诉讼法,在我国刑事法律领域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法第58条第四项规定:“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被害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从此条规定中可以看出,被害人是处于一种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证人的诉讼地位。被害人寻求司法保护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几乎完全取决于国家控诉机关的意愿的认同程度。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并非以控告者的身份参与诉讼,而是司法机关为了惩罚犯罪而随意拈来的一个“材料袋”。被害人在诉讼中所作的陈述,往往比证人证言更不具有客观性,因而更不易被采纳。

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实现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明确了刑事法律不仅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保护被害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并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及一系列诉讼权利,主要包括:第一,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40条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第二,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三,对犯罪行为的控告权。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第四,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有申请复议的权利;对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案件有权申诉。此外,还有申请回避权;申请补充或重新鉴定的权利;请求抗诉权等。可见该法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是相对全面的、丰富的,相对于修订前的刑事法律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