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汤临床治验举隅
- 格式:pdf
- 大小:151.34 KB
- 文档页数:2
奔豚汤新用奔豚汤出自《金匮要略》,此方专为肝气郁结、化热上冲的奔豚气而设,方中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肝,葛根、黄芩清热泻火,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李根皮下气,甘草缓急和中。
笔者据其具有养血平肝、和胃降逆的作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肝郁气逆诸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1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张某,女,27岁,1998年2月24日就诊。
患者14岁月经初潮,周期规律,但每次行经前1周出现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注意力不集中。
结婚后上述症状曾一度减轻,但自1997年底由于下岗加之夫妻关系不和,上述症状加重,两乳胀痛,头痛失眠,口干口苦,欲哭,有气上冲胸之感,月经净后逐渐减轻。
查体无阳性体征,乳房无肿块,舌质淡、苔薄黄,脉弦。
诊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由肝气郁结所致。
用奔豚汤加减。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半夏10g,黄芩10g,葛根15g,李根皮15g,川楝子10g,橘核6g,牡丹皮10g,酸枣仁15g,甘草6g。
1日1剂,连服3天,症状明显减轻;又服4剂,月经净而停服。
其后每次行经前3天开始服用上方,服至月经净后停服,一般每次服7~9剂。
连服4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又服逍遥丸、小柴胡汤丸各1瓶以善后。
2 慢性肠炎周某,男,34岁,1997年4月17日就诊。
有慢性肠炎5年,加重2月。
腹痛欲便,便后痛减,大便溏薄,每日3~4次。
曾作结肠镜、钡灌肠等检查,被诊为慢性肠炎。
常服氟哌酸、鞣酸蛋白、谷维素以及藿香正气丸、六神丸等治疗,时轻时重,每因情志不畅或过食辛辣油腻而加重。
此次因过春节恣食油腻加之饮酒而使病情加重,神疲乏力,口干口苦,烦躁不宁,失眠多梦,形体较瘦,肠鸣音略亢进,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滑。
便处以痛泻要方与参苓白术散加减,嘱其服3剂。
4月21日复诊,症状同前,详问病史,自述腹痛时攻撑而痛,少腹有瘕块渐大,且气上冲咽憋闷难忍,不食,临厕便溏不爽,肛门灼热。
证属肝郁有热。
用奔豚肠加减。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半夏12g,黄芩8g,葛根15g,李根皮15g,防风10g,炒白术15g,焦山楂15g,甘草6g,生姜10g,1日1剂,水煎服。
奔豚汤及医案【方药】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各6克) 半夏四两(12克) 黄芩二两(6克) 生葛五两(15克) 芍药二两(6 克) 生姜四两(12克)甘李根白皮一升(15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肠气病脉证治第八·二)【解说】本证为肝郁化热之奔豚证。
冲脉隶属于肝,起于下焦,上循咽喉,若惊恐恼怒,肝气郁而化热,挟冲气上逆,则发为奔豚。
发时,少腹有块突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
方其上冲,气促而腹痛;及其下行,气平而痛定。
往来寒热,为病在肝(胆)之征象。
故治疗当以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为法。
本方主用李根白皮,《本草别录》云:“李根白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
“肝欲散”,故以生姜、半夏、生葛辛以散之;“肝苦急”,故以甘草甘以缓之;肝“体阴用阳”,故以当归、白芍、川芎入血以养之柔之;胆宜降宜利,故以黄芩苦寒以清泄之。
本方不惟治奔豚气,凡肝郁化热,其气上逆之证,皆可运用。
【运用】一、奔豚(一)曹颖甫医案:予尝治平性妇,其人新产,会有仇家到门寻衅,毁物谩骂,恶声达户外,妇人惊怖。
嗣是少腹即有一块,数日后,大小二块,时上时下,腹中剧痛不可忍,日暮即有寒热。
予初投:炮姜、熟附、当归、川芎、白芍。
2剂稍愈,后投以奔豚汤,2剂而消。
惟李根白皮为药肆所无,其人于谢姓园中得之,竟得痊可。
(《金匮发微91959年版) 按语:病起于惊恐,见少腹有块,腹中剧痛,日暮寒热,肝郁之奔豚也,经投之,又幸得李根白皮,果获佳效。
二、奔豚(二) 辛军医案:邓某,女,48岁,1992年2月11日诊。
诉2年前夜间静卧时,时觉两踹(小腿肚)发胀,继而心烦不能忍,必须用力伸其双腿,或出屋外纳凉尔后缓解。
近1年来,症见气从踹上冲心下,发作欲死,经用针(缝衣针)刺其踹部,觉气从刺处泄出后,发作才停止。
如此二三日一发,或七八日一发,苦不堪言。
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奔豚证属于中医学上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肝郁血虚化热上冲的症状。
在中医药理论中,奔豚证的治疗方案有很多,其中基础方剂之一就是奔豚汤。
本文将围绕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剂——奔豚汤,详细阐述其药物配伍及组成,以及君臣佐使药的作用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奔豚汤的方剂组成。
奔豚汤由四味药物组成,分别是奔脱汤、龙胆泻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这四味药物相互配伍,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调理奔豚证的病情。
在奔豚汤中,君药是指起到主导作用的药物,它们是奔脱汤、龙胆泻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的主要成分。
君药主要用于调理肝气郁结、血虚化热等病因,起到疏肝解郁、养血清热的作用。
而臣药则是指起到辅助作用的药物,它们是四味药物中的次要成分。
臣药主要用于增强君药的药效,协同治疗奔豚证的病情。
臣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等,它们能够补血养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起到协助治疗的作用。
佐药是指起到辅助作用的药物,它们在奔豚汤中的作用相对较弱,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佐药主要用于增强君臣药的功效,促进各种药物的配伍作用,使整个方剂达到更好的疗效。
佐药包括甘草、生姜等,它们具有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总的来说,奔豚汤中的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调,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药效,提高疗效。
君药起到主导作用,臣药起到辅助作用,佐药起到增强作用,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配伍之外,奔豚汤的药性归经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中医理论,奔豚汤的药性偏寒,归属于肝经和脾经。
它能够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养血活血等,对于奔豚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奔豚汤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疏肝解郁、养血清热等方面。
它能够调理肝气郁结,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同时也能够养血清热,改善血虚化热的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奔豚汤主要用于治疗奔豚证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如头晕目眩、胸闷烦躁、口苦口干、失眠健忘等。
奔豚汤是张仲景用治奔豚气病奔豚汤是张仲景用于治疗奔豚气病的一首重要的方子,是仲景用药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中葛根的用药思想与《神农本草经》“起阴气”的功效和后世医家认为葛根能入脾胃调理气机的作用相吻合,体现了仲景对气机条畅的重视。
方证解析奔豚汤由葛根、甘李根白皮、黄芩、川芎、当归、芍药、生姜、半夏、甘草组成。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言:“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证由惊恐恼怒所致,导致肝气郁结化热内扰,引下焦冲气上逆。
是以冲气上逆,下焦无所制,达胸中则觉气上冲胸;肝气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腹痛;其往来寒热者,提示病在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当参小柴胡汤证条文,取和解少阳之法,疏解气机,宣发郁热。
方用甘李根白皮治奔豚气;黄芩清少阳肝胆之火;芍药泄肝热又合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和胃降逆;半夏降胃逆又以沟通阴阳。
本因惊恐之证必有阴阳不和。
肝藏血,用当归、川芎养血行血以调肝。
唯葛根一味,医家多言葛根是合黄芩清热平肝,此似不合仲景之意。
但用清热药如此之多,又何究之用葛根,其中必有其精妙之处。
兹介绍如下,望同道批评指正。
葛根乃点睛之笔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的功效。
在奔豚汤中,所用药物共九味,何以葛根为画龙点睛之笔?《本经》言葛根:“起阴气。
” 且《本草经疏》言:“葛根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其味甘平,其性升而无毒。
入足阳明胃经,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
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
生气升腾,故起阴气。
” 故其辛凉之中尚具有升清之性,其辛凉之性与黄芩相伍,可清解上焦之热,其升清之力与甘李根白皮相伍,可调畅气机的升降,而冲气自平;其与生姜、半夏相伍,可调理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
其配伍恰到好处,故为画龙点睛之笔。
起阴气助降冲气《神农本草经》载葛根有“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的功效。
此所说“阴气”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中的“阴味”皆指“清气”,即人体中精华物质。
方选奔豚汤合代赭石旋覆花汤加减:柴胡12 g,枳壳10 g,黄芩12 g,葛根15 g,李根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赭石30 g,旋覆花12 g,党参15 g,吴萸3 g,黄连5 g,甘草5 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奔豚汤【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甘草芎藭当归各6克半夏12克黄芩6克生葛15克芍药6克生姜12克甘李根白皮12克【用法】上药九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
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
【主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方剂名称奔豚汤药物组成甘草4两(炙),李根白皮1斤(切),葛根1斤,黄芩3两,桂心2两,栝楼2两,人参2两,芎1两。
处方来源《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方剂主治奔豚,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
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生葱。
制备方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煮取5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夜2次。
奔豚汤奔豚汤用于主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奔豚汤--《金匮要略》卷上【处方】甘草、芎藭、当归各6克、半夏12克、黄芩6克、生葛15克、芍药6克、生姜12克、甘李根、白皮12克。
【功能主治】主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
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汤--《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处方】甘草4两(炙),李根白皮1斤(切),葛根1斤,黄芩3两,桂心2两,栝楼2两,人参2两,芎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奔豚,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
【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煮取5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夜2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奔豚汤--《外台》卷十二引则《小品方》【处方】葛根8两(干者),生李根(切)1升,人参3两,半夏1升(洗),芍药3两,当归2两,桂心5两,生姜2斤,甘草(炙)2两。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者,肾之积也。
缘阴气凝聚,结于少腹,坚实牢硬,有时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
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
其将发之时,则脐下悸作,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也。
如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如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以桂枝加桂汤主之。
如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以奔豚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桂枝(四钱)甘草(二钱)大枣(十五枚)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桂枝加桂汤
即桂枝汤再加桂枝二钱
奔豚汤
甘草(二钱)半夏(四钱)芍药(二钱)当归(二钱)黄芩(二钱)生姜(四钱)芎(二钱)生葛(五钱)甘李根白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奔豚汤及医案奔豚汤及医案【方药】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各30克) 半夏四两(60克) 黄芩二两(30克) 生葛五两(75克) 芍药二两 (30克) 生姜四两(60克)甘李根白皮一升(50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肠气病脉证治第八·二)【解说】本证为肝郁化热之奔豚证。
冲脉隶属于肝,起于下焦,上循咽喉,若惊恐恼怒,肝气郁而化热,挟冲气上逆,则发为奔豚。
发时,少腹有块突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
方其上冲,气促而腹痛;及其下行,气平而痛定。
往来寒热,为病在肝(胆)之征象。
故治疗当以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为法。
本方主用李根白皮,《本草别录》云:“李根白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
“肝欲散”,故以生姜、半夏、生葛辛以散之;“肝苦急”,故以甘草甘以缓之;肝“体阴用阳”,故以当归、白芍、川芎入血以养之柔之;胆宜降宜利,故以黄芩苦寒以清泄之。
本方不惟治奔豚气,凡肝郁化热,其气上逆之证,皆可运用。
【运用】一、奔豚(一)曹颖甫医案:予尝治平性妇,其人新产,会有仇家到门寻衅,毁物谩骂,恶声达户外,妇人惊怖。
嗣是少腹即有一块,数日后,大小二块,时上时下,腹中剧痛不可忍,日暮即有寒热。
予初投:炮姜、熟附、当归、川芎、白芍。
2剂稍愈,后投以奔豚汤,2剂而消。
惟李根白皮为药肆所无,其人于谢姓园中得之,竟得痊可。
(《金匮发微91959年版)按语:病起于惊恐,见少腹有块,腹中剧痛,日暮寒热,肝郁之奔豚也,经投之,又幸得李根白皮,果获佳效。
二、奔豚(二)辛军医案:邓某,女,48岁,1992年2月11日诊。
诉2年前夜间静卧时,时觉两踹(小腿肚)发胀,继而心烦不能忍,必须用力伸其双腿,或出屋外纳凉尔后缓解。
近1年来,症见气从踹上冲心下,发作欲死,经用针(缝衣针)刺其踹部,觉气从刺处泄出后,发作才停止。
如此二三日一发,或七八日一发,苦不堪言。
奔豚中医治疗偏方奔豚中医治疗偏方奔豚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1简介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
豚,即小猪。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2中药治疗附方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还可以起到香味附方茯苓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桂枝三钱、大枣二枚,用劳水二升煮之,煮至一升,一次服完。
一两服两次。
此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
主要症状是发作时,先感小腹有一股气窜动,顶撑胀痛,且自觉气从小腹奔跑上冲到心胸,乃至咽喉,甚至发作欲死,发作后又渐渐缓解平复,发作时,其上冲之状,顶肝抬肺,难受至极。
桂枝加桂汤,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此方主之。
方药:桂枝五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歌曰: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因,虽取桂枝汤为用,桂用五两肾奔豚。
解读:这是风寒表虚自汗之人,被烧针后,(烧针,又称温针或针柄灸)又迫其汗出,伤了心气,心气受伤,不能下交元阳,则肾气寒而水气滞,加之针处再被寒邪侵入,两寒搏结,心致挟肾水之邪而凌心,故寒气从小腹上逆至心,必发为奔豚。
这时应再灸其肿大发红而核起之处者,是欲杜绝再入之患。
用桂枝汤进行治疗,可以和营血而通心阳,可以解除外患,加重桂枝药量者,欲壮心阳而通肾气,暖水藏而去水邪也。
奔豚汤临床新用作者:陈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5期功效和血平肝,降逆缓冲。
方药组成甘草、川芎、当归各2两,半夏4两,黄芩2两,生葛5两,芍药2两,生姜4两,甘李根白皮1升。
服法与禁忌上9味,以水2斗,煮取5升,温服1升,日3夜1服。
经方方论方中葛根、黄芩解肌退热,和解少阳;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芍药、甘草,柔肝缓急,和里止痛;当归、川芎,养血和血;甘李根白皮专治奔豚气,诸药合用,降逆平冲,和血止痛。
经方新用例1患者,女,因肝气郁结,气滞不畅引发奔豚,自觉有气从下焦上冲胸腹,攻窜两胁,胃脘痞闷,呃逆暖气,心悸烦满,坐卧不宁,舌红苔薄白,脉弦劲,三部皆然。
经查体:无阳性体征发现,据证断此奔豚气也,拟平调肝肾,降逆纳冲,处方奔豚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白芍18g,半夏12g,枳实15g,赭石15g,沉香9g,苏子10g,核桃仁15g,芡实15g,山萸肉18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复诊:服药3剂,自觉气消胀减,胸闷呃逆减轻,两胁冲窜已不明显,夜卧寝安,继服3剂愈。
例2患者,男,患心肌梗死屡有发作,起病自觉有气从下焦上冲心胸,随即咽部憋闷,心内钝痛,嗳气频作,后背攻胀。
刻诊:形体肥胖,动则气促,舌质黯淡,口多黏痰,脉象虚迟而缓。
心电图示:Ⅱ、Ⅲ、AVF、V5、ST段下移,Q间期延长。
此奔豚气病并发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辨证:肝肾不足,肾不纳气,痰浊随冲气上逆,上犯心胸,阻滞血脉,心肌失养为患。
治法:纳气平冲,活血止痛。
方药:奔豚汤加味。
组成:葛根20g,当归18g,川芎12g,丹参30g,檀香12g,沉香10g,降香15g,半夏12g,生姜10g,白芍15g,芡实15g,苏子1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中午配服冠心苏合丸1粒。
复诊:连续服药5剂,冲气渐平,胸膺窒闷好转,背部沉胀减轻,脉缓有力。
继服原方7剂。
复查心电图:心肌供血有改善。
心痛背胀消失,活动量大有心悸不安感。
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奔豚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6g 川芎6g 当归6g 半夏 12g 黄芩6g 生葛根15g 芍药6g 生姜12g 李根白皮30g 上9味,以水2000ml,煮取500ml,温服lOOml,昼3次,夜1次。
(功效)清热平肝,降逆止痛。
(主治) 主证:肝郁化热,气上冲胸之奔豚,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腹痛烦闷;肝胃不和,气逆上攻之胸胁痛,症见胸膈胀闷,噫逆呕呃,时觉气上攻冲,舌苔白微黄,脉弦。
,副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
(临证加减)1.奔豚考:奔豚系一种发作性疾病,临床并非罕见,而现代医学殊无相当之病症。
据《素问》、《金匮》记载,奔豚之发也,气从少腹直冲而上,其瘥也,气从心胸直降而下,乃悬拟人身有冲脉焉。
提出《素问》认为其气为病,病在冲脉似乎近理。
但《灵枢》、《难经》以为病出于肾,则不足据。
至于一病而出三方者,是由病因体异,方随证变而来。
奔豚汤治由气病及血;桂枝加桂汤由发汗发后烧针令汗,治其病得之外寒且体阳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亦由发汗引动水邪而脐下悸者,是欲作奔豚而尚未作,以防患未然。
[湖北中医杂志,1980,c2,:1112。
对奔豚的认识和治疗体会:奔豚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见。
《内经》、《难经》二经所论的奔豚是内脏阴阳失调,寒邪郁积于肾所致,《金匮》所论是肝气上逆所致,而发汗、惊恐仅为诱因,以女性为多见。
疼痛为本病必具之主证。
肾气奔豚起自少腹,直上冲胸,治用桂枝加桂汤.肝气奔豚并不一定起自少腹,寒热往来并非必具之症。
个别有胸脘攻冲剧痛者,常易被误诊为肠道蛔虫症。
治宜用奔豚汤,大剂量川楝子可代李根白皮;单用鲜李根白皮二三两亦有效。
3.从《金匮》方探讨神志失常的证治:神志失常又称情志病,包括癫狂、郁证、奔豚气等病证。
文中就有关方剂的证、因、治,探讨了对神志失常的治疗。
如百合地黄汤随证加味治疗癔症,神经官能症等属心、肺、肾之阴虚者;奔豚汤常用于因精神刺激,情志不舒而致肝郁气滞、气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癔症;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梅核气,亦可用于悬雍垂过长引起的咽喉部不适等;甘麦大枣汤治疗营阴耗损、心失所养、神守不藏的精神分裂症等。
奔豚汤治疑难病《金匮要略》:“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条文大家都会背,只是,临床上,你我真的会用吗?针对疑难病之复杂症状,如何“百里挑一”找到效如桴鼓的处方?盛某,女,46岁,农民。
初起头晕目眩,心悸不宁,肢体困倦,逐渐卧床不起,畏光惧明,将自己关在黑房子里面,门窗紧闭,如此竟达4年之久,饮食、二便均在暗室之中。
她为什么要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呢?第一,她不能见光,她说一见到光线,眼睛就要胀出来;第二,她不能动,她说每天胸中闷痛,好像有大水撞心,像河水撞到石头上那样凶,稍微动作则这种症状明显加剧,如果躺在床上不动就稍微好一点;第三,她恐惧害怕。
如此4年多,不能开窗,也不能点灯,四年来给她看病的医生已有数十人。
家属找到我的时候,我还不太敢去,因为早就听说有这样一个患者,而且很多医生都没有给她看好,那时候我还年轻,当然不敢去,但是家属一定要我去,于是就去了。
诊时见患者声音洪亮,神智清楚,耳朵很灵,吃饭、睡觉、大小便都正常。
我就要人抬她出来,但患者说如果抬出去就会死掉,于是我只能叫人强行把她抬出屋外。
为什么定要抬出来呢?第一,我要看人;第二,我要望面色;第三,我要望舌苔。
刚刚抬到门口,患者就大呼心中难受,待抬出屋外,患者大喊:“我要死了!”喊了两三声,突然不喊了,也不动了。
当时我也很紧张,一摸四肢厥冷,但把手放在鼻前发现还有气息,于是扎了两针合谷,灌了一点姜水,大约一分钟后苏醒了。
醒后就呼天喊地,说眼睛要炸了,心脏要炸了。
查舌质淡红,舌苔灰白,脉象弦而且一息有五至。
在床上待了4年的患者,居然是弦而数的脉,这意味着什么?“大水撞心”、眼睛欲裂,而且还有恐惧,这是什么病呢?我突然想到,患者讲水往上撞,但未必是水啊,而且发作欲死,马上就联想到了《金匮要略》中讲到的奔豚病:“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所以说中医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基础和工具,一定要熟,如果我没读过《金匮要略》,或者读得不熟,是不可能马上想到的。
失眠到生不如死的解药~奔豚汤▍病史简述患者莫女士,53岁,10年失眠史,每晚只能迷糊3~4小时,睡不沉易醒,无其他疾病。
平时和老伴帮忙照看孙子,半年前因孙子喂养问题,和儿媳发生争执后,睡眠开始持续变差。
▍病情诊治首诊2018年12月26日,主诉失眠,每晚只能勉强睡2小时左右,持续1月余,感觉生不如死。
人偏胖;舌质红,舌两边有半夏线,舌根白腻苔,舌苔照片如下:左脉涩,右脉弦涩,手足温,头晕头痛,咽喉痒,无口干口苦,颈项不舒,小便偶有失禁,大便正常。
中医辩证为:肝血不足,肝经郁热,痰湿扰心,处方为奔豚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2019年1月1日,服用首诊药物后,睡眠就开始持续改善,二诊前晚已经可以睡到5小时,自我感觉比以前睡的沉;头晕头痛、颈项不舒比上次好转;咽喉痒消失;舌苔比上次有改善,舌苔照片如下:左脉弦细数,右脉弦重按无力;咽喉痒消失,故去薄荷;加地龙祛痰通络,二诊处方如下:2019年1月8日,每晚已经可以熟睡5~6小时,自我感觉睡眠质量较以前明显改善。
头晕头痛消失,颈项不舒几近消失,腻苔褪去大半,舌苔照片如下:主诉胸闷觉得堵,舌质红,苔薄白腻,舌底瘀点,原方去地龙加活血化淤药,加生地、丹参、土鳖。
太湖大学吴雄志老师讲过,《金匮要略》的防己地黄汤中,一味地黄就可以治疗失眠的例子;另外丹参除了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有安神的作用,三诊处方如下:回访2019年4月12日,患者反馈已经基本恢复到10年前的正常睡眠了,颈项已无不适。
▍医案小结患者由于带孙子心力消耗过多,肝血不足,痰湿扰心,再加上情绪郁闷,进一步加重失眠。
一诊处方针对肝血不足肝郁化火,先去病人的痰湿,加了薄荷一能疏肝二能治病人咽喉痒。
二诊咽痒无,舌苔仍腻加地龙增加祛痰力量。
三诊病人主诉胸闷,舌底瘀点,针对性加了生地既能活血,又能治疗失眠,丹参也有安神作用。
孝顺孝顺,顺字为大!也许一个电话,也许一句家常,只要父母开心一笑,就可以肝气疏达,万事亨通。
奔豚治疗古方今用经验大分享奔豚治疗古方今用经验大分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余無言醫案及醫話———奔豚婦人產後奔豚證婦人產後受寒,素來體虛,時有自帶.。
及至產後三日,勞作菜圃中,每疲極坐地,因之感寒腹痛。
氣由少腹上沖,時聚時散。
醫以惡露未盡治之,不效。
發時則氣上沖心,粗如小臂。
咬牙閉目,肢厥如冰,旋又自行消散。
試以桂枝湯加桂枝,不效。
再以桂枝湯加肉桂,一劑知,二劑已,三劑全平。
在未述本案之前,特破吾書之例,首述本病之研究。
蓋此證雖不多見,然臨床偶有遭遇之者,若不知其治,則為醫者之過矣。
此證名日奔豚,分見於《傷寒》、《金匱》中。
其云:“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此為病源之一例。
又云:“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此是病狀之特徵。
但征之實際,往往不因針處被寒而起,多有少腹直接受寒而起者。
執是以觀,是受寒為其主因,不無疑義。
夫寒者,無形之氣也,捫之而不得其狀,視之而不見其形,吾人少腹之受寒者,其病狀亦各有不同。
有腹痛而便秘者,有腹痛而水瀉者,有膀胱氣滯而小便不爽者,有經停而少腹結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