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二、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叙述

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3、描写:

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侧面描写:(侧面衬托、烘托,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E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1.渲染气氛2.烘托情感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4.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③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三、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四、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

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

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⑦总领全文

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

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

阅读理解主要题型

Part 1 标题的作用

一、标题的作用

1. 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如《背影》,“背影”作为该文的线索,将各个情节串联起来,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明了,突出父亲的人物形象。

2. 设置悬念,新颖有趣。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设置了悬念,让读者产生疑问:谁丢失了奶酪?奶酪又是为何丢失?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定下文章的感情基调,成为作者的感情出发点。

如《祖国,我爱你》,该标题一目了然,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爱国之情。

4. 使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该标题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夹竹桃的衰败与凋谢,另一方面是象征爱花之人——爸爸的逝世。

5. 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者写作事件。

如《我的母亲》,一眼看去,标题简单朴实,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母亲。

6. 揭示文章的中心,彰显主旨。

如《再塑生命的人》,在文章中,“我”通过老师的教育,重新变得自由快乐。该标题需要挖掘深层含义,才能体会到文章的主题。

二、考试中的出题形式

1、该文章为什么用此标题?

2、该标题有何作用?

3、能不能改标题或者添加标题?

4、谈谈对该标题的理解。

三、答题方法

1. 首先仔细阅读标题,再通读全文。

思考标题的本义:是否作为文章的线索;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者写作事件。

2. 思考标题的深层含义。

仔细观察标题是否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再细心推敲,标题是否与文章的中心、主旨、主题有关;是否隐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揭露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特征等等。

3. 逐一列举,以防错漏。

当将所有的要点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之后,应该分条叙述,防止重复或遗漏。最后再仔细检查一番,查看是否与原文符合。

Part 2 概括文章内容

一、什么是“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这类题型,在大部分考试中比较常见,基本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道小题,分值通常在4分到5分。虽然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想拿满分,还是要仔细思考,细心构思自己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哦~

二、考试中的出题形式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5.整理一下本文的相关情节。

三、答题方法

1. 六要素要用好。

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要用词语将六要素串联起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整合之后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啦。

2. 注意关键词、句。

首先要注意观察标题,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有时候标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其次要注意文章中的特殊句子,如开头、结尾、过渡句等等,这些句子常常与文章的中心内容相关。

3. 概括内容要准确、精练。

概括要点时切勿丢三落四、将关键点遗漏,更不能啰啰嗦嗦、毫无重点。

纸条君给大家整理了一个答题格式,希望能帮助小纸条们哈~

答题格式:本文讲述了/叙述了一个...........的故事(其中省略

号的部分代表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表达了.........

(从而表达的部分基本都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大部分都是作者的内

心情感)

Part 3 加点字词赏析

一、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加点字词是什么词性呢?

比如“鲜明”是形容词、“跑”是动词、“里边”是方位词、“一本”是数量词……确定词性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正确归好词类,将对后面的答题发挥重要作用。

2. 有无运用修辞手法?

如《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加点字词是形容词“贪婪”,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这几个孩子对鱼的渴望与喜爱之情,从侧面烘托出“我们”家里生活的拮据。

3. 是否具有引申义?

如《往事依依》:“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加点字词是动词“镌刻”,本义是“雕刻”,意思是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的物质上。在原文中很明显没有使用“镌刻”的本义,而是使用了引申义。说明这几句诗深深地存留在“我”的脑海中,侧面烘托出老师的讲解给“我”带来了深刻印象,显示出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以至于几十年过去,“我”仍没有忘记。

4. 是否具有情感义?

如《阿长与<山海经>》:“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加点字词“震悚”,原意是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从中可以看出,阿长给“我”买书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并且给“我”带来了多大的震惊。这个词表现了阿长的热心与她对“我”的关心,以及阿长买书这件事给“我”的成长带来了深深的影响。

二、出题形式

1.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

2. 该加点词是否能删除或者互换?

3. 文中使用该加点词有何作用?

4. 加点词在文中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5. 谈谈加点词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三、答题方法

1. 思考该加点词的本义、原意。

有些时候,加点词不是使用本义,而是具有其他含义,这个时候大家就要仔细观察,结合原意,谨慎作答。

2. 思考该加点词在原文中的引申义、双关义、特殊作用。

加点词可能在语言或者文章结构上具有特殊作用,例如增强文章节奏感、承上启下等等。

3. 思考加点词体现的感情倾向、感情色彩。

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的精心布置,也就是说,加点词也许就是作者感情的倾注,在这个时候,大家更应该要注意加点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总的来说,首先要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然后解释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或者该字词在原文中具有何作用,最后要整体分析加点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Part 4 人称的作用

一、不同人称的作用

1. 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文章以“我”的口吻叙述,能够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显得更加真实可靠;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与真实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便于抒发作者情感,直接抒情。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使用了第一人称,描述了“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走下了悬崖,使读者感受到“我”被困悬崖的恐惧和脱险后的释然,从而表达出在面对困难时,要学会把困难分成一个个小困难的主题。

2. 第二人称“你”的作用

使用第二人称“你”“你们”的叙述方式,仿佛在与读者进行对话,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能够贴近生活,容易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如《石榴》:“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使用了第二人称,宛若与读者进行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写出了石榴的外在美。

3. 第三人称“他”的作用

使用第三人称“他”“他们”“她”等的叙述方式,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相对客观实际地进行描叙;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叙述时较为灵活自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使用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描述贝多芬在失明之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世界,使读者得以窥见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高尚品质。

二、出题形式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关于加点词的题型或出题形式主要有:

1.文章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何作用?

2.文章既使用了第一人称,又使用了第二人称,这样有何作用?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三、答题方法

1. 通读全文,判断人称。

做阅读之前,一定要先通读原文,准确判断文章使用了哪个叙述方式,再看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总之,人称的判断一定要准确。

2. 熟记人称的作用,对症下药。

每个人称都有相对固定的作用,这时候大家一定要牢记,并且不要混淆。但是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抄上去,一定要结合题目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