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 格式:docx
- 大小:12.44 KB
- 文档页数:5
吴茱萸的功效、药性与应用【药性】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肝、胃、脾、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1.用于肝寒气滞诸痛。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如治肝寒气滞,夹痰上逆所致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方如《金匮要略》吴茱萸汤;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用,方如《医方简义》导气汤。
治妇女冲任虚寒,气滞血瘀,少腹冷痛,或痛经,常配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方如《金匮要略》温经汤;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配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方如《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
2.用于呕吐吞酸。
本品能降逆止呕,呕吐无论虚寒实热所致者均可应用,但以胃寒呕吐为宜。
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呕吐涎沫,可配炮姜为末服;如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多配半夏、生姜等同用;若肝郁化火,肝胃不和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口苦,可与黄连相须为用,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方如《丹溪心法》左金丸。
3.用于泄泻,痢疾。
本品辛散苦泄,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以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方如《校注妇人良方》四神丸。
本品亦可用于湿热泻痢腹痛,多与黄连、白芍等同用,方如《症因脉治》戊已丸。
此外,本品可治口舌生疮,多研末醋调敷两足心;治湿疹及神经性皮炎,可研末调膏外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蒸热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不宜多服久服,否则易产生咽喉干燥、目昏等不良反应。
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生品多外用,内服多用黄连汁炒或盐炒后使用。
吴茱萸作用与功效吴茱萸,又称吴蔞果、吴菖蒲,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南方的常绿乔木植物。
它的果实呈椭圆形,成熟时呈红色,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吴茱萸的功能与功效广泛,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下面将详细介绍吴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首先,吴茱萸具有祛寒散湿的功效。
吴茱萸性温、味苦辛,具有温中散寒、化湿止痛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寒湿是引起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吴茱萸正好可以祛寒散湿、通络止痛,适用于寒湿痹证、胃寒痛以及寒湿性的腹痛等病症。
此外,吴茱萸还可以促进脾胃功能,增强食欲,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
其次,吴茱萸具有驱虫杀蛔的作用。
吴茱萸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称为吴茱萸碱,具有强烈的抗蛔虫作用。
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常常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引起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吴茱萸可以杀灭蛔虫,同时还能够排出蛔虫的尸体,起到驱虫的效果。
因此,吴茱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蛔虫病,还能够预防蛔虫的感染。
再次,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
吴茱萸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活性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的作用。
瘀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常常引起各种疾病。
吴茱萸可以活血化瘀,改善瘀血症状,适用于血瘀证的治疗。
此外,吴茱萸还具有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内出血、外伤出血等情况,如鼻衄、崩漏等。
此外,吴茱萸还具有抗病毒、抗菌的作用。
吴茱萸中含有一种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病毒感染是导致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因素,吴茱萸的抗病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同时,吴茱萸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作用与功效,吴茱萸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用价值。
例如,吴茱萸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抗氧化、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等。
免疫力是人体抵抗疾病的重要指标,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另外,吴茱萸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缓衰老进程,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吴茱萸】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可作为一种中药材,又被称为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主要是以果实为药,其性状呈五角状扁球形。
主产四川、贵州、广西、陕西、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区。
吴茱萸以成熟果实入药, 味辛、苦、大热.能温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脘腹寒痛, 胃寒呕吐等症。
吴茱萸的功效作用还有以下内容:1、吴茱萸还能温下焦,温肝以治寒疝腹痛,助肾阳以治寒泻,温营血以治经闭。
2、吴茱萸温肝而治肝寒犯胃之呕苦,有止呕作用。
吴茱萸汤做法吴茱萸除了可以用作中药外,还可制作成汤品补品食用。
其中主要的原料油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制作方法主要是将以上几种材料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吴茱萸汤主要的功效作用有养血温经散寒。
大多数女性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都可以食用。
山茱萸与吴茱萸区别山茱萸与吴茱萸同为中药材,很多人会将其二者分不清楚,其实两者是有一些区别的。
山茱萸又称萸肉,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性微温,味酸、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症。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治疗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虚寒久泻等症。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有小...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
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
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症。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吴茱萸•拉丁学名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别称吴萸、茶辣、漆辣子•二名法Tetradium ruticarpum•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Rutaceae)•亚科芸香亚科•属吴茱萸属(Tetradium)•种吴茱萸(T. ruticarpum)「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藏器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时珍曰∶茱萸二字义未详。
萸有俞、由二音。
「集解」《别录》曰∶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
九月九日采,阴颂曰∶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
木高丈余,皮青绿色。
叶似椿而阔浓,紫色。
三月开红紫细花。
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
或云∶颗粒紧小,经久色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
恐亦不然。
按∶《周处风土记》云∶ 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时珍曰∶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
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
中药吴茱萸的功能主治一、吴茱萸的概述吴茱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吴茱萸科植物吴茱萸的果实,经过干燥加工而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吴茱萸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广泛栽培和野生存在,具有较高的药用经济价值。
二、吴茱萸的功能主治吴茱萸具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包括挥发油、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吴茱萸多种功能主治的功效,下面列举了吴茱萸的主要功能主治:1.消食化滞:吴茱萸具有消食化滞的作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
对于食积、胃脘胀痛、腹胀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祛湿止痛:吴茱萸具有祛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湿气内停引起的各种疼痛症状。
尤其对于寒湿痹证、风湿痹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祛寒驱寒:吴茱萸具有祛寒驱寒的作用,能够暖阳通脉、温经止痛,对于寒冷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对于寒性腹痛、寒疝、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祛湿化痰:吴茱萸还有祛湿化痰的作用,能够通过温通气机、化痰止咳的方式,改善湿邪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
5.舒肝健脾:吴茱萸能够舒肝健脾,调理气血,改善肝气郁结和脾虚湿滞引起的症状,如胸胁疼痛、食欲不振、腹胀等。
6.祛风解毒:吴茱萸还具有祛风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风痛、风疹等风邪引起的症状。
7.抗菌消炎: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于一些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吴茱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吴茱萸的使用方法主要是研粉、煎煮、制剂等,可以根据具体的药方和疾病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
但是在使用吴茱萸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忌过量:吴茱萸具有辛温的性质,使用过量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剂量控制。
2.孕妇慎用: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经作用,对孕妇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孕妇应慎用。
3.皮肤接触敏感者禁用:某些人对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较为敏感,接触后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敏感者应避免接触吴茱萸。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又称舒筋散、舒筋宝,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
下面是关于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的详细介绍:
1. 舒筋活络:吴茱萸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它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以及肌肉疼痛等问题的有效药物。
2. 驱寒温经:吴茱萸具有温经驱寒的作用,可以帮助体内寒邪的排出,改善寒凉体质。
特别适用于经期不调、寒凉腹痛以及手脚冰凉等症状。
3. 和胃化湿:吴茱萸具有和胃化湿的功效,可以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对于湿气重的人群,尤其有益。
4. 消食化痰:吴茱萸还具有消食化痰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体内的痰湿。
对于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5. 涩肠止泻:吴茱萸有收敛肠道的作用,可以止泻,并可减少腹泻时的水分流失,缓解腹部不适和腹泻症状。
6. 镇咳平喘:吴茱萸还可以镇咳平喘,对于咳嗽、喘息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尤其适用于寒咳、气喘等与寒邪、湿邪有关的疾病。
7. 养肺祛痰:吴茱萸可以养肺祛痰,对于肺热痰多、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对于吸烟者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的人群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总之,吴茱萸以其综合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适合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品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但在使用吴茱萸时,应遵医嘱,不可过量使用,以防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
制吴茱萸的功能主治简介吴茱萸,又称南疆茱萸、红米果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它是吴茱萸科、吴异木属植物的果实,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本文将介绍吴茱萸的功能主治。
主要功效吴茱萸作为传统中药材,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效:1.驱虫杀螨:吴茱萸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虫害和螨虫有较强的驱杀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瘙痒、头皮屑多等问题。
2.消食开胃:吴茱萸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的作用。
经常食用吴茱萸可以帮助消化,缓解胃口不好的问题。
3.抗菌消炎: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炎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舒筋活络:吴茱萸有温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问题。
5.安神助眠:吴茱萸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失眠、焦虑等问题,促进睡眠。
6.改善血液循环:吴茱萸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孕妇来说,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孕妇要慎用。
2.高血压患者慎用:吴茱萸具有温通血脉的作用,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慎用,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3.用量适度:吴茱萸的用量要适度,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不适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吴茱萸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吴茱萸前,最好先咨询医师。
使用方法吴茱萸可以制成茱萸片、茱萸丸、茱萸水等药物形式,也可以用于烹调食品。
以下是吴茱萸的几种使用方法:•茱萸水:将吴茱萸果实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开水,冲泡后饮用,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
•茱萸煮粥:将吴茱萸与其他药材一同煮粥,有助于祛湿、消食、健脾。
•茱萸炖鸡:将吴茱萸与鸡肉一同炖煮,可以增加菜肴的口感和药效,具有滋补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总结吴茱萸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
它可以驱虫杀螨、消食开胃、抗菌消炎、舒筋活络、安神助眠、改善血液循环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吴茱萸时需要遵循适量使用,并注意一些慎用人群的禁忌,如孕妇和高血压患者。
吴茱萸理气消食缓解胃脘胀满胃脘胀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
在中医学中,胃脘胀满被认为是气滞的表现,而吴茱萸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胃脘胀满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吴茱萸如何理气消食、缓解胃脘胀满等方面的作用和应用。
一、胃脘胀满的症状与原因胃脘胀满是指胃部膨胀感明显,伴随嗳气或者打嗝等不适症状。
常见的原因包括:1.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会导致胃气积聚,引发胀满感。
2. 饮食习惯不规律:长期不按时进食、过度饥饿或饥饱不节等会扰乱胃肠功能,导致胃脘胀满。
3.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会引起胃酸分泌紊乱,导致胀满感。
二、吴茱萸的性味与功效吴茱萸,为茱萸科植物茱萸的成熟果实,中医学认为其性味为辛、温。
它具有理气消食、行气止痛、开胃明目的功效,能够缓解胃脘胀满等症状。
三、吴茱萸的主要化学成分吴茱萸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物质等。
这些成分中,挥发油是吴茱萸的主要药用部分,其中的辛辣成分对于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胀满感起到重要作用。
四、吴茱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 吴茱萸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增强胃肠道的收缩力,缓解胃脘胀满症状。
2. 吴茱萸还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有助于减轻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感。
3. 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的炎症状态,减轻不适感。
4. 吴茱萸在中医临床上常常与其他药物相结合,共同应用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治疗中。
五、吴茱萸的用法与注意事项1. 吴茱萸可制成药粉或加工成颗粒、丸剂等剂型,常用于内服。
2. 吴茱萸辛温,应避免大量食用,以免引起上火等不良反应。
3. 孕妇及对吴茱萸过敏的患者禁用。
4. 在使用吴茱萸的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恶心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指导。
六、饮食与生活方面的调理除了吴茱萸的应用外,适当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缓解胃脘胀满有着重要的帮助。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吴茱萸,别名又叫做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等。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
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的功效【炮制】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
(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1.《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2.《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
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辛苦,温,有毒。
1.《本经》:'味辛,温。
'2.《别录》:'大热,有小毒。
'3.《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1.《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2.《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1.《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2.《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3.《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4.《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5.《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1. 吴茱萸简介吴茱萸(学名:Evodia rutaecarpa),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是我国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吴茱萸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不仅可以入药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和化妆品等领域。
2. 吴茱萸的药用价值吴茱萸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疾病。
其主要功能主治包括:•祛寒驱湿: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寒湿所致的各种症状,如腹痛、腹泻、寒疝等。
•祛风止痛:吴茱萸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成分,具有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
对于头痛、牙痛、关节痛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调节胃功能:吴茱萸有促进胃动力、增加胃酸分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和胃寒等症状。
同时,吴茱萸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对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和酸反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抑制肿瘤生长: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某些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研究显示,吴茱萸的提取物还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减少其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 吴茱萸的用法用量吴茱萸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也可以制成各种中药制剂。
常见的用法用量包括:•煎汤:将吴茱萸切片后,与其他中药材一起煎煮,可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一般用量为3-10克。
•制剂:市面上常见的吴茱萸制剂有吴茱萸片、吴茱萸酊等,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制剂和用量。
•外用: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以通过外用贴敷等方式发挥药效,常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等。
4. 注意事项和禁忌在使用吴茱萸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和禁忌:•孕妇禁用: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妇忌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过敏者慎用:对吴茱萸过敏者慎用,如出现过敏反应,请及时停止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对抗凝血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用量控制:使用吴茱萸时应遵循医嘱,在用量上要控制好,避免过量使用引发不良反应。
吴茱萸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它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有浓烈香味。
有温中散寒、止呕镇痛的功效。
用于脘腹寒痛、恶心呕吐、疝痛、湿疹、口疮等症,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
该品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陕西和浙江等省区。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药材性状】果实呈类球形或扁球形五角星状、梅花状,直径2~5毫米。
表面绿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多数突起或凹陷的细小油点。
顶端中央凹窝放射出5条小裂缝,极少数裂成5瓣。
基部有花萼及短小果柄,果柄密生黄色毛茸。
质坚实,破开后每瓣(分果)常含黄棕色种子1~2枚。
气香特异而浓烈,味辛辣微苦。
质量要求以饱满、色绿,无开裂,气香浓郁、味辛辣者为佳。
包装贮藏用麻袋装载,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防潮。
【炮制】吴茱萸拣除杂质,整理洁净。
制吴茱萸 (1)沸水泡:取净吴茱萸,置沸水中泡10分钟,捞出,晒干,经泡制呈黑褐色,能减弱辛辣味,降低刺激性。
(2)盐水制:取净吴茱萸,按其重量用食盐3%清水溶化,将吴茱萸与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
炒制后呈黑褐色,味微咸,经盐水制能增强咸降作用和疗疝功效。
【临床应用】1.寒凝疼痛。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如导气汤;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如温经汤;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如鸡鸣散。
2.胃寒呕吐。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
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如吴茱萸汤;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如左金丸。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吴茱萸的药用价值吴茱萸,是一种中药,而不是花名哦,尝起来稍微有些苦和涩涩的味道。
据专业人士的了解,吴茱萸在散寒止呕止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一直被很多医生所青睐,那么吴茱萸的具体功效和禁忌有哪些呢?今天就让专业人士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功效与作用:吴茱萸是停滞的药物,作用比较多,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或疝瘕弦气而攻引小腹,或脚气冲心而呕哕酸苦,是皆肝脾肾经之证也,也可以治愈。
2、禁忌:它不适合呕吐和吞咽酸作为胃火,不得使用咳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需要注意。
吴茱萸的药用价值1、吴茱萸炎热干燥,长于舒缓肝脏和胃,降逆止呕。
凡肝胃虚寒气逆及下焦寒湿脚气等证均为要药。
吴茱萸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
为末,汤服一钱,还是很有用的。
2、吴茱萸治疗小肠疝(枢转疼痛,睾丸肿胀,生殖器湿痒),使用吴茱萸(跟踪)一磅并将其分成四部分。
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
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药用价值高。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做成吴茱萸丸服用,它的功效: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
处方: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粟(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吴茱萸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学名Evodia rutaecarpa,又名山柚子、大椒、山椒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下面将介绍吴茱萸的产地、性味、功效以及主要的应用范围。
1. 产地与性味:吴茱萸主要产于中国的长江以南各地,如四川、湖南、广西等地。
它是一种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紫红色,叶片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红色。
吴茱萸的果实为中药部位,味辛、微温。
2. 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具有很多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效与作用如下:2.1 暖胃止呕:吴茱萸能够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改善消化不良、胃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2 舒肝理气:吴茱萸具有调理肝气、消除郁闷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不调引起的胸闷、烦躁、头晕等症状。
2.3 祛寒散瘀:吴茱萸能够温阳祛寒、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瘀血痛经等症状。
2.4 驱虫杀菌:吴茱萸具有驱虫杀菌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
2.5 抗菌抗病毒: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用于防治感冒、咳嗽、喉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2.6 改善循环:吴茱萸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主要应用范围:基于吴茱萸的多种功效与作用,它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3.1 胃肠道疾病:吴茱萸能够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肠痉挛,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呕吐等症状。
3.2 肝胆疾病:吴茱萸具有调理肝胆、舒缓肝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不调引起的胸闷、脉络瘤等疾病。
3.3 风湿骨痛:吴茱萸能够温阳祛寒、活血化瘀,适用于治疗风湿病、痛风等疾病。
3.4 腹泻止血:吴茱萸具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咯血、吐血等症状。
3.5 咳嗽痰多:吴茱萸能够祛痰止咳、清热利喉,适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疾病。
3.6 虫秧病:吴茱萸具有驱虫杀菌的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和用量1.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吴茱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多种作用与功能。
以下是吴茱萸的主要作用和功能:1.调和胃气: 吴茱萸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可以调节胃气,治疗消化不良、胃胀、腹痛等症状。
2.止呕止泻: 吴茱萸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3.杀虫驱蛔: 吴茱萸中的挥发油成分对蛔虫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可以用于驱除体内寄生的蛔虫。
4.补血活血: 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足导致的贫血、瘀血等症状。
5.抗炎消肿: 吴茱萸中的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可以治疗关节炎、痤疮等炎症性疾病。
6.养颜美容: 吴茱萸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可以减缓衰老,增强皮肤弹性,具有养颜美容的效果。
2. 吴茱萸的主治疾病吴茱萸作为一种中药材,有着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以下是吴茱萸的主要主治疾病:1.胃脘疼痛: 吴茱萸具有温中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2.呕吐泄泻: 吴茱萸具有止呕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各种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3.脘腹胀满: 吴茱萸可以舒肝和胃,促进消化,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欲不佳等症状。
4.虫积蛔虫: 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杀虫驱蛔的作用,可用于驱除体内寄生的蛔虫。
5.血瘀经闭: 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血瘀经闭的症状。
6.风湿痹痛: 吴茱萸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痛等炎症性疾病。
3. 吴茱萸的用量吴茱萸的用量通常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以下是吴茱萸的常见用量:1.吴茱萸饮剂: 一般每次10-15克,可煎服,每日2-3次。
2.吴茱萸丸剂: 一般每次4-6克,可随水服用,每日2-3次。
3.吴茱萸外用: 可根据需要将吴茱萸研末加入温水中制成糊状,外敷患处。
4.吴茱萸泡水: 可将吴茱萸与温水泡制,每日适量饮用。
吴茱萸
药材名称:
吴茱萸
拼音名称:
WUZHUYU
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随萸子、吴萸、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科属: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产地: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
江西。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中成药:
共有99种中成药使用吴茱萸:复方木香小檗碱片癣湿药水小儿健脾贴膏复方
田七胃痛胶囊左金胶囊胃逆康胶囊泻痢消胶囊小儿腹泻外敷散消食贴痛经软膏
等。
应用:
1、寒凝腹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
肝气之郁滞,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疗厥阴
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疗寒
疝腹痛;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与木
瓜、苏叶、槟榔等同用,治疗寒凝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
2、胃寒呕吐。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
逆止呕,兼能制酸止呕。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与半夏、生姜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肝郁
化火、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吞酸。
3、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疗脾肾阳虚、五
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
配伍效用:
1、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
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
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
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2、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
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
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
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
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3、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
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
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
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4、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
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5、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
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
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服。
采收加工:
定植后2-3年开花结果,于8月中下旬当果实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尚未充分
成熟时即可采收。选晴天,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用剪刀将果穗剪下,不要折断
果枝,以免影响翌年产量。果实采回后立即薄摊晒干。晚上收回室内切不可堆
积,以免发醇。一般连晒三天左右即可全干。如遇阴雨天,可用无烟煤、木炭
或烘干机烘干,烘时温度不得超过60℃,否则,吴茱萸所含挥发油会大量损失,
降低药材质量。烘、晒时要经常翻动。干后除去枝梗,簸去杂质即成商品。
炮制工艺:
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
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储藏贮存:
置阴凉干燥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1)吴茱萸含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
吴茱萸内酯醇。
(2)吴茱萸含生物碱,具体成分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
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环磷酸鸟苷。吴茱萸碱用盐
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从吴茱萸生药中尚分离出去甲乌药碱。
(3)其他成分:本品还含有黄酮类如花色甙、异戊烯黄酮;酮类如吴茱萸啶
酮、吴茱萸精及甾体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以及柠檬苦素、吴茱萸苦素、吴
茱萸苦素乙酯、黄柏酮等。
2、药理作用:吴茱萸甲醇提取物、水煎剂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作用;水煎
剂对药物性胃痉挛有对抗作用,有明显镇痛作用;本品注射液有明显升高血压
的作用;煎剂、蒸馏液和冲剂均有一定降压作用,且其降压作用能被甘草煎剂
抑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煎剂、吴茱
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在猫心缺血后,吴茱萸及吴茱萸汤
能改善部分心电图,部分减少血中磷酸肌酸酶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明显增加血
中一氧化碳浓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具有一定的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
3、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吴茱萸冲剂内服,部分病人有口干、腹胀等副
反应,但大都能在治疗中逐渐消失。入煎剂,服后常有上腹胀、胸闷、头痛头
昏等反应,休息片刻即可减轻。大剂量吴茱萸(30G)内服还可引起视力障碍、
错觉、毛发脱落、孕妇易流产等。
中毒救治:
(1)洗胃、导泻、服用活性炭末。
(2)剧烈腹痛时,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注射。
(3)其他处理: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B、C。
(4)中草药治疗:①石斛、谷精草、枸杞各15G,黄芩、生地、甘草各9G,
菊花12G。水煎服。②杞菊地黄丸(汤)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以上中
药在出现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内服。
临床应用:
1、治疗高血压病: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
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成细面。先将肚脐用
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200~250MG,敷入,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再用普
通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治疗353例,其中用中药治疗302例,显效170
例,有效85例,无效47例;西药组51例,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9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7〕
2、治疗眩晕:吴茱萸9~12G、红参6~9G、大枣9G、生姜30G,水煎服。
治疗2例,均治愈。1~2剂即见效。〔《湖南医药杂志》1975;(5):40〕
3、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吴茱萸5G、党参15G、桂枝6G、生姜4片、大枣
4枚。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22例,痊愈20例,好转2例。
〔《新中医》1990;(4):18〕
4、治疗呃逆: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
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治疗12例,大部分经治疗3天即可痊愈。〔《中医药学
报》1990;(5):33〕
5、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吴茱萸、生甘草各80G,炒白术、桂枝各100G,
元胡、生龙骨各50G。共研末,过120目筛,备用。每次5G,日3次,用红
枣5枚、生姜3片煎汤饭前半小时冲服。治疗40例,显效24例,进步10例,
无效6例。〔《浙江中医杂志》1991;(10):444〕
6、治疗肾绞痛:吴茱萸9G,边条参(另炖)10G,淡附片、炙甘草各5G,
小茴香、台乌药各15G,生姜汁1匙(冲)。水煎服,日1剂。治疗肾绞痛,
效果良好。〔《江苏中医》1989;(11):17〕
茶疗食谱:
1、吴茱萸生姜粥
[材料]吴茱萸10克,糯米1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吴茱萸用纱布袋装好先下,糯米、生姜共煮稀粥,粥成后拣去吴茱萸、
生姜即成。
[养生提示]温中止痛。适宜于寒性胃痛患者的辅助食疗。
2、细辛萸姜茶
[材料]细辛0.2G、吴茱萸3G、干姜3G、红茶3G、白糖10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用途]风寒入里所致腹痛。
[来源]来源于《元和纪用经》。
3、木瓜萸茴茶
[材料]木瓜5G、吴茱萸3G、茴香3G、甘草3G、花茶3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温经除湿舒筋。
[用途]吐泻转筋。
[来源]来源于《三因方》。
4、桂萸茶
[材料]肉桂3G、吴茱萸2G、生姜3G、花茶3G。
[做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温经散寒。
[用途]寒疝腹冷、来往冲心腹痛。
[来源]来源于《姚僧坦集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