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管理制度适宜性评价报告

安全管理制度适宜性评价报告

安全管理制度适宜性评价报告
安全管理制度适宜性评价报告

安全管理制度适宜性评价报告

表5.4-2 安全管理制度规划表

5.4-3 安全管理制度编制计划表

表5.4-4 安全管理制度评审表

表5.4-5 安全管理制度发布令

表5.4-6 安全管理制度发放审批表

编号:

重庆市垫江第五中学校图书馆藏图书适应性自查报告

重庆市垫江第五中学校图书馆(室)馆配图书适宜性 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关于开展“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函》(装备中心〔2018〕69号)、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关于开展重庆市“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市技装中心〔2018〕58号)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垫江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垫江县“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学校成立了馆配图书适宜性工作小组,由校长杨健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龚淑琼为副组长具体负责,教务处副主任谭克理、尹定强、黎于强为成员,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制定学校馆配图书适宜性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馆配图书适宜性工作,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各种方式了解馆配图书适宜性相关信息,并对馆配图书进行了详细清理,清理出了不适宜图书具体名单,然后进行了核实,最后形成学校馆配图书适宜性评价自查报告。现将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学校图书馆(室)基本情况 学校始建于1957年,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南部区域中心——坪山镇,是重庆市属首批普通高完中。现有教职工239人,专业技术人员233人,专职图书管理人员2人。现共有74个教学班,高中25个班、初中49个班,学生4800余人。随着“全面改薄”工程和义务教育区域基本均衡工作的收尾,我校图书馆(室)馆配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图书室馆设施状况为藏书室4间,面积209m2,

阅览室1间,面积63m2,藏书架70个,期刊架3个,馆藏图书88000余册,生均图书达20册,生均借阅8.3册。 二、学校图书馆(室)馆配图书现状 学校图书册书共计88339册,学校自筹资金购买2312册,国家投入7528册,上级下拨78499册,经查,学校图书由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 军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组成。合法性方面,无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非法(包括盗版)图书;适宜性方面,学校图书存在部分内容陈旧、不适宜中小学生阅读,共计2本;可观性方面,学校图书存在部分形式上不可观,品相较差的的图书,共计3本。学校已经对不适宜图书剔除。 三、学校馆配图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购书体制出现问题。学校图书馆(室)建设需求经费巨大,经费来源分上级下拨、国家投入和学校自筹等方式。主要依靠上级下拨和国家经费投入,书目由上级主管部门实行招投标制。这种体制实行阳光政策、增加了购书的透明度、有效的防止过去购书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不足的是由于单一的购书方式,导致购书的范围缩小,有些好书选不进来,不够条件确选上了。同时,学校经费紧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 一、引言Introduction 1.1项目背景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1.2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 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1.3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1.4研究区域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 二、方法Methods 2.1前期资料整理 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本文着重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进行了 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1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地系统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的有效方式。我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利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地定量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而达到预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动向的目的,这对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区域性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中必须选择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2.2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因子 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的环境因子基本相同,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评价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各种环境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目的是维持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所以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包括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其中生态评价在土地持续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土地利用在生态上的持续性才能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当今全球性的土地退化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最主要因子之一。这表明,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无法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的。 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3.1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 3.1.1生态评价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一般认为,生态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相关,如水分和养分循环、能量交换、物种丰度、多样性在生物种群动态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我们从研究这4种生态过程(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开始。强调过程,而不是现状。正因为如此,使得对生态因子边界的确定更加困难。相对来说,分析一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 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在本实验中,我选择的作物是甘蔗。 一、经过调查,以下是甘蔗生长条件、习性的基本介绍: 1、生长习性: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2、种植条件以及产区: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在中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中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3、种植地区: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4、分蘖生长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甘蔗幼苗一般在长出5~6片真叶时,基部节位上的腋芽才能发育成分蘖。分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品种:小茎种的分蘖能力较强,分蘖较多,中茎种次之,大茎种的分蘖能力最弱。 温度:分蘖要求的最低温度为20℃,30℃是分蘖的最适温度,超过30℃,分蘖受抑制。 水分:试验结果表明:有灌溉条件的蔗田比无灌溉条件的蔗田,每株分蘖增加1.04个。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即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散开时,最适合分蘖的发生。 光照:光照强烈,分蘖多,分蘖的成茎率高。光照影响甘蔗分蘖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照可改变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特别是影响植株体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前者对分蘖有抑制作用,后者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因而制约着分蘖的发生。在强光条件下,由茎顶端的生长点产生,并通过韧皮部向下传导的生长素受光氧化而被破坏,生成不具吲哚乙醛,或有吲哚环活性的非生长活性的物质,生长素浓度下降,基部蔗芽受抑制的作用减弱,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土地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它是一种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财富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评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 引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迅速,许多学者从不同出发点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模式和实现途径等进行了众多探索研究[1-13],并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但应用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14],且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国家级或大区域范围,而针对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基层县(或县级市)的实证研究较少,从而缺乏应有针对性。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开放系统,无法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在分析指标时,应以评价准则为目标,围绕它进行分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约因子及其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笋系,从而来衡量一个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程度、水平、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从而增强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区域横向和纵向对比性[15]。 2.1 生产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生产能力水平。生产性的分目标指标项由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土地内部条件和外部投入条件组成。在以生产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产量、土壤肥力、地貌,在以服务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地价、区位。指标层应当是由决定各自目标指标项的影响因素组成,包括:生产类土地利用方式最大生物产量、土壤有机质等,服务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准地价、市场价等。 2.2 安全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达到土地利用目标对土地本身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危害或某制约因素的控制,例如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等的控制。一般包括自然灾害和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适宜性汇报

xx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适宜性 评价报告 一、图书馆(室)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xx所(小学xx所、初中xx所、高中xx所、职业中学xx所),学生数xx人,图书xx册(小学xx册,初中xx册),现有图书室xx间(部分村级学校藏书室和阅览室没分开,公用一间教室),每所学校有一名兼职图书室管理员。 二、图书馆(室)馆配图书现状 我县现有图书总数xx册,今年因各种原因下架清理大量问题图书。我县高度重视此次图书排查工作,及时召开安排部署会议,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适宜性评价标准开展自查,通过合法性方面、适宜性方面、客观性方面自查,图书馆(室)的纸质图书中未发现收藏合法性、适宜性、客观性方面的纸质图书。 三、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现有图书总数达不到要求,小学生均图书xx册,初中

xx册,全县缺口图书xx册。二是通过购置、发动教师、学生和社会捐赠等多渠道解决图书质量不高,尤其文学、科技、艺术等素质类书籍紧缺,绝大部分图书内容、思想等已不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工作。 四、意见建议一是对加大中小学图书馆(室)馆配图书的审读力度,坚决不允许涉及到合法性、适宜性方面的图书进校园、进班级。二是不定期对学校图书馆(室)现有图书进行审查,涉及到客观性方面的图书及时清理下支架处理。三是严格把关自购、赠送等方式新添加的图书,对一些来源不明、有问题图书教材拒收或更换。四是设立中小学校图书室建设项目,多渠道配发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图书,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捐书助学活动,解决图书室藏书不足的问题。五是在图书室藏书的基础上,更新内容,以适应学生阅读要求,鼓励城市中小学旧书下乡活动,引导书籍循环使用。加强对图书室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学校图书室的作用。 Xx 单位 xx年xx月xx日

ARCGIS土地适宜性分析报告分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综合训练项目三:土地适宜性分析 教学单位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14-5 学生姓名康仲林 学号 1410070308 成绩

目录 1、项目名称 (1) 2、项目目的和要求 (1) 3、项目基本情况 (1) 4、项目原理 (1) 5、项目过程 (2) 6、项目总结 (5)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个人工作情况:在实践期间对所给数据进行了土地适宜性分析操作,认真了解了ARCMAP 软件的应用,熟悉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全过程。 方法和过程: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土地适宜性分析过程是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将栅格用计算机计算。添加已有的用于土地分析、评价的数据,如坡度、水系、土壤等;将各个数据空间化,转为栅格模式,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农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主要有:邻域分析、重分类、地图代数等;进行适宜度计算,主要采用 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最后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结果 5、项目过程(1)建立TIN网加载高程点gcd.shp数据 通过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如下图所示。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文章标题: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昌乐县xx~xx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质量综合指数熵值法持续评价 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著名的风筝之乡潍坊市,素有“蓝宝石之乡”和“木鱼石之乡”的美誉,现辖1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100.6km2。昌乐属东部季风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90天,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昌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1.6亿m3。 1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指标,还应考虑到人地关系协调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种显示过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协调性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1.1评价指标含义

1.1.1土地生产力。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为人类提供能源和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持续上升。 1.1.2生产稳定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生产和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蔡运龙xxa)。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使生产力保持在一定水平和在其上下波动。 1.1.3资源保护性。资源保护性有代内资源适宜开发和代际资源适宜分配两方面的含义,代内资源保护性是对开发利用的资源采取经济、社会、行政、法律、激励等措施使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持良性化发展;代际资源适宜分配是根据土地开发的时间分配实现代际公平的享有资源利用能力。如果后代享有比当代更多的资源,或至少不能少于当代享有的资源,则实现了土地资源保护的代际公平。 1.1.4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考虑的经济含义是综合效益(土地经济产出、选择价值和外部经济性的综合),并非土地产品的价值。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如乡村土地城镇化)具有绝对的经济效益但带来生态和社会的外部不经济性大于单纯的经济效益,则这样的土地利用系统依然是不持续的。 1.1.5社会接受性。社会接受性是指某种土地利用方式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是失败的。影响社会接受能力的因素有政策法规、政策保障、个人接受能力、团体接受能力等(傅伯杰等xx),这些因素的难以量度使得社会接受能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法律法规合规性和适宜性评价报告

法律法规合规性和适宜性评价报告 公司按照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做到依法经营,严格管理,向依法管理要效益。 公司建立健全了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各岗位人员进行了环境管理知识和意识培训,为了减少和预防对环境造成污染、伤害人身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1、建立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能源资源控制程序》、《污染物排放控制程序》、《危险化学品制度》等程序; 2、对各岗位人员进行有关影响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控制程序培训,使每位员工能够全面了解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程序控制从事各自的工作; 3、严格按照公司文件和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对生产产生的噪音、污水排放进行控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水电及原材料的使用,确保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4、对机械设备进行噪声防护及维修保养,对空压机、粉碎机等噪声大的设备隔离设置,减轻噪声对环境污染,经福山区环保局监测,噪声、废水排放均符合标准要求,未发生污染投诉事项。 5、按照废弃物管理要求对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对有毒有害废弃物,各部门严格管理,使有毒有害废弃物得到有效收集。管理部与有资质的单位签订处置合同。 6、公司通过控制原材料,控制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达到要求。

通过对我公司环境管理体系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估,我公司在生产 及产品环保要求控制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规范要求去 做,自实施体系以来,未发生违法、违规情况,在环境方面,未发生一起因违 犯法规而造成的环境安全事故。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部门应继续严格按照 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随时更新法律法规, 使我公司做到守法诚信、持续改进、保健康安全,保护环境、预防污染。 适宜性评价: 公司识别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与公司的环境因素相适应,经评价是适宜 性,后续严格执行控制。 评价人:各部门负责人审核:XXX 批准:XXX 日期:20XX.XX.XX

土地适宜性评价

报告里摘出来的作为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出一些意见 7.2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区位于**省**市**县**乡,属于“**大型水田灌区”的++区范围。建设规模为1655.34公顷,现状耕地面积1218.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096.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均为水田,种植作物为水稻。 因水田面积逐步发展,稻田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进十多年大气候的干旱,致使灌溉水源紧张,甚至因水而减产绝收;田间灌、排工程的多年运行,工程寿命已超限,年久失修,工程效益降低,调水、排水均“卡脖子”;农业生产形成的改变,管理维修不及时;后期发展的水田田间工程随意布设,形成不了盐渍土灌水压盐的条田格局,产量低等因素。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已趋于逐步向低产田退化的现象,耕地质量逐步降低。 1、土地用途的确定 根据本次规划的初步目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遵循项目区的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项目区建成后主要仍以稻养蟹、稻养泥鳅的立体农业模式。因此,本次适宜性评价按照水稻对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2、评价单元的确定 项目区水田的灌溉水源均为河道径流及上游水库的调水,系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灌站、+++灌站、++灌溉站抽水进行灌溉。经灌溉水源工程的机泵设备更新、改造,灌溉水源保证程度提高;灌溉斗渠与排水斗沟形成条田格局及田间灌、排工程的配套维修,渍涝灾害得以抑制。排水标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旱涝灾害对土地适宜性影

响减小;交通设施的配套状况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减弱。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内土壤实地采样分析,按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原则,我们将项目区按照土壤取样点的地理位臵选定为6个适宜性评价样点。 3、参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后的土地用途,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等资料,确定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次、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灌溉水源、剖面构型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其评价标准和权重见下表72:

中学图书馆馆配图书适宜性评价报告

中学图书馆馆配图书适宜性评价报告 第一中学创办于1939年,背依青松茂林之华山,前拥城廓金溪。学校占地136 亩,建筑面积31066 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达21196平方米。1996 年被确定为二级达标学校,2001年根据城区中学布局调整,剥离了初中,办成了高级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68人,学生人数达2000多人,设36 个教学班,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规范,各种专用馆室设备较为齐全。学校自创办以来校立足实际,学校发扬“团结、砺志、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提出“德育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办校、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提高。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考试规范化考点、省绿化红旗单位、省高中会考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会、省红旗团委、省级花园式单位、市花园式学校、市先进党支部、市优秀家长学校、市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市文明学校、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县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单位等多项荣誉。 几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充实图书馆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多次开展了读书活动与“好书伴我成长”活动,为创建“省级示范图书馆”准备了条件。 根据省教育厅《XXx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室)评估实施办法》和《XXx省中学示范图书馆(室)评估标准》的要求,我校对图书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自评自查,虑心向各位专家和兄弟校图书馆学习,进一步促进我校图书馆的建设,提升、提高图书馆的品位和作用。以下是我校根据《XXx 中学示范图书馆(室)评估标准》的内容及指标,对我校图书馆进行自评自查的情况汇报。 一、健全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学校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馆长一职的任命由学校行政会议通过聘任,并享受学校教研组长等同的待遇。我校现图书馆馆长为李碧雄老师,于年月由学校任命为我校图书馆馆长。在肖爱军校长的领导下,李碧雄老师负责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学校领导从学校整体规划和布局的高度上对图书馆的工作进行总体指导,要求李碧雄老师能统筹安排图书馆工作,做好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和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密切与学校的教育科学联系,将图书馆工作融合到学校工作的整体中,发挥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中心作用。 学校图书馆目前共有工作人员6 人,其中专职4 人,兼职2人。专职工作人员分工情况,馆长为李碧雄老师,外借部工作人员为李火懋老师;学生阅览室为潘延安、王美容老师,李碧雄老师兼管教材;郭坤鹏老师负责电子阅览室,教师资料室为杨尚銮老师。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全馆工作人员除郭坤鹏老师较为年轻外,年龄都在50 岁上下,达到 评估标准的要求。 二、努力创造条件,保障基础建设。 2011 年,为使图书馆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新建图书馆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我县2011年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356卅,建筑面积5000川,投入了资金1139万元(其中主体建设650万元,附属工程和内部设施489万元)。和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届时该新建图书馆更注重内部的现代化设施配置,有电子网络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电子阅览室和电子网络录播系统等先进设施。同时添置了新的书架、期刊架以及阅览桌椅、办公桌椅等。图书馆的使用以及专业的管理软件的运用,使得我校的图书馆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大改善了师生的借阅环境,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层次。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 学院: 学年学期: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 学时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务处印制

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成绩: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4.2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4.2.1交通便捷性 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4.2.2环境适宜性 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4.2.3城市氛围评价 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4.2.4地形适宜性评价 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这个概念包括:生产可持续性——为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既能使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使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性质。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评价。 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是自然-生物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土地利用系统可分出不同层次,在较低层次上,自然-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而在较高层次上,社会-经济因素其主要作用,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土地利用系统由一定的土地单位和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应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对土地单位进行评价,并考虑这些因子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的变化和稳定性。

韩家汇林地适宜性评价

韩家汇林地适宜性评价 小组报告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日期:2011-12-13

韩家汇林地适宜性评价 一、韩家汇林地概况 韩家汇土地共有39349.7亩,其中林地总面积343.6平方米。其水系总长度13131.66米(由于污水沟不能用来灌溉,因此没有计算在内),公路总长7450 米,乡村路总长31076米。韩家汇海拔范围是21.115米—34.548米,坡度范围是0°—4.647°,坡向中各个方向都有分布。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的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二、韩家汇林地分布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的选取: 根据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结合韩家汇的实际情况,限定以下四个因子构建林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1)坡度 坡度对林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光该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明显,水土流失严重,另外,坡度大于25度的不宜农作用地;反之,地形起伏越小,对农田的水利化和机械化就越有利。 (2)坡向 坡向影响着执照时数和土壤水分的再分布,因而对农业用地和园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具有研究意义。 (3)海拔 海拔高度主要反映的是热量和水分的状况,不同的海波高度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特征,它们对耕地制度和农作物的生长布局有很大影响。 (4)水源灌溉力 农业的主要先知因素就是水,而灌溉恰能弥补这一劣势,这是原本少雨的地方能够通过灌溉的方式发展农业。研究区域的水源灌溉主要依靠地表径流,

因此我们将水流经过多的地方作为林地利用的高度适宜区。 在林地适宜性研究中,交通通达度因子对林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里不加入评价因子里进行分析。 2、评价因子数据的获取 2.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韩家汇村内海拔、坡度、坡向、水源与林地生产条件的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首先根据选取的因子构建层次各个评价目标的评价因子层。 首先一个组的9个同学来对各个因子进行对比,即利用专家会议法。 下面是计算过程。首先建立一个比较的判断矩阵如下图所示: 然后利用公式 来计算权重,可得权重 海拔 0.287296 坡度 0.184396 坡向 0.2446 水源灌溉 0.283799 最后还要对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 CI 可得CI=0.019 海拔 坡度 坡向 水源灌溉 海拔 1 1.703704 1.314815 0.82716 坡度 0.586854 1 0.933333 0.574074 坡向 0.760456 1.071811 1 1.194444 水源灌溉 1.20919 1.74216 0.837521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