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1A+2B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一、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的因素一药多基原情况:《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不少来源于同属2个、3个、4个、5个甚至6个种[如柴胡(伞形科柴胡和狭叶柴胡)大黄、甘草、秦艽、川贝母、石决明] 同科不同属的中药如葶苈子(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不同科的中药如青黛、珍珠等二、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
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问题很严重【最佳选择题】2016A3.防己药材的原植物是A.广防己B.木防己C.粉防己D.川防己E.湘防己【答案】C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一、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
这直接影响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也会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在建立种植基地时一定要选择该药材生长最适宜的地域。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道地药材:“道”指按地区区域划分的名称“地”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芎、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等。
例外: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1. 川药主产四川、西藏等。
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道地药材四川多,川芷号,金钱草,连柏附子不可少。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近年来,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质量控制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制定过程。
一、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1. 外观检查:外观是判断中药质量的首要指标之一。
对于草药类中药材,应检查其色泽、形状、大小等;对于植物类中药材,应检查其叶片、根茎等部位的完整性和变形情况。
2. 显微鉴定:对于草本植物材料而言,显微鉴定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材料的细胞结构特征,可以判断其纯度和品质。
3. 化学成分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对其药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使用色谱、质谱等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保其质量和一致性。
4. 理化指标检测:中药材的理化指标是通过检测其含水量、挥发性物质、灰分等指标来评价质量。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常规的实验室测试方法来确定,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5. 微生物检测:微生物污染对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微生物指标有大肠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通过使用微生物培养和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中药材中的微生物污染。
二、中药材标准的制定过程1. 文献调研:中药材标准的制定通常需要依据大量的文献数据,包括药典、专门的中药材标准等。
对于不同的中药材,制定标准前需要对其已有的文献进行调研和综合分析。
2. 专家讨论和评审:在制定中药材标准的过程中,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们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讨论,就中药材的质量标准达成共识。
3. 实地勘查和抽样检测:为了确保中药材标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需要进行实地勘查和抽样检测工作。
通过采集不同产地、批次的中药材样品,并对其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标准范围。
4. 标准发布和执行:中药材标准完成后,需要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力量进行执行。
通常将标准发布在国内的中药药典、中药材标准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中。
影响中药贮藏与养护的常见因素与对策一、引言中药的贮藏与养护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中药的储存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空气、光照、虫害、鼠害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中药的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因素1.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中药贮藏与养护的重要因素。
过高的温度和湿度会导致中药的霉变、腐烂等现象,而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则可能导致中药的干燥、裂纹等现象。
因此,合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
2.空气和光照空气中的氧气和光照都会对中药产生氧化作用,导致中药的变质。
因此,在中药的贮藏与养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空气和光照的直接接触。
3.虫害和鼠害虫害和鼠害是中药贮藏与养护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这些害虫和老鼠会啃食中药,导致中药的损坏和变质。
因此,在中药的贮藏与养护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防虫防鼠措施。
4.药材本身的性质不同种类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气味、色泽、水分含量等。
这些性质的变化也会对中药的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中药的贮藏与养护过程中,应根据药材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5.包装材料和方式包装材料和方式的选择也会对中药的质量产生影响。
一些包装材料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对中药产生污染。
因此,在选择包装材料和方式时,应选择无毒、无害、环保的材料和方式。
6.贮藏时间和方法贮藏时间和方法的选择也会对中药的质量产生影响。
过长的贮藏时间和不正确的贮藏方法都可能导致中药的变质。
因此,在选择贮藏时间和方法时,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需求进行选择。
三、对策1.控制温度和湿度在中药的贮藏与养护过程中,应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可以采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
2.避免空气和光照的直接接触在中药的贮藏与养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空气和光照的直接接触。
可以采用密封包装或放置在暗处等方法来保护中药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中药质量控制一、概述中药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对中药材、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等中药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和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质量稳定。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药材的质量控制1. 外观特征: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
2. 长度、宽度和厚度:对于一些片状或块状的中药材,需要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确定其规格是否符合要求。
3.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中药材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可以通过干燥法或称重法来测定水分含量。
4. 挥发油含量: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油的中药材,需要测定其挥发油含量,以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5. 杂质含量:杂质是指中药材中除了有效成分之外的其他物质,包括杂质的种类和含量。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过筛法、提取法等方法来测定杂质含量。
三、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1. 药品含量: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来测定药品的含量。
2. 酸碱度:酸碱度是中药制剂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法来测定制剂的酸碱度,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中药制剂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可以通过溶解度测定法来测定制剂的溶解度。
4. 稳定性:中药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制剂的有效成分是否稳定。
可以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来评估制剂的稳定性。
四、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1. 含量测定: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来测定饮片的含量。
2. 微生物限度:微生物限度是指中药饮片中微生物的数量限制,包括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可以通过菌落计数法和PCR法来测定微生物限度。
3. 农药残留:中药饮片中的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饮片中的残留量。
中药材质量要求
中药材质量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要求:中药材应具有整齐、饱满、无虫蛀、无霉斑、无泥土等外观缺陷。
颜色应保持正常的天然色泽,无破损或变色。
2.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衡量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药材水分含量应在一定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品质和保存性能。
3. 气味要求:中药材应有特有的气味,应保持正常的香气或苦味等,不应有异味或臭味。
4. 杂质和污染物:中药材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杂质和污染物的限量要求,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微生物的含量要求。
5. 活性成分含量: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保证其疗效和药理学活性。
6. 产地和采集要求:中药材的产地应明确标注,采集要求应符合规范,包括采集时间、采集方式等。
7. 质量控制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采购、质量检验、贮藏条件等,确保中药材的质量稳定性。
除了以上要求,针对不同的中药材还可能有其他特殊的质量要
求,具体需参考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药典。
中药材的质量要求对于保证药材品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也是合理使用中药的基础。
中药材质量检测的主要指标有哪些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需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检测。
那么,中药材质量检测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呢?首先,中药材的性状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这包括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
例如,人参应该具有特定的根状形态,表面颜色为淡黄棕色,质地坚实,有特异的香气。
通过观察和描述这些性状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
中药材的纯度也是关键的检测内容。
杂质的存在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杂质可能包括非药用部分、泥沙、尘土、其他植物的混入等。
检测纯度时,需要仔细检查并计算杂质的含量,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水分含量是中药材质量检测中不可忽视的指标之一。
过高的水分含量可能导致药材发霉、变质,影响其稳定性和保存期限;而过低的水分含量则可能使药材失去活性成分。
不同的中药材有其适宜的水分范围,检测时通常采用烘干法、甲苯法等方法来准确测定。
有效成分的含量是衡量中药材质量的核心指标。
不同的中药材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
以黄连为例,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小檗碱,检测黄连中该成分的含量,可以判断其质量优劣。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先进的分析技术。
农药残留是当前中药材质量检测的重点关注领域。
由于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农药,如果残留量超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常见的检测农药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
重金属含量也是必须检测的指标。
土壤、水源等环境中的重金属可能会被中药材吸收和积累,如铅、汞、镉、砷等。
重金属超标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肾脏等造成损害。
检测重金属含量通常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微生物限度检测对于一些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的中药材至关重要。
例如,一些动物类药材、含糖量高的药材等。
检测项目包括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以确保药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引发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与保护研究前言中药作为人们长期使用的生物资源之一,在传统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为了保护中药材的品质及维护公众健康,本文将介绍一下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与保护研究。
一、中药材质量的评价1. 外观特征的评价中药材是由于其出产地、生长季节以及采摘时期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这些特征能够直接反映中药材的质量。
在中药材的评价体系中,外观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 化学成分的评价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其药效的关键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已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评价。
例如,在中药材的评价中,可以采用质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色谱技术等多种手段来检测和鉴定中药材中的有益成分。
3. 质量标准的评价中药材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资源,已经有着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常见的中药材标准包括电子药典、中药材质量标准等。
这些标准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的评价,为中药材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质量评价依据。
二、中药材的保护研究1. 合理的采摘方法中药材作为一种天然资源,其采摘和种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旦采摘和种植方式不当,就容易导致中药材品质的下降甚至失去取药价值。
因此,在中药材保护研究中,提出合理的采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2. 种植技术的创新对于有些需要大规模种植的中药材而言,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进行大面积的种植,不仅能够提高中药材的产量,还能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
因此,在中药材保护研究中对于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以及种植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3. 中药材的合理管理中药材的品质关系着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在中药材保护研究中,建立起严格的中药材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必要的。
治理掉中药材中的不良成分,完善中药材产品追溯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中药材的品质。
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中药学的品种与栽培:在影响中药品质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植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1)川药主产地四川、西藏等(2)广药又称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台湾。
如,广陈皮、广藿香(3)云药主产地云南。
如木香、三七、茯苓(4)贵药主产地贵州,如天麻、天冬、杜仲。
(5)怀药主产地河南,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6)浙药主产地浙江,如浙八味(7)关药主产地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为主。
如鹿茸、细辛、人参。
(8)北药主产地河北、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部。
如党参、柴胡、酸枣仁。
(9)华南药主产地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苏、赣、皖、闽)如南沙参、牡丹皮等(10)西北药主产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陕甘宁青新及内蒙古西部)如当归、大黄、秦艽(11)藏药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区。
如著名的四大藏药,雪莲花、冬虫夏草、炉贝母、藏红花。
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药材的重要环节。
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1)双峰期(2)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时含量高峰期,就是适宜采收期。
(3)有效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药材产量高峰期应作为最适宜采收期。
(4)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就是适宜采收期。
(5)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也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选择毒性成分含量最低、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采集为宜。
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
(2013)03-0203-02
2012年12月26日,2012年“全国十大药监之星”颁奖仪式暨
弘扬药监职业精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近年,随着“欣弗事件”“齐
二药”和“毒胶囊”等事件的曝光,对药材的监管也显得越发重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质量公告显示:近年中药饮片
不合格率一直高于西药和中成药,中药材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
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对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加
以控制尤为迫切。
1.中药材市场现状
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西医西
药广受欢迎,中药在我国医药行业仍将占据着重要位置。研究表明,
中药材的质量对中药临床疗效[1]、中药成方制剂[2]疗效具有重要
影响。但是,我国中药材市场现在还缺乏严格监管,存在着一些问
题,主要有:中药材市场经营不规范,缺乏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中药材市场假劣药品不断,缺乏监管[3];中药材市场相关从业人
员员工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中药材产品农药残留或重金属含
量超标[4]。
2.中药材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2.1 地道药材不地道
所谓药材的地道,是指特定的药材要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特定
的环境下生产,这样才能生产出医用价值高的地道药材。如东北人
参、青藏大黄、天山雪莲等,都要求有特殊的自然环境。但是,这
些对特定环境要求高的药品往往是稀缺药材,供不应求,因此,人
们将其进行迁移并人工种植,产品大批量流入市场,虽然供给增加
了,却造成了中药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下降,地道药材
不地道。
2.2 采收不适当
中药材的采收,讲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采用合适的方
式进行采摘。中药材产品的提前采收或过期采收都可能会对产品的
质量造成影响。但实际采摘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天气骤变、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变动、采收人员的限制等,在错误
的时间采用不正确的方式进行采收,从而造成中药材产品质量的下
降。
2.3 中药材市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够
尽管前两个原因是中药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它们主要集
中在生产环节。中药材从生产流向市场,还必须经过市场从业人员
的层层检验。如果市场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对中药材进
行严格的分级分等检验,一方面可以抑制前两个因素造成的产品质
量下降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中药材产品市场质量体系的构建起
到重大支持作用。
3.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笔者根据自身从业经验以及文献研究,并借鉴其他行业产品质
量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5],认为,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生产环节、贮存环节、流通环节三个方面。
3.1 中药材生产环节质量影响因素
中药材的生产环节,决定着中药材产品的初始质量,也是中药
材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中药材产品的生长环
境、采收时间以及部位和方法、加工炮制三个方面。当前我国中药
材产品资源稀缺、品种退化、人工种植造成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
标[6]等多种因素是影响中药材产品生长环境的主要因素。在采收
方面,中药材是否按照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时间对正确的药材部
位[7]进行采收,也是影响中药材生产环节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在
加工炮制方面,对质量的控制也不可松懈。恰当的加工方法、步骤
以及炮制的程序、时间、技术要求等都会对中药材产品质量造成重
要影响。
3.2 中药材流通环节质量影响因素
中药材的流通环节,是指中药材在生产之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的流通中转过程。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可能会受掺杂掺假、以假
充真和冒名顶替、中药材产品成分含水量过大、中药材收购把关不
严、中药材专业人员匮乏、中药材市场监管不严等问题的影响。其
中,正是中药材市场管理的不规范给产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和冒
名顶替等严重损害消费者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中药材本身具有
专业性强、不易辨别等特点,但却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方面,
政府和其他监管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对影响流通环节的
各个质量因素严加控制,提高中药材流通环节产品质量。
3.3 中药材贮存环节质量影响因素
中药材从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贮存也是一个重要的
环节。不恰当的贮存,有可能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变质甚至失效。
贮存的温度、湿度等都是中药材贮存环节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按
有关规定,中药材适宜的贮存温度为22~ 24 ?? , 湿度60% ~
75%[8]。另外,光线强度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三
颗针,避光保存三年小聚碱含量下降40 % , 见光贮存三年则下降
55 % 。从中也可以看出,贮存时间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
素,以荆芥为例,贮存一年挥发油含量损失29 % , 两年损失42 % ,
三年后损失52 %。此外,中药材在贮存过程中,要注意防受潮、虫
蛀、霉变、走油,这些都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文风.中药材质量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09(8):59
[2] 刘春兰.中药材质量对中药成方制剂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林副特产,2007(5):81-82
[3] 李晓.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和中药材质量问题[j]. 中国当代
医药,2011(13):133,147
[4] 陆善旦.中药材质量现状及提高措施[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5):35-36
[5] 谢广营,张耀荔.基于iso9000标准的网络购物中有形产品
质量管理探究[j].物流技术,2012,31(7):27-30
[6] 马全敬.中药材质量现状及改善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
2011(11):1013-1014
[7] 王钰.剖析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j].中国药业,2002(4):
66-67
[8] 沈烈行.中药房室内温度、湿度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j].中
国中药杂志,2003(6):579
作者简介:
罗汉宇,男,1982年10月生,江西省吉安市人,研究方向:中
药材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