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的临摹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国画临摹的技巧与方法
临摹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方法,临摹
注重于笔墨技法,是学习国画不可缺少的基本
功。
学习山水画的人,只有通过临摹,掌握运
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运用于写生之中。
现
在我们来看一下临摹的一些技巧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临
即面对着别人的画迹或印刷品,按其作品的笔、墨、设色、章法,一丝不苟地照样画下来。
初学者,开始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先临一些构图简单的,有了经验后再临复杂的。
对临时也可将一幅画分解开来,先专画某一部分,如树、山石,或峰峦等,然后合为全幅。
在临本选择上:一要“先工后写”,必须从笔墨工整的画迹开始临,把山、石的结构,材木的穿插弄清楚,老老实实地学会各种笔法、墨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切不可好高骛远,一开始就学写意山水,追求所谓笔墨情趣,那会误入歧途的。
变体临摹是对传统绘画认识深化的过程,是从临摹到创作的一个有效的过渡阶段,它是在深入掌握和理解了作品的风格、笔墨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范画的语言进行转换,力求在特定的风格特点中注入作者自身的认识和学养,借此以丘壑内营,以求最终将学到的传统绘画精神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语汇。
变体临摹仍然离不开临摹的范畴,因此,我们要从临摹本身谈起。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入门的必由之路,它包含两层意识,临是对临,即将古画或范本挂在墙上或放在一旁对着画,对临不一定拘于形似的局限,贵在能抓住作品的精神大要、内在的神采,按照范本的大意、气质来临写。
摹是指摹拓,即把古画或范本放在台上,上边蒙上绢或纸照着画,它要求对作品的章法、结构、形质、笔墨、设色都作较细致深入的研究,并在尺寸、材料、用笔、用墨、设色,甚至于装裱的选择上都逼真酷似地忠实于原作的摹写。
正如启功先生所讲“罩纸影写叫做摹,面对真迹仿叫临”,可见临摹对于书法绘画来讲并无二异。
在宋代以前,用于绘画上的“临”、“摹”统称为“摹写”,现今才连词合称之“临摹”。
“临”能补“摹”的不足(摹有时会过于谨细而使原作品的神采难以抓到)。
因此两者可互为参照,互取长短,从而窥探古人之全貌。
总的来讲,宜先摹后临,古人历来习画极重临摹,并有大量关于临摹的画论。
南齐谢赫《六法论》已明确指出“传移摹写”,所谓传移即临,以此作为继承传统技法的有效手段。
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甚至通篇记载临摹的方法,并从实际出发,从如何选绢、如何将新旧绢摆正、如何运笔、如何画像、如何临变色古画等方面都做具体、切实、详细的说明。
明代董其昌“先师古人,后师造化,集其大成,自出机杼”,明确指出中国画学习的几个过程及最终目的。
而古代许多名家名作也是由临摹而传至今天的,这明显有别于西方绘画基础训练的方法。
因此,贡布里希在评价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标准绘画教材《芥子园画谱》时讲:“没有一种艺术传统像中国古代艺术传统那样着力坚持对灵感的自发性的需要,但是,我们正是在那里发现了完全依赖习得的语汇。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临摹、写生的重要性作者:付杰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1期摘要:传统中国画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的途径来完成的。
临摹是学习别人的技法,写生是到生活中搜集素材,而创作是临摹和写生的发展,是对大自然的艺术加工。
为了能更好地把“自然生活”转化为“艺术形态”,我们即要不断学习、继承优良传统,还应多深入现实、体验生活,通过反复锤炼,反复思考,让创作水平得到增强和提高,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关键词:继承传统;临摹;写生;创作一、中国画中临摹的重要性临摹是中国绘画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及方法,是继承前人表现技法的一个主要过程,众所周知,一个画家的成长,一般来说要经过从临摹到写生、创作的过程。
临摹主要任务是学习前人的表现手法、艺术处理及创作方法等,能够学习到前人如何从生活中选择题材、处理体裁、表达思想、慨括物象、经营构图和笔墨运用,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把前人长期积累的创作方法、笔墨技巧等经验很快继承下来,从而学习前人的优秀传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说临摹是基础课,是中国画技法学习入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今天创作出新的重要条件,所以南宋谢赫的著名《六法论》中,把“传移摹写”作为一法,所谓“传移摹写”就是临摹。
现在有些人认为只要多画写生、素描、速写之类,就可以代替甚至取消临摹,这是极端错误的,古人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
当然,学习前人作品,如果全部否定或全部肯定都是不对的,因为前人的作品,也并非十全十美。
所以我们临摹作品时,也应该选择好的范画,因为一个范画往往并非面面俱到。
例如笔墨很好,但构图却不佳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思想上一定要弄清楚,学习时有所侧重,择画应以理法性强、章法严谨、笔法规范、墨法多变、色法和谐而典雅者为佳。
临摹须先学会读画,要把临摹和读画结合起来,同学习写文章要读书一样,要学会分析、梳理及研究,找出范画的技法效果、特点、以及风格流派、用笔用墨及构图取材方面的特征和技巧,做到了然于心。
浅谈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临摹与写生作者:陈敬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08期摘要:临摹、写生、创作是中国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山水画也是如此。
文章论述了临摹、写生的方法,阐述如何把临摹来的技法,转化成自己写生技能,同时反复强调临摹的重要性,而写生更为关键,两者都做好了,才有好创作。
关键词:临摹;写生;创作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79-02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临摹、写生、创作。
临摹是为了学习传统,写生是为了感受真实山水,创作是把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山水的“道”体现出来,三者综合起来才能继承传统又开拓新的途径。
1.临摹、写生、创作的关系。
南朝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传移模写”即是向传统、经典作品学习,这成为学习中国画的最好方法,也是捷径。
所以在教学中强调临摹,把临摹放在技法实践的第一位。
临摹是学习重要的拐杖,最终目的是创作。
如何从杵着拐杖到自由翱翔?我认为最必要、最关键的环节是写生。
写生时,面对自然界的山石树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它们与前人总结的各种皴法、点法、染法及其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相似之处可以用临摹来的技法表现,不同之处就是我们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中国山水画脉络。
在临习之前,我们先要梳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脉络,弄清楚各朝各代的主要特点风格、流派。
自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开始,山水画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山水画画科,以后就不断发展、成熟,在中国哲学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完善了丰富多变的各种皴法,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之一。
五代、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山水,大小李将军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
”从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到荆关董巨、李范的大幅全景山水,再到刘李马夏的残山剩水,既有磅礴的气势,也有细腻的质感。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第1篇摘要: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画临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国画临摹教学的特点、方法以及实践效果,以期为国画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临摹作为学习国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审美观念和创作思路。
本文通过对国画临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国画临摹教学的特点、方法以及实践效果。
二、国画临摹教学的特点1. 技法性:国画临摹教学强调对技法的学习和掌握,如笔法、墨法、构图等。
通过临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画的技法特点,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2. 审美性:国画临摹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国画的审美价值。
通过临摹,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国画的韵味,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3. 创新性:国画临摹教学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意和情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实践性:国画临摹教学强调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绘画技能。
三、国画临摹教学方法1. 选择合适的临摹作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临摹作品。
作品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国画的技法特点和审美价值。
2. 分阶段教学:国画临摹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步临摹、深入临摹、创意临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逐步提高临摹难度。
3. 技法指导:教师应详细讲解国画的技法,如笔法、墨法、构图等,并示范操作。
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掌握技法要领。
4. 激发创意: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意临摹,鼓励学生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5. 及时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临摹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技法、构图等方面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国画临摹教学实践效果分析1. 技法掌握:通过国画临摹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画的技法,为今后的创作奠定基础。
浅 论 中 国 画 的 临 摹
宋春芳 吴峰
摘要: 大体阐述临摹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的尴尬处境,结合历史
浅论临摹的概念,程序和技法,以及临摹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和
其意义,提出重视和加强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中
国画教学和创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画教学 临摹 技法 重要因素
在绘画领域里,无论古今中外,临摹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
不仅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渴望形成个人风格和语言
的艺术工作者,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方法。特别
是在中国画的学习和教学中,临摹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
当今的艺术院校中,临摹课程在中国画教学内容中大量缩减,并且
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们在进行创作时因缺少过硬的技巧以
及高层次的审美,造成画面空洞苍白缺乏艺术感染力。所以,我们
需要重新认识临摹的重要性,这无论对于教学和艺术工作者来说都
是有重要意义的。
从广义上讲,临摹是指以优秀绘画作品为范本,模仿学习以相
似为目的,从而掌握其作者的绘画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从狭疑
义上讲,临与摹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意义。除此之外,又有背临,意
临,仿临等近意的手法。临的本意是指对着绘画范本进行画面制作,
可以想见临作不可能和范本完全一样,一定会有某方面的差异,同
时也给作者一定的创作空间,我们一般在对写意画的学习上,采用
临的手法时,应是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摹则是更多的采用在工笔
画的学习上,古人多用此法,古代有“硬黄法”即以画蜡遍涂宣纸,
使之透明,然后蒙在范本上,描出线条,这样制作准确的稿本, 称
做摹本,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下一步的临摹,以求最大程度上接近原
画。
今天,我们没有条件像古人那样去针对原画进行临摹,所接触多
为的不同质量和尺寸的印刷品;因古画大都年久晦暗,加之印刷的
原因,这些印刷品许多不够清晰。我们可运用现在的许多技术,让
临画者简便地操作,方便临画的工作的进行。首先可以先用复印,
投影,描画等方法制作一份黑白底稿。临作的尺寸要尽量和原作相
同,如果临本尺寸太小,由于工具的限制,画面的细节将不能淋漓
尽致的表现;如临本太大又容易流于空泛。我们可以将晒图纸固定
在底稿上或者利用透台,较硬的铅笔来透稿, 要注意线条的起收转
折,尽量做到巨细无遗。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份比较准确的初搞,籍
此进行正式制作才可更接近原作,线描稿的完成只是整个临摹过程
的开始,下一步是底色的制作。
古人作画或纸或绢,少有绫本或特殊纸绢。临摹前尽量要选好
相应的材料。我们用来临摹古画的材料可为仿古绢,绢色多分浅、
中、深三种色差,也可为纸,但熟宣纸的种类品质颇多,需熟知其
材料的性能特点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利于
行笔,利于布色的仿古绢为佳。
为了达到相似的效果,有时需要先在空白绢上做底色,具体方
法如下;将绢喷湿后绷平,将颜色稀释后沉淀,倒出上面透明的色
水,然后用底纹笔或排笔蘸取色水刷在绢面上,待完全干后再刷下
一遍,以此循序渐进,不可一遍着色太深,造成不匀或不透的效果。
注意调色时不要一次用色种类太多,这样容易肮脏浑浊,可利用色层
的透明,来回多遍地叠加的方法来调节色彩的冷暖和含蓄的色彩变
化。待底色完全达到满意的效果后,就可以将初稿放于绢背,进行
勾线工作,此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同时认真观察原作中线条的浓淡
轻重,起承转合,线描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如<洛神赋>图的高
古飘逸, 韩晃<五牛图>的凝重洗练,<八十七神仙卷>的缜密律动,
赵子固<水仙卷>的珠圆玉润。
勾线结束后即可着色。古画着色十分讲究,颜料种类繁多,矿
物质的石色种类相当丰富,品质优良,甚至历经千百年而不变,要
优于现代的颜料。要用现代的材料来临出古代作品的效果,不熟知
颜料的性能特点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不同时代的用色习惯也有所
不同,如绿色,宋唐人喜用石绿尤其是头绿,画面产生厚重浓郁的
效果;明清时期画风受文人画的影响追求清雅的风格,绿色以透明
的汁绿为主。早期的白色以蛤粉为主,覆盖力强而极白,明清以后
有些铅白,易气化变黑。另外设色一定要注意多层多次地渲染,不
可急于求成,应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厚重而无浮色,清淡但
不轻薄。在设色中,黑色和白色在表现技巧上都是比较难处理的部
分,如唐周妨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头发,张萱<捣练图>中的白
色在渲染时都是程序烦琐,没有数十遍的染色是达不到原作的效果
的。有时,还须在绢的背后反衬,<韩熙载夜宴图>就是这样的范例。
古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技法,唐代称之为大刷色,即以色或墨通染
背景,装饰性极强。宋人常用墨大面积平涂,画面效果庄重典雅,
多用于雪景,但此种技法较难掌握,不易涂匀,需淡而多遍涂染,
避开形象,或有助手协助。在临摹的过程中要时常在画面上罩染胶
矾水,以固定颜色,否则上层渲染时容易带起底层颜色。当整个设
色过程结束后,要对照范画仔细审视,对照调整,达到整体统一。
古画中常有题跋,为了达到相似的效果,也需要临摹下来。古
时有专门临摹书法的技巧叫做双钩添廓法,如著名的书法名作“兰亭
序”,便是以此种方法制作的摹本,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书法的本
色和风采。具体方法就是用毛笔将题跋中的文字笔画线条的外廓勾
勒出,然后用墨填充,墨可加入少量藤黄,使墨色于画面色彩和谐一
致。古代书画经历代收藏家收藏和鉴赏,多有印记,尤其是清高宗
弘历风雅好古,明画中常有他的题跋,其鉴藏章多至十余方,如椭
圆形的朱文印乾隆御览之宝,圆形的白文印乾隆鉴赏,套印三希堂
精鉴易子孙等。有条件可摹刻数方印,以备临摹之用。以上主要讲
了临摹的尊重程序和技巧,至于仿与抚也属于临摹的范畴,如清人
山水画多有“仿某某”或“抚某某笔意”等落款,并不一定是临摹
某位画家的某幅作品,而是根据画家艺术思想和技法而进行的再创
作。
临摹除了要了解技巧外还需深刻体会其中的画意。传统中国画
艺术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反映,表现了形而上的意象形态,“写意
精神”的表现是创作根本,写“心中之意象”,“以意造境”而达“气
韵生动”之目的。所以,在临摹时,要同时感悟画作的精神气韵和
意境,要研究古人为何以“此技”造“此境”画“此画”。只有这样,
才能在临摹中学到本质的东西,提高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和审美水
平。
无论是古代西方还是古代中国,人们学习绘画的初始阶段都是
临摹,并且是对着原作临摹的,就连欧洲各大博物馆里古希腊,古
罗马的雕塑也有不少是摹刻和复制。这就意味着学习绘画在古代一
定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或为其服务的匠人手里,艺术不像今日这样的
普及,艺术的传播也不像现在这样的便捷。尤其是印刷术的发明和
发展为普通大众观赏绘画临摹绘画成为可能。如宋代雕版印刷的<
梅花喜神谱>,明代套色印刷的<十竹斋画谱>,清代以后的个类画谱,
便成为了大家学习绘画的入门教材。<芥子圆画谱>以其分类齐全技
法完备而成为最受欢迎的绘画教材,包括齐白石,傅抱石这样的大师
都是从临摹<芥子圆画谱>入手的,可见其影响之大。临摹原画与临
摹画谱的感受与收获是不同的,在今日高校的国画教材中,我们更
多的采用印刷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学习绘画有着古人无
法比拟的方便条件,那就是可以众览历代名画,吸取各家之长。就
眼界的开阔性古不如今,但就临摹的直观性今不如古。
临摹在古代有二个作用,一是学习与继承,二是保存原画以流
传。如果没有这些摩本,我们将无缘见到那么多精美的作品,领略
艺术大师的风采,如晋顾恺之与王羲之流传下来的都不是真迹,我
们所见到的都是摹本.包括著名的<洛神赋图>(摹本共有四件)<女史
箴图><阑亭序图><表乱贴>等。还有唐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
图>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现代的学者研究这些大家风格的主要依据
就是这些摹本.除了宫廷绘画与文人画有众多摹本外,民间绘画也有
其特别的形式,壁画可以称作民间绘画的代表,千百年来,它的传
承主要依靠的是粉本,今日我们仍然能够见得这些临自大匠的粉本,
如<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丈>便是同出一本。许多壁画和宗教水
陆画中有大量形象近似,则明显出于同一粉本,如北京明朝的法海
寺壁画于山西宝宁寺水陆画中四大金刚的造型以及部分处理手法就
很接近。通过对比,唐以降数代壁画风格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其
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除此以外,临摹也是最好的欣赏,首先在临
摹一张名画之前我们都要认真的品读体会,从绘画技法到画面意境
以及创作思想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不同与简单的欣赏,而是
更深入的解读。临画前要能够了解原画的绘画步骤,体会画者当时
的心境,这样再去临摹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落笔肯定,以做到通
篇的气韵连贯。泰戈尔说:“好的临摹胜于拙劣的创作”。
临摹是集学习、传承、欣赏、复制于一身的方法,在中国画学
习中十分重要。因此,重视和加强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作用,是提高
中国画教学和创作水平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