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西方政治思想史自学提纲

第一章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柏拉图的生平、著作和时代(?)

1.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保留完整著作的思想家。其中,涉及政治理论的著作主要有《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2.时代背景

(1)柏拉图政治思想产生于古希腊城邦制的危机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2)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和对客观理性标准的倡导。

第二节柏拉图政治哲学基础——理念论(????)

1.理念论是什么

(1)理念论的思想渊源:苏格拉底和其他学派

(2)理念论基本内容:①理念论始于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二元对立②理念与事物的关系问题是理念论的核心③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

2.理念论与认识论

(1)理念论的可知性

(2)理念论与灵魂回忆说

(2)理念世界与知识、哲学王之间的关系

3.理念论的评价

(1)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

(2)理念世界说明理性的重要性

(3)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理想国家的基本原理(?????)

1.国家德性原理(何为正义世界?)

(1)分工原则①相互需要②社会分工

(2)等级原则①生产者、护卫者和哲学王③国家道德与个人天性

(3)至善原则①各司其职、各谋其位

2.国家理性原理(哲学王)

(1)美德及知识(知识即理性)

(2)人性论(个人善的形成、城邦善的形成:理性至上)

(3)知识权力论(哲学王)

3.国家法治原理(法律)

(1)《国家篇》中,哲学王与法律间的冲突①哲学王意志至上②法律是哲学王意志的产物③哲学王不受法律制约④美德和知识高于法律

(2)《政治家篇》中,立法成为哲学王必不可少的治理手段,在某种意义上,法律是君王行动的原则。

(3)《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中很难找到智慧的哲学王,并且法律为理性和智慧的替代品,因此以法律为依据进行统治的国家被确定为仅次于最好的国

家的“二等理想国”。①契约与法律②金质的法律纽带

第四节理想国家的制度设计(???)

为了保证国家的德性与理性,柏拉图设计了等级制度、教育制度和共产优生制度。

1.等级制度①三个等级:生产者、护卫者、哲学王②教育等级制度,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护卫者和哲学王。

2.共产优生制度①在统治阶级内部,任何人都不得拥有私有财产,需要过禁欲的生活。②在统治阶级内部废除一夫一妻之,以统治者要求进行有节制的交配。③男女平等参政。

3.教育制度①柏拉图设计的教育制度是脱离实际的,试图建立一种符合理念的教育制度②柏拉图企图用神的名义来创立教育制度③《政治家篇》《法律篇》对教育制度进行修正,对人民进行法律教育。

第五节柏拉图的政体思想(????)

关于政体问题,柏拉图在《国家篇》中阐述了政体循环理论,《政治家篇》探讨政体分类的方法,《法律篇》提出了一种以权力划分为基础的混合政体论。

1.《国家篇》政体循环理论:贤人政体-军阀政体-财阀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

①按照人数的多寡分为五种类型的政体:

贤人政体(统治者由一个或两个卓越的人掌权的政体,是最为理想的政体)

军阀政体(军阀政体是介于贵族制和寡头制之间的政体)

财阀政体(寡头政体,富人掌权的政体)

民主政体(由大多数人民掌权的政体)

僭主政体(由暴君统治的政体)

②政体循环理论旨在揭示国家存在的本质性规定,即贤人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2.《政治家篇》篇分类的标准:人数的多寡以及统治者是否遵守法律

①按照人数的多寡,政体可以分为: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②按照统治者是否遵守法律,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制(君主制和独裁制);寡头制(贵族制和寡头制);民主制

3.《法律篇》混合政体论:君主制和民主制优点混合形成的政体

柏拉图考察斯巴达政体时发现,其政体较为稳定的重要原因在于采取了“权力划分”的政治原则,柏拉图认为必须把平民成分和君主的权威结合起来,将君主政体与自由结合起来。根据这一标准,主要的制度设计:①所有公民参加的议事大会;②执政院,经三次选举产生的德才兼备的37人团体组织;③元老院,按照财产划分的阶级代表组成。④军事统帅,有执政官任命

4.混合政体与政体循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①从原则来看,混合政体权力划分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制约、势均力敌以获得政治上的稳定,而《国家篇》中的分工和等级是实现正义和理性。也就是说,混和均衡试图说明达到稳定秩序的手段,而政体循环是为了证明国家的本质。

②具体制度来看,混合政体是从实际出发的政体划分,而政体循环是平逻辑形成的制度设计

③就意义而言,混合政体按权力划分的原则可以说是分权制衡的思想源头。

第六节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影响(?????)

1.柏拉图直接的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1)唯心主义的原则(2)整体国家

观,国家在性质上优先于个人和家庭(3)法治的思想(4)政体划分的思想

2.柏拉图对经院学派的影响,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1)新柏拉图主义是按照柏拉图政治体系构建的宗教哲学,理念世界被神学世界所替代,上帝被认为是万物的源泉和归宿

3.柏拉图对文艺复兴理性主义的影响

4.柏拉图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5.柏拉图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影响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的人论????

1.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1)在人的自然特征和需求方面,人类特有的语言机能决定了人类的群体生活质量必然高于其他群居动物的群体生活;人类的群居生活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人类生活。

(2)从人的本质、目的角度,首先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而人的本质主要指人在社会中的品德和优点,人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为真正的人;人达到本质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参与城邦生活,只有参加公共事物的辩论与决策,才能不断培养一个人的理性和美德。

2.城邦产生于个人,而本性上城邦先于个人。个人是城邦的组成部分,人只有在城邦才能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3.个人的城邦属性论证了社会奴隶制度和政治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智力和体力的差别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

1.国家的起源

(1)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家庭、村坊和城邦

(2)国家的实质意义不在于其是如何起源的,而是在于它是人类生活的目标。

2.国家的本质与目的

(1)国家的本质

①国家是由公民构成的;②城邦生活的根本原则是正义:最高的正义和分配正义(2)国家的目的

①实现至高而广涵的善②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③国家的目的在于实现灵魂诸善

3.关于理想的城邦

(1)理想的城邦是具备一定规模、内部分工复杂的城邦

(2)理想的城邦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城邦

(3)理想的城邦是贤良执政的城邦

(4)理想的城邦是合理分配利益的城邦

第四节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的思想????

1.政体分类的原则:人数的多寡以及政体照顾哪些人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评价好的政体和不好的政体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城邦的政体是否兼顾到了公共的利益: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

2.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

①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贤能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

②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存在联系,相互之间可以转换

③所有政体中最好的政体是君主政体

④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之间的本质差别是变态政体违背了正义原则。(每一种政体都有自己的正义原则。)

⑤三种正宗原则也具有自身的弊病

⑥每一种政体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合理性,

3.政体变革的原因

①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②政体之间相互演变是统治原则的变更

③对正义原则的不理解导致内部冲突、多种政治力量对抗、

④亚里士多德没有过多考察如何从变态转向正宗政体,而是考虑政体如何保持稳定,即中庸的思想。

4.保全政体方法:

①禁止违法行为,统治者必须遵守法律

②统治者不能欺瞒群众

③统治者要扩大和稳定自己的统治基础

④进行政治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

⑤制定法律,保障民众的所有权

⑥监督城邦公民私人生活

⑦依法行政,防止贪污

⑧尽可能照顾统治者利益

⑨实施公民教育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1.法律是统治者进行管理的必要手段

2.反对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

3.实施自主裁量权,但依然依法行政

4.法治包括立法和守法

5.评判法律的标准是“正义”

第三章圣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中世纪政治思想概况

第二节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时代

二、理性与信仰

1.人性:个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达到幸福状态;人只有认识和信仰上帝才能获得幸福

2.并非一切思想都是信仰,但是一切信仰都是思想。思想内涵批判,而信仰代表

权威,是思想反思的终极状态。

3.三种类型的思想对象:数学、历史和上帝,信仰上帝需要理性

三、基督教伦理与国家

1.基督教伦理:人是社会动物,人成为公民的条件就是服从国家的公共利益;除此之外,人还要服从神启。

2.国家:古希腊时期,国家正义难以实现,需要更高的正义进行补充;人性是恶的,贪婪地,为了避免专制的统治需要服从神的安排。

3.伦理性质的国家观

四、法律与正义

1.法律的分类:永恒法和世俗法

2.两者的比较:永恒法是世俗法的来源,世俗法是永恒法的世俗表现:特点、目的、功效

3。世俗法的弊端要求永恒法对人们内心的监督。

五、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1.根据爱慕的对象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

2.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目的:使用和享用

3.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是相互混合的。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二、理性与信仰

1.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2.哲学真理与神学真理间的双重真理

3.自然理性是信仰的基础

三、国家的性质???

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学说作为基础,阐明了他的国家理论。

1.人的社会本性——国家的产生

2.国家具备权威

3.整体国家主义传统

4.国家的目的是维护各部分的秩序和和平

5.国家的德性生活并要求国家具备一定的职能①法治基础②政教分离

四、政体学说:最好的制度与法治???

1.政体的分类:与亚里士多德相同,与之不同的是,阿奎那把政治目的作为整体划分的首要标准

2.最好的政体是君主制,最坏的政体是暴君政体

3.阿奎那崇尚混合政体

五、法的理论???

1.法的概念和性质

2.法的分类: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

3.自然法的原则与性质和人法的原则与性质

第四章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的思想

第一节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

一、,马丁路德的生平与著作和时代

二、因信称义???

1.因信称义的含义:①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逻辑起点。

②灵魂得到救赎的人在上帝面前称为义,这个义不在于本人因善心所积累的功德,而是在于上帝对人的恩典和对上帝的信仰。③人根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善来称义,但是人人都能够领悟上帝恶的救赎,上帝选定谁,就一定把“救恩”当作恩赐给予谁④称义的原因在于人们带有原罪,上帝乐于把人们从原罪中解放出来。

2.因信称义的途径:①因信称义的途径只能是信仰《圣经》,而圣经内容由箴言和上帝约许组成,箴言告诉我们认识自己的真理,而约许宣布上帝的荣耀。②人们通过认识上帝的道来获得信仰(道有三种)

3.信仰的三个优点:①信仰即自由②信仰获得美德③信仰使基督和灵魂结合

4.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圣经》做出自己的解释,这就意味着一切的外在权威和中介都不存在了。“信徒皆教士,人人皆祭司”,进而批判宗教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天主教的教宗。

三、教会与国家

1.人的双重身份:属人王国和属灵王国,二者具有统一的主权,那就是上帝,但是又是相互独立的。

2.二者都试图超越对方,因此两者往往是混合的。

3.路德对天主教试图超越国家的权威进行了批判: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只有教皇才有权力解释圣经、只有教皇才能召集教会会议。

4.路德教会与国家思想的评价:①旨在说明世俗国家的独立性②旨在批判教皇的权威

四、世俗权力

1.世俗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上帝

2.世俗权力对上帝的服从,因此对世俗权力的服从就是对上帝的服从。

3.世俗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当权力号召人们从事不义的事情时,人们可以反抗;世俗权力试图亵渎上帝使,人们可以反抗

五、世俗职业观

1.上帝赋予人们责任与义务,因此人们从事职业并不是完成其本身,而是在于对上帝的遵从。

2.每份职业都是相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因为是职责,因此需要人们努力的工作,但同时反对对金钱的过渡追求。

六、马丁路德的影响

1.因信称义的学说排除了上帝与人之外的其他权威,蕴含着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精神。

2.人人皆祭祀的思想蕴含的政治上民主平等的思想

3.路德宗教改革蕴含着对人价值的认同

第二节约翰·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一、约翰加尔文的生平、著作和时代

二、预定论

1.《圣经》是人们凭借信仰获救的唯一标准

2.预定论和选民说:①上帝先验的把人分为拯救和惩罚两部分,也就是说人的命运是预先被规定的。②人们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需要做善工

三、教会与国家

1.属人王国和属灵王国含义

2.两个王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

四、政体的思想

1.按照人数的划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2.混合政体,即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混合是最好的政体

五、世俗权力的合法性及其职责

1.合法性及来源于上帝,也来源于对现实不义的拯救

2.世俗权力的职责:①官吏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宗教信仰②刑罚的权力③发起战争的权力④收取税收的权力⑤权力应该遵守法律

六、政治服从与政治反抗

七、加尔文政治思想的影响

1.加尔文职业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2.加尔文主张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对教会实行改革

3.加尔文理论与实践存在偏差。

第五章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马基雅维利的生平、著作和时代背景

一、生平与著作

二、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

2.近代专制主义民族国家的产生

3.意大利内忧外患

4.文艺复兴和人文精神复兴时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1.马基雅维利认为人天生是自私自利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自私的欲望;

2.马基雅维利对人性的判断是经过是世俗事实的考察

3.人性恶的学说首次引入到政治原则中去

第三节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主体????

一、政治权力论

1.国家的产生:权力的争斗

2.国家的核心: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如何维护和保全?①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王权力的保全

3.评价:①世俗主义倾向②摒弃道德政治观,转向权力政治观

二、权术论

1权术论的内容:①慷慨与吝啬②仁慈与残暴③爱戴、畏惧和憎恨④守信和无信⑤效仿前人,吸取经验,择良臣,远小人

2.目的说明手段的正当性:价值与工具价值

3.理性算计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道德被摒弃了

三、政体的思想

1.共和政体是优良的政体:①共和政体有利于保证私有财产的稳定性②共和政体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和公平③共和政体有利于人民在统治中发挥作用

2.君主政体是马基雅维利赞赏的政体:①基于现实的考虑,君主政体能够整合社会,实现国家统一②爱国主义倾向

四、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政治评价???

1.马基雅维利的人本主义政治观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理论起点

2.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确立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核心

3.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现实主义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霍布斯的生平、著作和时代背景

第二节霍布斯政治思想的理论前提

一、经验的理性方法论: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进而寻求事物本质的方法

二、感觉原理和运动原理:感觉、意志和行为;自生运动和自觉运动

三、利己主义的人性论和自然状态????

1.人性恶与自我保存:竞争、猜忌、和荣誉产生冲突

2.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生活的;人人都是平等的(1)体力和智力上的平等

(2)一切人对一切事物都有平等的权利;人人是自由的,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并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

3.自然状态: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四.自然法理论????

1.自然法是出于理性对自我保存所形成的基本原则

2.自然法的内容:①第一自然律寻求和平、信守和平以及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全自己②第二自然律:让渡的权利必须与获得的权利相等③第三自然律:所有信约必须履行

3.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就是寻求和平,信守契约

4.霍布斯自然法的评价:传统的自然是先验的,而近代的自然法是从人类理性出发,是解释政治权力的价值基础

第三节霍布斯政治思想的主体????

一、社会契约论与国家的产生

1.社会契约论的特点

(1)在订立契约时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权利交出去(2)人们把转让出去的权利交给了主权者,主权者可以是一个人活着一些人,主权者作为第三者,没有参加契约,因为主权者不是契约的签订者,而是契约的结果,所有他不受契约内容的约束(3)主权者得到的专制的全权,不受订约者的制约,也没有任何道德上的限制,安全和生命所需要的秩序本身就具有道德正当性。

二、主权理论

1.国家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格,是全体理性的人格,承担着这一人格的就称为主权者,主权者拥有主权。

2.主权是国家的本质:(1)霍布斯把国家的本质看做是一种普遍的意志(2)主权者的权力来源于契约(3)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决断的权力(4)主权者的权力产生于人们的同意,是人们为了自身安全谨慎选择的结果。(5)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6)主权是一种专断的权力

三、政体理论

1.根据主权的归属,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2.最好的政体是君主政体,因为君主政体能实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最紧密的结合

3.同时赞同贵族制和民主制,但是最高权力必须掌握在主权者手中。

四、臣民的自由与法律

1.消极自由

2.法律是以自然法为基础加以主权者权威,以文字形式表示出来的就是法律

3.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律是限制人自由的锁链

4.霍布斯给予个人自我保存的权利

5.霍布斯赋予主权者义务——保全个人生命:(1)主权者必须完全保护自己的权力完整(2)教导人民(3)制定良法和公平执法

五、国家解体理论

1.一旦主权者不能承担义务,保障安全,反抗就要发生

2.反抗的其他原因:①国家基本制度不完善②谬论损害国家利益③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

六、反宗教神学的政治观

第四节霍布斯政治思想评价

霍布斯第一次试图以近代的方式为社会政治生活秩序寻求一种系统说明,具有变革性意义。

1.理性方法

2.权威与服从

3.自然状态学说

4.人文主义的个人预设

第七章洛克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洛克的生平、著作与时代

第二节洛克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政教分离与宗教宽容

1.洛克认为世俗权力必须与宗教事务相分离:①世俗权力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旨在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②灵魂救赎的事务不再世俗权力职责范围内③教会是会员们自愿自由的团体,其宗旨就是共同礼拜已获得上帝的永生,对于一切外在的事务不能进行管理。

2.宽容的内容:①任何教会都绝不会因为宽容责任容纳那种屡经劝告仍执意违反教会教规的人。②任何私人都无权因为他人属于另一教会或另一宗教以任何方式危害其公民权力的享受。③洛克指出教职人员宗教宽容方面的责任。④洛克指出教职人员的职责⑤宗教宽容是有限度的。

3.政教分离和宗教宽容的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蕴含自由主义思想。

二、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目的????

1.国家的起源

(1)对君权神授学说的批判

(2)从自然状态到国家

①自然状态的特征:自然状态是完备无缺的状态,人们在自然法即人类理性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自己的行动;自然状态是平等的状态,每个人的权力都是相等的;自然状态不是放任的状态,理性指引人们不侵害他人的生命。

②自然状态中,人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基本权利,其中,财产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劳动起源说)

③自然状态也是有缺陷的: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确定的,为共同的同意所接受的和承认为是非标准和裁判他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法律裁判一切争执的裁判者;缺少权力来支持判罚。

(3)政治权力的性质

①契约的特点:洛克主张交出的权利是解释和执行自然法的权利;洛克认为主权者也是参与者,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洛克认为当主权违背内容是,可以建立新约。

②政治权力的特点:政府接受的权力是有限的;政府是参与者,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政府权力受同意的限制

③多数决和默示同意

(4)政府的目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三、法治与自由

1.自由是一项天赋的权利,无论是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在政治社会中,都是不可侵犯和剥夺的。

2.自由是与法律相联系的

3.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自由,而不是限制人们的自由

4,法制的思想①公布和实施稳定的法律②法律应该被执行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法律执行应该具有灵活性

5.反对君主专制

四、分权学说????

1.立法权: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按照立法权的归属可以划分为: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立法权是有限制的;设立法律集会

2.执行权

3.对外权

4.三种权力的关系:①立法权最高,其他从属于立法权②执行权虽然从属立法权,但拥有特权;③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然有区别,但是应该掌握在同一机构手中。

5.评价:实质是两权分立

五、政府解体与人民革命权

1.解体的方式:①社会解体导致政府解体②立法机关变更时③政府违背契约内容

2.人民革命权:给予革命权的目的并不是激发叛乱,而是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第三节洛克政治思想的影响

1.贡献:①论证了“天赋人权”的基本原则②分权理论的提出③多数决原则

2.缺陷:①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②自然状态的先验性

第八章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孟德斯鸠的生平、著作和时代背景

第二节法和法的精神

一、自然法理论和法的起源

1.自然状态中人们遵守理性即自然法:①和平②寻求食物③相互爱慕④相互结合,愿意过社会的生活

2.国家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相互亲近的自然法指引的。

3.自然法起源于人的本质,每个国家的法律是应用这种理性的个别情况

二、法的概念和分类

1.法是由事务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的联系

2.法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自身的缺陷,需要制定法律来指引

3.法律的分类:

(1)自然法,

(2)神法

(3)人为法: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

4:立法的原因与原则和要求

三、法的精神

1.法与政体的关系

2.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法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三节政体理论和分权学说????

一、政体分类与政体的原则

1.按照统治权有谁掌握划分为以及权力运作方式:共和制、君主制和专制制度

2.政体原则问题:政体的原则是构成政体的本质;对君主制的反对;对共和制的态度;对民主制的态度

二、政治自由与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是围绕政治自由而展开的

1.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间的关系:①公民个人自由的实现是公共自由的前提②合理的政治制度是公共自由实现的根本保障

2.分权学说

(1)分权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权力划分的目的是实现政治自由:以权力制约权力

(3)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4)三种权力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①立法机关有贵族院和平民院构成,两院相互行使否决权,从而在立法机关内部形成制约②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具有否决权,行政机关决定立法集会的实践③立法机关对行政首脑的违法行为享有弹劾权④司法机关对立法机关的活动是否符合宪法和行政首脑的执行情况有监督权

(5)分权学说的评价:①明确提出司法独立的原则②明确茶树了三权制约与均衡的思想

第四节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1.贡献:(各部分内容)

2.局限:①维护贵族利益②具有唯心的思想③虽然指出社会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影响,但没有发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第九章卢梭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时代背景、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不平等的起源与平等思想

一、自然状态与人类的青春

1.纯粹自然状态

前国家状态

2.划分的目的一是力图现实,而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自然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和人的进步

3.卢梭认为人性本善,他批判以前思想家在描述自然状态中的个人时实际上描述的是社会人的本质,但同时又试图去掉人的社会属性

4.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同时人又是学习的;人还存在两种先于理性的原理:一是关切自身的幸福和自我保存,二是对自己同类的苦难持同情

5.对纯粹自然状态的描述目的是揭示人们在本性上是平等的。

二、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两种不平等:自然的或者生理的不平等;精神上或政治上不平等

2.私有观念的产生是由许多先行观念产生的。

3.私有制是富人深谋远虑的计划

三、不平等的三阶段说

1.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财产不平等)

2.官职的设定(政治不平等)

3.专制权力的产生

四、评价:

1.积极评价:激进性与革命性

2.唯心主义的思想

第三节社会契约论????

一、社会契约与道德的自由

1.社会契约的特点

(1)社会契约不是“在上者”和“在下者”而是共同体中平等的个人之间的约定,政府不是契约的主体,不过是人民的代理人

(2)每个结合者都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共同体

(3)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结合着那里获得自己本身所转让给他的同等权利,人们就得到了他们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

(4)人民是共同体的主权者,也是国家的立法者。

2.公意理论

(1)公意是作为主权者的共同体的公共意志(公意、个别意志、团体意志和众意)

(2)公意理论目的是调和服从与自由的矛盾

(3)公意永远是公正的,不可摧毁的

(4)公意理论也是有缺陷的,卢梭诉诸于立法者的智慧,甚至诉诸于宗教感情

第四节人民主权及其实现的途径????

1.人民主权的特点

(1)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2)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3)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

(4)主权时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2.法律与人民主权

卢梭反对代议制而主张直接民主制,而他所言的直接民主制是由制定法律的人民来执行和解释法律,即行政权与体现人民主权的立法权结合在一起的制度(1)主权者一切的行为只能是法律

(2)立法的目的是“全体最大的幸福”,并提出法律分类的思想

3.政府理论

(1)政府就是负责行政权的统治者

(2)卢梭关于政府概念的解释,核心在于他对主权与政府的严格区分

(3)卢梭对政府行政官的意志进行考察

(4)卢梭探究了政府的活跃程度

(5)卢梭按照政府构成人员的数量划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

第十章休谟与柏克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休谟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和时代

二、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1.休谟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推理的基础,理性应该服从于感性。经验的推理只能以经验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任何超出经验范畴的形而上都是不可能的;但同时坚持把经验、感觉作为发现和检验确定性、真理性知识的唯一终极标准,即不可知论

2.理性的运用方式和对自然法的批判

三、正义的起源和原始契约

四、无赖原则的假设

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和时代

二、对启蒙哲学的批判

三、原始契约和自然权利

四、自由的含义

五、革命与传统

第十一章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生平、著作和时代

第二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概观

一、事物的本质

黑格尔提出了以人的理性的能动作用为中介的、认识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事物本质理论和认识理论

1.认识能力—理性—客观事物

2.黑格尔排斥孤立的经验世界,将人连同自己的经验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并在主客体之间同一性上理解事物的本质;其次黑格尔关于事物本质决定于人的精神的

理论,为人的主体性价值注入了精神能动,将人的地位提升到新的层次。

二、理性

1.理性是世间万物的决定的力量,世间万物是理性自我运动的表现形式

2.理性是事物存在的标准和依据

3.人类的群体实践是理性活动的基本前提,人的社会性是理性实现的根本标志

三、辩证法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第三节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国家哲学????

一、道德与伦理

1.道德是人的内心生活,伦理侧重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伦理精神发展的环节。

2.法是客观的,道德是主观的,伦理是三者的统一

3.道德和伦理内在的统一基础是理念

二、自由与权利

1.自由不仅是人的一种主观意志,而且作为理性在现实中的显现,更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自由是必然的;

2.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反映了自由本身的内在规律

3.义务本位的权利思想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

1.家庭

2.市民社会

3.国家①国家的本质②国家作为伦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必须拥有一个统一的力量③强调国家理念至上性,寻求国家和个人统一,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根本特征

第四节具体政治主张

一、君主立宪

1.政体的分类

2.君主立宪制融合了君主制、贵族和人民三种力量,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的普遍性,因而是最理想的国家制度。

①王权的产生及其职能

②立法权

二、民族主义

近年相关考试真题:

第十二章边沁和密尔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十九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特点

1.人的理性作用认识转变

2.功利观取代契约观成为政治思想主要的方法论基础

3.政治思想的中心由强调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转为合理性的关注

4.自由内涵日益扩展到经济和社会领域

第二节边沁的政治思想

一、功利主义伦理学

1.边沁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趋乐避苦的,这也是人类的行动指南,追求最大快乐及

将痛苦限制到最小程度,是人类幸福真谛。

2.功利主义原则的意义:①功利主义使旧伦理学面貌焕然一新②具体实践提出的标准更容易以这一价值去衡量个人行为及社会措施的正义性③人们的苦乐是可以衡量的。

二、对法律体系的重新审视

1.在与资本主义利益密切相关的民法领域

2.在刑法领域,边沁以功利主义原则对刑法适当性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理论

3.在法律程序和司法机构设置方面

三、功利主义政治观

1.政治服从的基础

2.政治权力的功利性改造

3.代议制政府

第三节约翰密尔的政治思想

一、对传统功利主义的修正????

1.对道德原理、痛苦和快乐的补充:

①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

②功利主义还有利他主义倾向

二、密尔的自由观

1.思想及讨论自由

2.个性自由

3.个人联合的自由

三、代议制思想????

1.对理想政府的探讨

2.代议制政府的组成条件和活动原则

3.代议制政府的职能

4.代议制政府的弊端和补救办法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我们这门课程从时间看从公元前5世纪讲到公元19世纪,从地域上看横跨中国、西欧、北美,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将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做了归纳,有些不作为重点的,没有作答或没有列出,大家可以对照教材看看。具体见下面内容。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地区,100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古代希腊思想特点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君主专制论 10.1复习笔记 一、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政治观和君主专制论 1.生平和著作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其政治思想多受后世的诟病,其主要著作是《君主论》、《论图提斯·李维的前十卷》、《佛罗伦萨史》和《论战争艺术》等。 2.马基雅维利非道德政治观和君主专制论的内容 (1)人性是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应当脱离道德的约束,对事情的实际方面和想象方面应严加分辨 ①抛弃了政治道德化观念、神学政治论和经院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和个人的经验教训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把政治学看成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②告诫人们一定要把实际的真实情况和对事情的想象方面严加分辨,一定要对“实际怎样”与“应该怎样”进行区别。 ③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禁欲主义的道德观,认为追求权力、名誉和财富是人的本性和目的,是人们必须和应当从事的事业,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2)必须依靠专制君主,统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蜕化了的人民无法建立共和国 ①指出造成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原因有三: a.教皇对意大利各国世俗政权的干预和挑拨;

b.贵族的自私、腐败和糜烂; c.市民内部的宗派斗争。 ②认为结束意大利分裂混乱局面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由强而有力的专制君主来统一意大利。 ③只把君主政体看作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性措施,最终应该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3)一套较完整的君主统治术 ①法律和军队是君主政权的基础,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君主应当注重实力,培植一支忠实于自己的军队。 ②君主在政治上只应考虑有效与有害,不必考虑正当与不正当,为了达到治世的目的,可以不择任何手段。 ③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但却不能使人民憎恨,应当重实际而不图虚名。 ④君主应当效法前人,依靠个人的能力而不依赖侥幸,富于远见,防止谄媚,制服命运,驾驭命运。 3.评价 马基雅维利开始用人的眼光,而不再用神的眼光看待社会政治问题,主张依靠强有力的王权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建立一个新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他所宣扬的君主可以背信弃义、欺骗狡诈、不择手段,后来为一些反动人物所推崇,遭到了许多进步的思想家的批判。 二、博丹的君主主权论 1.生平和著作 让·博丹(1530-1596),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近代西方主权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分类:默认栏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修订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5′=30′) 1.自然法:萌发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的定义为:世界都处于一种必然性与自然律的支配下,具有永恒性;神与人一样,都服从于这种永恒的自然律;对自然律所确定的秩序,便是一种正义。 2.宗教改革(路德):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随后发展出来新教教派。 3.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宗教、贸易、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制度架构、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总和。 4.公民(积极、消极):1791年法国宪法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其中经济上独立,叫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经济上没有独立性和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叫消极公民,不享有选举权。 5.主权(布丹):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永恒的绝对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对内具有至高无上、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6.国家(黑格尔):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国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结果。 7.人民主权(卢梭):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是主权者,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遵循主权神圣、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原则。 8.乌托邦(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的代表作,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是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二、简答题(5×8′=40′) 1.斯宾诺莎的自由观念 思想自由权 在国家生活中,每一个人保留他的权利的一部分,由其自己决定,不由别人决定,即思想自由之权。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神权政治论)【圣才出品】

第五章神权政治论 5.1 复习笔记 一、神权政治 1.神权政治的定义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即宗教权力与政权的结合,是宗教首领与政治首领的结合,是国家机构与宗教机构的结合,形式上世俗政权与教会是分别设立的,实际上世俗政权受控于教会,并只能完全依照神权政治的原则进行活动。 2.神权政治的基本原则 (1)君权神授。世俗政权是上帝的安排,是为惩治罪人并帮助世人赎罪的需要而设立,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国王对国家的统治应当按照上帝的旨意来进行。 (2)天国至上。地上之国和上帝之国同存于天地之间,地上之国充满罪恶与苦难,人们在其中获得的幸福与欢乐极其短暂,上帝之国充满光明,人们皈依基督,进入上帝之国后获得的幸福将是永恒的。 (3)教会至尊。教会是上帝为拯救世人进入永恒天国的代理机构,世俗政权的权力是教会权力的一部分,教会为把管理世俗事务的工作交给了国家和政府,因此世俗政权应服从教会,为神效力,应协助和保护教会进行拯救人类灵魂的工作。 (4)天启律法。法律是体现上帝意志的,是上帝治理人世的工具,是世俗政权依照上帝的旨意在上帝的启示和安排下制定的,所以人人必须服从。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是公元1世纪中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区产生的,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众多教派中的一个教派,是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产物。 (2)在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由于犹太人内部各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利益的不同,产生了政治、宗教观点上的分歧,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宗教派别,基督教便是从一个代表下层劳动大众的教派——拿撒勒派——发展起来的。 (3)基督教能得到广泛的传播是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犹太教的排它性、孤立性和保守性,把犹太教由一种狭隘的民族宗教改革成为一种开放的世界性的宗教。 2.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1)对罗马帝国表示无比痛恨,把罗马帝国比喻为“巴比伦的大淫妇”,宣称这一恶势力将为基督所代表的“羔羊”所战胜。 (2)蔑视有钱有势的人,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情绪和呼声。早期基督教宣称穷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与穷人同在。 (3)大家都是兄弟,信徒一律平等。早期基督教高举平等的旗帜,团结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群众,包括奴隶在内,都被视为上帝的儿女,信徒同称兄弟。 (4)宣称要进行最后的审判,提出要建立一个平等正义的、公共消费的理想国家。 三、教父学派与神权政治论的形成 1.基督教的演变 (1)公元2世纪后,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信徒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原因主要是: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教材 (5)利维坦——《圣经》中所描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在西方政治术语中通常用来指称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政府。 (6)社会契约——人们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以让渡个人权利、建立公共权威而换取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协议。 2.《政治学核心概念》 (1)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利原则。但是在使用时通常要对法定主权和政治主权进行区分。法定主权指无上的法律权威,即由法律规定的要求顺从不容置疑的权利。政治主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即掌控服从的能力,这是通过对强制性力量的垄断来确保的。 (2)合法性,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的用法也并不一致。政治哲学家一般将合法性视为道德或理性原则,以及政府可以要求公民服从的根据。因此,对合法性的宣称要比公民服从的事实更为重要。政治科学家则通常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合法性,将其当成是依从某个统治系统的意愿,而不管该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正如韦伯所言,这种视野下的合法性,表示的是对合法性的一种信仰,即对“实施统治的权利”的信仰。 (3)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 (4)理性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世界有一种理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能被人类的理性与批判性探索所揭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坚信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并因而与经验主义形成了对照。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理性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

(5)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指出任何一项行动、政策或制度 的“正确性”都能够以其增进幸福的趋势来确定。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定,即个人是由自身利益驱使的,这些利益可以定义为追求快乐或幸福的欲望和避免痛苦或不幸的愿望。因此,个人总是通过计算每项可能的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数量来选择能保证最大快乐与最小痛苦的行为路线。 (6)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的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7)民主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来统治,林肯在盖茨堡演讲中极力赞美他所称之“由人民构成、由人民通知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的优点。这一表述凸显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征的重要性。第一,对“人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平等,即对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平等分配。第二,政 府“由”着人民强调了大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三,政府“为”着人民突出了民主意味着按公共利益实施的统治理由。 (8)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的重要性高于任何社会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描述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个人是任何政治理论或社会解释的核心——任何关于社会的论断都应该以组成社会的个人为依据。作为规范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道德个人主义,它意味着,个人的权利、需要或利益应放在优先地位;社会应该按照个人受益的目的来建设。 (9)正义是主张从道义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 (10)同意的意思就是表示赞同或作出应予。同意,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一般与权威相联系,是人民答应接受统治并因而服从政治义务的一种方式。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1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 姓名: 学号: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蓟县分校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和趋势 2、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3、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希望神学产生的标志是1964年莫尔特曼发表。 5、女权主义神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70年代中期传入。 6、自19世纪中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主义者堕落成侵略的、扩张的主义。 7、在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时期,伊斯顿就倡导过的必要性。 他撰写的论文主旨是反对以专业化为名的过细学科划分,强调各分支学科之间的整体合作与统一。 8、在西蒙看来,政治科学界的行为主义革命并非推崇人的理性,而是性为。 9、战后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化、以及科学组织的创立,也为这门学科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10、981年,伊斯顿发表了论文介绍了国家概念重心向美国社会科学界渗透的情况。这是了解“国家回归派”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11、政治文化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重要。 12、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它开始向文化、艺术、建筑、哲学、社会学、文化理论蔓延。 13、政治社会学是运用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学科。 14、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标志是1959年9月在斯特雷萨召开的第四节社会学世界大会上建立的政治社会学委员会。 15、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当代政治学中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2、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分类:默认栏目 纵览历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7-22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七章民主政治论 17.1 复习笔记 一、斯宾诺莎论民主政体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1.生平和著作 斯宾诺莎是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欧陆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 2.斯宾诺莎民主政治论的内容 (1)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美好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斯宾诺莎把政体分为三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他认为民主政体是人民掌权的政体,是一种最美好最合理的政治制度,理由如下: ①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②民主政体是一个受理性指导和控制的政体,民主政体的基本目的在于避免不合理的欲求,竭力使人受理智的控制。 ③在民主政体下,人与人是平等的,平等是民主政体的一大特点,其主要是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民主政体既能保持社会内部的稳定,又能使国家较少地卷入对外战争。 (2)防止民主政体蜕变的措施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斯宾诺莎认为,民主政体虽然是最理想的政体,但民主政体中的掌权者也会堕落,民主政治也有变为暴政的可能,因此,人民必须加大对统治者多方面的监督和约束,其措施主要有: ①解释法律的权力不应当归于掌握政权的人。一是,应该让法律条文清楚,减少公众误解,二是解释法律之权应由人民委托其他人掌握,并使掌权的人本身亦受到法律的约束。 ②用民兵来代替常备的雇佣军。这是防止民主政体蜕变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民兵们能够用自己的勇敢和热血维护国家的自由和光荣,民兵是对统治者极好的约束和威胁。 ③要保障政体的真正民主性质,不应允许教会干预国家政权。 ④此外,要保证政体的民主性质,首领们在身份或出身方面,不应高于别人,他们至多只能凭年纪和资格来处理政务。 二、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1.生平和著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启蒙时代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一生主张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其主要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漫步遗想录》等。 2.卢梭人民主权论的内容 (1)国家主权应当属于人民,并为人民的“公意”所指导 ①国家是民众的结合体,是一个公共的人格。民主国家是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产生,每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 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 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和城邦制度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2、智者的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3、哲学家治国思想 4、政体思想 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 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2、自然法思想 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4、人人平等思想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 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 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 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信仰和理性 3、教会和国家 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5、政体理论 6、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 治思想 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民族国家的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运动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权力政治观 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4、君主的统治方法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上篇古代希腊奴隶制时期至欧洲封建社会解体时期的西方政治思想 第一章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 1.1复习笔记 一、西方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与政治观念的产生 1.西方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 西方社会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其主要代表是古希腊和荷兰等等,它们虽然保留着传统氏族社会的风俗、思想和政治制度,但在民主政治中却有所突破,在部落内已经形成了一套公共权力制度,有了议事会、人民大会和巴昔勒斯。 (1)议事会 它是常设的权力机关,最初由氏族首领组成,后来则由选举产生的那部分氏族成员组成,后来随着国家的产生,这种议事会就变成了元老院。 (2)人民大会 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人民氏族成年男女围在议事会周围,用欢呼和叫喊来影响议事会;另一种是由议事会召集人民大会,讨论解决各种有关本氏族部落的重大问题,每个男子都有发言权,人民大会拥有最高权力,决议由举手或欢呼通过。 (3)巴昔勒斯 巴昔勒斯即军事首领,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他是战争中的统帅,同时还拥有祭祀、审判、行政的权力。 赫西俄德写了两部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反映了希腊氏族社会末期和阶级社

会初期的情况。 2.政治观念的产生 从12世纪至8世纪的西方时代,虽保留着一些氏族民主和平等的习惯,但随着阶级的产生,阶级意识、阶级偏见已经出现,一些重要的政治概念,如正义、权力、特权、权利、义务等已经形成。处于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急剧转变过程中的西方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西方城邦国家的建立与国家观念、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的形成 1.西方城邦国家的建立 原因分析: (1)公元前8至6世纪,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希腊各地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也发展起来。 (2)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普遍存在,阶级的进一步分化和氏族社会的解体。由此,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 (3)这些小国寡民的国家,都是奴隶制的,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系着城市周围的村镇,形成一个人口土地规模不大的国家整体,这种城邦国家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多达两百余个。 2.雅典 雅典是希腊的另一著名城邦,在它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也和其他一些城邦国家一样,政权掌握在氏族奴隶主贵族的手里,当时并无明文规定的法律,仅有习惯法,氏族权贵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解释习惯法,庇护贵族,迫害平民,因此广大平民要求制定明文规定的法律,以约束贵族。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要点(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近代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形成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三个发展阶段。为便于识记,具体需要掌握的知识线索整理如下。 1.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波利比阿与西塞罗)、罗马法学 3.中世纪时期: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奥古斯丁、阿奎那、反教权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布丹、宗教改革思想 5.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格劳修斯、斯宾诺莎 6.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独立运动(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 7.19世纪时期:德国(康德、洪堡、黑格尔)、法国(孔斯坦、孔德、托克维尔)、英国(伯克、边沁与密尔) 8.19世纪末以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女权主义、绿色运动等思潮的形成或发展 9.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略) 重点章节:1古希腊时期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重点问题:1政体学说2人性与国家观3自然法与权利观4契约论与政府观5民主与法治 应当积累的知识面:1时代背景及相应的政治思想特点2思想家国籍、生平3思想家的历史地位或曰影响 古希腊时期 基本概况: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政治思想就是在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社会中萌发的。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与义务的政治体系。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是一种小规模的政治实体,内部一般分为奴隶、无公民身份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三个身份集团,而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是城邦制度的基础,只有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古希腊当时存在数百城邦,城邦政治是极为多元的。此时的政治思想具有下列特征,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2理性主义和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3以城邦政治为研究主题和范围,即关注城邦的起源、目的、性质、职能、管理等4公民的视角。政治思想最初的萌芽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经历了早期立法家、自然哲学家的阐释,到智者时期后开始正式形成和发展。 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深入剖析了希波战争,把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开创了“范例历史学”,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智者: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但他们是一批在希腊思想界开风气的人物,是第一批关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代表人物如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智者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人和社会,开始用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他们的思想构成了后来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已经萌发出了自然法思想和平等观念。 苏格拉底:苏氏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物,对哲学研究的兴趣转向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柏拉图有直接影响。1苏氏是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开创者,他主张研究事物的本性,探索普遍定义,在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讨论中他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2伦理政治观,苏氏认为道德是城邦制度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因而统治者不能仅仅关注公民私欲的满足,而是应当把改造公民的灵魂当作首要任务,使人们有知识、有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苏氏认为,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这是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实现的,因而治国就是一门专门的知识,政治家应当是有知识的人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 柏拉图: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乌托邦传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1理念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柏氏认为,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变动不居,而理念则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现象界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和虚幻反应。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只能被高超智慧掌握。 2正义国家。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在柏氏看来,国家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或曰体现至高善的国家,即理想国。理想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整体主义精神贯穿其中,要求个人完全融入社会整体;一方面正义集中体现于社会分工,柏氏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也就国家的基础,即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和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就需要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相互提供服务。柏氏依据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形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生产者,分别对应人灵魂中所包含的理性、激情、欲望。他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分工互助,理性统帅激情并控制欲望,国家就能实现正义。另外,他还提出了所谓的“四主德”,即智慧(哲学家)、勇敢(军人)、节制、正义。 3哲学王。哲学家治国是柏氏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富有特色。他把哲学家置于社会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全部权力,他的改造现实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