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试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试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试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415274976.html,

试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作者:曹纪伟叶桢翔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07期

摘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的小城市面临着先天不足的难题,城市发展缓慢,

东中西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障碍。大都市圈层内的小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用重力模型分析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对圈内的小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小城市应依靠交通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大都市圈来发展自己这一战略决策。

关键词:重力模型;小城市;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43-02

一、背景分析

(一)和谐社会和中部崛起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越来越向沿海城市集聚,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导致了区域结构的沿海化[1]。这一过程加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整个中国产生了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密集与稀疏现象,并且东部的发展越来越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越来越弱,

即“马太效应”[2]。

(二)高速公路和铁路网规划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3]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4],到2020年,国家将

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二、应用重力模型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重力模型建立

8第八章第八章交通规划模型在VISSIM中的应用技术

第八章交通规划模型在VISSIM中的应用技术 1 .什么是vissim vissim是一种实时的、建立在微观驾驶行为模型基础上的交通流仿真软件。 它可以模拟不同约束条件(车道布设、交通组成、交通信号等等)下的复杂交通流,并将其直观、形象的显示出来,使之便于分析。因此,vissim适用于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交通组织和控制管理的各个方面。具体如下: Vissim可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程序的设计与优化; Vissim可用于交通信号优先权的评估和优化; Vissim可用于评估城市道路网中轻轨的影响效果及其可行性研究; Vissim可用于交织区域减速方案的分析与研究; Vissim可用于型号控制交叉口多方案比选以及分离立交等级划分; Vissim可用于公交系统复杂站点的运作能力分析; Vissim可用于公交优先权处理方案(如公交转运车道、queue jumps、 curb extensions )分析 Vissim可用于交通量动态分配下的大中型路网方案可行性研究 2. 交通仿真模型 vissim的仿真功能通过它包含的2个不同的核心程序实现,即界面下感应器和信号灯之间的信息交换。仿真过程可以实时的反映交通流变化情况并以动画形式显示,同时输出多种统计数据,如行驶时间、排队长度等。 交通仿真器(traffic simulator)(包括车辆跟驰模型和换车道模型)是一个微 观交通流仿真模块,以实践为参照,对交通流进行离散模拟,其步长为1/10秒 < 信号发生器是一个单独的控制软件,它通过一个感应器(detector)获取上一时刻仿真器生成的信息,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时刻的信号控制信息并反馈给仿真器,以达到模拟下一时刻交通流状况的目的。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课本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 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 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 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 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 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 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 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常用方法:全有全无法、增量分配法、Beckmann交通平衡分配模型、随机分配法 第二章交通调查 1交通量分类按照交通性质分: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混合交通量、行人交通量。2延误: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3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4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5出行按范围可分为:内内出行、内外出行、外外出行、过境出行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1我国城市土地的用途分类:城乡用地、城市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铁路用地(铁路编制站线路等用地)2公路用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3港口用地(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用地)4机场用地(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5管道运输用地(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2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宏观互动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通系统的发展引起无地利用的特征变化,导致了城市空间形态、无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开发强度的改变;反过来,土地利用特征的改变也对交通系统提出新的需求,促使其不断改进完善,引起交通设施、出行方式结构和交通密度特征的改变。最终,形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产物。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版教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 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 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 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 团式、条带 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 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承转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 利用和功能 分区 1 城市土地 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 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 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 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 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 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 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

最新交通规划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径路: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2. 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 3.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4. 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5.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6. 延误:由于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7.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8. 交通规划: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9. 交通:通常被广义的的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10.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11. 道路网密度: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的长度,表示区域中道路网的疏密程度。 12.干道网间距:两条感到之间的间隔,对道路网密度起决定作用 13.路网结构: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长度上的比例,衡量道路网的合理性 14. 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5.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占有的道路面积。 16.道路网可达性: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二.填空 1.交通需求量预测四阶段预测法;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2. 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 3.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标号法和矩阵迭代法。 4. 生成交通量是由;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构成的。 5.当交通发生于吸引总量不一致时可采用总量控制法,调整系数法。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交通规划复习题

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本题满分20分,共有10道小题,每道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下的哪个模型具有显著的IIA特性:() A. Probit 模型 B. Logit模型 C. Fratar模型 D. 重力模型 2、在下面的四种方法中,不能用于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是:( ) A. 原单位法 B. 平均增长系数法 C. 佛尼斯法 D. 重力模型法 3、在下面的四个模型中,以开发费用和交通费用之和为目标函数的土地利用模型是:( ) A. 汉森模型 B. ITLUP模型 C. 劳瑞模型 D. TOPAZ模型 4 、浮动车法不能获得:( ) A. 交通量 B. 行驶时间 C. 出行吸引量 D. 行驶车速 5 、下面的哪一种城市交通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城市的自然地理形式相关:() A. 放射式 B. 自由式 C. 环形放射式 D. 方格网式 6 、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自行车这种交通方式的分担(或划分)率:() A. 单调升高 B. 单调降低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7 、以下说法中,()不属于出行生成预测的聚类分析法的假定条件。 A. 一定时期内出行率是稳定的。 B. 每种类型中的家庭数量,可以使用相应于该家庭收入、车辆拥有量和家庭结构等数据 资料所导出的数学分布方法来估计。

C. 家庭规模的变化很小。 D. 收入与车辆拥有量总是保持不变。 8、以下哪种分配方法假设路网上没有交通拥挤,路阻是固定不变的 ( ) A. 全有全无分配 B. 用户平衡分配 C. 随机用户平衡分配 D. 动态交通分配 9、重力模型∑- -=j ij j ij j i ij c D c D O q γγ/,满足( )。 A.发生约束条件 B.吸引约束条件 C. 不满足发生吸引约束条件 D.发生吸引约束条件均满足 10、关于用户均衡分配模型(UE 模型)和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SUE 模型)的关系,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 、用户均衡分配模型(UE 模型)和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SUE 模型)是完全等价的。 B 、用户均衡分配模型(UE 模型)是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SUE 模型)的一种特例。 C 、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SUE 模型)是用户均衡分配模型(UE 模型)的一种特例。 D 、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二、 填空题(本题满分20分,共有9道小题,每空1分) 1、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规划分为 和 。 2、在交通规划时,交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 , , 和 等五方面。 3、某小区有住宅楼和办公楼各一栋,住宅楼有100户住宅,办公楼面积2.5万平方米。根据调查获得高峰时间内住宅楼的出行发生率为4人次/户,高峰时间内办公楼的出行吸引率为0.2人次/平方米,该小区高峰时间内出行发生量为 人次,出行吸引量为 人次。 4、分布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主要两类,一类是 ,一类是 。 5、道路网密度是指 和 的比值,表示区域中道路的疏密程度。 6、延误是指 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交通规划课后习题

交通规划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交通的含义?如何分类? 2.交通规划的含义? 3.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4.交通规划按规划目标时期分为哪几类?期限各是多少? 5.交通需求预测分为哪四个阶段? 第二章交通调查 1.延误的含义?分为哪几类? 2.OD调查基本术语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 3.OD调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4.交通小区划分原则有哪些?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1.城市用地分为几大类?其中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 用地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土地利用模型? 3.土地利用分析变量包括哪几类,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4.理解劳瑞模型相关描述 第四章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1.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2.城市发展形态结构与路网形式有何关系? 3.交通网络各项评价指标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 4.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组成是什么? 5.写出下列网络的邻接矩阵、权矩阵、邻接目录表。 6.第5题图如果以1为起点,7为终点,写出其路段—径路连接矩阵。

第五章交通发生与吸引 1.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 2.原单位法计算原理是什么? 3.利用原单位法计算下题,并用总量调整法调整。 各小区现状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 4.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影响因素有哪些?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优缺点各是什么? 第六章交通分布 1.什么是交通分布预测? 2.交通分布预测中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的计算原理分别是什么? 3.增长系数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4.重力模型的优缺点有哪些? 5.标定乌尔希斯模型参数,假设f=c ij-r,ε<3%。 6.根据给出的现状分布交通量和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分别利用底特律 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求将来出行分布交通量,ε<3%。 现状OD表(单位:万次)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2001年提出的北京“单中心+环线”的城市结构,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内,不但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陷于被动,还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04年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经进步了许多。 老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莫斯科为蓝本确定的,呈“单中心”、“同心圆”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酒店的空间结构规划

酒店的空间结构规划 1、楼层高度 楼层高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设计高度,及层高;二是实际应用高度,即天花板高度。 u 客房楼层高度应介于2.7-3.0m之间; u 客房天花板的高度,u 以2.4m为最低高度; u 公共走廊的天花板高度最低以2.1-2.2m为限度。 2、面积比例 酒店中各类设施的面积有一定的比例配套要求,这个比例越科学,就越能符合经营需要,有利于产出更大的平方米产生。酒店各类面积比例决定了将来酒店的收入的比例。面积构成分为营业面积及非营业面积: 非营业面积占比 客房的动线、门厅、电梯、电扶梯间、客用厕所18%-23% 客房部门、布草间、洗衣房3%-5% 厨房、验收、仓库、冷冻室4%-7% 管理部门办公室3%-5% 机电设备室、管道、工程工作室8%-12% 营业面积

客房营业面积34%-55% 客房公共空间8%-15% 餐饮面积每一席位1.5-3.0m2 宴会厅面积每一席位1.6-1.8 m2 通常来说,客房的总面积占酒店总建筑面积的50%以上(其中,克服哪个部门的净营业面积为客房总面积的65%-70%),餐饮娱乐面积占20%-25%,走道、大堂等公共面积占15%-20%,酒店内部管理区(即后台工作区,设备及内部使用面积)约占酒店总面积的10%-15%。各部分具体的比例数据见下表: 根据酒店客房总数倒算公用设施面积参考标准(欧洲酒店)(单位:m2/位)经营区域可延伸的大型中型小型 大堂 餐厅、咖啡厅 1.0-1.2 0.8-1.0 0.4-0.8 酒廊/酒吧 1.4-1.8 0.8-1.2 <0.6 多功能厅0.8-1.0 0.6-0.8 <0.4 会议室 3.0-4.0 1.0-2.0 <1 行政及后勤区域低(a)一般(b)高(c) 行政 前区办公室0.2 0.4 0.4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第16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后达标检测 中图版

第16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选择题 (2018·南宁模拟)我国某特大城市住宅空间外移,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迁移,城郊区县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地区落差缩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明显,形成许多生活社区。下图为该特大城市住宅租赁价格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该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恶化,交通拥堵 B.市中心就业困难,收入低 C.市中心住宅区全部外迁 D.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调整 2.古北社区的区位特征是( )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B.距市中心近,环境优美 C.依山傍水,交通便利 D.靠近高新工业区,付租能力强 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该特大城市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城市中心区的中心商务区地位越来越突出,为充分发挥中心商务区功能,必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旧城改造,住宅区、工业区外迁,导致人口外迁。第2题,从住宅租赁价格等值线数值来看,古北社区为高级住宅区,其区位特征应该为环境优美;由图可知,该社区位于市中心附近。 答案:1.D 2.B 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4.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解析:第3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第4题,城镇等级越高,则服务范围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则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答案:3.A 4.C (2016·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5.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

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 我国学者关于旅游度假区理论模式的探讨很少,但还是有人对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进行一定的总结,如天问(2000)按功能将旅游度假区分为入口区、度假中心区、康体健身区、户外活动区、文娱活动区、度假别墅区、维修区(各区功能见表5-7)。他关于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是上述国外几种功能分区理论模式的具体化,其中入口区和维修区可以统属于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是度假核心地区,康体健身区、度假中心区、户外活动区和文娱活动区属于吸引物集聚区。在实践中,度假别墅区、度假中心区一般紧紧相邻,甚至完全合并成一个组团。从天问的旅游度假功能分区中也可看出,康体休闲活动功能在旅游度假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5-7 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天问,2000) 分区活动功能 入口区接待、管理、停车、行搬运、安全检查 度假中心区信息中心、会议中心、商店、快餐厅、餐厅 康体健身区运动场、游泳池、海滩、户外体育比赛场 户外活动区通常具有风景优美的环境、视点和游览步道 文娱活动区舞厅、夜总会、酒吧、剧院和夜间娱乐场所 度假别墅区安静区,不受噪音的影响,布置在视野开阔的风景优美区 维修区储藏、机械、设备设施、工作人员住房 对于岛屿这种特殊的滨水旅游度假区,向明(2001)提出,岛屿规划中一般可以将功能区分五大块:游览观光区、生态保育区、娱乐区、休闲度假区、服务区(图5-3)。 图5-3 岛屿规划功能分区结构图(向明,2001)

蕾蕾(1998)分析了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情况,并分析归纳了其中共性。指出: 1、每个旅游度假区都规划出1个综合服务区,可以对应上冈恩模式中的服务社区; 2、每个旅游度假区都规划出1个度假别墅区,这与旅游度假区的功能特点是相一致的。旅游度假区是度假旅游者的短期居住地,旅游者希望能够体验他们在城市中难以得到的居住环境,因此度假别墅是度假区中较为理想的住宿设施。尽管旅游度假区有广泛的服务和娱乐设施,但是若没有旅游者居住,很多设施就会闲置起来,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如国外成熟的旅游度假区,其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住宿设施的收入; 3、除综合服务区和度假别墅区之外,其他功能分区主要是旅游吸引物的分区,一个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必须具有多种旅游吸引物才能吸引超过经营保本门槛人数的旅游者来度假; 4、每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都规划有高尔夫球场。大型旅游度假区有多种高档的住宿设施,来度假的旅游者也多为中产阶级及富豪和准富豪阶层,他们需要有高档的康体休闲活动设施,高尔夫球场是最合适的,也是最重要的康体设施。国外的大型旅游度假区都设有1个高尔夫球场,以至于澳大利亚的学者在探讨旅游度假区的概念时,提出高尔夫球场是判别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标准。 表5-8 我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简表(蕾蕾,1998,有改动) 度假区名称面积 (km2) 数量功能分区名称 金石滩13.6 7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地质景观游览区、国际 游艇俱乐部、游乐运动场、森林狩猎区、海上活动游览区 石老人10.8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海洋公园及海上游览区、 啤酒文化城、休闲健身区 太湖11.2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吴文化城、水上风情园、 桥岛风光区 太湖13.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水上活动区、康复中心佘山20.5 19 综合服务区、大众别墅区、乡野别墅区、高尔夫球场、佘山主景 区、农田观光区、水上漂流区、果林采摘区、环保教育区、生态 核心区、休闲垂钓区、植物赏析区、爱心动物园区、野营烧烤区、 主要入口区、快乐嘉年华、体育公园区、竞技比赛区、训练基地、 攀岩蹦极区 之江9.88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游乐购物区、大型淡水 沙滩浴场 武夷山12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水上活动区、游览娱乐区、休闲区、 武夷文化区 湄州岛13.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妈祖文化城、贸易中心南湖1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野生世界、娱乐购物区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