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上)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上)川雪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
中国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五福之花”。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高洁。
同时,人们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风貌,看作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把梅花那香远古朴的风韵,看作是中华古国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象征;甚至把梅花那紧簇同心的形状,看作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早在南北朝时期,梅花的观赏价值就被人们普遍重视。
随着古体诗歌创作的发展,梅花也走进了诗人们的笔下,开始在诗笺上大放异彩。
南朝·宋诗人鲍照最先在诗中称赞梅花那不惧严寒的品格。
他在《梅花落》写道: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诗中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最先在诗中称梅花为报春信使的,是南朝·宋诗人陆凯。
他在《赠范晔》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
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最先从审美角度咏赞梅花的,是南朝·梁诗人何逊。
他在《咏早梅》中写道: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
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芳林苑。
全诗的意思是: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诗词中的花卉意象与文化内涵花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花卉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作为自然界的景观元素,还是象征特定的情感和意义,花卉都经常出现在各种诗词作品中。
通过描绘花卉,古人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人生哲理以及家国情怀。
经典的花卉意象与文化内涵梅花梅花是中国四大名花之一,在古代诗词中被赞颂为高洁、坚韧不拔的象征。
梅花常被用来描述崇高品德、守志向以及顽强不屈精神。
兰花兰花有着清雅高贵的形象,常用于描绘女子之美和高尚的品格。
兰花也被视为君子风范和人品高尚的象征。
菊花菊花通常被用来表达坚毅不拔、忠贞不渝的特性。
菊花晚秋开放,正好独秀,象征着品格高洁和坚守原则。
桃花桃花在古代诗词中常与爱情、美丽的女子有关联。
桃花也表示了春天的到来、新生命的希望以及幸福的预兆。
花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花卉与自然之道中国传统的花卉观念中,注重与自然之道相一致。
花卉在成长过程中展示了自然界变化无常、无拘无束的特性,这种自然状态被视为人们追求内心平和和身心健康的榜样。
花卉与季节循环中国古代人们将不同花卉与四季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花开放时节的描绘,表达对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的思考。
例如,在春天,梅花、杏花盛开;夏天是荷花、菡萏开放之时;秋天桂花、菊花等等。
花卉象征意义不同花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牡丹被称为国色天香,象征富贵和繁荣;月季花象征着永恒的爱情与美丽;菊花则代表了忠贞不渝的友谊。
花卉与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花卉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吟咏描绘花卉之美、抒发心情,增加了诗词作品的艺术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花卉的赞美和鉴赏能力,也向读者传递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结语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花卉作为一种特殊意象被广泛应用,包含了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通过描绘不同花卉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美、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观。
同时,欣赏花卉诗词也是一种领略古人审美情趣和感悟生活哲学的方式。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作者:孙佳楠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自古以来,梅花因为其具有的坚韧不拔、清高孤傲的特质而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古典诗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梅花这个意象的发展经历和精神内涵两方面,分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关键词:梅花;发展;品格;精神内涵一、梅花意象的发展梅花因为具有不惧风雪、坚韧不拔、傲雪欺霜的特质,自古以来收到文人的关注。
它这种高洁的品质也充分展现了华夏儿女的崇高精神。
但是梅花意象的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梅花的被关注点从果实、外表到蕴含情感,从一个一般意象到一个独立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的咏花诗词中,梅花并不是最早出现的,开始的时候也并不受人追捧。
梅花意象所占的比重也远不如莲花、杏花和桃花。
但是作为一个孤傲的意象,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姿态还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眼光,最终,依靠自身的魅力,在诗词歌赋中站稳了脚跟。
在古诗词发展的成河之中,梅花意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不同的历史意义。
因此,梅花意象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过程:魏晋时期,中唐以及宋朝[1]。
(一)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然则人民精神却极大地解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以后,魏晋时期的人民进入了一种文学自觉的时代。
咏花草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梅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最开始的时候,梅花仅仅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花,作为咏春或早春的诗中,起到铺垫和点缀的作用暂时并没有被赋予一种意象。
如萧纲《雪里觅梅花》中说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二)中唐时期中唐起,人们意识到梅花与杏花、桃花有着不同的特点,梅花虽不能与杏花、桃花并肩,但是自此,人们开始着眼于梅花的“外貌”以及习性特征,如郑谷《梅》诗:“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粘袖李须饶。
”由此可以看到,这时的诗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把梅花的这一实景转化为虚指的意象。
晚唐亦是如此,借梅花托物言志者有,但受众仍是少数。
古诗词意象——花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大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
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
迈步咏花诗苑,试着把这些咏花佳句放在一起品味,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会享受到更多的趣味。
梅花宋代,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就是百花的魁首,故称其为“花魁”。
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
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就是经冬雪未消。
”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与不尽的意蕴。
南宋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句则充满了理趣,作者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
北宋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就是“暗香与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
南宋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一句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句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菊花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就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
《长江丛刊》2019.017“梅花闲伴老来身”——浅谈姜夔词中“梅”意象■孙同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摘 要:姜夔是南宋词坛重要的一位词人。
南宋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带来了咏物词的新的发展,尤其是姜夔咏物词作正代表了这一转变的关键。
在姜夔84首词作中,与梅相关的词作大约有28首,占到了总词作的将近33%。
在姜夔词中有关“梅”意象,大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飘零之悲,清高之寒;二是清冷之恋。
姜夔词境中梅意象的清幽冷寂特点源于诗人的审美情趣与特定的身世。
梅这一特有意象,其透过内在品质和精神表现出词人的悲情,在情与景的融合上达到了契合无迹的境界。
关键词:姜夔 咏物词 梅宋代之时,社会政治格局一直动荡不安。
时代导致了词本身具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传统的中国抒情诗歌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一种文体走向结果时,它的结果不是结束,而是对前贤在继承之上的极大的跨越和挑战,而不是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之中。
“姜夔即是处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过渡人物,是一个拥有两种不同生活模式的人物,他的生活模式和艺术模式颇为宋代后期的优秀诗人们所向往。
”①姜夔大约生活于1155年至1221年间,其生活的中、后期正是咏物词开始成为一种重要艺术形式的时期。
林顺夫先生则认为“姜夔词作结构代表了中国抒情传统上一个根本转变。
”②总之他是宋代历史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人却在词史上体现出了非凡的意义。
在姜夔84首词中,咏物词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有关梅花意象的词,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
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
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
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
③据夏承焘统计“二三十首都是咏物之作,咏梅花的有十七首,算是他作品中分量最多的一类”,④梅花词是白石自己真实的人生写照,梅花寄托着他一生的情感经历,其人其词与梅最近,《鹧鸪天》:“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中国古诗词中咏梅的故事解读第一章:梅花之源 (1)1.1 梅花的传说 (1)1.2 咏梅的起源 (2)1.3 唐代咏梅诗选析 (2)第二章:梅花品格 (3)2.1 梅花的品格象征 (3)2.2 宋代咏梅诗选析 (3)2.3 明代咏梅诗选析 (3)第三章:梅花与诗人 (4)3.1 唐宋诗人咏梅 (4)3.2 明清诗人咏梅 (4)3.3 近现代诗人咏梅 (5)第四章:梅花意象 (5)4.1 梅花与园林 (5)4.2 梅花与绘画 (5)4.3 梅花与音乐 (6)第五章:梅花与社会 (6)5.1 梅花与政治 (6)5.2 梅花与宗教 (7)5.3 梅花与民俗 (7)第六章:梅花与情感 (7)6.1 梅花与爱情 (7)6.2 梅花与友情 (8)6.3 梅花与乡愁 (8)第七章:梅花与审美 (8)7.1 梅花的审美价值 (8)7.2 咏梅诗的审美特征 (9)7.3 梅花与其他花卉的比较 (9)第八章:梅花与传承 (9)8.1 梅花文化的传承 (9)8.2 咏梅诗的传承 (10)8.3 梅花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 (10)第一章:梅花之源1.1 梅花的传说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关于梅花的传说,流传甚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梅花仙子”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梅花仙子,她掌管着梅花的花期与盛开。
她热爱梅花,用心呵护着每一朵梅花,使得梅花盛开时节,香飘十里。
梅花仙子在人间传播梅花的美与精神,使得梅花成为了一种高尚的象征。
1.2 咏梅的起源咏梅,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诗歌。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写。
但是真正将咏梅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是唐代诗人。
唐代咏梅诗的兴起,与当时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密切相关。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崇尚自然,追求高洁品质。
梅花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了诗人们寄托情感、抒发志向的载体。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作者:陈龙艳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01期梅,岁暮冰雪而不枯,众芳摇落而独放,清香幽雅,风韵超脱,其幽贞之姿,凌寒之质,一向是我国诗人、画家所乐于歌咏、描绘的题材,在我国古代诗词当中,写梅花的作品不计其数。
早在魏晋时代,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梁简文帝萧纲就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的反复咏唱,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质,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独俏寒枝香飘雪绕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的姿态。
唐人张谓有《早梅》诗:“一树寒枝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而同是唐人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不仅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而且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王安石笔下的“凌寒独自开”(《梅花》),更是溢满赞美之意。
二、春信使者季节变迁就花时而言,梅花多开在百花之先,是报春使者,诗人常借梅花传达春的消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宋·李清照《渔家傲·梅花》),“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宋·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宋·欧阳修《蝶恋花》),宋人陈亮在他的《梅花》诗中更是盛赞梅占百花魁:“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里藏。
”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不怕冰风摧折,不惧寒雪埋藏,傲雪凌霜,看到梅花,人们便有春已归来的感觉。
三、折枝寄赠离情惆怅梅花有折枝寄赠的美好意象,古人常以梅寄托对友人的挂怀与牵念,唐代柳宗元就有“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早梅》)的诗句。
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探析【摘要】梅花作为岁寒四友之一,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描写梅花的诗词也枚不胜举,王维、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王安石、陆游、等诸多大家都曾有咏梅之作。
在女词人李清照所有写花的作品中,对梅花的描写占了很大的比例。
梅花词的创作时间不一,所以女词人在梅花词中寄寓的情怀和梅花的意象也不同。
【关键词】李清照;梅花;意象一、青梅灵巧生动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这首词的作者身份备受争议,有认作是无名氏,有认作是苏轼词,也有认作周邦彦词。
在收录的时候,题目也各有不同,一作《秋千》,一作《佳人》。
这些误解和争议皆因当时封建思想所致,历代文人名士均认为李清照一女子之身,不可能做出如此出色生动,不拘礼法的词,于是武断地将作者冠以其他男性文人的名字。
全然无视了李清照少年时期就已经作出了《如梦令》这样潇洒自如的游记词,也曾日暮划船晚归,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由于男性文人的性别固化思维,导致这首词直到现在才被确认为李清照所作。
作《点绛唇》时的李清照尚且待字闺中。
词中少女不遵当时的礼法,未婚待嫁之身“见客入来”,虽是有回避的行为,还是有“倚门回首”轻佻失礼之举。
再结合李清照婚后的“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和“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闺情》)之句,可以看出李清照天性直率,从不压抑自己的感情,这时候的“梅”是青涩的,是生动的,是俏皮的,是洋溢着爱意的。
李清照对荡秋千这一娱乐活动是非常喜欢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亦有“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之句,与适龄的女伴斗草、荡秋千、嬉耍,至黄昏时分下起小雨,大家围坐一团赏窗外的江梅、柳絮。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这也造就了她的灵动,在今后的人生中,无一物不可入词,词中无一物不动人。
关于唐诗中梅花“气格”的表现及意象寄托 关键字:唐诗梅花;表现手法;寄托 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涵。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情感世界。 一花气格的表现 梅花傲雪斗霜,气格高,在诗词中大都是此形象。描写梅花重点不在对其醉人馨香、美丽颜色的描绘而是对其气格的表,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香浮动月黄昏”才成为名句《王直方诗话》云:卿置酒曰:“‘疏影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与桃李皆可。”东坡曰: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所以梅花气格自是梅花诗之重点 (一)正面写的高洁 在风雪里开花,不与芳争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洁。故述花开的一霎那,已足以表现花的气格。那句著名的“前村深雪,昨夜一枝开。”(《早梅》,齐)重点就要在那“一”字。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梅》孟浩然)不独闲花不共时一株寒艳尚参差。(胡中丞《早梅)“一”是梅花诗中常出现的字。 (二)侧面写的孤独 梅花寒冬独放,天为春,通过与他物的较更能表现梅花的与众不同,现其卓然风姿。与其比较的物有抽象的“万木、“万物”、“群木等,又有具体的“桃李”“流莺与舞蝶”、琼华”、“松竹”等。在比中,又有烘托 与反的区别。 反衬见梅花的可贵。许多诗用反衬手法。同时,作为反面陪的事物,往往被诗人批判。群木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梅花》,李中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黏袖李须饶。(《梅》,郑)满园桃李虽堪赏,且东风晚始生。(《梅》,罗邺)应笑暂时桃李,盗天和气作年芳(《梅花》,韩偓) (三)用典用字 即不看句子描写,只看诗句用典与用字,亦足以体味梅之品格。 梅花诗中的用典,用的次数较的是青女和素娥,二者一雪神、一为月神,冷清与孤寂自不言,嫦娥奔月也是自甘寞。还有的用典是昭君塞,昭君品格高洁,自甘奉献,寄苦寒,与梅花自有相似处。在诗中,梅花生长的环,多为“驿路”“岭外”“天山“村舍”“客馆”等地,长环境不好。 诗中,从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到韩偓的《花》,共分析梅花六十余首,用典有现孤、一、独、等字共28,愁14次,断肠4次,恨4次,妒3次,惆怅2,怅望2次,悲、伤各1次可见在唐诗中,梅花诗寄托的情便很多了。这对于对宋朝士夫大量歌咏梅花、寄托别样怀抱有影响。转于免二花诗的意象象征及情感托 (一)梅花意象象征 (1)不畏艰难的强者 因为梅花傲雪斗霜,处境艰,所以被喻为强者。诗往往被其坚强进取所折服。霜梅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知。(《寒梅词》李九龄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早梅》熊皎)群木方憎,开花长在先。(《梅花》李) 留得和羹滋味在当时,他风雪苦相欺。”风虽强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韩偓《梅花》)花都是一副愈挫愈勇的者形象。 (2)失宠远逐的孤独 悲哀梅的过时,失宠于春。应为阳春信传,故将青艳属残。(《梅花二首》王初)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堪恨,作去年花。(《与薛肇明弈棋梅花诗输一首》李商隐)为谁早秀,不待作年芳。(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皆为此类。 (3)被排欺压的弱者 以弱者以梅花比弱者在梅花诗中是少有的,但是也符情理。陆游的“零成泥碾作尘”可以看做强者的决绝,也分明弱者的悲哀。在唐诗中找出不少:日夜风吹满头,还随陇水东西流。(王建《塞梅》)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谁知。(张九龄《梅咏》)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孟浩《早梅》)匈奴几万,春至不知来。 (二)梅诗的情感寄托 (1相思及思乡之情 男女相、朋友相思、思乡之情,诗歌中广泛描写的情感。乎无物不可动相思。“明月“笛声”“杨柳”等意象,在思、送别诗中已经泛滥。花也常被用来写相思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见梅花》)离人南去肠应,片片随鞭过楚桥。(郑谷《梅)欲托清香传远信,一枝计奈愁何。(王初《梅花首》)蜀地寒犹暖,正朝发早梅。惊万里客,已复一来。(张说《正朝摘梅》) (2身世之悲,怨讽之意 诗人仕途不顺,世之悲现于诗中。从诗经始,就有许多植物被吟,怨刺、讽喻政事。寒梅最恨,常做去年花。(李商《忆梅》)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无攀处。(王建《塞上梅》)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过江来(罗邺《梅花》)迁客岭悲袅袅,美人帘下妒盈。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晚始生。(罗邺《早》) 其次是闺怨。少妇今如此,长城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庭中。(刘方平《梅花》)铁骑几时回,闺怨早梅。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沈佺期《横吹辞.梅花落》)
《江城梅花引》中的梅花意象与高洁品质《<江城梅花引>中的梅花意象与高洁品质》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在诸多诗词作品中,梅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高洁的品质,成为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
而《江城梅花引》这一词牌,更是为梅花的描绘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江城梅花引》这一词牌,旋律优美,节奏婉转,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幽婉的情致。
在众多以《江城梅花引》为词牌的作品中,梅花的意象往往被赋予了多层次的内涵。
首先,梅花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在严寒的冬日,大多数花卉都已凋零,唯有梅花傲雪凌霜,独自绽放。
它那挺拔的枝干,在寒风中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其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坚韧的品质,在文人笔下被屡屡赞颂。
如“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描绘出梅花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身的高洁与美丽,不被外界的艰难所折服。
它所经历的风霜雨雪,反而成为了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让人们在欣赏其美丽的同时,也对其坚韧的精神肃然起敬。
其次,梅花代表着孤独与寂寞。
它在寒冷的季节里独自开放,没有百花的陪伴,却依然散发着芬芳。
这种孤独并非是消极的,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句词中,梅花的孤独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孤独存在,更是作者内心深处那份无人理解、无人倾诉的孤独感的象征。
在喧嚣的尘世中,梅花的孤独成为了一种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
再者,梅花寓意着纯洁与高雅。
它那洁白的花瓣,没有一丝瑕疵,宛如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子。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梅花的清香悠悠传来,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它的高雅不仅仅体现在外表的美丽,更在于其内在的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着自身的纯净和高尚,这种纯洁高雅的品质,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
此外,梅花还传递着思念与期待。
在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梅花是故乡的象征,是对亲人的思念。
“梅花开后,到明年又相逢。
凌寒梅花分外香——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梅花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傲霜斗寒,凛然怒放于雪虐风冽,百花衰谢,寒凝大地之际;它冰肌玉骨,横斜疏瘦,国色天香,韵胜格定。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的形象比比皆是,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厚重的内涵和底蕴。
概括起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梅花是高洁情操、理想人格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梅花作为美的化身,作为一种高洁情操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她是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映现和真实投影。
在众多的咏梅诗中这类诗歌的数量是最多的。
我们最熟知的当数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和王安石的《梅花》。
山园小梅二首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林逋少时孤贫,学习刻苦,性情恬淡,不求名利。
早年曾经浪迹江淮间,后归杭州,长期隐居在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不入城市。
他终身未仕,亦不曾婚配,无妻无子,一直过着隐逸诗书的生活,性喜种梅养鹤,并以此为乐事,人称“梅妻鹤子”。
这首极负盛誉的咏梅佳作,也是他最著名的诗作。
诗人给我们多层次地描摹和塑造了梅花冠绝群芳的清丽形象,突出了梅花妩媚绰约的风采和高洁雅淡的品性,表现出一种孤高淡泊的生活情趣。
特别是“疏影”、“暗香”两句诗人着力表现梅花的不染尘俗,清秀高洁,幽独娴雅,神清骨秀,前人以为深得梅花之魂。
梅花一树独出,诗人孤芳自赏,梅花厌弃豪华,安贫守志,诗人鄙视荣利,不附流俗。
两者心志相通,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诗人写梅花幽独淡泊的品性,不正折射出自己的高洁志趣和人格吗?因而我们读诗时在疏落清丽的梅景中,时时看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与人格。
关于王安石写梅花的缘由,在宋代诗僧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说:“荆公尝访一高士不遇,题其壁。
”这话是否可信,尚难断定。
但从诗歌抒发的情怀看,也是有道理的。
王安石抱负远大,为人刚直,对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很是喜欢、赞赏。
“梅花见我殊有情”——梅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贺滟波梅之一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其字形作“”(楳),是一个人名用字。
传世文献中最早的用例是《尚书·说命》中所言的“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梅”是一种与盐相类用于“和羹”的调味品,味酸。
中国最早的字书,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释梅曰:“枏也。
可食。
从木每聲。
楳,或从某。
”许慎认为梅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酸果,“楳”是“梅”的异体字,两字形皆是形声字,“木”为其表义的形符,“每”或“某”是其表音的声符。
这就是早期中国文化中对“梅”的基本认识——一种可食、可调味的食物。
在现代植物学中,梅,拉丁学名Prunus mume,是蔷薇科李属梅亚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单指其果(梅子、青梅)或花(梅花)。
西方人最初见梅,不知其名,以为是李,且来自日本,故称之为Japanese plum(日本李),今通行英译为Plum。
然而,我国以“梅痴”而著称的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认为“梅”应当直译为汉语拼音“Mei”,并将宋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一诗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西方世界,其中的诗题即译作Delicate Mei Flowers at The Hill Garden。
林教授认为“梅”应当译作“Mei”,这一看法不无道理。
据考古发现及先秦文献记载,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我国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了。
1979年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梅果核化石,就是有力的证明。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灵山约今湖北、河南交界的桐柏山、大别山一带;《神农本草经》称梅实“生汉中川谷”。
经过19世纪以来植物学界、园艺界专业人士的探索与考证,不少学者认为梅是中国原产,缅甸、越南等地也有自然分布,朝鲜、日本山区之梅系由中国传入之后野化而来,欧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直到近代以来才逐步传入。
显然,梅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且历史悠长,是最富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植物。
所以,从文化发源的角度来看,中国梅对整个世界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挥毫落纸,墨痕新。
梅花几点,最可人。
这是一句颇有意境的古诗,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梅花的痴迷之情。
梅花是我国文化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义和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被赋予了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气魄,成为了文人雅士笔下的常用意象。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梅花,尤其是其中的“几点梅花最可人”的意思。
1.梅花的意义梅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它具有傲骨、清高、坚贞不屈的特质。
在我国古代,梅花是被视为文人墨客的化身,寄托了他们对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的追求。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开放,给人们带来了一抹清新和希望,象征着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
梅花还常常被用作吉祥的图案和装饰,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2.梅花在诗词中的形象梅花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了诗人笔下的主要题材之一。
梅花的形象在诗词中往往与风雪、寒冬相辉映,更凸显出其坚韧与清雅之美。
梅花作为诗人的意象,不仅表现了他们对纯洁高尚之美的追求,更承载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春寒料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不屈的气节,也展现了梅花在深冬中的顽强生命力。
3.“几点梅花最可人”的意思“几点梅花最可人”的诗句,表达了对梅花几点的赞美之情。
梅花虽然在整个枝头上只是点缀了几朵花朵,但其地位和美丽却是不可动摇的。
这也许是诗人在品味梅花的时候感受到的一种美好,他感叹梅花即便只有几点,却依旧美丽可人。
这也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生命中的梦想,对追求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优美事物的不懈追求。
4.梅花的赏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赏梅是一种雅致的活动。
每年的寒冬时节,人们会聚首一堂,一起赏梅品茶,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友谊、家庭的珍视。
梅花在寒冷的氛围中开放,给人们带来了清新而纯洁的感受,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梅花是中国传统四大花朵(菊花、梅花、兰花、荷花)之一,在中国的诗词文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比起菊花以及兰花,梅花以其优雅而高贵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作为写梅最为知名的词人,李清照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赞美梅花的诗词,让梅花的魅力和重要性永载史册。
首先,梅花在李清照作品中被描绘得异彩纷呈、惊艳多姿。
她的梅花多达《早春》、《渭城》、《声声慢》等,都以精彩绝伦的描绘闻名后世。
比如《声声慢》的第三联,李清照将花枝上的梅花弘扬成一股美丽的活力:“寒梅初芳小雨时,芳菲微凉见晴日”,描绘的是一棵梅花在春雨中披着清凉的光环,徐徐展示它的美丽容颜。
再比如《早春》里,李清照将梅花端庄大气地表现出来:“枝上柳绵吹又少,花里无人问谁香”,优美却不失典雅,笔墨极富诗意,在梅花的形象上刻上了抽象孤寂的气息,仿佛来自古人的心灵,引出了一个世外天宇。
其次,梅花在李清照词中所象征意义也深深吸引了不少读者的情感和情思。
在《声声慢》里,梅花形象代表着芳香的婉约:“素手纤搓梅苞梢,着意运金钿踏青”,这里以梅苞分解出对爱情的情寄,尤以“踏青”、金钿都暗合着相思交流,表达出空洞而又抒情的画面。
而且,在《渭城》中她又刻画了梅花的枝叶:“芰荷花时绿满径,绠纱影里乱蛩声”,这是一首多彩的乐诗,仿佛梅花也会唱歌,体现出其生机勃勃的形象,更多的加强了梅花在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最后,梅花在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也被她赋予了一种深刻的含义——毅力。
在《早春》的前两联里,李清照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淡漠态度:“驿使发,金猪拱日月,代代跨非马”,又用“朝看水东流,夕江西逝去”去描绘生命朝夕变换,这时,梅花开花就像一片希望,暗示着要持之以恒地奔向远方:“山明月当空,江潮接天”,梅花就仿佛一盏明灯,照耀这一段匆忙的旅程。
这一段旅程,只有坚持才能实现。
归纳起来,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中秉承着淡泊之意,释放着美丽而神奇的精神力量,而这正是座落于西文的梅花意象的最佳诠释。
古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解读作者:何立中何宏霞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4年第09期“梅以韵胜,以格高”(范成大《梅谱》),而与兰、竹、菊同列四君子,并以独俏寒枝、凌寒飘香的神韵和风骨而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历代文学作品中,运用梅花意象来传情写意的作品数不胜数,梅诗梅词,至宋代尤为盛行,单《全宋诗》中的咏梅诗即达4700多首。
历史上因梅而痴者也不在少数。
宋代著名隐士林逋更甚,他一生不曾出仕,也无妻子儿女,而以梅、鹤做伴,称为“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更是咏梅的千古绝调。
在古代诗词里,梅花意象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也是很复杂的,本文将从四大方面对梅花意象的内涵进行解析。
一、寄梅送春,传递情谊梅花往往在严冬或早春盛开,天性耐寒,花开万木之先,可谓“一树独先天下春”,其象征的春天的意义不言而喻。
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有一首《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的诗,其中有几句“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就是写梅花报春的。
北周庾信有《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写踏雪寻梅,将往年与现在对比,从侧面烘托,突出梅花的耐寒特性,在平淡中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欣赏和推崇。
自此,梅花被众多文人雅士广泛关注,一时间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梅花诗。
古有寄梅送春之典,《荆州记》里记载:“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不仅寄梅送春成为传递友谊的高雅之举,而且“梅花使”成为驿使的美名,“梅驿”也成为驿所的雅称,“梅花约”亦代指与好友之约,梅也就成了人们传递友情乃至相思的媒介,折梅赠远成了梅花诗常用的意象。
人们见到梅花,便会想起天各一方的朋友或家乡亲人。
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中“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和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中“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即是借梅以寄相思,表现了友人之间浓浓的情谊。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中国诗词里的文化意象中国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文化意象包括:1. 草木类:* 柳: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如“杨柳依依”。
*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傲骨铮铮,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菊花:象征高洁、清雅,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松柏:象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如“松柏后凋”。
* 莲:象征纯洁、高雅,如“出淤泥而不染”。
* 梧桐:常被用来表达凄凉、悲伤之情,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草:象征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动物类:* 凤凰:象征吉祥、美好,如“有凤求凰”。
* 龙:象征权威、尊贵,如“龙腾虎跃”。
* 鱼:象征自由、活泼,如“鱼戏莲叶间”。
* 雁:象征思乡、思亲之情,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燕:象征欢乐、愉悦,如“燕舞春风”。
3. 气象类:* 细雨:象征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如“暴雨倾盆而下”。
* 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如“露水无情把花亡”。
* 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 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 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 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 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 晴天:表现光明、欢娱。
*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 阴天: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4. 其他类:* 玉:象征高洁、脱俗。
* 尺素:指代书信。
* 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 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 红色: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 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 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南朝宋人陆凯在《赠范晔》诗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
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盛。
前者代表是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林逋是北宋诗人,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以“梅妻鹤子”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咏梅诗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成功地传写出梅花清幽香逸的独特风姿,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后者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他称赞梅“花中气节最高坚”,俨然是梅的知音,梅的化身。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真正进入元人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
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
元代诗人杨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
提到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特点,不能不想起唐朝诗人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平淡无奇,却耐人咀嚼。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奇特景象。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虽属传说,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感染力。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颇有雄心抱负。
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
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
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
性,创造了一种高远境界,含蕴丰富。
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
它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
陈亮《浪淘沙•梅》一词中有“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之句,乃以梅花的清高自比;辛弃疾喟叹“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则以梅花冰肌玉骨的仪态自诩;李清照在《玉楼春•红梅》中以“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写出了梅花特有的高格:其香几多,虽难测定,其意无限,却易感知。
暗示梅花不以浮动于外的飘香来媚俗,来博得庸人的喝彩,而是以包藏于内的深意来警世,来觅取知己的赏识。
元代诗人王冕在《墨梅》中写到“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虽然外表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
它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
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苏轼)梅花的孤高绝俗成为君子情操的代名词,成为诗人品德风骨的自我写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此诗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是明代诗人王淇的一首诗。
这首诗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赞颂梅花一尘不染的本性和甘于清贫的品质。
后二句就林和靖“梅妻鹤子”的传说发出议论,诗人用风趣的语言既点明了梅的纯贞,也说出了后人对梅花的偏爱。
几千年来,国人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