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基因_R_与病原物无毒基因_Avr_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06.66 KB
- 文档页数:8
植物病理学中的抗病基因筛选与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抗病基因在植物病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为植物提供抗病性,减轻植物受病害侵袭的程度。
对于农作物来说,培育抗病品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抗病基因筛选和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抗病基因筛选抗病基因的筛选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前提。
通过筛选和鉴定抗病基因,可以为后续的转基因培育提供基础。
目前,抗病基因筛选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传统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方法。
1. 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指对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交配、选育,并通过后代的表现来判断其抗病性。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选择和观察的经验。
例如,在番茄品种中,通过选育具有抗番茄黄色叶病毒(ToLCNDV)的亲本,再进行交配和杂交,最终获得抗病的番茄品种。
然而,传统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耗时、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2. 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现代生物技术方法使抗病基因的筛选更加高效。
其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主要的方法。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通过分析与抗病基因相关的DNA标记,可以准确预测植物的抗病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则是通过测定大量的遗传标记与表型(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来鉴定抗病基因。
这些技术使得抗病基因的筛选更为精准、高效。
二、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使植物表现出特定的性状,从而达到培育抗病品种的目的。
转基因抗病品种培育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1. 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验证首先,从抗病品种中克隆并鉴定出具有抗病功能的基因。
通过基因克隆的技术手段,如PCR、基因组文库等,将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分离出来,并进行功能验证。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保转入的基因具有预期的抗病效果。
2. 基因转化通过农杆菌介导、基因枪等方法,将已经验证过功能的抗病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植物细胞会通过自身的复制和分化过程,形成具有转基因抗病基因的植株。
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缺乏循环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过程,通过大量先天免疫受体来识别异物分子。
植物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特征(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导致PAMP 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限制初始病原体入侵和复制。
然而,许多病原细菌利用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释放大量的效应因子抑制PTI信号传导以达到增强寄生的目的。
相应地,植物进化出NB- LRR免疫受体,特异识别在感染过程中注入植物细胞内的病原体效应因子,NB- LRR的激活导致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作为植物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产生超敏(hypersensitive reponse,HR)反应。
本文概述了病原体入侵植物的发病机制,并对植物先天免疫PTI和ETI做了简单比较,解释了病原菌与植物互作的共同进化过程。
关键词:PAMPs,PTI,效应因子,ETI前言高度多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包括在土壤或水中独立生存的有机体,以及附着在生物膜甚至细胞间与宿主共生或依靠宿主生长而致病的微生物。
为了适应各个生态位的不同环境,微生物逐步演化形成了特殊的策略,使得它们能在植物的根、木质部或韧皮部导管、叶、花或果实中生存(1)。
此外,要适应植物的生活方式,病原体的传播也必须利用方法,例如,物理手段包括风力或水以应对固着生活的宿主植物。
农业上单一的耕作方式及集约化生产极大促进了病原体的传播和繁衍。
当然,植物防御也是多层次的,这意味着病原体要成功入侵植物必须打破重重障碍。
首先,植物存在物理屏障,如叶片角质层防止病原体进入植物组织,使病原体必须依靠主要的天然开口,如气孔、排水孔或伤口进入(1)。
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植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而植物病虫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使其获得更强的抗虫性与抗病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虫性与抗病性,并讨论其中的挑战和前景。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来获得特定特征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基因的克隆、转化和表达。
首先,科学家们通过克隆技术,将具有特定特征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出来。
然后,他们通过转化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目标植物细胞中。
最后,这些基因在植物细胞中得到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特定的性状。
二、改造植物的抗虫性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农作物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虫性,以减少虫害对植物的危害。
1. 插入抗虫基因科学家们通过插入抗虫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这些抗虫基因可以是来自其他生物的毒素基因。
例如,一种常用的抗虫基因是来自嗜盐细菌的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
Bt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杀虫活性,在植物体内能够杀死害虫。
将Bt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植物就会产生该杀虫蛋白质,从而获得抗虫性。
2. 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除了插入抗虫基因外,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来提高其抗虫性。
植物的防御系统包括识别害虫入侵、产生化学物质以抵御害虫、吸引天敌等机制。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使其更加有效地对抗害虫的入侵。
例如,增加植物产生抗虫化合物的能力,或者增加植物诱释化学物质吸引天敌等。
三、改造植物的抗病性与虫害相似,植物病害也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病性,可以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1. 插入抗病基因科学家们通过插入抗病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病原卵菌纲的RXLR效应子卵菌纲生物是一个系统发育不同的组,其中包括一些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原物。
最近的4个卵菌无毒基因的特性发现具有普通的模块化结构编码效应子蛋白,包括一个N-末端的保守RXLR基序列。
在较近期的科研支持下,一些证据表明这些AVR蛋白质是由病原体分泌的,然后在侵染过程中易位到宿主细胞。
除了阐明宿主细胞机械运输所需的,今后的工作仍然确定无数的卵菌RXLR的效应子蛋白的毒力功能。
引言植物原核和真核病原体在寄主不同的细胞区室分泌效应子蛋白,以调节植物的防御机制,使它们能够寄生并繁殖[1-4]。
例如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解开效应子分子功能的一种致病性机制的核心认识。
事实上,在阐明细菌效应子的毒力功能已取得重要的进展[2],和与真核植物病原体研究进展迅速,以及最近确定的亚麻锈病和大麦的白粉病菌效应子[5-7],卵菌疫和Hyaloperonospora[8,9,10,11],以及根结的线虫[12,13]。
卵菌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真核微生物群,其中包括一些最臭名昭著的植物病原体[14]。
卵菌效应子一些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加速,原因是丰富的基因组资源。
卵菌纲,现在分泌的上百种效应子蛋白针对寄主植物两个不同的位点[1,3,15]。
质外体效应子被分泌到植物细胞外的空间,而细胞质效应子易位到植物细胞,在那里它们针对不同亚细胞[1,3]。
一些质外体效应子通过抑制宿主酶进行反防御,如蛋白酶和葡聚糖酶,即病原体侵染的积累效应[16〜18]。
与此相反,细胞质效应子的生化活动仍知之甚少。
卵菌细胞质效应子已发现通过他们的无毒(AVR)功能被发现,那就是,他们有能力引发宿主细胞过敏性坏死与相应的疾病的细胞抗病(R)的基因[8,9,10,11],但它们缺乏同源的抗病基因的植物仍是未知[3]。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XLR类卵菌细胞质效应子的结构和功能[1,3]。
这些效应子在宿主细胞内的功能由一个高度保守的区域,并且其特征在于定义的不变性序列RXLR。
植物病理学简述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生物技术对植物病理影响最突出的可能有如下三个领域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培养,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核酸的分析和操纵。
1)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无病原植株。
2)病原鉴定和病害诊断:各种免疫技术如单克隆抗体等和核酸技术如PCR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各种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出现,提高了植物病害诊断的效率和准确度。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常用的微生物有哪些?生物防治的机制是什么?1)链霉菌。
所产生的抗生素主要有井冈霉素、效霉素等。
研究证明,链霉菌代谢产物几丁质酶是造成菌丝畸变、细胞质凝集和外溢的直接原因。
2)木霉菌。
木霉菌的生防因子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水解酶类,如几丁质酶、纤维素霉、木聚糖酶、葡聚糖酶和蛋白酶,这些酶类对真菌细胞壁的降解有重要作用,可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引起菌丝崩解。
二是次生代谢产生的各种抗生素类物质,主要的有木霉素,胶毒素、绿木霉素、胶绿木霉素和抗菌肽等。
3)拮抗细菌。
是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杆菌和放射性土壤农杆菌。
芽孢杆菌的主要生防物质是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其抑菌谱甚广,可使病原真菌菌丝体溶解,原生质外溢。
4)拮抗真菌。
A、我国共有3个属的食线虫真菌。
其中淡紫拟青霉对大豆胞囊线虫的致死作用主要是其代谢产生的几丁质酶。
B、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o),其孢子萌发形成芽管从病菌的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
我国水稻上有哪些重要病害,目前江苏水稻最重要的病害有几种,其关键的防治技术是什么?我国水稻重要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
目前江苏省最重要的病害为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
条纹叶枯的防治:a、推迟移栽期7-10,避免灰飞虱的主要传毒高峰。
b、拔除病株,控制病害。
C、秧苗期全程药控,防病保秧。
D、选用抗病品种。
稻瘟病: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2021年2月Feb.2021第41卷第2期Vol.41,No.2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植物病原卵菌效应蛋白RXLR 和CRN 研究进展郭泽西曲俊杰刘露露尹玲(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摘要卵菌是一类可以侵染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病原菌。
植物病原卵菌会导致很多农作物、经济作物产生病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效应蛋白在植物病原卵菌侵染寄主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概述病原卵菌分泌的效应蛋白RXLR 和CRN 的挖掘方法、转运机制以及靶标蛋白筛选的最新研究进展。
这些信息可为深入揭示效应蛋白RXLR 和CRN 的致病机理和与寄主互作机制等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未来植物抗病育种和绿色防控等提供研究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卵菌;效应蛋白;RXLR ;CRN中图分类号S432.4文献标识码A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1.02.011Research Progress on RXLR and CRN Effector Proteins of Plant OomycetesGUO ZexiQU JunjieLIU LuluYIN Ling(Guangxi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Nanning,Guangxi 530007,China)Abstract Oomycetes are a typ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that can infect animals,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The plant pathogenic oomycetes can cause diseases in many crops,resulting in huge economic losses.The effector protei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ost infection by plant pathogenic oomycetes.The latest researches in the mining method,transport mechanism and target protein screening of effector proteins RXLR and CRN secreted by pathogenic oomycetes were reviewed.This informatio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urther revealing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host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effector proteins RXLR and CRN,and provid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gree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the future.Keywords oomycetes ;effector proteins ;RXLR ;CRN从传统的生物分类学来看,卵菌被认为是一种真菌。
植物nlr基因
植物NLR基因是一种抗病基因,也被称为抗病基因类似物。
它是植物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执行者,负责感知与监控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一旦监测到病原物,NLR 免疫受体就迅速启动高效的抗病反应进而杀灭病原物。
NLR基因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并且不同植物中的NLR基因数量有着数量级的差异。
例如,拟南芥基因组中编码了149个NLR基因,而水稻基因组中则有480个NLR基因。
此外,不同植物基因组中NLR的数量比较也表明,木本植物基因组中的NLR数量要多于其他类型的植物,这可能与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被各种病原生物侵染的机会更多有关。
此外,植物增加NLR拷贝数最主要的方式是串联重复,这导致许多NLR基因在基因组中成簇存在。
这种重复使得植物能够更广谱地识别病原菌,并增加了基因重组产生新型NLR的概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植物TIR-NB-LRR类型抗病基因各结构域的研究进展尹玲;方辉;黄羽;卢江;曲俊杰【摘要】Plant disease-resistance response is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is regulated by multiple genes. Plant resistance genes ( R ge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R gene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based on their N-ter-minal and transmembrane domains. The majority of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in plants encode nucleotide-binding site leu-cine-rich repeat ( NBS-LRR) proteins. The TIR-NB-LRR( TNL) type is a large family of plant NB-LRR genes. And it is also the current hot topics in the studies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We summarized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es of different domains of TNL proteins comprehensively in this review. TIR domain in resistance signaling via homodimer-ization or heterodimerization is a major role of plant TNL proteins. However, emerging roles for pathogen recognition for the plant TIR domain were identified in some researches. The NBS domain in NBS-LRR proteins was proposed to func- tion as a molecular switch. It can adjust the conformation changes of plant R proteins through binding ADP or ATP, which regulates resistance signal conduction downstream. The LRRs of plant TIR-NB-LRR proteins were predicted to in-terac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ith their avirulent effectors to recognize the pathogen specifically. The information provides a good theory basis for study of plant disease-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also provides new insights and choices for crop disease-resistance breeding directionally by gene editing technologyin the future.%植物抗病反应是一个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R基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其氨基酸基序组成以及跨膜结构域的不同,R基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NBS-LRR类型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TIR-NB-LRR类型的抗病基因又是NB-LRR类型中的一大类,也是目前抗病基因研究的热点.该文总结了TIR-NB-LRR类型抗病基因各个结构域的功能和相关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表明,TIR结构域主要通过自身或异源的二聚体化介导抗性信号的转导,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该结构域可能参与病原菌的特异性识别.NBS结构域常被认为具有"分子开关"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结合ADP或ATP来调节植物抗病蛋白的构象变化,从而调节下游抗病信号的传导.LRR结构域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病原菌的无毒蛋白直接或间接互作来特异识别病原菌.也有研究发现,LRR结构域具有调节信号传导的功能.这些信息将为研究植物抗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将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进行定向抗病育种提供思路.【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5页(P186-190)【关键词】抗病基因;TIR结构域;NBS结构域;LRR结构域【作者】尹玲;方辉;黄羽;卢江;曲俊杰【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南宁 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宁 530007;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3;Q754植物的抗病反应是一个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R gene)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近年来植物抗病的研究热点。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0, 46(8): 1195 1207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0.94163甘薯基因组NBS-LRR类抗病家族基因挖掘与分析黄小芳1,2,**毕楚韵1,2,**石媛媛2胡韵卓3周丽香4梁才晓4黄碧芳4许明1,2林世强1,4,*陈选阳1,2,5,*1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3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4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5 福建农林大学教育部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002摘要: NBS-LRR类基因家族是植物抗病R基因(Resistance gene)数量最多的一类, 具有NBS (Nucleotide-binding site)和LRR (Leucine-leucine-repeat)结构域。
甘薯(Ipomoea batatas)栽培种基因组已完成测序, 但尚未注释, 本研究对甘薯基因组序列进行外显子预测, 得到甘薯染色体组全基因组蛋白序列,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NBS-LRR家族基因鉴定和分析表明, 甘薯基因组中含有379个NBS-LRR家族基因, 占全基因组基因总数的0.212%, 其中N型亚家族120个,NL型103个, CNL型133个, TNL型22个, PN型1个。
所有染色体上均有NBS-LRR家族基因分布, 但数量明显不同, 其中有60.9%的NBS-LRR基因序列呈簇状分布。
NBS-LRR基因序列有15个保守结构域, 在N端较为保守。
研究结果为甘薯进一步开展NBS-LRR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和抗性育种提供了参考。
根用芥菜的植物免疫机制与防御反应植被覆盖率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抵御各种病原体入侵方面。
对植物的病害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的免疫机制和自身防御反应。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根用芥菜的植物-空心芥菜(Arabidopsis thaliana)的免疫机制和防御反应。
空心芥菜是一种小型、快速生长且容易培养的模式植物,被广泛用于免疫学研究。
它具有复杂的根系结构,能够通过根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
当植物的根部受到病原体侵袭时,它会启动一系列免疫响应来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植物免疫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PAMPs-PRR介导的免疫和R基因介导的免疫。
前者是指植物通过识别病原体诱导的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来触发免疫反应,这些PAMPs与植物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结合。
后者是指植物通过识别病原体的特定效应子,如蛋白质分解产物(Avr蛋白质),来触发免疫反应。
这两种免疫响应相互作用,使植物能够有效地应对病原体的入侵。
空心芥菜中的PAMPs-PRR介导的免疫是植物根系统对抗广谱病原体的一种重要方式。
根系与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产生密切的相互作用。
当这些病原体侵入根部时,它们会释放出一系列PAMPs,如細菌纤毛线粒体外骨架蛋白(flagellin)和真菌壁蛋白(chitin)。
空心芥菜根系统上的PRRs可以识别和结合这些PAMPs,从而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
例如,空心芥菜根系中的一个重要PRR是FLS2(flagellin sensing 2),它用于识别和结合细菌纤毛线粒体外骨架蛋白(flagellin)。
当FLS2与flagellin结合时,会激活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如MEKK1和MKK4/MKK5-MPK3/MPK6,最终导致产生一系列抗病反应,如酶的活性增强、活性氧物种产生和防御基因的表达调控。
另一个免疫识别系统是空心芥菜根系统中的另一个PRR-CEBiP(chitin elicitor-binding protein),它用于识别和结合真菌壁蛋白(chitin)。
与 NADPH 氧化酶相关的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梅鹏颖;周常勇【摘要】综述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氧化酶及其催化产生的活性氧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functions of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 NADPH) oxidase and its cat-alyz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 ROS) in the process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NADPH氧化酶;活性氧;植物;抗病性【作者】梅鹏颖;周常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 400712;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400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54.51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NADPH氧化酶(NOX家族酶系列)首先发现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的NADPH氧化酶存在于质膜上,是由p22phox、p40phox、p47phox、p67phox、gp91phox和Rac共6种亚基组成的复合体,并带有细胞色素C和FAD基团[1]。
当巨噬细胞受到病原菌刺激时,NADPH氧化酶被激活,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该过程被称为氧爆发或氧猝发(Oxidative Burst,OXB)[1]。
随后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种类的人细胞中存在一系列NADPH氧化酶催化亚基的同源物,分别为 Nox1、Nox2(gp91phox)、Nox3、Nox4、Nox5、DUOX1 和 DUOX2[2-3]。
植物抗逆性姓名:班级:学号: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抗性的研究逐渐转入基因层面,现在已能够将多种抗植物病虫害的基因转入目的植物中,但日益引起关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发掘植物自身抗性资源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植物;抗逆性;基因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
凡是地球上现存的植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胁迫因子的抵御能力,表现为抗逆性。
如植物的抗虫性,抗旱性等。
一.植物抗逆性的利用1. 植物抗逆性与农业生产早在中国的古代,农耕工作者们就开始认识和利用植物的优良的抗逆性。
《齐民要术》中记载要把作物的抗旱性,抗涝性和抗虫性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种子品种优劣的标准。
并对八十六种物粟的抗逆性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指出。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在品种选育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时至今日,研究和利用植物的抗逆性意义更是重大之至。
化肥、杀虫剂等大量化学试剂的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人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选择性利用植物自身的抗虫品种而得到优质高产的品系。
减少或杜绝了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了环境污染,对虫害获得持久的仿效,而且不需要入则的技术即可达到防治目的。
这是抗性研究而以长期坚持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
如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在植物抗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毒素而直接作用于昆虫,如生氰糖苷,作为阻食剂会影响昆虫对食物的利用;又如酚类物质能阻碍昆虫的消化;作为生长调节剂能影响昆虫的变态发育。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编码这些抗性的特异基因进行克隆转移到其它植物细胞中,转录出相应的蛋白产物。
起到抗性的作用。
2.植物抗逆性与环境在对佛山市不同污染点30种绿化植物的叶面积、FV/Fm、叶片细胞膜渗漏率及光和色素含量相对清洁对照点华南植物园的差异。
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条件下,绿化植物叶片的生长收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