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7
古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前言古镇,顾名思义,指的是建有悠久历史,完整保存了古代建筑风貌的小镇。
古镇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和观光胜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古镇的社会实践调研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对古镇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通过深入调研,探究古镇的社会实践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一章古镇社会实践的定义和意义古镇社会实践,是指在古镇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参与、观察和思考,认识古镇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古镇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文化传承:古镇由于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建筑和风俗习惯,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古镇的文化底蕴,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旅游资源开发:古镇作为旅游胜地,其社会实践成果可以帮助政府和旅游公司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提高古镇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3. 社会治理:古镇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古镇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全。
第二章社会实践调研的主要内容1. 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社会实践调研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品、民俗风情等方面。
2. 古镇社会治理通过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将重点了解古镇的社会治理体系、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以及政府和居民的互动关系。
3. 古镇的旅游发展古镇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状况和效益将成为社会实践调研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社会实践调研的方法和步骤1. 实地调研我们将组织一支实地调研小组,深入古镇,进行实地访谈和观察,了解古镇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
2. 资料收集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大量的调研资料和文献资料,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3. 专家咨询我们还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咨询和指导,为我们的调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章古镇社会实践调研的成果和问题分析1. 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我们发现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建筑风格独特,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风情引人入胜,但也存在着部分文化资源流失和文化传承困难的问题。
国内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许艳【摘要】[摘要]活化古村镇遗产资源,提升古村镇文化供给质量,重构和彰显古村镇本土魅力,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
以“ancient villages”“historic villages”“古村”“古镇”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2017年的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旅游影响研究等系列问题上。
研究方法上,为揭示古村镇旅游发展的潜在规律,西方研究注重质性描述和量化测度的并轨进行,多以田野调查法为主,结合数理和计量经济模型;国内研究主要在以理论叙述结合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对古村镇居民和旅游者发放调查问卷以建构测度指标体系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实证方法之一。
研究视角上,国外相关研究强调古村镇旅游实践的操作性,注重实际问题的具体分析,多偏重于从应用型学科视角综合审视;国内研究主要是依赖地理学扶持,跨学科交叉视角的综合研究相对薄弱。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7A371)。
我国历史文明亘古久远,在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多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村落古镇,目前大多数已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外开放,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如宏村之于黟县、周庄之于昆山、同里之于吴江等。
《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3》显示,我国现有建制镇19522个、乡14677,其中百年以上的历史古村镇近220个,分布于我国24个省市,由此可见我国村落古镇数量之庞大。
20世纪80年代,周庄古镇率先启动“旅游兴镇”计划,在其示范作用下,我国古村镇相继开启旅游开发与发展之路[1],古村镇旅游随之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选择。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古村镇旅游产品供给同质现象严重,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渐趋雷同,以致出现了“千镇一面”的局面,饱受学界诟病,目的地也因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需求慢慢走向了衰落。
旅游业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旅游业作为一种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并开始从多个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帮助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1.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在国内研究中,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旅行,旅游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51.22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其中,出境游人数达到了1.3亿人次,同比增长7.7%。
这一数据说明了中国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讨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强调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根据一些研究,旅游业对中国的GDP和就业率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如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3.旅游业的环保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调查和实地观察,发现一些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研究旅游业的环保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景区的环保管理、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提高、政府的环保政策等。
二、国外研究综述1.全球旅游业的趋势在国外研究中,全球旅游业的趋势一直是研究的关注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将更加专业、个性化、创新化和多样化。
此外,学者们发现,一些新兴市场的旅游业正在快速发展,如印度、东南亚等地,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重要市场。
2.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旅游业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青岩古镇位于中国四川省重庆市南川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青岩古镇的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及文化特色,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青岩古镇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古镇内有众多建筑物保存完好,包括传统的民居、庙宇和玩船场等。
同时,古镇周围还有山水相映的自然景观,如青岩山和激流勇进的清水江。
这些资源为古镇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其次,古镇的文化特色独特。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保持着传统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在古镇内,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手工艺制作,如川剧变脸和剪纸等。
这些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青岩古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镇内的基础设施亟需改进。
目前,古镇的交通条件欠佳,缺乏便捷的、安全的交通工具,这对游客的到达和游览造成了不便。
其次,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酒店、餐饮和导游等服务设施与古镇的潜力不相符。
最后,青岩古镇需要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虽然古镇目前在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文物被损坏或者流失的情况。
为了促进青岩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古镇的交通建设。
政府应该投资改善古镇的交通网络,提供更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引导游客的到来。
其次,提高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到古镇投资,建设更多的酒店、餐饮和旅游服务设施,提高古镇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最后,加强对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应该加大对古镇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同时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古镇的保护意识。
总之,青岩古镇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和加强文化保护,可以进一步提升古镇的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旅游管理论江南古镇旅游的发展与保护一.引言尹迎春在《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城市形象宣传片——以乌镇旅游宣传片为例》上说,乌镇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是江南四大古镇之一,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
有刘若英代言的乌镇城市形象在给媒体播出之后,乌镇便作为“中国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而深入人心。
接下来他截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场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刘若英以现代都市人的脚步走进充满历史色彩的乌镇,走进了城市人梦想中的静谧,祥和,悠闲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可以说,这是乌镇旅游宣传片带给我们的这样一种融合了江南古镇诗情画意风格的生活,纯朴,自然。
二.通过乌镇东栅发展提出古镇发展现实问题但是,电视带给我们的影像是经过修饰的,乌镇真如我们想的这样吗?江南古镇到底还留存有多少的小桥流水,存有多少的安静淳朴呢?作为古镇开发,乌镇先后进行了东栅,西栅这两项工程。
而在开发的同时,乌镇政府也是对其做出了一定的保护。
宋安娜在《天津人大》一篇名为《乌镇的反思》中写到,当我们提出历史风貌区保护这一命题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提出了双重考问:不仅保护历史建筑,还要保护原有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产生着一代代名人和生生不息的人生故事,这才是历史风貌区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的却,乌镇在开发的时候,将全部居民迁出,开发好后,又将所有居民回迁,政府所要表达就是让景区居民生活的更好,同时让他们在不伤害景区原有风貌的情况下生活。
是的,这样安逸的生活环境或许对于乌镇的居民来说是不错的了,可是,近段时间,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乌镇东栅景区内的居民写满抗议的字眼,到底是什么触犯了他们,让他们忍心去破坏这一种和谐的场面呢?我想,乌镇反应出来的问题也是很多江南古镇的共同问题,我们不妨纵观江南古镇,从整体上给予他们一个由乌镇而引发的原因。
绵阳师范学院的鲍蕊在《关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中说道:“随着我国古镇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古镇的元真性受到破坏。
一是古镇内的民居建筑老化,年久失修。
古镇旅游发展问题文献综述F14051227 周兴怡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古镇旅游脱颖而出。
因此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被旅游业所看好,各地的古城镇、古村落开发也是方兴未艾。
王雪梅(2004)古镇有着古老的建筑, 古朴的环境氛围, 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内涵, 优美的风光, 还有古镇人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节奏等, 构成了古镇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价值1;谢莉(2011)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景观生成的基础,也是吸引城市游客的核心资源之一。
《表1 衡山周边主要古镇及主要特点》2。
正是对这些古镇特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才使其越发吸引游客。
而刘仕瑶(2012)则提出:不合理的发展措施可能会给古村落旅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3。
在古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的确遇到了很多问题。
其中最最主要的是以下两大问题。
一、资金及配套设施问题:刘琼英(2010)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4;林移刚(2010)资金缺乏,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资金缺乏,旅游项目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片面追求利润,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这样不仅失去了许多创收的机会,而且破坏了旅游地形象5;田喜洲(2003)部分配套设施不完善。
人们到古镇旅游最不方便的地方是住宿、餐饮和上厕所。
另外, 对古镇的文物古迹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游客只看热闹, 而看不懂古镇旅游的“门道”6。
从以上几篇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古镇旅游存在的资金和配套设施不完备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
因此古镇的发展最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难题。
古镇可以通过“边发展边维护”的模式来进行。
同时在不改变古镇原有“风味”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引资的宣传和推广,做到多方融资,合理开发。
此外旅游开发企业还应积极开展科学的市场调研,选准目标市场,确定最优营销组合手段。
文旅古镇调研报告文旅古镇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文旅古镇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
为了深入了解文旅古镇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特地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选择了宁乡古镇作为调研的对象。
宁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潜力。
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我了解到宁乡古镇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修复了传统古建筑,重建了古街,增添了一些旅游设施和商业场所;建立了文化展览馆,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同时,文旅古镇还大力推广了本地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品,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然而,在调研中我也发现了宁乡古镇在文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镇的文旅设施还不完善,游客的基础设施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公共厕所数量不足,停车场不够,缺乏信息指示牌等。
其次,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导致游客数量相对较少。
再次,古镇发展过程中重商业轻文化,导致一些商业化的演艺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最后,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专业人士的管理和运营,使得古镇的整体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应加大对古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的数量。
其次,要加强对古镇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
同时,应注重提升本地文化内涵,在文化活动方面注重创新,举办更具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高古镇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文旅古镇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文化内涵和加强人才培养,相信文旅古镇发展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周庄古镇调研报告周庄古镇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周庄古镇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是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古镇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周庄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以及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考察包括参观古镇内的景点和历史建筑,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问卷调查则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周庄古镇的印象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历史文化周庄古镇拥有约1000年的历史,曾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古镇内保存了丰富的明清建筑和传统街巷,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游客来到古镇,可以感受到传统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2. 旅游资源周庄古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古建筑群、吴文化艺术展览馆、周庄博物馆等。
其中,古建筑群是游客们最感兴趣的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古镇内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备受游客喜爱,如蜡染、刺绣等。
3. 发展现状近年来,周庄古镇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古镇内的商业街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旅游、购物和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
当地居民对古镇的旅游业普遍持支持态度,并表示古镇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问题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古镇内的游客数量较多,导致景区拥堵现象严重。
参观游览时,游客之间的争夺和插队现象较为普遍,给游客的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古镇的管理力度,如增加巡逻人数、增设游客引导标识等,以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
四、结论周庄古镇作为中国江苏省的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
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然而,古镇管理和游客服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以改善。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庄古镇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文献综述西塘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古镇有着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稀缺性以及与现代建筑景观、生活方式的强烈差异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古镇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彰显。
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在古镇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我们走了“先开发后治理”弯路:对古镇资源进行了无序开发,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当前各种旅游形式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古镇,保护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并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古镇旅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下面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古镇旅游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便找到适合西塘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起源和本文的研究基础。
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2O世纪80年代。
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
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
2001年,江南六镇(苏州周庄、同里、甪直及浙江乌镇、南浔、西塘)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水乡古镇的品牌效应日趋成熟。
在这股古镇旅游热潮的带动下,我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古镇旅游。
下面通过对国内外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以便对西塘古镇旅游发展有所启示,并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国内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在发展得前提下保护,而是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恰当的合理的适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等。
国内关于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大都是以古镇个体资源、建筑、环境等的研究为侧重点。
古镇调研报告报告标题:古镇调研报告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调查古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讨古镇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调研结果:一、古镇的现状:1. 古镇风景秀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2. 古镇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如陶瓷、木雕、剪纸等,吸引了许多游客。
3. 古镇的交通条件较好,有公路和铁路相连,便于游客前往。
二、古镇的发展趋势:1. 古镇近年来发展迅速,旅游业成为主要经济支柱。
2. 古镇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古镇积极引进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
三、古镇发展的机遇:1.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 古镇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3. 政府对古镇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提供了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古镇发展的挑战:1. 古镇的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古镇较为拥挤,而一些古镇则游客稀少。
2. 古镇的环境保护问题尚待解决,如水污染、垃圾处理等。
3. 古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水平。
建议:1. 发挥古镇的独特文化和手工艺品优势,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2. 多元化发展,推动古镇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游览体验。
3. 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高古镇的整体形象和公共服务水平。
结论:古镇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旅游目的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古镇可以成为旅游业的热门景点,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古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镇旅游综述学生姓名邵孙皓院系名称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名称旅游管理班级 07级3班学号2007040328指导教师李小波完成时间2011年5月20日中国古镇旅游综述学生姓名:邵孙皓指导教师:李小波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景观、景物随处可见,而中国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却日渐罕见。
“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那些保存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
因此,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旅游,其市场前景和文化效益不可低估。
然而,古镇旅游的开发中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也一直在积极讨论,力求促进古镇旅游的发展。
面对古镇旅游热潮及其相关问题,本文拟从古镇开发的条件、目前所面临的的问题,以及可行的应对方案等方面,集众多学者的观点,综合性论述如何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开发Summary of Chinese Ancient TownAbstract: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scenery everywhere, all over the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landscape is increasingly rare. "Town", with its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a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unique atmosphere of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by people of all ages to become a new force in the tourism market. Those relatively intact, there are certain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to go watch. Therefore, the town h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nd cultural benefits of its market prospect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town there are still a variety of issues, foreign an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also been active in discussion to promote town tourism. The face of town tourism boom and related issues, this paper developed from the ancient town of conditions, the problems currently facing, and possible response options, etc., set the view of many scholars, comprehensive and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Town Tourist Resources give full play to its cultur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opinions.Key words:town tourism ;resources and conditions;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al preservation;development目录一、古镇及古镇旅游 (2)二、古镇旅游开发及相关观点 (3)(一)古镇旅游开发基于的条件 (3)(二)古镇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5)(三)古镇旅游规划的建议 (7)三、总结 (8)参考文献 (9)中国古镇旅游综述一、古镇及古镇旅游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故而孕育了多样化的人类文明,也衍生出“城”,“市”,“镇”,“村”等多种基于不同历史地理时期的人类聚居环境。
中国古民居旅游研究综述近年来,中国古民居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选择之一。
在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古老的民居建筑不仅是当地居民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本文将对中国古民居旅游的现状和研究进行综述。
一、古民居旅游现状1.旅游资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古建筑遗产。
从东至西,从南至北,许多古城镇和村庄都保存有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
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著名,如苏州园林、周庄,以及黄山各村寨等。
2.旅游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追求,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纷纷开展古村落旅游开发,推出了各种主题旅游线路。
在旅游的带动下,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3.问题与挑战中国古民居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未得到保护的古建筑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某些旅游公司过分商业化,破坏了古村落的民俗风情;导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方面共同解决。
二、古民居旅游研究1.古村落旅游规划古村落旅游规划是开展古归居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工作。
通过调查研究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情况,制定完善的旅游规划,发掘当地特色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古民居建筑保护与传承古归居建筑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古归居建筑的传承需要重视古籍资料、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技艺的发扬。
同时,应该加强对古归居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和文化传承的实践,发掘古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让古归居建筑得到全面展现。
3.古村落旅游的环境责任古村落旅游所走动的人群持续激增,伴随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整个旅游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古村落的环境责任对于古村落旅游的整个运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游客共同发挥各自作用,共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古镇考察分析总结汇报稿古镇考察分析总结汇报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地向大家汇报我对古镇考察的分析总结。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深入古镇了解了其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古镇未来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我将从古镇的背景、特点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古镇背景与特点首先,古镇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
在我们的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古镇曾是古代商贸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古镇的重要特点,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优势。
其次,古镇的自然环境独特而优美。
古镇周围环境优美,山水相依,四季景色各异。
古镇拥有着清澈的河流、美丽的山峦和茂密的森林,为游客提供了优越的旅游环境。
另外,古镇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
在古镇的考察中,我们看到古镇的居民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是古镇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古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尽管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但在考察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古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古镇的道路狭窄且拥挤,交通不便利。
同时,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完善,如公厕、医疗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
其次,古镇在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古镇地域狭小、资源有限,古镇的发展模式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现代化产业的支持。
另外,古镇的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尽管古镇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宣传不足、旅游服务水平有限等因素,游客数量有限,旅游收入不高。
三、古镇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考察中,我们也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古镇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们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强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古镇道路交通的改善力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同时,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教育等服务水平。
丽江古镇调研报告丽江古镇调研报告(一)1. 前言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丽江古镇进行全面的调研,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本文将主要围绕丽江古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传承、旅游资源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2. 地理位置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区西北部,地处海拔2400米的高原地带。
它坐落在玉龙雪山的东坡,毗邻怒江。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丽江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壮丽的雪山、秀丽的湖泊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同时,丽江古镇还得益于云南省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3. 历史沿革丽江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丽江古镇是丝绸之路南方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丽江驿站的所在地之一。
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丽江古镇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之地。
在明代,丽江古镇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成为了滇西最大的城市之一。
然而,自20世纪以来,丽江古镇经历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导致了该地区的衰落。
直到1997年,丽江古镇才被列为中国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并开始得到恢复和保护。
4. 文化传承丽江古镇以纳西族文化为主要特色。
纳西族是丽江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长期以来通过语言、建筑、音乐、绘画等形式传承着自己的文化。
丽江古镇中建筑风格独特,大部分房屋都是以石头建造的传统民居,它们保留了纳西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如石板屋顶、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等。
此外,丽江古镇还保存了丰富的纳西族音乐文化,纳西古曲是丽江古镇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流传甚广。
丽江的文化传承不仅在建筑和音乐上表现出来,还体现在纳西族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中,如传统服饰、民间舞蹈、传统节日等。
5. 旅游资源丽江古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首先,丽江古镇本身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次,丽江古镇周边还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如玉龙雪山、虎跳峡、拉市海等。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姓名:陈芳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旅管61班学号:2226117指导教师:陆志东职称: 副教授2009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陈芳指导老师陆志东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江南六大水乡古镇被发现,保护,并且进行旅游开发之后,就以其独有的水乡风貌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为古镇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发展模式.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开发和保护江南古镇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江南古镇的定位,古镇旅游兴起的原因,江南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江南古镇旅游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为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A overview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towns in south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ChenFangTutor Lu ZhidongAbstract: The six ancient water town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visitors from inland and overseas based on the particular scenery features and the cultural details since they were discovered, conserved and exploited for tourism in the 1980s. The tourism has brought remarkable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to the water towns and formed individually the special development models. However, at the back of a good developing trend, the pressure of the tourism of the town exposed gradually,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up some problems for tourism protection. How to develop and protect the ancient towns in south China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many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original documents, this paper studied and summaried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position of the Jiangnan town,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town tourism,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nan town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Jiangnan town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Jiangnan tow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Key words: Ancient towns in south China;Tourism development;Resourcespre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方性经济和文化现象,江南六镇于2001年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并且被正式列入预备清单,200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从2001年开始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一大旅游热点.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有的风貌特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人,从而使六镇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并为古镇居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江南六镇以其独有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江南传统水乡文化的代表.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对江南古镇旅游的研究资料中,从江南古镇的定位,古镇旅游兴起的原因开始,主要集中于对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古镇保护的措施及江南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这五方面.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五大方面进行研究与综述.一,对江南古镇定位的研究对江南古镇的定位,是研究江南古镇旅游地基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江南古镇进行定位.吴天香指出,江南古镇是在相同的自然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城乡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其"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其中,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及西塘这六大古镇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是江南古镇的典范和代表.[1]江五七,陈豫认为,江南水乡古镇基本上集中于苏南及杭嘉湖地区,散布在上海,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周围,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且具悠久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古民居.[2]陈汉波强调,江南古镇指分布于江浙两省区域内的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及宁绍平原地区,现基本保存完好,且具有水文化特征的聚落空间.如江苏昆山之周庄,苏吴县之同里,甪直,东山,黎里,光福;浙江桐乡之乌镇,嘉善之西塘,湖州之南浔等.[3]这些学者都是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来定位江南古镇.孙萍认为,江南古镇包含三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周围优越的地理环境.在苏南,上海以及浙北靠近太湖流域一带,水网密布,分布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古镇,这些古镇以号称"江南六镇"的周庄,同里,甪直,南浔,西塘和乌镇为代表.这些古镇大多兴盛于宋室南迁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依靠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发展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因此,这些古镇的文化底蕴比较浓厚,镇中建筑也多豪门巨宅,多伴有私家园林,建筑风格以朴素恬淡为主,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阔明朗.镇中大多铺设比较便于行走的道路,架设桥梁,建有书院,牌坊,祠堂,风水阁楼等公用建筑,力图使整个镇区的环境布局更为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同时,古镇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成为风格细腻,气韵流畅,生活安逸的水乡古镇.[4]权小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位江南古镇,他认为江南古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镇的生活围绕着"市",因而古镇的建筑类型也染上了商业的特性而颇具特色,庙,寺等宗教场所的广场往往作为定期举行庙会的场所;镇上繁荣的贸易市场吸引了各地的商人来此开设各种会馆,镇里相应地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娱乐社交场所戏台,茶馆等.此外,以四乡农副业为依托,镇中与之相配套的手工业和加工业十分发达,镇中的居民大多是商人,作坊主和手工业者.前店后坊,上宅下店是江南古镇很突出的一种建筑形式.由于店铺的密集而形成长长的商业街,繁荣了古镇的经济.[5]张环宙强调,水乡古镇则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积淀,且具有水乡特色的市镇,侧重于其历史和文化生态的功能.市镇之所以能成为古镇主要在于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文脉和独特的风貌.江南六大古镇,除了历史文化积淀外,很大程度上由于这六大古镇(除南得,乌镇外),历史上交通闭塞,较少地受到战乱的影响.如周庄,同里,西塘等都是地处水乡泽国,河流湖泊众多,所以较好地保存了明清以来古镇的格局和古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江南水乡城镇.这些水乡城镇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经过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创造,被赋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水乡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湖泊纵横,从而构成了江南古镇因水成市,临水成街的亲水性的环境特色.[6]上述不同的定义,都强调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是有的学者强调江南古镇的文化内涵,有的学者突出其地理位置,还有的学者江南古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江南古镇的定义应该突出其旅游价值,强调其文化内涵,因此,以张环宙为代表的学者的观点更加贴切,突出强调了江南古镇的文化内涵.二,对古镇旅游兴起原因的研究(一)古镇蕴含的旅游功能田喜洲认为,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留存下来的厚实淳朴的建筑街巷,古韵古味的民间艺术,古朴纯良的民风民俗,古镇的"古韵"美,文化艺术美,自然美,使得古镇蕴含着很强的旅游功能,能让游客产生美感,快感和愉悦,得到美的享受.[7]强调了古镇"美"的旅游功能.周建明,詹雪红指出,古镇旅游热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支撑,以及人们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对古镇旅游产品的需求.[8]李晓艳则认为是古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古镇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古骚道,古街道,古石桥,古民居,古树,古文化,这是每一个古镇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古镇的旅游资源不但涵盖了自然山水,建筑风貌,风土人情,还表现在他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上.[9]上述观点都强调了古镇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田喜洲着重突出古镇旅游资源的"美",而李晓艳强调了古镇旅游资源的"古".田喜洲的"美"包括古韵美,文化艺术美,自然美,显然已经包含了李晓艳强调的"古",因此,其观点更加贴切.(二)古镇旅游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田喜洲主要强调了古镇旅游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一般旅游者都有新奇性,自尊性和情感性心理需求,而古镇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新奇和情感心理需求.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渴望走出城市,走进田园,回归自然.古镇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当地生活,文化的再现,具有较大的魅力.另外,古镇旅游往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特别是江南古镇与西部古镇都有美丽的田园风光,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田园情趣的描写也使人们产生"怀旧情结"和对田园景色的向往.而且,许多城里人还有一份乡村情结,如:当过下乡知青,祖籍在乡下,有亲戚朋友在乡村等.因此,古镇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们"重温旧梦,回归故里"的情感心理需求.[7]陈来生则强调了古镇旅游能满足游客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需要和文化旅游需求.当前回归自然的文化思潮已席卷全球,大中城市的居民试图暂时摆脱喧嚣的城市,污浊的空气,忙碌的环境,试图缩短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混凝土疏远了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于是对古旧的乡间,淳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之情.江南水乡古镇位于大中城市郊区或者邻近地区,这一离城不太远的特定区域就成为城市居民短途出游和休闲频率较高的一个地带.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反映出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社会状况和文化内涵;再从优秀的规划与建筑艺术价值来说,江南水乡古镇中所体现的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经济的观念,家庭的观念,人的心理与居住的空间层次的契合等,都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它们既是现实生活,又是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江南水乡古镇之所以受欢迎,还与其中浸润着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连.乡村各种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虽然历经千年,但古镇民风淳朴,在独特的水乡风情中透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异地文化情调,"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此外,陈来生还认为古镇旅游在江南特别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符合了当地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居民出游区位的消费能力.[10]田喜洲,陈来生,周建明,詹雪红都强调了古镇旅游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田喜洲强调了满足人们的新奇和情感心理需求;陈来生则强调古镇旅游能满足人们的休闲旅游需要和文化旅游需求,主要从放松身心和求知的角度出发,文化旅游需求比新奇和情感心理的需求的层次更深一些;周建明,詹雪红提到人们对古镇旅游产品需求的提升是古镇旅游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需求.古镇旅游的兴起不仅是因为满足了人们放松身心的休闲需求和"重温旧梦,回归故里"的情感心理需求,更是因为古镇独特的水乡风情,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浓厚的历史文化.因此陈来生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三,对江南古镇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渐渐兴起,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与此同时,西部的大研镇(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文化而在古城镇开发中脱颖而出,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领导人在周庄的观光使得古镇旅游热达到了顶峰.江南六镇经过20多年的旅游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广泛融合,古镇旅游业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在众多研究资料中争论较多的是古镇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商业化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旅游的开发使古镇陷入了"过度商业化"的局面,或出现"商业化氛围过浓"的问题.对于具体旅游目的地,陶伟和戴光全指出目前处于成熟发展期的周庄主要问题有"商业化气氛过浓", 陈一帆指出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突出表现是"商铺林立,自然风景区呈现城市化倾向".吴天香指出古镇的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旅游者进入古镇区,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商业气息,而后才是水乡风貌.王云才,李苏宁也认为古镇的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使遗产真实性面临挑战.水乡古镇正在失去其原有的风貌特色,商业经营正在大行其道.熊侠仙,张松,周俭指出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然而,当前旅游的商业化研究偏重描述,以主观对目的地的商业环境判断为主,关于"商业化"及"过度商业化"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致文献中不断出现的"过度商业化"成为默认的概念.在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对其中的文化遗产地所产生影响的研究中,商业化问题受到较多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对于商业化的态度也往往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的商业化将导致地方特色文化资本的流失;相反,也有学者认为通过销售地方土特产品和艺术品,旅游地的文化商业化不但可以为当地人提供生机,还能复兴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李倩,吴小根,汤澍为代表的学者对"商业化","过度商业化"进行区分,指出商业化现象本身虽然是中性的,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商业化进程的快慢不一又会对旅游地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为旅游地的适度商业化或过度商业化,这里的"度"是针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旅游发展中不同的组合形式而言.在古镇等文化遗产地,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社会—文化资源成为一种资本,即社会—文化资本,旅游地通过商业化开发实现了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11]保继刚,苏晓波用"旅游商业化"的观点来替代"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的争议.提出旅游商业化不同于过度商业化,也不是具体的文化或者仪式的商业化,而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这种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商业功能的转化是由旅游推动的,大量商铺的顾客群体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很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品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2.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手工艺品减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12]Alister Mathieson & Goeffrey Wall提出文化商业化,认为通过宣传和销售工艺品,当地文化商业化能够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或者改变它们,另一方面,文化商业化可能导致"假冒的民俗文化"出现.[13]而王宁则认为过度的商业化,旅游化和城市化会对风景名胜区造成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生态环境的危害:1.空气,水域,环境的污染 2.生态平衡的破坏3.旅游资源吸引力降低(二)对本土文化的负面影响.由于过度商业化,景区所在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会因过多的游客而改变这些活动的性质,导致假文化,伪民俗的出现.(三)对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14]上述观点都肯定了一点,就是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商业部门的参与,配合以适度的商业开发,来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少不了商业部门的参与,两者紧密联系且相互渗透.而当前研究成果争议的焦点在于古镇商业化的适度与否.商业化本身是中性的,要发展旅游业,适度的商业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而学者批判的应该是过度的商业倾向,而非商业开发本身,更不是旅游开发本身.保继刚,苏晓波(2004)的旅游商业化观点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Alister Mathieson & Geoffrey Wall的文化商业化观点则将旅游目的地的商业化行为重新定义,却仍然没有交代清楚其与广义的商业化含义的关系.而以李倩,吴小根,汤澍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对于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的区分正是对此焦点的合理阐述. (二)"空心化"与反"空心化"的冲突日益激烈持"空心化"观点的学者认为保住了建筑就是保住了古镇的全部,将古镇居民迁出,再对古镇进行修缮,派管理人员进驻.反对"空心化"的专家认为"空心化"丧失了老百姓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古镇的价值是与传统的风俗连在一起的,没有了居民,空洞的古镇也就没有了它的风俗民情,失去了淳朴的民风,也就丧失了其经久不衰的感染力.以吴天香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出现"空心化".为了保持所谓的原真性,把古镇原始居民全部迁出,整修之后再派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表面看是保护了古镇,但古镇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的生活场景,没有百姓生活其中,古镇就丧失了传统的意韵.[1]因此,他们反对"空心化". 以阮仪三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空心化"是保护传统古镇的有效手段.并提出具体要求是在古镇区周围开发新区,吸引古镇居民移居新区,从而疏散古镇区的人口,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15]针对上述"空心化"与"反空心化"的冲突,江五七,陈豫提出"部分空心化". 所谓"部分空心化",即:在确保民居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原先的住户继续留住,对一些安全状况堪忧的古居民应立即迁出原住户,另辟新居加以安置;对留在古镇的居民,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的话,就不至于使古镇成为静态景观,既维护了古镇的生命力,又改善了居民们的住房条件.[2]显然,为了保持古镇的原真性而"空心化"和为了保护传统古镇而"反空心化"都是片面的.而"部分空心化"的观点综合了两者的观点,提取其合理部分,更加全面科学.(三)旅游容量过度饱和熊侠仙,张松,周俭指出,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 [16]以王云才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超负荷运营,不可修复性破坏巨大.随着江南六镇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到古镇,古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满足如此大的旅游需求,游客很难体验到古朴,静谧的水乡原貌,而代之以接踵的人群,充斥的商铺等,古镇的生活环境质量恶化,水乡的原始氛围破坏严重.[17]阮仪三指出,在当今旅游业发展迅速的新形式下,古镇旅游目前最大的压力是游客流量的迅速增加,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房,古镇人口的逐步外迁,使古镇原有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15]这三个观点都反映了外来游客数量的迅速增加,超过了古镇的旅游容量,对古镇造成了不良后果.但是它们都没有对如何判定旅游容量饱和,为什么旅游容量会饱和做出解释,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控制旅游容量进行阐述.因此,上述观点对于旅游容量过饱和这一现象的分析是不全面的,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四)旅游产品单一,发展模式"克隆"严重江南古镇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一条主河道,两边是店铺和豪宅,还有几座古桥和几个陈列馆,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消费乏力.李苏宁将其定义为发展模式"克隆"问题严重,经营差异化不明显.目前江南古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很单一,主要是直接为观光旅游者服务的.古镇收入也以门票收入为主.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古镇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普通游客是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各镇的差别的,如果缺乏具有特色的吸引物,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18]田喜洲认为,在一定区域内,古镇大致具有相同的自然,历史背景,因此无论从建筑,文化,风俗上讲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古镇旅游开发主题容易出现重复.江浙沪两省一市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散落的几十个古镇,都打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牌子,旅游主题十分相似.另外,由于古镇本身的地域面积所限,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较少,产品相对单一.而且目前古镇旅游开发只停留在观光的低层次上,积淀深厚的古文化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游客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游客在古镇的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7]显然,他们都认为古镇的旅游项目旅游主题十分相似,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因此,如何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五)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田喜洲认为,古镇旅游资源包括特色文化,古建筑和自然环境.然而,它们在旅游开发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为本地区文化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的撞击,民族风情变味,古风古韵无存,生活传统褪化,商业气息甚浓;在古镇中建了颇具现代气息的房屋,与古色古香的氛围极不协调,影响了古镇的总体效果;把最具有旅游价值的明清古屋梁柱以斤论价拆卖.[7]李苏宁指出,少数住户保护古镇的意识淡薄,置政府不许破墙开店的规定于不顾,采取"先斩后奏"办法,先开店后办照,或是"半夜破墙",形成以既成事实的方式达到开店的目的.[18]王云才强调,古镇的现代化进程过快,使遗产地方性受到强烈冲击. 古镇不仅在村落建设,维护修缮,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现代化时尚要素的作用过程,而且正逐渐丧失传统的古镇生活景观,形成"外壳尚存,内涵尽失"的空壳化现象.[17]无论是本地文化受外来强势文化的撞击,古镇的现代化进程过快,还是少数住户的论价拆卖古屋梁柱,破墙开店等等,这些都表现为对古镇旅游资源的破坏.因此,加强对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已成为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六)部分配套设施不完善田喜洲指出,除周庄,丽江等少数几个开发较早的古镇外,大多数古镇没有像样的饭店,只有一些村民私人开设的小旅馆,住宿,饮食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同时,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废水,废气,废物增多,火灾隐患增加,而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消防设施几乎没有.另外,对古镇的文物古迹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游客只看热闹,而看不懂古镇旅游的"门道". [7]四,对江南古镇旅游保护的研究(一)镇外建新区,镇内限制商业范围阮仪三,邵勇提出,保护古镇最有效的做法是努力地开发新区,并使新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要优于旧区,以吸引人们移迁到新区去,这样使老区的人口得到疏散,改变原有对传统住宅。
古镇旅游开发专题研究作者:创行合一团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2 更新时间 2010年04月16日关键字:一、国内外古镇旅游发展现状(一)古镇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TOWNLIVING—小镇生活”是欧美旅游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人们在周末和假期极为流行的旅游度假方式,人们由此放松心情,享受休闲时光,人们一到周末和假期,驱车来到大都市之外的小镇,阳光和煦,微风轻拂,刹那间,欢乐和轻松便跃然颜上。
在中国,小镇生活同样可以得到体验,来到江南古镇或小城镇,这里有轻舟泛起的涟漪,有柳芽初抽的生机,你可以尽情的享受小镇生活的闲静,没有工作的负担,远离城市的喧嚣,在暖暖的午后,享受着古镇的阳光,自在漫步于小街之上,品味古镇的美食,欣赏古镇的民居,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尽情享受闲云野鹤的生活,体验小镇的快乐和无忧!其核心经营理念“TALKING—WALKING---LOOKING”,即3KING度假休闲生活方式。
拥有无数古镇和小城镇的中国,在新一轮的城市化地产运动中,步入旅游地产的“花样年华”。
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
(二)古镇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1.目前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有的古城镇现代符号过多,与古色古香的氛围极不协调,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二是商业气味过浓,民风不淳。
如小商小贩成群结队,拉客宰客现象屡屡发生;三是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很多独特的风情现在已很少见到。
四是旅游发展模式“克隆”成风,千篇一律。
五是开发与保护的把握不够,对古城镇而言开发与保护是一对天生的矛盾,这与古城镇的特点有关。
古城镇既是游人的风景区,也是居民的生活区,这种双重性使得古城镇不同于一般的景区。
在古城镇的开发与保护中,既要考虑古城镇居民生活功能的特点,也要考虑满足游客休闲旅游的要求。
如果为了保护古城镇而减少开发,就达不到旅游开发的目的,使古城镇居民的经济利益受损;如果过度开发古城镇,而减少保护,就会破坏古城镇的风韵,破坏古城镇的生态。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张冬婷,邱扶东(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加,古镇旅游日趋兴旺。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引证、比较、分析、评价了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结果,希望能够为古镇旅游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古镇旅游;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商业化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的纵深发展和媒体的宣传推介,古镇的巨大魅力逐渐被人们了解。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扩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愈发渴望“感受自然,回归传统”,古镇则以其悠悠古韵和淳朴的生活气息,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
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古镇旅游实践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开始介入古镇旅游的研究领域,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我国古镇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1国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国外古镇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的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1古镇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对古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研究。
玛丽亚(María)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及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模型,研究古村镇旅游者的特征,并计算出古镇旅游市场在西班牙某地区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
威肯斯(Eugenia)对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Chalkidiki)一个海滨古镇旅游地的86名英国度假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指出不同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的体验方式存在差异。
安东尼等(Antonia,eal.)基于获益分析方法,对科罗拉多州西南卡米尼奥斯(Caminos)风景名胜道沿线居民的调查显示,相比其他居民,西班牙裔居民显然更看重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的裨益,并对加强管理以保持独特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更大的关注。
威廉姆斯等(Williams et al.)揭示了新西兰10个村镇居民对旅游发展社区影响的感知的区别,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4类人群,并指出在调查居民感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被调查者的个人价值观,而非人口学特征。
1.2古镇旅游地的演化和转型阿格沃尔(Agarwal)在探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重构理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英国3个小中、大型海滨传统集镇(Minehead、WeymouthScarborough)为例,指出旅游地的衰落不一定与生命周期或某一特殊的资本阶段有关,而应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地的再次复兴必须着重发掘该地的独特内涵。
1.3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劳里(Laurie)研究了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商业化现象对玛雅古村落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
罗德里戈(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Porto)和塞古罗(Seguro)风情游的案例,当地居民力图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复兴”工程,将传统文化以商业化的形式加以展示。
科恩(Cohen)对墨西哥瓦哈卡(Oaxaca)的4个萨巴特克语村镇的旅游研究显示,本土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当地一些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然而,一部分人的经济获益却有可能加剧整个社区经济的不平衡。
帕姆代尔等(Pam Dyer,et al.)、华尔普等(Walpole,et al.)也都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旅游发展所引起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转变。
1.4古镇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多根等(Dogan,et al.)对弗吉尼亚州某游憩区周围5个传统古镇居民的调查表明,居民对旅游的关注程度、生态价值观、资源利用率、所感知到的旅游发展带来的损益度等因素,影响着社区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
霍恩等(Horn,et al.)通过对新西兰罗托鲁和凯库拉(Rotorua &Kaikoura)的分析,认为研究社区历史和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区如何适应并参与管理旅游。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出发,海蒂达尔(Dahles)指出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所提供的机会时,旅游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阿尔布(Erb)对印尼弗洛斯(Flores)岛古村镇芒加莱(Manggarai)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地居民有着几百年与外国人交往的经验,并为游客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文化空间,表明目的地社区主动地采取一定策略,不仅能够应对变化和革新,同时亦可延续和发展其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旅游带来的影响。
布伦特等(Brunt,et al.)、塞瓦特托森等(Cevat Tosun,et al.)的研究都强调了居民参与、主客交往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1.5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伯恩斯等(Burns,et al.)对西班牙内陆传统古镇古莱亚(Culellar)的调查表明,政府对新兴旅游地、旅游活动开发的引导,有利于传统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福克纳等(Faulkner,et al.)在前人旅游灾害管理规划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澳大利亚洪水日”(Australia Day Flood)灾难给著名的旅游古镇凯瑟琳(Katherine)造成的巨大损失,提出了更为详细的预防旅游灾害的管理规划框架,防止意外天灾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
摩亚(Moya)以法国传统农业小镇喀麦纳(Commana)的旅游发展为例,指出只有充分考虑旅游地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经济的运作。
此外,研究与实践表明,大部分旅游地都具有一定的增长极限和生命周期,达到成熟期的旅游城镇除了要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加强营销、保护环境外,还要实行旅游地增长管理策略,即以“政府有意识的计划”,“在地方权限内影响速度、总量、类型、地点和未来的发展质量”,在管理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市场导向、地方规范和法律程序手段,达到旅游目的地增长的有效管理,以实现长盛不衰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自周庄旅游带动我国的古镇旅游热潮,整个国内古镇旅游业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拓探索阶段。
此外,我国的古镇旅游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以及整体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不尽相同。
2.1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旅游容量饱和熊侠仙等通过对同里、周庄和甪直的实地考察以及客流数据的对比分析,指出这3个古镇的节假日客流过分集中,年增长率突破30%,超过了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造成“旅游公害”———景区拥挤混乱,建筑、环境遭到破坏。
阮仪三指出,古镇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游客流量的猛增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原住人口逐步外迁,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房,使原有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
2.1.2古镇旅游产品自身的缺陷第一,主题重复,产品单一。
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
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
第二,配套设施不完善。
秦容指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2.1.3商业化的影响以彭小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
卢松等则肯定了对古镇进行的旅游开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村镇的一种有效转型方式,不但可以为当地人提供生机,还能复兴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以李倩、吴小根、汤澍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应区分“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认为适度的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过度商业化”则会对古镇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做法是要探寻商业化与保持传统文化的平衡点,树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位商业文化,通过振兴“老字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
2.2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2.2.1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很多古镇都有着大量历史古建和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
但大多数学者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并提出了在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策略。
如刘德谦提出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认为旅游利用是保护古镇的一种最佳方式,保护古镇必须保护它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及其整体空间布局。
此外,熊侠仙等、江五七等都通过对某一古镇旅游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保护原则和对策建议。
2.2.2“空心化”与反“空心化”之争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
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
他以乌镇为例,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
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
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
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
2.2.3古镇旅游开发原则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凸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
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保护、挖掘和展示其独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
阮仪三等全面总结了江南水乡古镇特色:植根于“水”环境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交融的文化,繁荣的市井经济,“天人合一”的环境氛围。
陈汉波着重分析了江南古镇的内水文化特征及其成因: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背景条件,温润的气候、发达的内水空间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发达的商业经济构成坚实的物质基础。
类似的研究还有陆建伟、孙洪刚等,前者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传统古镇的文化成因;后者从特色建筑、民俗艺术元素入手,分析了江南古镇独有的文化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