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导游素质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导游现状综述惠文云 1331210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旅游这种享受型消费方式。
再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等,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更是锦上添花。
旅游慢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中国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但是中国的旅游业存在着许多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例如服务质量差、强制购物、旅游项目和食宿情况与合同不符等等,而更多的人提起那些不愉快的旅游经历最先责怪的是导游。
问题真的出在导游身上吗?最近我看了很多相关的报道和资料,其实不然。
一位从业12年、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导游,因为出版自揭行业内幕的书而被迫离开了自己喜欢的旅游行业。
这本《叫我如何不宰你》的书中写道:“如今的旅游市场,充满了欺骗。
整个骗局的大部分工作,是由导游来完成的。
但设下骗局的,恰恰是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旅游者本身。
但是,由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整个行业的黑锅,几乎由导游一个人来背负着。
”背着这样大的一个“黑锅”、遭世人唾弃的导游究竟面对着什么,让他们不得不或者说自愿这样的工作生活?导游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呢?通过调研及搜集资料,我了解到了这样一些信息。
近些年,导游的生存状况不断恶化,导游从过去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职业稳定、工作自由度高的人人羡慕的优势群体向社会地位低、生存状况差、无固定职业的弱势群体发生着转变。
目前国内导游人员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带团津贴、"回扣"和少量小费构成,劳动保险由旅行社代买或自己购买。
其中“回扣”成为他们工资的主要来源。
可以说广大的导游人员都属于“三无人员”:无基本工资、无基本福利保障、无明确劳动报酬保障。
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怎么能更好的服务游客呢?我们也不得不理解他们将游客带去消费的无奈。
同时,导游队伍的建设也变得尤为棘手。
一方面,导游群体综合素质偏低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国外对导游讲解基本功训练的研究导游是旅游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负责向游客提供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和讲解。
为了提高导游的讲解能力,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对导游讲解基本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培训。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外对导游讲解基本功训练的研究成果。
在导游讲解基本功训练中,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导游需要具备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
研究发现,提高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可以包括口头表达技巧、语法知识和旅游专业词汇的学习,而实地实践则可以让导游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讲解,并通过反馈和指导来不断提高。
在导游讲解基本功训练中,知识储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导游需要对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向游客提供全面准确的讲解。
研究机构通常会为导游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包括相关书籍、讲座和考试等。
通过系统的培训,导游可以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导游讲解基本功训练中,沟通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导游需要与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研究机构通常会针对导游的沟通能力进行培训,包括如何与游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解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等。
通过培训,导游可以更好地与游客进行互动,提供个性化的讲解服务。
导游讲解基本功训练还包括一些技巧和方法的培养。
研究机构通常会为导游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包括如何运用语言技巧、如何运用讲解道具、如何设计讲解路线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导游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讲解技巧,提供更加生动和吸引人的讲解体验。
国外对导游讲解基本功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沟通能力和技巧方法等方面。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导游可以提高自己的讲解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未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基本功的培训体系,提高我国导游的整体水平。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滞后,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评估的论文很少,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
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旅游专业实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效果、实习教学模式、实习过程管理、实习与择业意向研究等方面。
现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第一,旅游实习效果的研究。
成慕敦、陈素平指出影响旅游本科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差距:学生实习前的高期望值和实际效果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学生和酒店需求的差距、酒店的近期目标和行业的发展目标的差距,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生和实习企业的积极性,三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实现“共赢”[1]。
王永挺认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不能立即适应饭店工作,必须通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才能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上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缺少实习教师,学生的实习指导名存实亡[2]。
邓振锋等对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选择及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不很理想的实习效果提出了相应措施[3]。
第二,关于旅游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冀东怡(2008)指出酒店实习模式可以创新,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4]。
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5]。
刘洋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之一的认识实习效果入手,阐述了实践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指出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6]。
3导游人员素质研究文献述评刘佳佳(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30)摘 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导游人员素质要素进行搜集,以我国学者关于导游人员素质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当前我国导游人员素质的构成进行总结和归类,将导游人员素质构成分为品德、知识、能力和人格四个维度。
并提出了提升导游人员素质的相应建议,包括建立导游人员的职业成长途径、健全导游人员薪金体系、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体系、完善导游人员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导游人员;素质;文献述评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0)01004104一、问题背景导游人员,是指依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1]。
导游人员是旅游接待服务的主要负责人,是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旅游业的一线员工,公众对其服务行为和素质表现尤为敏感,导游人员的素质是促使其履行工作职责、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保证。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历年导游人数和构成比例显示,导游这一工作已逐渐发展成为自主择业、分散执业的热门职业。
而我国导游人员大多在就业前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旅游接待工作上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随着外资旅游企业的竞争加剧,我国旅游法规的健全和旅游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导游人员的素质已成为我国旅游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如今对导游人员的素质研究众说纷纭,近年来未有突破。
本文希望能通过现有的文献研究来论证满足市场期望的导游人员素质构成及提升导游人员素质的相关措施,以建立合理的导游人员素质模型,为导游人员的引进开发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导游人员素质内容分析结果(一)研究现状在CN KI数据库中以“导游”和“素质”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公开发表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的有效文献68篇。
这些论文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33篇,涉及到的期刊主要有《职业时空》、《企业经济》、《旅游学刊》、《企业活力》,以及一些高校学报,发表的时间分布见图1。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本文旨在探讨导游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核心主题,并对关键词进行定义。
接着,我们将通过引入段落引出文章的主题和相关背景信息。
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导游素质的现状,包括不足之处和可能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并从法规、制度、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
最后,我们将通过实践案例来支持管理对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得出结论。
一、核心主题本文的核心主题是导游素质及其管理对策。
导游素质是指导游在提供旅游服务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而管理对策则是指针对导游素质不足的问题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二、引入段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导游作为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对旅游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
然而,近年来部分导游的不文明行为和低素质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导游素质的现状及其管理对策,以期提高导游素质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素质分析1、不足之处目前,导游素质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部分导游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2)部分导游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不文明行为,如擅自改变行程、欺骗游客等;(3)部分导游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与游客进行有效沟通。
2、可能的原因导游素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训不足:很多导游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导致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所欠缺;(2)制度不完善:部分旅游公司对导游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导游缺乏约束和监督;(3)导游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导游自身素质不高,对旅游行业缺乏认同感和责任心。
四、管理对策1、完善培训体系为了提高导游的专业素质,旅游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礼仪礼节等方面的培训。
同时,旅游公司还应定期组织导游参加进修课程和研讨会,提高其综合素质。
2、加强管理制度旅游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导游进行监督和约束。
浅谈涉外导游的素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经济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导游的竞争。
随着旅游经济的国际化进程,资深的涉外导游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涉外导游旅游经济一、涉外导游的定义和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专门(或主要)从事接待来自海外的访问者、旅游者等(均称为外宾)的“涉外导游”或“导游翻译”。
涉外导游就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和导游证,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计划,从事陪同海外旅游团(者)参观、游览等事务的工作人员。
”其英文可以是“guide—interp rete r”和“lou r—quide”或“tou rist guide”。
涉外导游是旅行社的重要成员。
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起着协调、沟通的重要作用,其业务是旅游接待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涉外导游的性质虽因时代、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不同有所不同,但各国在长期旅游实践中也提炼出涉外导游的共同属性,即社会性,面对八方宾朋,是一种社会职业;文化性,传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同时又吸收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服务性,以复杂的、高智能、高技能的服务,满足游客的要求;经济性,直接创收,扩大客源、促销商品、促进经济交流;涉外性,是无冕的民间大使,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旅游接待过程即是实现旅游产品消费的过程,旅游消费过程是指向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的服务,是非旅行社的旅游部门分别运做的,将这些服务串连起来,有序运作,使产品和相关服务的销售得以实现,取得利润,同时也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种种需要得以满足,这一切完全有赖于涉外导游的安排。
二、导游在国际旅游中的角色在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文化差异。
游客参加国际团体旅游的原因众多,但其中日益明显的一个原因在于游客希望获得全新的、有意义的跨文化体验,而同时通过导游的服务避免在境外旅游目的地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困难。
导游调研报告导游调研报告根据我们对当地导游进行的调查和观察,以下是我们得出的结论:1. 职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大多数受访的导游都表现出了很高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知识水平。
他们善于沟通,口齿清晰,能够清晰地向游客传递信息,解答问题,以及组织游览行程。
他们对当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了解深入,并能够对游客提供有用的建议和推荐。
2. 服务态度:大部分导游都展现出了友好,耐心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他们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旅行体验,始终保持微笑,并主动关心游客的需求和意见。
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
3. 语言和沟通能力:几乎全部的导游都具备流利的英语和其他外语能力。
他们能够用流利的口语和游客交流,解答游客的问题,并尽可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介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他们还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楚地解释复杂的信息和概念。
4. 专业知识和培训:大多数导游都接受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的导游证书。
他们了解导游行业的规范和要求,并时刻保持学习和不断提升的态度。
此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进修课程,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5. 旅游目的地推广:部分导游展示出了较强的目的地推广意识。
他们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当地的特色景点和文化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旅游宣传资料。
这些导游还会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旅游平台,推广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当地导游具备丰富的知识,出色的服务态度和语言沟通能力。
他们努力为游客提供最好的旅行体验,并对当地文化和历史保持持续的学习和提升。
然而,仍有一些导游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为导游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并定期评估导游的服务质量,以确保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组织演讲比赛的建议书英语作文In recent year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peaking skill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Mastery in this area provides individuals with the means to express themselves, advocate for their beliefs, and share their ideas confidently. With this understanding, I am proposing the organization of a speech competition. This event will not only enhance our students’ oratory skills but also foster a spirit of healthy competition, increase self-confidence, and help build various critical interpersonal skills.The primary goal of the speech competition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public speaking, which is an invaluable skill in both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ontexts. By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showcase their talents, we aim to achieve several objectives. First and foremost, we want to promot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students. Beingable to articulate thoughts clearly and persuasively is essential in many areas of life. Secondly, this competition will encourage thorough research and preparation as participants will need to create compelling speeches based on relevant topics. Lastly, such an initiative would cultivate a sense of community within ou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by bringing students together in a friendly yet competitive environment.The proposed competition will cater to a broad range of participants. We aim to includ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rades, ensuring that everyone has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regardless of their experience level. To ensure inclusivity and accessibility, we will categorize participants based on grade levels and experience. Novice speakers can compete in a separate category as seasoned orators challenge themselves against peers with similar experience. Such divisions will assure that all participants feel encouraged regardless of their prior exposure to public speaking.The structure of the speech competition will consist of multiple rounds to assess participants effectively and give everyone ample opportunity to shine. We propose having two preliminary rounds followed by semi-finals and finals. Each round can focus on different criteria or themes, which can vary annually, keeping it fresh and engaging for the participants.Participants will be given specific time limits for speeches; generally around five minutes for preliminary rounds and seven minutes for finals. This ensures that speeches remain concise while allowing enough time for the speaker to effectively convey their message.To further enhance the experience, we could incorporate different speech formats such as persuasive speeches, informative speeches, and even impromptu speaking challenges. This variety would enrich the overall experience for both competitors and the audience alike.A transparent judging system is vital for a successful competition, as it established trust among participants that their efforts are being fairly evaluated. We can form a panel comprising teachers, alumni with public speaking experience, and even local community leaders who can provide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performance metrics.Judging criteria can include content quality, delivery style, audience engagement, use of language, and overall impact. By carefully assessing these aspects of each speech, judges will be able to give constructive feedback that can benefit participants significantly.Another element we could introduce is a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score where audience members can vote for their favorite speaker during the final round. This method not only fosters connection but also enhances audience involvement in the competition.To ensure that the speech competition garners significant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from students and faculty alike, we propose a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strategy leveraging various platforms:Posters and Announcements: Eye-catching posters placed around campus along with announcements during school assemblies can help meagerly promote the event.Social Media Campaigns: Utilizing school social media accounts could fashion a buzz around the competition with countdowns and participant spotlights.Incentives: Offering enticing incentives such as prizes—trophies or certificates—could motivate mor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Workshops: To cultivate enthusiasm before the event itself, we can hold pre-competition workshops that equip interested students with fundamental public speaking skills.Public speaking is not merely confined to delivering speeches but encompasses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needed in our everyday lives—whether during job interviews or presentations at academic conferences. For younger students especially, it builds confidence which transcends out of school into social situations where articulating thoughts clearly becomes pivotal.Additionally, engaging in public speaking nurture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as speakers must analyze topics thoroughly beforehand to present them cogently within limited timeframes. Thus, learning public speaking techniques equips students not just for competitions but prepares them for diverse life experiences.In conclusion, organizing a speech competi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promoting public speaking within our school community while enhancing essent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students. This initiative promises numerous benefits—from pers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nts to increased cohesiveness within our school culture through shared experiences.By embracing this opportunity wholeheartedly—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 through transparent judging systems and inclusive formats—we foster better communicators who shall be prepared not only for healthy competition but also for confident expression throughout their lives far beyond school walls.Let us embrace this proposal with enthusiasm, working together toward making this vision come alive!。
涉外导游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涉外导游行业进行分析和评估。
涉外导游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该行业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行业的现状、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可以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2. 行业概述2.1 行业背景涉外导游是指为外国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的人员。
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涉外导游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重要支持,为涉外导游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行业特点涉外导游行业具有以下特点:•高专业性:涉外导游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向游客介绍目的地的文化、历史等信息。
•弹性工作时间:涉外导游的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可以根据旅游团的需求进行安排。
•高服务要求:作为导游,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维护公司的声誉。
3. 市场分析3.1 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涉外导游行业在过去几年中保持着稳定增长。
根据旅游统计数据,到访的外国游客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为涉外导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2 行业竞争涉外导游行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导游公司,每家公司都在争夺有限的客源。
在这种竞争中,综合实力强、服务质量好的公司更有竞争优势。
3.3 发展趋势涉外导游行业具有以下发展趋势:•定制化服务: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能够获得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因此导游公司需要提供定制化服务。
•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导游行业也开始引入相关科技应用,如导游APP、VR导游等,提升导游服务的体验和效果。
•加强培训:为了提高导游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导游公司需要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和管理。
4. 挑战与机遇4.1 挑战涉外导游行业面临以下挑战:•市场竞争激烈:涉外导游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语言沟通障碍:由于游客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导游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与游客进行交流。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海景旅行社为例系(分院):国际商贸系专业班级:涉外旅游 3092班学生姓名:潘盈盈学号:0916423218指导教师:董鸿安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一、课题简介:1、课题内容: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业尤其是导游服务业也得到高速蓬勃的发展,导游人员队伍也在迅速壮大。
导游人员是旅游接待工作的主体,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
导游服务是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最敏感部位。
所以,导游人员的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以及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行业的看法,因此,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本文从导游队伍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根据问题提出提高导游队伍的对策。
2、选定的题目及研究方向:题目: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海景旅行社为例研究方向:当今旅行社业导游队伍素质低的表现、行业背景及其影响。
3、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20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精神上的享受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从无形中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在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逐步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起积极、健康、文明的旅游行业新风尚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旅游行业精神文明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其关键在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
本文在所学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在旅行社实习阶段的见闻感受以及案例探讨导游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二、选题依据(来源)及其意义:1、选题依据近几年来中国的旅游业越来越发达,使整个旅游市场对导游的需求量也逐渐扩大。
2006年9月底,中国执业导游人数达32.05万人,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
全国30多万导游员是旅游服务的直接组织者和提供者,是推动中国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生力军。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导游队伍规模快速扩大。
导游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毕业论文导游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综合业,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又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是直接反映当地文明程度的窗口。
导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经营活动中举足轻重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的质量,体现了旅游业的整体接待水平。
而在导游服务中,导游员的素质是关键。
关于这一问题,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周恩来总理对外事人员提出了“三过硬”的要求,旅游界就把这“三过硬”即思想过硬、业务过硬和外语过硬,作为涉外导游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导游工作由外事型向服务型、技能型以及文化型的转变,三过硬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与我们的时代结合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那就是提倡一种处处过硬、永无止境的精神境界:德无止境、艺无止境、学无止境。
导游员是旅游接待的主体。
导游员的素质对提高服务水平和接待质量至关重要,同时有助于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包括同旅游者息息相关的吃、住、行、游、购等旅游相关行业软件服务质量的提高。
追求身心的愉悦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核心,当他们进入旅游目的地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导游员在一起,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直接取决于导游员服务水平。
导游服务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旅途生活服务属于一般的浅层次服务,讲解服务也有单纯的景点讲解和富有文化内涵的讲解之分。
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的导游讲解才是高质量、高品位的导游服务。
而导游服务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旅游产品的声誉,更关系到旅行社的潜在客源市场。
因此,导游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兴衰。
第1章我国导游员整体素质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导游员队伍逐步壮大。
截止2002年8月底,我国已有197375人取得导游员资格,其中正在从事导游工作的有131904人,占66.8%;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65471人,占33.2%。
浅谈导游素质的现状和应对策略【摘要】:【英文对照】:【关键词】:导游员、提高、素质【正文快照】:旅游业在我国已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体系,然而在这一体系中导游服务却不尽人意,导致这个缺陷的关键在于导游人员本身的素质。
一、导游员素质现状我国的导游工作经历了数十年的磨难和坎坷,其不同时期的工作性质折射出各个时期的时代色彩。
自1989年我国开展了导游资格考试后,我国的导游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着。
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导游人员的紧缺,所以只要具有高中、中专学历以上的人员均可报考,导游职业的入行门槛较低,致使导游人员素质普遍偏差。
旅游这个行业的兴起,吸引了很多人对这个职业的兴趣,都想成为一名导游员,走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我国导游队伍呈现年轻化、平均学历偏低的现状。
在32万多名执业导游中,其中30岁以下占80%,大专以上下学历占80%。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渐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与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全方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导游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世博期间,导游严重紧缺,很多导游都是连带世博团的,都称这些导游“博导”,因为世博团带多了,导游就对此产生了厌倦,每天去同一个地方,讲解的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只是接触的客人是不一样的。
在那期间有一导游,因为连带几天团,身心都比较疲惫,他等客人上车后就坐在导游座上,整个途中一句话都没说,客人要求他讲解,他就当没听见,结果全车客人就投诉他,他这样做是导游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不仅影响了客人,这也关系到旅行社的名誉。
某次我带团去海宁皮革城,看到一名导游正与客人发生冲突,之后听一客人说是由于客人不愿意进店买东西,该导游强迫该客人下车,引起了争执,最后导致两个人动起手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件事使得导游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说明现在的导游人员素质是多方面的偏低。
进一步提高涉外导游的素质摘要涉外导游作为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涉外导游素质的重要性,提出提高导游素质的方法,并介绍一些培训导游素质的途径。
导游素质的重要性涉外导游是一项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的工作,导游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于中国文化的印象以及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
一个素质高的导游能够为游客提供准确、深入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专业指导,增加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感,提升旅游的价值。
提高导游素质的方法1. 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提高导游素质的基础。
涉外导游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
因此,导游应该在语言方面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此外,导游还应熟悉各个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学习解说技巧,以便能够生动、有趣地讲解。
2. 文化学习为了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导游应该加强对本国文化以及其他国家文化的学习。
导游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途径,了解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导游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 服务意识培养导游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
他们应该热情接待游客,耐心解答游客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游客的投诉和疑虑。
为了提高服务意识,导游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学习如何与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交流、如何处理紧急情况等技巧。
4. 智能化技术应用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导游可以借助智能设备提供更好的服务。
比如,导游可以使用语音导游设备,为游客提供多语言解说功能,方便游客理解和探索旅游景点。
此外,导游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导游平台,与游客进行实时互动,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培训导游素质的途径1. 旅游学院培训旅游学院提供专门的导游培训课程,包括语言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人际沟通技巧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导游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 旅游企业内部培训旅游企业可以组织内部培训活动,邀请专业的讲师进行培训,提高导游的服务技能和文化知识。
导游调研报告导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导游的专业水平,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导游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并对景区的导游进行了访谈。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导游培训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导游培训方式以培训班为主导,占比达60%。
然而,培训班的培训时间较短,且重点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员对实际操作经验的掌握不足。
因此,建议在培训中增加实习环节,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
2. 导游服务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导游的服务态度较为满意。
然而,仍有一小部分受访者表示导游的服务态度不够友好。
从实地观察中可以看出,部分导游在解说时语速过快,态度冷淡,导致游客无法理解和接受。
因此,建议导游在解说时注意语速,保持友好态度,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3. 导游知识水平调研结果显示,导游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绝大部分导游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解说能力,但仍有一些导游的知识水平不达标,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
为了提高导游的知识水平,建议相关机构和景区加强对导游的考核和培训,确保导游的专业水平。
4. 导游形象调研结果显示,导游的形象对游客的旅游体验有较大影响。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导游形象良好,但仍有一些受访者对导游的形象表示不满意。
观察中发现,一些导游的穿着不整洁,仪表不端正,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因此,建议导游在工作时保持整洁的仪表,提高自身形象的专业度。
四、解决方案1. 完善培训方式建议在导游培训中增加实习环节,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
同时,加强对导游的考核和培训,确保导游的专业水平。
2. 加强服务态度的培养导游应注重服务态度的培养,包括语速的控制、态度的友好与热情等。
同时,景区可以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来提高导游的服务态度。
3. 提高导游知识水平相关机构和景区可以加强对导游的知识考核,确保导游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解说能力。
同时,导游应自觉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国外旅游中文导游专业素质的提高研究第一章:引言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旅游业已经逐步走向世界,国外旅游中文导游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职业。
而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旅游从业人员也随之增加,但是从整体素质来看,还存在一部分从业人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作为国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导游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中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和品牌形象。
第二章:国外旅游中文导游的职责和要求国外旅游中文导游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其职责和要求如下:1. 组织旅游活动中文导游需要组织游客的旅游活动,并根据旅游线路安排行程,并根据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作讲解。
2. 传播文化知识中文导游需要了解并学习当地的文化,能够清楚地向游客介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帮助游客解决问题中文导游需要根据游客的需要,为游客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安排住宿、餐饮、交通等各种服务,使游客的旅游顺畅愉快。
4. 提供安全保障中文导游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能力,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安全顺利。
5. 建立良好的沟通中文导游需要和游客建立良好的沟通,积极倾听游客的需要和意见,并向游客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解答。
第三章:国外旅游中文导游的专业素质对于国外旅游中文导游,特别需要具备以下四方面的专业素质。
1. 语言能力中文导游需要掌握流利的中文并娴熟地运用它,以便为游客提供专业的、深入的讲解,并能够用准确、通俗易懂、生动、优美的语言表达。
2. 文化素质中文导游需要对所在国家或城市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清晰地阐释涉及到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游客深入理解所参观的文化体验。
3. 服务意识中文导游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无论是游客的旅游安排上、行程控制上还是出现不愉快的局面,中文导游都需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4. 协作能力中文导游不仅要与游客合作顺畅、相互信任,还需要与其他旅游供应商配合,以保证整个旅游过程和服务的质量。
中俄边境地区导游人员素质的提升摘要:在地理学中,边境地区就是在边界、国界周边范围内的区域。
我国和俄罗斯、朝鲜等15个国家相邻,拥有将近24000公里的边境线,在边境地区具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景观,非常适合开展旅游产业,其中,中俄边境地区已经成为了非常有名的旅游基地,但是当地的导游人员素质亟待提升,本文对中俄边境地区导游人员素质的提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俄边境;导游人员;素质;提升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边境线大约在4400(4300)公里左右。
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增进,促进了两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中俄边境地区的旅游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每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要远比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信息资源更具影响力。
所以,要想促进中俄边境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导游人员素质的提升,从而确保中俄边境地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对中俄边境地区导游人员素质的提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加强中俄边境地区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中俄边境地区导游队伍存在的问题(一)导游人员的年龄普遍偏低对于中俄边境地区的旅游产业来说,导游队伍和普通地区的旅游产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中俄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刚开始发展时,导游队伍是由当地的居民所组成的,他们主要是为了谋生,因此,导游队伍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各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人员。
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专业在各大高校中比例的提升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旅游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多走向各自工作岗位,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都到中俄边境地区担任了导游人员,也就导致中俄边境地区的导游人员多是刚毕业的学生。
因为他们刚刚毕业,所以缺少实践经验,不管是在业务能力还是服务意识方面,都有所欠缺,另外,大多数的年轻导游缺少对职业的计划,他们基本上是抱着挣钱的思想,真正对导游工作十分热爱的很少,这对中俄边境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1]。
(二)导游人员的整体学历需要提高对于中俄边境地区导游人员的整体学历来说,需要对其进行提高,大部分的导游人员都是当地的居民,只具有小学或初中学历,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方面不是特别强。
国内外导游素质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导游素质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对于导游素质提升措施相关文献作出总结归纳。
关键词:导游素质;研究;综述
一.前言
近年来国内有关导游素质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导游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资料十分丰富,本文期望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而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国外导游素质的研究现状
导游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施密特(schmidt,1979) [1]提到,一个旅游者,不仅从汽车上能欣赏到当地的风景,而且还需要从导游的评论中得到被诊释的景点。
霍洛韦(holloway,1981) [2]最早对导游形成系统研究,与赖安(ryan)和杜瓦(dewar,1995)[3]一致声称,导游与旅游团的交流可以增加群体的士气和社会的互动;格隆鲁斯[4](gronroos,1978)、气格瓦(geva) &高盛[5](goldman,1991)提出,导游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度与所提供的服务,他们的表现可产生回头客和新业务,也影响他们的旅游公司形象,甚至是旅游目的地。
国外对于导游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代,凯思琳·林格·庞德[6]所著的《职业导游员导游职业发展动态》一书,作者在书中创造性地诠释了导游员这一职业,全面地探讨作为一个
职业导游员应该扮演的角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martilla和james[7]于1977年提出的重要性及表现分析模型(importance一performance analysis,iap)己作为一个重要管理工具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iap模型是建立在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与服务人员工作表现的比较基础之上的;duke和persia[8]于1996年使用pi对休闲度假旅游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游客评价和满意度对旅游业从业人员(包括导游人员)的工作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三. 国内导游素质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导游素质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导游研究的热点。
笔者在知网上以“导游”和“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搜寻,一共发现418条相关期刊论文信息,(核心期刊66条);而这其中尤以
2006-2011年为主,达到321条之多(核心期刊43条),这些文献中[9]以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方面的文章最多。
职业道德是导游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以及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等,是人们评价和判断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标准。
欧阳莉[10]等以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为重点,探讨了我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构成及建设意义;周伟光[11]提出产生旅游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是我们旅游业的经营环境混乱和人力管理理念的错
误。
服务意识是指导游人员有随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积极的思想准备。
周仁杰[12]等针对导游人员服务的综合性提出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服务意识,国家旅游局每年会依据导游人员的服务评选优秀导游人员,目的在于为导游队伍树立模范,提高导游队伍的服务意识。
文化素养是指导游人员所具备的能够满足旅游者精神需要的文化知识储备。
黄宏[13]等从导游人员的讲解服务的要求出发,指出导游人员不仅要把握旅游景点的资源内涵和价值,还要从旅游者的理解水平来组合讲解内容,以满足旅游者求知和审美需求;许树辉[14]认为导游人员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知识解说和环保渗透是导游人员生态素质的重大体现。
沟通能力是指导游人员在旅游活动中要注重与旅游活动的各方参与者进行互动沟通。
温锦赢[15]等对导游人员的沟通内容及方式进行了分析说明,指出沟通能力是导游人员的必备技能。
导游人员的沟通能力包括对内沟通和对外沟通。
秦峰,李道柏[16]就认为在红色旅游讲解中,外语导游需要通过把对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敏感同步提高并相联系的策略来实现口语素质的加强。
在提出导游素质相关问题的同时,有关学者也从不同视角研究了提升导游人员综合素质的措施。
张明英、杨青山[17]认为需要通过构建导游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导游服务人员服务质
量的考核来找出导游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思想道德、知识和服务技能三项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导游服务综合评价体系;李美霖[18]在分析导游服务质量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思想道德要素、知识要素、服务技能要素、自我效能要素等4个方面,将导游人员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共16个具体指标。
最后,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自我评价等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评价导游人员服务质量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吴雪峰[19]认为导游人员诚信缺失,旅行社、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导游人员自身都有责任,对导游加强管理,引入网上测评、加大信息公开、更好地实施退出机制,是做好导游诚信管理的有效手段;张建融、詹兆宗[20]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导游从业、薪酬、保障制度,对比国外导游管理体制,提出创新导游管理机制、建立导游经纪公司、以从根源上解决导游行业出现的问题;王镜、马耀峰[21]认为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应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从优秀人才的选拔、建立学习型导游管理机制以及使导游薪酬合理化三个方面提高导游服务水平;熊剑平[22]提出导游三维素质理论及评价体系,从有效性、情商和态度三维角度评价导游素质。
总的说来,国内学者近几年对导游素质研究发表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但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还存在不足,这将是今后应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chmidt,c.j.the guided tour :insulated
adventure[j].urban life,1979,7(4)441一467.
[2]mancini,m.(1990).conducting tours:a practical guide.cincinnati:south一western
[3]ryan&dewar evaluat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between interpreter and visitor[j].tourism management 1995.16(4)295-303
[4]gronnos.c a service oriented approach to marketing of service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78,12(30 588-601
[5]geva a& goldman,a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in guided tours [j]annals of tourism reasearch 1991,18,177-185
[6](美)kathleen lingle pond著.职业导游员:导游职业发展动态(张文等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
[7]尹燕.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2005
[8](1985).the tourist guide:the origins,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a rol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2(i),5}29.
[9]刘佳佳.导游人员素质研究文献评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44
[10]欧阳莉.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湖南社会科学,2005(6):179-181.
[11]周伟光.关于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06.09
[12]周仁杰.导游是旅行社服务的灵魂.旅游学刊,2001(5):8.
[13]黄宏.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浅议.企业经济,2005(9):125 -126.
[14]许树辉.生态旅游区导游的生态素质要求与培养.教育与职业,2005.11
[15]温锦赢.旅行社企业导游员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商业经济文荟,2004(6):30-32
[16]秦峰,李道柏.红色旅游中导游口语素质与文化敏感.农业考古,2008.6
[17]张明英,杨青山.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导游素质.产业经济,2006,(9):209
[18]李美霖.导游人员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45-347
[19]吴书锋.导游人员的诚信管理.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20]张建融,詹兆宗.我国导游从业及薪酬、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9
[21]王镜马耀峰.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新视角——兼论我国导游管理和研究20年.旅游学刊,2007
[22]熊剑平,李志飞,张贞冰. 导游学理论·方法·实践.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