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是张宏杰先生。
这本书对中国近代史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历史的选择》,让我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回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变迁,深入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他提出了“历史选择”的概念,认为历史是一种选择的结果,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选择,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历史非常重要。
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历史选择的背后的因素和原因,使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得更加清晰。
此外,这本书还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思考。
作者认为,历史的选择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当前中国社会的问题也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他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剖析,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给人一种既现实又有希望的感觉。
书中提出了“赋予中国改变的能力,给予中国改变的权利”的观点,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思考。
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和历史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
他的批判性思考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历史的发展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完《历史的选择》,我的思维得到了开阔和提升。
通过书中的阐述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准确和深入,也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思考。
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解决。
它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历史的选择》是一本具有深度和思考性的著作,在我阅读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作者给我带来了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新认识,也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宏杰:读史未必使人明智,有时还会更加愚昧展开全文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张宏杰《简读中国史》自序01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有多重要?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记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颠三倒四,他的人生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历史,它在现实当中就会总犯错误。
因此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
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
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02然而,分析历史的规律是件很难的事情,面临着很多困难。
第一个是历史资料方面的困难。
有些国家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历史太短,资料太少,没啥可总结的。
而中国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太长,资料太多,总结不过来。
确实,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商代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
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别的不说,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万字,读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别信。
为什么呢,因为二十四史是古文,里面有今天读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读起来很费力。
因此,假设你一天读3000字原文,不论过年过节、刮风下雨,一天也不间断,那么读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长时间?我算了一下,大约是36年。
因此,除了少数的专业史学家(比如张舜徽),极少有人能真正通读二十四史。
那么除了二十四史,我们还有《资治通鉴》《史通》《通典》……都是大部头的。
如果你都想通读一遍,再去总结,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这是第一个困难,资料方面的困难。
03第二个困难,是总结和梳理的困难。
你掌握了史料,读了大量的史书,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相反,还可能被历史给坑了。
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可能会总结出完全不同的规律。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然而,并不是记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同义词。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作者简介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
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
曾国藩: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ao)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结就是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
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之所以说他出身平常,是曾国藩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
也因此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曾国藩的事迹,也再次印证的那句话,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1.资质平凡,参加七次科举,都未能有功名,2.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所以人生很多时候不要因为几次的失败就放弃自我成长。
或许你再多试一次,它就能成为你进步的阶梯,一路直上。
2曾国藩踏上仕途后,带兵打仗也是靠着这股笨劲儿。
他讲究“结硬赛、打呆仗”。
作战时,每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营扎寨,而且要求质量非常高。
墙必须是高八尺,厚一尺,壕沟必须修到一丈。
湘军作战时,基本不主动出击,总是诱敌出击以逸待劳然后后发制人。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1500字本书是作者最新的历史观察与时评文章集,张鸣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滋原味的端到读者桌上。
本书通过不同主题,以讲故事为主,文字浅如白话,幽默有趣,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值得出版。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这本书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作者将那些琐碎的、晦涩的历史讲出了有趣的、能读得下去的味道,但正因为如此,读来反而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好像是在听作者扯淡。
比如作者讲到“文字狱”,说不光清朝有,明朝也有。
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因为识字无多,所以闹的不厉害,到后来,随着皇帝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狱的水准也水涨船高,像点样了。
朱元璋有这么LOW吗?作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对待历史想必是很严谨的,但这种讲故事的风格,很容易让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比如我,贴错了标签。
可能你只是开个玩笑说朱元璋文化水平低,但我却当了真。
关于这一点,我想把这本书跟之前读过的《战天京》做个比较,《战天京》的作者是谭伯牛,讲的是清末太平天国的故事,那本书写的有理有据,作者讲的也像模像样,他在讲故事的同时会拿出很多书信、奏折作为证据,而本书呢,到处是诸如“狗肉将军张宗昌”、“老太婆西太后”、“乡下佬张勋”、“公子哥端方”等,几乎每个人都被贴了标签。
还有,本书充斥着大量的诛心之论,作者也不想拿出什么证据来,可能他觉得没有必要吧。
比如作者讲到帝王的禅让,他认为禅让的本质就像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有的事。
尧舜那种事不能信,或者他们只是小部落的首领,当首领实惠不足,操劳有余,所以他们才愿意禅让。
真正的禅让,不过是抢劫罢了,抢了之后,还要让人家说是自己乐意给的。
再一个,本书对儒者也是批判有余啊,作者认为儒家本来就是个幌子,那些当官的人不过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而已,一旦有了权力,立马成了酷吏。
儒家的人为了想当官,弄了个举孝廉的名头,这是因为有些人天资愚钝,学习不好,只能从道德方面找了,儒家的人在这本书里成了为名利矫饰自己的一帮人。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介绍《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华⽂明起源
1."中华西来说"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华⽂明西来说"⼀直甚嚣尘上。17世纪中期,德国耶稣会教⼠基尔什尔(A.Kircher),发表了《埃及之谜》、《中国图说》,提出中华⽂明源⾃古埃及,中国⼈是闪(Shem)的⼦孙率领古埃及⼈到达东亚⼤陆的后代。埃及⼈把象形⽂字传⼊中国,可惜中国⼈没学好,加了⾃⼰的创作,变成了汉字。
到19世纪末,法国学者拉克佩⾥(Perry)在《中国⽂明的早期历史》中,⼜提出"西来论",这⼀次中华⽂明的来源变成了古巴⽐伦。佩⾥说,在公元前23世纪,巴⽐伦的奈洪特(Nakhunte)王⼦率"巴克族"来到黄河流域。奈洪特王⼦是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易经》⾥的卦象是来⾃巴⽐伦的楔形⽂字。
在明清时代,中国的⼠⼤夫对"西来说"是不屑⼀顾,都懒得反驳。但是到了清末民初,中国遇到空前的外患,疑古学派的盛⾏,国⼈尤其是知识分⼦,两千年来⽂化⾃尊⼼受到伤害,不少⼈接受"西来说",其中不乏蒋智由、刘师培、梁启超等博学之⼠。甚⾄有些⼈认为中华⽂明与西⽅⽂明是同源同种,如此的想法也许对落后挨打的⼀⽅,⼼⾥稍微好受点,既然中华⽂明是西来的,中华⽂明也应该可以跟欧洲⼀样⾛向富强。
后来随着仰韶⽂化、龙⼭⽂化和殷商遗址被陆续发现,"西来说"已经遭到否定。既然中华⽂明出现的时间相对两河⽂明、埃及⽂明较晚。那早期中华有没有外来交流?如果有,外来交流对中华⽂明有什么作⽤?
最近读完张宏杰的新作《简读中国史》,⾥⾯⽐较通俗地解释了早期中国的外来因素。《简读中国史》把中国历史放置到世界历史的⼤背景,围绕着中国历史的五条脉络,协助读者谱写成,⼀张中国历史的知识地图。
张宏杰是个多产的历史作者,《曾国藩的正⾯与侧⾯》、《⼤明王朝的七张⾯孔》、《饥饿的盛世》...都⼴受读者的青睐。他形容⾃⼰读书写作是信马由缰,⽬的是补充知识拼图。《简读中国史》在是他笔耕以来,最愉快的⼀次写作体验,写作期间经常有停不下笔的灵感,⼀本"中国简史"花了3个⽉就写作。以前的写作,都在为这本书作准备。
少年简读中国史明星的读后感吾国吾民,究意是怎样的?当代教育体系下,我们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的认识几乎都来自官方语境,我们中国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我们曾经领先世界上千年,然后到了近代,受尽屈辱,现在整个民族在寻求伟大复兴…数十亿人基本上对于自己的民族都是这样一个认知,我们的传统史书讲的,都是王朝更迭,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和血腥对抗。
普通民众始终是缺位的,其至连汉民族这个民族都只有在被少数民族奴役和外敌入侵时才作为实体存在。
张宏杰这本《简读中国史》,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
作作者不再以单个王朝作为叙事依据,而是以整个中华帝国作为分界来看待中国,这个视角很有趣,分界点就是在秦,秦之前是这个国家从封建到统一秦之后,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不断周而复始的内部循环,这个内部循环的主体是中央集权的不断深化,国民不断固化和封闭,附以虚幻的天朝上国的集体想象,直至近代西方通过坚船利炮彻底打醒整个民族。
我们如此优秀,为什么到了最近200年,突然就不行了?我们的文明如此灿烂怎么到了最近200年,我们成了野蛮落后的代名词?我想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在学习自己国家历史时都会碰到的疑问,很遗憾,我们的正统教育体系没有给予我们正面的答案。
我想其实这个需要回溯到人类根源上的几个问题,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究竟在这个世界处于什么位置?未来我们将去向何方?对于我们是谁,以及今天我们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两个问题,作者在这本书里做了简明而清楚的回答,尤其是将中国史置于整个世界史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确实是世界中特殊的存在,但不是最优秀的那个存在。
中国的GDP或许很长时间都保持了世界第一,但从人均GDP而言,我们从1000年以前就开始落后于欧洲,进入工业革命以后,我们人均GDP更是远远落后于欧洲,这就决定了,作为中国人的个体而言,幸福指数和存在感,从来就是落后于欧洲的。
未来我们将去向何方?作者没有明确给出他的答案,但作者指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秦以后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不受限制的阜权和庞大的官僚机构。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9年第02期名作概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揭示了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矛盾、扭曲和心力交瘁。
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
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七张面孔,就是七个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大明王朝这出历史大戏里的七个角色,每一个人都演得不容易。
作者简介张宏杰,1972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等书。
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成败论乾隆》。
经典书评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莫言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的帷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事能力。
他情商极高,善于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
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鎮定自若。
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永远成为人群的中心……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在他身上见不到一点儿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和颜悦色,彬彬有礼。
”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极熟悉的朋友,这种笔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
张宏杰的作品之所以呈现出一些特别之处,原因就在这里。
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
他不批判也不仰视,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
也仅仅因为此,那些在历代史书中伟大或者邪恶得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
关于作者张宏杰,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著有畅销书《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
关于本书本书是张宏杰以两篇研究论文为底本,对部分叙述语言进行了调整,变成适合大家阅读的历史读物。
曾国藩生前,留下了大量的家书和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收入和花销。
但是之前很少有一本书,专门研究曾国藩的经济状况。
这本《曾国藩的经济课》可以说是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角度,重新审视一位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用客观量化的方式,展现曾国藩乃至整个晚清官场的生态。
核心内容 1. 在京为官的曾国藩,为什么官运亨通却入不敷出? 2.创建湘军的曾国藩,为什么对部下挥金如土,对自己一清如水? 3. 成为总督的曾国藩,为什么克己奉公同时还在行贿受贿?前言曾国藩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大IP。
2019-2020的跨年演讲上,罗胖也引用了曾国藩的一句名言「躬身入局」。
关于曾国藩的介绍和讨论已经很多,为什么要再为你解读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呢?因为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为你讲述曾国藩,什么角度呢?就是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曾国藩生前,留下了大量的家书和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收入和花销。
但是之前很少有一本书,专门研究曾国藩的经济状况。
这本《曾国藩的经济课》可以说是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角度,重新审视一位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用客观量化的方式,展现曾国藩乃至整个晚清官场的生态。
这本书的作者张宏杰老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作家,罗辑思维有至少5期节目推荐了他的书,「每天听本书」也解读过他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张宏杰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他在大学的时候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工作多年。
一开始他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写历史,后来,张宏杰被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破格录取为历史学博士,之后又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博士后。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立意:汉字与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刻蕴含着古人的创造智慧与自我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想要给学生传递的重要精神内涵。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本课具体知识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景线索来探究汉字产生与发展历程,理清书法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体会古人的创造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进一步理解汉字书法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特殊意义与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担当,从多个维度进行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
教学目标:掌握汉字出现的原因及发演变展历程;理解书法作为自觉艺术出现的原因,通过书艺的发展历程理解时代与书法风格的关系;通过对书法与篆刻的欣赏理解其作为中国独有艺术形式的特殊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从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以及当代人的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及达成:【唯物史观】通过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梳理体现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解文字产生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如文字产生的根源的生产力的发展,体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书同文”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探究,认识到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而艺术又能反映时代风貌;在汉字书法过程探究中,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体现人的创造和价值追求,突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本课时间跨度大,在时空观上,利用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汉字起源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分析书法发展历程时,通过典型材料帮助学生将书法特点和具体的时代特征予以对应,加深对历史发展时序的理解性认识,能够把握不同时期书法艺术与相应时间、空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文物史料、口述传说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突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说、文物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不同价值,给学生强化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意识。
张宏杰曾国藩传第四卷读后感张宏杰的《曾国藩传》第四卷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
作者通过对曾国藩的生平、思想、行为和成就的全面梳理和分析,展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第四卷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曾国藩在晚清时期的活动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重要官员和湘军的创始人,积极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开展洋务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细致描绘,作者展现了曾国藩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
同时,也揭示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及晚清社会的矛盾和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深入探讨了曾国藩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曾国藩的信件、日记、奏折等文献的细致解读,作者揭示了曾国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既有着传统士大夫的忠君爱民思想,又有着开明士大夫的改革意识。
在分析曾国藩的成功和失败时,作者认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具备了坚韧不拔、深思熟虑、知人善任等优秀品质。
而他的失败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个人局限等因素的影响。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张宏杰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他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关注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曾国藩的全面梳理和分析,作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曾国藩形象。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对历史的新颖解析,如对曾国藩与儒家文化关系的探讨、对曾国藩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分析等。
这些解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曾国藩传》第四卷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参考价值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更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鲁迅笔下⿇⽊的中国⼈如何形成《中国⼈的性格历程》张宏杰,⼀个从⼩在汉地长⼤的蒙古族,作者⾝上兼具两种⽂化基因,对汉族民族性的观察视⾓独特新颖。
这本书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两个维度出发,横向⽐较了中国⼈与韩国⼈、⽇本⼈、美国⼈以及犹太⼈的民族性格,纵向分析汉⽂化与满族⽂化、蒙古族⽂化的⽂化差异,探讨了满族等民族是如何在汉化过程中失去“狼性”的,剖析了中国⼈民族性格的“⽺性”的起源。
鲁迅,柏杨等⼈都对汉民族民族性格有过深刻剖析,但却很少涉及到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个层⾯上,作者对这个层⾯形成进⾏了有意义的探索,并指出制度是造成汉民族“⽺性”和诸多“劣根性”的根本原因,并认为性格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中国⼈⾝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去努⼒。
这个论点,通过⼀系列对⽐得到证实,证据确凿,令⼈信服。
我⼀直推崇秦汉之前的汉民族性格,看看《东周列国志》就知道那时候的汉民族义⽓风发,尚武进取,务实求变,舍⽣重义;不像现在这般⾃私冷漠,互相戒备,⽂弱狡猾,重利忘义;从⼀个全世界最早讲究礼仪的民族沦落成⼀个最不讲⽂明和公共道德的民族,到底是何许能量造成如此剧变?从⼀个驰骋东亚雄⼼勃勃的民族沦落沦为⼀群东北渔猎民族脚下300年的奴⾪,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在作祟?关⼼民族与⽂化的同胞肯定像我⼀样思考过上述问题。
张宏杰的这本书做了⼀个很好的⽐喻,青春期的汉民族性格像⼀张⽩纸,洁⽩⽆暇,经过战乱,分裂,屠杀,专制独裁,灾害,民族压迫等诸多其他民族罕见的灾难⼈祸,变成⼀个揉的皱巴巴的烂纸,毫⽆可观的地⽅。
不像⽇本,能在纸张上绘画出绚丽多姿的⾊彩,引起全球啧啧称奇。
专制体制成为最⼤的桎梏,专职体制要把民众塑造成听命的奴⾪,独⽴,⾃由,尚武这些威胁专制体制的活跃因素,统统必须抹杀,并在⽂化上给予全⾯否定,各种纲常伦理应运⽽⽣,成为形象民族性格的显道德和追求,这些骇⼈的东西,今天还在影响中国⼈,⽐如“好男不当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介武夫”这些抹杀勇⽓尚武精神的教条,成为汉民族⽂弱滑头的最佳写照。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后感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后感1此书代表了大陆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分析方法对国史的解读,成一家之言,不可不读。
无论读史还是做人,切不可人云是则是,亦不可人云是则不是,凡事之真伪、历史意义等等,皆应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对比阅读大陆学者、港台学者和欧美学者的史学著作(尤其是近现代史),可以发现史家之观点常常截然不同,于是读者自身的世界观的重要性变凸显无疑。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后感2顾颉刚曾指出中国通史写得好的有七本,今天还广为流传的且极具特色的大约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还有张荫麟《中国史纲》。
以上几本书中,钱书写于1939年,由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
彼时日寇气焰正炽,国家命运悬于一线,钱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去写史,钱书文采飞扬,感情激荡,既立足高远又一针见血,确实是千古之书。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主观,且钱本人立场保守,一些史论显得迂腐,有类司马光的“臣光曰”,且行文文白交杂。
钱曾立遗嘱,其书版权未公开之前,不得出简体横排版。
故至今钱书只有繁体竖排版,书中异体字满天飞,对一般普通读者是障碍。
吕书其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证,故吕书其耐读性较差,尤其是《中国通史》,腰封上吹得满天飞,买回家一看一般读者必然不会喜欢。
吕书中国通史体例也与众不同先上篇是按“婚姻”、“族制”、“经济”等专题写的专史,非常专门,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强。
下篇是中国政治史通讲,很简略。
故只想读一本中国通史,不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吕书不是最优选择。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其实是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
文采不输钱书,客观不输吕书。
张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具体的上网可以看。
张留过洋,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故其书气象开阔博大,文字清顺流畅,简约而不简单,易于理解而不媚俗。
可惜张写到东汉张荫麟即病殁。
近年来,港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也纷纷流入大陆,今天我们也能见到一些。
这里距几种。
张宏杰:中国人的盛世情结著名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号湖南)曾说:“一般情况是,只要没有连年的战争,人口就会不断繁殖,在像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土上,未开垦的土地不断被开垦,这样,国库收入就会增加,国库收入增加了,随之朝廷就开始奢侈起来,文学也繁盛,又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建筑,以此粉饰太平。
中国的任何朝代,之所以都是在中间的第四五代出现极盛期,歌舞升平,就是这样形成的,而并不是哪个皇帝特别了不起。
”对于盛世的看法,内藤虎次郎可谓平民派了。
百姓不一定企盼盛世,但是历代统治者无疑都会有盛世的情结,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盛世的开创,不得不说和统治者有莫大的关系。
盛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
生逢盛世,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时代的最大期望。
所谓盛世,就是内无严重的政治腐败,外无迫在眉睫的敌国外患,社会治安良好,老百姓普遍能吃饱饭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大规模的盛世出现过三次,即汉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及清康雍乾盛世。
除了这三大盛世,还有过几个小规模的盛世或治世,比如东汉的“光武中兴”、隋代的“开皇之治”、明代的“仁宣之治”。
甚至在大分裂的背景下,一些角落里的小王朝也取得过不错的治理成就。
比如十六国时期南侵之前的前秦苻坚,南北朝的刘宋文帝时代,以及五代十国的后周、南唐统治下的某个时段。
然而也就仅此而已了。
虽然历代中国人梦想盛世,但盛世的出现就是这样屈指可数,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文景之治持续了近四十年。
事实上,文帝刚刚即位时,天下还相当残破,真正的盛世出现在景帝时期,并由汉武帝推向高峰。
算上武帝前期,汉代治世持续近七十年,其中盛世大约三十年。
唐代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这两个阶段并不接续。
贞观之治从627年到649年,持续二十二年,这一阶段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成就并没有超越前代。
玄宗前期的盛世之治,持续大约三十年。
只有康雍乾盛世持续时间最久,然而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算起,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止,持续也不到一百年。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张宏杰的书一贯好看,这本《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
版)也不例外。题目相当宏大,但是本书的水平和他以前的相比,相差很多。
作者用了半本书,详细描写了中国人是怎么从勇武开放走到怯懦犬儒的过程,后半本论
述专制的起源和发展,对我来说,大部分内容都知道,简单翻翻就行了。唯一有新意的,我
觉得是后面对胡适和鲁迅的论述。作者认为,鲁迅过于理想化,而且过于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一生的思想也经过几次重大转向,而胡适则始终坚持改良,立足中国的实际,为当时的执政
党提建设性意见。如果蒋介石做得太过分,胡适也会激烈地批评。但是鲁迅一贯以批评嘲讽
为主,却提不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对胡适和鲁迅的论述给了我很大教益。最近几十年,尤其是在大陆上,鲁迅的地位
被拔得很高,而胡适的地位则低多了,貌似是一个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只会写政论文章的
半吊子文人。因此在绝大部人心里,胡适的地位不仅远不如鲁迅,甚至可能不如林语堂、梁
实秋、郭沫若、巴金等人。但作者的详细论述,至少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
但纵观全书,我感觉颇为支离破碎,似乎不同章节的内容没有很好地整合,某些篇章的
内容似乎应该大量取自于其他某本书。这是我长期看书后的感受,作者旁征博引揉化观点,
和主要取自于一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书的不同部分的风格肯定不一致。看了
后记才知道,我的感觉完全得到了证实。
首先,作者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着作,里面也许有太多的感性,太多的个人化感受,
关于国民性的演说显然更粗糙一些。显然,作者也认识到这不是一本高水平学术着作。我甚
至觉得这是一本愤青水平的书。因为我觉得,对于一国国民性的探讨,除了历史文化、制度
等因素,还应该有地理、经济因素,可惜这方面探讨的都不多。尤其是地理因素,历史学有
一个重要的地理决定论思路,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主流,但我始终认为很有道理。比如在南方
人中,湖南人为什么骠悍勇武、热情洋溢但又忧国忧民?这和湖南的山水有很大关系。为什
么四川人同样热情洋溢、讲究袍哥义气但却比较安闲?也和四川的山水有关。虽然作者对中
国的地理有探讨,但我觉得远远不够。
其次,作者罗列了几十本参考资料,最重要的一本书是《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
适与鲁迅》。我觉得他引用的资料或许更有参考价值,因此把我感兴趣的罗列在下面,以后
阅读:
《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邵建 着,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秦晖关于制度与文化的系列论述
《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徐良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关于我国上古文化的入
门着作
《儒学与汉代社会风气的嬗变》,刘厚琴,(本是一篇论文,后来扩成一本书)
《论孙中山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林家有
《蒋介石国民思想述评》,栗建新
最后再说一句,我喜欢看张宏杰的书,但作者的出书速度似乎过快了。这样下去会把自
己的牌子砸掉的。常买书的人(比如我),往往会注意作者,会把一个人写的书买全(至少也会
买好几本主要的)。但如果后来发现作者开始拼凑新书(把原来的文章或书中片段重新排列组
合,适当加点新内容再出一本),或者找人写书(比如吴晓波成立蓝狮子),那么以后对该作者
的新书就会非常谨慎了。所以我对社科畅销书的作者一年一本甚至一年几本比较反感,你们
不如三年一本,读者看到觉得不错,往往会买以前的书。
比如易中天《品三国》火了之后,他以前写的《读城记》、《闲话中国人》、《品人录》等
都卖得不错,但他出名后写的《帝国的惆怅》、《易中天读史》都是读书笔记,《我山之石: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等于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扩编,水分越来越
大。现在易中天正在出版厚达37卷的《易中天中华史》,明显是想用名气继续创造销量,所
以我一本都不会买。同时,我对他的评价已经越来越低了。他的文笔不错,但明显就是想赚
钱的,所以在历史上只能是一时之学者,或者学术超男,不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多说了多说了,呵呵。在这个浮躁的世界,说这么多也没用。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