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年级物理知识汇总

8年级物理知识汇总

8年级物理知识汇总
8年级物理知识汇总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会消失,可以继续在介质中传播)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振动发声成为声源。

例如:张紧的橡皮筋的振动,刻度尺悬空部分的振动,流水的声音,敲鼓时鼓面的振动(鼓面的小纸屑的跳动),音叉的振动(可以弹开靠近的乒乓球),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是气体、固体、液体在振动发声。

2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例:岸上的人说话惊动水中的鱼,是: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传入空气(引起空气分子振动)→传入液体(引起液体分子振动)→被鱼感知。

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声。例:玻璃钟罩内正在发生的电铃,如果逐渐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当空气完全抽出时将听不到玲声(若还能听到是因为固体传声)。

3声波

声音的传播形成声波。发声体振动带动周围的介质振动,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形成声波。

4声速V气﹤V液﹤V固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

5回声

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会被反射,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反射回来的声波至少要比原声滞后0.1s到达人耳,人们才能把它们区分开,也就是人至少要离障碍物17m(340×0.1÷2=17)远才能听出回声。若与原声间隔小于0.1s,就与原声混合在一起,就会感觉到原声增强了。在屋子里讲话听起来比在室外讲话响亮就是这个道理。回声测距公式:S=vt/2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造与听觉的产生

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听觉神经(注意图)

听觉产生的途径:空气的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耳聋的分类与治疗:神经性耳聋(不易治疗)、传导性耳聋(容易治疗)

2骨传声

骨传声: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直接传到听觉神经,再传到大脑。原理:固体可以传声。例如:贝多芬耳聋后把木棒一端顶住钢琴,牙咬木棒另一端听自己弹钢琴。

3双耳效应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导致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步调等特征不同,这些差异可以让我们判断声源的方位,这就是双耳效应。

利用:双耳定位;可以录制、播放立体声音乐。

1.3 声音的特性

补充:

周期T:做重复性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重复性运动所花的时间为一个周期。单位:秒s 频率f:物体在单位时间(1秒)内完成周期性运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Hz 对于振动的物体,频率反映物体振动的快慢。

1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高。

拓展:物体振动的频率与物体本身因素(长短、粗细、松紧等)有关。如在相同情况下琴弦

越短、越细、越紧,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刺耳的声音、女生的声音尖是指音调高。管乐器:一般是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调节空气柱的长度可改变音调。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是靠固体振动发声。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

蝴蝶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我们听不到;而蚊子、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大,我们能听到。次声波与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超声波。

次声波与超声波的速度并不是比声音的速度变小或变大了,速度原理是一样的。地震、海啸、风暴一般会产生次声波,会引起介质的振动,不过人耳听不到,某些动物能听到。

2响度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代表振动能量的大小。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发声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形容响度的词: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大声喧哗、高声叫嚷、低声细语、窃窃私语。

3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我们可以靠音色辨别发声体。如:辨别不同乐器发声、辨别不同人说话。口技模仿的是音色。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包含的物理知识:乌啼、钟声到客船——振动发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音色。

1.4 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发生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就是噪声。

从环境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等级划分与危害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0dB,是指恰恰能引起人听觉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噪声的防治

根据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

声源的振动→介质(空气)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①②③

对应的三种减弱控制噪音的途径:

(1)从声源处减弱。如在车上的消声器,城区禁放鞭炮,汽车禁鸣,调小音量。(2)从传播路径中减弱。如使用吸引材料,建立隔音板,道路两旁植树造林。

(3)从入耳处减弱。如捂住耳朵、戴耳罩等。

1.5 声的利用

1声音与信息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敲铁轨听声音发现松动的螺栓,听诊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等等)

(2)回声定位: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3)声纳:把回声定位的方法应用于水中,探测水下目标,探测海底

回声测距公式:s=vt/2

2声音与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治疗结石,超声波加湿空气,超声波除尘

2.1 光的传播

1光源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

人造光源:蜡烛、白炽灯、手电筒、火把、日光灯、霓虹灯等

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但可以在透明介质中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线将发生弯曲。如: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能看到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

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①影子的形成;②小孔成像(图);③日食和月食(图)

补充:本影区、半影区、伪本影区。无影灯的原理及应用(手术室)

3光速与光年

真空中光速(空气中约等):3×108m/s 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

2.2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反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法线: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叫法线(虚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叫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课本上)。

漫反射与镜面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线经反射后,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线经反射后,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叫漫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反射定律。黑板、电影屏幕都利用了漫反射。黑板用久了变的光滑,就会出现“反光”(镜面反射)。

2.3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要求;为啥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便于观察移动的蜡烛能与像的位置完全重合。

平面镜成像特点:①成虚像②物、像等大③物点和对应的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物点和对应的像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⑤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即跟某物点对应的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

2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

①利用反射定律作图

②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1物、像对称 2反射光线的反向延线(虚线)经过像点。3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成倒立、放大的虚像或倒立、放大的实像(实际光线的汇聚)

2.4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叫折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并且分处于两种介质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3折射现象解释

①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请作出光路图);从水中看河岸上的物体或从河岸看

水中的物体,都会比实际的位置高。

②透过玻璃砖看钢笔,笔杆被分成三段

③从侧上面观察盛水水杯中的硬币,可以看到两个硬币<上面和侧面>(请作出光路图)

④盛水水杯中的筷子好像弯折了

2.5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这条光带叫光谱。色散原理是光的折射。光的色散说明:①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②不同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都向底边偏折)

2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效果图),原理:两种色光混合后产生另一种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效果图),原理:两种颜料混合后颜色是能反射的颜色,其余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了。

3物体的颜色

发光体的颜色:由它发出的色光决定;

透明体的颜色:由能透过它的色光决定,其它色光都被吸收了;如:蓝玻璃只能透过蓝光,其它色光都被吸收了,所以看到是蓝色。无色透明体能通过各种色光。

不透明体颜色:由它能反射的色光决定,其它色光都被吸收了;如:红色物体只能反射红光,其它色光都被吸收了,所以看到是红色。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红光照射白纸红字,看到红纸无字;红光照射白纸蓝字,看到红纸黑字。红光照射白衣绿裤,看到红衣黑裤。

2.6看不见的光

1光谱: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红外线、紫外线是不可见光。2红外线一切物体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吸收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特征及利用:①热作用强,可以制成浴室暖灯、红外理疗仪②穿透云雾力强,可以

制成红外摄影机、红外遥感仪③遥控器

3紫外线高温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如白炽灯、日光灯。

紫外线的特征及利用:①化学作用强,使照相底片感光②生理作用强,可杀菌,强度高时对人体有害,可致皮肤癌③荧光效应,可使荧光物质发光,用作防伪、验钞;④适量照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增强对钙的吸收。

4光的散射与雾灯

散射:地球周围的大气能够把太阳光向四面八方散射,所以眼睛能接收到各个方向射来的光。大气对光散射的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现象解释:天空是蓝色的,是因为大气对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的较多。傍晚的太阳发红,是因为傍晚的太阳要穿过更厚的大气。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剩下红光橙光穿透大气射入眼睛。红外线波长最长,,最不容易被散射,穿透云雾能力最强,传播的更远。

雾灯:红光的穿透力虽强,但一是为了与刹车灯相区别,二是因为人眼对红光的敏感程度不如黄、绿光,而绿光又表示通行,所以汽车雾灯就选用了穿透力也比较强的黄光。

3.1透镜

1透镜的种类及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相关概念

主光轴:简称主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虚线)

光心:透镜上的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光心在主轴上,一般认为在透镜的几何中心。

焦点:平行于主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平行于主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但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到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所以也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透镜的焦距f。每个透镜两侧都有一个焦点,两侧的焦距相等。3三种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岀射光线会聚于焦点;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岀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焦点

①经过焦点或从焦点出发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岀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经过凹透镜的岀射光线平行于主轴,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交于焦点。

②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光心的光线,都不改变传播方向。

3.2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照相机的构造:镜头——凸透镜;光圈——调节曝光量;快门——调节曝光时间;调焦环——伸缩镜头,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使之等于像距。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像距,物大于像。

2投影仪

投影仪构造:光源、聚光玻璃、载物台、镜头(凸透镜)、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物小于像。

3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侧,放大镜离物越远像越大,距离大到一定程度像就消失了。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光屏、长刻度尺

注意:调节尽量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屏幕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过程:调节物距(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依次为:u>2f、u=2f、2f>u>f、u=f、u<f

依次调节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u

3.5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物镜(凸透镜),物镜的焦距较小;目镜(凸透镜),目镜的焦距大于物镜的焦距;反光镜,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

载物台,是一块中央有圆孔的透明玻璃,反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物体

显微镜原理: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再用目镜把这个实像放大,就能看清微小的物体了。(二次放大)最终看到倒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结构及原理:

物镜;目镜。原理:物镜使物体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再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两次成像先缩小,后放大,最终观察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望远镜所成的像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却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好像物体被“拉近”了,视角变大了,所以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3视角:物体两端向眼睛所引的两条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越大,离眼睛越近,视角就越大。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就越大,看的就越清楚。望远镜所成的像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却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好像物体被“拉近”了,视角变大了,所以能看清远处的物体。4显微镜与望远镜的比较:

相似之处:都有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两部分组成。

不同之处:望远镜的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而且望远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所成的像更明亮。显微镜物镜成的像要成在目镜焦距以内并靠近目镜焦点处,便于从目镜观察到更大的虚像(因为放大镜是物距越大像越大)。

显微镜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最终看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最终看到倒立、缩小的虚像。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比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高1000多倍。

第四章物态变化

4.1 温度计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凭感觉确定物体的温度不可靠,准确测量温度要用温度计。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热现象。研究热现象的学科为热学。

2 摄氏温度(物理量符号t)的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叫做1摄氏度。单位:摄氏度℃;读法:37℃、0℃、-5℃分别读作37摄氏度、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或负5摄氏度。读时,“摄氏度”三个字不多不少不分开。

拓展: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和沸水的温度为100℃的前提条件都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如果气压增加,水的冰点将降低,沸点将升高(高压锅原理)。

3 热力学温度(物理量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单位符号K)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

T = t + 273.15 K

拓展1(非考试内容,仅作了解):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在压强一定的情况下,气体的温度每升高1℃,其体积增加量为在0℃时体积V0 的1/273.15,即:V= V0(1+t/273.15)。可知,在压强一定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V跟(t+273.15)成正比。于是,科学家规定了热力学温度T=t+273.15K 。这样一来,压强一定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由公式V= V0(1+t/273.15)可知,绝对0度即0 K时,对应的摄氏温度为-273.15℃是自然界低温的极限,因为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0。绝对0度不可达到(只能接近),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拓展2(非考试内容,仅作了解)华氏温度是1714年荷兰人华伦海特把一定浓度的海水(含盐)的凝固时的温度作为0℉,把纯水的凝固温度定位32℉。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

华氏度=32+摄氏度×1.8

4温度计

常见的液体温度计原理:利用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

5 其它种类的温度计:固体温度计、…

6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选对,测量前先估测待测物体的温度,然后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量程不合适,造成的结果——可能损坏温度计或测不出要测的温度;②放对,实验室温度计要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体温计使用前要将液柱甩回玻璃泡内。如果没甩,则只能测更高的体温,不能测更低的体温。体温计使用时,玻璃泡要夹在腋下并与皮肤保持充分的接触;③看对,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保持水平(平视);仰视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俯视时读数比真实值偏大;④读对,要待液柱稳定后再读数,体温计要夹5—10分钟;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读数时不能离开待测物体(液体),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温度计读数时不需要估读,只读到最小分度即可;液柱高度超过某分度值时可以四舍五入。⑤记对,把读数准确记录下来,要带单位。

4.2 熔化与凝固

1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

拓展(仅作了解):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是指在常温下的物质状态。物质的状态也不止三种,还有如:超流体、凝聚态、等离子态、液晶态等

2 熔化与凝固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吸热(放热)熔化(凝固)时固、液共存,温度不变;

非晶体加热熔化时逐渐变软,温度不断升高,最后熔化成液体;

非晶体放热凝固时逐渐变硬,温度不断降低,最后凝固成固体。

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到达熔点,②吸热。晶体凝固条件是:①温度到达凝固点,②放热。

3 常见的晶体:冰(0℃)、海波(48℃)、萘(80.5℃)、各种盐、金属、糖、味精、食盐、明矾…;常见的非晶体:石蜡、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

4 实验探究晶体(海波)和非晶体(石蜡)的熔化与凝固

海波也叫大苏打,是五水合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 的俗称。

实验器材及安装(见课本中图)、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论1:实验时烧杯中的水,可用40℃左右的温水,待测物质的温度升到40℃时开始记录,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再过两分钟后,停止加热。之后再观察、记录海波的凝固过程。

2:应选择较细的试管,以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且装入试管中的海波不宜过多。

3:对海波的加热应较缓慢,为此可在烧杯中加一支温度计,用来监测烧杯中水的温度,一般应使试管内、外温度计的示数差保持在2—3℃左右。

4:将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用点标在方格纸上,并将这些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5:分析论证:从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由图象可看出,随着不断加热,蜡的温度逐渐升高,在此过程中,蜂蜡由硬变软,最后熔化变液体。

5 晶体、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曲线

6 几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雪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4.3 液化与汽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 沸腾: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气压一定时,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

气压一定时,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气压不同时,同种液体的沸点不同。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增大,水的沸点也升高,如高压锅原理。

我们平时所说的沸点一般是指在1标准大气压下。

3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吸热

4 实验:水的沸腾

实验器材及安装(课本中图)、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用酒精灯外焰给水加热,在烧杯上盖纸板,防止热量散失,在纸板中央穿孔,用温度

计测量水温。(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沸腾前杯内气泡的变化情况。(3)继续加热并记录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记录三次,并观察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将记录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并画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关系图像。

实验现象及分析:(1)水沸腾前烧杯内壁在杯底附近,附有很多气泡,是因为此处温度较高,水汽化形成气泡,沸腾前水中形成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致没到液面就消失了,因为气泡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又液化了;(2)沸腾时,水中发声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将气泡中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说明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3)如果停止加热,沸腾就停止,说明沸腾吸热;(4)水沸腾时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水吸收的热量用来使水汽化。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1)应用火柴等点燃酒精灯,严禁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2)用完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火焰,不得用嘴吹;(3)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高。

5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也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②压缩体积,常温下压缩可以使部分气体液化。通常要使难于液化的气体液化就需既降低温度又压缩体积。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如液化气。

7 现象解释:①下雨淋湿衣服容易感冒,是因为湿衣服中的水蒸发吸热,使人体温度降低过多而着凉感冒;②洗过的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干得快,是应为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速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蒸发。③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教室时,镜片上出现“哈气”影响视线,过一段时间“哈气”自动消失了,为啥?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时放热液化,聚集在镜片上形成“哈气”;随着镜片的温度逐渐升高,镜片上液态的水逐渐蒸发变成水蒸气,“哈气”逐渐消失。④高山上的开水为啥煮不熟事物?高山上的大气压比较低(小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降低,开水的温度低于100℃,所以煮不熟食物。高山上要想煮熟食物就要用高压锅。⑤用酒精给温度计消毒,温度计的读数如何变(先降低后升高到原来度数),为啥?温度计的读数先降低后恢复。用酒精消毒时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内液体冷缩液柱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计又逐渐恢复到与环境相同温度,读数又上升。⑥夏天我们吹电扇、扇扇子为啥感觉凉快?吹电扇、扇扇子加快了人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也就加快体表水分的蒸发速度,体温下降的快,就感觉凉快。⑦用扇子扇温度计,示数会变吗?温度计内的液体被密封,扇扇子不能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不能加快蒸发,所以温度计示数不会变。⑧冬天开车时,挡风玻璃上有“哈气”影响视线,为啥?你有办法解决吗?冬天车窗关闭,车内外空气不流通,车内温度高而挡风玻璃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挡风玻璃放热液化形成“哈气”。解决办法:开空调向前挡风玻璃吹气,从而加快水的蒸发,可以消除这种“哈气”。⑨喝开水时烫嘴,向水面吹气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吗?可以降温,吹气加快了开水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速度,蒸发吸热降温。⑩冬

天呼吸时,哈出的“白气”到底是什么?“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吃冰棍时冰棍冒“白气”,为什么?“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棍后放热液化成的小水珠。早晨的露珠是液化现象吗?随着夜间气温的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附着在草木上就是露水。水蒸气烫伤和开水烫伤,哪个更严重,为什么?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烫伤液化时,要放出更多的热量。装冰冻饮料的瓶子(或杯子)的外壁“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水滴。

4.4 升华和凝华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2 升华现象:防虫的樟脑丸(萘,卫生球)逐渐变小;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利用喷出的干冰迅速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和可燃物的温度迅速降低到可燃物的燃点以下,使物体不能燃烧;人工降雨(干冰),是利用干冰迅速升华吸热,使云层温度降低,云层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雨滴;冬天洗的衣服结冰后,冰没融化衣服过一段时间也会干;冬天,背光处的积雪没有融化也在逐渐减少;白炽灯的钨丝逐渐变细;固态的碘加热后直接变成碘蒸气;

3 凝华现象:雪花的形成;冬天户外结的白霜;冰箱内壁上结的霜;雾凇的形成;冬季窗玻璃上凝结的冰花,都是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凝华成固态。你能解释“霜前冷,雪后寒”吗?灯泡的钨丝变细是升华,灯泡内壁变黑是钨蒸气遇冷凝华造成的;碘加热可以升华,遇冷就可以凝华。舞台中弥漫的“白烟雾”,是利用喷出的干冰迅速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结冰是凝固,结霜是凝华)。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 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 )、分米(dm )、 厘米(cm )、毫米(mr ) 微米(卩n ) 纟内米 (nm ) 3-i m = 1000m=100.1m=10m 1dm2 换算关系:1km = -2-3-6-9 m 1nm=10m m 1mm=10m=10m 1卩1cm=10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 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h 5 、换算关系:1mi n=60s 1h=60mi n=3600s 6 、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 数时粗心造成 的,是不该发生的, 8 、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 、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 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 作为 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 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 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 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 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 是能够避免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力的概念 1.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说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 (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的物理量符号:F 。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F。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2N。 5.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2:弹力 1.弹性和塑性 ①弹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弹簧、气球、钢尺、橡皮筋、球类等。 ②塑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面团等。 2.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4.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 (1)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提环、挂钩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3)正确使用: ①观察:测量前应该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②调试:用手拉动几次挂钩,避免摩擦或被卡壳;并确认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零;

③测量: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读数:保持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读数,视线应于刻度线相平。 知识点3:重力 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所受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即G=mg,式中g= 9.8N/k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知识点4:牛顿第一定律 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 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1)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的,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 (2)“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 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 理得出的。 (3)“或”是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 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注意】(1)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自己原来状态(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惯 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 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有惯性。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外界因素无关, 物体惯性大小就是指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4)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 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说“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3.惯性现象解释步骤 (1)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2)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他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3)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知识点5:摩擦力 1.定义: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1m=_______nm;1nm=_______m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约为:0.07 m m 、70微米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物体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4).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 1h= 60 min=_________s. 7、误差:测量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_______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响度、_________。(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跟发声体的_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_____减弱;(2)在_________减弱;(3)在_________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_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_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_________性好、_________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_____,很容易绕过_________,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 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 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分度值和量程);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铅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尤其注意: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比如一根均匀的木棒或一根均匀的铁棒都在它们的中点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故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只有两种情况: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6.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水平放置的物体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Pa),1帕=1 N/m2,表示 S F p= F= Ps; P F S=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压强,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 13. 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1.013×105帕= 76 cm水银柱高=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理解: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能够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 形变的大小相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 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 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2.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 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 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 (3)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1 2叫参照物. 3 4 5 6v=s/t 7这就是8.秒表。 1 2 3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 5.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 知识点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整理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12 简单机械 12.1 杠杆 知识点一、杠杆 1、什么是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说明:①“硬棒”不一定是直棒,只要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②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力的作用;二是能绕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撬棒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成为杠杆。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固定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 2、杠杆的五要素: 五要素物理含义 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3、八点透析杠杆的五要素 ①杠杆的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它位置。同一杠杆,使用方法不同,支点的位置也不可能不同。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②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跟杠杆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动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 ③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④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⑤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 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某个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 变,力的方向改变,力臂一般要改变。 ⑥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如果力的作用线恰好通过支点,则力臂为零。 ⑦力臂的表示与画法: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l l l ⑧ 力臂的三种表示方 式: 选择 哪种 方 式,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4、力臂的画法: 第一步:先确定支点,即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人的目的是将石头撬起,则人应向下用力,此力即为动力,用“F1”表示。这个力F1的作用效果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与动力的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杆应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的作用效果杠杆应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是石头施加给杠杆的方向向下的压力,用“F2”表示。 第三步: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将力的作用线正向或反向延长,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并标明动力臂与阻力臂的符号“l1”“l2”。 知识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在力的作用下,如果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杠杆是平衡了。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实验步骤:①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在调节时,如果杠杆的左边下沉,则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如果杠杆的右边下沉,则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简称“左沉右调,右沉左调”。 ②如图所示,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边收到钩码的作用力的大小都等于钩码重力的大小。 把支点右方的钩码对杠杆施的力当成动力F1,支点左方的钩码对杠杆施的力当成阻力F2;用刻度尺测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l1、F2、l2的数据填入实验表格中。 ③改变动力F1和动力臂l1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再做两次实验,将结果填入实验表格 实验序号动力F1/N 动力臂l1/cm 动力×动力臂 /N·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阻力×阻力臂 /N·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