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故事的舞台化演绎—浅析林兆华版与田沁鑫版话剧《赵氏孤儿》的艺术形式

历史故事的舞台化演绎—浅析林兆华版与田沁鑫版话剧《赵氏孤儿》的艺术形式

历史故事的舞台化演绎—浅析林兆华版与田沁鑫版

话剧《赵氏孤儿》的艺术形式

在《史记》的《赵世家》篇中记载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惨遭族诛之祸,赵朔与赵庄姬的遗腹子在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帮助中侥幸躲过了这场灭门惨案,这个孩子长大后,在韩厥等人的帮助下将赵氏宗族的地位恢复起来,这个故事便是“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宋元时期被纪君祥改编成元杂剧,从此广为流传。而在二十一世纪,它被林兆华、田沁鑫两位导演改编成了话剧形式搬上了舞台。经历了长时间历史的沉淀与不同形式的改编,《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现代话剧的改编上也给导演们更多的改编和演绎空间。林兆华版与田沁鑫版的话剧《赵氏孤儿》便分别以不同视点角度以及侧重为“赵氏孤儿”的故事带来新的主题意义。

关于这两版话剧,从直观的舞台场景上说,田沁鑫导演的《赵氏孤儿》注重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与东方艺术审美的结合,强调整体舞台空间的拓展。例如升降幕布、移动隔断等舞台道具的使用,田沁鑫导演通过控制它们位置的移动和变换,来塑造出不同的舞台场景与空间结构,并通过沉重的“黑”与靓丽的“红”这两种色调的运用——亮丽“红”与沉重“黑”来提炼话剧叙述的整体气氛,给观众一种直观的冷艳的视觉画面,通过舞台布景展现话剧的风格特色,从而配合情节来完成叙事上的倒序式回忆和插叙式复仇前史的讲述。

而林兆华导演则不同,他所导演的《赵氏孤儿》更体现出了他“轻内容而重形式”、“轻实在而重空灵”的新世纪导演特征,从而创造了一种唯美视觉的造型形象。该剧从直观的舞台布景上便令人叹为观止,他采用了巨大的舞台表演场地,演出开场时灰暗色凝重的危岩峭壁与红色的没有任何空档的台面构成一个大直角,营造出的舞台纵深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外在感受。他没有变换的幕布和幕板,所有的幕与场的

切换大多由灯光控制来将舞台分区,使分场切换得流畅自然、叙事紧凑。舞台在变幻莫测的灯光以及阴影的渲染下,弥漫着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气氛。同时在舞台艺术上,林兆华版多用真实的事物作为道具,让舞台上一切真实事物如实地反映现实。例如开场出现在舞台后方的一匹白马、征战场景中演员身骑战马手举战旗、最后一幕中舞台上从天而降的瓢泼大雨等,都制造了话剧舞台上少有的视觉奇观。

从叙事逻辑上说,林兆华、田沁鑫两位导演同样都把叙述重点放在了从赵家被屠岸贾灭门到赵氏孤儿死里逃生这一极具张力的前史中。林兆华版《赵氏孤儿》由剧中人物程婴的叙述开场,顺序讲述了这一事件中所牵连的人物及结局走向;田沁鑫版《赵氏孤儿》则是以孤儿的梦境和自述开场,在观众的全知视角下采用焦点人物的眼光进行叙事,但在焦点人物并不是全知叙述者,从而使得观众对人物得以重新认识和解读。比起林兆华版的顺序流畅、由因及果的完整性,田沁鑫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了临近故事结尾的地方——十六年后赵氏孤儿已经长大成人的节点,使得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序两个方向展开,让不同的情节紧密联系起来,也让叙事移情更加方便。

从情节内容与人物塑造上说,田沁鑫导演倡导“历史即当下”,她希望能借助《赵氏孤儿》话剧的现代演绎唤起当代社会的诚信。所以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下,她增加描述程婴衷肠义胆的篇幅,全力塑造了程婴这样一个有悖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弃亲生子不顾,而将他人孩子抚育成人的平民化悲情英雄角色。在当今以社会竞争为主流的残酷现实中,善良和诚信都会遭到质疑,但她提倡的依旧是程婴的义薄云天。同样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田沁鑫更注重通过人物动作的夸张来刻画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纠葛,特别注重演员的肢体语言在舞台上的表现。同时在服装裝扮上,田沁鑫版《赵氏孤儿》略有后现代装扮的感觉,通过服饰、装扮以及演员表演的内在气质展现出人物独有的精神面貌。例如在韩童生所扮演的屠岸贾这一角色中,演员头顶一头灰白色的披肩发,凌乱不整、时而挡住半边脸,身着以红、黑为主基调的服装,象征着权势与罪恶之血并存,由此通过外在的装扮展现出屠岸

贾假面下内心的阴冷与自身的折磨;而倪大红所扮演的程婴,头顶少发、身着蓝白相间的素服,衣衫褴褛却一脸严肃坚毅,展现出程婴义薄云天的大义凌然。就像田沁鑫推出的一本收录该剧本的书——《我做戏,因为我悲伤》,书中她说道:“我做戏,因为我悲伤。悲伤于现今社会的混乱,私欲的弥漫,道德底线的几近崩溃,思想的覆灭,礼节的丢失。”这版话剧就像个叛逆的摇滚女子,充满了爆发力以及重整时代的激情。

而在林兆华版《赵氏孤儿》中,“孤儿不复仇”的结尾着实是一个颠覆性的主题。在情节内容上,林兆华多处渲染赵盾与屠岸贾二十年的恩怨情仇,利用观众的同情心潜移默化中为屠岸贾杀赵氏全家找到一个合理的“复仇”借口。而这部剧中的孤儿本人迟迟未出现,等到临近结尾处出现时,他不像是赵氏孤儿本身,却更像是程婴养育多年为了复仇而长大的工具,但悲哀的是这个工具却没能完成他的使用价值。林兆华表示,他不想在这出话剧里表现“愚忠”和“愚孝”,也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邪恶,而是着力表现孤儿面对人生的两难抉择,来让该剧从“忠”与“义”的模式中转变出来,把重点放在了对于个体的反思。这个颠覆传统反思历史的结尾,更像是一个现代性的结局,对剧中那些你死我活的搏杀以及铁胆忠肠的报复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在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便成了是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里最大的悲剧人物。

由此可见,对于历史故事《赵氏孤儿》的解读,不同导演在文学改编、艺术形式以及展现的细节中都融入了独特的、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话剧乃至更多其他影视演绎之路的探索也将经历历史与现代思想的多重考验。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篇一:赵氏孤儿>读后感 在《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阴谋得逞。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篇二:赵氏孤儿读后感 最近读了《赵氏孤儿》觉得深有感触,突然有种写读后感的冲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越看越想看,恨不得马上把它看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感慨万千,很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告诉我舍友,我也试图跟她们讲这本书里到底讲什么,但是却都没成功。因为我不知道要从哪讲起,要怎么把我的思想,感慨告诉她们,把我想说的告诉她们。就算讲了,讲的时候我发现所描述的语言好苍白无力,好空洞,根本不可能把书里的情感,精彩部分告诉她们。 此事件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人物有孤儿:赵武;晋灵公:晋国的国王;太后:晋灵公的母亲;赵盾:祖父,丞相;赵朔:父亲;惠公主:母亲,晋灵公的亲妹妹;屠岸贾:义父,太尉;吴姬:二祖母;屠岸冶桓:姨妈,也是心上人。程婴:赵盾的门客等等。 赵武:刚出生没几个月父亲就被屠岸贾杀死,母亲就被哥哥逼死,成为一个孤儿。后来在程婴的掉包下,认屠岸贾为义父。小时候性格就比较怪异,没有受很好的管教,爱上屠岸冶桓,并发生性关系,从此难以自拔。对他姨妈感情之深厚,写出了不少精彩

2019初超星《古代名剧鉴赏》1

《古代名剧鉴赏》1 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说白、科介、穿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下面哪一位是《金锁记》的编剧?() A、王安祈 B、余文君 C、田沁鑫 D、张爱玲 2【多选题】戏剧的必备要素有()。 A、演员 B、编剧 C、摄影 D、舞台美术 3【判断题】 戏曲的黄金时代是清代和明代。() 4【多选题】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 A、2093202559 B、扣扣 C、网课带 D、薇信 5【判断题】 田沁鑫认为,京剧必须转型成“文学剧场”,成为一种精致艺术。() 王安祈《金锁记》与白先勇《牡丹亭》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专管歌舞的优伶叫做()。 A、伶优 B、俳优 C、优旃 D、倡优 2【单选题】汉代哪一种戏是“两个人在摔跤”?() A、都卢寻橦 B、百戏 C、斗戏 D、角抵戏 3【判断题】 戏曲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4【判断题】 “戏”在“汉代百戏”中代表的是戏曲。()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写作了《西京赋》的是()。 A、王实甫 B、关汉卿 C、崔令钦 D、张衡 2【单选题】戏剧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是()。 A、杂剧 B、农业发展 C、文化消费 D、闲暇 3【单选题】在哪个朝代小说和戏曲真正成熟?() A、宋代 B、唐代 C、清代 D、元代 4【判断题】 宋朝的杂剧类似于歌舞加上小品,是另外一种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王实甫的作品有()。 A、《西厢记弹词》 B、《西厢记诸宫调》 C、《西厢记》 D、《弦索西厢》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谁写作了《东京梦华录》这本书?()A、孟元老B、崔令钦C、白朴D、周密 3【单选题】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勾栏瓦舍”?()

历史故事的舞台化演绎—浅析林兆华版与田沁鑫版话剧《赵氏孤儿》的艺术形式

历史故事的舞台化演绎—浅析林兆华版与田沁鑫版 话剧《赵氏孤儿》的艺术形式 在《史记》的《赵世家》篇中记载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惨遭族诛之祸,赵朔与赵庄姬的遗腹子在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帮助中侥幸躲过了这场灭门惨案,这个孩子长大后,在韩厥等人的帮助下将赵氏宗族的地位恢复起来,这个故事便是“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宋元时期被纪君祥改编成元杂剧,从此广为流传。而在二十一世纪,它被林兆华、田沁鑫两位导演改编成了话剧形式搬上了舞台。经历了长时间历史的沉淀与不同形式的改编,《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现代话剧的改编上也给导演们更多的改编和演绎空间。林兆华版与田沁鑫版的话剧《赵氏孤儿》便分别以不同视点角度以及侧重为“赵氏孤儿”的故事带来新的主题意义。 关于这两版话剧,从直观的舞台场景上说,田沁鑫导演的《赵氏孤儿》注重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与东方艺术审美的结合,强调整体舞台空间的拓展。例如升降幕布、移动隔断等舞台道具的使用,田沁鑫导演通过控制它们位置的移动和变换,来塑造出不同的舞台场景与空间结构,并通过沉重的“黑”与靓丽的“红”这两种色调的运用——亮丽“红”与沉重“黑”来提炼话剧叙述的整体气氛,给观众一种直观的冷艳的视觉画面,通过舞台布景展现话剧的风格特色,从而配合情节来完成叙事上的倒序式回忆和插叙式复仇前史的讲述。 而林兆华导演则不同,他所导演的《赵氏孤儿》更体现出了他“轻内容而重形式”、“轻实在而重空灵”的新世纪导演特征,从而创造了一种唯美视觉的造型形象。该剧从直观的舞台布景上便令人叹为观止,他采用了巨大的舞台表演场地,演出开场时灰暗色凝重的危岩峭壁与红色的没有任何空档的台面构成一个大直角,营造出的舞台纵深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外在感受。他没有变换的幕布和幕板,所有的幕与场的

《赵氏孤儿》的思想二元忠义与启蒙

《赵氏孤儿》的思想二元:忠义与启蒙 作者:梁晨 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6期 [摘要]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所表现的忠义精神让世人感动,虽然它对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一剧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其展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启蒙逻辑。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显然是想合流忠义与启蒙而采取了理性自决的启蒙思想,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给观众带来了困惑,因为公共空间的游戏规则是必须有答案,否则,观众会很快抛弃所谓的理性自决,直接接受结局所暗示的道理——血腥复仇最终占了上风。 [关键词] 忠义启蒙价值取向复仇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戏剧里,《赵氏孤儿》的地位无可比拟,特别是其悲剧意义独领风骚。“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深陷囫囵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程婴救孤,这个曾经感染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故事,以其忠义、伦理和人性之艰难的关注感动着我们的祖先,也感动着我们。它不仅包含着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识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其改编成了《中国孤儿》。中国的渊源作品《赵氏孤儿》对《中国孤儿》一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国孤儿》展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启蒙逻辑。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上映后,成为改编大军中的一名新兵。导演欲将启蒙与忠义进行调和,但启蒙赢得了过程,而忠义获得了结果。 一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春秋》、《国语》、《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均有记载,其中最早的详尽记载是《史记•赵世家》,故事原型本身比较简单,后来经过史学家、戏曲家的丰富,特别是元杂剧的加工,加强了故事的审美感,情节环环相扣,也更加感人了。这种从美好愿望出发的正义之举,使得人们愿意相信。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将时间集中到灵公时,冲突也更加激烈。程婴把孤儿藏在药箱中带出宫,被把守将领韩厥发现。韩厥为保孤儿,自刎而死。程婴以自己的儿子顶替孤儿,公孙杵臼则假意收留孤儿,让程婴去通报,换取屠岸贾对程婴的信任。程婴被屠岸贾视作心腹以后,赵氏孤儿得以幸存,并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直到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文武有成,经程婴告知原委后,知道自己的身世,终于为赵氏家族复仇雪恨。 看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到底有何魔力,能让当世的义士屡屡做出牺牲自己乃至全家人生命的事来?春秋战国时代,像程婴这样的义士并不鲜见,侯赢自刎,一死以全气节,田横五百壮士体现了春秋战国最后的贵族精神。春秋战国是我们历史上最不平凡的时代,

《赵氏孤儿综述》

《赵氏孤儿》近三十年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 《赵氏孤儿》取材于春秋晋国赵朔家族遭受灭门之祸的史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进行了较大的改编。而元代纪君祥又在此基础上对故事进行了较大的改编,使得《赵氏孤儿》成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后又被改编为戏剧、小说、话剧、电影等作品,流传至今,享誉海内外。对《赵氏孤儿》的各种研究也层出不穷。总结近三十年的研究大概包括主题、人物形象、刊本研究、故事流传等几方面。 关键词:《赵氏孤儿》研究综述30年 一、主题 1、具有正义、悲剧性质的复仇说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由此看来,作者已有凸显其悲剧和复仇的创作意图。论者多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评《赵氏孤儿》称“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张铎认为《赵氏孤儿》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它通过人物的“苦难”和“毁灭”,声张正义,谴责邪恶,歌颂光明,鞭挞黑暗。 ○1商韬在分析程婴形象时认为程婴肩负如此重任救孤成功,不是没来由,是正义的力量支撑 着程婴,使他表现出舍己救人和复仇的大智大勇,《赵氏孤儿》歌颂的是忠臣义士,忠奸的冲突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的冲突,正义力量的悲壮牺牲震撼人们的灵魂。○2万颖认为《赵氏孤儿》是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3。并从戏剧冲突、语言风格、心理投射、悲壮沉雄色彩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析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还提出赵、屠岸两家的纠葛,超越了文武不和、忠奸斗争的范围。屠岸贾要杀尽晋国婴孩,这就使得仁人志士的斗争具有了解救人民危难的正义性质。 2、借古喻今说 阿英提出,“这里所说的‘赵家’,虽指的是赵盾,实际上还是影射宋朝”。○4周贻白也认为“《赵氏孤儿》一剧虽为传写古事,或另具用心,至少他借历史题材发挥他的理想,赵宋既为赵氏孤儿的后裔,则以之代表汉族,意极明显”○5,许建中认为“纪君祥用这个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有独特意义的故事创作《赵氏孤儿》杂剧,表达自己在元初的现实情怀,确有抒发民族情绪、激励民族意识、弘扬爱国热情的重大意义”。○6 这种观点一直延续,万颖认为《赵氏孤儿》剧中所表现“的忍辱负重、百折不回的复仇精神,正是元代人民不甘奴役、誓死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体现”○7。剧中公孙杵臼又有“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扶立晋室山河百二雄”的唱词,而宋朝皇帝正好姓赵,“可以肯定作者有借古讽今、鼓动人们反元复宋的创作意图。”○8陈中凡也指出“如果把它再现于舞台之上,表演于人民的面前,观众自然会联想到当前惨烈的民族斗争。”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无法回避时代的思潮,无法回避现实人生所面临的问题。○9商韬的说法较中肯:“在元朝特殊的历史情况下,作者是否可能借古讽今,这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总的倾向性来看可以,而不能专从字里行间牵强附会地寻找微言大义,即使题材的本身和作者的意图没有表示民族思想,但剧作的客观效果也可能会有的。” 3、人性说: 当代改编的戏剧、电影对《赵氏孤儿》的主题有了全新的阐释。国家话剧院版和陈凯歌○10改编为程婴不是主动献子救孤而是无奈中被迫救孤,认为程婴“被英雄”更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样可以对程婴的损己利人的行为提供更合乎人性的解释。国家大剧院版《赵氏孤儿》导演田沁鑫希望为“忠孝节义”增加人性色彩:孤儿没有执着于复仇,而是思绪混乱、迷茫。而陈凯歌的电影则把历来大快人心的复仇结局改为孤儿放弃复仇,让“冤冤相报”这种因果循环不再出现。因为在影片中孤儿复仇显然没有那么多外在的压力:庄姬为了儿子平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它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赵氏孤儿》属于以历代军事、政治斗争为题材的剧目,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它的剧目在舞台上有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演义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赵氏孤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王国维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它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 我们这里主要讲《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1.结构紧凑简练 一般戏剧在接结构上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而赵氏属于个人的一本五折。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剧本的基本情节: 故事发生在春秋晋灵公时期,晋国的文武大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要谋害赵盾,派鉏麂去刺杀赵盾,被赵盾数说一番触槐而死,西戎国进贡了一只神獒,晋灵公将恶犬赐给屠岸贾后,屠便开始训练恶犬扑食赵盾模型,百日后训练结束,屠觐见晋灵公说现有一神犬可以辨别忠贤。灵公信以为真,在殿前放开了恶犬,恶犬追扑食赵盾,恶犬虽被殿前太尉提弥明打死,赵盾却未能逃脱屠岸贾的毒手,赵家满门被抄斩,三百余口被杀。其中赵盾的儿子,晋灵公的女婿,也就是当朝的驸马赵朔而被擅杀,屠假传灵公之命,赐赵朔自尽,并囚禁了公主(赵朔的妻子)(楔子)。 (一折)赵朔的妻子生下了遗腹子取名为赵氏孤儿,为保留复仇的火种营救赵孤,赵朔的妻子将赵孤托付给草泽医生程婴后,为了程婴取得放心,公主自刎身亡。程婴将赵孤放在药箱里带出驸马府。出城时遇到屠岸贾的下将军韩厥,并被韩厥发现,韩厥早就不满屠岸贾的所作所为,韩厥放走了程婴,为了让程婴取得放心,韩厥也自杀身亡。 (二折)赵孤被程婴带出后,屠岸贾发现赵孤不见,下令将全国的一月之上,半岁之下的儿童进行诛戮,于是围绕救孤展开了一场生死的斗争,为拯救赵孤和全国的所有无辜儿童的性命,程婴决定献出了自己的独苗,公孙杵臼决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并嘱托程婴一定要将赵孤抚养长大。由程婴首告。 (三折)屠岸贾赶到太平庄搜孤,并杀掉了他认为的赵孤,公孙杵臼自杀。为嘉奖程婴,

《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

《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它是中国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作品,因在1775年被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而轰动欧洲剧坛。到了当代,“各种地方戏的改变,特别是2003年北京人艺、国家剧院、河南豫剧二团同时把赵氏孤儿搬上舞台” 之后,这个故事再一次感动了全中国。而到了2010年,《赵氏孤儿》更是被著名导演陈凯歌搬上电影荧屏,使这个古老的故事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讲述了在春秋晋灵公时期,忠心耿耿的赵盾和野心勃勃的奸臣屠岸贾“文武不和”。屠岸贾曾遣勇士刺杀赵盾而不得,后又训练神獒,以谗言混淆视听,终使赵家三百口被诛尽杀绝,只剩下赵朔之妻庄姬夫人在自缢前托付给赵家门客程婴的赵氏孤儿。当时正受命于屠岸贾在搜查赵氏孤儿的韩厥为救赵氏孤儿而自刎,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也为了赵氏孤儿的存活献出了生命。之后的二十年,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的赵氏孤儿在屠家做门客,让赵氏孤儿同屠岸贾习武。时机成熟,程婴将过去的故事和盘托出。得知真相的赵氏孤儿誓死要“还他九族屠”。最终,赵氏孤儿和当时的上卿魏绛在晋灵公的授意下除掉了屠岸贾后,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 而电影版的《赵氏孤儿》虽然依照元杂剧改编,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和主题等方面都有较多不同之处。 一、人物形象之不同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与电影版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不同,这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重要人物程婴和屠岸贾身上。 程婴在元杂剧中是赵家门客,临危受命于庄姬夫人救出赵氏孤儿,而在电影中他只因机缘巧合才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在元杂剧中他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而在电影中他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屠岸贾。 元杂剧中的程婴是忠义的化身。他本可以在庄姬自缢后抛下赵氏孤儿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他却冒着全家被处斩的危险救了赵氏孤儿。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又为了国中一百多个婴儿的生命,他甚至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假装做赵氏孤儿,让公孙杵臼向屠岸贾告发他,以他二人之死换来赵氏孤儿的安全,以此不负赵家之托。为了让屠岸贾相信,他强忍内心的悲痛,杖打公孙杵臼;为了不让屠岸贾察觉甚至在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屠岸贾“剁了三剑”之时,只能把泪水往肚子里咽。在这之后的二十年,程婴独自背负着骂名,忍辱在屠岸贾家中做门客。看着赵氏孤儿在屠岸贾身边无忧无虑地慢慢长大,他却“踌躇展转,昼夜无眠”。他始终记得庄姬的嘱托,记得赵家三百条人命,记得那些屈死的忠良,记得那年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最后他将所有的事情告诉赵氏孤儿时,他“垂泪不止”,因这泪中有二十年的艰辛苦楚,有着非常人所能承载的精神压力。元杂剧中的程婴为了忠义奋不

先锋话剧的不同表达

先锋话剧的不同表达 摘要:先锋话剧的代表林兆华导演和田沁鑫导演2003年同时将《赵氏孤儿》将这段 历史搬上话剧舞台,传递出不同角度的人性关怀,并且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关键词:先锋话剧、《赵氏孤儿》、林兆华、田沁鑫 话剧外来戏剧形式,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发展,它的时代性往往可以让 我们在艺术欣赏中反思、叹息亦或惊喜。一代代话剧艺术家不断探索使话剧丰富和发展。 先锋话剧作为我国话剧发展的里程碑,大胆颠覆传统戏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 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 善美的追求等内容,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话剧这门综合艺术。作 为先锋话剧的代表林兆华导演和田沁鑫导演2003年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历史剧 《赵氏孤儿》,将这段历史搬上话剧舞台,有些认为是同台对垒,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两人虽同属先锋话剧流派、同样的剧本素材但是却传递出不同角度的人性关怀,并且都得 到了观众的认可,这不仅是两位导演的成功更是先锋戏剧发展的成功。 林兆华认为戏曲《赵氏孤儿》是舞台表演的典范之作,把该剧排成话剧不仅能弘扬中 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能给话剧界带来新的启示、注入新的活力。而田沁鑫更加直率地说:“《赵氏孤儿》是中国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在西方影响最大的悲剧。由此可见两者的侧重 点并不相同。林兆华完全颠覆了《赵氏孤儿》复仇的传统内涵,在戏的后半段“孤儿”才 上场,结尾让“孤儿”放弃了上一辈的所有恩仇,这是“孤儿”对自身命运的一次自主的 抉择。于是,无论是忠义的程婴,还是杀戮赵氏满门的屠岸贾,都被“孤儿”抛在了身后,当程婴给“孤儿”讲述十六年前的往事时,“孤儿”非但没有被感动去报仇,反而说“这 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程婴等一系列一切与复仇有关的牺牲和努力都被湮没在了历史 的大潮之中,成了真正的悲剧人物,很多人说他这种处理未免有些让人绝望。也有人觉得 这是一种对于封建思想、对愚忠愚孝的否定。我认为林兆华眼中真正的悲剧不在于满门抄斩、不在于营救孤儿,而在于程婴的殚精竭虑、步步为营却被孤儿的一句话彻底否定,从 而展现了人类纷争的无意义,和个人私欲在历史中的渺小。田沁鑫的话剧《赵氏孤儿》将 矛盾点集中在“庄姬”身上,并且淡化了恶人的可憎,剧中屠岸贾是天下纷争时代中雄心 勃勃的武将,醉心于成就功业、流芳百世。并且将笔墨着重描绘于程婴因为在混乱中的轻 轻一诺就能为之出生入死,这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遗忘了的诚信,是我为之动容的所在。” 田沁鑫有感于现今社会的私欲弥漫、思想泯灭、礼乐丢失现状,一直倡导“历史即当下”,在剧中贯穿了“失义人心不在,失信正道不存”,她谈起《赵氏孤儿》说:“现代都市人 面对的是以商业社会竞争为主流的残酷现实,善良和诚信本身都会遭到质疑,越是单纯的 东西越难以被相信。”可见她希望借助《赵氏孤儿》唤起人们的诚信,来重塑社会道德。 先锋戏剧注重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与东方艺术审美的结合,并且强调舞台空间的扩展。 田沁鑫版《赵氏孤儿》以孤儿的梦境和自述开场,没有顺序或倒叙叙说故事,而是把叙述 的起点安排在临近故事结尾十六岁的孤儿已经长大成人的节点,使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

《赵氏孤儿》千年成长史

《赵氏孤儿》千年成长史 打开文本图片集 赵氏孤儿的故事流转千年,如小姑娘的脸,任人装扮成无数模样,有无限变化的可能。如今,经陈凯歌之手打造的电影《赵氏孤儿》粉墨登场 一个从出生就无父无母的孩子,身上背负着延绵三代的家族仇杀,他的成长就像逐渐拉满的弓弩……《赵氏孤儿》在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大故事。上至《春秋》、《左转》,下至越剧、川剧近20种民间戏曲,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把这个无父无母孩子的故事,演绎出了无数版本。 在时间的长河中,《赵氏孤儿》非但没有褪色,至今仍在任人装扮成各种模样。12月4日,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上映。 孤儿穿越千年,完成了他新的轮回与蜕变。 孤儿前世 单从戏剧演出上看,《赵氏孤儿》最早的剧本是元代纪君祥的杂剧作品《冤报冤赵氏孤儿》。讲述的故事,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孤儿成长记”:春秋时期晋灵公手下文武重臣争权夺利,武将屠岸贾眼见文官赵盾势力日大,于是设计陷害,杀尽他满门三百余口。赵盾儿子赵朔虽是驸马也不能幸免,所幸公主庄姬已有身孕,生下男丁,让赵家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 但屠岸贾得知后,要将赵氏孤儿一并除掉。极具正义感的草泽医生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将赵氏孤儿救出,程婴说服宫门守将韩厥,大义放行,韩厥则慷慨自刎。为骗过屠岸贾,公孙也不惜献身,程婴则毅然舍弃亲子,让屠岸贾误以为程婴之子就是赵家后代。除掉程婴之子后,屠岸贾以为后患终除,大喜之下将赵家孤儿认作义子。

程婴在孤儿长大成人后,把当年赵家险被灭门的血泪冤仇,画成一个手卷,将那轰轰烈烈的忠奸善恶故事和为救孤儿舍命的忠臣良将讲述给他听,最后直言相告,那画中作奸犯恶的就是他的义父屠岸贾。孤儿得知自己身世后,并没有丝毫犹豫,仞刀杀死仇人屠岸贾。一部血淋淋的复仇记由此定格。 虽然此后越剧、川剧、蒲剧等剧目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多有表现,但很多人更为熟知的则是京剧中的那出《搜孤救孤》。戏中,有一段程婴请求妻子舍弃亲生子的“娘子不必性太烈”,唱得哀婉凄凉,颇为悲壮。 《搜孤救孤》能够大放异彩,有个人功不可没——一代名伶孟小冬。1947年9月,有“上海滩皇帝”之称的杜月笙,假陕西水灾义演暨贺自己60岁生日之名,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举办了7场赈灾义演,3场生日堂会。素有“冬皇”美誉的孟小冬,于7、8两日应邀连演两场《搜孤救孤》。该剧经孟小冬一唱而红,成为余派老生精典之作。 当年演出时,就在孟小冬缓步走到台口,口唱“屠贼做事心太狠,三百余口赴幽冥”时,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因为没有买到票,正在过道的加凳上仔细观看。看到动情处,马连良情不自禁大声喊好。 据说此后多年,马连良一直没有唱过孤儿的故事。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他才和裘盛荣、张君秋联袂演出以京剧《搜孤救孤》为基础,汲取了秦腔等其他地方戏曲的精粹而改编的新编历史剧《赵氏孤儿》,从此这个故事就在京剧中定格了。 《赵氏孤儿》不仅在国内传唱颇广,也是第一部传入法国的中国戏剧。1734年在中国居住多年的法国传教士马若赫,在巴黎的一本杂志上首次发表了《赵氏孤儿》的片段译文,之后,当地的法文杂志《中国通志》上又全文刊载。 这些文字刚巧被对中国文化深感迷恋的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看到,“搜孤救孤”事件经其改编成为全新歌剧《中国孤儿》。

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

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 电影《赵氏孤儿》 第25卷第4期 2011年8月 山西大同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 ol_25N0.4 Aug2011 文章编号:1674—0882(2011)04—0045—04 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 徐翠I’ (1.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2.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 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 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 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关键词:《赵氏孤儿》;纪君祥;陈凯歌;传统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1237.1文献标识码:A 电影《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2010年)根据元 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 儿》)改编而成.从舞台到影像,传播形式的变化可 谓翻天覆地.在表现”赵氏孤儿”故事原型时,不同 的传播形式都晕染着强烈的时代风韵,选择不同的 叙事策略,传达迥异的精神旨趣.将二者进行比 较,我们不仅可以管窥赵氏孤儿故事演变的历史过 程,也能够体察当代电影艺术传播中传统文化价值 的得失. “赵氏孤儿”本事见于《左传》,至西汉司马迁 《史记?赵世家》,这一故事的基本形态得以确立, 君臣矛盾演变成忠奸矛盾:赵盾卒后,屠岸贾矫以 君命灭赵氏全族,赵朔遗孤由程婴救出得脱.为保 全赵氏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取他人婴儿冒 充孤儿藏于公孙处,并由程出卖于屠岸贾.公孙与

高子文:被解放了的赵氏孤儿——备考资料

被解放了的“赵氏孤儿” 高子文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以下简称RSC)的《赵氏孤儿》是RSC制作的世界经典作品改编三部曲的其中一个。另两个被改编的作品分别是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和布莱希特的《伽利略》。该剧由詹姆斯·芬顿(James Fenton)编剧,格里高利·多伦(Gregory Doran)导演,2021年11月至2021年3月期间,上演于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斯福小镇的天鹅剧场(Swan Theatre)。译者陈恬与我有幸现场观看了演出。天鹅剧场仿照伊丽莎白时代剧场所建,舞台深入观众席,两侧各有长长的附台作演员上下场之用。我们所看的那场正好是整个戏剧季的最后一场,座无虚席。本以为这不过是西方人对东方戏曲作品误读的一次尝试,却没想到,这个演出彻底击碎了存在于我内心所谓的“东”与“西”的执念。这不是一个东方的戏,或西方的戏,这只是一个好戏。这个好戏健康、直接,令在场的英国观众唏嘘不已,令我们这些即便熟悉故事的中国人也不禁热泪盈眶。问题随之而来:《赵氏孤儿》是一个不断被讨论、被改编的故事,我们自己做的版本就有很多,为什么到英国人手里,能够焕发出这样独特的魅力? 一 赵氏孤儿事实上是一个不太容易被现代人喜欢的故事,主要原因在于“忠义”的观念在传统的《赵氏孤儿》戏剧中实在是太强烈了。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宣扬一种礼教观念──这类戏剧并不少──那么它根本不会引起现代人的关注。问题是,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包含了某些超出礼教的成分。具体来说,主要是两个事件:一,程婴为救孤儿献出自己的儿子。二,孤儿得知真相后对养父屠岸贾的仇杀。原本,这两个事件的设置是为了强化为忠义献身与为家族复仇的义无反顾,亲子可以死,养父可以杀,这两个事件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两个事件却慢慢跃出了原本故事的框架,变成了整个戏中非常突兀的部分。亲子怎么可以死?养父怎么可以杀?这种突兀拨动了现代人的神经。新世纪以来,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 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民族音乐剧的一种形式,它以音乐、剧本、舞台美术、服装、灯 光等艺术手段,把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情感表现等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 精髓和价值观念。在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上,中国民族歌剧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题材 1.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 中国民族歌剧的主要题材来自中国历史,包括民族英雄、传奇故事等。比如《赵氏孤儿》、《红楼梦》、《沙家浜》等都是源于中国传统的故事或者是民间传说。 2.现代题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族歌剧开始涉及到现代题材,呈现出开放、包容、自信、创 新的气息。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红旗飘飘》等歌剧,强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瞬间,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断进步奋斗的形象。。 3、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歌剧在题材上也不乏描绘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创作。比如《茶花女》《红 梅馆》等歌剧,从舞台美术、服装、音乐等方面贴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观众 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 二、音乐艺术特点 1.中国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中国味道,其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音乐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特点,包括器乐演奏、民族唱腔、打击乐器等,体现出中国古 典音乐的深厚底蕴。此外,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也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展示出多元化和 现代化的音乐气息。 2.音乐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 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风格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音乐和情节的表现直接影响观众对故 事人物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音乐高潮的设计、对话对唱的配合以及不同角色的音乐上的差 别等,都能够更好地呈现出剧情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塑造。 3.歌唱技巧 歌唱是歌剧表现的关键,中国民族歌剧在歌唱技巧方面,相较于传统戏曲和流行歌曲,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民族唱腔、发声技巧等。在演唱上,民族唱腔的运用既强调了 音乐的美感、音律的和谐,也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最新-浅谈田沁鑫戏剧艺术特点 精品

浅谈田沁鑫戏剧艺术特点 2003年金秋10月,上海美琪大剧院上演了国家话剧院携来的话剧《赵氏孤儿》。 这出戏改编自元杂剧家纪君祥的名著《赵氏孤儿》。 此剧以其新颖而又震撼人心的手法征服了沪上的众多观众及戏剧研究人士。 在上海乃至全国掀起了一阵波动,人们似乎又重新看到了话剧的力量与希望所在。 这出戏的导演正是国家话剧院的青年导演田沁鑫。 田沁鑫,199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迄今为止导演话剧5部《断腕》1997,《驿站桃花》1998《生死场》1999《狂飙》2001和《赵氏孤儿》2003。 其中自编自导的《生死场》成为1999年轰动中国剧坛的力作,获2000年戏剧界戏剧文学奖最高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 她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中国最有潜力的舞台剧导演。 ①田沁鑫作为一位年青的导演,其自编自导的五部话剧与时下的一些先锋戏剧派的导演迥然有别,少了形式上的新奇古怪,也没有时下一些年轻导演身上的浮躁。 其五部话剧每一推出皆引起轰动,每部叫好。 在今天的话剧市场下作为一位年青的导演有何能耐推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话剧。 带着这些疑点,我想就田沁鑫及其自编自导的剧目做一些探讨。 一、借历史故事,抒发现代人情怀。 纵观田沁鑫的戏剧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即是她的戏剧多取自于历史的题材,或改编自反映过去时代生活的戏曲和小说。 为什么田沁鑫如此热衷于历史题材呢?历史给了田沁鑫怎样的感同身受?《赵氏孤儿》改编自元代著名杂剧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几百年来各种戏曲版本演绎的《赵氏孤儿》长演不衰。 元杂剧《赵氏孤儿》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晋国忠臣赵盾门客中有个叫程婴的义士,为报主恩,在赵家被奸贼屠岸贾所害获满门抄斩之罪时,让自己的亲子顶替赵氏孤儿受死,十六年后,赵氏孤儿长大得知义父屠岸贾即是让赵家满门抄斩的奸贼,遂斩屠岸贾为赵家报仇。

置换变形、复仇母题与象征意象

置换变形、复仇母题与象征意象 《赵氏孤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如何理解“赵氏孤儿”现象,尤其是在上演的不同版本中,采用了不同的改编和解构策略,这种改编和解构又意味着什么?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赵氏孤儿》从历史到故事传说的演绎过程,从戏曲到话剧的改编过程,是一种母题的置换变形;《赵氏孤儿》表现的是复仇的神话母题,但是在话剧改编中消解了复仇的问题;《赵氏孤儿》的舞台空间,是一个不断仪式化的过程。 赵氏孤儿;置换变形;复仇母题;象征意象 I207.419A007606 《赵氏孤儿》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范本,我们可以从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来进行探讨,它牵涉到历史、社会和空间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赵氏孤儿》是历史剧,如果从空间的意义上说,就是历史的空间;其次,《赵氏孤儿》又是一个复仇剧,从原型的角度来说,隐含着原型母题;第三,《赵氏孤儿》又可以说是象征剧,从舞台空间上说,是具有仪式性的。本文试图从置换变形、复仇母题和象征意象三个方面来对《赵氏孤儿》进行阐释。 一、置换变形:故事的历史演变 加拿大文化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认为,文学发展的演变规律的线索在于母题的“置换变形”(displacement)。“displacement”这个概念是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借用来的,又译移位、移置或移用。是指无意识的移置、换位或转换的意思。弗莱指出,现实主义的虚构作品中存在的神话结构,要使人信以为真则会涉及某些技巧问题。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所用的手段皆可以划归“移用”(displacement)。我们论述了戏剧的基本原型是生与死,那么我们可以以此置换出一系列母题。卡西尔说,“神话幻想”创造出来的情感表现为“爱与恨、恐惧与希望、欢乐与忧伤”,这是一种“特殊的表象世界”。我们可以根据“爱与恨”置换出复仇的母题,这是一种自然的法则,根据“恐惧与希望”置换出乱伦的母题,这是一种生命的法则,根据“欢乐与忧伤”置换出弃妇的母题,这是一种伦理的法则。 《赵氏孤儿》故事的演绎,几乎走的就是一个从历史到故事传说的演绎过程,是一种母题的置换变形。母题演绎,一般经历从基型、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和《白蛇传》、《梁祝》等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戏曲不同,它是以历史的真实故事作

林兆华版地《赵氏孤儿》地剧本

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的剧本〔金海曙〕时间:春秋时期。地点:晋国王宫、公主寝宫、赵盾府、屠岸贾府、公孙杵臼府。人物:程婴、赵盾、公主、程婴妻、灵辄、赵母、魏绛、公孙杵臼、韩厥、赵朔、提弥明、晋灵公、屠岸贾、顾侯、太后、、屠勃(赵氏孤儿) 、韩二、妓女,各府仆人、家将、丫鬟,王宫里的宫女、太监,骁骑营部属与狗(西域灵獒) 。〔人物简介:赵盾和屠岸贾均为本剧主要人物。与屠岸贾相比,赵盾要显得儒雅一些,并始终占有政治上的优越地位,仕途上没有受过大的挫折和伤害。他思虑周详、细致,说话慢。屠岸贾如此由于二十年前被先王发配西域大漠,性格变得阴鸷、坚决,下手快狠、不留余地。作为政治老人的公孙杵臼资历深厚,讲话也有点玄,在利益上与赵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晋灵公如此是刚上台的青年政治家,有抱负,说话直接,但也很政治。赵母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爽快透彻。顾侯是屠岸贾的忠实门客,狭隘、心怀仇恨,但在第一场中,暂时还轮不到他说话。其余如韩厥、提弥明、魏绛等如此为碌碌官僚,各有各的小算盘。程婴是赵盾门客,和赵家渊源深厚,富有诗人气质,做事利落。此人将贯穿《赵氏孤儿》全剧, 对全剧主题呈现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第一幕〔黑暗中响起程婴的声音。程婴我就要当爹了,不容易啊,已经四十岁了。那么多年,我就是想要一个孩子,这孩子过几天就要生下来,我反而变得忧心忡忡、忐忑不安,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才好。生于乱世,祸福难知! 这些日子,我每天都要做很多很多梦,每次在梦中,也都会有一个孩子。他从我的眼前跑过去,然后就消失在茫茫的黑暗里。每次,他一消失,就再也没有回来。这真是一个不吉祥的兆头,我知道,这非常不吉祥! 这些梦像是想要告诉我些什么,可我却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我只能为这孩子祷告,苍天赐福! 〔灯光亮。赵盾府。一边是寿宴大厅,一边是赵盾书房。仆人穿梭忙碌操办赵盾母亲的七十寿宴。赵盾在书房里写字。程婴站在一旁。赵盾就要当爹了嘛,你想得太多啦。程婴在下中年得子,喜出望外,请赵丞相赐名。赵盾你刚刚说到乱世,说得好啊。如今诸侯争霸,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谁也不知道这睡一觉醒来,明天的世界,又会变成怎样。我看你这孩子,就叫程勃吧。〔赵盾写条幅,八个大字: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赵盾这给了你吧。程婴谢丞相。(端详条幅) 真是好字! 赵盾去看看老太太起来了没有。程婴是。赵盾看到赵朔,就让他过来。程婴我这就去找。赵盾不忙。老太太寿宴要紧,一会儿客人多,别太乱了。程婴是。〔程婴妻和公主两个孕妇在寿宴大厅上亲密地说话。听不清她们在说些什么,但偶尔能听见她们的笑声。〔程婴从书房出来,步入寿宴大厅。程婴(对妻子) 你别老缠着公主,让她歇歇。公主(笑) 是我让你媳妇跟我说话的,解解闷,你可别瞎操心。程婴妻别理他,他就是喜欢多管闲事。〔灵辄上。程婴灵公公来得早啊,别的客人可都还没到哪。灵辄小人就是想着第一个来给老太太拜寿的。程婴谢灵公公。灵辄(取出寿礼) 这是两颗南海的夜明珠,算小人给老太太的一点心意。程婴(接礼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