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障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附录A matlab程序

!!故障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附录A matlab程序

!!故障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附录A matlab程序
!!故障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附录A matlab程序

A.1 传递距阵法分析程序

%main_critical.m

%该程序使用Riccati传递距阵法计算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及振型

%本函数中均采用国际单位制

% 第一步:设置初始条件(调用函数shaft_parameters)

%初始值设置包括:轴段数N,搜索次数M

%输入轴段参数:内径d,外径D,轴段长度l,支撑刚度K,单元质量mm,极转动惯量Jpp[N,M,d,D,l,K,mm,Jpp]=shaft_parameters;

% 第二步:计算单元的5个特征值(调用函数shaft_pra_cal)

%单元的5个特征值:

%m_k::质量

%Jp_k:极转动惯量

%Jd_k:直径转动惯量

%EI:弹性模量与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的乘积

%rr:剪切影响系数

[m_k,Jp_k,EI,rr]=shaft_pra_cal(N,D,d,l,Jpp,mm);

% 第三步:计算剩余量(调用函数surplus_calculate),并绘制剩余量图

%剩余量:D1

for i=1:1:M

ptx(i)=0;

pty(i)=0;

end

for ii=1:1:M

wi=ii/1*2+50;

[D1,SS,Sn]=surplus_calculate(N,wi,K,m_k,Jp_k,JD_k,l,EI,rr);

D1;

pty(ii)=D1;

ptx(ii)=w1

end

ylabel(‘剩余量’);

plot(ptx,pty)

xlabel(‘角速度red/s’);

grid on

% 第四步:用二分法求固有频率及振型图

%固有频率:Critical_speed

wi=50;

for i=1:1:4

order=i

[D1,SS,Sn]=surplus_calculate(N,wi,k,m_k,Jp_k,Jd_k,l,EI,rr);

Step=1;

D2=D1;

kkk=1;

while kkk<5000

if D2*D1>0

wi=wi+step;

D2=D1;

[D1,SS,Sn]=surplus_calculate(N,wi,K,m_k,Jp_k,Jd_k,l,EI,rr);

end

if D1*D2<0

wi=wi-step;

step=step/2;

wi=wi+step;

[D1,SS,Sn] =surplus_calculate(N,wi,K,m_k,Jp_k,Jd_k,l,EI,rr);

End

D1;

Wi;

If atep<1/2000

Kkk=5000;

end

end

Critical_speed=wi/2/pi*60

figure;

plot_mode(N,l,SS,Sn)

wi=wi+2;

end

%surplus_calculate,.m

%计算剩余量

%(1)计算传递矩阵

%(2)计算剩余量

function [D1,SS,Sn]= surplus_calculate(N,wi,K,m_k,Jp_k,Jd_k,l,EI,rr); % (1)计算传递矩阵

%===============

%(a)初值设为0

%===============

for i=1:1:N+1

for j=1:1:2

for k=1:1:2

ud11(j,k.i)=0;

ud12(j,k.i)=0;

ud21(j,k.i)=0;

ud22(j,k.i)=0;

end

end

end

for i=1:1:N

for j=1:1:2

for k=1:1:2

us11(j,k.i)=0;

us12(j,k.i)=0;

us21(j,k.i)=0;

us22(j,k.i)=0;

end

end

end

for i=1:1:N

for j=1:1:2

for k=1:1:2

u11(j,k.i)=0;

u12(j,k.i)=0;

u21(j,k.i)=0;

u22(j,k.i)=0;

end

end

end

%============

%(b)计算质点上传递矩阵―――点矩阵的一部分!

%============

for i=1:1:N+1

ud11(1,1,i)=1; ud11(1,2,i)=0; ud11 (2,1,i)=0; ud11(2,2,i)=1;

ud21(1,1,i)=0; ud21(1,2,i)=0; ud21 (2,1,i)=0; ud21(2,2,i)=0;

ud22(1,1,i)=1; ud22(1,2,i)=0; ud22 (2,1,i)=0; ud22(2,2,i)=1;

end

%============

%(c)计算质点上传递矩阵―――点矩阵的一部分!

%============

for i=1:1:N+1

ud12(1,1,i)=0;

ud12(1,2,i)=(Jp_k(i)-Jd_k(i))*wi^2; %%%考虑陀螺力矩

ud12(2,1,i)=m_k(i)*wi^2-k(i);

ud12(2,2,i)=0;

end

%============

%(d)以下计算的是无质量梁上的传递矩阵―――场矩阵

%计算的锥轴的us是不对的,是随便令的,在后面计算剩余量时,zhui中会把错误的覆盖掉

%============

for i=1:1:N

us11(1,1,i)=1; us11(1,2,i)=1(i); us11 (2,1,i)=0; us11(2,2,i)=1;

us12(1,1,i)=0; us12(1,2,i)=0; us12 (2,1,i)=0; us12(2,2,i)=0;

us21(1,1,i)=1(i)^2/(2*EI(i)); us21(1,2,i)=(1(i)^3*(1-rr(i))/(6*EI(i)); us21(2,1,i)=1(i)/EI(i);

us21(2,2,i)=1(i)^2/(2*EI(I));

us22(1,1,i)=1; us22(1,2,i)=1(i); us22 (2,1,i)=0; us22(2,2,i)=1; end

%============

%此处全为计算中间量

%============

for i=1:1:N+2

Su (1,1,i)=0; Su (1,2,i)=0; Su (2,1,i)=0; Su (2,2,i)=0;

Sn(1,1,i)=0; Sn (1,2,i)=0; Sn (2,1,i)=0; Sn(2,2,i)=0;

SS (1,1,i)=0; SS (1,2,i)=0; SS (2,1,i)=0; SS (2,2,i)=0;

end

for i=1:1:2

for j=1:1:2

SS1(i,j)=0;

Ud11(i,j)=0; Ud12(i,j)=0; Ud21(i,j)=0; Ud22(i,j)=0;

Us11(i,j)=0; Us12(i,j)=0; Us21(i,j)=0; Us22(i,j)=0;

end

end

%============

%(e)调用函数cone_modify修改锥轴的传递矩阵

%============

cone_modify(4,wi);

cone_modify(5,wi);

cone_modify(6,wi);

cone_modify(7,wi);

cone_modify(8,wi);

cone_modify(16,wi);

cone_modify(17,wi);

cone_modify(18,wi);

cone_modify(19,wi);

cone_modify(22,wi);

cone_modify(24,wi);

%============

%(f)形成最终传递矩阵

%============

%Ud11 Ud12 Ud21 Ud22 为最终参与计算的传递矩阵

for i=1:1:N

u11(:,:,i)=us11(:,:,i)*ud11(:,:,i)+us12(:,:,i)*ud21(:,:,i);

u12(:,:,i)=us11(:,:,i)*ud12(:,:,i)+us12(:,:,i)*ud22(:,:,i);

u21(:,:,i)=us21(:,:,i)*ud11(:,:,i)+us22(:,:,i)*ud21(:,:,i);

u22(:,:,i)=us21(:,:,i)*ud12(:,:,i)+us22(:,:,i)*ud22(:,:,i);

end

u11(:,:,N+1)=ud11(:,:,N+1); u12(:,:,N+1)=ud12(:,:,N+1);

u21(:,:,N+1)=ud21(:,:,N+1); u22(:,:,N+1)=ud22(:,:,N+1);

for i=1:1:2

for j=1:1:2

SS1(i,j)=0;

end

end

for i=1:1:N+1

ud11= u11(:,:,i); ud12= u12(:,:,i); ud21= u21(:,:,i); ud22= u22(:,:,i);

SS(:,:,:i+1)=( ud11* SS1+ ud12)*inv(ud21* SS1+ ud22);

Su(:,:,i)= ud21* SS1+ ud22;

Sn(:,:,i)= inv(ud21* SS1+ ud22); %计算振型时用到

SS1=SS(:,:,i+1);

end

%======(2)计算剩余量======

D1=det(SS(:,:,N+2);

for i=1:1:N+1

D1=D1*sign(det(Su(:,:,i)); %消奇点

end

%======(2)不平衡响应值EE======

EE(:,:,n+2)=-inv(SS(:,:,N+2)*PP(:,:,N+2);

for i=N+1:-1:1

EE(:,:,I)=Sn(:,:,i)*EE(:,:,i+1)-Sn(:,:,i)*UF(:,:,i);

end

A.2 碰摩转子系统计算仿真程序

%main.m

%该程序主要完成完成jeffcott转子圆周碰摩故障仿真

%===========第一步:设置初始条件

%rub_sign:碰摩标志,若rub_sign=0,说明系统无碰摩故障;否则rub_sign=1 %loca: 不平衡质量的位置

%loc_rub: 碰摩位置

%Famp: 不平衡质量的大小单位为:[g]

%wi: 转速单位为:[rad]

%r: 偏心半径单位为:[mm]

%Fampl: 离心力的大小单位为:[kg,m]

%fai: 不平衡量的初始相位[rad]

clc

clear

[rub_sign loca loc_rub Famp wi r Famp1 fai]=initial_conditions

% 第二步:设置转子系统的参数值

%N:划分的轴段数

%density: 轴的密度单位为:[kg/m^3

%Ef: 轴的弹性模量单位为:[Pa]

%L: 每个轴段的长度单位为:[m]

%R: 每个轴段的外半径单位为:[m]

%ro: 每个轴段的内半径单位为:[m]

%miu: 每个轴段的单元质量[kg/m]

[N density Ef L R Ro miu]=rotor_parameters

% 第三步:设置移动单元质量距阵,移动单元质量距阵,刚度单元质量

距阵和陀螺力距距阵

%Mst: 移动单元质量距阵

%Msr: 移动单元质量距阵

%Ks: 刚度单元距阵

%Ge: 陀螺力距单元距阵

[Mst: Msr Ks Ge]=Mst_Msr_Ks_Ge(N,density,R,Ro.L.Ef,miu)

% 第四步:距阵组集

%M:总的质量距阵

%K:总的刚度距阵

%G: 总的陀螺力矩距阵

[M G K]=M_G_K(N,Ef,R,Ro.Mst,Msr,Ge,Ks,miu,L)

% 第五步:加入支撑刚度和阻尼

[K C D Ax]=K_D(N,K,M,G)

% 第六步:用Newmark方法进行计算

%Fen: 每个周期内的步数

%ht: 每步的长度

ut1=[];

xt1=[];

yt1=[];

N3=(N+1)*4;

Fen=100;

ht=2*pi/wi/Fen;

gama=0.5; beita=0.25;

a0=1.0/(beita*ht);al=gama/(beita*ht);a2=1.0/(beita*ht);a3=0.5/beita-1.0;

a4=gama/beita-1.0;a5=ht/2.0*(gama/beita-2.0);a6=ht*(1.0-gama);

a7=gama*ht;

for i=1:1:N3

F(i,1)=0;

end

for i=1:1;N3

yn(i:1)=0;

dyn(i:1)=0;

ddyn(i:1)=0;

end

t=0;

for n=1:1:Fen*80

t=t+ht;

n;

for i=1:1:30

newmark_newton_multi

end

if mod(n,100)==1

n

end

if n>Fen*60

for i=1:1:N+1

x(i,1)=yn(i*4-3,n)*le6;

y(i,1)=yn(i*4-2,n)*le6;

sitax(I,1)=yn(i+4-0,n)/pi*180

end

u=F(loca*4-4+1,1);

ut1=[ut1;[t u]];

xt1=[xt1;[t x’]];

yt1=[yt1;[t y’]];

end

end

rub_sign

save ’xt1.dat’ xt1 –ascii;

save ’yt1.dat’ yt1 –ascii;

save ’ut1.dat’ ut1 –ascii;

%initial_conditions.m

%该程序主要进行仿真条件设置

Function [rub_sign loca loc_rob Famp wi r Famp1 fai]=initial_conditions

%需要设置的初始条件有:

%rub_sign: 碰摩标志,若rub_sign=0,说明系统无碰摩故障;否则rub_sign=1 %loca: 不平衡质量的位置

%loc_rub: 碰摩位置

%Famp: 不平衡质量的大小单位为:[g]

%wi: 转速单位为:[rad]

% r:偏心半径单位为:[mm]

%Famp1:离心力的大小单位为:[kg,m]

%fai: 不平衡量的初始相位[rad]

rub_sign=0;

loca=6;

loc_rub=8;

Famp=[1];

wi=3000/60*2*pi;

r=30

Famp1=Famp(1)/1000*wi^2*r/1000;

fai=[30 30]/180*pi

%roto_parameters.m

%该程序对Jeffcott转子系统进行参数设置

function [N density Ef L R R0 miu]=rotor_parameters

%N: 划分的轴段数

%density: 轴的密度单位为:[kg/m^3]

%Ef: 轴的弹性模量单位为:[Pa]

%L 每个轴段的长度单位为:[m]

%R 每个轴段的外半径单位为:[m]

%R0: 每个轴段的内半径单位为:[m]

%miu: 每个轴段的单元质量[kg/m]

N=11;

Density=7850;

Ef=[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lell;

L=[90.5 90.5 80.5 62.5 30 20 22.5 62.5 90.5 90.5 90.5]/1000;

R=[20 20 20 20 20 90 20 20 20 20 20]/2000;

R0=[0 0 0 0 0 0 0 0 0 0 0]/2000;

for i=1:1;N

miu(i)=density*pi*(R(i)^2-R0(i)^2)

end

%Mst_Msr_Ks_Ge.m

%该程序设置单元距阵

Function [Mst Msr Ks Ge]= Mst_Msr_Ks_Ge(N,density,R,R0,L,Ef,miu)

%Mst: 移动单元质量距阵

%Msr: 转动单元质量距阵

%Ks: 刚度单元距阵

%Ge: 陀螺力距单元距阵

NN0=N;

NN1=NN0+1

NN2=NN1+1

for i=1:1:NN0

Mst(1,1,i)=156;

Mst(2,1,i)=0; Mst(2,2,i)=156;

Mst(3,1,i)=0; Mst(3,2,i)=-22*L(i); Mst(3,3,i)= 4*L(i)^2;

Mst(4,1,i)22*L(i); Mst(4,2,i)=0; Mst(4,3,i)=0;

Mst(4,4,i)=4*L(i)^2; Mst(5,1,i)=54; Mst(5,2,i)=0

Mst(5,3,i)=0; Mst(5,4,i)=13*L(i); Mst(6,1,i)=0;

Mst(6,2,i)=54; Mst(6,3,i)=13*L(i); Mst(6,4,i)=0;

Mst(7,1,i)=0; Mst(7,2,i)=13*L(i); Mst(7,3,i)=-3*L(i)^2;

Mst(7.4.i)=0; Mst(8,1,i)=-13*L(i); Mst(8,2,i)=0;

Mst(8,3,i)=0; Mst(8,4,i)=-3*L(i)^2; Mst(5,5,i)=156;

Mst(6,5.i)=0; Mst(6,6,i)=156;

Mst(7,5,i)=0; Mst(7,6,i)=22*L(i); Mst(7,7,i)=4*L(i)^2;

Mst(8,5,i)=-22*L(i); Mst(8,6,i)=0 Mst(8,7,i)=0

Mst(8,8,i)=4*L(i)^2;

end

for i=1:1:NN0

Msr(1,1,i)=36;

Msr(2,1,i)=0; Msr(2,2,i)=36;

Msr(3,1,i)=0 Msr(3,2,i)=-3*L(i); Msr(3,3,i)=4*L(i)^2;

Msr(4,1,i)=3*L(i); Msr(4,2,i)=0; Msr(4,3,i)=0;

Msr(4,4,i)=4*L(i)^2; Msr(5,1,i)=36; Msr(5,2,i)=0;

Msr(5,3,i)=0; Msr(5,4,i)=-3*L(i); Msr(6,1,i)=0;

Msr(6,2,i)=-36; Msr(6,3,i)= 3*L(i); Msr(6,4,i)=0;

Msr(7,1,i)=0; Msr(7,2,i)=-3*L(i); Msr(7,3,i)=-L(i)^2;

Msr(7,4,i)=0; Msr(8,1,i)=3*L(i); Msr(8,2,i)=0;

Msr(8,3,i)=0; Msr(8,4,i)=-L(i)^2; Msr(5,5,i)=36;

Msr(6,5,i)=0; Msr(6,6,i)=36; Msr(7,5,i)=0;

Msr(7,6,i)=3*L(i); Msr(7,7,i)=4*L(i)^2; Msr(8,5,i)=-3*L(i);

Msr(8,6,i)=0; Msr(8,7,i)=0; Msr(8,8,i)=4*L(i)^2; end

for i=1:1:NN0

Ge(1,1,i)=0;

Ge(2,1,i)=36; Ge(2,2,i)=0;

Ge(3,1,i)=-3*l(i); Ge(3,2,i)=0; Ge(3,3,i)=0;

Ge(4,1,i)=0; Ge(4,2,i)=-3*L(i); Ge(4,3,i)=4*L(i)^2;

Ge(4,4,i)=0; Ge(5,1,i)=0; Ge(5,2,i)=36;

Ge(5,3,i)=-3*L(i); Ge(5,4,i)=0; Ge(6,1,i)=-36;

Ge(6,2,i)=0; Ge(6,3,i)=0; Ge(6,4,i)=-3*L(i0);

Ge(7,1,i)=-3*L(i); Ge(7,2,i)=0; Ge(7,3,i)=0;

Ge(7,4,i)=L(i)62; Ge(8,1,i)=0; Ge(8,2,i)=-3*L(i);

Ge(8,3,i)=-L(i)^2; Ge(8,4,i)=0; Ge(5,5,i)=0;

Ge(6,5,i)=36; Ge(6,6,i)=0; Ge(7,5,i)=3*L(i);

Ge(7,6,i)=0; Ge(7,7,i)=0; Ge(8,5,i)=0;

Ge(8,6,i)=3*L(i); Ge(8,7,i)=4*L(i)^2; Ge(8,8,i)=0;

end

for i=1:1:NN0

Ks(1,1,i)=12;

Ks(2,1,i)=0; Ks(2,2,i)=12;

Ks(3,1,i)=0; Ks(3,2,i)=-6*L(i); Ks(3,3,i)=4*L(i)^2;

Ks(4,1,i)=6*L(i); Ks(4,2,i)=0; Ks(4,3,i)=0;

Ks(4,4,i)=4*L(i)^2; Ks(5,1,i)=-12; Ks(5,2,i)=0;

Ks(5,3,i)=0; Ks(5,4,i)=-6*L(i); Ks(6,1,i)=0;

Ks(6,2,i)=-12; Ks(6,3,i)=6*L(i); Ks(6.4.i)=0;

Ks(7,1,i)=0; Ks(7,2,i)=-6*L(i); Ks(7,3,i)=2*L(i)^2;

Ks(7,4,i)=0; Ks(8.1,i)=6*L(i); Ks(8,2,i)=0;

Ks(8,3,i)=0; Ks(8,4,i)=2*L(i)62; Ks(5,5,i)=12;

Ks(6,5,i)=0; Ks(6,6,i)=12; Ks(7,5,i)=0;

Ks(7,6,i)=6*L(i); Ks(7,7,i)=4*L(i)^2; Ks(8,5,i)=-6*L(i);

Ks(8,6,i)=0; Ks(8,7,i)=0; Ks(8,8,i)=4*L(i)^2; end

for i=1:1:NN0

for j=1:1:8

for k=1:1:8

EI=Ef(i)*pi*(R(i)^4-R0(i)^4-)/4;

Mst(j,k,i)=Mst(j,k,i)*miu(i)*L(i)/420;

Msr(j,k,i)=Msr(j,k,i)*miu(i)*R(i)^2/120/L(i);

Ge(j,k,i)=-Ger(j,k,i)*2*miu(i)*R(i)^2/120/L(i);

Ks(j,k,i)=Ks(j,k,i)*EI/L(i)^3;

end

end

end

for i=1:1:NN0

for j=1:1:8

for k=j:1:8

Mst(j,k,i)=Mst(k,j,i);

Msr(j,k,i)=Msr(k,j,i);

Ks(j,k,i)=Ks(k,j,i);

Ge(j,k,i)=-Ge(k,j,i);

end

end

end

%M_G_K.m

%该程序进行距阵组集

function [M G K]=M_G_K(N,Ef,R,R0,Mst,Msr,Ge,Ks,miu,L)

% M: 总的质量距阵

% K:总的刚度距阵

% G:总的陀螺力距距阵

NN0=N

for i=1:1:NN0

for j=1:1:8

for K=1:1:8

Ms(j,k,i)=Mst(j,k,i)+Msr(j,k,i);

Ks(j,k,i)=Ks(j,k,i);

Ge(j,k,i)=-Ge(j,k,i);

end

end

eng

for i=1:1:N

for j=1:1:8

for K=1:1:8

M(i*4+j-4,i*4+k-4)=Ms(j,k,i);

G(i*4+j-4,i*4+k-4)=Ge(j,k,i);

K(i*4+j-4,i*4+k-4)= K (j,k,i);

end

end

end

for i=2:1:N

for j=1:1;4

for k=1:1:4

M(i*4+j-4,i*4+k-4)= M(i*4+j-4,i*4+k-4)+Ms(j+4,k+4,i-1);

G(i*4+j-4,i*4+k-4)= G(i*4+j-4,i*4+k-4)+Ge(j+4,k+4,i-1);

K(i*4+j-4,i*4+k-4)= K(i*4+j-4,i*4+k-4)+Ks(j+4,k+4,i-1);

end

end

end

Kzx(1)=7e7;

Kzy(1)=7e7;

Kzx(12)=7e7;

Kzy(12)=7e7;

for i=1:1:N+1

K(i*4+1-4,i*4+1-4)= K(i*4+1-4,i*4+1-4)+Kzx(i);

K(i*4+2-4,i*4+2-4)= K(i*4+2-4,i*4+2-4)+Kzy(i);

end

%K_D.m

%该程序将组尼加入总体距阵

function [K C D Ax]=K_D(N,K,M,G)

Kzx(1)=7e7;

Kzy(1)=7e7;

Kzx(12)=7e7;

Kzy(12)=7e7;

for i=1:1:N+1

K(i*4+1-4,i*4+1-4)= K(i*4+1-4,i*4+1-4)+Kzx(i);

K(i*4+2-4,i*4+2-4)= K(i*4+2-4,i*4+2-4)+Kzy(i);

end

format long g

[Ax WW]=eig(inv(M)*K);

f=sqrt(WW)/(2*pi);

f0=diag(f);

f00=abs(sort(f0))

fn123=[f00(1) f00(3) f00(5)]

wi1=54*2*pi;

wi2=284*2*pi;

yita1=0.1;

yita2=0.2;

alf=2*(yita2/wi2-yita1/wi1)*(1/wi1^2-1/wi1^2);

beita=2*(yita2*wi2-yita1*wi1)/(1/wi1^2-wi1^2);

C=alf*M+beita*K;

D=C+G;

Dzx(1)=7e3;

Dzy(1)=7e3;

Dzx(12)=7e3;

Dzy(12)=7e3;

for i=1:1:N+1

D(i*4+1-4,i*4+1-4)=D(i*4+1-4,i*4+1-4)+Dzx(i);

D(i*4+2-4,i*4+2-4)=D(i*4+2-4,i*4+2-4)+Dzy(i);

end

D=D*1;

%newmark_newton_multi.m

%该程序为newmark_newton算法

xn=yn(:,n);

dxn=dyn(:,n);

ddxn=ddyn(:,n);

if i==1

xn=yn(:,n);

end

if i>1

xn=yn(:,n+1);

end

K0=K;

K1=K*0;

F(loca*4-4+1,1)=Famp1*cos(wi*t+fai(1));

F(loca*4-4+2,1)=Famp1*sin(wi*t+fai(1));

F(loca*4+1,1)=Famp1*cos(wi*t+fai(1));

F(loca*4+2,1)=Famp1*sin(wi*t+fai(1));

Pn1=F;

Fr=Pn1*0;

dert=20/1e6;

k_rub=5e4;

miu_rub=0.2;

xx=yn(loc_rub*4-4+1,n)+5/1e6;

yy=yn(loc_rub*4-4+2,n);

rr=sqrt(xx^2+yy^2);

if n>Fen*60&rr>dert

rub_sign=1;

K1(loc_rub*4-4+1,loc_rub*4-4+1)=k_rub*(rr-dert);

K1(loc_rub*4-4+2,loc_rub*4-4+1)=k_rub*(rr-dert)*miu_rub;

K1(loc_rub*4-4+1,loc_rub*4-4+2)=-k_rub*(rr-dert)*miu_rub;

K1(loc_rub*4-4+2,loc_rub*4-4+2)=k_rub*(rr-dert);

Fr(loc_rub*4-4+1,l)=k_rub*(rr-dert)/rr*(xx-miu_rub*yy);

Fr(loc_rub*4-4+2,l)=k_rub*(rr-dert)/rr*(yy+miu_rub*xx); end

KT=K0+K1;

If i==1

Fn1=K0*xn+Fr;

end

if i>1

Fn1=K0*xn1+Fr;

end

Kj=KT+a0*M+a1*C;

Pj=Pn1+M*(a0*xn+a2*dxn+a3*ddxn)+C*(a1*xn+a4*dxn+a5*ddxn); If i==1

Pj=Pj-Fn1+KT*xn;

end

if i>1

Pj=Pj-Fn1+KT*xn1;

end

if rr

i=100;

end

[QQ,RR]=qr(Kj);

xn1=RR\QQ’ *Pj;

ddxn1=a0*(xn1-xn)-a2*dxn-a3*ddxn;

dxn1=dxn+a6*ddxn+a7*ddxn1;

yn(:,n+1)=xn1;

dyn(:,n+1)=dxn1;

ddyn(;,n+1)=ddxn1;

A.3 稳定性分析程序

% 第一步:设置初始条件

[N Fen y d y2]=initial_conditions

fm=[];

for kk=1:1:60

w=40+(kk-1)*1/1 %频率区间

h=1/w/Fen; %每个周期内积分点数为Fen=200 w=2*pi*w;

% 第二步:通过打靶法计算振幅的分岔特性shooting;

% 第三步:计算floquet稳定性并保存计算数据

floquet_stability

end

%shooting.m

%该程序主要通过打靶法计算振幅的分岔特征并存储计算数据for i=1:1:30*Fen

t=0;

t=t+(i)*h;

y=rkutta(t,h,y,w);

if i>(20*Fen) & mod(i,Fen)==1

fprintf(f1,w/2/pi,y(1),y(2),y(3),y(4), y(5),y(6),y(7),y(8));

end

end

%floquet_stability.m

%该程序主要计算floquet稳定性并保存计算数据

y2=eye(N);

s0=y;

for i=1:1:Fen*1

t=0;

t=t+(i)*h;

y=rkutta(t,h,y,w);

At=fun_At(t,y,w); % 根据当前y值求A

For j=1:1:N % 由dy2=A*y2积分求得y2

zzzz=rkutta21(t,h,y2(:,j)’,At);

end

end

s=y;

Rsi=s0-s;

S=y2;

Drds=eye(N)*1-S;

dsi=Drds\(-Rsi)’ ;

y=s-dsi’ ;

floquet_mul=max(abs(eig(y2)));

fm=[fm;w/2/pi floquet_mul];

fprintf(f2,’ %15.9f, %15.9f\n’ ,w/2/pi, floquet_mul);

% rkutta.m

function yout=rkutta(t,h,y,w)

N=length(y);

for i=1:1:N

a(i)=0;

d(i)=0;

b(i)=0;

y0(i)=0;

end

a(1)=h/2; a(2)=h/2;

a(3)=h; a(4)=h;

d=fun(t,y,w);

b=y;

y0=y;

for k=1:1:3

for i=1:1:N

y(i)=y0(i)+a(k)*d(i);

b(i)=b(i)+a(k+1)*d(i)/3;

end

tt=t+a(k);

d=fun(tt,y,w);

end

for i=1:1:N

yout(i)=b(i)+h*d(i)/6;

end

%rkutta21.m

function yout=ekutta21(t,h,y,A)

N=length(y);

For i=1:1:N

a(i)=0;

d(i)=0;

b(i)=0;

y0(i)=0;

end

a(1)=h/2; a(2)=h/2;

a(3)=h; a(4)=h;

d=fun21(t,y,A);

b=y;

y0=y;

for k=1:1:3

for i=1:1:N

y(i)=y0(i)+a(k)*d(i);

b(i)=b(i)+a(k+1)*d(i)/3;

end

tt=t+a(k);

d=fun21(t,y,A);

end

for i=1:1:N

yout(i)=b(i)+h*d(i)/6;

end

%fun.m

function d=fun(t,y,w)

N=length(y); %圆盘1的质量m1=0.7902; %圆盘2的质量m2=0.7902; %转轴的直径d0=0.01;

l1=0.16;

l2=0.16;

l3=0.16;

e1=5.695e-3*0; %圆盘1的偏心

e2=5.695e-5; %圆盘2的偏心

E=2.11e11; %转轴的弹性模量

delta1=200e-5; %碰摩间隙1

delta2=2e-5; %碰摩间隙2

kr1=1e5; %碰摩刚度1

kr2=1e5; %碰摩刚度2

fr1=0.1; %碰摩摩擦系数1

fr2=0.1; %碰摩摩擦系数2

I=pi*d0*d0*d0*d0/64;

k11=2.3704e5;

k22=2.3704e5;

k12=-2.0741e5;

k21=k12; % 刚度

c11=53.118385200000006; c12=-37.333800000000004;

c21=-37.333800000000004; c22=53.118385200000006; % //阻尼系数omega=w;

g=0;

% 转子动力学方程

If y(5)>=deltal

Dirac1=1;

end

if y(5)

Dirac1=0;

end

if y(7)>delta2

Dirac2=1

end

if y(7)>delta2

Dirac2=0;

end

fx1=-kr1*(y(5)-delta1)*Dirac1;

fx2=-kr2*(y(7)-delta2)*Dirac2;

fy1=-fr1*kr1*(y(5)-delta1)*Dirac1;

fy2=-fr2*kr2*(y(7)-delta2)*Dirac2;

d(1)=y(2);

d(2)=-(c11/m1)*y(2)-(c12/m1)*y(4)-(k11/m1)*y(1)-(k12/m1)*y(3) +e1*omega*omega*sin(omega*t)+fy1/m1-g;

d(3)=y(4);

d(4)=-(c21/m2)*y(2)-(c22/m2)*y(4)-(k21/m2)*y(1)-(k22/m2)*y(3) +e2*omega*omega*sin(omega*t)+fy2/m2-g;

d(5)=y(6);

d(6)=-(c11/m1)*y(6)-(c12/m1)*y(8)-(k11/m1)*y(5)-(k12/m1)*y(7) +e1*omega*omega*cos(omega*t)+fy1/m1;

d(7)=y(8);

d(8)=-(c21/m2)*y(6)-(c22/m2)*y(8)-(k21/m2)*y(5)-(k22/m2)*y(7

+e2*omega*omega*cos(omega*t)+fx2/m2;

% fun_At.m

function At=fun_At(t,y,w)

N=length(y);

eps=1e-6;

for i=1:1:N

yi=y;

yi(i)=y(i)+y(i)*eps;

At0=fun(t,y,w);

Ati=fun(t,yi,w);

For j=1:1:N

At(j,i)=(Ati(j)-At0(j))/(yi(i)*eps);

end

end

A.4 不对中转子系统仿真程序

%如下是考虑轴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载荷。

alfa=pi/12;

bita=pi/15;

cc=4*cos(alfa)/(3+cos(2*alfa));

dd=(1-cos(2*alfa))/ (3+cos(2*alfa));

T=(II*wi^2/cos(alfa))*(2*cc*dd*sin(2*wi*t)/(1+dd*cos(2*wi*t)));

F (local*4-4+4,1)=T*sin(alfa)*cos(bita); % 不对中力

F (local*4-4+3,1)=T*sin(alfa)*sin(bita);

A.5 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的振动信号小波包分解程序

%WPDmisalignment.m

%该程序主要研究应用基于小波包的能量比例计算方法提取其故障特征

%读取数据

x=load(‘misalignment25hz.txt’,’r+’);

x1=x(1:13312,2);

y1= x(1:13312,3);

dt=0.00078;

fs=1/dt;

N=length(x1);

T=dt*[0:N-1]; %时间轴

% 时城波形

plot(T,x1);

xlabel(‘Time/sec’,’fontsize’,8);

ylabel(‘Disp. /um’,’fontsize’,8);

%轴心轨迹

figure(2)

plot(x1,y1,);

xlabel(’Displacement x/um’,’fontsize’,8); ylabel (’ Displacement y/um’,’fontsize’,8);

%对原信号进行重采样

%re-sampling from 250Hz into 128Hz

fs1=1024;

dt1=1/fs1;

x11=1:N;

x2=1:fs/fs1:N;

x22=interp1(x11,x1,x2,’spline’); Ns=length(x22); T=dt1*[0:Ns-1];

figure(2)

plot(T,x22)

%小波包分解

freq=fs1/(Ns)*(0:Ns/2-1);

t=wpdec(x22,4,’db44’);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能量比例计算

s(1,:)=wprocef(t,[4 0]);

p(1,:)=(abs(fft(s(1,:),freq))).^2;

s(2,:)=wprocef(t,[4 1]);

p(2,:)=(abs(fft(s(2,:),freq))).^2;

s(4,:)=wprocef(t,[4 2]);

p(4,:)=(abs(fft(s(4,:),freq))).^2;

s(3,:)=wprocef(t,[4 3]);

p(3,:)=(abs(fft(s(3,:),freq))).^2;

s(7,:)=wprocef(t,[4 4]);

p(7,:)=(abs(fft(s(7,:),freq))).^2;

s(8,:)=wprocef(t,[4 5]);

p(8,:)=(abs(fft(s(8,:),freq))).^2;

s(6,:)=wprocef(t,[4 6]);

p(6,:)=(abs(fft(s(6,:),freq))).^2;

s(5,:)=wprocef(t,[4 7]);

p(5,:)=(abs(fft(s(5,:),freq))).^2;

s(13,:)=wprocef(t,[4 8]);

p(13,:)=(abs(fft(s(13,:),freq))).^2;

s(14,:)=wprocef(t,[4 9]);

p(14,:)=(abs(fft(s(14,:),freq))).^2;

s(16,:)=wprocef(t,[4 10]);

p(16,:)=(abs(fft(s(16,:),freq))).^2;

s(15,:)=wprocef(t,[4 11]);

p(15,:)=(abs(fft(s(15,:),freq))).^2;

s(11,:)=wprocef(t,[4 12]);

p(11,:)=(abs(fft(s(11,:),freq))).^2;

s(12,:)=wprocef(t,[4 13]);

p(12,:)=(abs(fft(s(12,:),freq))).^2;

s(10,:)=wprocef(t,[4 14]);

p(10,:)=(abs(fft(s(10,:),freq))).^2;

s(9,:)=wprocef(t,[4 15]);

p(9,:)=(abs(fft(s(9,:),freq))).^2;

ps=sum(p);

pp=p/ps

ttt=[1:16]*32;

ttt=[1:16];

bar(ttt,pp,’r’);

ylabel(‘能量比’,’fontsize’, 10, ‘fontweight’, ‘bold’);

xlabel(‘频带’, ‘fontsize’, 10, ‘fontweight’, ‘bold’);

A.6 HHT变换用于分析碰摩转子振动信号的程序

%HHTrubbing.m

%读数据

x=load(‘healthy.txt’, ‘r+’);

X=(x/78.7)*1000;

x=X(:,2);

y=X(:,3);

dt=0.00039;

fs=1/dt;

N=length(x);

t=dt*[0:N-1]; %时间轴

% EMD分解

[c,rn,nIMF]=emd(x’);

figure(4)

title(‘IMFs and residual’)

for i=1;nIMF

subplot(nIMF+1,1,i)

plot(t,c(:,i));axis tight;

ylabel (I,’fontsize’,8)

end

subplot(nIMF+1,1,Nimf+1)

plot(t,rn);

axis tight;

ylabel (‘rn’, ‘fontsize’,8);

xlabel (’Time/sec’,’fontsize’, 8’); %瞬时频率谱

Fai=[];

w=[];

for i=1:nIMF

Hc1=imag(Hilbert(c(:,i)));

Fai1=atan(Hc1./c(:,i));

Fai=[Fai Fai1];

w1=[diff(Fai1);0];

w=[w,w1];

end

figure(5)

for i=1:nIMF

subplot(nIMF,1,i)

plot(t,w(:,i))

ylabel (I, ‘fontsize’, 8);

end

xlabel (‘Time/sec’, ‘fontsize’, 8);

%Hilbert时频谱

c=c’ ;

[A,fa,tt]=hhspectrum(c);

[im,tt]=toimage(A,fa);

disp_hhs(im,[],fs);

%Hilbert边际谱

NN=size(im,1);

for k=1:NN

bjp(k)=sum(im(k,:))*1/fs;

end

f=(0:NN-1)/NN*(fs/2);

figure(7)

plot(f,bjp);

xlabel(‘Frenquency/Hz’, ‘Fontsize’, 8); ylabel(‘Amplitude/um’, ‘Fontsize’, 8);

% emd.m

%该函数用来完成EMD分解

function[c,rn,Nimf]=emd(y,Ns,fs)

s1=y; % 数据

Ns=length(y);

fs=6.4*1000*2.56;

s2=s1;

for i=1:Ns

s2(Ns-i+1)=s1(i);

简析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及要点

简析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及要点 滚动轴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械零件质疑,同时,它也是机器中最容易损坏的元件之一。许多旋转机械的故障都与滚动轴承的状态有关。据统计,在使用滚动轴承的旋转机械中,大约有30%的机械故障都是由于轴承而引起的。可见,轴承的好坏对机器工作状态影响极大。 通常,由于轴承的缺陷会导致机器产生振动和噪声,甚至会引起机器的损坏。而在精密机械中(如精密机床主轴、陀螺等),对轴承的要求就更高,哪怕是在轴承上有微米级的缺陷,都会导致整个机器系统的精度遭到破坏。 最早使用的轴承诊断方法是将听音棒接触轴承部位,依靠听觉来判断轴承有无故障。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使用,不过已经逐步使用电子听诊器来替代听棒以提高灵敏度。后来逐步采用各式测振仪器、仪表并利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的均方根值或峰峰值来判断轴承有无故障。这可以减少对设备检修人员的经验的依赖,但仍然很难发现早期故障。 滚动轴承在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滚动轴承状态好坏直接关系到旋转设备的运行状态,尤其在连续性大生产企业,大量应用于大型旋转设备重要部位,因此,实际生产中作好滚动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搞好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经过长期实践与摸索,积累了一些滚动轴承实际故障诊断的实用技巧。 一、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方式及要点: 对滚动轴承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实用方法是振动分析。 实用中需注意选择测点的位置和采集方法。要想真实准确反映滚动轴承振动状态,必须注意采集的信号准确真实,因此要在离轴承最近的地方安排测点,在电机自由端一般有后风扇罩,其测点选择在风扇罩固定螺丝有较好监测效果。另外必须注意对振动信号进行多次采集和分析,综合进行比较。才能得到准确结论。 二、滚动轴承正常运行的特点与实用诊断技巧: 我们在长期生产状态监测中发现,滚动轴承在其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并且重复性非常好。正常优质轴承在开始使用时,振动和噪声均比较小,但频谱有些散乱,幅值都较小,可能是由于制造过程中的一些缺陷,如表面毛刺等所致。 运动一段时间后,振动和噪声维持一定水平,频谱非常单一,仅出现一、二倍频。极少出现三倍工频以上频谱,轴承状态非常稳定,进入稳定工作期。 继续运行后进入使用后期,轴承振动和噪声开始增大,有时出现异音,但振动增大的变化较缓慢,此时,轴承峭度值开始突然达到一定数值。我们认为,此时轴承即表现为初期故障。

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技术

2006年第21卷第3期 电 力 学 报 Vol.21No.32006 (总第76期) JOURNAL OF ELECT RIC POWER (Sum.76) 文章编号: 1005-6548(2006)03-0310-04 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技术 安永红, 夏昌浩 (三峡大学,宜昌湖北 443002) Techniques of Broken Rotor Bar Fault Diagnosis For Squirrel Cage Induction Motor AN Yong hong, XIA Chang hao (Three Gorge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 摘 要: 对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进行了研究,归纳和总结出几种方法。这些方法均由研究人员进行了仿真或实验验证,对检测笼型异步电动机的转子故障是有效的。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 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检测 中图分类号: TM343+.3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bro ken rotor bar fault diagnosis for squirrel cage induc tion motor,and concludes several effective methods. All of the methods have been tested by reseachers to simulate or identify their validity in motor rotor fault analysis.This paper compares these methods and points ou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 induction motor;broken rotor bar; fault detection 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绕组比较坚固,但如果转子温度过高或作用在端环的离心负荷过大,可能会导致转子故障。另外,在制造过程中的某些缺陷(如铸导条或焊端环时的质量不良)也会导致电阻过高,从而引起过热。而在高温条件下,鼠笼的强度降低,鼠笼条可能出现裂纹,导致笼条伸出转子槽外而得不到转子铁芯的支撑。导条与转子槽的相对位移,连续的高温运行可引起端环和导条变形,并最终导致端环与鼠笼条的断裂[1]。 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将导致电机出力下降,运行性能恶化,一旦发生,不仅会损坏电动机本身,而且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2]。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检测,特别是进行早期检测,早期检测系统可以在故障发生初期及时告警,有助于现场组织,安排维修,避免事故停机,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1 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方法 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的检测与诊断方法有许多种,如:磁通检测法,定子电流检测法,机械信号检测法,傅立叶变换法等。但这些方法有时很难提取转子故障特征,因此,必须寻求其它的检测与诊断方法。 1 1 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 笼型异步电动机正常运行时,定子绕组中只含 收稿日期: 2006-04-27 修回日期: 2006-09-10 作者简介: 安永红(1967-),男,湖北钟祥人,硕士研究生,小波理论及应用; 夏昌浩(1965-),男,湖北江陵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检测与自控,智能信号处理。

硬件故障的几种简单检查方法

硬件故障的几种简单检查方法 一、首先确定你的电源已经打开、所有的连线全部连接到位。 二、把你的板卡全部检查一遍,以防因接触不良或板卡未完全插入插槽中而造成的系统无法启动,这种现象多见于机箱清洁,搬动后。如果你的板卡金手指有氧化现象也可能造成接触不良,遇到这种情况中需用橡皮插试金手指后再插入槽内即可。有时在出现问题后把你的设备换一个插槽再使用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跳线设置不正确,超频过度也是引起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的超频可能会造成其它部件的损坏,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把你的CPU降回原频率即可,如果故障依旧的话可以继续用下面的方法检查。 四、替换法是电脑故障检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简单的说也就是把你怀疑故障原因最大的部件换下来,插到其它的机器上开机测试。如果故障依旧,就说明故障原因就在你换下的那个部件上。你也可以把你的系统中只留下CPU、主板、显卡、内存组成一个最小系统,然后开机,如果可以出现启动画面的话就可以认为是声卡、硬盘、光驱等发生故障,可替换后开机再试。如仍末见启动画面的话,就应把重点放在CPU、内存、主板、显卡上面,可把这些部件再拿到好机器上试验,一般用这种方法查过的机器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 五、如果你的系统在开机时出现的为非致命错误时,有时电脑的带电自检程序会通过PC喇叭发出不同的警示音,以帮助你找到问题所在的部位,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时候故障很可能是由相关部件引起的,所以也要多注意一下相关部件的检查。不同的BIOS有不同的警示音,下面就主流的AWARD BIOS、AME BIOS简单介绍一下。 AW ARD BIOS 1短系统正常启动 2短为常规错误,可以进入CMOS更改不正确的设置即可 1长2短RAM或主板出错,可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内存或主板上1长2短显示器或显卡错误 1长3短键盘控制错误、检查主板 1长9短主板上的FLASH 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更换FLASH RMA 长声不断内存条末插或损坏,可重插或更换内存条 不停的响电源、显示器没有和显卡连接好,检查一下各连接插头重复短响电源故障 AMI BIOS 1短内存刷新失败,主板内存刷新电路故障,可以尝试更换内存条 2短奇偶校验错误,第一个64K内存芯片出现奇偶校验故障,可在CMOS设置中将内存的ECC校验设为关闭

电动机断条故障理论分析

利用连续细化的傅里叶变换方法,通过对异步电动机稳态运行时定子电流进行分析,提出了用傅里叶变换的结果作为参考信号以抵消基波1f 分量的方法,解决了傅里叶变换时1f 分量的泄漏淹没()121f s -分量这以问题。该方法可用于电动机转子故障的在线检测,并可成功应用于嵌入式在线监测仪的研制。 三相异步电动机由于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运行可靠,在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或者电动机频繁启动等原因,转子导条或者端环经常会发生开焊和断裂等故障。这种故障通常先有1~2根,而后发展成多根,以至出力下降,最后带不动负荷而停机。对电动机进行在线检测,提前发现电动机的故障隐患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恶性故障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转子断条在线检测方法是对稳态的定子电流信号直接进行频谱分析,根据频谱中是否存在()121f s -的附加分量来判断转子有无断条。但由于()121f s -分量的绝对幅值很小,并且异步电动机运行时转差率s 很小,频率()121f s -与1f 非常接近,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直接作频谱分析时,基波1f 频率分量的泄漏会淹没()121f s -频率分量,因而使检测()121f s -频率分量是否存在变得非常困难。 本文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方法,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电动机断条时信号的频谱,为了抵消基频50Hz 频谱图由于频谱泄漏对故障信号频谱的淹没,将电动机断条故障时的信号经自适应陷波器处理,以滤除工频50Hz 对特征分量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1 引言 2 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的现状与课题意义 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法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电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电动机结构及原理分析 2.1.1 组成结构 2.1.2 转子的结构、定子的结构 2.1.3 电动机工作原理分析 2.2 电动机断条故障的原理 2.2.1转子断条原因 2.2.2转子断条常见现象 2.2.3断条原因分析 第三章快速傅里叶变换与MATLAB实现 3.1 MATLAB简介 3.2 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自适应陷波器原理 4.1 原理分析 4.2 基于LMS算法的MATLAB实现 4.3 用MATLAB程序实现LMS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电动机断条故障理论分析 5.1 电动机断条故障理论分析 5.1.1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时定子电流的特点 5.1.2电动机断条故障理论分析程序流程图 5.1.3理论仿真波形及其分析 5.2 理论仿真波形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检测方法

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检测方法 笼型异步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转子导条受到径向电磁力、旋转电磁力、离心力、热弯曲挠度力等交变应力的作用,加之转子制造缺陷,导致断条故障,其发生概率约为15%[1~3]。 转子断条是典型的渐进性故障,初期通常1、2根导条断裂,而后逐渐发展以至电机出力下降甚至停机。因此,必须实施转子断条故障在线检测,特别是初发性转子断条故障在线检测,这具有重要意义。 笼型异步电动机发生转子断条故障之后,在其定子电流中将出现1)21(f s ±频率的附加电流分量(s 为转差率,1f 为供电频率)[4,5],该电流分量称为边频分量。以此作为故障特征,对定子电流信号做傅立叶频谱分析即可进行转子断条故障检测。 在转子断条故障发展初期,其特征——定子电流1)21(f s ±频率分量是细小、微弱的。因此,进行转子断条故障检测,特别是早期检测必须保证高灵敏度。 另一方面,由于本身所固有的非对称、气隙偏心、转子不对中及其它因素,异步电动机即使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其定子电流中亦可能包含1)21(f s ±及其它频率分量。并且对于不同的异步电动机,情况复杂。这极易与转子断条故障初期特征相混淆,导致误判,影响故障检测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姜建国、汪庆生 等采用自适应滤波方法抵消定子电流1f 频率分量,以凸现转子断条故障特征——定子电流1)21(f s -频率分量,从而显著提高故障检测灵敏度 [6]。K. Abbaszadeh, J. Milimonfared, et al 应用小波分析技术处理定子电流信号,提取小波分解系数反映转子断条故障特征,据此改善故障检测灵敏度[7]。 华北电力大学业已提出卓有成效的初发性转子断条故障检测方法[8,9]:采用定子电流1)21(f s ±频率分量作为故障特征,将连续细化傅里叶变换、自适应滤波、转子齿槽谐波转差率估计、检测阈值自整定技术有机结合,高灵敏度/高可靠性地在线检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 文献[8,9]表明:应用连续细化傅里叶变换与自适应滤波技术可以保证高灵敏度地提取电机定子电流边频分量;应用转子齿槽谐波转差率估计技术可以正确判断该分量是否真正由转子断条故障所导致;应用基于样本学习的检测阈值自整定策略则可以适当设臵检测阈值,避免故障漏检与误判。 异步电动机低转差率运行(如轻载甚至空载)时,频率1)21(f s -与频率1f 非常接近,而定子电流1)21(f s -频率分量幅值远远小于1f 频率分量,因此断条特征----1)21(f s -频率分量可能被1f 频率分量的泄漏所淹没。在这种情况下,检测结果可信度欠佳。

铁路货车重点故障检查方法钩缓部分

铁路货车重点故障检查方法——钩缓部分 作者:北雪编辑来源: 中国铁路网更新时间:2010-03-29 车钩是用于编组列车的连挂和传递牵引力与冲击力;缓冲器是缓和或减少列车在牵引或者冲击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作用;从板及钩尾框等是传递纵向作用力的零件。车钩缓冲装置具有连挂、牵引和缓冲这三个基本作用。 车钩缓冲装置主要由车钩、缓冲器两大部分组成。以钩尾框和钩尾销将两大部分连接在一起,在钩 尾框内装有前、后从板和缓冲器。 2、构造上的缺点: (1)三态作用性能不够灵活,如开锁时有的钩锁铁提不起来,其原因是钩舌尾部锁铁座处磨耗,造成钩锁铁头部重心前倾脱出钩腔;放下车钩提杆时,钩锁铁坐不牢又自动落下;在全开位置时,钩舌回转缓慢。 (2)自重较大,钩头下垂; (3)落锁不明显,锁铁脚部露出很少,列检人员检查时不易确认。 3、钩缓部分容易产生裂纹的部件部位及原因:(1)【钩舌】 钩舌裂纹多发生在钩舌内侧弯角处和钩舌销孔处。 原因:强度不足、弯角处变化较大,受牵引力作用时产生应力集中所致,编组60辆以上的重载列车 更应注意,中途使用过紧急制动的列车要仔细检查,焊修后的要注意认真检查。 (2)【钩体】 车钩裂纹多发生在钩头上下钩耳附近(钩耳孔较多)、钩锁销孔四角处和钩碗部分、钩腔内牵引突缘根部、钩腔钩身与钩头交界处、钩尾棱角处及钩尾销孔附近。 原因:紧急制动、焊修工艺粗糙、承受牵引力或冲击力较大、重载、铸造缺陷。 (3)【钩尾框】 钩尾框裂纹多发生在钩尾框弯角处及钩尾销孔周围,如后堵上下弯角、钩尾销孔立柱。 原因:材质疲劳老化、缓冲器失效、冲击力过大、焊修后没有退火处理。另一方面是钩尾框后堵与从板的接触部分的两个弯角均是直角,所以当承受冲击力的时候造成该部位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或折断。这部分裂纹比较隐蔽,检查确认需要认真仔细。尤其是后堵直角处有亮光时。

货车发现重点故障检查方法

一、钩缓部分: 车钩是用于编组列车的连挂和传递牵引力与冲击力;缓冲器是缓和或减少列车在牵引或者冲击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作用;从板及钩尾框等是传递纵向作用力的零件。车钩缓冲装置具有连挂、牵引和缓冲这三个基本作用。 车钩缓冲装置主要由车钩、缓冲器两大部分组成。以钩尾框和钩尾销将两大部分连接在一起,在钩尾框内装有前、后从板和缓冲器。 1、车钩缓冲装置作用力的传递过程: 列车牵引时: 车钩→钩尾销→钩尾框→后从板→缓冲器→前从板→前从板座→牵引梁。 列车压缩时: 车钩→前从板→缓冲器→后从板→后从板座→牵引梁。

2、构造上的缺点: (1)三态作用性能不够灵活,如开锁时有的钩锁铁提不起来,其原因是钩舌尾部锁铁座处磨耗,造成钩锁铁头部重心前倾脱出钩腔;放下车钩提杆时,钩锁铁坐不牢又自动落下;在全开位置时,钩舌回转缓慢。 (2)自重较大,钩头下垂; (3)落锁不明显,锁铁脚部露出很少,列检人员检查时不易确认。 3、钩缓部分容易产生裂纹的部件部位及原因: (1)【钩舌】 钩舌裂纹多发生在钩舌内侧弯角处和钩舌销孔处。 原因:强度不足、弯角处变化较大,受牵引力作用时产生应力集中所致,编组60辆以上的重载列车更应注意,中途使用过紧急制动的列车要仔细检查,焊修后的要注意认真检查。

(2)【钩体】 车钩裂纹多发生在钩头上下钩耳附近(钩耳孔较多)、钩锁销孔四角处和钩碗部分、钩腔内牵引突缘根部、钩腔钩身与钩头交界处、钩尾棱角处及钩尾销孔附近。 原因:紧急制动、焊修工艺粗糙、承受牵引力或冲击力较大、重载、铸造缺陷。 (3)【钩尾框】 钩尾框裂纹多发生在钩尾框弯角处及钩尾销孔周围,如后堵上下弯角、钩尾销孔立柱。 原因:材质疲劳老化、缓冲器失效、冲击力过大、焊修后没有退火处理。另一方面是钩尾框后堵与从板的接触部分的两个弯角均是直角,所以当承受冲击力的时候造成该部位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或折断。这部分裂纹比较隐蔽,检查确认需要认真仔细。尤其是后堵直角处有亮光时。 (4)【缓冲器、前后从板、后从板座】

TCPIP故障排查方法

TCP/IP网络故障分层排查方法 为了方便进行网络共享与通信交流,不少单位往往会以多种形式来组建适当规模的局域网。在尽情享受局域网带给单位员工便利的同时,长时间运行的网络也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奇怪故障,这些故障如果不能被快速排查,就会给单位的高效办公带来不小的麻烦。为此,本文现在就以TCP/IP协议类型网络为操作蓝本,向大家介绍如何分层排查网络故障,提高故障排查效率。 一、认识TCP/IP协议模型 凭借实用、简洁等特点,TCP/IP协议被许多单位广泛使用,该协议实际上是由几个不同的通信协议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协议枝,它主要包括网络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等,使用该协议校组建而成的局域网,能够将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硬件设备,不同的内网系统互相连接起来,而且不同的局域网之间也能互相连接,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因特网O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TCP/IP协议模型可以分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络层、网络接口层;对应类型的网络发生故障时,完全可以按照分层结构进行逐步排查。 二、排查网络接口层 尽管TCP/IP协议模型对网络接口层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不过在实际管理网络的时候,网络接口层其实与OSI参照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存在着对应关系。数据链路层在实际网络分层结构中,主要是对在物理层中传输的数据按照正确的规程进行封装,确保数据信号以标准的网络数据帕在传输介质中正常传输;由于这一层次主要涉及到网卡设备或常规适配卡以及它们的驱动程序,出现在这一层次的网络故障,多半也与这些因素有关,所以在网络客户端系统中,网管员应该依照不同型号的网卡设备或适配卡,来正确安装对应的设备驱动程序,确保设备以及驱动程序工作状态都正常。 判断数据链路层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可以在客户端系统依次单击“开始”、“运行”命令,在弹出的系统运行对话框中,输入字符串命令“ping 127.0.0.1 -t”,按回车键后,要是系统返回如图1所示的结果信息,那就意味着数据链路层工作状态是正常的,具体地说就是网卡以及驱动程序都是正常的;如果ping命令测试操作失败,例如出现响应时间比较长,无法达到目的地等,那就需要检查网卡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对应驱动程序是否正常,在查看网卡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时,可以先打开系统的设备管理器窗口,展开网络适配器分支,检查目标网卡设备图标上是否有红色叉号标志或黄色感叹号标志,黄色感叹号标志表示网卡地址可能与其他客户端系统的地址发生了冲突,需要重新调整IP地址,如果出现红色叉号标志,就说明网络传输介质与网卡设备接触不良等。

货车发现重点故障检查方法

货车发现重点故障检查方法 一、钩缓部分: 车钩是用于编组列车的连挂和传递牵引力与冲击力;缓冲器是缓和或减少列车在牵引或者冲击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作用;从板及钩尾框等是传递纵向作用力的零件。车钩缓冲装置具有连挂、牵引和缓冲这三个基本作用。 车钩缓冲装置主要由车钩、缓冲器两大部分组成。以钩尾框和钩尾销将两大部分连接在一起,在钩尾框内装有前、后从板和缓冲器。 1、车钩缓冲装置作用力的传递过程: 列车牵引时: 车钩→钩尾销→钩尾框→后从板→缓冲器→前从板→前从板座→牵引梁。 列车压缩时: 车钩→前从板→缓冲器→后从板→后从板座→牵引梁。

2、构造上的缺点: (1)三态作用性能不够灵活,如开锁时有的钩锁铁提不起来,其原因是钩舌尾部锁铁座处磨耗,造成钩锁铁头部重心前倾脱出钩腔;放下车钩提杆时,钩锁铁坐不牢又自动落下;在全开位置时,钩舌回转缓慢。 (2)自重较大,钩头下垂; (3)落锁不明显,锁铁脚部露出很少,列检人员检查时不易确认。 3、钩缓部分容易产生裂纹的部件部位及原因: (1)【钩舌】 钩舌裂纹多发生在钩舌内侧弯角处和钩舌销孔处。 原因:强度不足、弯角处变化较大,受牵引力作用时产生应力集中所致,编组60辆以上的重载列车更应注意,中途使用过紧急制动的列车要仔细检查,焊修后的要注意认真检查。

(2)【钩体】 车钩裂纹多发生在钩头上下钩耳附近(钩耳孔较多)、钩锁销孔四角处和钩碗部分、钩腔内牵引突缘根部、钩腔钩身与钩头交界处、钩尾棱角处及钩尾销孔附近。 原因:紧急制动、焊修工艺粗糙、承受牵引力或冲击力较大、重载、铸造缺陷。 (3)【钩尾框】 钩尾框裂纹多发生在钩尾框弯角处及钩尾销孔周围,如后堵上下弯角、钩尾销孔立柱。 原因:材质疲劳老化、缓冲器失效、冲击力过大、焊修后没有退火处理。另一方面是钩尾框后堵与从板的接触部分的两个弯角均是直角,所以当承受冲击力的时候造成该部位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或折断。这部分裂纹比较隐蔽,检查确认需要认真仔细。尤其是后堵直角处有亮光时。 (4)【缓冲器、前后从板、后从板座】

电气设备维修的检查方法和操作实践文档

欢迎阅读电气设备维修的检查方法和操作实践 1.直观法直观法是根据电器故障的外部表现,通过看、闻、听等手段,检查、判定故障的方法。 (1)检查步骤:调查情况:向操作者和故障在场人员询问情况,包括故障外部表现、大致部位、发生故障时环境情况。如有无异常气体、明火、热源是否靠近电器、有无腐蚀性气体侵入、有 (2 无火花,说明电路是断路。动作程序:电器的动作程序应符合电气说明书和图纸的要求。如某一电路上的电器动作过早、过晚或不动作,说明该电路或电器有故障。另外,还可以根据电器发出的声音、温度、压力、气味等分析判定故障。运用直观法,不但可以确定简单的故障,还可以把较复杂的故障缩小到较小的范围。

2.测量电压法测量电压法是根据电器的供电方式,测量各点的电压值与电流值并与正常值比较。具体可分为分阶测量法、分段测量法和点测法。 3.测电阻法可分为分阶测量法和分段测量法。这两种方法适用于开关、电器分布距离较大的电气设备。 4.对比、置换元件、逐步开路(或接入)法 (1)对比法:把检测数据与图纸资料及平时记录的正常参数相比较来判定故障。对无资料又 (2 (3 障就在刚刚接入的这条电路及其所包含的电器元件上。 5.强迫闭合法在排队电器故障时,经过直观检查后没有找到故障点而手下也没有适当的仪表进行测量,可用一绝缘棒将有关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铁等用外力强行按下,使其常开触点闭合,然后观察电器部分或机械部分出现的各种现象,如电动机从不转到转动,设备相应的部分从不动到正常运行等。

6.短接法设备电路或电器的故障大致归纳为短路、过载、断路、接地、接线错误、电器的电磁及机械部分故障等六类。诸类故障中出现较多的为断路故障。它包括导线断路、虚连、松动、触点接触不良、虚焊、假焊、熔断器熔断等。对这类故障除用电阻法、电压法检查外,还有一种更为简单可靠的方法,就是短接法。方法是用一根良好绝缘的导线,将所怀疑的断路部位短路接起来,如短接到某处,电路工作恢复正常,说明该处断路。具体操作可分为局部短接法和长短接法。以上几种检查方法,要活学活用,遵守安全操作规章。对于连续烧坏的元器件应查明原因后再进行更换;

井水源热泵系统故障检测及解决办法重点

井水源热泵系统故障检测及解决办法 曹勇1, 于丹2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北京100013; 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北京100044) 摘要在现场检测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井水源热泵系统在工程中常出现的一些故障问题,分析了造成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同时探讨性地提出应建立水源热泵系统现场检测方法和标准规程。 关键字水源热泵系统故障检测 0 引言 由于我国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井水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市场的逐步推广,由于热泵机组加工制造、系统设计安装、使用经验水平等问题引起的故障,直接使许多用户对该技术持有怀疑与否定的观点。 笔者在工作中接触了许多井水源热泵系统工程,从事热泵机组设计研发和水源热泵设备及系统的检测工作,并参与了一些井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的故障诊断,现将在工程检测和诊断过程中曾经遇到的一些故障及其解决方法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同时,针对在工程实践中,热泵机组的设备产品检验标准在现场检测过程中应用评价较为困难,探讨性提出一些热泵机组现场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观点。 1 故障分析 对于井水源热泵系统来说,其主要是由水源热泵设备主机、水路循环系统和能量采集三部分组成,现分别对这三部分经常出现的故障检测方法和解决办法进行阐述。 1.1 设备机组故障 热泵主机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主要故障表现在压缩机运行时有较大杂音和震动、吸排气压力过高或过低、压缩机回油不畅等问题,各种故障问题和解决办法汇总见表1。

1.2 水量循环系统故障 由于系统未装水流开关或者水流开关未动作,使通过机组的流量小于机组设计流量,在 检测过程中,会导致机组低压保护,机组不能正常启动。根据文献[1] [2] 中的经验数据,简化流量同蒸发温度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 对模型进行迭代计算,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当实际流量小于设计流量的60%

电气设备维修的检查方法和操作实践文档

电气设备维修的检查方法和操作实践1.直观法直观法是根据电器故障的外部表现,通过看、闻、听等手段,检查、判定故障的方法。 (1)检查步骤:调查情况:向操作者和故障在场人员询问情况,包括故障外部表现、大致部位、发生故障时环境情况。如有无异常气体、明火、热源是否靠近电器、有无腐蚀性气体侵入、有无漏水,是否有人修理过,修理的内容等等。初步检查:根据调查的情况,看有关电器外部有无损坏、连线有无断路、松动,绝缘有无烧焦,螺旋熔断器的熔断指示器是否跳出,电器有无进水、油垢,开关位置是否正确等。试车:通过初步检查,确认有会使故障进一步扩大和造成人身、设备事故后,可进一步试车检查,试车中要注重有无严重跳火、异常气味、异常声音等现象,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车,切断电源。注重检查电器的温升及电器的动作程序是否符合电气设备原理图的要求,从而发现故障部位。 (2)检查方法:观察火花: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或导线线头松动时会产生火花,因此可以根据火花的有无、大小等现象来检查电器故障。例如,正常紧固的导线与螺钉间发现有火花时,说明线头松动或接触不良。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时跳火说明电路通,不跳火说明电路不通。控制电动机的接触器主触点两相有火花、一相无火花时,表明无火花的一相触点接触不良或这一相电路断路;三相中两相的火花比正常大,别一相比正常小,可初步判定为电动机相间短路或接地;三相火花都比正常大,可能是电动机过载或机械部分卡住。在辅助电路中,接触器线圈电路通电后,衔铁不吸合,要分清是电路断路还是接触器机械部分卡住造成的。可按一下启动按钮,如按钮常开触点闭合位置断开时有稍微的火花,说明电路通路,故障在接触器的机械部分;如触点间无火花,说明

铁路货车重点故障检查方法――钩缓部分解析

铁路货车重点故障检查方法——钩缓部分车钩是用于编组列车的连挂和传递牵引力与冲击力;缓冲器是缓和或减少列车在牵引或者冲击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作用;从板及钩尾框等是传递纵向作用力的零件。车钩缓冲装置具有连挂、牵引和缓冲这三个基本作用。车钩缓冲装置主要由车钩、缓冲器两大部分组成。以钩尾框和钩尾销将两大部分连接在一起,在钩尾框内装有前、后从板和缓冲器。1、车钩缓冲装置作用力的传递过程:列车牵引时:车钩→钩尾销→钩尾框→后从板→缓冲器→前从板→前从板座→牵引梁。列车压缩时:车钩→前从板→缓冲器→后从板→后从板座→牵引梁。2、构造上的缺点: (1)三态作用性能不够灵活,如开锁时有的钩锁铁提不起来,其原因是钩舌尾部锁铁座处磨耗,造成钩锁铁头部重心前倾脱出钩腔;放下车钩提杆时,钩锁铁坐不牢又自动落下;在全开位置时,钩舌回转缓慢。(2)自重较大,钩头下垂;(3)落锁不明显,锁铁脚部露出很少,列检人员检查时不易确认。3、钩缓部分容易产生裂纹的部件部位及原因:(1)【钩舌】钩舌裂纹多发生在钩舌内侧弯角处和钩舌销孔处。原因:强度不足、弯角处变化较大,受牵引力作用时产生应力集中所致,编组60辆以上的重载列车更应注意,中途使用过紧急制动的列车要仔细检查,焊修后的要注意认真检查。(2)【钩体】车钩裂纹多发生在钩头上下钩耳附近(钩耳孔较多)、钩锁销孔四角处和钩碗部分、钩腔内牵引突缘根部、钩腔钩身与钩头交界处、钩尾棱角处及钩尾销孔附近。 原因:紧急制动、焊修工艺粗糙、承受牵引力或冲击力较大、重载、铸造缺陷。(3)【钩尾框】钩尾框裂纹多发生在钩尾框弯角处及钩尾销孔周围,如后堵上下弯角、钩尾销孔立柱。原因:材质疲劳老化、缓冲器失效、冲击力过大、焊修后没有退火处理。另一方面是钩尾框后堵与从板的接触部分的两个弯角均是直角,所以当承受冲击力的时候造成该部位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或折断。这部分裂纹比较隐蔽,检查确认需要认真仔细。尤其是后堵直角处有亮光时。 (4)【缓冲器、前后从板、后从板座】缓冲器箱体裂损失效、从板折断、从板座铆钉折断。原因:内部质量差、材质不良、承 受冲击力过大或撞车原因所致。(5)【钩尾销】钩尾销横向折断多产生于钩尾销的1/2处或上1/3处。一根作用良好的钩尾销在列车牵引或压缩时所

皮带机日常巡检要点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皮带机日常巡检要点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一、胶带机的组成部分 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减速机、电机、逆止器、机架、皮带、下料漏斗、导料槽、传动滚筒、上支架托辊、下支架托辊、缓冲托辊、调心托辊、张紧装置、保护装置、清扫器等。 二、日常巡检要点 1、开机前的注意事项 (1)首先与岗位人员取得联系,确认现场安全、正常; (2)检查各部位如头尾轮及各种托辊的磨损情况,支架固定螺栓有无松动、脱落; (3)检查各传动装置部位润滑油的情况,各种保护装置是否安全、完好有效; (4)检查胶带上是否有异物、下料口有无大块物料、铁器等堵塞以及下料口磨损(衬板和挡皮)。 2、运行中的检查 (1)查看下料点是否在皮带中心,皮带有无跑偏现象; (2)检查电机、减速机、头尾轮有无异音、振动和发热情况 (3)巡查胶带下料口有无堵塞、结块现象; (4)查看托辊转动是否正常; (5)巡检皮带导料槽的挡皮有无磨损漏料现象,做到及时调整; (6)检查皮带的清扫器是否完好,清扫效果是否彻底,禁止清扫不彻底的物料进入尾轮,造成对皮带及滚面本体的磨损

(7)检查各润滑点(主要为减速机)是否漏油,及时汇报处理,在计划检修时处理 3、停机后检查 (1)巡查胶带是否龟裂、毛边现象; (2)检查清扫器是否合适,并及时调整; (3)检查各联接部位,如支架螺栓等是否有松动; (4)对转动不灵活的托辊进行更换 三、常见故障及处理 (一)皮带跑偏 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 1、落料点不对中 处理方法:有计划性的在检修时对下料口进行改造。 2、头尾轮粘结物料 处理方法:将皮带上的物料送完停机,办理停电手续后,对滚筒积料进行清理。 3、支架位置偏移 处理方法:检查托辊支架的椭圆孔与皮带跑偏调整方向是否相符。 4、皮带两侧的张紧力不均衡。 处理方法:针对尾轮张紧的皮带,检查尾轮两侧丝杆调整是否均匀。 5、接头硫化中心不对称。 处理方法:在胶带安装或检修硫化过程中技术监控要把关,接头中

故障诊断重点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械设计及理论 实用机械振动分析与预知维修 Author: Seven 文档说明: 本文档个人记录了实用机械振动分析与预知维修的知识点和重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感谢在数控机床、可靠性与故障诊断方向工作的前辈们。 November4,2012

Contents 1预知维修基础2 2振动基础3 3数据采集4 4信号处理、应用和描述6 5实用振动分析的机械故障诊断8 6振动预知修正10 7油样和微粒分析其他预知维修技术12 8附录13 8.1尖峰能量法 (13)

Chapter1 预知维修基础 本章不作为考查内容,但是应该知道四种维修体制(事后维修、定期维修、视情维修、防护维修)及其基本概念,各种维修方案的选用依据。 考试建议: 1.建议携带PPT与教材?实用机械振动分析与预知维修?,在PPT进行页 码排序,共70页。 2.文中P表述书籍页码,T表示PPT的页码。 3.可以携带?设备故障诊断(沈庆根编著)?,?测试技术(王明赞编著)?, ?机械振动(张义民编著)?三本书籍,以备不时之需。 4.文中只是列举出了重点的PPT位置,或者是书上解释不详尽的位置。

Chapter 2 振动基础 本章主要是对于概念的考察和理解。主要使用?实用机械振动分析与预知维修?课本作答。本章知识重点总结如下: 1.质量――弹性系统的三个基本性质,抵抗系统振动的固有性质P9。(T4)(可联系共振点分析),振动的性质――频率,波长等P13。 2.转子系统响应分析。(T4) 3.振动的术语:波峰系数,波形系数,峭度等P16。 波形系数:波形的有效值与波形的平均值之比。 峭度:K 是反映振动信号分布特性的数值统计量,是归一化的4阶中心矩(峭度系数=1n ∑?(x i ?μ)4σ4 )。峭度指标是无量纲参数,由于它与轴承转速、尺寸、载荷等无关,对冲击信号特别敏感,特别适用于表面损伤类故障、尤其是早期故障的诊断。 4.振动分析目的,总幅值的概念。(T6) 5.振动烈度测量和衡量指标的选择P18。 6.轴承振动,机床振动标准。(T7――8) 7.振动烈度P20。 8.密尔,英寸,mm 之间的换算P21。 9.振动加速度烈度图,和位移图的简单介绍P23。 10.机床烈度T8,9,轴承烈度T9。

PLC故障排查步骤的思路和方法

PLC故障排查步骤的思路和方法 plc硬件损坏或软件运行出错的概率极低,检查故障时,重点应放在PLC的外围电气元件,PLC的故障大多数是外围接口信号故障,维修时,只要PLC有部分控制的动作正常,就不用怀疑PLC的程序问题。确认运算程序有输出,而PLC 的接口没有输出,则为接口电路故障。PLC系统的硬件故障多于软件故障,大多是外部信号不满足或执行元件故障引起,而不是PLC系统的问题。可根据PLC输入、输出状态来判断故障。PLC的输入输出信号都要通过I/O通道,有些故障会在I/O接口通道上反映出来,有时通过观察I/O接口状态,就可找出故障原因。PLC都具有自诊断功能,检查故障时可根据报警信息,查明原因并确定故障部位,也是检查和排除PLC故障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先判断故障是全局还是局部的,上位机显示多处控制元件工作不正常,提示很多报警信息,就需要检查CPU模块、存储器模块、通信模块及电源等公共部分。经验表明PLC控制系统出现的绝大部分故障,都是通过PLC程序检查出来的。PLC控制系统的动作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完成的,观察系统的动作过程,比较故障和正常时的情况,大多可发现疑点,判断出现故障原因。有些故障可在屏幕上直接显示出报警原因,有些虽然有报警信息,但并没有直接反映出报警的原因;还有些故障不产生报

警信息,只是有些动作不执行;遇到以上两种情况,跟踪PLC 程序的运行是检查故障的有效方法。PLC故障分为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本文结合PLC系统现场故障处理实例,分享PLC故障维修经验,本文是PLC高手速成秘籍!!PLC主要由中央处理单元、输入接口、输出接口、通信接口等部分组成,其中CPU是PLC的核心,I/0部件是连接现场设备与CPU之间的接口电路,通信接口用于与编程器和上位机连接。对于整体式PLC,所有部件都装在同一机壳内;对于模块式PLC,各功能部件独立封装,称为模块或模板,各模块通过总线连接,安装在机架或导轨上。西门子plc系列产品PLC系统故障分析PLC控制系统故障分为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两部分。PLC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主机箱、扩展机箱、I/O模块及相关的网络和外部设备。现场生产控制设备包括I/0端口和现场控制检测设备,如继电器、接触器、阀门、电动机等。1、PLC软件故障PLC具有自诊断能力,发生模块功能错误时往往能报警并按预先程序作出反应,通过故障指示灯就可判断。当电源正常,各指示灯也指示正常,特别是输入信号正常,但系统功能不正常(输出无或乱)时,本着先易后难、先软后硬的检修原则首先检查用户程序是否出现问题。用户程序储存在PLC的RAM中,是掉电易失性的,当后备电池故障系统电源发生闪失时,程序丢失或紊乱的可能性就很大,强烈的电磁干扰也会引起程序出错。2、PLC

数字实验测试方法-操作规范-故障检查方法

一、数字集成电路概述、特点及使用须知 (一)概述 当今,数字电子电路几乎已完全集成化了。因此,充分掌握和正确使用数字集成电路,用以构成数字逻辑系统,就成为数字电子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集成电路按集成度可分为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等。小规模集成电路(SSI)是在一块硅片上制成约1~10个门,通常为逻辑单元电路,如逻辑门、触发器等。中规模集成电路(MSI)的集成度约为10~100门/片,通常是逻辑功能电路,如译码器、数据选择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集成度约为100门/片以上,超大规模(VLSI)约为1000门/片以上,通常是一个小的数字逻辑系统。现已制成规模更大的极大规模集成电路。 数字集成电路还可分为双极型电路和单极型电路两种。双极型电路中有代表性的是TTL电路;单极型电路中有代表性的是CMOS电路。国产TTL集成电路的标准系列为CT54/74系列或CT0000系列,其功能和外引线排列与国际54/74系列相同。国产CMOS集成电路主要为CC(CH)4000系列,其功能和外引线排列与国际CD4000系列相对应。高速CMOS系列中,74HC和74HCT系列与TTL74系列相对应,74HC4000系列与CC4000系列相对应。 部分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表达式、外引线排列图列于附录中。逻辑表达式或功能表描述了集成电路的功能以及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正确使用集成电路,应该对它们进行认真研究,深入理解,充分掌握。另外,还应对使能端的功能和连接方法给以充分的注意。 必须正确了解集成电路参数的意义和数值,并按规定使用。特别是必须严格遵守极限参数的限定,因为即使瞬间超出,也会使器件遭受损坏。 下面具体说明集成电路的特点和使用须知。 (二)TTL器件的特点 1.输入端一般有钳位二极管,减少了反射干扰的影响; 2.输出电阻低,增强了带容性负载的能力; 3.有较大的噪声容限; 4.采用+5V的电源供电。 为了正常发挥器件的功能,应使器件在推荐的条件下工作,对74LS系列(CT0000系列)器件,主要有:(1)电源电压应4.75~5.25V的范围内。(2) 环境温度在00C~700C之间。 (3)高电平输入电压V IH >2V,低电平输入电压V SL <0.8V。 74系列 TTL集成电路输出低电平≤0.2V,输出高电平≥3.5V。 (4)输出电流应小于最大推荐值(查手册)。 (5)工作频率不能高,一般的门和触发器的最高工作频率约30MHZ左右。 TTL器件使用须知: 1.电源电压应严格保持在5V±10%的范围内,过高易损坏器件,过低则不能正常工作,实验中一般采用稳定性好、内阻小的直流稳压电源。使用时,应特别注意电源与地线不能错接,否则会因过大电流而造成器件损坏。 2.多余输入端最好不要悬空,虽然悬空相当于高电平,并不能影响与门(与非门)的逻辑功能,但悬空时易受干扰,为此,与门、与非门多余输入端可通过一个公用电阻(几千欧)连到V cc 上, 或直接接到逻辑电平开关上设置为高电平值。若前级驱动能力强,则可将多余输入端与使用端并接;不用的或门、或非门输入端直接接地,与或非门不用的与门输入端至少有一个要直接接地,带有扩展端的门电路,其扩展端不允许直接接电源。 3.输出端不允许直接接电源或接地(但可以通过电阻与电源相连);不允许

电脑硬件故障的几种简单检查方法

电脑硬件故障的几种简单检查方法 本文来自: 电脑维修技术网(https://www.doczj.com/doc/e318547676.html,) 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e318547676.html,/article/sort0167/sort0168/4506.html 一、首先确定你的电源已经打开、所有的连线全部连接到位。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给电脑做完清洁后盖上机箱,按开机键,没有丝毫反应,于是惊惶失措的打开机箱后才发现原来是ATX电源插头没有插上。 二、把你的板卡全部检查一遍,以防因接触不良或板卡未完全插入插槽中而造成的系统无法启动,这种现象多见于机箱清洁,搬动后。如果你的板卡金手指有氧化现象也可能造成接触不良,遇到这种情况中需用橡皮插试金手指后再插入槽内即可。有时在出现问题后把你的设备换一个插槽再使用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跳线设置不正确,超频过度也是引起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的超频可能会造成其它部件的损坏,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把你的CPU降回原频率即可,如果故障依旧的话可以继续用下面的方法检查。 四、替换法是电脑故障检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简单的说也就是把你怀疑故障原因最大的部件换下来,插到其它的机器上开机测试。如果故障依旧,就说明故障原因就在你换下的那个部件上。你也可以把你的系统中只留下CPU、主板、显卡、内存组成一个最小系统,然后开机,如果可以出现启动画面的话就可以认为声卡、内存光驱等发生故障,可替换后开机再试。如仍末见启动画面的话,就应把重点放在CPU、内存、主板、显卡上面,可把这些部件再拿到好机器上试验,一般用这种方法查过的机器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 五、如果你的系统在开机时出现的为非致命错误时,有时电脑的带电自检程序会通过PC喇叭发出不同的警示音,以帮助你找到问题所在的部位,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时候故障很可能是由相关部件引起的,所以也要多注意一下相关部件的检查。不同的BIOS有不同的警示音,下面就主流的AWARD BIOS、AME BIOS简单介绍一下。 AW ARD BIOS 1短系统正常启动 2短为常规错误,可以进入CMOS更改不正确的设置即可 1长2短RAM或主板出错,可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内存或主板上 1长2短显示器或显卡错误 1长3短键盘控制错误、检查主板 1长9短主板上的FLASH 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更换FLASH RMA 长声不断内存条末插或损坏,可重插或更换内存条 不停的响电源、显示器没有和显卡连接好,检查一下各连接插头 重复短响电源故障 AMI BIOS 1短内存刷新失败,主板内存刷新电路故障,可以尝试更换内存条 2短奇偶校验错误,第一个64K内存芯片出现奇偶校验故障,可在CMOS设置中将内存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