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目前的司法公信力并不理想,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解读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分析当前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提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司法;公信力;提升民众不愿意打官司,不相信手中的判决书,此类对司法的否定性评价均源于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折射出司法缺乏可依赖性、司法公信力缺失。
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司法信用是最基本的信用,司法信用存在危机会滋生其他一系列信用危机。
如何解决司法诚信危机,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提升司法公信力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之一。
一、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客观表现,是裁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的高度反映。
换言之,司法公信力一方面体现为民众对司法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包括对司法主体的充分信任与尊敬,对司法过程的充分信赖与认同,对司法裁判的自觉服从与执行;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法律在整个社会的权威与尊严已经树立,广大民众对法律持有十足的信心,公民的法律信仰包括司法信仰得到空前加强。
二、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一)法官因素西方法谚云:“比不公正的司法裁判更可怕的是法官不可信赖。
”司法裁判的过程就是法官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来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利益与价值冲突进行平衡与整合,将纸面上僵硬的法律条文生动地再现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故法律是凭借法官降临于世的,在民众的眼里,法官就是司法机关的化身、是法律的化身、甚至是国家的化身,法官的专业素养、技术理性、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民众对司法的信仰度,直接影响着司法公信力的确立。
我国的法官队伍现状与公众的期许、与司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界的专业化程度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法官队伍中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操守有待提高,仍存在着未受过法律专业熏陶、未通过法律职业考试的人拥有法官的身份办案,也存在着部分法官未正确树立起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职业操守,办人情案、关系案的现象时有发生,着均着民众对司法人员的总体评价,进而影响对司法的信任度。
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题目:政治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导言:政治作为组织社会的一种形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政治领域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腐败现象、权力滥用、民主缺失等。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腐败现象的原因腐败一直是政治领域的顽疾,其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秩序。
其原因可概括如下:1.1 缺乏透明度:政府机关的决策和资金使用过程不够透明,给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政府在采购、合同签订等过程中缺乏公开透明的制度和监督机制,导致了贿赂、挪用等非法行为的出现。
1.2 薪酬不公:政府官员薪酬的高低、福利待遇的差异以及晋升机制是否公正,都是滋生腐败现象的原因之一。
官员的低薪酬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贿赂则成为了填补收入差距的手段之一。
1.3 社会道德缺失:腐败问题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一些地区,贿赂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人将其视为正常的行为方式。
社会对于廉洁的价值观缺失,导致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解决方案:要想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和教育引导等方面入手:1.1 加强透明度:政府应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制度和监督机制,如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构,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1.2 改革薪酬制度:政府应提高官员的薪酬水平,公平合理地为他们提供福利待遇,同时建立公正的晋升机制,让优秀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1.3 增强道德建设:政府应大力培育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弘扬社会公德,厚植廉洁的社会风气。
二、权力滥用的原因权力滥用是指政府官员或政治精英以不当的方式行使职权,违反法律、滥用权力的行为。
其原因如下:2.1 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地区的监督机构存在不力、纵容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
监督机构的不独立、不作为,既是滥用权力发生的土壤,也是导致滥用权力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组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6期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
在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基层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力更是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课题。
为此,我们组成课题组,充分利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契机,深入到社区农户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我国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比较好。
调查中,城乡居民在回答“对居住地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时,54.05%的选择“信任”,13.51%的选择“基本信任”, 26.22%的选择“不太信任”,10.22%的选择“反感”。
居民在回答“对基层干部的信任程度时”,21.05%的选择“信任”,42.11%的选择“基本信任”,28.94%的选择“不太信任”,5.26%的选择“反感”。
虽然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总体可以,但我们也明显感受到,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在不断损失。
有关资料显示,从中央政府到乡镇级政府,公信力呈现出明显的层级递减。
在基层,政府的话越来越不被相信。
调查中,对政府公布的数据,有55.88%的表示“怀疑”;有34.01%表示“多半相信”。
尤其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时侯,基层政府更显得缺乏可供应急使用的信用资源。
一些基层干部面对聚集起来表达诉求的群众,惊慌失措、进退失据,显露出无能力、难服众的窘态。
这说明基层政府的信用存在很大缺陷。
纵观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只要是涉官、涉权的都会出现这样一个规律:不信,就是不信。
因此,有媒体说,老百姓已经变成了“老不信”。
虽然这种说法不尽准确,仍然表达了人们对基层政府评价的大势。
以上分析说明,普通民众与基层政府、基层干部之间,在基本信任的前提下,关系已存在疏远、不信任甚至对立的状况。
我国基层政府的公信力面临弱化的考验。
二、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原因比较复杂,但主导方面在于基层政府。
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公共政策制定策略探析摘要: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向公众输出的公共产品之一,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政府公信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被公众的接受程度。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政府公信力通常反映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
从这个角度对政府公信力问题加以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行政制度、行政观念、行政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共政策;政策制定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政府公信力对于保持政治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相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考虑到问题的多重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在确定具体实施策略时又必须把握重点,方能带动全局。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向社会输出的重要公共产品,其关涉面大,影响深远,这一领域中的政府信用问题自然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理应是政府着力突破的难点。
一、政府公信力与公共政策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一)政府公信力与公共政策的内涵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比较强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府公信力的题升,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而公共政策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影响到社会以及政府的方方面面。
政府公信力即指政府行政行为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是社会公众从自身的期望出发,依据合法性、合理性、民主性、责任性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审视政府行政行为所形成的对政府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评价。
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解决公共问题,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调整,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方案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等公众参与的公信力建设关涉到公共行政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
本科毕业论文学校代码 分类号 学号 密级 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学科门类 提论文日期所学专业 成绩评定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政府整体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有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因部分执法方式粗暴、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公开不足以及权力被滥用等问题致使政府公信力弱化。
究其原因,既有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各种行为评价的影响。
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行政行为[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s overall ruling ability,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re still exists the rough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ve inefficiency, and lack of openness in government affairs and power abuse and other problems resulting in the weakening of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ason lies in,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itself, but also the arising of public consciousness toward right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behavioral evaluat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administrative act目录一、政府公信力的界定 (1)(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1)(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指标 (1)(三)新形势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一)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三、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所提的对策与建议 (5)(一)转变行政理念,规范政府行为 (5)(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6)(三)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鼓励公众以各种合法形式参政议政 (6)(四)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 (6)谢辞 (7)参考文献 (8)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试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作者:汤子吕嫘杰张平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3期摘要: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总体上是提高的。
但在我国政府职能由“全能型”逐渐转向“服务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服务方式简单粗暴、行政权力滥用、行政效率低下、公布信息失真等问题,从而使我国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也使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受到影响,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文章通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信力建设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32-03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对此,温家宝总理指出:“在20多年理论探索和实践中,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尤其是在政府合理界定7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职责范围之后,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但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深入的同时,仍然有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不但没有从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反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使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因此,当前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已把公信力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标准之一,提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所谓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诚信的信任度,政府能力的认可度,政府政策的信赖度。
公信力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
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政府的诚信程度。
从司法现状分析司法公信力的困境宁县人民法院引言在法治国家,司法被人称为救治社会冲突最终、最彻底的方式,“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要求司法必须具有公信力。
如果司法不具有公信力,则不仅不能履行其在法治社会所应具有的职能,而且也不能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1]。
司法具有公信力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司法公信力危机已显露端倪。
涉诉信访持续高位,诉讼外渠道影响司法,同类案件的裁判冲突(基于相似的案件事实、使用相同的法律,理应得出相近的结论,但法院对同类案件的判决却常存在着差异和矛盾),都折射出司法公信力的不足。
虽然在个别媒体的报到中,由于个别法官的裁判而导致社会公众对司法公信力的怀疑,但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主要原因不是法官的个人因素,而是众多因素的组合。
本文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影响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司法公信力的内涵及价值从横向看,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力为中心的一系列司法活动及其实施人员的信任和尊重。
一是对司法权力的信任和尊重。
指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力处理社会纠纷时制度设计的信任和尊重。
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力的信任和尊重,是社会公众视线理性社会认知的结果。
二是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和尊重。
指社会公众对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力的司法机关的信任和尊重。
这种信任和尊重既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职能的肯定,也表现为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过程或结果的信任和尊重。
三是对司法裁判人员的信任和尊重。
具体包括对司法裁判人员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信任和尊重。
法律素质指司法裁判人员解决纠纷的法律知识和能力。
对司法裁判人员道德素质的信任和尊重,指社会公众对司法裁判人员解决问题的道德能力和道德水准的确信,即相信他们在解决问题、裁判纠纷过程中能够持平、公正、不会偏私。
从纵向上看,司法公信力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信赖--法律信仰三[1]关玖.司法公信力初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集众多网民意见和情绪于一体的舆论现象。
在当代社会中,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一、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1.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快速、广泛传播,一条网络舆情消息很快就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传遍整个网络。
对于政府而言,这意味着不论是否真实,一旦网络舆情发生,它将迅速影响到大众的认知,进而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打击。
2.传播途径多样: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发声和传播信息的机会。
政府的决策、行为和政策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质疑,而这种多样性的声音也往往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困扰。
3.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舆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这些虚假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并被广泛接受。
一旦政府被指责或涉及虚假信息,就会对公众产生怀疑和质疑,从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原因分析1.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权力机关,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普通民众往往只能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这使得政府在信息传播和解释上具有绝对优势。
一旦政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就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
2.公众参与度低: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公众的讨论和互动十分有限。
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格局,公众有了更多的权力和机会来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
然而,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的态度和措施不当,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质疑,进而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三、应对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的对策1.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回应网民的质疑和关注,加强沟通和互动。
2.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政府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舆情数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笪吴光芸,高丹,和瑞云(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眼摘要演立足于我国地方政府执政的现状,在综述政府公信力内涵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地方政府服务、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和地方政府民主建设四个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通过对山东、河南、江西三省五地的民众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并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旨在为地方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思路。
眼关键词演地方政府公信力;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民主建设[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5)10-0055-062015年10月第37卷第10期Oct.2015Vol.37No.1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地方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令人堪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望尘莫及的房价、贪腐官员的频频落马、官民纠纷等等一系列危及公众利益的问题层出不穷,我国政府从地方到中央的整体形象受损,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因素以及思考如何重塑和挽救政府形象,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构建公众向往的和谐社会。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的选取地方政府公信力是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级地方政府行为赢得公众支持与信任的客观结果。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区别在于层级与地域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赋予地方政府在公信力上表现出了特殊性。
层级上,中央政府拥有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资源,中央负责制定政策、发布命令,之后在层级上流转,由于存在多种因素,在流转与执行中大多会差强人意或者难以持续,所以存在政府公信力高低在层级上并不一致的现象。
就地理区域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公信力也会有所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受到较好的财政支持,大多时候能为公众提供较为理想和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来说获得公众支持和信任的程度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财力资源上都不及发达地区,并且在窘迫的情形下秉承旧制,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并获取民众的支持与拥护。
塔西佗陷阱下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探析作者:洪雅双郭艳萍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引入政府公信力和塔西佗陷阱两个概念,描述了两者间存在的关系;并以漳州PX项目为例,结合塔西佗陷阱效应,从公众、媒体和政府三方面分析在该事件下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漳州PX项目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1一、政府公信力与塔西佗陷阱的关系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基于自身信用所获得的公众信任的能力,是现代民主与法制条件下责任政府的重要标识。
塔西佗陷阱指当政府公信力遭遇公权力危机时,无论政府的言行是好是坏,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
这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失职造成公信力下降,使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陷入塔西佗陷阱中;另一方面,塔西佗陷阱又使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进一步加深,当突发事件再次发生时,塔西佗陷阱的影响力容易被增强,降低政府公信力,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如何有效规避塔西佗陷阱效应,提升公信力成为政府当务之急的任务之一。
二、漳州PX项目事件中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漳州PX项目是指投资兴建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半岛的新型石化产业项目。
该项目于2006年引进福建省,最初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后遭到厦门市民游街抗议,最终确定落户漳州古雷半岛,并于2008年开始全面投资建设。
漳州PX项目的建设未经民众同意,一开始就使市民对政府的公信度产生怀疑。
在此基础上,该项目于2013年7月发生第一次爆炸事故。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表示高度重视,但并未对相关人员追究责任。
事情很快平息却积蓄了民众的不满,使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
2015年4月该项目再次发生爆炸事故,民愤矛头直指政府,政府的一切言论与行为在公众看来都是推卸责任,这就是塔西佗陷阱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恶性循环效应。
一旦事故再次发生,民众不满情绪再次被激化,对政府的不信任加深,将进一步助长塔西佗陷阱效应。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信任问题研究摘要: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
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政府信任逐渐成为重要议题。
政府信任是整个社会最大的信任,整个社会信任基于政府信任来推动和发展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与制约,以确保行政责任的忠实履行。
如何认识和化解中国政府信任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信任;诚信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曾指出,“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1]。
信任的存在有助丁•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政府信任的理论阐释1. 作为政权合法性来源的基础。
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是任何政权合法性来源的重要基础,当然也是任何政体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
当政治权威的能力以及操守得到民众相当程度的信任时,民众就会相信权威当局会了解其需要,能够为其谋福利并且依法行政而无贪污腐败之事。
2. 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
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就是信誉或信任(张维迎,2001)。
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也就有着较大的影响。
信任作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其运作效果如何,与政府的诚信直接相关。
3. 降低行政过程的交易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任的经济意义在于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合作的双方必须相互信任,否则达成合作协议及监督合作协议实施的交易成本太高,合作行动就难以发生。
合作者之间是否相互信任以及相互信任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合作效率的高低。
二、中国政府信任问题的现状1. 社会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
当前中国个别地区的政策制定却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导致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陷入混乱的状态,减损既得利益者现有的合法利益,也对政策的目标群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2. 个别官员缺乏基本的行政道德。
个别官员的这种行为不仅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恶化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不满,加剧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获得公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能够为政府顺利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导致我国政府公信力出现弱化现象。
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形象,维护政府公信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及弱化的原因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进行综述,借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章研究背景政府公信力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范畴,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
政府信用的程度高低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而政府公信力的强弱成为衡量政府信用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已进入国际公认的敏感期,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在此期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与公民权利意识日渐觉醒双重交织,引发了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它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的社会问题。
同时,随着近十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工具的广泛普及,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人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因而民众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也越来越自由。
一旦出现政府的负面报道就会迅速通过互联网传播,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政府公信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从总体上来说正在逐步提高,但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公信力呈现出弱化趋势,所以研究地方政府公信力,探究其弱化的原因,给出建设对策,对我国今后提升政府信用、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都有重大的意义。
国外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历史较久,政府信用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民主权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1.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官僚主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 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更是有失偏颇。 2.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 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3.政府信息未能公开或未能及时公开,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4.调控能力有限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地方政府对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有限,地方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没有进行作为。 二是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盲目追求 GDP,出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向社会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脱离实际,而这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基本的信任。 三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公共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利益关系的公共需求。政府有责任为提供各项公共服务满足社会上每个人的这种公共需求,其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改革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与我国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国家水平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说在改革最初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建立在抓经济建设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那么改革到现在也应该在为社会提供政府服务方面下一番功夫了,就是说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四是地方政府甚至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充当了引导者和裁判员的角色,有的也作为运动员参与了市场竞争,追求经济利益,将企业与公众摆在了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导致民怨沸腾。
5.腐败现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各级政府查处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使群众对政府缺乏信心。 在我国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腐败官员的级别较高,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有的甚至上亿,这是普通群众无法想像的数目,极大的降低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是腐败现象依然禁而不止,查而不绝,腐败官员“前腐后继”,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多个省市出现了厅局长一个接着一个腐败,一个接着一个查处的现象,使群众认为腐败难以根治,对反腐失去了信心。 三是腐败现象的存在范围之广,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公务员都出现了一些腐败份子,其跨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群众不由地认为腐败已渗透到政府的各个角落,难以对政府产生信任感。 6.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政府越位、错位的现象,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政府的职能就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体的发展不协调。 二.社会时代因素是加剧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问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原有利益阶层,对利益的丧失心有不甘,存在不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阶层也进行了调整,原有的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有可能在改革过程中失去了一部分利益,而这部分人是不愿意改革的,是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的。特殊利益阶层在利益配过程中,随着势力的增强,存在与政府博奕,对话的阶段。 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分特殊利益阶层,这一阶层还在极力的想要扩大利益,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控制经济的能力,开始与政府进行角力,而这一阶层在利益没有得到最大化时, 也可能对政府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容易丧失对政府公信力的阶层,一旦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失去之后,便会出现反社会、反政府的情绪,而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之前,其对政府信任感也会较低。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仇富”、“仇官”情绪较为严重。 公众认为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政府管理经济能力欠缺, 贫困群体不再相信政府会考虑其利益,将其排出在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范围之外,由此也不听从政府号令。 贫富差距的拉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阶层,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转嫁于政府。 富裕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由于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不能公平享受社会成果,彼此之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若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和,双方利益得不到兼顾,其矛盾的升级最终会转化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行业之间的差距,也反映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失衡。 三.公众自身方面 1.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公民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精神需求,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进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评价政府公信力可以用“政府满意度”来考察,而政府满意度=政府绩效/公众期望。从逻辑上 讲,对政府的满意度,既受到政府绩效方面的影响,也受到公众期望负面的影响,更可能是两者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2.公众的政治素质不高 一方面部分群众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从众心理,容易造谣、信谣、传谣。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部分群众不顾是否掌握了事实真相,传播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论,有的甚至捏造事实到处传播,意在损坏政府形象。 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在一些不合理诉求无法实现时,对社会现状不满,就存在仇视政府心理。 当前部分群众向政府提出了一些不合理诉求,在没能得到政府支持,或是诉求没有达到其期望值时,就对政府不满,借各种机会贬低政府,若有突发事件发生,更是求之不得,推波助澜,希望事件越大越好,政府威信越低越好。 随着网络的大力发展,公众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得政府的信息,现在政府行为好的方面往往没人注意,不好的方面往往是公众关注的对象,由于公众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认知能力偏差,当政府行为过错在网上遭到披露时,就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与起哄,很多人通过博客、论坛等形式将这种情绪传播开来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认同与参与。这些评议一方面会对政府行为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使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错误的认识和评价,致使政府公信力非理性降低。
方法汇总 ( 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明确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作为核心内容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职能定位正确是政府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应当将政府职能范围化、具体化和细致化。变以往的“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这样才能让政府将该管的事务管好,不是分内的事分化出更好的利用社会化的和谐管理,增强公信力。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经济领域,在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要积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认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将政府管理事项做进一步调整与规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逐步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得配置市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社会领域,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基础,将搭建公共财政平台和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手段,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将社会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管理作为理论创新的重点,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个尽其责达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努力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 要坚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