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教学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635.50 KB
- 文档页数:45
《文学概论教案》word版第一章:文学的基本概念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故事。
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人类的经验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1.2 文学的分类小说:通过叙述故事来展示人物和情节的文学作品。
诗歌:通过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戏剧: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示故事和人物的表演艺术。
散文:以非韵律性的散文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1.3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情节:故事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角和配角。
主题: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批评2.1 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表面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深入阅读:分析作品的主题、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批判性阅读: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
2.2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主题: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象征意义: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人物、物体或事件所代表的含义。
2.3 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评评价标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评价。
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第三章:文学史和文学流派3.1 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古代文学:古代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先秦等时期的文学。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特征和代表作品,如骑士文学、神话题材等。
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3.2 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描写,如杜甫的《狂人日记》。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的表达,如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现代主义:探索文学的新形式和主题,如卡夫卡的《变形记》。
3.3 文学流派的意义和影响文学流派代表了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趋势。
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文学经验和审美享受。
第四章: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4.1 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受到历史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学名著导读与赏析教案一、引言1.1文学名著的重要性1.1.1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1.1.2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1.1.3文学名著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1.1.4文学名著是语言学习的宝库,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1.2教学目的1.2.1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1.2.2使学生掌握文学名著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1.2.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传承优秀文化。
1.3教学方法1.3.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3.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电影、音频等,增强教学效果。
1.3.3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4组织文学名著读书会,分享阅读心得,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名著的定义与分类2.1.1文学名著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2.1.2文学名著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四大类。
2.1.3每一类文学名著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
2.1.4文学名著的选择要考虑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2.2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2.2.1阅读文学名著要注重整体感知,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2.2注意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艺术特色。
2.2.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2.4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
2.3文学名著的鉴赏技巧2.3.1鉴赏文学名著要注重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2.3.2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3.3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技巧,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
2.3.4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审美趣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3.1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3.1.1选取《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进行导读。
唐山远方文学八方校区课程表一、课程介绍唐山远方文学八方校区是一所以文学教育为主的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校区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涵盖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唐山远方文学八方校区的课程表。
二、课程安排1. 文学创作课时间:周一、周三 8:00-10:00地点:创作楼201室内容:通过讲授文学创作理论和实践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程涵盖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学生将通过写作作业进行实践。
2. 文学批评课时间:周二、周四 8:00-10:00地点:批评楼301室内容: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评价能力。
课程将涉及文学批评史、批评流派、批评方法等内容,学生将通过批评作业来加深理解。
3. 文学欣赏课时间:周一、周三 10:30-12:30地点:欣赏楼401室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课程将涵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将通过阅读作品并进行讨论来提高欣赏水平。
4. 文学史课时间:周二、周四 10:30-12:30地点:史学楼501室内容:介绍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课程将涉及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品等内容,学生将通过阅读文学史书籍和参观文学史展览来加深理解。
5. 文学活动课时间:周五 8:00-12:00地点:校区广场/图书馆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讲座、文学沙龙等。
通过实际参与和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课程特色1. 高度专业化:校区注重文学教育的专业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2. 综合实践:除了理论课程,校区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写作、批评、欣赏等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文学技能。
3. 开放交流:校区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解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 第三课时:分析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互相学习和交流。
5. 第五课时:进行总结和评估,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交流和学习。
4. 展示法: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估,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学生展示:评估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资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
2. 文学作品案例:用于分析和解读的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3. 学生评估表:用于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学社团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2)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提高文学素养;(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文学社团的相关知识;(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文学创作能力;(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精神;(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3)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学社团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2)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3)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文学创作技巧应用于实际写作中;(2)如何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整体创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学社团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展示文学社团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学社团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2)分析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如:构思、选材、表达等;(3)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3. 案例分析(1)选取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分析其创作技巧;(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4.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文学创作,要求结合所学技巧,发挥团队协作精神;(2)各小组展示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品质量、团队协作等;2. 评价标准: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善于表达、创作水平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次课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文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文史课程兼有文学、史学、文化、写作等诸多内容,是老年大学语言类基础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文史课程,使学员全面接触各类文学样式,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品读经典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研修传统文化及其学术流派,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切磋写作技艺,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员的文史素养,充分发挥课程陶冶情操的功能;注重文史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员终身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文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争使学员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以自编为主;2、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任人唯贤考略》、《特权与封建官僚的门阀化》、《中国古代的士》、《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三、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歌1、诗歌的起源2、先秦的诗歌:《诗经》、《楚辞》3、西汉“乐府诗”: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4、东汉的“古诗十九首”5、建安诗: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特点6、魏晋诗:文人主流作品、田园诗、民歌、代表人物、代表作7、唐初四杰改革诗风的努力8、盛唐诗歌的繁荣:代表人物、代表作品9、中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10、晚唐以小李杜为代表的诗歌、晚唐五代新诗歌形式—词的兴起11、北宋初期的小令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12、柳永的长调13、苏辛的豪放风格14、南宋民族矛盾尖锐条件下的爱国词作15、一批著名的女词人16、元曲的兴起及其特征17、元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散文1、先秦的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2、秦汉的史传散文、政论文和汉赋3、魏晋南北朝散文:政论文、记事散文、骈赋4、唐初陈子昂改革文风的主张5、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及成就6、北宋欧阳修的“文以明道”及曾巩、三苏、王安石的散文成就7、明代归有光、三袁的散文成就8、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人物、代表作品9、传统散文的衰落中国古代戏剧1、唐代传奇剧2、元杂剧:《窦娥冤》3、明代的南戏:《西厢记》、《长生殿》中国古代小说1、魏晋的笔记小说2、唐人小说(传奇小说)3、宋代的俗文学4、明清长篇小说(四大名著)5、清末谴责小说6、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二)诗词格律、诗词研究1、古体诗格律简述(7首)2、近体诗(绝句、律诗)格律(五绝、七绝各15首,五律、七律各15首;排律1首)3、介绍52个词谱;唐、五代、宋词平韵格34首;仄韵格24首;多韵格16首4、元曲研究5、楹联的赏析与撰写(三)中国现当代文学1、“五四”新文学运动、《新青年》和《新潮》2、鲁迅的生平、思想、小说创作、杂文创作、鲁迅学述要3、“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及其他4、“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及文学批评5、左翼文艺运动6、茅盾的文学创作综述及作品分析7、老舍、巴金、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曹禺的戏剧创作8、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散文创作9、抗战文艺运动(1937-1949)10、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文学创作的三分格局11、讽刺小说:张天翼、沙汀、钱钟书的创作12、九叶诗人的创作13、国统区的戏剧创作14、张爱玲的文学创作15、建国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16、历次文艺运动17、建国初三十年的诗歌散文杂文创作18、新时期文学思潮19、朦胧派诗歌创作20、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21、刘绍棠及乡土文学创作22、新时期的文学奖项、文学刊物和文学出版23、先锋派小说创作、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24、港台及海外华人文学(四)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人类起源与石器时代2.文明起源和传说中的英雄时代3.“家天下”与夏代4.商朝建立与青铜文化、甲骨文5.周朝建立与大封分、宗法制、井田制6.“成康之治”和“宣王中兴”7.平王东迁与王室衰微8.“春秋五霸”9.“公室”与“私家”的斗争10.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11.封建社会的起始与分期,李悝改革12.商鞍变法13.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14.兼并战争与统一战争15.“百家争鸣”秦汉时期1.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一的措施2.秦的残暴统治和秦始皇陵3.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灭亡4.楚汉战争与西汉建立5.汉初统治措施与“文景之治”6.汉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斗争7.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轮台诏”和“昭宣中兴”9.汉与匈奴的和战10.西汉末年的统治危机11.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12.“光武中兴”13.班超出使西域,东汉与羌人的关系14.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15.秦汉文化与科学魏晋唐宋(上)1.黄巾起义与三国鼎立2.曹操与诸葛亮3.西晋统一和“八王之乱”4.东晋建立和门阀统治5.东晋的北伐6.南朝社会的政治经济7.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8.北魏统一北方9.孝文帝改革10.六镇起义和北魏分裂11.北周统一和杨坚建隋12.隋朝的“殷富”13.隋炀帝和隋末农民起义14.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15.武则天和唐明皇晋魏唐宋(下)1.唐朝的繁荣和强盛2.“安史之乱”3.宦官、党争与藩镇4.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5.唐末农民大起义6.繁荣的文化7.五代十国8.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9.宋辽、宋夏的和战10.宋代的“积贫”、“积弱”1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12.宋金和战与北宋灭亡13.南宋的建立与“绍兴和议”14.南宋的政治与经济15.发达的科技与繁荣的文化元明清(上)1.蒙古的兴起和夏、金、宋的灭亡2.忽必烈和元朝的建立3.“汉法”之争和民族压迫政策4.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5.元末农民大起义6.明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7.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8.“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9.明代中期的统治危机10.宦官与首辅11.张居正改革12.江南经济的发展13.“土木之变”的北京保卫战14.郑和下西洋15.“倭寇”与戚继光元明清(下)1.满洲的兴起和金的建立2.明朝末年的腐朽统治3.明末农民大起义4.李自成进北京和明朝灭亡5.清军入关和弘光政权6.江南、西南人民的反清斗争7.清初的经济措施和经济发展8.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9.继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0.康雍乾盛世11.平定准噶尔叛乱12.西藏、大小金川和改土归流13.乾嘉道时期的腐败14.耶酥会士和清朝的对外关系15.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五)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的产生1.何谓封建官僚政治、研究它的意义2.产生的时代性和必然性(1)贵族政治自身的对立物(2)贵族政治崩溃阶段的产物(3)频繁战乱中的产物3.产生的时间及主要标志(任人唯贤逐步代替了任人唯亲、流官代替了世袭)4.封建官僚政治的产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皇权政治的附庸、皇权政治的对立物皇权对官僚政治的支配、驱使(附庸)皇权对官僚政治的制约(各种制约法规、制度、措施、手段——以消弥对立,克服其离心倾向)官僚政治与士人阶层(一)1.何谓“士”2.士人阶层的产生及意义3.士人阶层的“忧患意识”官僚政治与人士阶层(二)1.士人阶层的“官本位意识”(士与仕)2.早期士人的主体意识 3.战国“百家争鸣”及士人主体意识的剖析 4.官(部分人仕的士人)是实施官僚政治的主体官僚政治与诸子思想(一)道家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关系墨家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对立法家的“功利”思想、法治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完善官僚政治与诸子思想(二)儒家论理道德观与官僚政治的建构儒家思想与皇权政治、官僚政治的适应性官僚政治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官僚政治的基础(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私、分散);小农是官僚政治的直接统治对象(管理、剥削、掠夺)官僚政治与官僚的选拔1.“官”与“僚”2.“官”的选拔制度及其变迁3.“才”、“能”在选拔过程中的变异及对官僚政治的影响(庸人及庸人政治)官僚政治与官吏的任用、升迁降黜1.历代官员的任免制度 2.历代任免制度的实质及对官僚政治性质的养成官僚政治与官吏的监察1.历代监察机构概述 2.历代监察效能评析官僚政治的特点1.对上负责的表面性 2.应付公事的形式主义3.拖拉、推诿的工作作风4.漠视、侵害下级和民众利益的必然性(与民主政治的对立性质)官僚与官僚政治(一)1.开国过程中及王朝初期(贤才与清明政治)2.官僚的结党营私与官僚政治的动荡(党争与派系政治)3.官僚私利与政治的腐败(贪、贿与金钱政治)官僚与官僚政治(二)1.官僚内部的矛盾及官僚政治的关注重点、工作效能(内耗与政治效能的退化)2.官僚政治演变及重建官僚政治与中国社会1.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2. 官僚政治对民众被动性质的养成(对民主道路的阻碍)3.官僚政治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分权、集权问题)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的发展前景1.封建官僚政治的长期延续决定了克服它也是长期的2.克服它有赖于民众素质的全面提高3.“改革开放”对最终根治这一顽症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儒家部分)1.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其人其事(《论语》,言论集,12700 字,20章―朱熹定)(2)孔子的主要思想唯心主义的天命观;改良主义的政治观;中庸的思想方法;崇德轻利的价值观;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道德观。
王岱:“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02尝试大单元教学,创设好情境,设置好任务对任务的理解核心任务是整合学习的多种要素、结构化的、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设计任务要考虑的方面: ➢任务与内容的匹配➢任务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匹配➢任务要情境化,指向大单元,既见篇目,又见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一定要有语文性03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对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设置的理解以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这四个栏目构成。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它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等五篇小说组成。
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全部由小说构成的单元,所选小说均为有较强社会批判性的作品,体现了“观察与批判” 的人文主题。
第六单元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单元导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导语交待了这个单元的一一个整合点就是“社会批判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感受小说反映社会的深刻性,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
➢其二,导语对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这一要求体现了统编教材强调读写结合,读写一体的编写思想。
➢教材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篇目之间的整合,五篇小说分为三课。
➢五篇选文涉及到古今中外,篇篇经.典,风格各异。
叶圣陶论写作教学一.写作与生活、经验、情感的关系自古及今,“怕作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但中小学生怕,大学生也怕;不但学生怕,老师也怕;不但老百姓怕,当官的也怕。
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执笔为文只是极少数作家、诗人及文章大家的专利。
叶圣陶则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作文的本质是什么?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来考察,作文就是各种各样实践活动中很平常的一种活动;作者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主体,文章是这种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叶圣陶指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 我们不该把作文“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
”“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
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
” 这就深刻地道出了作文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完全吻合。
“作文是生活”的观点也是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在叶圣陶看来,作文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才有这种需求。
他早在1924年4月出版的《作文论》中就曾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
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
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利便的,要推写作。
不论是愚者或文学家,不论是什么原料什么形式的文字,总之,都是由这两个心理才动手写作,才写作成篇的。
”这样看来,人们只要有生活经历,有思想感触,张开嘴巴就是说话,拿起笔来就是作文。
按照叶圣陶的这些观点,作文就变得一点也不特殊,一点也不神秘了,那怕是文化水准很低的人也可以从事写作。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也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高玉宝在写《高玉宝》时是个半文盲,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绝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都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作品。
《丹柯》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丹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丹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小说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2)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小说《丹柯》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丹柯》;(2)学生概括小说情节,介绍人物形象。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2)学生举例说明,进行课堂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结合小说《丹柯》,写一篇关于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短文;3.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反馈等方面,以便于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丹柯》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丹柯》的评论、分析文章3. 多媒体资源:与《丹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有关《丹柯》的在线文章、论坛讨论等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小说内容;2. 互动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小说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1篇一、课程概述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文学创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
2. 使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文学创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5.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地位与作用2.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创作理论- 文学传播理论3. 文学鉴赏- 古代文学鉴赏- 现代文学鉴赏- 当代文学鉴赏4. 文学创作- 诗歌创作- 散文创作- 小说创作5. 实践教学- 参观文学博物馆、纪念馆等- 参加文学讲座、研讨会等- 组织文学创作比赛、朗诵会等6. 汉语言文学应用- 文学编辑与出版- 文学翻译与传播- 文学教育与培训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模拟教学法:模拟文学创作、编辑、翻译等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五、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以实践操作为主,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文学创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 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伟大的悲剧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悲剧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悲剧作品。
2. 通过分析具体的悲剧作品,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悲剧的定义与特点2. 悲剧作品的分析与讨论3. 悲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命运4. 悲剧作品中的道德、社会问题5. 悲剧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悲剧的定义、特点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悲剧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悲剧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悲剧作品的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悲剧文学作品,如《哈姆雷特》、《红楼梦》等。
2. 投影仪:用于展示文学作品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悲剧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对悲剧文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悲剧的定义、特点和分析方法,让学生了解悲剧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悲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红楼梦》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悲剧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悲剧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悲剧作品的分析和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悲剧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悲剧文学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的态度。
3. 作业和写作: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写作,评估他们对悲剧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有关悲剧文学的题目,评估学生对悲剧作品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悲剧文学作品,如《奥赛罗》、《李尔王》等,供他们进一步阅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