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要求4_外文文献翻译封面及内容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17
标题(居中,三号黑体)(——如有附标题,则为小三号黑体)作者1,作者2(小四号楷体)摘要:“摘要”两字用小四号黑体加粗,摘要内容宜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加粗,其他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之间用中文逗号隔开,结束处不加标点。
总体要求:总字数不少于3500字,参考文献无需翻译,但应完全罗列。
表格名称、内容需翻译,图名需翻译,图内解释无需翻译,但应将原图截下放于相应位置处。
文章标题段前段后都为0.5行,单倍行距。
以下正文除各部分标题、插图和表格外,一律用小四号宋体,正文为1.1倍行距。
段前6磅,段后0磅。
首行缩进2字符,无左右缩进,其他具体字体要求见注2。
1.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一级标题是段前段后0.5行,单倍行距)1.1 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二三级标题都是段前段后6磅,单倍行距)1.1.1 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图表名称的格式:图片名称标注在下方,表格名称标注在表格上方,居中,汉字用宋体,数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 , 罗马字用Symbol,字号五。
表1 名称……表格要求见注3表格以序号、名称的格式标注,居中,中英文对照,表格为三线表(表格套用格式为简明型1)。
x/cm I/mA v/(m⋅s-1) h/m p/MPa10 30 2.5 4 11012 34 3.0 5 111注:表注和图注用五号宋体,表注左对齐,图注居中。
1.1.2 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类别(编号);基金项目类别(编号)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通信联系人:姓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 E-mail:……(第一作者为研究生、博士后时,应当以作者中的导师为通信联系人;其他情况时,在作者简介后直接加E-mail,不写通信联系人。
)图1 名称……图形要求见注4图号和图名用五号宋体,图下居中。
1.2 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2.一级标题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五号宋体。
六、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1、内容与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一般依次由以下部分组成:封面、任务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符号说明)、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外文资料译文、外文原文。
毕业设计(论文)应采用汉语(外语专业用外语)撰写。
要求内容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立论正确、推理严谨。
2、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及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图纸绘制、实验数据、各种标准的运用和引用都要符合各学科、各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
毕业设计(论文)一律使用计算机编辑,用A4规格纸输出,页面设置上、下页边距2.54厘米,左、右页边距2.5厘米,装订线1厘米,文档网格设为小四号宋体,指定行网格和字符网格,每行33个字符,每页31行,栏数为1。
外文资料译文页面设置、格式规范及字体同正文要求一样,装订时外文资料译文在前,外文原文在后。
除封面、任务书、外文资料译文、外文原文外,毕业设计(论文)其余部分均设置页眉,页眉为“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五号宋体居中。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页码用“1、2、3……”小五号宋体居中设置,封面、任务书、外文原文及外文资料译文不设页码,目录及中、英文摘要的页码用“Ⅰ、Ⅱ、Ⅲ……”小五号宋体居中设置。
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1) 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封面填写课题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院系专业等内容;题目不得超过36个汉字。
学院统一填写全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填写全称,专业方向统一规范,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
(2) 毕业设计任务书(3) 中英文摘要①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
②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
③“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每段开头空二格。
④中文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格式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格式规范1.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2.正文综述正文部分需要阐述所选课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
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的意义。
文中的用语、图纸、表格、插图应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已废弃的单位,如:高斯(G和Gg)、亩、克、分子浓度(M)、当量能度(N)等。
量和单位用法定符号表示。
引用他人资料要有标注。
文献综述字数在3000字以上。
正文前须附300字左右中文摘要,末尾须附。
列出的 ___限于___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一般要求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
___的著录按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 ___(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或etal 表示).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 ___.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 ___.篇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学位论文类书写方法:[序号] ___.篇名[D].出版地:单位名称,年份.电子文献类书写方法:[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 ___应在10篇以上。
第一部分:封面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题1.中文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摘要内容(五号,宋体)关键词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关健词内容(五号,宋体,词间用分号隔开)2.正文标题标题最多分四级。
一级标题,三号字,宋体,居中,加粗; 二级标题,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3.正文小四号字,宋体。
文献查找:根据自己课题到知网或类似的数据库网站查找,有相关英文文章可以进行下载之后翻译。
如果不能下载,网站的中英文摘要一般都可以看到,根据英文关键词到谷歌搜索里面搜相关的英文文章。
要求的翻译原文不一定是专业的科技文章,只要内容相关,难度跟篇幅合适都可以拿来用。
如果想翻译专业的英文文献,可以通过谷歌的学术搜索网站/schhp?hl=zh-CN,给出的链接比较多,多数是链接到数据库上,没有账号不能下载,但是有些时候搜索出来的条目会有PDF链接,直接点击就能下载下来。
还可以通过维基百科查找相关词条的英文解释,/wiki/Main_Page,但无论英文还是中文都要符合模板中的格式要求,如果英文原文不能编辑,可以不作处理。
英译中:翻译一段检查一段,中文语言一定要通顺,不要有漏译。
不知道的单词一定要查,不要猜。
另一个是,同一个单词在文章里多次出现,每次翻译的时候都要用同样的单词翻译,不能原文同一个单词,在译文里出现的时候是不同的单词。
格式和原文要完全一样,原文有表格,就在译文里也画表格,原文是图片,译文也是图片,原文图片里文字的位置和译文图片里文字的位置要一致。
还有,整个文章统一字体。
查词顺序:先查英语国语字典或者用GOOGLE英文网页,理解英文单词的意思,然后用翻译软件英译中翻译,用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中文单词,用百度查中文单词的意思,如果查到的中文单词的意思和英语国语字典或者用GOOGLE英文网页的英文单词的解释是一致,翻译软件翻译的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翻译软件翻译的是错的!翻译工具:1) 在线词典有道词典:/爱词霸:/responsibly/用爱词霸的词典选项。
注:以上两个在线词典的准确率相对较高,可用于查词组译法,灵格斯字典,360上下载,到软件管家里找就可以,这里技术类名词多一些。
爱词霸英中互译翻译软件:/尽量不使用GOOGLE翻译软件。
可参考:GOOGLE翻译软件: /#ja|zh-CN|%0D%0A GOOGLE翻译软件总有翻译错的时候,所以,用GOOGLE翻译软件要注意!牛津字典,或者英语国语词典,灵格斯字典下载一个,自己下载一个吧!注意!!必须有英语国语词典,网上的!。
毕业论文文献翻译要求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应用,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
而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文献翻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本文将就毕业论文文献翻译的要求进行探讨。
首先,毕业论文文献翻译要求准确性。
文献翻译是将外文文献转化为中文,因此翻译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用准确的词语和语法表达出来。
不准确的翻译会导致读者对论文内容的误解,甚至对整个论文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因此,在进行文献翻译时,要注重细节,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其次,毕业论文文献翻译要求流畅性。
流畅的翻译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论文的内容。
为了达到流畅的翻译效果,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翻译文本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可读性。
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翻译工具和技巧,如使用同义词替换、调整句子结构等,来提高翻译的流畅性。
第三,毕业论文文献翻译要求语言风格一致。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论文整体的语言风格一致性。
如果整篇论文的语言风格是正式的,那么翻译的文献也应该保持相同的正式风格;如果整篇论文的语言风格是简洁明了的,那么翻译的文献也应该遵循相同的原则。
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可以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论文的内容。
第四,毕业论文文献翻译要求逻辑清晰。
文献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外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和思路。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原文的逻辑关系,将其转化为中文的逻辑结构。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论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最后,毕业论文文献翻译要求考虑读者需求。
毕业论文的读者主要是指导教师和评阅专家,因此在进行文献翻译时,要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背景知识。
翻译的文献应该符合他们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水平,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太过简单的词语和句子。
同时,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解释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华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字数要求文、经、管、法类一般10000字左右,理、工、医类一般6000字左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特别要求的除外)。
二、毕业设计(论文)应符合国家及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电子版毕业论文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应与印刷本一致,不得省略;毕业设计(论文)必须整合为一个word文档,毕业设计(论文)文件名格式:姓名+学号(如:张三0511112299)。
三、封面毕业设计(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格式排版、打印。
毕业论文开本尺寸均为a4,装订切齐后为205mm×290mm。
四、毕业设计(论文)文本规范化要求包括:任务书、统一封面、采用a4纸张、标题(宋体、三号)、目录(宋体、小四号)、中英文摘要(宋体、五号)、关键词(宋体、五号,不超过五个)、文本正文(宋体、小四号)、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工程设计说明书、实验数据、图表、外文译文、附录和评审意见表等。
其中工程设计说明书、实验数据、图表、外文译文等项目是否要求由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五、题目题目应能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汉字,可用小标题加以说明。
六、摘要及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的摘要应有中、英两种文字,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一般不超过500字。
关键词应放在摘要页最下方(应另起一行),一般列4~7个,不超过15个汉字为宜,并按词条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七、目录目录是体现毕业设计(论文)各章节名称和页码的详细记录,不能过于简单;目录的页码一定要与正文的章节以及附后的内容相符合。
八、绪论(或序言、引言)绪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行文结构等。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绪论时,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诠释基本理论,不要推导基本公式,不要介绍研究方法细节,写法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措词精炼。
外文出处格式要求1.出版物: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版本(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如:Shatzkin L. In Cold Type: Overcoming the Book Crisis. 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2.2.期刊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如:Nichols Bill. “Style, Grammar, and the Movies.”Film Quarterly, 28, 1975. 3.电子出版物: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网址Norris F. “A Thoreau Profile”/pub/wml.txt/980810-2.html注:(1)作者名一律姓前名后。
(2)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与第二位作者名字之间用“&”或“and ”连接。
如Shatzkin L & I.Gordon. In Cold Type: Overcoming the Book Crisis. 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2.(3)如果有三位作者,只写第一位作者,后面加“et al”如Shatzkin L et al. In Cold Type: Overcoming the Book Crisis.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2.(4) 英文句号或冒号后加“空格”。
(5)如果是中国出版社的,需将其翻译英文。
如法律出版社:Law Press;清华大学出版社: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方正出版社:Fangzheng Press; 北京大学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文献翻译(小3号黑体,加粗,居中)
1英文原文(小4号黑体,加粗)
注:如果指导教师所给文献为pdf格式,则相应打印翻译部分,不必往此处逐次逐句敲英文文献。
答辩后请将英文文献电子稿及其他相关论文材料一并交回专业组。
2中文翻译(小4号黑体,加粗)
要求:
1.先完整地给出外文原稿;(可复印)
2.要完整地翻译所选材料,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和正文,但人名及参考文献不须翻译;3.准确理解原文;
4.语言通顺、流畅;
5.格式规范(与正文格式一样,但字号改为5号字,行间距为1.25);
6.译文表达符合汉语习惯。
文献翻译资料原则上应与论文题目所涉及的主题或背景有关,文献内容要完整。
篇幅一般应在3000-5000英文单词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规范(3)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规范三篇1. 封面2. 任务书3. 中英文摘要(1)毕业论文中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
(2)中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
(3)“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每段开头空二格。
(4)中文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5)英文摘要题目采用三号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打印。
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2个字符空格。
(6)英文题目下空二行居中打印“ABSTRACT”(大写三号黑体),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7)英文摘要内容字体、采用“Times New Roman”,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另文中出现的英文、字母、数字符号等,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
(8)英文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KEY WORDS”(小四号大写黑体),其后关键词用小四号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4. 目录“目录”二字用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两字中间空一格,下空一行为1、1.1、1.1.1??三级标题及其开始页码。
一级标题以及参考文献、致谢等同一级别的目录均采用四号黑体,其他级别的目录内容采用四号宋体字。
5. 符号说明6. 正文(1)标题层次毕业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
第一级为“1”、“2”、“3”等,序号后空一格,以三号宋体左顶格打印,第一级标题上下各空一行(“1 前言”除外 )为第二级标题;第二级为“2.1”、“2.2”、“2.3”等,序号后空一格,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以小四号楷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院 系: 商学系 年级专业: 08国际商务 姓 名: 石华聪 学 号: 0801022145 附 件: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in Asia: An Overview
指导老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in Asia: An Overview
Abstract Asia's trade has soar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n integrated and global direct distribution business model has already been developed to ship products directly from Asia to Western and other markets along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In spite of their rich resources, Asian countries have not been able to utilize their vast potential due to the lack of regional connectivity and to the existence of "choke points" in Asian supply chains. An Asia-wide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network is essential for Asian countries to get their goods to markets more effectively, but its overall progress has so far been limited. An innovative approach is needed to address th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nonphysical, soft infrastructure issue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olutions identified by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on selected areas within. Overview With the fast pace of globalization since the 1980s, particularly the outsourcing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from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to low-cost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Asian economies have been growing rapidly and have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of finished goods. Asia's trade has soar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n particular recording explosive growth. The PRC' s exports grew at an average of more than 18 percent per year between 1990 and 2007, while the other eight emerging economies among Asia's top-10 exporters recorded export growth of more than 10 percent a year (Brooks and Stone 2010). A business model that is integrated and global, uses direct distribution, and emphasizes shipping high-value products from Asian factories directly to worldwide markets has been developed by multinational firms. This integrated model replaces the traditional multiechelon, pushbased intemational distribution model; it also helps to reduce redundant inventories along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and speeds up time to market (Su 2007). Due to all these changes, Asia now accounts for about one-fourth of world trade and worl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respectively (World Bank 2006). With about 4.1 billion people in 2009 (PRB 2009), Asia is the most populous region in the world, accounting for 60 percent of population and representing enormous market opportunities for multinational firms. There are around 20 cross-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mplementation there. The consolidation of FTAs improves economic welfare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bilateralism. A broad Pan-Asian agreement (covering goods, services, and trade costs) involving East Asian and South Asian economies is estimated to offer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o the general welfare through gains to global income of around $261 billion (François, Rana, and Wignaraja 2009). All East and Asian and South Asian members of such an agreement would benefit from closer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trade-related infrastructvire, the dominant mode for freight transport between 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remains ocean transport. This situation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ocean transport and other trade-related infrastructure to respond to growing East Asia-South Asia trade depends on regional ability to maintain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logistics services at a competitive cost. The need for sea transport has been amplified, especially for time-sensitive goods, due to improvements in technology for containerization and air freight. Air cargo volume has grown rapidly and air cargo involving Asian countries, particularly within Asia, has much higher growth than in the world as a whole. Effective logistics service and intermodal shipping have enabled Asia to trade with more markets, more quickly, and often at lower cost (Brooks and Hummels 2009). However, in spite of their rich opportunities, Asian countries have yet to overcom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fulfilling their potential. The availability of infrastructiure and of other trade facilitation services has fallen 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