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艺术歌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
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
艺术歌曲在德国称为Lied,代表作曲家是舒柏特,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有600余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为歌词。
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
沃尔夫的200多首艺术歌曲,曲调刻意表达德语声调的特点,与歌词紧密结合,钢琴伴奏富交响性。
此外,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人也作有不少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法国称为chanson,代表作曲家有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
法国艺术歌曲比较精致纤柔。
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波德莱尔、魏尔兰等人的诗歌谱成,具有印象派的特征。
艺术歌曲在俄罗斯称为романс,格林卡是此种体裁的的第一个经典作曲家。
随后的代表人物有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马尼诺夫等。
俄罗斯艺术歌曲的特点是注重心理刻划。
其中,穆索尔斯基的艺术歌曲富有强烈的民族性与艺术独创性,与俄罗斯语言的声调丝丝入扣中国作曲家也写有大量的艺术歌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都是优秀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的几项特色:(1) 诗与音乐的结合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
(2) 以钢琴伴奏(独唱)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
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
如舒柏特歌曲的钢琴伴奏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结构精致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赏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4) 内容丰富由於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创作的一部重要音乐作品。
这部套曲包含了八首歌曲,以其深刻的音乐表达和精致的旋律而闻名。
《魏森东克之歌》中融合了瓦格纳作品的传统元素,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魏森东克之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进行深入分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森东克之歌》的背景。
这部套曲是瓦格纳在19世纪中期创作的作品,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它是瓦格纳对德国民族精神和维也纳文化的赞美,展现了浪漫主义的风采和瓦格纳对祖国和音乐的热爱。
在艺术特征方面,《魏森东克之歌》融合了瓦格纳的音乐创作理念和技巧,展现了他在旋律、和声和节奏方面的精湛功力。
首先是旋律的特点,瓦格纳在《魏森东克之歌》中构思了许多动人的旋律,既有激昂奔放的旋律,也有细腻柔和的旋律,表现了作曲家对音乐表达的丰富想象力。
其次是和声的特点,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通过和声的变化营造了不同情感的氛围,使整个曲目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是节奏的特点,瓦格纳在《魏森东克之歌》中运用了多样化的节奏手法,通过快慢变化、起伏跌宕的节奏来表现不同情感和场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魏森东克之歌》在表达和情感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深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德国文化的赞美,展现了一种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宏大的情感。
在演唱方面,歌手需要通过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力来诠释瓦格纳的音乐,在演唱时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角色的刻画,使整个曲目更加动人和感人。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魏森东克之歌》的演唱特点。
在演唱这部套曲时,歌手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功底和表演技巧,因为这部套曲对歌手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是音域的要求,瓦格纳在这部套曲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音域,从低沉浑厚的男中音到高亢明亮的女高音,要求歌手在不同音域上都能够自如地演唱。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著名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罗恩格林》等作品深受世人喜爱。
他不仅是歌剧大师,还对艺术歌曲领域有着丰富的创作和探索。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要求。
一、《魏森东克之歌》简介《魏森东克之歌》是瓦格纳的一部艺术歌曲套曲,由五首不同的艺术歌曲组成,分别是《初恋》、《失望》、《新爱情》、《家庭》和《魏森东克之歌》。
这五首歌曲以共同主题为纽带,共同构成了这部套曲。
二、艺术特征分析1. 传神的情感描写《魏森东克之歌》套曲的歌词多由瓦格纳本人撰写,其深刻的情感描写是该套曲的一大特点。
每一首歌曲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爱情、家庭、失望等主题的深刻诠释,让人们在听歌时能够感同身受,深入感受到作曲家的用心和情感。
2. 复杂的旋律与和声瓦格纳一向以其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和声著称,而《魏森东克之歌》套曲同样不例外。
每一首歌曲都有着独特的旋律和和声,通过对旋律和和声的丰富运用,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3. 对声乐的倾心创作瓦格纳对声乐的倾心和热爱在《魏森东克之歌》套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每一首歌曲都对声乐部分有着高要求,需要歌手有着扎实的唱功基础,能够准确地表达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展现出音乐中的美妙。
三、演唱分析1. 对歌者的要求《魏森东克之歌》的演唱对歌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对声乐技巧的要求,需要歌者具备广阔的音域和扎实的唱功基础;其次是情感的表达,歌者需要能够深入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并通过声音的表达将这些情感真实地传递给听众;最后是对德语的要求,由于这些歌曲的歌词都是德语,歌者需要对德语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2. 舞台表现力《魏森东克之歌》的演唱还需要歌者具备出色的舞台表现力,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真实地展现出来,与音乐相互配合,达到更加出色的演出效果。
本律动的节拍强弱规律发生变化,并且从13小节处伴奏织体变为柱和弦的形式,八分音符的运用使乐曲的流动性增强;B乐段(26-48小节),由c、d和c1三个乐句组成,调式从C大调开始,转调进行到c小、g小调。
其中在35-39小节中,在大量地运用了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不仅使音乐的情绪也变得更为忧郁,而且也让乐曲宣叙调的情绪更加浓郁。
而在40-48小节处,乐曲从属调g小调开始,结构上为不规则的3+3+3形式;C乐段(49-77小节)有e和e1两个乐句组成,从b E大调开始转调进行到b B大调,最后结束于g小调。
这一乐段的主题材料源于之前,作曲家通过模进的手法使音乐旋律不断变化,并在这种频繁的转调中乐曲他也达到最高潮;之后是一个2小节的间奏片段;D乐段(80-105小节)由再现的a1句和f句构成,其中f句是一个长大的结构形式,调式调性也回归到主调F大调;最后的106-110小节是尾奏部分,和声是一个属驻地进行,旋律则运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一个平静、流动的音乐情绪与色彩得以回归再现。
(二)歌词内涵艺术歌曲《黄昏有感》中的歌词选自著名诗人康佩的一首抒情作品,作曲家也借该作表露自我近期的遭遇以及晚年心态的一些变化。
莫扎特在这首艺术歌曲中,通过A、B、C、D四个部分来构建一个主题,以此讲述在一个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月亮徐徐升起,一位刚刚离世老人的灵魂到处飘荡,然后回到自己墓前,看到瞻仰自己好友哭泣、流泪,最后眼泪化作皇冠上镶嵌的珍珠,从而表达了对世界美好事物的赞美。
A乐段歌词为:“Abendist's,die Sonneist verschwun……”,整体营造烘托了非常静谧、安逸、舒适的环境氛围,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惋惜与悲痛之情,也预示了作者感受到自己即将结束的人生。
B乐段歌词为:“Ausist unser Spiel……”,段落的情绪也与第一段相比更为严肃,且柱式和弦与大量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的钢琴伴奏织体,更加突出与加深了这种情绪的渲染。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
《摇篮曲》是法国诗人雷昂·沃莱的诗歌原作,后由德国诗人格特罗德·德阿赛斯勒翻译成德语,成为著名歌曲《Wiegenlied》(意为“摇篮曲”)的歌词。
这首歌曲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摇篮曲之一,被广泛地配乐并演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作曲家弗朗茨·彼得·舒伯特对《摇篮曲》的美妙慨叹不已,并在1826年将其谱曲成了艺术歌曲的形式,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舒伯特的《摇篮曲》以平缓的旋律、明亮的节奏、温馨的旋律为特色,述说了母亲的爱抚和孩子的幸福。
在歌曲的结尾,歌曲音乐层次感加强,乐声变得更加壮观、雄浑有力,寓意着孩子正摇篮睡意盎然。
相比于舒伯特的音乐作品,《摇篮曲》的另一位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演绎,更加浸润了深情和细腻。
勃拉姆斯为这首歌曲加入了简洁明了的和声和双手技巧,完美地展现了婴儿和母亲之间的感情。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以简单和声和音乐构成,呈现出舒适和惬意的环境。
质朴的旋律和欣赏性极强的旋律,使这首歌曲成为了如今经典的版本之一。
无论是舒伯特还是勃拉姆斯,《摇篮曲》都是他们的杰作,同样蕴含了无限的魅力和感动。
不同版本的《摇篮曲》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每个版本都是透过音乐传递了世界上最纯真的感动和祝福。
在歌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舒适和安静,是一种母爱的柔情和宁静的气息。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激起美好的想象和情感。
舒伯特所有著名艺术歌曲曲目名称和中文对照为了方便自己整理和记忆舒伯特大量的艺术歌曲我就把歌曲曲目整理了一下。
今天先把三大套曲整理了。
其实把这些整理成文本是很需要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一大堆德语,看也看不懂有时候无论是网上还是CD看到的很多资源都是原文字没有中文这对于寻找和整理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困难。
所以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就是。
太多了。
美丽的磨坊女 D795以米勒的20首诗谱曲,选自诗集《一个林中漫游号手的遗诗》1 Das Wandern 流浪2 Wohin 何处去3 Halt 停步4 Danksagung an den Bach 感谢小溪5 Am Feierabend 工余6 Der Neugierige 疑问7 Ungeduld 忍不住8 Morgengruss 早晨的问候9 Des Mullers Blumen 磨工之花10 Tranenregen 泪雨11 Mein 我的12 Pause 休止13 Mit dem Grunen Lautenbande 绿色的琴带14 Der Jager 猎人15 Eifersucht und Stolz 嫉妒与骄傲16 Die Liebe Farbe 可爱的颜色17 Die Bose Farbe 讨厌的颜色18 Trockne Blumen 憔悴的花朵19 Der Muller und der Bach 磨工与小溪20 Des Baches Wiegenlied 小溪催眠曲-----------我是作品分割线-------------- 冬之旅 Winterreise D911据米勒的24首诗谱曲。
1 Gute Nacht 晚安2 Die Weterfahne 风标3 Gefrome Tranen 冻泪4 Erstarrung 冻僵5 Der Lindenbaum 菩提树6 Wasser Flut 泪河7 Auf dem Flusse 在河上8 Ruchblick 回顾9 Irricht 鬼火10 Rast 休息11 Fruhlingstraum 春梦12 Einsamkeit 孤独13 Die Post 邮车14 Der Greise Kopf 白发15 Die Krahe 乌鸦16 Letzte Hoffnung 最后的希望17 Im Dorfe 在村中18 Der Sturmische Morgen 风雨的早晨19 Tauschung 迷惘20 Der Wegweiser 路标21 Das Wirtshaus 旅店22 Mut 勇气23 Die Nebensonnen 虚幻的太阳24 Der Leiermann 街头艺人------------我是作品分割线--------------Schwanengesang 天鹅之歌 D957舒伯特死后出版的歌曲遗作,故命名。
舒伯特代表作引言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19世纪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涵盖了诗歌、钢琴曲、室内乐以及歌剧等多个领域。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富有诗意的旋律,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本文将介绍舒伯特的几部代表作品,包括《冬之旅》、《未完成交响曲》和《贝洛一组曲》。
《冬之旅》(Winterreise)《冬之旅》是舒伯特最为知名的歌曲循环之一,由24首歌曲组成,于1827年创作。
这一作品以威廉·穆勒的诗集为基础,描述了一个名为“我”的人在冬天里漫无目的的旅行。
舒伯特通过旋律、和声和歌词的完美融合,表达了深沉的悲伤和孤独感。
《冬之旅》展示了舒伯特对诗歌的理解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力,被认为是德语艺术歌曲的巅峰之作。
《未完成交响曲》(Unfinished Symphony)《未完成交响曲》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创作于1822年,至今仍然是经典的演奏曲目。
这部交响曲因为只完成了两个乐章而得名,但却包含了舒伯特富有诗意和激情的创作风格。
第一乐章优美而神秘,充满了旋律的发展和变化;第二乐章则是舒伯特最为令人称道的悲怆旋律之一,充满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未完成交响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深受听众喜爱。
《贝洛一组曲》(Trout Quintet)《贝洛一组曲》是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之一,创作于1819年。
这部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以钢琴和四重奏的形式呈现。
《贝洛一组曲》以其欢快、明亮和充满活力的旋律而闻名,被认为是舒伯特最具乐趣和活力的创作之一。
这部作品的名字来自于其中的一段钢琴旋律,与德语中的“鲈鱼”一词谐音。
《贝洛一组曲》体现了舒伯特对乐队和钢琴的非凡理解和创造力。
结论舒伯特的代表作品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作才华。
《冬之旅》通过歌词和旋律的完美结合,深情地描绘了人类孤独和悲伤的心境;《未完成交响曲》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生命与死亡的深度思考;《贝洛一组曲》则展示了舒伯特对音乐的乐趣和活力的追求。
简述外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诗歌的音乐形式,通常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歌手演唱的。
它们的主题通常是情感,个人经历和社会问题。
在外国,艺术歌曲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们既具有艺术价值,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述一些外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法国艺术歌曲。
法国艺术歌曲被称为“香颂”,它通常以法语歌词为主,旋律优美动听。
法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是爱德华·波朗,他的歌曲《晚安,我的爱人》和《海上的人》是经典之作。
法国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它们的深情和浪漫,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德国艺术歌曲。
德国艺术歌曲是一种民族性很强的音乐形式,通常以德语为主。
德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是弗朗茨·舒伯特,他的歌曲《冬之旅》和《渔夫的妻子》是经典之作。
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它们的深度和内省,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意大利艺术歌曲。
意大利艺术歌曲被称为“歌剧”,它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戏剧的艺术形式。
意大利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是吉useppe Verdi,他的歌剧《茶花女》和《阿依达》是经典之作。
意大利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它们的戏剧性和情感表达,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看看英国艺术歌曲。
英国艺术歌曲通常以英语为主,它们的特点是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深刻的文学内涵。
英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普尔塞尔,他的歌曲《四季歌》和《欲望》是经典之作。
英国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它们的优雅和深度,以及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
总之,外国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
它们通过音乐和诗歌的结合,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和社会的思考,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都可以通过欣赏外国艺术歌曲,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
| 海外艺术1从严肃音乐角度谈谈贝多芬艺术歌曲《我爱你》□胡蝶/文严肃音乐一般指非大众、非通俗、严谨细致、思想性、文学性较强的学院派音乐,大多由专业作曲家、歌唱家或演奏家进行创作。
谈及严肃音乐,人们总是不经意地提起贝多芬,他是欧洲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其中包括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1部歌剧和多首艺术歌曲等作品。
他的交响乐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不朽篇章,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却鲜少有人提及。
但在一些音乐会上,我们也经常能欣赏到他的艺术歌曲。
其中,歌曲《我爱你》(Ich liebe dich )是传唱度较高的一首作品。
本文将从严肃音乐的角度对歌曲《我爱你》进行分析。
1 严肃音乐与贝多芬严肃音乐一般指非大众、非通俗、严谨细致、思想性较强的学院派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大多由专业作曲家、歌唱家或演奏家进行创作,并且它的欣赏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与音乐素养,才能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
严肃音乐的概念大约出现在20世纪初,经常有人把古典音乐等同于严肃音乐,其实不然,严肃音乐可以包含古典音乐,但在时间、空间及体裁上大于古典音乐。
如我国古代的“文人音乐”、近代的具有严谨性、文学性、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也能被称为严肃音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是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作曲家。
在音乐史上,他被誉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家,他的作品至今仍是严肃音乐的典范。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其中包括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1部歌剧和多首艺术歌曲等作品。
他的音乐贡献主要集中于交响乐,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自小家境贫寒的他,年少便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1781年起开始在波恩的剧院中工作,并且师从当时的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 )。
[word格式] 舒伯特《魔王》的创作思想分析舒伯特《魔王》的创作思想分析理论研究?音乐舒伯特《魔王》的创作思想分析何纯梁(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德语国家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他的艺术歌曲《魔王》更是深受听众爱戴.他创作《魔王》时的思想情感是:歌德的语言文字,《魔王》生动的故事激发了舒伯特的创作冲动;年龄的成熟给予作曲家更加丰富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贝多芬浪漫的气息感染了他的情感.关键词:舒伯特;创作;《魔王》;思想情感引言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与贝多芬一起被音乐界称为德语国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贝多芬是古典的浪漫,而舒伯特是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他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并在具基础上开创了歌曲音乐的先河,从而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鼻祖的地位.人们认识他的价值首先I是从他的艺术歌曲开始(十九世纪).在这个领域他有着无可动摇的开拓性地位:是他使人们存艺术歌曲中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除了舒曼和勃拉姆斯,无人可在这一领域与之媲美.虽然艺术歌曲并不是他所创造的新品种,但他给艺术歌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的歌曲多取材于大文豪的诗作,音乐结构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变化,钢琴伴奏具有形象的刻画性,他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魔王》创作于1815年,是舒伯特最着名的艺术歌曲之一, 是集戏剧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叙事歌曲.歌曲有四个不同人物: 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歌曲.人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文学家笔下的主人公与自身内心的关系.对于音乐家来说可谓是”乐如其人”.伟大的作品一定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魔王》中四个角色的成功塑造既是歌德内心矛盾的真实体现,更包含着舒伯特自己心中的多种矛盾,困惑的交织.所以与其说是诗歌和音乐打动了听众,倒不如说是诗人和音乐家的内心生活感染了听众.按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舒伯特当时的思想情感.一,歌德的语言文字,《魔王》生动的故事激发了舒伯特的创作冲动牛顿在谈到自己成功的方法时曾经说过:”我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思是他的第一,第二定律离不开前辈以及同时代物理学家的辛勤工作.我想音乐作品也是如此.舒伯特选择了歌德最优秀的诗歌《魔王》作为音乐创作的脚本,就是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叙事诗的题材决定诗人可以以更加丰富,细腻的词句来刻画人物,来表述故事的发展,演绎过程.叙事谣曲是一种很自由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从客观陈述转入戏剧性的表演,叙事性和戏剧性里又不排斥作者的主观抒情,叙事内容既可以是现实的,义可以是幻想虚构的,如此之下,叙事谣曲里现实的,幻想的,戏剧的,抒情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提供给艺术家一个宽阔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创作空间,可以容纳下极为复杂多变的抒情需求,这些特点使浪漫主义艺术家着迷,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固定{差宥一杂t衅鱼帙1h一一1dasch0Blnf…herEildieI毒螽毫禹垂莲雾譬—一—L=—】_—一一L-—一首先,六连音音组因前休止符占据一个音点,实际上只有五个音,因此弱起拍的这个音组应柔顺,圆滑地演奏.第一个音的拇指提前在十六分休止符时与左手拍点一起落下,靠手指敏感的指尖,不易觉察的细小动作,均匀,迅速的触键.如果从琴键的下方向上看,弹奏其他音符的手指敏捷的指触,就像芭蕾舞敏捷,轻快的脚失在移动.含六连音的固定伴奏音组是一个独立, 完整的特性音型,每一个音都是重要的.要把这个音组清楚地弹出来,手指问敏捷的动作非常重要,要使人听得清楚和声性质, 乐句的起句和收句.这种奏法我理解为是有明确音点的legato. 不但要圆滑,还要清晰.这种奏法是钢琴独奏时常用的,基本的触键方法.手腕在这里要非常平稳,轻柔,并辅之以横向的移动.从琴面看下去,手腕像一条薄薄的彩带漂浮在上面.第二拍的六度音程,一跃而起,加上了”>”记号,这个bD,bA的效果像河水鼓起了一个小小的皱折,这个有节制的重音,使优雅的短句增添了一丝欢乐的情绪.手指尖在这个音上要有节制的增加一点力量.这个不易觉察的小动作,音点要小,力量要集中于一点,就像打针的针尖的作用.踏板,在第二拍的高音上,用延音踏板轻轻点,下,也可以起到润色的作用.其次,要让钢琴发出如人声歌唱般的音响,首先,要将钢琴视做自己身体上的一个发声器官,并竭力调动听觉器官的鉴别作用,敏锐地去度量手指的”吐”音与人声所要表现的情感力度是否吻合.无论是演奏歌唱性强的,还是叙事性或戏剧性强的旋律,都要让听众感受到鲜明的语气表情:或扬或抑,或刚或柔,或张或弛,或激或缓.总之,歌唱要求有丰富的感情,动人的音色,自然的语调和语气,连贯流畅的旋律线条,悠长的气息及合理的呼吸,准确清楚的吐字等等.内心歌唱了,才能带动钢琴演奏,使其声情并茂.这样,演唱者与伴奏者在合作中做到统一一,从而完美地演绎音乐作品.歌声是最古老的音乐艺术.随着生活的延续,改变,音乐形式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歌唱艺术发展到今天,钢琴伴奏早已不只是旋律的陪衬,和声的背景,不只是起到”伴”的作用.许多歌中要表达的形象需要钢琴去烘托,歌曲中的”潜台词”需要钢琴用音乐语言去补充,渲染.加深对意境的刻画和描述等等都成了声乐艺术指导的重任,这激励我们去探寻音乐表达的更高境界.参考文献:…I《中国大百科全书一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2刘希《略谈艺术歌曲中的钢琴艺术》.[315-~_.《美声歌唱的理论及研究》[4】蔡馥如《研究歌剧演唱可使钢琴弹奏更加流畅》1=三l理论研究?音乐的公式束缚他们的艺术想像,于是叙事曲就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常采用的形式.当时以及后来有许多作曲家为它谱曲,见诸于记载的有七种之多.其中一位名叫勒威的谱得也很好,还有其他的大师名家,. 如歌德的音乐家朋灰策尔特等.据晚贝多芬也曾起草过一份初稿,但始终没有充成.《魔土》故事情节独特,紧张又恐怖,命巾注定地走向悲惨的结局.其中几个人物轮番说话,构成一幅幅牛动画面,同时富于戏剧因素,给予演唱者极高的艺术表现考验.但是挑战愈大愈吸引人,一代又’f的歌唱家沉迷于这四个角色之中,成为声乐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故事是这样来的,1781年4月,歌德在德国尔部的一个旅馆投宿,听说前几大在这个村予,有一个农民连夜骑着马,抱着自己的病孩.,穿过森林,赶往耶拿,那位名医对孩子的病也毫无办法.这样,父亲只得带着孩子往回赶,一路E父亲紧紧地搂住自己的孩子,唯恐失去他.可是,还没有赶到家,孩子已经死在半路上了.歌德由此想到传说中的魔王常在黑夜中把孩子抱走.于是在歌德笔下头戴王冠,身披工袍的魔王和他的女儿出现了.魔王对孩子说了一人堆甜言蜜语,说要带着孩子去玩,有华丽的衣服和香甜的美食,但是孩子知道他是魔王, 感到害怕.于是他把自己的脸贴近存父亲的怀里,以寻去保护. 可是魔_十仍然存眼前,而孩子的父亲除了这树,雾和枯叶,却什么也没看见.舒伯特用音乐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惊心动魄,富有戏剧性.四个角色力度层次明晰:魔王的威胁,父亲的慈爱,孩子的胆怯,讲述者的无奈.孤独的父亲既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又要战胜心巾的恐惧.他柔声地询问和安慰着孩子,试图解除他的恐惧,然而他也意识到了魔王的存在,当他最后一次对孩子说”那只是老杨柳树”的时候,自己也感受到了魔王的可怕,于是加紧策马.此时已经极度虚弱的儿子连续j次惊恐地发出求援,消耗了身体最后全部的精力,音乐一步步推向紧张和危险(音区更高,力度更大);然而这一次次求救得不到真正的救赎,孩子在呼救中浑身逐渐瘫软,生命的挣扎力逐渐衰退(力度变弱):魔王的诱惑更加肆无忌惮,把自己渲染成了一个幸福的使者,将魔爪隐藏了起来,音乐的旋律非常抒情,它讲述着它的能歌善舞的女儿,华丽堂皇的宫殿.叙述者(森林巾的夜行者),父亲,儿子,魔]_网个角色上演了扣人心弦的舞台情景.二,年龄的成熟给予作曲家更加丰富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伟大的作品必然孕育着伟大的情感.当舒伯特在年龄上日趋成熟之时,他对情感有了真正较为深刻的体验.作曲家结识了许多朋友,同性的,异性的,年长的,同龄的.亲情,友情,爱情逐渐较为完整第集中到了这位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身上.他对作曲手法,技法逐渐得心应手,从而步入黄金的创作时期.于是我们看到在他成年后,创作出了人帚作品,其数帚,质龟简直令人难以置信.1814年12月舒伯特结识了诗人JohannMayrhofer.由于舒伯特的性格,他们的友谊很快发展至亲密无问.他俩的脾气不一样,舒伯特率直,开放,阳光,Mayrhofer忧郁,沉默寡言,将人生看什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对舒伯特后来的帮助是多方面的.18l4~1=-也就是舒伯特l7岁时,他根据歌德的诗《纺午旁的格丽卿》作曲,写出了第一部德语艺术歌曲杰作,获得了很大成功,找到了他音乐的坐标.写《魔士》时舒伯特18岁,这一年是舒伯特创作歌曲几近白热化的时期,他的产量高得惊人.一年内写了l44首,另外还写了’部交响曲和两部弥撒曲,他一生创作的六百首歌曲里,这一年就占去了近四分之一.降B大调第交响曲(D.125)完成了,紧接着第三号D大调(D.200).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第一首仅用了六天.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部奏呜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首歌曲.何止匕歌曲还很长.他仪1O月15月就写了8首歌,1O月19曰7首. 《魔》中四个人物四种性格形象:儿子——胆小,可怜,父亲——充满爱心却很无助,魔王一阴险,狡猾,叙事者——14客观带着悲凉.当舒伯特的年龄成熟后,他对人生各种丰富的情感都有了细致敏感的理解和认识,想象力也愈加丰富,于是其笔下人物的刻画更显得栩栩如生.三,贝多芬浪漫的气息感染了他的情感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在贝多芬的葬礼上,他擎着火炬非常悲痛地跟着送葬的行列,把贝多芬的灵根送到墓园.贝多芬是古典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风格的开拓者.他拥有的深邃和浪漫深深打动了舒伯特,从某种意义j.说,没有贝多芬舒伯特就没有浪漫.舒伯特在音乐风格上戏剧性更加强烈,抒情性更为明显.有人便指着歌曲《魔王》说这就是浪漫乐派的开端,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在漫长的音乐发展史上,以某一部作品来划分风格时期肯定是武断的,况且十九世纪浪漫派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有来自历史的,有来自社会的,有其他艺术领域的,有音乐自身变化的结果,各种背景和因素在起作用.但不管怎么说,《魔王》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影响了后来一大批的作曲家和歌唱家.舒伯特与贝多芬结下了不解之缘,令人心痛而又惊奇的是,在贝多芬离世一年后,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竞也染上热病,在维也纳溘然长逝,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他心中的偶像贝多芬墓旁.在歌曲叙事曲里,《魔王》是开山之作,音乐细腻而生动,扣人心弦:孩子的每一声呼喊仿佛都存我们耳边;父亲的每一次强作镇定都在引起我们心里的不安;魔J二每一次的诱惑都让我们感到恐慌和憎恨这些戏剧性很明显是受到了贝多芬交响乐风格的影响.苦难的命运,紧张的命运,悲剧的命运,努力挣扎并力求战胜的命运,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哲学思维和命题.舒伯特的《魔王》悲剧色彩也是如此,歌曲总体风格足优美清新,感怀, 悲伤,又不乏生活的欢愉和欣喜的向往,抒情性很强.舒伯特在《魔王》里还让人们认识到,人声可以和器乐伴奏达到完美的结合,在这里钢琴伴奏不是对演唱者的和声辅助,而是和歌曲同样重要,他把歌词里的诗性因素溶解成纯音乐因素,人声和钢琴共同达到一个艺术境界,诗与音乐之间成为均衡关系,音乐的表现力和文学向音乐的渗透都得到保护.因此,《魔王》的钢琴伴奏部分对演奏者的要求也很高.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乐队中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之间的协调配合.舒伯特把人声当做合奏中的一个声部,使得音乐更加严密.在创作完《魔王》后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卜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显然贝多芬对于舒伯特有着很深的影响.结语伟大的作品孕育着伟人的思想,在舒伯特的《魔王》中深深地烙印着作曲家对于爱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和命运的感概的.年轻的作曲家用他过于早熟的心为我们讲述的这个生动感人爱的故事,最终成为了一部经典.参考文献:l1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 版.f2l罗传开编着.《外国名曲欣赏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3]blansHeinrich着,刘经树译.《西方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lYN.f4]EnricoFubini着,修子建译.《西方美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年5月第1版作者简介何纯粱.46岁,男,四川自贡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讲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与演唱.。
浅析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音乐特征《冬之旅》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于1827年创作的一部声乐套曲,由24首歌曲组成,歌曲内容通过一个季节周期的描写,表现人生的苦难和希望。
这部作品展现了舒伯特深刻的音乐才华和精湛的诗歌艺术,被认为是德语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旋律、和声、节奏和歌词四个方面,对《冬之旅》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
1. 旋律方面《冬之旅》的旋律多以简洁易记的小调旋律为主,表现出作曲家深邃的内涵和朴实的情感。
如第一首歌曲《冬之旅》,开头便以低沉的调子吟唱着“外面的世界这么明亮,但我却是个孤独的人”,旋律如同一阵冬风刮过耳畔,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2. 和声方面《冬之旅》中的和声多采用渐进式和弦,将音符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
在第四首歌曲《旅店》中,舒伯特巧妙地运用平行六度的和声手法,表现出歌曲中的黑暗和孤独。
而在第八首歌曲《病人之死》中,舒伯特运用了增强和弦的技巧,使歌曲情感更加激烈。
3. 节奏方面《冬之旅》的节奏多呈现出均匀的拍子,每首歌曲的节奏都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歌曲主题的情感和状态。
在第十六首歌曲《梦》中,舒伯特采用了宽松的节奏变化,表现出梦幻般的境界。
而在第二十二首歌曲《荣誉之歌》中,舒伯特则运用快速的节奏,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4. 歌词方面《冬之旅》的歌词多以简短、平铺直叙的方式表达情感,尤其是对于人生种种失落和苦难的描述。
如第二首歌曲《怀念》中的歌词:“窗外洒落着白雪,从前的录像片段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直接展现出了思乡和回忆的情感。
而在第二十一首歌曲《夜行者的歌》中,歌词“我是一张寄托于繁星的沉思之地,咏唱在漫长茫茫夜色中”的表达方式,则更加隐晦深奥。
综合来看,《冬之旅》中的每一首歌曲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旋律、和声、节奏和歌词特征。
通过这些音乐元素,舒伯特将作品推向巅峰,成为德语艺术歌曲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
德语艺术歌曲—《鳟鱼》
关于《鳟鱼》的创作背景:
《鳟鱼》是舒伯特于1817年写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把鳟鱼的姿态很真实地描述出来,使听众具有画面感,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首作品。
而《鳟鱼》不仅是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而且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艺术作品,是舒伯特对通过歌曲的优美旋律少有的对于情感表达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歌词创作与1818年,歌词作者舒巴尔,他是德国的一名知名的诗人和音乐家。
后来《鳟鱼》被舒伯特改编为五重奏,而这首五重奏于1819年完成,当时舒伯特,只有22岁,亦是他一生唯一的一首钢琴五重奏乐曲,是受一位非常富有的奥地利赞助商兼业馀大提琴家Sylvester Paumgartne所委约创作。
后来德国诗人舒巴特所作《鳟鱼》的这一首诗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
在牢狱生活中对自由的渴望,舒伯特也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鳟鱼”,后来再将“鳟鱼”加以变奏谱写成五重奏的其中一个乐章,再加上其他的乐章,成为了现时的版本。
舒伯特这首五重奏与一般五重奏不同之处是,乐器组合为钢琴、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及小提琴。
低音提琴一般都甚少作为室乐作品的乐器,但舒伯特却以它取代了惯常的第2小提琴手。
另外,这首作品的编号亦有称作为“第114号”,这是因为乐曲最初出版时,舒伯特已经离世,因此以遗作的方式按出版次序而排列,虽然现今仍有人采用这编号,但一般专业应用时,现皆依从德意许目录的作品号为准。
关于《鳟鱼》的演唱分析:
这首艺术歌曲的节拍是4/2拍,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却以六连音为主,这就使整首歌曲的表现力变得很活跃,而这首艺术歌曲主要讲述的故事是在一条小河里有一条鳟鱼欢快地在水里游,而一个渔夫拿着钓竿就到小河里面想要钓鱼,但是小河里的水太清澈了,用钓竿根本没有办法把鱼钓上来,但是那个渔夫不愿意浪费时间去等鱼上钩,就立刻把小河里的水弄浑浊,然后提起钓竿把鳟鱼钓上了岸。
而那条鳟鱼就受到了渔夫的欺骗而落得如此下场,渔夫替鳟鱼感到惋惜的这样的一个故事。
因此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演唱者首先要将自己投入到渔夫的角色中去,要表现出在小河旁边看着小鱼们嬉戏,用手拨弄水来钓鱼,把鱼吊上岸那种心情通过音色表现出来。
在谱面上来看,整曲需要用Etwsa lebhaft来贯穿,前奏的6小节以6连音为主,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轻松很活跃的,可以将自己是渔夫的身份定位成满怀着愉悦的心情到河边钓鱼。
第6小节以弱起起唱,表示第一段歌词要弱唱,这样子不仅可以保留前奏部分那种宁静舒适的气氛,从第6小节开始知道第26小节为第一乐句,主要讲诉渔夫来到小河旁边,看到清澈的河水
里面有小鱼在嬉戏,渔夫站在岸边观赏着。
歌曲一开始就要多用气息来支撑,弱唱的同时还要表现出一个渔夫那种看小鱼儿嬉戏那种怡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心情。
由于整曲都是以6连音为主,演唱者需要表现得比较活跃欢快,速度不能有脱节。
而到了第30小节开始,架构都是第一乐句是一样的,但表达的东西却不一样。
从第30小节到第50小节为第二乐句。
开头为弱唱,要表现出此时此刻的渔夫已经盘算着把鱼儿钓上岸了,但是河水太清澈钓竿无法把鱼儿钓上岸的那种着急的心情。
到了第54小节至结尾为第三乐句,从第54小节开始,歌曲旋律就趋向于平缓,轻柔,细腻这一方面。
此时此刻的渔夫已经想到把水弄浑浊这个方法把鱼儿吊上岸,要表现出渔夫非常地激动,一定要把鱼儿钓上岸的心情。
最后一句的时候要表达出对鳟鱼的惋惜之心,进行渐弱处理。
《鳟鱼》这首歌主要是要有表现力,这首歌的风格是比较活泼,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想象自己在河边,在捉鱼,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给观众这首歌的真正含义。
在音色方面,不能唱得过于笨重。
影响头腔共鸣,有失这首歌的情绪,演唱者要把声音的位置集中靠前,以明亮的音色来显现出欢快,活泼的感觉。
在唱这种活泼的德语艺术歌曲,不能放松咬字和吐字,因为在这首比较快的情况下。
有可能会咬不清楚字词,影响整首歌曲的风格。
所以在演唱前,必须要稳扎稳打地把歌词读顺。
把该发的元音辅音交代清楚,这是很重要的。
关于《鳟鱼》演唱的二度创作:
我们在唱艺术歌曲的时候,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对歌曲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不仅仅在《鳟鱼》这首歌中体现。
而舒伯特《鳟鱼》的创作是对奥地利的社会形态的披露,通过这首歌曲说明当时社会的有志人士的无奈之情。
而在众多音乐会视频中我听过许多不同的人演唱。
好比说德国男高音歌唱家Fritz Wunderlich,他的演唱给我的感觉很很松弛、很流畅。
他在演唱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处理,但是由于他的控制得很流畅给人很舒展的感觉,他一开始唱的时候是正常的速度,第一乐句跟第二乐句的速度是把握得十分准确的,但是唱到第三乐句的时候就开始渐快一些,直到唱到fischlein,das fischlein zappe dran,这里的时候又渐渐地回到了原速,这样的二度创作给人的感觉会特别的真实,正因为有着技术的支撑,又能想象这那种画面的演唱所带出来的二度创作是最能吸引人的。
再来就是上世纪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lan bostridge,他歌唱事业的起步就在于他所唱的《鳟鱼》他的处理简直无法挑剔。
一开口唱的时候的声音十分有穿透力,他唱到“da scho β”的语气特别强调了一下,说明他是以渔夫的身份来演唱这首歌曲,一开始强调出他看到了河里的鳟鱼在游水嬉戏。
他在开始演唱的时候更多用的是半声,听起来比较悦耳,而他唱到sahin sü Ruβ的时候他不仅若而且还做了减慢的处理,跟前面部分的速度有所对比。
当他唱到歌曲的第23小节的de im klaren bāch lein zu这句的时候,是弱唱,跟第17
小节那句的语气是有着强弱对比的,这可以表现出渔夫看鳟鱼在河水里嬉戏的开心的心情,
这些都是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处理。
当他唱到第57小节的er macht das bāch lein tük kisch trü be这句就加快速度,语气更为强烈一些。
说明他很形象地突出他在做把河水弄混浊的这个动作,唱到结尾的时候,他把语气放慢,很清楚地交代歌词,速度回到原速,很从容地演唱结束。
这些二度创作都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却能够把歌曲唱出了另外一种感觉,表现力变得更为强烈。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与借鉴的。
还有一个就是德国男中音歌唱家DietrichFischer-Dieskau,他被誉为德国艺术大师,他所演唱的德国艺术歌曲更是无与伦比。
他演唱鳟鱼的时候歌曲的伴奏与别的歌唱家不同。
他所使用的歌谱在前奏部分少了一个波音进行,他是直接按照自己的乐感跟艺术指导的默契进行演唱的,而他在歌曲中与别的歌唱家处理的方式也不相同,大部分的歌唱家是以弱声或者半声起唱,而他用的是跳音的处理方式。
以一个小孩子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生动地演绎渔夫在河边观赏鳟鱼在水中嬉戏的场景,使人的目光一下集中在他的身上。
他在演唱每一句的歌词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把重拍移到后面,速度不怎么平均,也不是很规律,很夸张地去演唱。
但是唱出来的效果确是比较活泼比较生动,很符合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形象。
他演唱第一乐句的时候气口都比较长,两段分成一口气。
像一个小伙子是在享受着这大自然的美妙的感觉似的。
第二乐句他唱到第一句的so fāgt er die fo relle mit sei ner an gen nicht.的时候特意将音量提高,第二句又将音量减弱,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
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位渔夫很着急地想要把在水中的鳟鱼钓上来的那种心情。
到了第三乐句开始把速度提上来了,想象成了快要把鳟鱼捞上来了,特别是那句er macht das bāch lein tük kisch trübe速度加到最快,把情绪提升到最高潮。
到了他终于把鳟鱼钓上岸的时候语气才平缓下来,最后三句才放慢速度,语气也显得比较沉重,感觉像是对鳟鱼表达一种惋惜的心情。
《鳟鱼》艺术歌曲小结
这几位歌唱家都唱一首歌《鳟鱼》,但是他们不同的二度创作,给我感觉这同一首歌像是不同的歌一样新鲜。
让我明白了解到一首歌曲的背景资料是对于一个歌唱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这是不仅是对于德奥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帮助,对于其他地方的艺术歌曲也是一样的,知道了歌曲的背景,再让自己理解作品,加上自己理解到的东西在演唱上,形成自己的二度创作。
我觉得这是学习歌唱必要学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