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当晚安徽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节目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在4月15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经过?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的比拼,最终,十场比赛,第一次亮相的殷怡航,与守擂者李子琳在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考点链接】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对中华诗词本身的认识: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中国诗词大会》创设了一个让人们跟近距离体会中华诗词的环境,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从总体作用上讲:

(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3)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从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的角度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2)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5)教育的作用。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唯物论角度

(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2、辩证法角度

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2)发展的观点。

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坚持量的积累。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3)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矛盾具有特殊性。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4)辩证否定与创新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5)其他观点

认识论角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诗词。(12分)

(3)请写出两句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4分)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再次掀起学习中华诗词的热潮。

该节目所选用的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毛泽东诗词,跨越数千年的名篇佳句纷至沓来,争奇斗艳。点评嘉宾将生僻的典故化作通俗故事,既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又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厚度。节目设计的?飞花令?游戏要求选手现场背诵含有?花??云??春??月?等高频字的诗句,不仅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更考量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游戏综艺、歌唱选秀、明星真人秀等形式为主,因过度娱乐、缺乏原创而饱受诟病,观众也产生了审美疲劳。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追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1)《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2)有人认为,只有创新传播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和不严谨性。(12分)

(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请就如何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提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1、(1)①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分)②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③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3分)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分)

(2)对待办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4分)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它需要吸收、保留和改造中国古诗词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分)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我们要克服中国古诗词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分)(3)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展的观点;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的特殊性。(每点2分,其它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给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案谨供参考,学生回答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不可拘泥于参考答案。】

2、(1)针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时调整思路,开办文化类节目,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考虑各类观众对古典诗词的接受能力,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4分)

(2)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反映了过去的社会生活。(3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传媒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3分)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中华传统文化既蕴含精华也存在糟粕,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4分)同时,创新传播方式不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唯一途径。(2分)该观点存在不严谨性。

(3)答案示例:举办形式多样的经典诗词诵读比赛;编写中国诗词读本校本教材;等等。

【解析】本题以2017年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素材,关注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点四面?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题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求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说明该观点,属于?宾语前置?式设问。解答此题需要遵循问题逻辑,即分别回答《中国诗词大会》是如何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的。依据真理的概念——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知,真理性强调的是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同理,依据价值的概念——事物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可知,价值性强调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此为线索,按图索骥,在材料中寻找与?真理性?和?价值性?相对应的事实依据。该节目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其创办是基于观众对当前过度娱乐、缺乏原创的综艺节目感到厌倦的现实,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在于节目内容的设计顾及了观众对古典诗词的接受程度(安排嘉宾点评诗词、典故等),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方面均表明该节目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该节目所选用的诗词均是名篇佳作,本身就脍炙人口,再加上节目设计的游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些都使节目极具观赏性;古典诗词本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该节目具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功能,说明其成功还在于坚持了价值性。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之间遵循了问题逻辑(此为大逻辑),要点①、②分析真理性,要点③分析价值性;每个要点则是基于理论逻辑并结合事实逻辑的演绎分析(此为小逻辑)。

第(2)题与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39(1)题类似,属于辨析与评价类试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评价是一种高级能力,在全国卷中,这类试题的设问方式已从辨析发展到辩论,继而升级至2015、2016年的辩驳。本次调考基于临近高考须鼓励考学生信心的考虑,采用了指向明确的设问表达: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和不严谨性,带有一定的提示性,从而降低了难度。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侧重于说明传播方式的创新有助于使中华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分析该观点的不严谨性则可从传统文化的性质以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途径着手: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途径很多,创新传播方式只是其中之一。答案的两大要点之间遵循的是问题逻辑,即分别分析合理性和不严谨性(此为大逻辑),每个小要点则按照理论逻辑+生活逻辑进行分析(此为小逻辑)。

第(3)题为开放性探究题。以习近平的讲话为背景,要求就如何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提两条可行性建议。作答时须注意所提建议要以?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为内容,而且要可行。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还应提醒学生,所提建议要从不同角度撰写,避免因角度单一而被阅卷人判定为同一条建议。示例中给出的两条建议分别从比赛和教材的角度,学生还可从教学

活动的角度,如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布置学生每两周背诵一篇经典诗词;还可从班级建设的角度,如每学期办一次以诗词经典或国学经典为主题的黑板报,等等。

作文巧借古诗词出彩

作文巧借古诗词出彩 内容摘要:将古诗词和写作思维结合起来,形成有效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的强化训练,真正使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达到以诗带写,以写感诗两者相长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诗词写作思维教学训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一座知识宝库, 古诗词则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词带给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影响了我们的修身与治学。 面对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一古诗词,学习的丰沃土地一一写作,我们的学生竟会是充满迷惘甚至是厌恶的眼睛来仰望!他们厌恶古诗词及写作,而原因很简单:古诗词读起来不错,但学起来乏味,作文没有思路,不懂得组织语言,写不出来等等。同时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作文思维的枯竭是把我们学生挡在古诗词和写作门槛之外,正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连《水调歌头》等书香千载、流芳百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许多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而写作这片神奇的充满诱惑的土地,学生也只能望而止步了。 要知道学生要写好文章,至少要具备四种能力:一是素材转化能力;二是思维能力;三是表达能力;四是结构组织能力。通过课内范文的阅读, 讲解,课外文章的浏览,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在生活过程中,学生耳闻目睹,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怎样激活已经积淀在学生身上的能力,如何使学生的积累形诸文字,并进而稳定为写作能力,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实,在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入选了相当多的篇幅。新《课 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答案

《迦陵诗词稿》之咏荷(一) 1【单选题】叶嘉莹的《咏莲》写于()夏。 A 1962年 B 1956年 C 1940年 D 1938年 2【单选题】阴历的六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那种花的月份? A 栀子 B 桂花 C 荷花 D 蔷薇 3【单选题】“莲花何旖旎”中“旖旎”的意思是()。 A 颜色鲜艳欲滴的样子 B 随风摇摆的样子 C 娇美的样子 D 花瓣浓密的样子 4【单选题】《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 A 南宋;朱熹 B 唐;韩愈 C 北宋;周敦颐 D 北宋,程颐 5【判断题】拟诗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6【判断题】《拟采莲曲》的湖云和湖水代表相思的双方。√ 7【判断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田田”二字用以形容荷叶茂盛。√ 8【判断题】中国乐府中的很多字常常是谐音字。√ 9【判断题】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莲”常常通“怜”字,即为爱的意思。√ 10【判断题】电影《云水谣》是改编自叶嘉莹的《水云谣》。× 迦陵咏荷.(二) 1【单选题】《尔雅》中解释荷花时将荷花的叶称为()。 A 薏 B 蔤 C 茄 D 蕸 2【单选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节选自李商隐的()。 A 《赠荷花》 B 《登乐游原》 C 《夜雨寄北》 D 《暮秋独游曲江》 3【单选题】“何当百忆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这句诗出自? A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B 《赠荷花》 C 《暮秋独游曲江》 D 《送臻师》4【单选题】叶嘉莹人生很曲折,几经飘零,最后定居在哪里? A 多伦多 B 巴黎 C 渥太华 D 温哥华 5【单选题】《木兰花慢·花前思乳字》中“愁听”的“听”是()。 A 仄声 B 平声字 C 入声字 D 韵字 6【单选题】《木兰花慢》的体裁是 A 赋 B 小令 C 散文诗 D 长调 7【单选题】下列诗句中,与荷花无关的是()。 A 出淤泥而不染 B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C 植本出蓬瀛 D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 8【单选题】“枨触于心”中的“枨”字读音同()? A 畅 B 诚 C 帐 D 张 9【判断题】义山诗就是李商隐的诗。√ 10【判断题】《妙法莲华经》是道教的经典经书之一。× 11【判断题】叶嘉莹的乳名叫“荷”√ 12【判断题】叶嘉莹回国讲诗词是因为中国给的报酬很多。× 13【判断题】“珠泪暗中倾”中的“珠泪”指的是荷叶上的露珠。√

2020《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答案

《中华诗词之美》考试题二 1最早的词学来源于()。 B A、上古诗经B、宋人笔记C、唐代诗歌D、唐代小说 2辛弃疾的“西北浮云”句所用典故出自()。 A A曹丕B、司马相如C、庄子D、张华 3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是因为柳树有()的寓意。 D A、相思的感情B、可以代表故乡C、“留”的谐音字D、A和C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时期的作品。 D A、南唐B、五代C、清代D、北宋 5《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 C 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Documents D、Book of Change 6“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出自()。 A A、《离骚》B、《人间词话》C、《诗经》D、《文赋》 7对周邦彦词的评论“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出自()。 C A《冷斋夜话》B、《蕙风词话》C、《白雨斋词话》D、《人间词话》 8关于黄山谷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C A、号山谷道人B、其诗书画号称“三绝”C、与苏澈并称“苏黄”D、晚号涪翁 9“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出自() B A、《人间词话》B、《文赋》C、《礼记》D、《文选》 10张惠言认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一首描写()的词。 C A、山川B、怨别C、当时的党争D、闺中思妇 11“莲花何旖旎”中“旖旎”的意思是()。 B A、花瓣浓密的样子 B、娇美的样子 C、随风摇摆的样子 D颜色鲜艳欲滴的样子 12“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是()的词句。 C A、李煜B、温庭筠C、冯正中D、李璟 13《水龙吟》是苏轼次韵他的朋友()的作品。 D A、欧阳修B、王安石C、司马光D、章质夫 14《鹊踏枝》词牌名,又名()。 D A、《黄金缕》B、《卷珠帘》C、《一箩金》D、以上都对 15下列文人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D A、孔融B、王粲C、应玚D、曹丕 16对李霁野先生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民进成员B、中共党员C、著有小说集《影》D、江苏人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词牌名的是()。 A A、天净沙B、蝶恋花C、永遇乐D、西江月 18“倚天万里须长剑”一句引用了()的赋。 C A、宋玉B、曹丕C、司马相如D、杜牧 19南唐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中主是指()。 D A、李煜B、李昪C、李寿D、李璟 20古代中国的三纲五常中,“三纲”不包括()。 B A、君为臣纲B、兄为弟纲C、父为子纲D、夫为妻纲

古诗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

古诗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朝:王之涣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 On the Stork Tower>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曰依山尽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上一层楼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格律对照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

中华诗词之美章节测验答案

1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著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单选题】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 来源于现实生活

?D、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我的答案:AB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2017《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20)
成绩: 96.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为()美志不遂而叹息也。(1.0 分)
1.0 分
?
A、
屈原
?
B、
王粲
?
C、
李煜
?
D、
应玚
我的答案:D
2
认为温庭筠的《菩萨蛮》有屈原《离骚》中“初服”之意的是()。(1.0 分)
1.0 分
?
A、
王国维

?
B、
王水照
?
C、
张惠言
?
D、
曹丕
我的答案:C
3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是因为柳树有()的寓意。(1.0 分)
1.0 分
?
A、
相思的感情
?
B、
可以代表故乡
?
C、
“留”的谐音字
?
D、
A和C
我的答案:D
4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1.0 分)

1.0 分
?
A、
《诗经》
?
B、
《大学》
?
C、
《礼记》
?
D、
《春秋》
我的答案:B
5
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种境界。(1.0 分)
1.0 分
?
A、
1
?
B、
2
?
C、
3
?
D、
4

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已完成 1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着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我的答案:C 3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着名诗人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我的答案:D 3 【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 来源于现实生活 D、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我的答案:ABD 4 【判断题】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2016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花间集》集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位词人的作品。 1.0分 ?A、 10 ? ?B、 13 ? ?C、 15 ? ?D、 18 ? 我的答案:D 2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作品的评价。 1.0分 ?A、 温庭筠 ?

?B、 冯正中 ? ?C、 韦庄 ? ?D、 李煜 ? 我的答案:B 3 《咏柳絮词》“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出自()。 1.0分 ?A、 《冷斋夜话》 ? ?B、 《蕙风词话》 ? ?C、 《红楼梦》 ? ?D、 《文赋》

我的答案:C 4 柳永的《定风波》是一首()。1.0分 ?A、 小令 ? ?B、 中调 ? ?C、 单调 ? ?D、 长调 ? 我的答案:D 5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 1.0分 ?A、 雅乐

?B、 清乐 ? ?C、 宴乐 ? ?D、 胡乐 ? 我的答案:B 6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写得女子是()。 1.0分 ?A、 阿娇 ? ?B、 庄姜夫人 ? ?C、 杨贵妃 ? ?D、

歌伎 ? 我的答案:C 7 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种境界。 1.0分 ?A、 1 ? ?B、 2 ? ?C、 3 ? ?D、 4 ? 我的答案:C 8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1.0分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 ?C、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 ?D、 来源于现实生活 ? 我的答案:D 9 “生而愿为之有家,良人者,所以望以终身者也”指的是()。 1.0分 ?A、 男子 ? ?B、 父辈 ? ?C、 成年男女 ?

中华诗词之美笔记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 课堂笔记 一、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 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一) 诗是言志的,抒情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毛诗序。词和诗在内容、风格、美感特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夭夭:少,好之貌。年轻、美好的样子。子:可指男子也可女子。于归:女子出嫁。 国风:民歌。雅:雅正。颂:反应政治的,大臣所用。 古文的志,儒家的志: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带有政治理想。 诗言志文载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使之做到-杜甫 若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李白 中国古代的诗,是言志为主的。 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二) 1、词的传统 本质上,诗词之差别:就诗而言,无论言志还是抒情,都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词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词的文学体式,词的背景,歌台舞榭。词的本义,配乐的歌词,词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上去的。雅乐,国家制定,在宗庙朝堂演奏的。上古音乐。清乐-南北朝。宴乐,隋唐时期。从庄严的雅乐到大众化的清乐,宴乐是以南北朝清乐为主又结合隋唐时期的胡乐,得以形成宴乐。宗教活动一定有音乐。清乐,胡乐,法曲,三者合一,形成内容丰富,曲调多变的宴乐。 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三) 小词的发生,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宴乐有很多不同的曲调,流行于市井民间。特点是言辞低俗,错字百出。故无人整理亦无人刊刻流传。敦煌曲子是配合宴乐所写的歌词。《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被赵崇祚编订成册而成。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描写美女和爱情。花间集等类似歌词的产生为古代诗人文士大胆的创作爱情美女等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机会。当时的鹧鸪是爱情的鸟。 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四)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山能代表的事物1,山眉。2,枕头3山屏。古人的屏风在枕头边上此为山屏。 《卫风·硕人》赞美庄姜的夫人,姜为父姓庄为夫姓,庄姜夫人是诗三百中最美的女子。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囧为外面的罩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倩兮。 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五) 《长门赋》司马相如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其序言提到司马相如作于汉武帝时。据说是为陈阿娇所写。 闺中妇,思妇。怨妇。这是性别文化所造成的。 男子为何喜欢写被抛弃的妇女?1男子有被抛弃的感觉和烦恼。2男性作者比女性作者更需要通过描写被抛弃的女子来抒发自己的的感情或被抛弃的感觉 被称为小词的原因1不言志不载道 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六)

中华诗词之美题目和答案

题目类型题目标题 单选关于词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词B.填词C.要眇宜修D.自来很受重视 单选中国从《诗经》开始让你的诗歌写作成功,有三种写作方式。下面哪个不是?A.兴B.拟C.比D.赋单选关于兴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真正眼前的景物引起来的感发B.“怅望西溪水,潺湲就奈尔何”C.用物来比喻心D.“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 单选关于莲花、荷花的诗词,这里认为最有名的是?A.《爱莲说》B.《莲花》C.《咏睡莲》D.《爱莲》单选下面哪句不是叶嘉莹原创?A.何以度苍生B.植本出蓬瀛C.相望不相即D.莲叶何田田 单选关于《尔雅》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的一本词书B.解释很多的名物C.解释了很多草木的名字D.诗集 单选谁由小令开拓出来长调?A.柳永B.温庭筠C.李煜D.苏轼 单选关于周邦彦说法不正确的是?A.声音的拗折B.行文用笔常常意料之中C.前后若不相蒙D.说的不直接 单选关于词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赋化之词到歌化之词B.从诗化之词到赋化之词C.从歌辞之词变成诗化之词D.从小令变成长调 单选关于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诗言志B.读诵C.诗言情D.情动于中就形于言 单选下面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的是?A.破音字B.两字可对偶C.多音节D.独体单音 单选西方说诗歌里边表现情意有几种关系,下面哪个不正确?外应物象B.寓托C.象征D.显喻 单选关于西方的诗说法不正确的是?A.注重表演B.注重高潮、情节C.包括戏剧D.包括史诗 单选“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出自?A.李煜B.叶嘉莹C.李商隐D.李白 单选关于《南溟》说法不正确的是?A.名字取自《庄子》B.一九五零C.台湾时期作品D.美梦消散 单选关于《浣溪沙》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南开马蹄湖的荷花而做B.“荷花凋尽我来迟”C.“云天字字写相思”D.“来送黄昏一抹红” 单选关于《人间词话》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诗话、词话的形式B.白话形式C.“境界说”D.最早是零碎的 单选哪个不属于晚清的四大词人?A.王国维B.况蕙风C.朱祖谋D.王鹏运 单选“余生何地惜余阴”是何时发出的感慨?A.申请回国B.回国前C.居住台湾D.回国后 单选王国维求学途中到上海先进了?A.时务报馆B.农学社C.东文学社D.强学社 单选王国维的文学评论是受谁的哲学思想的影响?A.黑格尔B.叔本华C.马克思D.康德 单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下面哪个不是?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C.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 单选下面不是王国维所认为诗词区别的是?A.词言长B.诗景阔C.词能言尽诗之所言D.词体要眇宜修单选关于张惠言说法不正确的是?A.“意内而言外谓之词”B.“兴于微言、以相感动”C.“贫而乐、富而好礼”D.“低回要眇、以喻其志” 单选临桂词派是受了谁的影响?A.张惠言B.端木埰C.王国维D.况蕙风 单选西方的文学理论说语言是什么?A.表达方式B.一种符号C.沟通工具D.记事途径 单选《越调斗鹌鹑》是叶嘉莹什么时候作的?A.避难B.结婚C.生子D.美国 单选“风飘万点正愁人”中“飘”的是什么?A.树叶B.柳絮C.清风D.花瓣 单选“不辞镜里朱颜瘦”中的“镜”表示什么?A.反省B.现实C.镜子D.照镜子 单选关于温庭筠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鸾镜、花枝、娥眉B.《花间集》里收集的作者C.以词言志D.给人一个深刻的、高层次的联想 单选关于韦庄的《菩萨蛮》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一个系统B.第三人称C.美女与爱情D.致思唐之意单选关于李煜的《虞美人》说法不正确的是?A.后期作品B.写他破国亡家的悲哀C.复国之心D.永恒跟无常的对比 单选关于李后主及《相见欢》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B .雕章琢句C .美好短暂易失 D .前期作品 单选“一晌”在中国的诗词里边是什么意思?A.短暂B.一上午C.一夜D.一天 单选关于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七下七B.思妇C.众芳芜秽D.美人迟暮 单选“美人迟暮”哀叹哪一个?A.“美志不遂”B.人老色衰C.时间无几D.希望渺茫

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汇总

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 1、《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夸张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2、《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同时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写出了新旧事物之间相互交替的辩证关系,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3.《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4、《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野草才能没马蹄。”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四句是此诗的核心部分,也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6、《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则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刻画了这样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道尽天涯游子之悲”。 8、《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了山高大。用字“奇险”,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9《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0、《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11、《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1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13、《渡荆门外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短短十字,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之侧千帆竞过,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以物喻人,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15、《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

2016中华诗词之美 叶嘉莹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词学家刘永济在晚年的号是()。 1.0分 ?A、 弘度 ? ?B、 知秋翁 ? ?C、 宏度 ? ?D、 诵帚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 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1.0分 ?A、

可以称为曲子词 ? ?B、 可以称为长短句、诗余 ? ?C、 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 ? ?D、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倚天万里须长剑”一句引用了()的赋。 1.0分 ?A、 宋玉 ? ?B、 曹丕 ?

?C、 司马相如 ? ?D、 杜牧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出自()。 1.0分 ?A、 《离骚》 ? ?B、 《人间词话》 ? ?C、 《诗经》 ? ?D、 《文赋》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中国诗词中“一晌”的意思是指()。 1.0分 ?A、 长久 ? ?B、 田亩单位 ? ?C、 短暂 ? ?D、 A和C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1.0分

?A、 不是言志的 ? ?B、 不是载道的 ? ?C、 可以歌唱的 ? ?D、 A和B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离骚》诗句“众女嫉余之峨眉兮”中“峨眉”指()。 1.0分 ?A、 眉毛 ? ?B、 美女

?C、 美貌 ? ?D、 才德美好的贤士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词选序》的作者是()。 1.0分 ?A、 王鹏运 ? ?B、 王水照 ? ?C、 王国维 ? ?D、 张惠言

中华诗词之美2017期末考试题

一、选择题 1“秦妇吟秀才”指的是()。(1.0分)1.0 分 A、 温庭筠 B、 王建 C、 冯正中 D、 韦庄 我的答案:D 2下列哪一本著作中有“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之说?()(1.0分)1.0 分A、 《冷斋夜话》 B、 《东轩笔记》 C、 《人间词话》 D、 《典论·论文》 我的答案:C 3“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出自()。(1.0分)1.0 分 A、 李商隐 B、 杜牧 C、 李白 D、 李清照 我的答案:A 4中国古诗词中的“一晌”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中午 B、 上午 C、 下午 D、 时间的长短 我的答案:D 5《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1.0分)1.0 分 A、

B、 正声 C、 颂 D、 雅 我的答案:C 6“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出自()。(1.0分)1.0 分A、 《人间词话》 B、 《礼记》 C、 《文选》 D、 《文赋》 我的答案:D 7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1.0分)1.0 分 A、 雅乐 B、 宴乐 C、 胡乐 D、 清乐 我的答案:D 8《木兰花慢》的体制是什么?()(1.0分)1.0 分 A、 小令 B、 乐府诗 C、 长调 D、 中调 我的答案:C 9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1.0分)1.0 分 A、 清乐 B、 胡乐 C、

D、 雅乐 我的答案:D 10词为什么被称为“小词”?()(1.0分)1.0 分 A、 词只言志,不载道 B、 词载道,但不言志 C、 词既不言志,也不载道 D、 词是配乐演唱的 我的答案:C 11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中的第二境界是()。(1.0分)1.0 分A、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C、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D、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的答案:D 12《词选序》由谁所作?()(1.0分)1.0 分 A、 王鹏运 B、 王水照 C、 张惠言 D、 王国维 我的答案:C 13王国维认为“写境”是哪一派的作风?()(1.0分)1.0 分A、 理想派 B、 自然派 C、 想象派 D、 写实派 我的答案:D

高中语文《虞美人》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 ■《虞美人》辑评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曰:“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理。”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伎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宋王铚《默记》卷上诗家有以山喻愁者。如少陵诗云:“忧端如山来,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奇语劈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日日以泪洗面,遂不觉而厌春秋之长。岁岁花开,年年月满,前视茫茫,能无回首,固人情耳。“小楼昨夜又东风”,下一“又”字,与“何时了”密衔,而“故国”一句便是必然的转折。就章法言之,三与一,四与二,隔句相承也;一二与三四,情境互发也,但一气读下,竟不见有章法。后主又乌知所谓章法哉?而自然有了章法,情生文也。过片两句,示今昔之感,只是直说,其下两句,千古传名,实亦羌无故实。刘继增《笺注》所引《野客丛书》以为本于白居易、刘禹锡,直梦呓耳。胡不曰本于《论语》“子在川上”一章,岂不更现成吗?此所谓“直抒胸臆,非傍书史”者也。后人见一故实,便以为“囚在是矣”,何其陋耶。(节)今效其语而补之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语也,其词品似之。”盖诗词之作,曲折似难而不难,惟直为难。直者何?奔放之谓也。直不难,奔放亦不难,难在于无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尽之奔放,可谓难矣。倾一杯水,杯倾水涸,有尽也,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无尽也。意竭于言则有尽,情深于词则无尽。“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老是那么“不足”,岂有尽欤,情深故也。人曰李后主是大天才,此无征不信,似是而非之说也。情一往而深,其春愁秋怨如之,其词笔复婉转哀伤,随其孤往,则谓千古之名句可,谓为绝代的才人亦可。凡后主一切词当作如是观,不但此阕耳,特于此发其凡耳。 ──俞平伯《读词偶得》《虞美人》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答案

欢迎阅读一、单选题(题数:40,共?50?分) 1 以下哪项不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代表作? 1.0?分 ?A、 《爱莲说》 ?B、 《四书集注》 ?C、 ?D 2 1.0?分 ?A 法曲 ?B 胡乐 ?C 雅乐 ?D 清乐 3 1.0?分 ?A 乐府 ?B 大理寺 ?C 教坊 ?D、 大晟府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4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的诗。 1.0?分 ?A、 李煜 ?B、 李璟

冯延巳 ?D、 温庭筠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5 和词相比,曲的表达相对比较()。 1.0?分 ?A、 晦暗 ?B、 朴拙 ?C 直白 ?D 隐晦 6 1.0?分 ?A ?B 《九辨 ?C ?D 7 1.0?分 ?A 汉景帝 ?B 汉武帝 ?C、 汉献帝 ?D、 汉高祖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8 关于诗,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1.0?分 ?A、

作者显意的活动 ?C、 没有配乐 ?D、 来源于现实生活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9 最早的词学是从哪里发展来的?() 1.0?分 ?A、 ?B ?C ?D 10 1.0?分 ?A ?B ?C ?D 11 1.0?分 ?A ?B、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往事知多少 ?D、 小楼昨夜又东风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12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哪位诗人的诗?()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13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庸”是()的诗。 1.0?分 ?A 杜荀鹤 ?B 杜牧 ?C 杜甫 ?D 杜审言 14 1.0?分 ?A ?B ?C ?D 15 1.0?分 ?A、 1962年 ?B、 1956年 ?C、 1940年 ?D、 1938年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中华诗词之美考试答案2017-2018

1张惠言认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的是什么?()(1.0分)1.0 分A、 山川河海 B、 怨别 C、 闺中思妇 D、 朝廷党争 我的答案:D 2“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出自()。(1.0分)1.0 分 A、 李商隐 B、 杜牧 C、 李白 D、 李清照 我的答案:A 3下列哪一部著作最早收录《长门赋》?()(1.0分)1.0 分 A、 《文心雕龙》 B、 《诗品》 C、 《文赋》 D、 《昭明文选》 我的答案:D 4莲花何旖旎,“旖旎”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亭亭玉立的样子 B、 娇美的样子 C、 郁郁葱葱的样子 D、 花瓣枯萎的样子 我的答案:B 5“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用了下列哪位诗人的典故?()(1.0分)1.0 分A、 李白 B、

C、 李商隐 D、 温庭筠 我的答案:C 6“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这一观点出自下列哪一本论著?()(1.0分)1.0 分A、 《人间词话》 B、 《诗品》 C、 《典论·论文》 D、 《文赋》 我的答案:B 7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1.0分)1.0 分 A、 一首 B、 两手 C、 三首 D、 五首 我的答案:D 8《东轩笔记》的作者是哪一位?()(1.0分)1.0 分 A、 释惠洪 B、 王安国 C、 吕惠卿 D、 魏泰 我的答案:D 9“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描述的是哪一种花?()(1.0分)1.0 分 A、 牡丹花 B、 牵牛花 C、 菊花 D、

我的答案:D 10“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选自()。(1.0分)1.0 分 A、 《人间词话》 B、 《典论·论文》 C、 《文选》 D、 《乐府指迷》 我的答案:D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1.0分)1.0 分 A、 清乐 B、 胡乐 C、 法曲 D、 雅乐 我的答案:D 1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与辛弃疾这首词相关的是什么节日?()(1.0分)1.0 分 A、 重阳节 B、 春节 C、 端午节 D、 元宵节 我的答案:D 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冯延巳 B、 李清照 C、 温庭筠 D、 晏殊 我的答案:D 14南唐词人的代表“一冯二李”不包括()。(1.0分)0.0 分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关键字: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 梅,果树,蔷薇科。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根开花。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 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因此,有著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著

许多异同点。 一、关于“梅香” 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 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 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 梅花不仅凌寒吐豔,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诗言志,歌咏言。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著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 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 春の夜の闇はあやなし梅の花色こそ见えね香りやは隠るる (《古今和歌集》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 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 梅花盛开,花香弥漫。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