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SL42-92】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47
河道泥沙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河道的泥沙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河道的泥沙特征和组成成分的研究,提供有关河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信息。
本报告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以确保易读性和可扩展性。
2. 背景河道的泥沙状况对流域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泥沙的运动和沉积过程直接影响水体的水质、水深以及河床稳定性。
因此,对河道泥沙的分析和评估对于生态恢复和环境管理至关重要。
3.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进行河道泥沙分析,我们采集了河道的泥沙样本。
样本采集点位于河道的不同位置,并覆盖了不同的流速和水深条件。
采集的样本经过精确称量,并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试。
4. 泥沙特征分析对采集的泥沙样本进行了以下特征分析:4.1 泥沙粒径分布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我们测量了泥沙样本中不同粒径的比例。
结果显示,河道泥沙主要由细沙和粉沙组成,占总体比例的70%。
粗沙和粒径较大的颗粒仅占30%左右。
4.2 泥沙颗粒形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河道泥沙颗粒呈现不规则形状。
这种形状特征使得泥沙颗粒之间的黏附力增强,导致泥沙具有较高的聚结性。
4.3 泥沙颗粒密度通过浸水法测量,我们确定了泥沙颗粒的密度。
结果表明,河道泥沙颗粒的平均密度约为2.65 g/cm³,与一般的沉积物相似。
5. 泥沙组成分析通过化学测试和X射线衍射分析,我们对泥沙样本的组成进行了分析。
5.1 有机质含量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河道泥沙样本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约为1.5%。
这可能是由于岩石颗粒和水动力作用导致的物质重分布。
5.2 矿物成分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我们确定了泥沙样本中的主要矿物成分。
结果显示,河道泥沙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
这些矿物对泥沙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6. 结论与建议基于对河道泥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河道泥沙主要由细沙和粉沙组成,粗沙和粒径较大的颗粒占比较小。
•泥沙颗粒形状不规则,具有较高的聚结性。
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议书前言依照水利部标准编制工作打算,在《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水文计[2004]34号)试行的基础上,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14章21节和6个附录,对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深度,章节安排及要紧技术内容作了规定,要紧内容有:总则,术语,综合说明,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依据,建设任务与规模,建设内容与方案,工程施工,工程治理,环境阻碍评判,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评判,结论与建议等14个部分。
本标准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批准部门:本标准主持机构:本标准说明单位:本标准主编单位: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标准要紧起草人: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4)3 综合说明 (5)4 概况 (6)4.1 水文、气象 (6)4.2 地质 (6)4.3 有关协议 (6)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5.1 现状与存在问题 (7)5.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5.3 附图、附表 (7)6 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依据 (8)6.1 建设目标 (8)6.2 建设原则 (8)6.3 建设依据 (8)6.4 与其他项目的关系 (8)7 建设任务与规模 (9)7.1 建设任务 (9)7.2 建设规模 (9)7.3 工程量 (9)8 建设内容与方案 (10)8.1 建设内容 (10)8.2 建设方案 (10)9 工程施工 (15)9.1 施工条件与施工组织形式 (15)9.2 施工要求和施工进度 (15)9.3 附表 (15)10 工程治理 (16)11 环境阻碍评判 (17)1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8)12.1 投资估算 (18)12.2 资金筹措方案 (18)12.3 附表 (18)13 效益评判 (19)14 结论与建议 (20)附录1 附表 (21)附录2 (35)附录3 (45)附录4 (58)附录5 (60)附录6 (64)条文说明 (71)1 总则1.0.1 项目建议书是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
(项目管理)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议书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前言根据水利部标准编制工作计划,在《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水文计[2004]34号)试行的基础上,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14章21节和6个附录,对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深度,章节安排及主要技术内容作了规定,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综合说明,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依据,建设任务与规模,建设内容与方案,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结论与建议等14个部分。
本标准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批准部门:本标准主持机构:本标准解释单位:本标准主编单位: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4)3 综合说明 (5)4 概况 (6)4.1 水文、气象 (6)4.2 地质 (6)4.3 有关协议 (6)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5.1 现状与存在问题 (7)5.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5.3 附图、附表 (7)6 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依据 (8)6.1 建设目标 (8)6.2 建设原则 (8)6.3 建设依据 (8)6.4 与其他项目的关系 (8)7 建设任务与规模 (9)7.1 建设任务 (9)7.2 建设规模 (9)7.3 工程量 (9)8 建设内容与方案 (10)8.1 建设内容 (10)8.2 建设方案 (10)9 工程施工 (15)9.1 施工条件与施工组织形式 (15)9.2 施工要求和施工进度 (15)9.3 附表 (15)10 工程管理 (16)11 环境影响评价 (17)1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8)12.1 投资估算 (18)12.2 资金筹措方案 (18)12.3 附表 (18)13 效益评价 (19)14 结论与建议 (20)附录1 附表 (21)附录2 (29)附录3 (39)附录4 (52)附录5 (54)附录6 (58)条文说明 (65)1 总则1.0.1 项目建议书是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
泥沙样品保存时效性试验分析 根据水利行业标准《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SL42-2010)要求,颗粒分析试样,应保持湿润及水质不发生变化。从取样到分析,最大时限不宜超过1个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交通条件所限无法保证每月按时送样,特别是非汛期。本次通过泥沙样品保存时效性试验分析,达到延期送样目的,从而减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送样负担。试验结果表明,泥沙样品在常温下存放四个月时间重复测试结果完全满足规范的精度要求,因此对无污染样品的保存期可以延至四个月。
标签:泥沙样品;时效性;颗粒级配;相关性 1、项目背景 泥沙颗粒级配分析是黄河水文泥沙测验的主要项目之一。泥沙颗粒分析成果是研究河道淤积、河床演变、泥沙来源和特性、水利工程的合理调度运用等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数据。而河流泥沙颗粒具有复杂的外形,影响分析成果的精度也是多方面的,除与分析仪器和方法密切相关外,还与河流水质好坏及取样后放置时间长短和沙型粗细有很大关系。根据水利行业标准《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以下简称《规程》)(SL42-2010)要求,颗粒分析试样,应保持湿润及水质不发生变化。从取样到分析,最大时限不宜超过1个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测站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无法保证每月按时送样,特别在非汛期沙样较少的情况下,2-3个月集中各站样品运送一次,无法满足《规程》规定的最大时限送样要求。送样超时限在影响了泥沙颗粒分析工作按时完成的同时,平(枯)水期沙样较细超时限存放能否满足精度要求没有专门试验和有效的资料验证支撑,存在着泥沙样品保存合理性和时效性等问题。因此积累资料进行泥沙样品存放时效性的试验验证工作很有必要。
2、样品来源地的水沙特性 本试验用泥沙样品主要来源于黄河干流、支流渭河、泾河等河段共计13个水文测站。黄河干流龙门、潼关水文站悬沙非汛期较粗,汛期(6-9月份)较细,黄河三门峡水文站、渭河华县水文站为中偏粗泥沙,渭河咸阳水文站属中偏细泥沙,北道、甘谷、雨落坪、杨家坪等水文站沙型全年偏细。
堰槽测流规范SL篇一: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技术标准汇编》简介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新时期广大水利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组织专门力量,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广泛征求专家和用户的基础上,以"适用、好用、够用"为收录原则,以现行有效的水利技术标准为主体,同时收录部分与水利行业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理,汇编出版《水利技术标准汇编》(以下简称《汇编》)。
本《汇编》收录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所列标准以及直接为水利建设服务的主要相关技术标准。
本《汇编》只收录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不收录报批稿或送审稿。
收录标准的发布日期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
以后,将每年出版年度汇编本作为本《汇编》的补充。
本《汇编》采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三维结构框架,按专业门类维度划分卷。
其中,由于"水资源"门类中标准数量教少,将它与"水环境"合并。
对其他重要相关标准的题录,列入本《汇编》的附录。
这样,本《汇编》有十卷,33个分册,全套定价约为4000元。
本《汇编》既可方便水利行业职工使用,促进水利技术标准的贯彻实施;又为全面研究、改进水利标准化工作和提高水利标准化水平创造了条件。
本《汇编》的出版、发行是水利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亲自担任《汇编》的编委会主任并作序。
2002年6月水利部举行了盛大的"《水利技术标准汇编》首发式"。
《水利技术标准汇编》的显著特点权威――水利部副部长挂帅,水利部国科司组织,水利水电行业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参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精心加工、制作。
实用――所录标准,以"适用"为首要原则,广泛征求专家和用户的意见。
能够做到"一套在手,不用东奔西走"。
够用――全套《汇编》共所录水利行业常用的技术标准860多部,还提供300多部标准的题录信息,基本满足水利水电行业的技术要求。
水文设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前言根据水利部标准编制工作计划,在《水文水资源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文计[2004]94号)试行的基础上,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12章24节和5个附录,对水文设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深度,章节安排及主要技术内容作了规定,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综合说明,概况,建设任务与规模,方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概算及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结论与建议等12个部分。
本标准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批准部门:本标准主持机构:本标准解释单位:本标准主编单位: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4)3 综合说明 (5)4 概况 (6)4.1 水文 (6)4.2 地质 (6)5 建设任务与规模 (7)5.1 现状与存在问题 (7)5.2 建设任务与规模 (7)5.3 附图、附表 (7)6 方案设计 (8)6.1 基础设施设计 (8)6.2 技术装备 (12)6.3 业务应用与服务系统设计 (13)6.4 附图 (14)7 施工组织设计 (15)7.1 施工条件 (15)7.2 施工布置与进度 (15)7.3 施工交通运输 (16)7.4 施工占地 (16)7.5 主要材料供应 (16)7.6 施工组织设计附图 (16)8 工程管理 (17)8.1 建设管理机构 (17)8.2 建设管理内容及任务 (17)8.3 建设管理原则及依据 (17)8.4 规范化制度建设 (17)8.5 项目运行管理 (17)8.6 项目实施安排 (17)9 环境影响评价 (18)10 设计概算及资金筹措 (19)10.1 设计概算 (19)10.2 资金筹措方案 (19)10.3 附表 (19)11 效益评价 (21)12 结论与建议 (22)附录1 (23)附录2 (33)附录3 (46)附录4 (48)附录5 (52)条文说明 (59)1 总则1.0.1 水文设施工程初步设计是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根据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结合水文设施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特点进行的。
工程泥沙设计标准
工程泥沙设计标准是指在工程建设中,针对泥沙的特性、运动规律、沉积规律等方面所制定的设计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可靠,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工程泥沙设计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 泥沙特性:对泥沙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进行分析,包括颗粒粒径、密度、含水率、化学成分等,以便对泥沙的运动规律和沉积规律进行科学预测。
2. 泥沙运动规律:对泥沙在水流中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包括泥沙的输移速度、输移方向、输移距离等,以便对泥沙运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3. 泥沙沉积规律:对泥沙在水体中的沉积规律进行分析,包括泥沙在不同水深、水流速度、水流方向等条件下的沉积速度、沉积厚度等,以便对泥沙的沉积影响进行评估。
4. 工程设计要求:根据泥沙特性、运动规律和沉积规律,制定工程设计要求,包括河道治理、堤防建设、引水渠道、水库、水电站等工程设计,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可靠。
5. 泥沙监测:对工程建设中的泥沙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泥沙变化,对工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持续稳定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工程泥沙设计标准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设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水文水资源工程初步设计前言依照水利部标准编制工作打算,在«水文水资源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文计[2004]94号〕试行的基础上,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12章24节和5个附录,对水文设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深度,章节安排及要紧技术内容作了规定,要紧内容有:总那么,术语,综合说明,概况,建设任务与规模,方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治理,环境阻碍评判,设计概算及资金筹措,效益评判,结论与建议等12个部分。
本标准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批准部门:本标准主持机构:本标准说明单位:本标准主编单位: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标准要紧起草人: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目次1 总那么 (1)2 术语 (4)3 综合说明 (5)4 概况 (6)4.1 水文 (6)4.2 地质 (6)5 建设任务与规模 (7)5.1 现状与存在问题 (7)5.2 建设任务与规模 (7)5.3 附图、附表 (7)6 方案设计 (8)6.1 基础设施设计 (8)6.2 技术装备 (12)6.3 业务应用与服务系统设计 (13)6.4 附图 (14)7 施工组织设计 (15)7.1 施工条件 (15)7.2 施工布置与进度 (15)7.3 施工交通运输 (16)7.4 施工占地 (16)7.5 要紧材料供应 (16)7.6 施工组织设计附图 (16)8 工程治理 (17)8.1 建设治理机构 (17)8.2 建设治理内容及任务 (17)8.3 建设治理原那么及依据 (17)8.4 规范化制度建设 (17)8.5 项目运行治理 (17)8.6 项目实施安排 (17)9 环境阻碍评判 (18)10 设计概算及资金筹措 (19)10.1 设计概算 (19)10.2 资金筹措方案 (19)10.3 附表 (19)11 效益评判 (21)12 结论与建议 (22)附录1 (23)附录2 (33)附录3 (46)附录4 (48)附录5 (52)条文说明 (59)1 总那么1.0.1 水文设施工程初步设计是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依照国家差不多建设有关规定,结合水文设施工程建设与治理的特点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