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首题为_贾生_的咏史诗看晚唐文人的怀疑心态
- 格式:pdf
- 大小:728.25 KB
- 文档页数:3
*收稿日期:2012-11-30作者简介:陈瑜(1979-),女,福建泉州人,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从两首题为《贾生》的咏史诗
看晚唐文人的怀疑心态
陈瑜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州350108)
摘要:对于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从而表现出文人对此的不同心
态。李商隐与王安石都有一首名为《贾生》的咏史诗,二人对这一历史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的认同与否定的取向,揭示李商
隐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怀疑心态,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到对现实政治的怀疑,再到对历史传统的怀疑,并由此产生深刻的
哲理性思辨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若联系时代背景来看,这种怀疑心态不只是属于他个人的,也是属于他所处的整个晚唐社
会的,是晚唐文人群体意识的缩影。
关键词:咏史诗;怀疑心态;哲理性思辨;群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13)01-0085-032013年1月第12卷第1期(总第61期)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of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Jan.2013Vol.12No.1(Gen.No.61)
一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咏史”冠名作诗的是汉
代的班固。然推及咏史诗创作的源头,则发韧于诗
三百。咏史诗的创作发展到晚唐蔚为大观。谈及咏
史诗,我们首先要对它的范围做一个界定。与咏怀
诗相对而言,咏史诗多因事兴感,抚事寄慨,所寓
者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换而
言之,咏史诗就是借助史事,特别是历史人物来寄
托情志意趣,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传达个体的情感
体验。
随着咏史诗的发展,一些历史人物如“三良”、
商鞅、息夫人、伍子胥、勾践、西施、屈原、荆轲、项
羽、虞姬、贾谊、王昭君、杨玉环、岳飞等,逐渐成为
诗人笔下集中表现的题材,这些历史人物以意象
化的符号形式承载了密集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
了咏史诗所特有的历史人物意象群。而对于同一
历史人物意象,诗人们往往能根据情感表达的不
同需要,对史料进行综合筛选,选取适当的切入
点,有的借助对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表达自己
的理想和向往;有的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说,
表达自己的政治信念;有的则是通过对历史人物
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从而使诗
作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旨归。同样是写王昭君,瘐信
的五言诗《昭君辞应诏》,写昭君走到汉边界时的
心情是“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于中寄托了对
昭君出塞的深切同情,而杜甫则在诗中写道:“画
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年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讽刺汉元帝只凭看画像来
分辨美丑。李商隐在《王昭君》中吟道:“毛延寿画
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
长有隔生春。”在谴责奸佞的同时影射王室,隔生
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
落的宫女,年年都有。王安石亦有两首《明妃曲》,
前一首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在
替毛延寿翻案的同时,进一步指出酿成昭君悲剧
的原因,不在画工,不在元帝误信,而是帝恩浅薄
造成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
北。”皇帝的专断和不辨美丑,造成了天下多少无
辜的失意,从而使主题得到了深化。而后一首则写
道“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更是翻出
了新意。同样写诸葛亮,杜甫在《蜀相》中道“三顾
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在美其才、赞其功的同时,叹其
出师未捷,志决身歼,以此自喻,为古来失路英雄
所共鸣。温庭筠却道“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
不因人”,叹其徒劳无功,寄托了历史的更替非人
力所能改变的感悟,写出无限感慨,无穷怨恨。而
文天祥《怀孔明诗》云:“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对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顶礼膜拜。同样写商鞅,王安石的咏史诗《商鞅》颂
扬“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称赞商鞅
敢于变革的果断和坚决,肯定商鞅变法的成效;而
邵雍的《商君吟》则对商鞅深恶痛绝,诅咒商鞅“当
其命令炎如火,车裂何如都不知!”2013年安阳工学院学报
由此可见,咏史诗虽以历史为内容,但并非简
单地述古叙事,而着重在表识见,言志向,咏胸怀,
抒感情,一般都是有所寄寓的,是历史意识、现实
观照与诗情对中国文人心灵的多重渗入的直接结
果。咏史诗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诗人内宇宙的反
映。它向我们提供了有关诗人的思想观点,政治主
张以及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的材料,有助于我们联
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心态。二
关于贾谊的政治遭遇,也是历来咏史乐道的
题材,但因各人识见,立意不同,往往所强调的方
面也不同。晚唐的李商隐和北宋的王安石各有一
首题名为《贾生》的咏史诗,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
代背景、身份经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立意,从中
可以看出二人心态的差异。
《旧唐书·李商隐传》载:“(宣宗)大中初,白敏
中执政,令狐綯在内署,检排李德裕逐之。(郑)亚
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唐才子传》亦载:“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
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据清人冯浩所作《玉谿
生年谱》考,《贾生》一诗大致做于此间: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记·贾生传》载:“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
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
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
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贾生数
上疏言诸候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
不听。”诗歌咏述的正是这段历史。汉文帝召贾谊
入朝,面对贤臣不问治国之道,却问鬼神之事的故
事,嘲讽了封建帝王表面推重人才,实际并不真正
用才的昏庸。而怀抱利器、欲以大济苍生的贾生,
却成了皇帝鬼神典故的咨询者,这里远远超出了
一般“士不遇”的感慨,指出即使蒙受皇帝恩遇,但
被询问的如果不是有关“苍生”的问题,而是鬼神
之事,那就辜负了贾生的无比才调。诗中蕴含了诗
人对君臣遇合,或者说是“士与知遇者”之间关系
的理性思考。如果个人的政治见解,理想抱负不能
为知遇者所接受、理解、采纳,自我的真正价值未
能实现、得不到知遇者的认可,那么即使身被恩
宠,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诗作在辛辣的讽刺背
后,更多了一层对自我价值的体认与反思,百思不
得其解的彷徨与苦闷,以及在苦闷与彷徨之中产
生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甚至否定的消极情绪。这
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诗人主体意识的自觉。
无独有偶,北宋的王安石也有一首题为《贾
生》的咏史诗: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推
行新法。三年,王安石拜相,在守旧、顽固派的全力
反对声中,宋神宗大力支持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
这首七绝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诗歌沿用班固
《汉书·贾谊传赞》的观点,举出事实,说贾谊的政
治主张差不多大体上都已付诸实行,驳斥那些认
为贾谊“不遇”、汉文帝恩薄的观点。并由此深化,
认为贾谊不是真正“不遇”,真正“不遇”的是历代
那些“爵位自高”,而政治主张却被君王废弃不用
的高官显贵。全诗在对“遇”与“不遇”的关系的思
索中,看重的是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否得到实现,
即自身的价值是否实现。在王安石的观点中,贾
谊的政见多已被施行,个人的自我价值已得到实
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肯定。这是诗人主体意
识的张扬。三
在对“士与知遇者”,“遇”与“不遇”、个人价值
实现与否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中,两位诗人从不
同的角度切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究其原因,在
于诗人的立意不同。李商隐在对个人价值思考的
同时,意在借此使用人者警醒;而王安石在翻案的
同时,意在激励自己。立意的不同,又在于二人经
历、体验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心态。宋神宗
力排众议,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付托之
深,信任之深,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王安石自然能
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贾谊的境遇。再联系李商隐
一生的经历来看,李商隐早年曾抱有“永忆江湖归
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凌云壮志。希望在挽回
唐王朝衰落的命运中,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作用。然
而在政治生活中多年沉浮,李商隐的政治理想被
现实撞得粉碎。早年他以文士的身分,游历公卿之
间,到老仍是个弹铗依人的幕僚,公卿士大夫们赏
识他过人的文采和才华,用他于笺启章奏等文字
之役,却没有在政治上给以他应有的重视,就连他
的岳丈王茂元以及后来待他最厚的柳仲郢也不例
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夹隙之中,他的内心深感
苦闷。他曾经不止一次地企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然而总是事与愿违。欲兼济苍生无门,欲归隐田园
不能,忧郁深隐的性格特质使得他在现实与理想
的矛盾之中难以自适,个人价值得不到预期的承
认更使他难以自处。在现实与理想严重失衡中苦
苦挣扎,深隐的苦痛渐渐转变为对现实的怀疑,并
且不断扩大,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到对现实政治
的怀疑,再到对历史传统的怀疑。
这种怀疑的心态在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中得到
了多层面的表现。首先,这种怀疑的心态使得李商
隐的诗歌往往能够透过一层,深刻地体悟到常人86第一期
(责任编辑:王念选)所不易感悟到的人生悲剧底蕴。如,世人都希望月
圆,因而不免在月缺时感到惆怅,而诗人却透过一
层说“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点出希
望原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其次,由怀疑的心态而产
生的对人生悲剧底蕴的深刻体悟,使得李商隐总
以一种悲剧心态去感受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而使
得他的多数诗作中带有一种哲理性的感伤。“夕阳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
世自悠悠”,“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万里重阴非旧圃,一
年生意属流尘”,“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路因循我所
长,古来才命两相妨”……他的这些名句之中无不
带有一种哲理性的思辨和难以言明的感伤。再次,
李商隐的诗歌常以疑问、假设、推想等语气来写。
如,“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嫦娥应
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鱼游沸鼎知无日,
鸟覆危巢岂待风?”四
李商隐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怀疑的心态,以
及由此产生的哲理性思辨不只是属于他个人的,
也是属于他所处的整个晚唐社会的,是晚唐文人
群体意识的缩影。
晚唐是唐代政权乃至中国封建制度衰落的开
始时期。封建制度灿烂的高峰已经过去了,唐统治
集团一蹶不振,每况愈下。安史之乱,动摇了唐政
权的统治,也动摇了文人的历史信念。面对这样动
荡不安的社会,文人们躁动不安的心态逐渐趋向
于收敛与冷寂。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命运
的衰亡感,使他们感到生无所寄;他们的心态也从
昂扬奋进转化到颓唐消沉,他们虽然仍眷念朝廷,
怀抱希望,但已经失去了信心;他们虽然仍关心朝
政,有一定的抱负,但已经没有贞元、元和年间他
们的前辈那样的改革锐气。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反
观中,晚唐文人表现出共同的心理倾向,即对现实
种种的怀疑与哲理性思辨。
首先,晚唐政局的动荡、混乱使文人们对封建
统治制度的稳固性,对重建儒家经典中所塑造的
强盛的封建王朝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对于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特别是封建道德伦理
观念,封建礼法纲常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一
方面,由这种怀疑的心态而产生的对现实的不断
反思,使文人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有更深刻的
洞察和更真实的反映。在他们的诗作中,对政治动
乱、社会灾难、民生疾苦,均有所关注。韦庄的《秦
妇吟》,聂夷中的《咏田家》,杜旬鹤的《山中寡妇》、
《乱后逢村叟》、《再经胡城县》等诗作对民瘼与世乱都有深刻沉痛的描写。另一方面,面对种种问
题,文人们想要回答却又无从入手,企图自我解脱
却又无法解脱。内心的矛盾、痛苦在无可奈何中通
过放荡不羁与佯狂的行动表现出来,转嫁在诗歌
之中便成为诗歌外在形式的声色犬马、华丽旖旎
和思想内容的深沉思考与竭力追求;成为诗人抒
情形象的放浪形骸、不拘绳检与诗歌情感的凄怆
苦闷。如,“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
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杜牧《念昔游》
其一)“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
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赠歌
者》),“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
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陆龟蒙《和袭美春夕
酒醒》)。这些诗作均是诗人此种心态的反映。
其次,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反观中,文人们常常
把一些人们认为是普通值得肯定的论题,从反面
提出疑问,引起读者对事物两面性的思索,从而使
诗作呈现出一种哲理意蕴。如杜牧的《赤壁》:“折
戟沉沙铁未销,暂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之战是以吴蜀联军的
大胜而结束的,也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但诗人
却来一个假设:如果周瑜等人不能趁东风猛吹而
火烧魏军船只,那么曹军必然会大举渡江灭吴驱
蜀,曹操的铜雀台上就会收纳大乔、小乔两位倾国
倾城的美人。在这里,人的努力和他的成功,似乎
是在偶然的机遇中才能统一的,人的事业成就,似
乎系于某种不确定的因素之中。即使历史人物的
功过也具有偶然性。如,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
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通烟波。若无水殿龙舟
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在批判隋炀帝当时开拓运
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说明了运河
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从而对历史事件作了多样
性的评价。
晚唐文人的这种怀疑的心态与哲理的思辨在
宋代文人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前人评价
宋人“以理为诗”,“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
透辟”。其中不难看出晚唐文人这种心态对他们的
影响。
参考文献:
[1][唐]李商隐.玉谿生诗集笺注(上、下)[M].(清)冯浩,笺注.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宋]王安石.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池万兴,刘怀荣.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M].石家
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陈瑜从两首题为《贾生》的咏史诗看晚唐文人的怀疑心态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