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杂草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12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1. 良好的田地选择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因此在选择水稻田地时,需要选择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水源充足的田地。
要选择酸碱适中的土壤,避免过于酸性或碱性的土壤。
2. 良好的土壤肥力在水稻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施肥,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充裕。
特别是需要注意提高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水稻的生长。
3. 合理的播种密度水稻的播种密度会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在播种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密度控制,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50-200公斤左右为宜。
4. 适时的灌溉管理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进行适时的灌溉管理,避免出现干旱或者过湿的情况。
5. 有效的除草技术杂草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除草技术,可以选择化学除草剂或者机械除草。
6. 合理的施肥管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状况进行合理的追肥,特别是要注意增加氮肥的施用,以促进水稻的茎叶生长和坐果结果。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1. 病害防治水稻的病害主要包括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等,针对这些病害,首先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
定期对水稻田地进行药剂喷洒,预防病害的发生。
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毒植株,避免病害扩散。
2. 虫害防治水稻的虫害主要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稻飞虫等,为了防治这些虫害,首先需要加强水稻田地的清洁卫生工作,避免杂草杂草,同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
3. 农药合理使用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农药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水稻质量问题。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手段,可以通过引进天敌昆虫,或者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对水稻的病虫害进行控制,达到防治的效果。
有机水稻除草方法
除草选择:选择人工除草、半机械除草、养鸭养鱼生态除草,禁用化学合成制剂除草。
1、重复整地法
于插秧前12~15天进行第一次整地,粗耕、细耕及把平同时完成,随即给予深水(5~10公分)灌溉,持续至插秧前三天,再进行第二次整地,即可完全防除杂草。
2、稻壳覆盖淹水法
于插秧前力求整地平整,插秧后秧苗挺直时,每公顷覆盖约4吨稻壳,并进行淹水处理,可防除大部分的杂草,再配合人工除草,即可有效防除杂草。
3、高温防除法
此法是利用未经腐熟的植物性有机质肥料施用到地面,应用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在湛水情况下土壤中残存氧气,使杂草种子无法获得足够能量发芽的原理,以抑制杂草的发生,但是本项防除法,必须配合高温(例如二期作初期),才有防治效果,一期作仅能达到初期抑制,长期则无防治效果。
来源:中国有机农业网。
水稻田的除草绝招:封闭除草剂使用方法详
解
水稻种植的关键之一就是除草,如果除草不当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而除草剂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除草方式,尤其是封闭除草剂更是受到广大水稻种植者的喜爱。
那么,你知道封闭除草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吗?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使用的封闭除草剂
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封闭除草剂。
尤其是要注意药剂的配方和浓度,这对水稻的成长及草害的控制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步:正确稀释
根据药剂的浓度决定稀释的水的量,将药剂和水充分混合后,均匀地喷洒到水稻周围的草地。
第三步:选对时间、气温、湿度
除草药物的作用受时间、气温、湿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的除草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下效果也不同。
一般来说,在水稻拔节期之前和灌溉之前的干燥天气是使用封闭除草剂的最佳时间。
第四步:小心操作,确保安全
使用除草剂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避免药剂误吸进入口中,接触到皮肤或眼睛。
建议使用时穿戴手套、口罩等保护装备,并在使用时远离儿童和动物。
以上几个步骤是使用封闭除草剂的核心步骤,按照操作流程正确使用,可有效地控制草害,提高水稻产量,获得更多丰收的喜悦。
浅谈水稻本田杂草防治措施摘要:根据水稻本田杂草发生特点,化学防除策略是狠抓前期,挑治中、后期。
通常是在移栽前或移栽后的初期采取毒土处理,以及在移栽后的中后期采取毒土处理或喷雾处理。
稻田发生的杂草种类主要可分为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等三大类。
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水稻本田中危害较重、难于防除的几种杂草:稗草、三棱草、雨久花、鸭舌草、水绵、眼子菜、芦苇。
关键词:水稻;本田;杂草;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76-11 稗草1.1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杂草,种子繁殖。
泡田整地时草籽开始发芽出苗,5月末至6月初为发芽盛期。
一般在水稻移栽后3~5天,稗草先萌发,1~2周内达到高峰。
1.2 防治方法1.2.1 移栽后前期在水稻移栽后5~7天,水稻返青后,稗草1.5叶,每667平方米用60%丁草胺乳油100~130毫升+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20克),拌细润土20~30千克(或拌化肥)均匀撒施,施药田间水层3~5厘米,保持水层5~7天。
1.2.2 移栽中后期稗草超过3叶期以后,对大龄稗草防治,每667平方米用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30~50克,施药前1~2天田间排水,保持湿润,采用喷雾法均匀喷雾,药后48小时复水,保持3厘米左右水层5~7天,自然落干后正常管理水源。
2 三棱草(扁秆草)2.1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杂草,块茎种子繁殖。
三棱柱形,平滑,休眠的种子寿命约5~6年。
2.2 防治方法2.2.1 插秧前期稻田春整地后每667平方米用50%莎扑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选择性传导型除草剂,主要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加工型为50%杀草隆),或12%农思它乳油100毫升(又叫恶草酮,为选择性触杀型芽前除草剂,通过杂草幼芽或幼苗与药剂接触,吸收起作用),毒土法施药,保持水层5天后插秧。
2.2.2 插秧后期插秧后7~9天第一次用药,每667平方米用30%威农可湿性粉剂15克毒土法施药,药后保持水层5天;插秧25天第二次用药,每667平方米用30%威农可湿性粉剂15克毒土法施药。
农田杂草是作物生产中重要的有害生物,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传播病虫害,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减少、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杂草群落演替、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杂草抗药性水平上升等原因,农田杂草发生面积连年增加,年均超过14亿亩次,且田间发生密度越来越高,危害持续加重,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
为有效防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棉花田杂草危害,以下技术,农民朋友要记住。
一、麦田杂草防控方案麦田杂草主要有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和荠菜、播娘蒿、猪殃殃等阔叶杂草。
冬小麦种植区。
在江淮流域水旱轮作麦田,杂草基数较大,杂草防控采用“封杀结合”策略。
小麦播后苗前,选用异丙隆及其复配剂、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呋草酮等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小麦苗后早期(秋季),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防治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多花黑麦草、野燕麦,选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防治雀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野燕麦,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硬草、菵草、棒头草,选用环吡氟草酮•异丙隆防治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看麦娘、日本看麦娘;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苯磺隆、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及其混剂防除猪殃殃、播娘蒿、荠菜,选用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双唑草酮等防除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阔叶杂草。
在黄河流域旱旱轮作麦田,土壤封闭处理除草效果较差,杂草防控采用“杀补结合”策略。
在小麦苗后早期(秋季),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节节麦、雀麦、多花黑麦、大穗看麦娘、棒头草、早熟禾等,选用啶磺草胺防治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多花黑麦草、野燕麦,选用氟唑磺隆防治雀麦、野燕麦、多花黑麦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灭草松、双唑草酮及其混剂防除播娘蒿、荠菜、猪殃殃。
翌年春季可根据杂草发生情况,补施2,4-D异辛脂、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等防除藜、萹蓄、打碗花等;选用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双唑草酮及其混剂防除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阔叶杂草。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农民收益和市场供应稳定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些技术措施。
一、田间管理技术1. 施肥:种植水稻之前,要先对土壤进行调查,并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法。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适时施肥,控制施肥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同时,要注意避免肥料积累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 土壤耕作:在收割水稻之后,清理过去一季度的残留物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适当的松土和耕作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有利于水稻生长。
3. 水分管理:水分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进行灌溉。
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要增加水分的供应,保持土壤湿润,并避免水分暴涨、蒸发和淤积等问题。
4. 防止秧苗倒伏:在水稻返青期和拔节期间,要注意聚散实力,及时剪去杂草和病麻籽,避免秧苗倒伏。
同时,要注意合理密度,掌握水肥管理法,保持优良生态系统。
5. 安全收割技术:对于成熟的水稻进行收割时,需要注意确保割棍的锋利度和收割机的正常运行。
保证角度的正确和精确,避免割损和芽的磨损。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1. 水稻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生长期间最为严重的病虫害之一。
针对此类病虫害,可以适当的采用生化方法,例如农药光谱的筛选,筛选适合的百虫清,药剂的控制,以及增强稻飞虱天敌的数量等措施。
2. 二化螟:二化螟是水稻返青期间减产的致命因素之一。
针对此类病虫害,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头条适合的田间技术措施,例如农药层次和农药防治的选择。
口腔亲和性制剂的硫代硫酸盐等在灰化螟的有效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稻瘟病:稻瘟病在水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病害之一,会对水稻的生长和收成造成极高的危害。
想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稻瘟病的滋生,我们需要采用综合措施,例如种子浸种、农田修剪、农田消毒、磷酸盐施加、钙素等药剂的合理应用等,以及及早发现和及早处理感染病毒的农田。
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试验【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在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试验设计和方法的详细介绍,我们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研究发现,该乳油在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我们的研究不仅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新的防除方案,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水稻移栽田杂草、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防除、试验、背景、目的、意义、设计、方法、结果、数据分析、讨论、结论、展望、创新点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对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在水稻移栽田杂草防治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相关实验数据和实践经验也不够充分。
开展本次试验旨在探讨该除草剂在水稻移栽田杂草防除中的效果和适用性,为水稻田杂草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的应用试验研究,为我国水稻田杂草的生态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在水稻移栽田的防除效果进行试验,验证该药剂在田间应用中对水稻移栽田的杂草有无有效控制效果。
进一步探究该药剂在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中的作用机制,为探索更有效的田间除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次试验,还旨在为农民提供更加可靠、安全的防除杂草方法,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试验,并在实践中完善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的使用方式和效果评估方法,为更广泛地推广该药剂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试验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田杂草的生长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许多研究者都在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
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作为新型除草剂,在防治水稻田杂草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目前对于该药剂在水稻移栽田杂草防治中的效果和应用效果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和实验验证。
本研究旨在通过试验验证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治效果,为农田除草提供科学依据,并探讨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减少除草成本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次试验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评估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探讨其在农田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希望能够验证该药剂在田间环境下对杂草的控制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有效的防除措施,并为农民提供科学、经济、环保的草坪移栽方案。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明确该药剂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次试验,为农田杂草防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但是在移栽后容易受到田杂草的侵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26%丙炔噁草酮·异噁草松·丙草胺乳油在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方面的效果,为水稻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通过本次试验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验证该药剂在田间应用中的有效性,进一步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前景,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4.001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会遭遇各种病虫害的危害,导致生长缓慢、产量减少等问题。
在种植过程中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田间管理的要点进行阐述,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以及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为水稻种植提供对策建议,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一、水稻田间管理技术1、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能够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表现。
①种植密度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水稻生长周期、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等因素。
在实际种植中,过低的种植密度会导致光能的利用率低下,较弱的光合作用和竞争力会影响产量的提高。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水稻之间资源的竞争激烈,空气流通和日照受限,易受病虫害的侵袭,降低产量和品质。
②不同品种在抗病虫害、耐逆性、生育期、产量性状以及品质特性上存在差异。
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如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同时保持良好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在不同种植区域,根据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强、产品质量稳定的优质品种,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灌溉管理灌溉管理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不同生长阶段,水稻对水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在生长期和拔节期,水稻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大,应注重供给足够的灌溉水量。
而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水稻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小,应适当减少灌溉水量,以避免积水使土壤缺氧,影响水稻生长。
灌溉水源应保证水质良好、供水稳定,并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水源。
对于灌溉方式的选择,常见的有喷灌、滴灌和漫灌等。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喷灌适用于干旱地区,可以提高土壤表层的渗透性;滴灌适用于富水分地区,可以减少蒸发和土壤侵蚀;漫灌适用于水稻需水量大的地区,可以提高土壤整体水分含量。
CATALOGUE 目录•碎米莎草的基本信息•碎米莎草的识别与分类•碎米莎草的防治方法•碎米莎草的生态影响与控制策略•碎米莎草的防治实践与案例分析植物学特征分布范围生境描述分布与生境•对农作物的危害:碎米莎草是稻田中常见的杂草之一,会与水稻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特别是在潮湿的田边、河边、湖边等水旁环境以及空旷地,碎米莎草的生长繁殖会更加迅速,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危害概述株高叶形花序颜色形态特征生态分类030201分布范围生长条件地理分布03合理耕作农业防治01精选种子02水稻收割时齐泥收割放养鸭子鸭子可以啄食碎米莎草,从而减少其数量。
种植竞争性杂草通过种植竞争性杂草,可以减少碎米莎草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从而控制其数量。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使用除草剂针对碎米莎草,可以选择一些专用的除草剂进行防治。
严格掌握用药量在使用除草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量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对水稻造成伤害。
对稻田生态的影响控制策略与技术人工拔除通过人工拔除的方式去除碎米莎草,但费时费力,不适合大规模应用。
化学除草剂使用化学除草剂可以高效地去除碎米莎草,但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需要谨慎使用。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昆虫或病原菌控制碎米莎草的生长,具有安全、环保的优点,但应用范围有限。
未来研究方向开发新型除草剂针对碎米莎草的特殊生理机制,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化学除草剂。
生物防治研究深入探究对碎米莎草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适用范围。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通过优化田间管理措施,降低碎米莎草的生态影响。
010302防治实践:以某地区为例防治措施通过人工拔除、化学除草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碎米莎草的繁殖和生长。
防治效果经过防治实践,碎米莎草的数量明显减少,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某地区碎米莎草的分布与危害生长,导致其广泛分布在水稻田中,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威胁。
成功案例分析成功案例一成功案例二防治碎米莎草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人工拔除、化学除草等方法。
稻田杂草基本知识(一)稻田杂草的种类与发生特点:我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是世界稻米主产国之一。
我国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500万公顷,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
总产稻谷1.92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2%,无论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都居首位。
(二)我国所有稻作区的稻田,历来都有大量杂草发生。
据统计,全国稻田杂草有20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最常见的杂草约有40种(分布于各稻区为10~20种)。
据调查,全国稻田草害在中等以上(2~5级)的面积达1546.7万公顷,其中严重为害(4~5级)面积为380万公顷,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6.8%和11.5%,损失粮食200多亿千克。
在这些主要杂草之中,尤以稗草发生与为害的面积最大,多达1400万公顷。
约占稻田总面积的43%,稗草不仅发生与为害的面积最大,而且造成稻谷减产也最显著;异型莎草、鸭舌草、扁秆藨草、千金子、眼子菜等发生与为害面积次之。
(三)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土壤、耕作等条件各异,各地稻田杂草的种类、发生情况不同,稻田草害可以划分成5个区。
1、热带和南亚热带2~3季草害区包括海南、云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的岭南地区,年平均气温20~25℃,年降雨量1000毫升以上。
主要杂草种类有稗草、异型莎草、节节菜、水龙、尖瓣花、千金子、四叶萍、鸭舌草、日照飘拂草、草龙等。
2、中北部亚热带1~2季稻草害区主要是华中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稻作区。
包括闽北、江西、湖南南部直到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的北部,及河南和陕西的南部。
年平均气温14~18℃,年降雨量1000毫升左右。
该区稻田杂草为害面积约占72%,其中中等以上为害面积占45.6%。
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杂草有稗草、异型莎草、牛毛毡、水莎草、扁秆藨草、碎米莎草、眼子菜、鸭舌草、矮慈菇、节节菜、水苋菜、千金子、双穗雀稗、野慈菇、空莲子草、鲤肠、陌上菜、刚毛荸荠、萤蔺和萍等。
3、暖温带单季稻草害区主要指长城以南的黄淮海流域,包括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南的中北部,陕西的秦岭以北直至长城以南及辽宁南部,多为稻麦轮作区。
·136·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6期摘要:农田杂草的治理是整个农业生产和植保技术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农田杂草危害比较严重,农田杂草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建立优良的农业生态系统。
因此,农田杂草的防除就是采取综合措施,把杂草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主要介绍了农田杂草防除的综合措施,以及玉米田和水稻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等。
关键词:农田杂草;综合措施;防除技术农田杂草的治理是整个农业生产和植保技术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农田杂草危害比较严重,草害面积约达2 000万hm 2。
农田杂草的综合治理就其实质来说,是一个生态问题。
农田杂草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建立优良的农业生态系统。
因此农田杂草的防除就是采取综合措施,把杂草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1 农田杂草防除的综合措施1.1 农业防除农业防除措施包括轮作、选种、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清除田边、沟边、路边杂草,合理密植与水淹灭草等。
1.2 机械防除采用各种农业机械,包括手工工具,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方法消灭田间不同时期的杂草。
1.3 生物防除利用生物灭草,既可减少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又有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近年来已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1.4 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防止国内外危险性杂草传播的主要手段,通过农产品检疫阻止国外危险性杂草进入我国,同时也要防止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危险性杂草的传播。
1.5 化学除草我国于1956年开始化学除草试验。
从1956—1967年,主要开展了除草剂试验,以防除水稻、小麦田杂草为主,兼顾大豆和杂粮作物。
从1967—1977年,以试验和防除稻、麦、大豆田杂草为主,兼顾棉田、花生、杂粮作物田。
1978年以后,以试验和防除水稻、小麦、大豆、棉田杂草为主,兼顾杂粮和经济作物,1990年化除面积达到1 666.7万hm 2。
2 农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2.1 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2.1.1 玉米田杂草防除适期。
玉米苗期受杂草的危害最重,中后期玉米形成高大密闭的群体,杂草的发生与生长受到抑制,对产量的影响不大。
(一)稻田杂草的种类与发生特点 我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是世界稻米主产国之一。我国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500万h㎡,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总产稻谷1.92亿t,占粮食总产量的42%,无论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都居首位。 我国所有稻作区的稻田,历来都有大量杂草发生。据统计,全国稻田杂草有20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最常见的杂草约有40种(分布于各稻区为10~20种)。据调查,全国稻田草害在中等以上(2~5级)的面积达1546.7万h㎡,其中严重为害(4~5级)面积为380万h㎡,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6.8%和11.5%,损失粮食200多亿 kg。在这些主要杂草之中,尤以稗草发生与为害的面积最大,多达1400万h㎡。约占稻田总面积的43%,稗草不仅发生与为害的面积最大,而且造成稻谷减产也最显著;异型莎草、鸭舌草、扁秆藨草、千金子、眼子菜等发生与为害面积次之。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土壤、耕作等条件各异,各地稻田杂草的种类、发生情况不同,稻田草害可以划分成5个区。 1、 热带和南亚热带2~3季草害区 包括海南、云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的岭南地区,年平均气温20~25℃,年降雨量1000mm以上。主要杂草种类有稗草、异型莎草、节节菜、水龙、尖瓣花、千金子、四叶萍、鸭舌草、日照飘拂草、草龙等。 2、 中北部亚热带1~2季稻草害区 主要是华中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稻作区。包括闽北、江西、湖南南部直到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的北部,及河南和陕西的南部。年平均气温14~18℃,年降雨量1000mm左右。该区稻田杂草为害面积约占72%,其中中等以上为害面积占45.6%。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杂草有稗草、异型莎草、牛毛毡、水莎草、扁秆藨草、碎米莎草、眼子菜、鸭舌草、矮慈菇、节节菜、水苋菜、千金子、双穗雀稗、野慈菇、空莲子草、鲤肠、陌上菜、刚毛荸荠、萤蔺和萍等。 3、 暖温带单季稻草害区 主要指长城以南的黄淮海流域,包括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南的中北部,陕西的秦岭以北直至长城以南及辽宁南部,多为稻麦轮作区。年平均气温10~14℃,年降雨量600mm左右。稻田杂草为害面积约占91%,为害中等以上程度占71.5%。其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有稗草、异型莎草、扁秆藨草、牛毛毡、野慈菇、水苋菜、鲤肠、眼子菜和鸭舌草等。 4、 温带稻田草害区 主要指长城以北的东北三省和西北、华北北部。年平均气温2~8℃,年降雨量50~700mm 。该区水稻面积较小,杂草发生相对南方为轻。主要杂草有稗草、扁秆藨草、眼子菜、牛毛毡、异型莎草等。 5、 云贵高原稻田草害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雨量1000 mm左右,地形地势复杂。主要杂草有稗草、异型莎草、眼子菜、鸭舌草、泽泻、野慈菇、四叶萍、萤蔺、、牛毛毡、扁秆藨草等。 (二)稻田主要杂草及其发生规律 1、稻田主要杂草的生物学 稻田主要杂草的生物学见表3-3 表3-3 稻田主要杂草的生物学与发生特点(华北地区) 杂草名称 繁殖方式 出苗适温(℃) 出苗期(月) 开花成熟期(月) 丁香蓼 种子 6~8 8~9 水苋菜 种子 5~9 7~10 节节菜 种子、匍匐茎 6~9 8~11 空心莲子草 根茎、种子 15~35 5~6 7~10 眼子菜 根茎、种子 20~25 6~9 7~10 泽泻 种子、球茎 4~6 7~9 矮慈菇 种子 20~22 6 7~9 稗草 种子 20~30 5~6 7~10 千金子 种子 5~6 8~11 陌上菜 种子 6~7 8~9 水莎草 种子、根茎 20~30 6~7 7~10 异型莎草 种子 30~40 5~8 8~10 扁秆藨草 种子 20~25 4~7 7~9 日照飘拂草 种子 30~40 5~6 8~10 紫萍 种子、芽 6 6~8 鸭舌草 种子 20~40 6~7 8~9 鲤肠 种子 5~6 7~10 2、水稻田杂草的消长规律 北方地区,一般4用中旬平均达到7.3~10℃,有充足水分及氧气时稗草即开始萌发,4月末到5月初部分出土,5月末进入为害期;5月末到6月初土层10cm深处,地温达15℃时,以扁秆藨草为主的莎草科杂草出土;6月上、中旬气温上升,慈菇、泽泻、鸭舌草、雨久花、眼子菜、牛毛草等杂草开始大量发生,6月下旬至7月初进入为害期。 稻田杂草发生高峰期,受温度、温度、栽培措施的影响较大,多于播种后或水稻移栽后开始大量发生。就时间上划分,一般稻田杂草发生高峰期大致可以分为3次,第1次高峰在5末至6月初,主要以稗草为主,占总发生量的45%~75%;第2次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为扁秆藨草、慈菇、泽泻发生期;第3次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为眼子菜、鸭舌草、水绵等杂草的发生期。 3、稻田杂草防治适期 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一般是播种(移栽)后杂草陆续出苗,播种(移栽)后7~10天出现第一杂草萌发高峰,这批杂草主要是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和异型莎草等一年生莎草科杂草;播种(移栽)后20天左右出现二次萌发高峰,这批杂草以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为主。由于第一高峰杂草数量大、发生早,故这些杂草为害性大,是杂草防治主攻目标。 目前,稻田除草剂品种仍以土壤处理剂为主,主要是防治杂草幼芽。综合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和除草剂的应用性能,稻田杂草的防治应立足早期用药,即芽前芽后施药;出除了苯达松、2甲4氯钠盐、麦草畏等防治阔叶杂草和敌稗、二氯喹啉酸等防治禾本科杂草的少数茎叶处理剂外,一般多要求在杂草3叶期以前施药;因为在杂草3叶期以前施药时,杂草的敏感期和除草剂的药效高峰期相吻合,易于收到较好的除草效果。 (三)稻田杂草防治策略与除草剂应用技术 1、稻田杂草常用除草剂性能比较 稻田常用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比较见表3-4 除草剂 马唐 狗尾草 千金子 稗草 异型莎草 水莎草 扁秆藨草 四叶萍 鳢肠 鸭舌草 丁香蓼 眼子菜 泽泻 野慈菇 丁草胺 6 6 6 6 5 4 1 3 4 3 3 3 2 1 丙草胺 6 6 6 5 6 5 2 6 4 6 5 5 2 1 异丙甲草胺 6 6 6 6 6 4 1 4 4 5 4 3 2 1 敌稗 3 3 3 6 1 1 1 1 1 2 1 1 1 1 克草胺 6 6 6 6 5 1 1 4 5 3 4 3 1 1 扑草净 6 5 4 4 5 1 1 6 6 6 6 5 3 3 西草净 5 4 4 4 4 1 1 5 5 6 6 6 5 5 苄嘧磺隆 4 3 2 2 6 4 2 5 6 6 6 5 5 5 吡嘧磺隆 4 4 5 3 6 3 3 6 6 6 6 5 5 4 乙氧氟草醚 6 6 6 6 6 1 1 4 5 5 6 1 1 1 甲氧除草醚 6 6 6 6 6 1 1 4 5 5 6 1 1 1 草枯醚 5 5 5 6 5 1 1 4 4 5 6 2 1 1 莎扑隆 4 4 4 4 6 5 5 6 5 5 6 4 1 1 杀草丹 6 6 6 6 3 1 2 5 5 5 6 2 2 1 禾草特 5 4 5 6 1 1 1 1 1 1 1 1 1 1 哌草丹 3 3 3 6 3 1 1 1 1 1 1 1 1 1 2甲4氯钠盐 1 1 1 1 5 4 4 5 6 6 6 6 5 4
恶草酮 6 6 6 6 6 4 3 6 6 6 6 2 5 1 苯达松 1 1 1 1 6 6 6 6 6 6 6 6 6 6 二氯喹啉酸 6 1 1 2 1 环庚草醚 6 5 5 6 6 1 1 4 4 5 6 2 1 1 (分级填写:1-无效;2-效果差,防效50%以下;3-有一定除草效果,防效51-75%;4-除草效果一般,效果76-85%;5-除草效果好,效果86-95%;6-除草效果极好,效果达95-100%。) 2、水稻秧田杂草防治技术 (1)秧田杂草的发生特点 秧田杂草种类多,但为害较大的主要是稗草、莎草科杂草,以及节节菜、陌上菜、眼子菜等主要杂草。一般来说,稗草的为害最为普遍而且严重,它与水稻很难分清,不易人工剔除,常常做为“夹心稗”移入本田;另一在秧田为害较为普遍的是莎草科杂草,如扁秆藨草等,其块茎发芽生长极快,不仅严重影响秧苗的生长,而且影响拔秧的速度和质量;牛毛毡、藻类也形成某些地区性的严重为害。 在秧田杂草的发生时间上,稗草、球花碱草、牛毛毡一般在播后一星期内陆续发生,而扁秆藨草、眼子菜等杂草要在播后10天左右才开始发生。 稗草的发生受气温影响很大。一般田间气温达到10℃以上时,在湿润的表土层内,稗草种子才能吸水萌发,随着气温的升高,萌发生长加快。据调查,在华北地区从4月中旬就开始出土,到5月上旬便达到出土的高峰。稗草的发生历期(17.3~17.6℃)分别为针前期5天、针期2天、一叶期1天、二叶期5~4天、三叶期6~5天、四叶期7~5天。莎草科杂草,扁秆藨草的越冬块茎发芽较快,但一般要在10℃以上的平均气温时才能发芽,气温高发芽生长也加快。 (2)秧田杂草的防治技术 湿润育秧田,可以进行播前和播种后苗前土壤处理及苗期茎叶处理。秧田杂草的防治策略:第一,防除秧田稗草是防除稻田稗草的关键所在,要抓好秧田稗草的防除;第二,秧田早期必须抓好以稗草为主兼治阔叶杂草的防除;第三,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田早、齐、壮,防止长期脱水、干田是秧田杂草防除的重要农业措施。生产中,通常在播后芽前和苗期进行施药除草。 播种前处理,在整好苗床(秧板)后,以喷雾法(个别药剂用撒施法)将配制好的药剂(或药)药施于床面,间隔适当时间,润水播种,用药液量通常为30~40 kg/亩。 播后苗前处理,露地湿润育秧田,由于播后前不具有水层,厢(床、畦)面裸露而难维持充分湿润,因此用药量要比覆盖湿润育苗秧田提高20%~30%,用药种类,应选择水旱兼用或对水分要求不严格的丁恶混剂、杀草丹、优克稗、除草醚、草枯醚和丁草胺等,以保持稳定的药效;而如丙草胺(扫弗特)和禾草特(禾大壮),对水分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不宜在这种育苗秧田的播后苗前施用。 常用除草剂品种及应用技术介绍如下。 恶草酮(恶草灵),以12%乳油100~150ml亩,或25%乳油50~75ml/亩,配成药液喷施,施药2~3天播种。 丁草胺,以60%丁草胺乳油80~100ml/亩,配成药液喷施,施药后2~3天播种。可以有效防除稗草、莎草等一年生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也能防治部分阔叶杂草。秧田使用丁草胺的技术关键为播前施药,在齐苗前秧板上切忌积水,否则会产生严重的药害,严重影响出苗率和秧苗的素质;秧田要平,秧苗一叶一心期施药时,要灌浅水层,灌不到水的地段除草效果差,深灌的地段易产生药害(丁草胺在秧田施用安全性差,在未探明其安全使用技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