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成果名称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互动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成果完成人刘伦姜尔岚庞跃辉任海涛白凯王戎吴成国陆志荣

成果完成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推荐等级建议一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推荐时间2009 年 3 月23 日

成果科类其他(政治思想教育)

代码

序号

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本成果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以《半月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特等奖获得者刘伦教授为负责人的项目组,依托4项教育部重大(重点)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7项省级项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紧、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坚持实践创新推动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创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机制、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成果主要内容

(一)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为先导,开展大学生党建研究,构建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项目组针对实践中如何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等重要问题,依托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研究提出了“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对于带动广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理念,构建了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六大机制:学习教育机制、管理机制、联系群众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社会实践教育机制、保障机制。

实践中,将党员先进性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时开展专题课堂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学校、学生社区“两级党校”的培训授课;把反腐倡廉教育前移,强化学生党员特别是毕业生党员的“廉洁教育”;实施学生党员挂牌接待制、“理论学习学分制”、帮扶联系制、志愿服务制;不断拓展学生党员接待室功能,开展学生党员接待室进乡镇农村、街道社区、工厂企业的三进活动等。

通过以上举措,学校形成了学生党员带动广大学生共同参与、共促发展的良好格局。近3年,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达72%,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超过30%;学生党员在校内外开展活动3200余次,参与学生48300余人次,参与率达92%,校外“三进”活动覆盖了四川、湖南、贵州、重庆等9个省市的120余个乡镇和社区,建立了53个村镇党员接待室,邓小平故乡广安市浓溪镇红色村专门致信感谢。

我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多次在全国、重庆市高校党建会上交流;北京市教委组织10余所高校来校考察,华南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来校观摩学习。

(二)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开展红色教育研究,依托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教育教学新模式

项目组针对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较差等重要问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了依

托重庆等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构建了“开放式—体验式—研讨式”红色教育教学新模式。

实践中,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基础上,实施“教学内容与红色资源、校内教育与基地实践、专业教师与基地专家”三结合;与“重庆红岩联线”等共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成立学生“周恩来党支部”“红岩团总支”,定期开展“读经典著作、唱红色歌曲、讲革命故事”等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搭建了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红色教育平台。

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多样性有机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视性、学生的参与度和教育的说服力,进一步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近4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网络评价满意度均为全校前三名。200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大学生人格研究,构建大学生人格优化教育系统

项目组针对部分大学生良好人格缺失现象,开展了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阐明了大学生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大学生良好人格应体现为荣辱分明、积极向上的做人准则,集中表现在诚实守信、自尊自强、勤奋好学、关爱他人、报

效祖国的行为取向”的重要观点,构建了教师表率、舆论导向、制度建设、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形成合力的大学生人格优化教育系统。

项目组对全国20余所高校3600余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了“大学生人格认知状态”的相关调研。将良好人格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设专题讲座;积极开展“知荣明耻”“认识你自己”课外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宣传具有良好人格的典型事迹,开展“学生十大文明行为、十大不良表现”评议,“忠心献祖国、事业心献社会、爱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等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与学生签订了诚信考试、诚信还贷、诚信就业等承诺书。

通过以上举措,学生人格得以优化,道德素质得以提高。近3年,学生考试作弊率呈下降趋势,还贷率均达95%以上,85%的学生自愿参加奉献爱心活动。2007年,我校李文同学坚持10年照顾孤寡老人的典型事迹被重庆电视台“巴渝人家”栏目专题报道,马福元同学荣获重庆高校惟一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重庆市道德模范奖”。

(四)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开展和谐校园建设研究,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平台

项目组针对和谐社会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积

极开展和谐校园建设研究,提出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解决思想问题为落脚点,强化学生利益、情感和价值认同基础上的接受”新理念;以和谐课堂、特殊群体帮扶、温暖助学工程、网络心理互助、安全防控体系等为载体,构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新平台。

实践中,建设平等交流、知识分享、愉快教学的“和谐课堂”教学新秩序;开展学生“一帮一、一对红”促优争先活动;实施“奖贷困补立体化”助学工程;推出“两荤一素一汤饭管饱”两元钱的学生温暖套餐;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集“教育、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为一体的安全管理处。

新平台的创建,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多渠道、多层面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满足正当诉求,增强了学生对学校办学育人理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的认同感。多年来,学校一直保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评为教育系统惟一的“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五)改革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推行学生社区化管理

项目组针对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研究提出了“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放在最基层”的新理念,创建并推行了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