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1. 先秦时期: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但存在一些纪律性的规范,如封建礼仪、家族自治等。

2. 秦汉时期:秦朝实行法家主义,制定了 律令》等一系列法律,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基础。汉朝继承秦法,加以改革,发展出刑法、司法、诉讼等制度,推行法家与儒家并行的政治体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政权法律杂乱无章,民间自行制定法律,如 胡天游》、 水经注》等。随着儒法争锋,儒家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立法日益以礼法为主。

4. 唐代:继承前代法制,通过 大唐律疏》、 三大纲领》等法律文件加以完善。加强封建贵族地位,限制平民权利。宋代:法制逐渐成熟,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加强官方控制和监督,实行阶级原则。元代:蒙古政权福利普和维吾尔汗制订了一系列法律,但未能得到真正贯彻。

5. 明清时期:朱元璋制定的 大明律》、清朝的 大清律》等成为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封建统治体制削弱,法律与行政权利的分离程度加深,使得法律空间与社会现实逐渐脱节。

6.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新政府致力于建立现代法律制度,开创了中国法制史上的新时代。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法律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更新,国家法律规范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法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无序、贵族专断的社会状态,逐步走向规范、公正、公平的法制社会,但整个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仍需要我们去探讨和解决。

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

中国法制史 1.中国法律的起源(重中之重) 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约束着部落内部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 2.刑起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起源主要是通过“刑起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 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5)法律在起初就具有了礼刑兼有的特征。 2.中国古代法律在发展过程中礼和刑的关系(着重理解) 礼在整个法律发展过程当中一直起到了一个核心指导的作用,但也有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法家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法律的成文化,礼的影响稍微有所减弱。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借助于儒家学派的影响,礼又重归于价值的主流地位,所以在整个法律的发展过程当中,礼刑结合,礼居于主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主刑辅”。 3.中国习惯法产生的特点(简单了解) (1)礼法结合 (2)早熟性 (3)刑事法律发达民事法律相对落后 (4)强力维护专制王权

(5)维护贵族宗法统治 4.夏商的法制指导思想 “天命”(“天讨”)、“天罚” 5.夏商周的法律实践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6.夏商的法律形式(基本了解) (1)《禹刑》 首部不公开刑书,夏代法律的泛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 (2)《汤刑》 商代不公开刑书,商代法律的泛称。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 (3)《官刑》 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及其违纪与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带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性质,却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处理。“制官刑,儆于有位”,即对于官府或者有爵位者进行一些惩戒所设置的制度。 主要针对“三风十愆”,即“巫风”,“淫风”,“乱风”。 (4)“民居”之法 丈量土地、划分居住区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规。 (5)车服之令

中国法制史背诵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需要背诵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2、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总称。 3、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4、商朝的主要立法:“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5、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重点) 6、商朝王位继承制度的发展变化: 商朝末期: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正妻生的长子,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继承制度。 7、商朝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重点)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田里不鬻:西周初期土地所有权的一种制度,天下土地的所有权归周天子一人所有,诸侯和臣属对分封的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 3、囹圄:西周监狱的名称 4、《九刑》: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5、西周的司法机关: 中央: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地方:乡士、遂士 6、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重点) (3)罪疑从赦 (4)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 7.西周时期的“狱”指刑事案件,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讼”指民事案件,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 8.西周时期的“五听”指断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重点) ①内容: 1.“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失去了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就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2005年63题B项考)2.“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3.“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中国法的起源:“刑起于兵,礼源于祀”的含义 2.刑罚的原则和主要罪名 2.1天罚神判的法治指导思想(自然神到人格神) 2.2刑罚的原则: (唐虞)“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过失减免刑罚,故意或惯犯加重处罚 (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反对错杀无辜和滥罚轻罪 (商)“殷罚有伦,义刑义杀” 2.3 罪名 夏-不孝,违命,昏,墨,贼 商-乱政,疑众,巫风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1.“五过之疵” 西周关于法官责任制度的规定,严禁司法人员徇私枉法。“五过之疵”指司法人员应当杜绝的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的五种弊端,分别是惟官(同僚关系)、惟反(敲诈勒索囚犯令其翻供或隐瞒实情)、惟内(亲属关系)、惟货(索贿受贿)、惟来(勾结往来)。这五种行为依法与涉案罪犯同等处罚。 2.周礼与吕刑 周礼集西周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规范之大成;调整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预防违法犯罪;周礼贯穿着一条“亲亲”“尊尊”的原则。以孝和忠为核心。 l 了解礼与刑的关系:1.出礼入刑,礼的功能在于正面的积极指导,刑的功能在于处罚及遏制犯罪;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1】婚姻的原则 一夫一妻原则,男尊女卑原则 【2】婚姻的成立 l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l 唐律规定了卑幼在外的合法婚姻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 【3】成立要件 l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l 唐律规定只要有“报婚书”或“受聘财”之一,婚姻即有效力。 【4】婚姻关系的限制 l 同姓不婚 l 良贱不婚 l 哀丧不婚 l 其他限制(秦律和唐律的娶人亡妻;不得娶所监临女) 【5】婚姻的解除与限制 l 政府强制离婚:违律为婚或嫁娶违律;义绝; l 夫家强制离婚:“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口多言,有恶疾,窃盗; l “和离”夫妻双方自愿协议离婚; l 但七出受“三不去”的限制: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夫妻协议离婚: 4.五听 西周时期总结的司法机关审讯技巧。具体内容有:辞听(关其出言,不直则烦),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色听(赧然),目听(眊然),耳听(不直则惑)。与天罚神判相比是一种进步,但完全依赖主观自由心证难免出错。 其他(自己认为注意):三赦,三宥(不识,过失,遗忘)契约(傅别-借贷契约;质剂-买卖契约;书契-赊贷契约)狱(刑事案件)讼(涉及财产纠纷的民事诉讼)有别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周礼 1,周公制礼: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定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史称周公制礼。所制之礼统称周礼。 2,周礼的“五礼”分类法:吉凶军宾嘉。 吉礼——关于祭祀、敬事鬼神的礼仪制度; 凶礼——丧亡殡葬; 军礼——行军动众; 宾礼——朝聘盟会; 嘉礼——婚冠饮宴; 3,实质:“别”——等级秩序,即“亲亲”、“尊尊”。 4,作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等贵贱”、“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二、西周婚姻制度 1,婚姻形式: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贵族可以纳妾,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只有平民。 2,婚姻条件: 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 “五不娶”(逆家子,乱家子,世有刑人,世有恶疾,丧妇长子不取) 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婚姻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的核心是纳采和纳币。这是中国古代实行包办、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三、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的两种主要形式。 共性:1,本质相同——都是维护国家政权,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二者相辅相成; 2,出礼入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3,相互作用——礼的约束力靠刑的强制力来保证,刑的制定以礼的精神作指导; 区别:1,作用不同——礼以劝善,是积极的规矩,刑以惩恶,是消极的制裁; 2,适用的对象各有侧重——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反映了其适用的等级性。 四、西周诉讼审判制度之“五声听狱讼” 西周创立的一种审判方法,又称五听。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要求法官从言辞、神情、呼吸、听觉、眼神几个方面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以确定其口供的真实性。这种察言观色的审判方法,是心理学在我国司法领域最早的运用,相对神明裁判是一大进步。 五、战国时期法制变革之魏国李悝——《法经》

中国法制史大一必背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大一必背知识点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法制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 知识。中国法制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法律体系的演变过程和 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法制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中国的法律制度,认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现行中国法律的 渊源与基础。在本文中,将介绍中国法制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其法律制度与社会发展密 切相关。夏代实行的是王族法权,以宗法制度为主导,法尚礼治。商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法律的实施主要通过分封诸侯来进行。 周代因周公制定了封建礼制,形成了刑德并济的法律思想。这些 都为后来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法律的儒家影响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厉的法家法治。而汉朝开始儒家思 想的兴起,法律制度开始受到儒家的影响。儒家主张以仁、义为 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对法律制度提出了规范要求。汉代司法制 度相对完善,刑罚分明,重视教育与改造犯人,对后世司法制度 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唐代法律制度健全,设立了律令、刑法等法律文书,法律条文较 为丰富。唐代法律也强调刑名分明,注重针对人情深浅而判罚轻重,司法公正与人性关怀并重。宋代将唐代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注重法律执行的细则和裁判程序,提出了“法者,治之纲纪, 治有仪轨不得越”等观点。 四、明清法律与封建道德制度的矛盾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律与封建道德制度 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明朝实行隆武、慎刑之策,注重法律的温和,以教育改造犯人为主要手段,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社会矛盾。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法制,进一步减轻了刑罚,但法律执行的不公 与腐败问题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五、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中国的现代法律制度建设始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洋务运动。中国 吸收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开启了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新篇章。辛 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第三章汉 1,汉代法制思想: (一)汉高祖至文景时期 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的流行,帝国刚从战乱中恢复,急需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是这一时期的法制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二)汉武帝以后 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转型。这一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 2,九章律的篇目: 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3,汉代立法的概述: (一)立法指导思想 (1)汉初黄老思想与“约法省刑”的原则。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确立了黄老学派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约法省刑”的指导思想。 (2)汉武帝“德主刑辅”思想确立与封建正统法律的产生。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已经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 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儒学思想家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系统地阐述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法制指 导思想。. (二)制定法律 (1)“约法三章”。 (2)《九章律》。 (3)汉律六十篇的形成。

(三)法律形式 两汉时期,以律、令、科、比为基本的法律形式。 4,上请原则: 汉代上请适用的对象既有皇室宗亲、外戚、享有一定秩禄的官吏,也有老人、小孩,以及因亲情触犯法律的人; 上请须遵循严格的程序,不准越级上请。 5,汉代削弱地方势力的法律: 酌金律;推恩令;左官律;阿党附益法 6,汉代的罪名: 一,危害中央集权犯罪:对应罪名有阿党附益罪,非正,左官罪,僭越罪,出界罪,漏泄省中语,酬金 二,危害君主专制:对应罪名有左道,欺谩-诋欺-诬罔,废格诏书,怨望诽谤政治(后三个里面主要字都是“言”字旁,所以我就总结为三言) 三,危害皇帝尊严和安全罪:对应罪名有阑入与失阑罪,不敬与大不敬罪 四,危害国家政权罪:对应罪名有沈明,见之故纵,通行饮食,群饮酒 7,首匿原则: 指在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根据这一原则,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8,文景刑事改革: 汉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汉文帝还废除了终身劳役。改革的意义:(1)汉文帝对刑制的改革,消弱了封建刑罚的野蛮性,但是刑罚不但没有变轻,反而变重;(2)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有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转折点。这一改革更加适应了封建阶级基础的需要,同时为封建刑制向新“五刑”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复习题 1.名词解释 禹刑:夏代法律被后世典籍统称为禹刑。 汤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 狭义是指商朝的刑罚手段。 九刑: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分为九篇。 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拟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九章律:又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后公布的法典,由当时的相国萧何为适应新形势依照秦法编纂的,?九章律?分九篇,分别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前六篇大体与秦律一样,源于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新增关于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项的规定。 曹魏?新律?:新律指我国历史上曹魏政权的法律。魏明帝时,鉴于汉朝律令繁杂,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也叫?曹魏?、?曹魏律?。三国时期,吴、蜀虽制定过一些科条,但没有编纂出系统的法典。曹魏的?新律?是三国时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一部系统的法典。 晋律: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公布实施的,但在他的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就开场了。当时司马昭命贾充、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场编纂,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北齐律:北齐的主要法律。 开皇律:?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历后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宋朝的法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大明律:?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开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立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借鉴。 大清律例:是清朝的法典,?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 大清新刑律:于1908年编纂完成,1911年公布施行。?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XX为首,建都于XX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宋教仁起草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注: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二者不矛盾〕 民国“六法全书〞: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六个门类的法律法规汇编。目前学界有不同说法,主要观点有两种,民国初立法采用“民商分立〞原那么,六法有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之说;1929年之后,立法采用“民商合一〞原那么,六法有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之说,后者为学界主流观点。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法制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①②③④⑤⑥⑦ 周公制礼:指西周初年,面对频繁发生的内忧外患,周公主持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并通过“制礼作乐”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礼乐法度。 宗法制: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秋冬行刑:即在立秋后冬至前这段时间内执行死刑的制度。 准五服以治罪:指亲属间的犯罪,根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和服丧期间应遵循的规则不同、血缘关系亲疏不同来定罪量刑。 鞫j ū谳y àn 分司:是将审与判二者相分离,由不同官员分别执掌。 秋审:古代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因于秋季举行,故称。清制,各省于每年四月,对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案犯,再行审议,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报送刑部。秋八月,刑部会同大理寺等,对上述原判死刑的四类案件集中审核,提出意见,最后奏请皇帝裁决。 商鞅变法:指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厂卫:厂,指东、西、内行厂。明成祖即为后依靠太监设立厂,由司礼监担任头目。卫,指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等事。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由明治天皇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以光绪帝名义颁布。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民国初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的宪法草案。1913年7月,由众参两院各选出30名议员,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进行宪法起草工作。故称为“天坛宪草”。 义绝:指夫妻对一方对子或对方亲属,或者双方亲属之间 发生侵害行为,则由法律强制离婚的制度。 《六法全书》:指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以法典为纲,以相关法规为目的方式,将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整理11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整理(myself) 一、总论: 1、世界五大法系:英美法系(也称普通法系)、大陆法系(又称成文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中华法系(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 (一)中华文明的几大特点:1、历史源远流长2、民族一体多元3、“封建”结束较早 4、“阶级”分化不明显 5、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6、人才流动广泛 7、法律、文化自成系统,迥乎欧洲 (二)中华法系特点:(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是“礼法结合”)1、以儒家学说作为法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2、引礼入法,礼法结合3、司法与行政合一,皇帝控制最高司法权和立法权4、以刑为主,诸法合体 5、融合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法律文化 6、重视成文法典的编纂制定工作。 (三)中华法系的优点:礼法互补,综合为治,良法与良吏结合,注重选拔官吏,重典治吏(四)中华法系的缺点:维护三纲五常,重刑轻民,民刑不分,诸法合体 补: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法制,突出特点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不公开、不成文;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一般是指春秋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各主要王朝的法律制度,开始有了向全社会公布的成文法。 ☆中国法的起源 1、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原因:夏启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正式形成。 1. 夏启是中国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专制帝王。 2. 夏已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地分九州,设九牧为长官) 3. 夏已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军队、职官、贡赋) 4. 夏已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 2、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 1 国家组织和思想观念上都有浓厚的氏族血缘色彩。 2. 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 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法律、刑罚和伦理道德同时作为调整社会的基本手段。 ☆夏代(“天罚神判”的神权政治法律观(商尤甚) (一)天讨与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夏代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表现:一是宣扬自己“受命于天”二是对违背天命者是“奉行天之罚”三是神判(夏商有所区别) (二)法律形式: 禹刑(习惯法,不公布):①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主要表现为不成文习惯法,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三)法律内容 主要罪名 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死刑是夏代的主要刑罚,夏代已经有肉刑。注)商基本继承夏的罪名,

中国法制史重点

中国法制史 一、刑、法、律的演变及意义 1、演变:夏、商、西周叫刑,春秋和战国时期叫法,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改法为律,以后将法律称为律。刑、法、律有时也泛指该历史时期的所有法律。 2、意义:刑,着重惩罚;法,不仅要求惩罚,还具有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意思;而律则又进一步强调标准的统一。至此,法律的含义才变得全面。 二、《禹刑》《汤刑》《甘誓》奴隶制五刑 1、《禹刑》 夏朝法律的总称。《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崇敬,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2、《汤刑》 商朝法律的总称。《左传•昭公六年》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以汤为名也是表示对开国之君汤的崇敬 3、《甘誓》 《甘誓》的发布及其主要内容。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 (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4 奴隶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指长期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常用刑。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三、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1、“天罚、神判”思想在周初的动摇 2、“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 3、“德”的要求:敬天,敬祖,保民。 4、“明德慎罚”: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德” 运用于法制便是“明德慎罚”。 四、礼的内容与性质、礼与刑的关系、周礼、九刑、吕刑 1、礼的内容与性质 (1)礼的概念:指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名分制度的一系

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 (2)礼的起源: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 (3)礼的含义: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礼”与“刑”的关系 (1)作用上:礼禁于将然,刑禁于已然。 (2)地位上:礼主刑辅。 (3)适用对象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周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整理、补充,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礼”或“周礼。” 4、九刑 (1)“九刑”是指西周时期制定的一部法律,春秋时期就失传了,今人只在《左传》中见其名称的文字记载。 (2)九刑有两种含意:九种刑罚、刑书九篇(奴隶五刑和鞭、扑、流、赎) 5、吕刑(又称为“甫刑)” 《吕刑》是周穆王时令司寇吕候所作,其基本精神在于贯彻“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吕刑》吸收前代立法经验,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作了改革,规定了赎刑原则以及其他刑事政策,从而使奴隶制立法渐趋成熟,它是周朝两次比较大的法律活动之一。 五、西周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慎重严明地对待刑罚,有人罪过虽小,但因是故意或一贯犯罪,不可不杀;反之,有人犯了大罪,但由于是过失或偶犯,也可不杀。 六、郑、晋两国“铸刑书”和“铸刑鼎”,郑国邓析的《竹刑》 1. 铸刑书:公元前536 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国家权力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抨击。 2. 铸刑鼎:公元前513 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修定的刑书铸于鼎上。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激烈反对。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1:[论述题] 试述“准五服以制罪”的刑法原则。 参考答案: 答:(1)《晋律》首创的亲属之间相犯的处罚原则。 (2)解释“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以卑犯尊,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重,反之越轻;以尊犯卑,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反之越重。 2:[论述题] 试述《法经》的内容。 参考答案:答: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的刑法典。分为六篇:盗法:有关侵犯财产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贼法:有关侵犯他人人身及国家政权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囚法:有关违反监狱管理以及诉讼程序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捕法:有关违法追捕法律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杂法:以上各篇没有规定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具法:有关刑法适用原则的规定。3:[论述题] 试述西周刑法原则。 参考答案: 答:(1)老幼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原则 (4)宽严适中 (5)同罪异罚 4:[判断题] 春秋时期孔子支持成文法的公布。 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 西周时期礼刑并用,以刑为主。 参考答案:错误 6:[判断题] 商朝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决事比是秦朝法律形式之一,主要是关于司法文书方面的规范。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夏朝的监狱称之为囹圄。 参考答案:错误 9:[多选题] 周礼中婚姻制度的“三不去”是指A:有所娶无所归,不去 B:与更三年丧,不去 C: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D:生子传宗接代,不去 参考答案:ABC 10:[多选题] 奴隶制五刑除死刑外还包括:()A:墨刑 B:劓刑 C:剕刑 D:宫刑 参考答案:ABCD 11:[多选题] 西周时期,三赦之法的对象是 A:幼弱 B:老旄 C:惷愚 D:贵族 参考答案:ABC 12:[多选题]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上的六礼包括有A:纳采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一.简述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在中国文明史的初期,“天”的观念在人们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天”被视为万物的最高主宰和本源。这种“天道”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解释行使政权、适用法律的最终依据。他们声称自己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适用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即所谓“天讨有罪”,“天命殛之”,“恭行天之罚”等。以此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制度的威慑力量。在夏及以后的商周时期,“天讨”、“天罚”的观点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官方政治法律观,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 二、简述奴隶制“五刑" 所谓奴隶制五刑,是指我国奴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法定刑。这五种法定刑由轻到重,构建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三、西周时期礼刑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是当时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即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律。其中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内容为主,即现代意义上的刑法。另一方面它又兼指各种具体的刑罚。前一方面是主要的字义,后一方面为后起的衍生义。 四、简述西周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 (1)“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敬天被落实于保民,并以“德”严格要求统治者内部,慎重适用法律。 (2)“亲亲”、“尊尊”。前者以维护家庭内部智育,后者以维护社会及家庭内部的尊卑关系;要求孝父、忠君。 五、简述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 在西周,继承主要包括宗祧继承、爵位继承与财产继承三种,继承时最主要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宗祧继承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意义,与之相伴的是与继承时所产的对被继承人的身份地位及财产的继承,即爵位的继承与财产的继承,西周均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避免诸子纷争,甚至残杀,正所谓“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必须指出的是,在宗法社会里,在财产继承问题上,继承人实际上只是继承了财产的管理权。 六、简述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1.成文法的公布不仅提高了法律的地位,而且还让广大民众知道其内容,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贯彻和执行 2.使法律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公开性 ?七、试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改法为律,制定秦律 2.鼓励农战,增强国力 3.轻罪重罚,增强法律的威慑力意义: 商鞅变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秦国社会的发展,取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秦国人民在商鞅变法中受益,拥护这一变法。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八、简述秦朝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1.以身高为刑事责任标准; 2.以有无犯意作为构成犯罪与否的依据;3。区分故意过失;4共犯加重5自首从轻6连坐 九、简述秦代的徒刑 强制犯罪者劳作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启废除了原有的(“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3.(礼),本来是供祭祀用的一种盛玉的器皿。 4.夏朝的(甘誓)就是带有军队命令性质的法律。 5.奴隶制五刑最早来源于原始时期的(苗族)。 6.《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做禹刑;商有乱政,而做汤刑;周有乱政, 而作九刑),作为夏商周三带法律的总称。 7.(律),最早源于乐器,是调节音律的工具。 8.“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中的(禹刑)是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9.“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三正为:(天、地、人)之正道。 10.(贼、昏、墨、杀)是三种罪名,凡此三罪者,依照夏朝的法律要处以死刑。 11.夏朝已经有(赎刑制度)。 12.“圜者,圆也”,(圜土)是监狱的形象称呼。 13.<<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14. 15.〈〈汤誓〉〉是商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 16.在〈〈汤诰〉〉里,商汤将夏王的罪恶和商朝的政治纲领宣告给老百姓。 17.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 权法思想。 18.(刑名从商)的意思是说后世历朝历代的刑名均沿袭商朝的,这说明商朝的刑 罚种类繁多,并且残酷,主要针对对象是广大的奴隶和平民。 19.在奴隶五刑中,死刑被称为(大辟)。 20.商朝的罪名有:(1.舍弃啬事),(2. 不从誓言),(3. 不吉不迪),(4. 颠越不恭), (5. 暂遇奸宄),(6. 不有功于民)。 21.商朝末期,出现了嫡长继承制。所谓嫡长继承,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 以贵不以长)。 22.商朝的中央司法长官为(司寇)。 23.甲骨文有“圉”,商朝的监狱也叫(囹圄)。 24.周朝立武王子-成王继位,又由武王弟--(周公辅政)。 25.西周总结殷商“兄终弟及”导致变乱的历史教训,在宗法制中正式确认王位的 “嫡长继承”原则。 26.西周宗法制度中还规定了“小宗五世则迁”的原则。 27.“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含义。“礼不下庶人”是说作为统治阶级特权 的“礼遇”,庶人百姓不得享有或无从享有。“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刑” 在任何情况下不使用“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 28.西周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亲亲”与“尊尊”)。 29.(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30.(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吕侯奉王命所制。 31.(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为西周的“九刑”。 32.据〈〈周礼。秋官。士师〉〉注云,(誓),用于军旅。 33.(殷彝),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 34.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分为:(义刑义杀),(明德慎罚)。 35.不孝不友罪:不孝是指不孝敬父母;不友是指不恭敬兄长。 36.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也是强盗杀人抢劫罪。 37.群饮罪:即聚众饮酒。 38.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 39.契约分为:(买卖契约)、(债务契约)。 40.同姓之间不许通婚,娶妻不娶同姓。 41.关于结婚年龄,〈〈周记〉〉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42.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 43.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 其他礼物去求婚,请求女家收下,故称为:“纳”、“采”。 44.离婚是婚姻关系的终止。 45.据〈〈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为“七出”或“七去”。 七出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46.“七去”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 言去)、(盗窃去)。 47.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妻子:(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 (前贫贱后富贵)。 48.西周自成王以后,开始实行(嫡长继承制)。 49.中央大司寇,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50.小司寇是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51.西周规定当事人交纳诉讼费,一方面是作为政府的一项收入,另一方面是防止 “滥讼”。 52.所谓“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53.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允许上诉,叫(乞鞫)。 54.西周还设有嘉石拘役刑,也属于剥夺自由强制劳役的刑罚,但罪行情节较之徒 刑犯人略轻,由司空负责执行。 55.礼制的主要原则是亲亲、尊尊。 56.郑国的执政,因而“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57.杀邓析(公元前545-前501年),而用其竹刑。 58.二十三年后,晋国铸刑鼎,遭到鲁国孔丘的反对。 5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指,除国君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 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 60.行刑,“重其轻者”是指:在定堆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61.李悝的〈〈法经〉〉六篇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62.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开始,这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旧贵族的政治势力。 63.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开始,这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64.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同意的多民族的专制 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 65.竹简被整理收集进〈〈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据考证,十一号墓主人叫“喜”。 66.商鞅改法为律,律自秦始。 67.((法律答问))是指国家官吏统一用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以及立法意 图所做的解释。 68.秦朝的廷行事,就是司法机关的判例。 69.皇帝制度与王制不同,皇帝是国家的核心,不可能再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和李 斯等人取消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 70.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 71.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72.秦律规定了诬告反坐制度,即如果诬告他人,则处以诬告之罪。 73.死刑分为:1.具五刑 2. 族诛 3.定杀 4.阮5.磔 74.具五刑:就是五种刑罚共用。 75.族诛:即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 76.阮:即坑,生埋。 77.肉刑中,黑京作为最轻的肉刑。 78.徒刑分为:1. 城旦、春 2. 鬼薪、白粲 3.司寇、作如司寇 4.罚作、复作 79.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建筑城的一种徒刑。春,适用于女犯。 “女为春,春者,治米也。 80.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

中国法制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法制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概述 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 和演进。在中国法制史的考研中,有一些核心知识点需要重点关注。 二、夏商周时期的法制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夏朝,已经形成了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法制体系。商朝的法制相对较松散,官制不完善, 而周朝则实行了更加完善的封建制度和官制。 三、秦汉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 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包括对法律的统一和规范。秦代法律严苛,施 行严刑峻法,但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制的基础。 四、唐代法制 唐代是中国法制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时期。唐朝建立了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和参政议政制度,对审判制度进行了 改革并建立起科举制度。 五、明清法制 明代法制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既保留了古代法制的一些特点,又融 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制度,如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清代的法制则 相对保守,仍然延续了明代的一些制度,但也有所调整和变革。

六、近代法制 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从晚清时期 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并在辛亥革命后建立 起了新的法制框架。但在20世纪的政治动荡中,法制发展受到了很大 的干扰和阻碍。 七、现代法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制 定宪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也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不 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八、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启示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社会 变迁,还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中的法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如守法、公平正义、 权责分明等法治原则。 九、结语 中国法制史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其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核心和重点内容。希望此篇文章对你在中国法 制史考研中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你能够在学习中深入探索,进一步 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法硕考研中国法制史考点梳理

古代部分所占比重一般在试题总量的70%-80%;甚至高于80%.所以;古代法律制度无疑是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的考试重点..而在古代部分中;不同的朝代又有各自的重点问题..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又被称为"奴隶制时期"或"习惯法时代".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古代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不成文的习惯法为主要形态..这一时间主要涉及中国法的起源、夏朝法制概况、商朝法制概况及西周法律制度等问题..其中;西周法律制度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古代法律实现了由不成文习惯法向成文制定法的伟大转变..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兴起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儒、法、道、墨等学派提出的法律主张与法律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法律思想、法律理论..在这一时期内;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运动、战国时期的法经、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及儒家、法家的主要法律主张;都是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 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制全面确立的时期..在此期间;秦朝及两汉的法律制度各有特色;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秦朝的法制特色;在于全面推行法家的"以法治国"、"轻罪重刑"等法律主张;因而秦朝的刑事法律、经济法规、司法诉讼制度都是颇有特色的内容..汉朝法律制度的重点;则在汉初主要立法、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法律指导思想的转变、法律原则的变化及司法制度中的"春秋决狱";等等..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成文法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封建立法技术、法典结构、法律内容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其中;魏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等重要法典的制定;名例律的形成与封建法典结构的完善;"八议"、"官当"、"重罪十条"等重要制度的确立;都是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重点内容.. 5.隋唐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