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记叙文表现手法

中考记叙文表现手法

专题导入

〔一起来热个身吧!〕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

知识典例

〔下面可是黄金内容!〕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例]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例]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触摸中考]:

一诺千金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 .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 .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问题: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突出诚信的主题.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写作手法:对比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触摸中考]: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莱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与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硬.我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正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就能保儿女的平安.母亲在信中还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熟鸡蛋

读信的那一刻,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毕业后,我写信告诉母亲我交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来了一条红围巾.当我拿给女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那日,我问她:"那条红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条."我当然没有要—条.只是心里充满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当我和妻恋爱时我送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样的红围

巾,并告诉她是母亲买的.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红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红围巾给"拴住"的……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予母亲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所以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问题:为什么文章开头就交待"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请具体说明.

为叙写三件"往事"作铺垫.〔或:为表现母亲爱儿子的"特别"形式作铺垫.或: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不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作铺垫〕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例]《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例]《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触摸中考]: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①几年前,在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

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问题: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例]《芦花荡》中"狠狠往上钻的苇子",表现了苇子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军民在抗战时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例]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例]《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例]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想一想,说一说]:

回忆在平日哪篇习作中曾经运用过什么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7.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8.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抑扬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欲扬先抑作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抑先扬则正好相反.

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10.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

[例]《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1.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例]《海燕》,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让人想象到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2.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例]《孔乙己》全文贯穿着笑声,这笑声就使得孔乙己的不幸更加突出,使得民众的冷漠、麻木和社会的黑暗更加突出.

1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化虚为实或以虚衬实.

[例]"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14.动静结合

[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15.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湖心亭看雪》,既写白茫茫的一片,又写一亭、一舟、几人,从而写出了苍茫冷清的意境,突出了作者孤独的心理.

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 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铺垫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铺垫 【中考真题链接㈠】 曾经溪流淙淙 邹贤中 ①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和溪流。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②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③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不知道是溪水冲击而成还是自然生成,一道半米宽的小溪就这样蜿蜒在竹海之中。由于天长日久无人管理,就有不少枯叶落入其中。当然,这并不影响什么,反而给小溪带来了更好的情调。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你看,它们有的躲在已经沉没的落叶下面,有的追逐着半沉半浮的落叶在嬉戏。当有敌人侵犯它们的时候,它们可以躲到落叶下面。落叶那么多,它们借助这天然的屏障,可以快速逃逸。 ④小溪沿山行,自然就有了坡度。越往下走,越是平坦。到了下游,由于树木的减少,落叶自然就少了。这小溪就少了情调吗?那也未必。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我们的家就在这小溪边上,因为有这小溪,也就给了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说日常生活吧。村民因地制宜,在小溪宽敞处堵上了堰头,堰头上铺着木板或者石块,人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淘米、洗菜。 ⑤小溪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天堂。一到热天,我们就按捺不住去小溪里游泳的冲动。小溪不深,也就米把深。有堰头的地方,最多也就两米。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然而大人们却不让,他们怕我们养成了玩水的习惯。“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吓唬我们的谎言。 ⑥母亲是特别反对我们玩水的。她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如果胆敢去玩水,竹条伺候。我们就只好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如此一来,倒也心惊胆颤地玩了几次,只是时间不长,再加上怕母亲醒来,所以玩得很不开心。 ⑦为了避开母亲,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为了灌溉下面的农田,人们在我家小溪那里挖了一个极大的水库,小溪的水就汇集到了水库里。由于小溪终年不断,水库的水就保持了稳定的水量,超出泄洪口的部分就会从边上的水渠流出去。这样一来,水库下面的小溪也是终年不断的,甚至较之上游犹有过之。 ⑧一个午后,母亲拿着竹条把我和哥哥赶到床上睡觉了。小孩子精神特别好,我们哪里睡得着,但是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假寐。母亲果然中计。过了一会儿,她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我们兄弟大喜,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看着躺在凉席上的母亲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放下心来。出了屋子,我们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我们大呼一声,我来了,连忙脱掉衣服就跳进水里。就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站在岸上,她手里拿着我们丢在岸上的衣服,对我们大声吆喝。我和哥哥本来想慌不择路逃跑,然而身上没有穿裤子。毕竟已经有了羞耻之心,自然不敢上岸裸奔,于是便开始耍赖,躲在小溪中间不上来。心想,母亲肯定不会下水的。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表现手法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一、知识梳理 表现手法及作用:(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 (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这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1)比喻(略)(2)拟人(略)(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2)文章用典: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二、金题演练 别踩疼了雪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教师版)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技巧)赏析

知识导引: ㈠作品的表达方式 ⑴描写。从描写的对象上可分为 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表达情感(借景抒情),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景物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暗示非同一般的事件的发生,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或映衬)人物或思想。从描写的方法上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描、白描,它们的作用都在于从正面或侧面衬托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特点。 ⑵叙述(铺陈)。 考查的形式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还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 二是叙述方式。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⑶抒情。它又分为 ①借景抒情(间接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塑造环境,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⑷议论。议论是文章的眼,是勾连全文的线,是文章的心;是作者的观点,甚或情感。是蕴涵答案的区域。 ㈡作品的写作手法 ⑴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梅花——坚贞不屈蜡烛——默默奉献…… ⑵衬托(对比)。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⑶先抑后扬。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⑷托物言志。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还有托物寓理、托物寓情等手法) ⑸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或历史人文,丰富文章内容和事物(地方)的文化内涵(注:不是丰富文章的文化的内涵,因为引用的诗歌或历史人文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什么引用的,就是丰富什么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引经据典,增添意蕴,表情委婉。 ⑹实写和虚写(联想与想象)。其作用是虚实相比,表达一种强烈地情感或态度。 ⑺叠词。其作用是使语言有节奏,增加音韵美,描述人与物的形象特点,表达情感,等。 ⑻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短的像匕首,长的如长枪。匕首长枪,各有优势,关键在于使用得当,个尽其妙。 短句的优点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叙述事情比较干脆,讲解道理容易听懂。尤其适合表达紧张、兴奋、激动的情绪。一般用于日常交谈、常说、讨论、戏剧台词、广播稿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 一、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标题的作用:1.概括内容主题;2.表明写作对象;3.关联主要情节; 4.贯穿全文主线; 5.透露情感主旨。 二、构思技巧 1.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a.伏笔的界定: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b.铺垫:引出下文议论抒情,为下文张本;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突出,深化主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 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命题形式 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解答表现手法类题目,首先要根据以上讲解,确定表现手法类型,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分析使用该表现手法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初中记叙文表现手法.doc

初中记叙文表现手法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

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第8讲表现手法2024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练专题

专题08 表现手法 本专题知识体系 一、何为表现手法 作者在表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晰具体、更具有吸引力而采用的特殊技巧或方法,就叫做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为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反映情感等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所以,作者为了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突出,表情达意更加准确,避免平铺直叙,常常就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注意: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间的区别 1.表达方式: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表现手法:指在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3.修辞手法: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因此,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润色效果而言。 二、常考题型 1.本文/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2.文章多处使用对比/伏笔,有何作用? 3.文章中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中某段描写有何作用。 5.文章如何凸显主要人物形象。 6.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选择一点进行评析。

7.文章中画线句子与下文哪一个细节照应? 8.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9.请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文章结尾的作用 三、技巧点拨 1.常见表现手法 讽刺、象征、抑扬、对比、衬托、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渲染、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想象、联想、开门见山、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伏笔、铺垫、承上启下、呼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白描、卒章显志等 2.常考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两个相对的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对比的两种事物没有主次之分。通过两事物或人的比较,突出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其实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通过使用符号、隐喻和象征物,揭示深层含义和主题,增强故事的意义和效果。象征手法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中隐含的象征意义,以及人物、事件和情节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概念或主题。 作用:借xx象征了.....品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深刻地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先说不好的,再说好的。欲抑先扬:即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抑扬手法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作用:①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对象的特征②使故事倩节波澜起伏,给入出乎意料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突出主题,抒发情感 4.衬托:红花还需绿叶衬。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者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来做陪衬。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的两种事物有主次之分,写次要事物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 衬托(正衬、反衬、侧面烘托)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

2021中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解析-表现手法之类比对比(附专练与答案)

2021中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解析-表现手法之类比对比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常考题型 本文运用对比(类比)有什么作用? 说说划线的句子运用了……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用 类比 1、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主题、人物)更可感,更丰厚。 2、便于读者理解,有助于抒发情感深化主旨。 对比 1、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格式 1、……类比……,写出人物或事物……,抒发了……感情。 2、……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练习一: 一个不重要的军人

冰心 他父亲死了,剩下的几亩地,他大哥和二哥分着种了,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他舅舅背地里和他说,“福和,你父亲的地,怎么没有你的份儿?你应当和你哥哥们理论理论!”他只恭默着,仿佛没有听见一般。 他帮着大嫂做些家务事,送一送饭,挑一挑水,放一放驴,还抱一抱侄子;整天里总是不闲着,他总是那般喜欢。 这天他拉着驴儿,从地里回来,大哥和大嫂,正吃着饭。二哥也坐在一边,抱着腿儿,抽着旱烟。大哥向他说,“你来得正好,我和你二哥正说呢,你年纪也不小了,在家里坐食山空,也不是事。昨天舅舅从城里来,说营里正招兵呢,明儿你就去一趟。”他恭默地听着,心里并不觉得怎么样,只舍不得他黑胖的小侄儿;便从地下抱起他来,走出门口,朝着他父亲的坟儿,呆呆地站着。 他的体格很健壮,选上兵丁了。在营里早晨操演,白日习工,下午上讲堂,勤勤恳恳的,和别人一样。然而练军歌的时候,只因他一字不识,五六天的工夫,还背不准一节,天天受长官的责罚。又常常抽着空儿,去看望生病的同伴,误了学习注音字母的时间,也屡次的受鞭打。同伴们都笑他,他依旧是那般喜欢。 领下薪水来,得假就回家去,还带着穿剩的军衣和靴子,都交给哥哥和嫂子。这一天依旧挑一挑水,抱一抱侄儿。时候到了,才恋恋不舍的,看着哥哥嫂子冷淡的脸,告辞了一声,围绕着父亲的坟儿,又回到营里去。 一年之中,营里关于他的笑话,越发的多了:别人白吃果摊上的东西,白坐车子,他看着摆摊的和车夫的为难,他替人家还了。他舅舅来和他要钱,他手里没有,凭实一说,他舅舅气得打他一顿。礼拜天,同伴拉他听戏去,半道里他却要站住听“救世军”的演讲。像这类的事情还多,人人都拿他当作笑话的材料,他依旧是这样做,依旧是这般喜欢。 这天他正闲着,站在操场的角上,拿着一张军歌的篇子,默默的背诵。忽然听得那边一片声,笑嚷起来,回头看时,一个同营的兵丁,正打着一个卖花生的孩子。他连忙上前,一把拉住,一面叫那孩子快走;他自己身上,却早着了几脚,孩子走远了,他才放手。旁边的人,看他面色惨白,依旧笑着,一声儿不言语,左手扶着腰,慢慢地踱回营去。

初中阶段常考记叙文的七种表现手法

初中阶段常考记叙文的七种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讽刺夸张、借景抒情、设置悬念等。 七种记叙文表现手法: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 【作用】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考察类型】 1)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1.《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人物变化进行对比。 2)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象征 【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征。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其作用可概括为: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天上梯田听古歌 张永权 ①南疆春早,当北国还是一片千里冰封时,这里早成了一个孕育生命的季节。红河两岸,哈尼山寨,层层梯田,一片繁忙,正是插秧的好时节。 ②天不亮,哈尼妇女就起来煮好红鸡蛋、红米饭和腊肉,背到梯田边,让全家享用。男人们把田里的秧苖拔起来打捆挑到栽插的田间。女人们一排排下到田里栽秧。一梯梯良田,被翠绿的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地向着蓝天伸去。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好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 ③这里就是称雄天下、有大山雕塑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三千多级的梯田,从山脚伸进云天,气象万千,雄奇磅礴。梯田在一年四季形成不同的景观,冬天清水滢滢,阳光下的玉梯,波光闪烁;春夏翡翠绿梯,耀眼悦目;秋日辉煌灿烂,气势非凡。一千个梯田,就有一千个太阳;一万个梯田,就装着一万片奇幻的云彩。 ④哈尼人,只要一说话,就会唱歌,说红河两岸人人都是歌唱家绝非夸张,此时那些栽秧的女人唱起歌来,歌声此起彼伏,四山回应。有的高亢嘹亮,有的低迴优美。外人听不懂歌词,但美好的旋律却也让人陶醉。合唱、独唱、对唱,女人们一边栽秧,一边唱歌,让梯田成了神奇的赛歌台,把希望的秧苖插在歌声里。 ⑤人群中有个姑娘,她放声一唱,四周便一片寂静,这时,只有她那山泉般清纯的声音,流淌在秧田之中,流淌在天上人间。陪同的哈尼族诗人朋友告诉我,她唱的是一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表现栽秧生活的古歌,诗人译出的歌词大意,也充满诗意:冬天是春天的母亲,冬天老了,春天就长大了。春天飞来白鹇(xián)鸟,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今天长大的秧姑娘要出嫁,红河两岸的木棉花举起玛瑙酒杯来祝贺,秧姑娘要在梯田安个新家……这古歌的歌词想象浪漫奇特又很原生态,这是真正的诗。他还吿诉我,这个栽秧女可是见过大世面的。自从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哈尼梯田和哈尼古歌,就闻名世界了。2015年5月她和哈尼古歌艺术团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半年之久,惊艳海外。像她这样唱哈尼古歌的农民,生在哈尼山寨,哈尼梯田和他们生生不息,不离不弃,相依为命。正如他们在古歌中唱的:“没有哈尼族的天上梯田,就没有哈尼人的今天。” ⑥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老人满头银发,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说到要唱古歌,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他唱了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坡”,即迁徙古歌。这时,山风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⑦一个善良勤劳的民族,灾难毁了他们北方的家园,哈尼人南迁寻找他们美好的诺玛阿美——太阳升起的光明之地。他们翻过重重高山,越过条条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经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中考真题链接㈠】 流凌的黄河 单振国 ①站在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上,站在大雪纷飞的穹宇下,我看黄河。黄河,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静静地流动着,在雪花无声无息里流动,在冰凌悠悠漂浮中流动。 ②没有浮躁的喧哗,没有烦嚣的不安,没有轻薄的浪花,甚至连一点儿脚步声都没有。有的,只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泰然自若的风骨,沉着稳健的向前,战胜一切的自信! ③满河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铺天盖地,浩浩荡荡。冷流暗卷,冰水回湍。深不可测,清冽无底。没有鸟鸣虫吟、红尘碎语,没有争锋斗狠、狂放泼野,唯有静静地流动。漂浮着满河满河浩阔壮观的北方冬天。满河的冬天在满河冰凌如朵朵莲花般的簇拥中,仿佛停止了季节呼吸,收敛起三九风霜,好像是一条蛰伏入眠的巨龙。 ④啊,雪落黄河静无声。 ⑤静无声的黄河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又慢慢苏醒,慢慢在蛰伏中蠕动,一直向前蠕动。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腾空飞旋,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这不,远远地,咔嚓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悚立。严寒精心高垒起的一座冰山訇然碎裂,没入宽阔深邃的河水中。冬天顷刻惊飞四散,朔风黯然销声匿迹,一切的寒冷已不叫凛冽的寒冷,所有的冬天不再喧哗自己是冬天。唯有流凌的黄河,包容天地,包容山川,包容冷暖,包容这壁立千仞的晋陕峡谷,再一次沉浸在那空悬高天的沉沉静默中。 …… ⑨就在我抬头的刹那,太阳拨破云海,红彤彤、圆润润、热腾腾的,带着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流动的冰凌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远远望去,寥廓的黄河滩上,飞起一圈又一圈绚丽耀眼的彩虹! 【试题】第③段至⑤段景物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动静结合,先描写雪落时蛰伏的黄河蓄积力量的景象,再描绘黄河惊心动魄地彻底醒来时的景象,突出了黄河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气势。 【解析】文章的3~5段描绘了流凌的黄河的景色。其中,文章第3段描写了流凌的黄河静态的景色,第5段描写流凌的黄河醒来后动态的惊心动魄的景象,采用了动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 答题格式和模版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二)记叙类文章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写作方法(手法),也叫表现手法(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3)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4)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6)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7)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8)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托 物言志 在荒漠中,我和其他人已经乘坐汽车行驶了很久。起初的兴致已经被沉重的睡意所取代。公路像一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蜿蜒前行,似乎没有尽头。有人开始后悔,觉得我们应该选择另一条国道,因为那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然而,即使我们走了很长时间,直到天黑看到一轮巨大的月亮,也没有发现五彩城的踪迹。旅途中的美丽想象是无法实现的。我也逐渐失去了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并不是金黄色的,很多地方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和红柳都几乎看不到,偶尔出现的几株沙棘也很快就消失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只能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的是无边无际。 在狭窄的戈壁公路上,只有我们这辆汽车在奔跑,就像一叶扁舟在汹涌的大海中翻滚。 我们在路途中的某个地方吃了午饭,然后我昏昏沉沉地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下午,但车子仍然平稳地行驶着。我再次

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经不再是风景的景象。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就是那种只有在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初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眼花。但当这种植物再次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时,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在我的印象中,苇属于弱者,而弱者往往以群居的形式出现。因为只有群居才能产生勇气、平衡、力量,才能更容易地生存。苇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XXX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XXX,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坚韧不拔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百花繁盛,万花灿烂,但唯有苔草常被人忽略,因为它微不足道。然而,我却惊叹于这些细小的青苔,虽然没有茂密的树林和美丽的花朵,但依然有着同样的风情和美丽。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全)

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最后一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如:《背影》 作用:(1)强调了…… (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如:《故乡》 作用:(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 (3)交代……背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1)便于直抒胸臆,便于抒发情感和心理描写 (2)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第三人称:(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客观的反映生活 (2)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五、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2)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3)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6)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 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是……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了……心理状态、展现了……特点,刻画了××思想性格、揭示了……的内 心世界。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暗示……社会背景、习俗、思想观念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烘托……心情 (5)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人物……的命运 (7)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下文……做铺垫 (9)制造悬念 (10)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11)揭示、深化主题 六、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1)揭示文章主题 (2)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将文中的人物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结构完整严谨 (3)点明中心 八、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修辞手法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内容= 表现手法+句子内容+ 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什么描写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问下文做铺垫结构文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照应题目,照应上文 结尾:总结上文,首尾呼应,照应题目 答题方式:运用了……方法,写出了……,表达了……,+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九、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 (2)揭示文章主旨 (3)充当文章线索 (4)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设置悬念,题目新颖,吸引读者,言简义丰发人深省 十、修辞手法的作用:

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阅读指导 给生命配乐 ①有时候走在路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不跑调,就是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也许是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③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很随意地哼着。父亲是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枝铅笔。他一边挥动斧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的声音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

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⑤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应该很艰难的路。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⑥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都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⑦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⑧人还需要什么呢? 练习题: 1.文章的①②③段中,每段都包含着作者对“调子”的一种见解。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这三种见解。 2.说说第④段中加点的“灿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别称: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手法。而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描写的手法(正面和侧面、动态和静态、虚实描写、远近描写、感官描写等)对比和衬托、渲染和烘托、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象征、情景交融、欲扬先抑等。 【常见题型】 ○1 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以__________为线索,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2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赏析。 ○3 本文x段划线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4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 【解题思路】 ○1 确定表现手法 ○2 分析概括写作内容 ○3 答出表现手法的作用 【解题公式】 表现手法=定手法+析内容+答效果(情感、主旨、作用等) 【典型例题】 案例一(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问题:

18.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3分) 答案: 18.第十一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举例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 案例二(江西省2019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问题: 14.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二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答案: 14. 通过叙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通过指写人物衣着盆中景物与人物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通过敏论,表达对美好境界和美食的赞美;用"最喜那满天星斗"抒发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 案例三(江苏省宿迁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问 题: 16. 第②段描写太阳有何作用? 答案:16. 写太阳出现的张扬是为了在对比和反衬中表明月亮出现的静气,闲适,带给人光明却又和人分享光明,带给人欢乐和人分享欢乐。 【实战演习】 1.【2019年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山寻野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 在京郊的山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