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48例
- 格式:pdf
- 大小:151.4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辨证治疗胸痹【摘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掣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胸痛,严重者心痛掣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关系密切,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关键词】中医辩证;胸痹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1病因①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
《素问》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②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③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④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⑤年迈体虚: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
2病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胸痹细目一:概述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1.胸痹的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胸痹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外因:寒邪内侵。
二、胸痹病机、发展趋势及虚实两者的'内涵及其转化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本病的诊断要点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二、胸痹与悬饮、胃痛、真心痛的鉴别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浅谈胸痹的中医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胸痹。
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例胸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治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5%。
结论:胸痹患者的治疗必须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灵活运用。
【关键词】胸痹;治疗;中医【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65-02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悸恐不安等。
多由劳累、寒冷、过饱餐及情绪波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1.临床资料1.1资料本组胸痹患者21例,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3~78岁,病程2周~15年。
中医辩证分型:气虚血瘀,心脉痹阻型11例;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型5例;冲任失调,冲任亏虚型5例。
1.2方法1.2.1中药治疗1.2.1.1寒凝心脉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合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两方辛温助阳散寒,通脉。
对阳前阴寒证,心胸部疼痛,胀满,胸闷气促;后面的是温经散寒,血虚寒厥,胸部疼痛,四肢不温,冷汗,脉细。
方中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薤白、瓜蒌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1];芍药与甘草相配,缓急止痛;枳实、厚朴、理气通脉;大枣养脾和营。
共成辛温散寒,通阳止痛之功。
若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等治疗。
方中以乌头雄烈刚燥,散寒通络止痛;附子、干姜温阳逐寒;蜀椒温经下气开郁;为抗药太刺鼻的粉末,以埃洛石为心经,和涩阳巩固。
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可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以温通开窍,芳香化浊,可获即速止痛效果。
另外,可选用苏冰滴丸,每次2~4粒,每日3次。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梁海松【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气滞血瘀型冠心痛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气滞血瘀型冠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冠心病药物+复方丹参片,观察组采用口服冠心病药物+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疗程28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进行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1页(P2)【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加减;复方丹参片;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作者】梁海松【作者单位】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四川德阳 6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冠心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杀手。
根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
本文结合本院门诊和住院的72例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就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5月~2016年11月本院门诊和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辨证属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共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观察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8±5.1)岁;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2.9±5.0)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内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临床主要依据为:患者临床有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闷、胸胁窜痛或心胸刺痛等典型症状,夜晚疼痛会加重;心悸不宁、舌质黯、舌面有瘀、脉弦或涩。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的应用摘要:临床上凡是以肝气郁结为病机的疾病,无论是内、外、妇、儿等各科各种疾病,都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临床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是在《伤寒论》四逆散基础上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为疏肝理气,和血止痛之良方,主治肝气郁结证。
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以香附、川芎活血理气为臣药;以陈皮、枳壳导滞;芍药柔肝为伍;以甘草调药和中为使,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效。
柴胡疏肝散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现举例如下:1 内科1.1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病属“胃脘痛”范畴,是内科多发病和常见病。
临床常见上腹经常性、阵发性的规律疼痛,伴有呃逆、反酸、嘈杂或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其病在胃,与脾、肝、胆密切相关,多因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而致脾胃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1]。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以通为用。
情志不遂等致气机阻滞,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而表现出疼痛、泛酸、呃逆等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的临床症状,应以疏通气机、调和气血为治则。
而肝主疏泄,调情志,是脾胃之气升降的重要条件。
柴胡疏肝散正好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见长,符合其病机,临床若辨证准确、用药加减得当,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能取得显著疗效。
据孙海龙等[2]的临床报道,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总有效率达90%以上。
1.2 偏头痛偏头痛为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诸邪、内伤七情、劳倦内伤等均可蔽阻清阳,阻滞脉络而引发本病。
临床上,本病以肝气郁结及血瘀阻络者较为多见,并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此病,每获良效。
梁广义[3]以本方加减治疗偏头痛66例,有效率为95.5%。
边玉美[4]用本方加减治疗偏头痛20例,疗效明显。
1.3 心绞痛心绞痛见于中医“胸痹”,其发病机理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肾亏虚、功能失调。
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摘要】目的: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观察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对12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和口服地奥心血康治疗。
结果:心绞痛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90%,显效率65.15%;对照组分别为61.67%、35.00%,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有典型心绞痛发作。
(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病人。
(3)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4)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1.3 辨证标准:根据1994年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标准拟定。
临床表现: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脉弦。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 ,甘草5g,延胡索10g, 丹参10g。
随证加减:气郁化火者加钩藤15g,天麻10g,去香附10g;腹胀纳差,苔白腻者,加白术12g,莱菔子15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2 对照组:地奥心血康(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2g,口服,1日3次。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3.1.1 心绞痛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到治疗前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1.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变浅达50%以上;无效:心电图基本和治疗前相同。
柴胡疏肝散治“脂肪肝”1例,47岁,右胁疼痛,胃胀嗳气,
口苦
柴胡疏肝散,中医方剂名,原方出于明·叶文龄撰写的综合性医书《医学统旨》,明·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也有记载。
该方在四逆散基础上,加川芎、香附、陈皮,枳实易枳壳而成。
歌诀: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治“脂肪肝”1例
范某,47岁,右侧胁肋不适2年,胀闷疼痛半个月,右胁疼痛加剧
刻下:右胁胀闷疼痛,严重时痛引肩背,伴脘腹胀满,嗳气,口苦,纳差,夜寐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检查:①慢性胆囊炎;②脂肪肝(轻度)。
辩证:胁痛(肝郁气滞)
治疗: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处方:柴胡、枳实、陈皮、川芎、木香、郁金、炒白芍、炙鸡内金、海螵蛸、生麦芽、炒麦芽等(剂量因人而异),水煎服。
二诊:右胁疼痛减轻,仍觉胀闷不适,脘胀减轻,嗳气频作,纳可,食后腹胀,肠鸣,大便溏泄,夜寐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上方加茯苓、炒白术,水煎服。
三诊:右胁隐痛,脘胀缓解,偶有嗳气,纳可,心悸,烦躁,夜寐欠佳。
舌质略红,苔薄,脉弦细。
上方去川芎、牛膝,加牡丹皮、珍珠母,水煎服。
四诊:右胁肋无疼痛,偶有胀闷不适,口不苦,微干,欲饮,纳可,夜寐安。
舌质略红,苔少,脉细。
上方加生地黄、沙参、五味子,水煎服。
注意:上面涉及组方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要辩证施治才行。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按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发作性疼痛,常为隐痛、刺痛、绞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
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鉴别要点(1)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2)真心痛:胸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休息或服药后不可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的一种危重证候。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3)悬饮:其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辨证论治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良附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寒凝气滞型胃痛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寒凝气滞型胃痛患者实施良附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对比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70例寒凝气滞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
对照组患者为常用西药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为良附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对比治疗成果。
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为94.29%,对照组为74.29%,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29%,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良附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方案对于治疗寒凝气滞型胃痛的患者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附丸;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寒凝气滞型;胃痛消化性溃疡指的是有胃酸而引起的消化性胃炎,或者患者由于胃十二指肠的一系列症状。
在具体上则有上腹部的节律性周期性的长期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等。
在临床治疗上西药治疗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的话会出现不良反应。
由此我们提出在中医方案下进行疾病管控,提升疗效。
故而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70例寒凝气滞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2组,对比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70例寒凝气滞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
对照组年龄区间35岁~76岁,中间值(50.17±5.01)岁,男女例数各计18例与17例。
观察组年龄区间36岁~77岁,中间值(49.51±5.17)岁,男女例数各计19例与16例。
从基础疾病上看还涉及到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
客观比较上述每组资料,达到研究标准,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纳入标准上所有患者符合《中医病症诊疗常规》中关于慢性胃病的标准。
胸痹(一)一、A1型题1. 胸痹疼痛剧烈,持续30分钟以上,含服扩张血管药物不能缓解,应考虑为A.胃脘痛B.胸痛C.胁痛D.真心痛E.以上皆非答案:D[解答]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2. 以下何种实性病理变化不见于胸痹A.血瘀B.寒凝C.痰浊D.气滞E.痰热答案:E3. 胸痹病人活动强度不正确的是A.发作期立即卧床休息B.发作期应坚持适当活动C.缓解期注意适当休息D.缓解期应做到动中有静E.缓解期应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答案:B4. 制定并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的是A.张仲景B.张景岳C.王肯堂D.陈念祖E.王清任答案:E[解答]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胸痹的治疗法则A.活血化瘀B.辛温通阳C.豁痰泻热D.培补阳气E.滋阴润肺答案:E6. 瘀血胸痹疼痛的特点为A.闷重而痛轻,兼胸胁胀痛B.胸痛如绞,遇寒则发,得冷加剧C.胸部窒闷而痛,伴唾痰涎D.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E.以上皆非答案:D7. 入夜为甚的胸痹多属何证A.气滞心胸B.心血瘀阻C.气阴两虚D.心肾阴虚E.寒凝心脉答案:B8. 胸痹心痛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其标实方面A.寒凝B.气滞C.血瘀D.痰浊E.肝风答案:E9.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此语出自A.《灵枢》B.《素问》C.《伤寒论》D.《金匮要略》E.《难经》答案:A10. 治疗真心痛,若见面色唇甲青紫,肢冷汗出,脉沉微欲绝者,应首选A.参附注射液B.参麦注射液C.清开灵注射液D.复方丹参注射液E.蝮蛇抗栓酶注射液答案:A11. 中医认为“心衰”常五脏俱损,虚实夹杂,标本互见,除哪项外,均是其标实之证A.暑湿B.寒凝C.饮停D.血瘀E.水阻答案:A12. 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的记载,出于下列何书A.《伤寒论》B.《金匮要略》C.《灵枢·五味》D.《医林改错》E.《证治准绳》答案:D13. 何人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治疗胸痹A.张仲景B.张景岳C.朱丹溪D.王肯堂E.王清任答案:D[解答]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柴胡舒肝散加味治验四则
方力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2(0)3
【摘要】柴胡舒肝散是四逆散之变方,为张景岳所创立。
全方由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香附组成,其方原治“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
笔者以此方验
之于肝脾病,每用得心应手,兹整理数案如下,谨供同道临证参考。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柴胡舒肝散加味;治验;四逆散;舒肝和胃;肝脾病;积壳;慢性浅表性胃炎;肝失条达;身目俱黄;慢性结肠炎
【作者】方力
【作者单位】金寨县江店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柴胡疏肝散加味治验食管憩室举隅 [J], 房天顺
2.柴胡舒肝散加味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价值研究 [J], 杨晓梅
3.加味柴胡舒肝散治疗肝气犯胃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J], 杨娜;张新
4.温胆汤合四逆散加味治杂症验案四则 [J], 李广文
5.柴胡疏肝散治验四则 [J], 王联庆;张锐;李长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等特点。
在中医师承中,有很多经典医案是关于胸痹的治疗和观察的。
今天,我将分享一例由中医师承所记录的医案,以飨读者。
【医案】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胸痹症状来就诊。
患者自述胸背部疼痛明显,疼痛持续时间约3个月,加重后放射至左臂,呼吸困难,并伴有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1.辨证分析患者面色苍白,舌苔黄腻,脉沉迟,正视胸痹病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望闻问切的结果,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型胸痹。
2.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消瘀。
3.处方苏木、川穹、郁金、厚朴、柴胡、柴胡、川芎、红花、丹参、桃仁、香附、玫瑰花等。
4.用法用量上述药物研末,每包装成药丸,每次服用10粒,每日3次,温水送服。
5.随访观察患者于治疗第3天向中医师承反映疼痛减轻,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胃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每周随访1次,连续治疗4周。
6.效果评价经过4周的中医药治疗,患者胸痹症状明显减轻,胃肠道症状消失,心理状态明显好转。
患者的舌脉等指标也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医案分享,介绍了一例中医师承对胸痹的治疗案例。
中医师承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消瘀的中药治疗方案。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理状态有所提升,充分展示了中医师承在胸痹病症治疗中的独特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本医案仅作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一例个案,并不能代表所有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于胸痹等疾病的治疗,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承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只有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病因病机特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在胸痹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并且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和医案。
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广中医师承的经典医案,让更多人受益,仍然需要更多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进一步探讨。
光明中医2014年3月第29卷第3期 CJGMCM March 2014.Vol 29.3 ・535・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48例
李录山
摘要: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中医
门诊收治的气滞心胸型胸痹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以柴胡疏肝散中医饮片口服治疗,对
照组给以口服复方丹参片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总有效率为95.83%,而对照组82.3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
胸痹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心电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气滞心胸型;胸痹;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4.03.050 文章编号:1003—8914(2014)一03—0535-02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
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又称“卒心痛”、“厥心痛”,相
当于西医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
死等。笔者近两年来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
胸型胸痹4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 月间我院中医门诊收治的气滞心胸型胸痹患者82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34例。其中观察 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在42~85岁之间,平均 年龄63.4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4.8年。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l3例;年龄在43~82岁之间, 平均62.1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病程5.4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 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依据…:心胸满闷,隐 痛阵发,痛有定处,常伴胀痛、嗳气;发病与情志、受寒 等因素有关,舌薄腻,脉细;心电图提示s—T段和T波 异常改变;排除其他原因心绞痛和排除干扰心电图的 其他因素。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停用治疗冠心病的 药物,观察组给以柴胡疏肝散中医饮片口服治疗,主以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具体药物组成:柴胡12g,香 附12g,枳壳15g,陈皮15g,白芍10g,川芎12g,桃仁 12g,红花12g,栀子12g,生地黄10g,当归12g,桔梗 15g,郁金20g,黄芪20g,甘草6g;若兼见痰浊之象,舌 体胖大,有齿痕,苔腻,脉滑者,加白术、茯苓、白蔻仁; 若失眠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者加酸枣仁、远志;若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者加天麻、葛根。上述药物水煎 服,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以口服复方丹参片,4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林州456550) 片/次,3次/日,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 患者的临床疗效。 1.4疗效观察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恢 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胸痛次数发作 减少,心电图较前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 无改变或进一步加重。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
理,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的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5.83%,而对照组82.35%,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
意义(P<0.05)。
表1 两组胸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3讨论
胸痹多以瘀血、寒凝、痰浊、气滞标实为主,该病症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各脏器密切相关,多因饮食失
调、情志失节、寒邪内侵、年迈体虚等因素诱发,临床症
状表现为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
卧 。笔者经多年运用中医治疗胸痹发现,柴胡疏肝
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该
症型病机主要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所致,
其柴胡疏肝散可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减轻患者胸闷
痛、短气、不能安卧的临床症状。
本文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
4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优于对照组。方中柴胡疏肝散主以疏肝行气止痛
・
536・ 光明中医2014年3月第29卷第3期 CJGMCM March 2014.Vol 29.3
为法,主要方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川芎、桃 仁、红花、栀子、生地黄、当归、桔梗、郁金、黄芪、甘草。 其中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理气机;陈皮、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栀子泻血中伏火,桃仁、生地黄、当 归、红花活血祛瘀通络,郁金入气分以行气解郁,黄芪 补气以行血 。研究证实:柴胡可降低胆固醇,枳壳 抑制血栓形成,白芍可增加血流量,香附具有镇痛作 用,川I芎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改善心肌缺氧,栀子降 血压,桃仁扩张血管,红花扩冠状动脉,改善心功能,郁 金改善高脂血症 。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 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心电
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4,18.
[2]周爱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北京中医,2009,
23(4):219.
[3] 牛浩敏.柴胡疏肝散加昧治疗胸痹39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
用药杂志,2011,30(11):304.305.
[4]李跃.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l例临床观察[J].北
京中医,2006,1(25):27-28.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 3—06—25)
扶正化痰合剂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肺脾气虚)的影响
张雪荣 李云海
摘要:目的 评估扶正化痰合剂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入选支气管哮
喘缓解期(肺脾气虚)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扶正化痰合剂和吸入激素组各60例,分别给予中药口服和激素吸入,观察各组临
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对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等)进行检测。结果 扶正
化痰合剂在改善患儿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干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FEV1%及PEF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
更为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扶正化痰合剂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安全有效方药。
关键词:扶正化痰合剂;哮喘缓解期;儿童;肺脾气虚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4.03.051 文章编号:1003.8914(20l4)-03.0536—02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 之一,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加重等因素 的影响,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 量,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我们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 虚证)开展临床研究,观察口服中药扶正化痰合剂、单 纯吸人激素对于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采用随机阳性 药平行对照临床观察120例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为其能有效提高儿童哮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的理论 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来源于本院2009—2011 f-1 诊及住院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患儿。将120例入 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扶正化痰合剂(观察组)和吸入 激素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 程、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
会儿科学分会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
行)》(2003年修订)中有关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分
期及分级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
“哮喘”制定儿童哮喘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型诊断标
准:发作性喘息,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胸憋,自汗怕风,
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面色痿黄,食少便溏,舌质淡,舌
苔薄腻或白滑,脉濡弱。
1.3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扶正化痰合剂口服,3~
7岁,每次5~10ml;8~14岁,每次10~15ml,每Et 3
次,疗程3个月。
对照组:吸入必可酮,病情轻者每次吸入2501 ̄g,
每日1次;病情中度者每次吸入2501xg,每日2次,疗
程3个月。
1.4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包括治疗前、
治疗后喘息、肺部哮鸣音、咳嗽、咯痰、自汗怕风、倦怠
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舌苔脉象等。②实验室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