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69
基于高精度磁测和大功率激电的找矿方法找矿是矿产资源开采的基础工作,找矿工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开展。
高精度磁测法是矿产开采技术中的重要方法,在矿产开采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准确的圈定蕴藏矿产资源的有效地段,大功率激电法对成矿有利地段进行综合测量验证,可以进一步判断成矿的规模。
本文主要对找矿方法中的高精度磁测法和大功率激电法进行探究。
标签:高精度磁测大功率激电法找矿0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矿产开采中的找矿方法和开采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我国矿产开采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精度磁测法和大功率激电法是找矿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找矿工作阶段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对矿产资源的顺利开采具有促进作用。
高精度磁测方法得到优化,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它具有操作程序简单、工作效率比较高、探测信息可靠度高的特点,甚至可以对弱磁地段的矿产资源进行测量,在找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大功率激电法对成矿有利地段进行测量和综合验证,可以根据磁异常等方法确定金属硫化物的具体位置,可以为矿产资源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找矿的最终目的。
1矿区地质该矿区位于火山地带,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量的矿物质,是本区成为矿质地区的重要原因,该矿区的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主要包括铝、铁、金等铁矿资源。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上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金属元素在矿区分散的形式比较扩散,,该矿区为矿带的中段,金属元素比较集中。
综合该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本矿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具有良好的矿产开采前景。
该矿区的层理构造比较清晰,矿区地质松软,为本土半岩的状态。
矿区的上部为铁矿层,矿区矿层厚度不一,呈层状以及似层状。
矿区内的构造比较简单,在找矿中尚未发现明显的断裂构造。
矿区内岩浆发育状态比较好,种类繁多,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的地球物理以及化学特征充分利用高精度磁测法和大功率激电法进行找矿工作,详细分析矿区的物理磁性以及化学磁性,可以进一步圈定成矿地段,以便于后期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连续三极电测深工作方式葛为中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桂林工学院gl_gwz@2007.3在电法剖面完成后,常在电剖面异常段测线作为精测剖面,布设几个测深点来检查、研究异常。
本文建议,这段剖面可作变极距三极剖面方式的连续测深,或连续进行若干点(5-9点)三极测深,观测视电阻率或视极化率。
1.供电极点位设置方式1.1 供电极距基本序列:在精测剖面的测线上,三极测深MNB的供电极距(OB或NB)基本序列可为:10m,15,20,30,40,60,80,100,120,140,160,200,260,320,400,500,640,800,900,1000,1200,1400m…。
测量极距(MN/2)可用3m,15m,40m…。
当测线点距为10m,(MN/2)可用10m,20m,60m…。
当测线点距为20m,测量极距(MN/2)可用10m,30m…,,极距NB可用20,40,60m,…。
1.2外延稀释供电极点位设置:精测剖面外延测线上要逐渐稀设一系列供电极点位。
其中每一个供电极都可为所有测深点共用。
即同一电极供电,要在各测深点的MN上观测电位差。
为了兼顾多个各测深点,供电极点位的设置参考上述1.1极距基本序列适当加密。
⑴精测剖面长度为d,其第一测深点(MN中心或N为准)为供电极设置的起点。
⑵从起点到1.5d之内为密集点,供电极间距可按原测线点距x设置。
⑶1.5d后的外延测线上逐渐稀设供电极的间距:2x、2x、3x、3x、3x、4x、5x、5x、10x、10x。
1.3 布点和外延稀释供电极点位设置示意图例图1所示的测线点距为20m,精测剖面长度320m;9个电测深点,间隔40m。
图中供电极点位在460m内间距20m;460m之后供电极点位稀设:500m,540,600,660,720,800,900,1000m,1200,1500…。
一|←精测剖面→┇M N M N M N → B→ B B→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0 40 80 200m 400m 500m 600m 800m 1000m图1 连续三极电测深(MNB)布极图一个测线上多个测深点①、②、③…⑤…共用一个供电极B极,外移B极测量。
地面大功率激电法和瞬变电磁法的结合应用探讨[摘要]在固态矿产勘探工作中,地面大功率激电法和瞬变电磁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某铅锌矿找矿工作为例,分析了地面大功率电磁法和瞬变电磁法在深部找矿工作中的结合应用,为该矿区深部找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地面大功率激电法瞬变电磁法结合[中图分类号] O4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5-178-11矿区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矿区铅锌矿床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锡铁山-绿梁山-赛什腾山晚奥陶世绿岩带中。
从现有的地质资料可以发现,大陆古裂谷作用的控制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晚奥陶世绿岩带火山岩以及锡铁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矿区内具有非常发育的断裂构造,其中以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为主。
北西向断裂构造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断裂带,其对于铅锌矿床的形成以及后裂谷阶段地质结构的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北东向断裂为横向断裂构造,该断裂构造将矿带分为多段,在成矿之后仍然对矿体及矿化带产生破坏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曾在矿区进行过电阻率法和小功率激电工作。
对矿区的岩、矿石的典型特征进行充分的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块状方铅矿、似条带状铁矿方铅矿矿石的电阻率通常在0.2~52.7Ω?m之间,激化率高达66.4%,但是作为矿体的围岩,电阻率超过1000Ω?m,而激化率则小于3%。
这充分说明了锡铁山矿区激电工作具备充足的地球物理前提。
(2)根据现有地质资料中的测量数据来看,石墨化二云母片岩的百分频率效应为56.8%,含有少量黄铁矿化的碳质绿泥片岩的激化率达到了39.6%片麻岩的激化率比矿区内的其它岩体的激化率更高,而且分布不均,不同地段的差异较大,普遍达到3.6%以上,因此,在面积较大时,会形成较高的背景场。
2大功率激电法和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瞬变电磁法(TEM)是通过不接地回线或者接地电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阶段,以线圈对地层响应二次涡流场进行观测的一种地质测量方法[1]。
激电测深法勘查效果的对比解析摘要:激电测深法是一种典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金属矿勘探及地下水勘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研究区域内通过激电测深法,获得了研究区域的视电阻率数据,并通过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解释,获得了视电阻率的反演成果图,从中圈定出了异常带位置,为后期的钻探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关键词:激电测深法;广义线性反演;视极化率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但随着勘查的深入,近年来露头矿、易识别矿,地表矿、浅部矿越来越少,找矿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潜在的资源主要是难识别的和埋藏较深的隐伏矿床(体),这就需要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来探测和圈定有利的金属成矿地段,确定钻孔的孔位,提高钻孔见矿率。
激发极化法可以根据岩石、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寻找金属和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是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在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勘查中,激发极化法是一种公认的、极其有效的勘查手段。
1、地质概况和地球物理特征1.1 地层某地区矿区,区内铜矿等矿化明显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
目前发现的铜铁矿(化)体多产于北西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等断裂构造中,构造交汇部位往往矿化规模和强度增强。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其次为蓝铜矿、硅孔雀石、氯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镜铁矿、褐铁矿等。
而含铜铁矿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褐铁矿等,另有少量的孔雀石、镜铁矿等。
1.2 构造某地区点矿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南北向DOMEYKO走滑断裂带构造单元中,区域内以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呈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展布,具有向北撒开、向南收敛的“入”字型帚状断裂构造特征,目前所发现的矿产点就赋存与“入”字型构造的夹持部分。
即不同相的构造岩块分布区内。
其中含断裂主要呈北北西―北西向展布。
1.3 地球物理特征某地区矿区在面状蚀变和围岩接触部位多见受构造控制的脉体或网脉群,脉体规模较大,长约700~1000m,宽约10m~50m,脉体边部见角砾岩化,角砾岩中含铜矿化。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 大功率激电测深在半截沟一带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刘 娇,肖坤林(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大功率激电勘探是目前地球物理探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大功率激电勘探主要用于勘察各种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等。
大功率激电法相比于传统物探方法,勘探更加精准、效率更高,具体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以白山市江源区鹿圈沟—半截沟一带金矿激电测深为例,首先从地层、矿化带等方面对矿区地质特征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大功率激电测深技术的具体运用以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信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功率激电测深;金属矿;地球物理特征;应用中图分类号:P631.3;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15-0097-2Application of High Power IP Sounding in Metal Mine Exploration in Half Cutougou AreaLIU Jiao, XIAO Kun-lin(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cademy of China Metallurgical Geology Bureau,Baoding 071000,China)Abstract: High-power IP explo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t present. High-power IP exploration is mainly used for exploration of various metal minerals and oil and gas resourc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 the high-power IP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an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aking the IP sounding of Luhuangou-Banjiaogou Gold Mine in Jiangyuan District of Baish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ng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 strata and mineralization zon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high-power IP sounding technology and the abnormal information appearing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Keywords: high-power IP sounding; metal ore;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1 项目概况区内主要由太古宙花岗岩系、表壳岩和基性岩墙组成,初步勘查成矿条件良好。
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DJS-8 接收机DZ3-1 3kW整流电源DJF10-10 10kW发送机,DJF5-10 5kW发送机该仪器用于大面积的地质普查和详查工作及深部矿产勘探,效率高、方便灵活,广泛用于普查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和工程勘探。
特点:发送机与整流电源为一体;微机控制,大屏幕液晶显示、触摸式面板、设有RS232串行接口;实时存储供电电源;高电压、大电流,具有过压、过流保护功能;采用特种小型变压器,效率高、重量轻。
主要技术指标:DJF5-10 DJF10-10发送机输入电压220V50Hz交流电输出电压50V、100V、200V、300V、400V、500V、1000V;输出方波占空比1:1时间1~60秒最大供电电流(DJF5-10)7A,(DJF10-10)10A最大输出功率(DJF5-10)5kW,(DJF10-10)10kW工作温度-10℃~+50℃DJS-8接收机测量电压最大值±2.5V测量电压分辨率0.01mV测量电压精度±1%±1个字(>10mV), ±0.2 mV±1个字(3 mV ~10 mV) 仪器启动一次可同时测量Vp和Ms值,其宽度之比为1:2:4:8仪器电流精度±1%±1个字供电周期1~60秒任选极化率测量Ms≤3%时,为±0.3%±1个字; Ms≥3%时,为±2%±1个字重复测量次数1~10次任选延迟时间100ms~1000ms可任意设置对50Hz工频压制优于60dB输入阻抗>50MΩ数据存储容量128KB整机工作温度-10℃~+50℃。
大功率激电测深在铜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朱洪潇;周鹏;贾世俊【摘要】文章介绍在矿区外围地区开展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等工作,通过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所测得视电阻率ρs和视充电率Ms电性异常特征,通过中间梯度法推测出铜多金属矿(化)体在平面上走向和范围,根据单机-偶极测深有效确定铜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的空间位置,推测极化体的产状,取得较好的勘查效果.【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激发极化法;中间梯度装置;单极-偶极;测深;铜多金属【作者】朱洪潇;周鹏;贾世俊【作者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太原 03000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太原 03000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太原 0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2.112014年,笔者在浙江省龙游县灵山铜多金属接替资源勘查工作中,开展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已知③和⑩矿化带进行测量。
采用中间梯度装置进行面积测量,在③和⑩矿化带取得较好的激电效果,然后在激电异常的有利部位布设单极-偶极装置的测深剖面,确定矿(化)体的空间形态。
文章重点介绍时间域激化极化法在铜多金属矿查查中的应用效果。
1 地质概况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陈蔡-遂昌隆起的西北部,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华南褶皱系(I2),浙东南隆起区(Ⅱ4),丽水-宁波隆起带(Ⅲ8),龙泉-遂昌断隆(Ⅳ10)的东北部,江山-绍兴拼合带南西段南东侧,如图1所示。
图1 矿区矿产具体构造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八都群(Pt1bd)变质岩和第四系(Q)。
下元古界八都群变质岩(Pt1bd)为本区域的基底地层,中生代陆相、河湖相火山-沉积岩建造为上覆地层。
八都群变质岩在矿区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岩性组合特征为:上部以深灰-灰黑色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长变粒岩次之,夹1m~2m的石墨片岩,其原岩为一套韵律较弱的砂岩、凝灰质砂岩、泥岩等。
激电测深法在勘探采空区中的应用和分析
徐刚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24()2
【摘要】激电测深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经济无损探查地下采空区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通过人工地下直流电场激发,以电测深装置形式,接收、研究地下横、纵向激发极化效应变化的来划分地层和圈定地下采空区位置范围。
本文根据工程实例对该方法的技术原理及后期的数据处理推断解释进行研究,分析激电测深在马鞍山市和睦山充填站区探查地下采空区范围的应用,为地下采空区处理和周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徐刚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2地质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3
【相关文献】
1.电测深法在低阻土层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2.瞬变电磁法及大功率激电测深在矿山采空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3.瞬变电磁与激电测深法在采空区积水调查中的应用
4.高密度电法在北京山地小窑采空区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5.类三极装置下三维激电法在安徽江山矿区勘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功率激电在寻找金矿中的应用作者:杨培胜胡明科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以甘肃省某矿区大功率激电寻找金矿为实例,介绍了激电扫面、测深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寻找金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Taking a mining area in Gansu as an example of using large-power IP to find the gold min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P scanning and IP sound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and obtains a good effect,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look for gold.关键词:大功率激电;扫面;测深;金矿Key words: large-power IP;scanning;sounding;gold mine中图分类号:P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95-020 地质背景矿区大地构造部位属走廊过渡带酒泉中新生代拗陷榆树沟山突起。
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中统,奥陶系下统阴沟群,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以及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
区内岩浆活动微弱,仅有小规模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及海西期花岗岩体分布。
区内褶皱与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地质背景环境。
1 工作原理和方法地下地质体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因极化而产生二次极化电场。
在断电的瞬间二次极化电场的强弱和衰减快慢,除了跟充电的时间和电流大小相关外,还与地质体的岩性、状态等有关。
因此通过研究与二次极化电场相关的参数(极化率等),可以达到划分岩性,寻找破碎带和盲矿体的目的。
本次激电工作分为剖面测量和测深两部分,其中剖面测量采用中间梯度装置,激电测深工作采用对称四极装置。
电法工作方法1:1万激电剖面①工作布臵中梯激电测量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查找、了解矿(化)体的形态、产状,为下一步实施地表槽探工程做准备。
激电测深工作布臵需待面上工作完成后,根据其异常特征,结合地质矿产资料分析,其位臵、剖面长度及测深布极方位,与有关地质人员商定再作安排,其原则是:一是位臵和方位尽量与地质剖面一致;二是通过异常或矿化中心且垂直走向;三是观测长度能反映目标异常全貌。
满足进一步分析需要。
测深点数以能构绘激电测深(ρs、ηs)剖面,反映矿体深部形态特征为准。
②技术要求A、中梯激电测量:AB导线长1200—1600米(短导线),原则上网度为200×40米,但可以根据工作区的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在矿体附近,点适当加密,而在第四系或地质内容单调的地段,可适当放稀,但最大不超过80米。
B、激电测深:测深点数量以能控制低阻高激化体在深部的产状或形态,能勾绘激电测深断面图为准,测深点位需选在已知矿体和异常浓集中心及其两翼至两侧,具体位臵待剖面测制完成后确定(表4-1)。
表4-1 激电及电阻率测量精度指标指标方法质检率ηa ρa 总均方相对误差M1(ηa>3%时)总均方误差(ηa≤3%时)总均方相对误差%(无位差)激电中梯普查3—5% 7 0.21 7异检≥10% 7 0.21 7 激电测深≥10% 7 0.21 7C、测地要求:考虑工作上方便和测区地形特征及地物标志不明显,各测线起算点,待作业人员到达实地后,通过实地观察,在测线上,最好具备地形、地物标志点,结合地形图用手持GPS定出测区起算点和相应点、线号,基点、线号和起算点座标及时记录上图,并立上标志。
D、测线、测点方位野外测线、测点方位,根据所提供1∶10000(1/5万放大)地形图,结合罗盘,目估、测绳及手持GPS确定:测线起止点,用GPS 测定并做标志,中间部分由罗盘定向(调整磁方位),其中激电由测绳量距,每5-10个点由GPS控制,并做好标志;点位平面差在同工作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5mm。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工作方法(三)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中梯、对称四极装置)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目录第一章基本原理 (7)第一节直流激发极化法勘探原理及应用条件 (8)一、直流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8)二、(视)电阻率和(视)激化率的概念 (10)(一)视电阻率(ρs) (10)(二)岩(矿)石的导电性特征 (11)(三)视激化率(ηs) (12)三、影响(视)电阻率、(视)极化率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13)(一)影响视电阻率(ρs)的主要因素 (13)(二)影响视激化率(ηs)的主要因素 (14)第二节直流激电工作装置示意图 (15)一、直流激电工作装置概述 (15)二、激电测深装置 (16)三、激电中间梯度装置(A—MN—B) (17)第二章仪器设备 (19)第一节仪器设计基本原理 (19)一、发送机 (20)二、接收机 (21)第三节主要技术指标 (21)一、仪器的基本要求 (21)二、技术规程对仪器的要求 (22)(一)仪器的技术指标 (22)(二)导线与线架的技术指标 (22)(三)电极的技术指标 (22)三、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 (23)(一)DJF10-1A发送机 (23)(二)DJS-8接收机 (24)第四节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26)一、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接收机 (26)(一)仪器故障检查诊断 (26)(二)仪器保养 (27)二、发送机可能产生的故障及简单维修 (27)第三章工作技术规范规程要点 (28)第一节常用的规范、规程 (28)一、电法类 (28)二、测量类 (28)第二节装置要求 (29)一、激电测深 (29)二、激电中梯 (30)第三节采集信号要求 (32)一、激电测深 (33)二、激电中梯 (35)第四节精度要求 (36)第四章野外工作流程 (39)第一节工作流程图 (39)第二节生产准备阶段 (40)一、设备及人员配置 (40)二、设备及人员安排 (40)三、技术储备 (41)第三节仪器检测和技术试验 (42)一、仪器性能检查 (42)二、技术方法试验 (43)(一)激电测深 (44)(二)激电中梯 (44)第四节测网布设及测地工作 (44)一、激电测深 (44)二、激电中梯 (45)第五节装置类型 (47)一、激电测深装置 (47)二、中间梯度装置 (47)第六节仪器参数和测量要求 (48)一、仪器参数设置 (48)二、测量要求 (48)第七节原始数据采集 (50)第八节资料预处理及基本图件制作 (51)一、资料预处理 (51)二、基本图件制作 (53)(一)应提交的图件 (53)(二)成果图件的技术说明 (53)(三)几种主要成果图件的具体要求 (53)第五章质量检查 (56)第一节观测精度检查 (56)第二节异常检查 (58)一、观测误差造成的假异常 (58)二、客观存在的异常 (59)(一)地质观察研究 (59)(二)综合剖面 (59)(三)物性测定 (60)第六章资料整理与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61)第一节资料整理 (61)第二节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61)一、名称 (61)二、编写内容 (61)第三节资料验收清单 (63)第一章基本原理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以地下岩(矿)石的电性或电磁性质差异为基础的,利用直流或交流电(磁)场来研究地质结构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电法。
电法勘探所利用的岩石和矿石的电磁学性质主要有四种:导电性,电化学性质,寻磁性和介电性质。
只要岩(矿)石与周围岩石在电磁学性质上存在着差异,就能使电磁场(天然的或人工的)分布规律发生变化。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电磁场的观测和研究,确定岩石和矿体在地下存在的形态(大小、形状、埋深等)及电性参数值,以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由于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是岩(矿)石的电学和电磁学性质之差异,其物性参数繁多,场源性质亦不同,加上观测参数(电阻率、极化率、电场、磁场等)的改变,因此电法种类很多,一般按照场源性质和方法原理进行分类,分为直流电法、激发极化法和电磁法三大类。
每类又分为许多方法,其主要如表1-1。
表1-1 电法分类表第一节直流激发极化法勘探原理及应用条件一、直流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向地下供直流电时,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性况下,地面两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却随时间而有所变化(一般是变大),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几分钟)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
断电后,测量电极间仍存在一随时间而减小的微小电位差,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几分钟)衰减趋于零。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而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
这种变化的附加电场,称为“激发极化场”,简称“二次场”。
(如图1-1)。
图1-1 激电效应外在表现示意图刚接通供电电流的瞬间,在测量电极间建立的电位差不包含激发极化效应,它只与岩石的电阻率以及观测装置、供电电流有关,称为“一次场电位差”△V1,一次场也就是外加的人工电场。
供电一段时间后电位差,除上述一次电位差而外,还包含了激发极化效应,称之为“极化场电位差”△V,它是一次场电位差(△V1)及一次场电位差(△V2)之和,即:△V(t)=△V1+△V2(t)。
(如图1-2)。
图1-2 激发极化特性曲线图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存在多种假说,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产生的原因也不相同。
下面以超电压假说为例,简要说明电子导电矿物激发极化场产生的原因,如图1-3所示。
(a)未供电;(b)充电;(c)放电图1-3超电压假说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机理示意图超电压假说认为,电子导体的激发激化效应主要是由于电极极化而产生的。
a、未通电时,含有金属导电矿物的岩石与围岩水溶液接触时,往往在矿物与溶液的接触面上形成均匀分布的偶电层图(图1-3a)。
b、电子导电矿物位于人工电场中时,电场将使导体内部电荷重新分布,其自由电子将沿电场反方向移动,在电流流入导体一端聚集,成所谓“阴极”,而正电荷则在电流流出端聚集形成所谓“阳极”。
对于这一过程,我们称其为电子导体的电极极化图(图1-3b)。
c、断开供电线路之后图(图1-3c),一次电场即随之马上消失,从而在地下岩石中还有电场存在,即二次电场。
如果此时将测量电极MΝ置于地面上,即可观测到一个随时间衰减的二次电位差。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就是通过研究地下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解决找矿和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生产中用两根A、B电极向地下供具有一定脉宽的连续正负方波信号时,大地下的岩体受极化,在刚接通AB 电极的瞬时,形成一次电场ΔV1,供电持续一定时间之后,还可产生由地下介质的激发极化特性而产生的二次场的电位差ΔV2,此时的地下电场是一次场与二次场之和。
断电后该地质体开始放电,由于充电达到饱和时的ΔV2值和断电瞬时的ΔV2值相等,因此,用MN 接收电极接收,可测得二次场电位ΔV2。
根据二次场ΔV2的幅度大小和衰减快慢,可判断异常的性质。
直流激发极化法就是根据测得的一次电位计算电阻率,根据测得的二次电位计算激化率的。
二、(视)电阻率和(视)激化率的概念(一)视电阻率(ρs )物理学中,一段导体的电阻(R )与沿电流方向的长度L 成正比,与垂直于电流方向的横截面积S 成反比:S L R ρ=,SL R =ρ…………(1-1) 式中:L ~导体的长度(米);S ~垂直于电流方向的横截面积(厘米2);ρ~导体的电阻率(欧姆·厘米2/米);R ~导体的电阻(欧姆)。
式中的比例系数ρ(电阻率)表示了该物质的导电性能。
在电法勘探中导体为地壳,可借用上面公式(1-1),则电阻R 单位仍为欧姆(Ω),而横截面积S 单位为米2(m 2),导体长度L 单位为米(m ),所以电阻率单位改为欧姆·米(Ω·m )。
即电法中导体电阻率定义为:对边各为1米的正方体岩(矿)石,垂直于一对横截面通电时所产生电阻的大小。
由此可见,电法勘探所描述的电阻率是表示岩(矿)石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电阻率小表示岩(矿)石导电性能好,电阻率大表示岩(矿)石导电性能差。
即:电阻率的大小表示岩石或矿石的导电的难易程度。
(二)岩(矿)石的导电性特征1、大部分金属硫化物、部分金属氧化物及石墨属于良导电性矿物,电阻率低,大部分重要的造岩矿物都呈现劣导电性,电阻率很高;2、岩浆岩、变质岩和化学沉积岩电阻率值均较高;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类电阻率值均较低。
3、同类矿物、矿石和岩石的电阻率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表1-2、表1-3)。
表1-2 矿物电阻率表表1-2 岩石电阻率表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是岩、矿石具有电性差异,对于电阻率法就是利用岩(矿)石电阻率的差异。
野外通常采用四极装置测定。
当地下电场控制的范围内仅存在一种岩石,并且它的导电情况是均匀各向同性时,获得的电阻率值可视为岩石的真电阻率ρ。
若电极不是布置在一种岩石上,或虽布置在一种岩石上,但电流分布的范围已涉及到不同电阻率的岩石时(实际情况基本如此),仍按在均匀岩石中测定电阻率的方法,获得的电阻率就不是某一种岩石的真电阻率,而是各种岩石电阻率的综合反映,称为“视电阻率”,用符号“ρs ”表示,单位仍为姆·米(Ω·m )。
(三)视激化率(ηs )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改变供电电流,二次电位差都与极化场电位差成正比,而没有非线性和正、反向极化的差异,也即:△V2=η△V 。
比例系数η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称之为“极化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于是△V2=η△V 改写为:%1002⨯∆∆=VV η……….(1-2) 式中:△V 是达到饱和值的极化场电位差,△V2是断电瞬间(没有延迟时间)的二次场电位差。
因此,极化率(η)的物理意义是:岩石在外电场的激发下,二次场与极化场的比值。
它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当地下存在两种或多种极化率不同的岩石时,比值△V2/△V 是在供电电流分布明显范围内,各种岩石极化率的综合反映,称为“视极化率”ηs ,即:%1002⨯∆∆=VV Sη………(1-3) 公式形式和式中参数意义与公式(1-2)相同。
应当指出,在野外实际测量中,△V2的观测都是有延时的(200ms 等,仪器可设)。
△V2(200ms)较△V2(0ms)已有一定程度的衰减,计算出的实测ηs 值与理论值间将差一个系数。
但如果整个工区各点的观测都采用相同的延时,则此系数各点相同,观测得到的ηs异常形态不变。
如果测物性也用同样的延时,则视极化率ηs与地下岩矿真极化率ηi的关系也是统一的。
同理,在采用短脉冲供电或测量△V2(t)衰减曲线对时间的积分时,只要所有观测都采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则结果仍是统一的。
因此,野外生产中,同一测区观测参数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