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1.1事故
- 格式:pdf
- 大小:124.04 KB
- 文档页数:13
青海油田公司冷湖油田管理处
“1.1”天然气压缩机换热器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2012年1月1日,青海油田公司冷湖油田管理处南八仙试
采作业区发生一起天然气压缩机换热器爆炸事故,事故造成1
人死亡,三级换热器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15万元。
一、有关单位基本概况
(一)南八仙油井伴生气回收处理系统情况 南八仙油气田油井低压伴生气回收利用工程是股份公司的
一个环保、节能项目,该工程于2009年建设,2010年6月投入
运行。该项目的设计单位是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分公司,项目中的重点设备是两套天然气压缩机组和1套
中压天然气处理装置。
伴生气回收系统流程:进站油井油气水混合物 立式气液分离器 二级气液分离器 天然气压缩机 天然气中压
处理装置。
工艺流程图见下图。
1 2(二)天然气压缩机组运行情况 南八仙试采作业区现有2台天然气压缩机组,该压缩机组为
南八仙低压伴生气回收利用工程配套主要设备,其功能是将油井
伴生低压气进行增压处理,型号为4RDSA-3/G3516,由江钻股份
武汉压缩机分公司组装集成。该设备分为动力部分、换热部分和
压缩部分。其中:动力部分为美国卡特公司生产、换热部分为湖
北天门江汉石油通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压缩部分为江钻股份武
汉压缩机分公司根据南八仙油藏油井伴生气组分和处理量需求
专门设计生产。
截止事发时,1#压缩机运行时间5939小时,2#压缩机运行
时间9588小时。此次事故发生在2#压缩机,在事故发生前,该
压缩机三级换热器发生冰堵现象,致使压缩机停机检修。
换热器发生爆炸后管束箱封头正面挡板和上挡板断裂并飞
出。封头正面挡板:长480mm、宽260mm、厚25mm,重量25.85kg,
共30只丝堵;封头上挡板:长480mm、宽210mm、厚20mm,重
量13.55kg。
(三)南八仙试采作业区基本情况 南八仙试采作业区成立于2000年2月。目前,共有职工98
人,其中管理干部5人(经理1人,教导员1人,副经理3人),
技术干部5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6人。现设采油采气班、集
输班、压缩机班、油气井维护班、格尔木卸油班五个班组。主要
负责南八仙油气田的采油、采气、油气水处理、低压天然气压缩 3增压、注水、注气、供配电、供转水、消防、供暖,以及全处的
原油对外交接工作。原油生产能力4万吨/年、天然气生产能力
1.7亿立方米/年。
南八仙试采作业区压缩机班现有岗位操作员工18人,其中
大班5人,实习生1人,小班12人,每天三班三运行,负责2
台天然气压缩机组的运行管理及维护。事故当天当班人员7人,
分别是张海科(班长、高级技师)、陈刚(副班长、技师)、张祥
娃、席军胜、何军、任健、李洪伟(实习生)。
(四)设计单位基本情况 CPE青海分公司基本情况: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
公司(CPE)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直属的、以石油天然
气和炼油化工工程设计为核心业务。CPE青海分公司的前身为青
海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成立
于1983年9月,由于企业重组改制,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
司批准,于2003年11月加盟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
公司,并更名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分公
司。
(五)压缩机制造商基本情况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三机械厂基本情况:中国石
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三机械厂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新疆
石油管理局独山子机械厂,1969年内迁至湖北省天门市,2005
年7月整体搬迁至武汉市,是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 4局。2002年,工厂被确定为中国石化集团天然气压缩机生产基
地。具备年产天然气压缩机300台的生产能力,年产能达5亿元。
主要产品有:RDS大型天然气压缩机,CNG加气站用天然气压缩
机,小型活塞式空压机。
(六)换热器制造商基本情况 天门市江汉石油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情况:其前身为
江汉石油管理局第三石油机械厂通用机械厂。2001年根据中国
石化总公司国企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在通用机械厂的基础上,依
据公司法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主要制造各种工业泵及配
件,空气净化装置、压缩机空冷器、大型特殊金属结构件以及降
噪隔声设备等。
二、事故经过 2011年12月31日11时,冷湖油田管理处南八仙试采作
业区2#压缩机三级排气压力升高至5.76MPa(报警高限值
5.8MPa),同时出现三级换热器后管束箱封头丝堵渗漏(水)现
象。作业区组织停机并拆下三级换热器后管束箱封头1只丝堵
进行检查,发现存在冰堵现象,拆除其余丝堵进行解堵作业,在
完成解堵后,作业人员共进行了3次丝堵紧固工作。
2012年1月1日16时20分,操作工人启动压缩机组,进
行闭路循环。第一次启机,因注油器断流,润滑油中断自动停机。
经排除故障,再次启动压缩机进行闭路循环。压缩机运行约8分
钟,2#压缩机主要运行参数出现异常:三级排出压力0.9MPa(正 5常0.3MPa)、温度117℃(正常90℃),二级排出压力2.9 MPa (正
常不大于2.0MPa),二级安全阀起跳,温度仍有继续上升趋势。
班长张海科检查发现换热器百叶窗未完全打开,进行相应的处理
后返回压缩机房。16时45分,张海科在机房内听到爆炸声,立
即按下了紧急停车按钮后迅速跑到现场,发现三级换热器后管束
箱封头已断裂并飞出,陈刚仰面躺在地上,已经死亡(经分析,
陈刚是站在梯子上检查封头丝堵渗漏情况时,被飞出的封头正面
挡板击中头部)。
死者基本情况:陈刚,性别:男,籍贯:甘肃,大专文化,
1971年9月出生(身份证号码:632825197109160019),1990
年参加工作,生前为天然气压缩机岗,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
作证(证号:TS6CQES06587,有效期2011-2015年)。
三、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勘探与生产分公
司和青海油田公司组成事故联合调查组,经过对事故现场勘查,
相关人员询问和技术分析,事故联合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一般A
类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一)直接原因 压缩机检修后,在启动进行闭路循环过程中,压缩机系统内
部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致使三级换热器管束箱封头
炸开,封头挡板击中现场检查人员头部。
(二)间接原因 61. 压缩机系统滞留空气。作业区进行天然气压缩机三级换
热器管束解冻作业时,拆除了换热器封头丝堵,造成压缩机环路
管线与大气连通,空气进入系统。在进行空气置换作业时,由于
工艺系统存在设计缺陷,空气未能置换干净,导致空气在压缩机
系统内多段存在。
2. 空气和天然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由于空气置换不充
分,在启动压缩机进行闭路循环后,天然气与系统内的空气相遇,
并顶着空气在整个系统内循环、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如
此反复,压力温度不断升高,其爆炸范围逐渐变宽,点火能量逐
渐降低。
二级换热器内首先发生爆炸,导致三级换热器内混合气体温
度和压力骤升。启动压缩机进行闭路循环,主要是二级压缩机做
功,在二级换热器内压力最高,点火能最低。启动压缩机进行闭
路循环,约8分钟,在二级换热器内爆炸性混合气体首先遇静电
发生爆炸,爆炸导致压力和温度骤升,与其连接的安全阀起跳,
但是换热器没有被炸开,温度在三级压缩机出口最高升至117
℃,导致三级换热器内压力升高。
三级换热器气体压力温度升高后,点火能降低,遇静电发生
爆炸。二级换热器内发生爆炸后,导致三级换热器内压力温度升
高,点火能降低。混合气体通过三级换热器进口管束与管束箱连
接处,由于节流及膨胀,流速、流向发生变化,产生静电火花,
点燃管束箱内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管束箱被炸开。 73. 人员站位不正确。岗位人员在检查丝堵渗漏情况时,头
部正对封头位置,换热器发生爆炸封头被炸开,飞出的封头正面
挡板击中人员头部。
4. 换热器管束箱焊接质量存在缺陷。发生爆炸后,三级换
热器连接的安全阀没有起跳(起跳压力值6.0MPa),经检验安全
阀处于良好状态,证明管束箱是在其实验压力范围内(9.5 MPa)
被炸开。查看管束箱断裂封头,发现焊接处有长度约2.5cm的焊
接蜂窝状气孔段(最大气孔长度1.4cm,气孔面积共计4.8cm2),
同时母材焊口处的坡口不明显,20mm厚的母材只有10mm左右
进行了焊接,违反了《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T4709—2000)
“受压元件角焊缝的根部应保证焊透”,的规定,导致焊接强度
达不到承压要求。
(三)管理原因 1. 工艺设计存在缺陷。压缩机入口处缺少惰性气体置换注
入口,无法进行惰性气体置换操作;卸载阀处于管线中间位置,
不利于空气排放干净;工艺系统没有取样口,无法进行气体检测;
换热器二、三级换热管束共用一套百叶窗,无法单独进行温度调
节。
2. 换热器设计存在缺陷,冬季容易产生冰堵。天然气经三
级压缩后由管线(通径Φ100mm,截面积7850mm2)经前管束箱
(截面积73100 mm2)进入管束产生节流(通径Φ20mm*15根; 8截面积4710 mm2),流速增加,当天然气到达后管束箱时由于截
面积增加(截面积90300mm2),天然气体积膨胀,压力、温度下
降,生成水合物,造成管束箱内及部分出口管束冰堵。
3. 操作规程可操作性差。冷湖油田管理处虽然制定了操作
规程,但操作规程规定盘车置换时间10分钟,未规定盘车次数、
引入天然气量和气体检测等要求,同时,也未规定根据季节变化,
制定冬季和夏季相应的运行控制参数和操作控制要求。操作规程
在制定过程中缺少工艺、设备、技术骨干和操作人员的广泛参与,
只是引用了压缩机制造厂商提供的用户手册,在执行过程中又没
有做到持续改进,造成操作规程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不能
有效指导岗位操作员工正确操作。
4. 风险防范、生产组织存在缺陷。一是现场作业员工风险
识别能力欠缺,未能识别出置换作业无法将三级换热器进、排气
管线内空气置换彻底,存在爆炸的风险。二是换热器检维修在冷
湖油田管理处是首次进行,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未开展工作前
安全分析、制定检维修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同时也未安排管理
人员对检维修作业和压缩机启停机过程进行监督,关键作业、关
键环节把关不严,人员盲目作业。三是没有设立专业检维修队伍,
压缩机操作人员与检维修人员合二为一,导致设备维护经验与技
能不足。
5. 物资采购把关不严格。一是设备到货后只进行了外观和
资料验收,未能及时发现换热器封头存在的焊接质量缺陷。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