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气溶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39.08 KB
- 文档页数:4
-128-TODAYNURSE,]ttate,,2221,Vne728,Nn71探口腔科护理口腔门诊致病性气溶胶的防控策略王铝亚林洁李佳张叶王思琦摘要口腔诊疗技术每天都在不断发展,与之相应的各种高速旋转设备和超声设备也在随之不断更新,这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口腔医生的工作效率,然而由其所导致的各种感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气溶胶所致的感染就是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目前学界中已有大量关于气溶胶的文献,这些文献报道了可以经过气溶胶传播的疾病;可能产生污染的牙科程序以及减少牙科诊室气溶胶污染的方法等。
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其中一些相关文献,总结出关于致病性气溶胶感染的防控策略,为口腔诊室对气溶胶所致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口腔诊疗;气溶胶;防控策略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pathogenic aerosols in dental clinicsWANGLuya,LIN Jie ,LI Jia ,ZHANG Ye,WANG SiqiDepartment of Implant Dentistry,Wesi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a;Sichuan Universitt,Chengdu610041,ChinaAbstracC With the conhnaocs CevXopment of orai cCaanosis and 0111116x0,vaUocs high-seeea rotahnu equipment and ultrasocng equipment have ieen widef aapliea to dentai Weatwent,which hreatle improvea the work6X1016X005Howevee,the risk of viral/dacteriai infections causea hy these equipment is alse constantly increasing,and aeroso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011x0of virus Wansmission.Many swaies have reporteP some diseases caased hy aerosot,dentai procePures that might cause aerosol contamination and methobs of rePacing aerosol poi-luhon in dentai chnic.In this review,we summary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i sWatepies for the virci infection via aerosol transmission during dentai diacnosis and Weatwent.Keg wordt:Dentai treatment.Aerosoi-Preventive sWateny201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了全球医疗卫生机构的高度关注。
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研究进展周永艳;徐瑾;陈泓哲;何欢;柏立森【摘要】气溶胶颗粒对于许多大气过程和现象都有很重大的影响.在气溶胶颗粒组成中二次有机气溶胶占了很大部分.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种二次有机气溶胶生长、组成化学相关的实验研究以及相关的化学机理和化学过程,包括气相反应、颗粒相反应和多代反应.除必要情况外,本文较少涉及对环境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相关的成分分析方法等研究综述.%Aerosol particl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many atmospheric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The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account for a big proportion in the aerosol particl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periments and studies concerning the growth and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as well as related chemical mechanism and processes including gas-phase reaction, particle-phase reaction and multigenerational reaction. This paper involves little about the analytical method for composi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in ambient except for necessity.【期刊名称】《四川环境》【年(卷),期】2013(032)001【总页数】8页(P110-117)【关键词】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过程;气相反应;颗粒相反应;综述【作者】周永艳;徐瑾;陈泓哲;何欢;柏立森【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36;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36;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 210023;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11 前言二次有机气溶胶,又称SOA(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顾名思义,区分于由沙尘、燃烧飞灰、海盐直接排放形成的原生气溶胶 (primary organic aerosol),主要是大气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在对流层气溶胶和PM2.5中占了很大比例。
1.前言浮游生物是指那些在水中漂浮的生物,通常包括浮游植物和动物。
然而,在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中,也存在着许多微小的浮游生物。
这些微小生命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适应性和坚韧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运作。
2.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微小藻类等。
它们通常以微小粒子或水滴的形式存在于大气层中,被称为“大气生物气溶胶”。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流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距离传输。
3.研究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的意义研究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生态系统的运作、探究生命的来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这些微小生命能够传播病原体,因此对其研究也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
4.研究方法目前,研究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空气采样和卫星遥感。
空气采样是指在不同地点采集空气样本,通过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来了解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
卫星遥感则是利用卫星对大气层中的气溶胶进行观测和分析,以了解其中的浮游生物信息。
5.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成功鉴定出了大气层中的一种新型浮游藻类,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有学者利用卫星数据,成功监测到了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的分布和变化,并且发现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结论综合以上所述,大气层中的浮游生物是一个神奇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的存在和运作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运作和研究生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这一系统的研究也将取得更为深入的突破。
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进展作者:陈晓文李坤李建龙杜林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3年第05期摘要生物源与人为源有机气体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SOA的产生与其前体物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有机气体之间存在复合相互作用以及SOA形成机制复杂,目前对不同有机气体混合体系中SOA的形成认知还比较匮乏。
因此,深入了解有机气体多源、复杂的相互作用,摸清有机气体的大气氧化机制、SOA的形成及影响等对深入理解真实大气有机气体化学演变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了解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生成SOA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方面总结了复合体系有机气体产生SOA质量浓度、产率、成分、挥发性、光学性质等的变化,侧重于实验室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对SOA形成的多重影响以及SOA组成元素、分子构成的变化特征,并总结了目前实验室基于模型对复合体系SOA生成的模拟研究和拟合情况;另一方面探究了环境因素,如相对湿度(RH)、温度(T)以及无机气体,如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氨气(NH3)等对复合体系有机气体形成SOA的影响。
关键词有机气体;大气氧化;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大气化学、全球气候以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Ziemann and Atkinson,2012;李占清等,2023;Liu et al.,2023;Lü et al.,2023)。
SOA是由挥发性或中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IVOCs)与羟基自由基(OH)、臭氧(O3)和硝酸根自由基(NO3)等经气相反应、气粒分配作用以及颗粒相反应产生(Chen et al.,2021;Iyer et al.,2021;Shen et al.,2021)。
真实环境中有机气体种类繁多,既包含同种或不同植物排放的多种生物源有机气体,例如异戊二烯、单萜烯和倍半萜烯,也包含汽油蒸气、汽车尾气等人为源有机气体(Bauwens et al.,2021;廖宏等,2021;张华等,2023)。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来源解析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其化学组成与来源对于大气化学和环境科学至关重要。
了解气溶胶的组成和来源是研究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健康等问题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自然来源的气溶胶化学组成自然来源的气溶胶主要包括海洋气溶胶、生物气溶胶和沙尘气溶胶等。
海洋气溶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海盐颗粒、有机物质、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的碎片等。
其中,海盐颗粒由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盐类组成,有机物质则包括碳氢化合物、脂质和蛋白质等。
生物气溶胶主要由植物花粉、细菌、病毒和真菌孢子组成,其成分与季节、地域和植被类型等因素有关。
沙尘气溶胶主要由土壤颗粒和微生物组成,同时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氧化物和硫酸盐等。
二、人为来源的气溶胶化学组成人为活动是大气中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活动、能源燃烧和交通运输等都会释放大量的气溶胶物质进入大气中。
工业排放的气溶胶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颗粒物等,其化学组成与工业过程和燃料类型有关。
能源燃烧释放的气溶胶包括煤烟、石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交通运输排放的气溶胶主要包括车辆尾气中的颗粒物、有机化合物和金属元素等。
三、气溶胶组成的影响因素大气中气溶胶的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风速等。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气溶胶的物理状态和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改变其组成。
其次是生物活动,植物的生长、细菌的代谢和海洋的生物过程等都会对气溶胶的组成产生影响。
第三是大气氧化能力,由于大气中存在大量的氧化剂,如氧气、臭氧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氧化剂会与气溶胶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其组成。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来源对于了解大气污染形成机制、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来源的气溶胶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其中自然来源与人为活动释放的气溶胶对大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气溶胶的成分和来源研究大气气溶胶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
它们来自于许多不同的来源,包括自然和人为的过程。
由于它们的重要性,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大气气溶胶的成分和来源。
一、自然来源自然来源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质可以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进一步转化为更小的颗粒。
此外,海水喷溅和植物花粉也是自然来源的大气气溶胶。
二、人为来源人为活动也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工业过程和汽车尾气可以释放大量的颗粒和气体,这些颗粒会污染和影响到大气中的气溶胶。
此外,燃煤和生物质燃烧也会释放大量颗粒和气体。
三、成分大气气溶胶主要由硝酸盐、硫酸盐、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组成。
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是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的颗粒。
有机物质可以来自于自然和人为来源。
来自于植物的挥发性有机物质会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这些气溶胶对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矿物质主要来自天然粉尘和土壤。
这些矿物质可以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四、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对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和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研究大气气溶胶的来源方面,科学家正在努力深入了解各种污染源的特点和对气溶胶的影响。
例如,他们正在研究不同颗粒的来源和在大气中的运输、转化和沉降。
在了解大气气溶胶成分方面,科学家正在研究气溶胶分子的结构和反应特性。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化学反应的机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之,大气气溶胶的成分和来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
科学家需要深入了解各种污染源与大气气溶胶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环境。
微生物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生物体或其残留物。
微生物气溶胶的形成和传播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环境条件、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气溶胶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等。
微生物气溶胶的形成可以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例如医院、实验室、公共场所、工厂等。
在这些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可能包括空气中的微生物、人类活动产生的微生物、以及物品表面的微生物等。
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途径可能包括空气流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物品之间的接触等。
在某些情况下,微生物气溶胶还可能通过水滴或飞沫传播。
微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异。
一些微生物气溶胶可能对人体有害,例如引起感染、过敏反应等。
因此,控制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传播途径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控制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传播途径,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等。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环境,例如医院和实验室,还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传播途径。
总之,微生物气溶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控制其浓度和传播途径。
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而言,控制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大气气溶胶遥感反演研究进展胡引翠1,史广峰2,董硕3 (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餐旅系,河北石家庄050031;3.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河北石家庄050035)摘要 大气气溶胶是悬浮在地球大气中的微粒混合物,它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大气环境质量和人类身体健康。
目前,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
介绍了气溶胶参数遥感反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气溶胶参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方法中的各种假定条件,并对该领域内现存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遥感;反演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11-2612-02R esearch P rogress in the Atmospheric A erosol R etrieval w ith R emote Sensing T echniqueHU Yin2cui et al (C ollege of Res ources and Environm ent,H ebei N orm 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 ebei050016)Abstract Aeros ol particles play an im portant role in m any atm ospheric processes and affect the energy budget of the globe since they abs orb and scatter s olar radiation.In addition,aeros ol particles take part in m any heterogeneous chem ical reactions and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hum an health.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aeros ol retrieval was described and the retrieval m eth ods were discussed.K ey w ords Aeros ol;Rem ote sensing;Retrieval 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是指悬浮在地球大气中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沉降速度小的,尺度范围在0.001μm~几十μm之间的分子团、液态或固态粒子所组成的混合物[1]。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对气溶胶的描述气溶胶是指气体或液体微粒悬浮于空气中,并使周围环境气溶胶化的现象。
气溶胶分为两大类:有形气溶胶和无形气溶胶。
有形气溶胶主要包括粉尘、烟、雾、霾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在工业生产中,气溶胶也常见,但危害较小。
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化学品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挥发性粉尘也是气溶胶。
因此,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应保持相对负压,以减少正压带来的气溶胶污染。
无形气溶胶可导致接触性皮炎、眼结膜刺激症、鼻腔刺激症、支气管炎、肺炎、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
由于新冠病毒与德尔塔病毒不仅长得像,而且其结构也非常相似,气溶胶专家在德尔塔病毒分子中找到了类似于气溶胶粒子的特殊结构,气溶胶研究领域发现,病毒颗粒外壳具有独特的小孔结构,新冠病毒气溶胶与德尔塔病毒气溶胶很像,这一点支持了这两种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理论。
因此,要提高防护意识,避免实验室内被感染。
实验室污染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物理化学污染、植物动物污染等,其中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都属于有形气溶胶。
无形气溶胶即是微生物等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一旦形成则难以去除。
所以,应根据不同实验对象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果实验对象的密度相对比较低,应该开窗通风,排除无形气溶胶。
如果实验对象的密度比较高,则要进行全封闭实验,以防止气溶胶进入空气。
而且在封闭情况下,进出都要使用实验防护服,尽量减少气溶胶进入空气的机会。
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而消毒后的高压蒸汽仍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所以,进行实验前后,都必须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消毒。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存在的无形气溶胶,也就降低了污染的风险。
微生物的无形气溶胶,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往往容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细胞培养对湿度、温度、通风等条件都有着较严格的要求,各个实验室也要严格按照要求去做,实验室的门窗应该经常开启,使室内外空气交换,这样就能够减少实验室内部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研究进展郑玫;闫才青;李小滢;王雪松;张远航【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我国区域复合污染日趋严重,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细颗粒物PM 2.5的重要组成之一.本研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定量估算SOA的主要方法,包括EC示踪法、WSOC法、受体模型法、示踪物产率法、数值模拟法等.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原理介绍与比较,指出1)EC示踪法、WSOC 法、受体模型法简单易行,与在线连续观测数据结合可估算高时间分辨率的 SOA 浓度,但受限于对当地源谱和特定物种的了解;2)示踪物产率法虽分析技术难度高,但可针对不同来源的SOA估算;3)数值模拟可获得大尺度SOA的空间分布.针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概述,不同方法的研究表明中国二次有机气溶胶是总有机气溶胶的重要部分,人为源VOCs 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发挥着重要贡献.本文旨在为未来我国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和研究思路.【总页数】10页(P555-564)【作者】郑玫;闫才青;李小滢;王雪松;张远航【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3【相关文献】1.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J], 蔡云;周炆涛2.新降雪密度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J], 公颖;周晓珊;潘晓;白华3.锂离子动力电池SOH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J], 田相军;王刘涛;凌泽4.大气光学湍流廓线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J], 吴晓庆5.石化行业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及估算方法 [J], 吴磊;赵东风;李石;欧阳振宇;薛建良;陈璐;韩丰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9卷第7期2019年7月新疆医学XINJIANG MEDICAL JOURNALV o l.49N o.7July.2019•文献综述•岩盐气溶胶治疗呼吸道疾病研究进展鄂文娟,侯婷婷,阿明古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中图分类号:R4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83(2019)07—729~03岩盐气溶胶盐气溶胶疗法,又称之为“盐疗”,用于治疗皮肤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呼吸道系统疾 病。
本文针对岩盐气溶胶疗法的应用呼吸道疾病 总结,发现岩盐气溶胶疗法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有 一定疗效,且提示岩盐气溶液疗法为非药物疗法,安全无毒副反应,值得推广。
盐疗法是由最初在被废弃盐矿井中进行的洞 穴居留疗法发展而成的,其基础是用人工方法造 成参数与地下盐井治疗洞穴内相近的微气候。
传 统药物治疗方法、中医外治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 疗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岩盐气溶胶疗 法作为一种非药物辅助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皮 肤病、过敏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治疗。
本 文就岩盐气溶胶疗法的来源、治疗的原理、适应症 及在呼吸道疾病的应用现状等方面作一综述。
1岩盐气溶胶治疗的来源在18世纪,波兰人Felix Botchkowski发现,盐 矿工很少得气管和肺部疾病,于1843年撰书,描 述盐颗粒的治疗作用。
后来,Mstislav Poljakowski在 临近Krakow的Velicko发现T盐疗区(Salt Spa)。
迄今为止,Salt Spa还在应用中[1]。
近20年来通过 模拟洞穴建立“盐房”微环境达到治疗作用而得到 一定应用,成为欧洲尤其是俄罗斯等国家对呼吸 系统疾病及过敏性疾病比较普遍采用的疗法[21。
我 国20世纪初引进,陆续在部分省市少数医院应用,采用的设备由国外进口,并先后在国内许多医 院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皮肤病、呼吸道疾病及耳鼻喉器官疾病的治疗。
遥感信息 综述 多角度气溶胶遥感研究进展 王磊①,张鹏②,孙凌②,张文建③ (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②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③世界气象组织,日内瓦1211)
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暗目标法,多角度遥感反演气溶胶光学特性,能够利用卫星信号中包含的角度信息,更好 地分离地表和大气的贡献,并且适用于一些高亮地表,为气溶胶反演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围绕AATSR、MISR 等多角度传感器,介绍了它们的设计特色和相关的多角度气溶胶反演算法,综合阐述了多角度气溶胶遥感方面的 研究进展。 关键词:多角度;气溶胶;反演;AATSR;MISR doi:i0.3969/j.issn.1000—3177.2012.O1.022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77(2012)1l9一O11O—O6
Recent Researches on Aerosol Opacity Retrieval from Multi。angle Satellite Radiometers
WANG Lei。,ZHANG Peng。,SUN Ling。,ZHANG Wen—jian。 (①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②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Beijing 100081;③World Meteorlogical Organizazion,Geneva 1211)
Abstract:Several new methods for aerosol opacity retrieval using multi—angles satellite instruments。compared to the tradi— tional single view method,can preferably differenti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and atmosphere,and also applicable to bright and desert surface.Th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multiple angle sensors loaded on Advanced Along Track Scanning Radiom— eter(AATSR),Multi—angle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ISR),and the retrieva1 algorithms are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erosol remote sensing using multiple angles are also elaborated. Key words:multi—angle;atmospheric aerosol;retrieval algorithm;AATSR;MISR
气溶胶的名词解释气溶胶,也被称为悬浮微粒,是指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物质,其直径在0.001至100微米之间。
这些微粒可以悬浮在空气中,形成可见的烟雾、霾等。
气溶胶是大气污染和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一、气溶胶的来源气溶胶来自多种不同的源头,包括自然和人为的来源。
自然气溶胶主要来自植物花粉、细菌、真菌孢子、海洋藻类放出的微小颗粒物质等。
人为气溶胶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城市建筑和能源消耗等。
这些源头产生的气溶胶会在大气中扩散和混合,形成复杂的污染体系。
二、气溶胶的组成气溶胶的组成取决于其来源和化学成分。
它可以包括有机物质、无机化合物、元素和金属等。
常见的气溶胶成分有硫酸盐、硝酸盐、氨盐、颗粒碳、铵盐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气溶胶的影响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气溶胶可以直接影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
当气溶胶浓度极高时,能见度会显著降低,形成雾霾天气。
其次,某些气溶胶成分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害,导致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心脏病。
此外,气溶胶还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黑碳等颗粒物能吸收太阳辐射并加剧地球升温。
四、气溶胶的减排和防控鉴于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减少气溶胶的排放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第一,工业和交通领域应推行清洁生产和减少尾气排放。
第二,加强农业环境管理,减少农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第三,提倡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生活方式。
五、科研展望气溶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们对气溶胶的认识和研究将不断深入。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精细的分析方法和模拟模型,揭示气溶胶的来源、运输和转化机制。
此外,还可以利用新材料和技术来净化和处理气溶胶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结语气溶胶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
了解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探索适当的减排和防控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真菌气溶胶的研究进展
王雅玲 柴同杰*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为通信作者)
气溶胶是固体或液体微粒悬浮于气体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真菌气溶胶是指分散相
中含有真菌孢子或菌丝的气溶胶。本文就国内外空气中真菌粒子的来源,分布,输送,存活,
检测以及对人畜和农作物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今后开展真菌气溶胶的深入研究
奠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真菌 气溶胶 采检鉴技术 来源 分布 影响
真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过敏原,
有些能引起传染病。真菌气溶胶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很快。有人认为没有不致病的真
菌[1]。有人估算空气中的真菌带来的损失不亚于战争。由此可见,研究真菌气溶胶可以从根
源上探索出消除其对人类危害预防措施。
1 空气中真菌的来源
1.1来源于人群
人员流动性大会造成空气真菌粒子浓度增大。有报道室内空气真菌粒子的浓度在一天中
以人员多时浓度为高[2],如潍坊市公共场所空气真菌总数,致病性和产毒性真菌检出率均很
高[3];;珠江医院病房室内外致病真菌浓度比其它科室高[4];某大学图书馆阅览室读者多造成
真菌粒子浓度增大[5]。
1.2来源于植物
农作物是主要孢子源。在收获季节或脱粒时,孢子浓度超过106菌数/米3,有时达10
9
菌数/米3或更高。农作物引起空气中真菌气溶胶为分枝孢子菌、链格孢菌、轮生孢菌等。如
小麦存在的气溶胶中锈菌和黑穗菌孢子显著增高。
1.3来源于动物
动物极易污染环境,造成许多真菌病流行,其中许多可通过呼吸道传给人。动物带菌
和传菌比人更重要。烟曲霉孢子户外空气中只要7CFU/m3,而牛棚则高达1.0X108CFU/m3。
柴同杰(2000)报道了鸡舍外空气微生物(包括真菌)的菌相及含量与舍内的呈正相关;太
原某养鸭场作为局部污染源,可造成周围环境真菌浓度显著增高,1.5万只的鸭场污染范围
可达方圆200m[6]。
1.4来源于生产活动
不良的工作环境为真菌极易繁殖播散之地[7]。如柞蚕丝生产环境中柞蚕丝粉尘是该环境
真菌气溶胶 的主要污染源[8]。卷烟厂车间空气真菌各菌相浓度明显高于市区对照点[9]。
1.5来源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水源和大气 土壤、江河湖海的腐烂物、污染物中均有大量孢子和
菌丝,在外力如人力、风力、水力的作用下,可形成大量真菌气溶胶。据报道牡丹江市居室
空气中真菌主要来源于灰尘、放置在阴暗潮湿处霉变的有机物、发霉的食品、瓜果蔬菜或霉
变的衣物、经发酵加工的食品或药品等[10];姚煦(2001)报道了通化及四平地区的自然环
境中广泛存在着孢子丝菌和暗色孢菌,且主要来源于陈玉米秸,芦苇,垛下土及土壤等。
2 空气中真菌粒子的分布
2.1真菌的地区性分布
国内许多城市都进行了大气中优势真菌的研究。如武汉、广州、南京、重庆、珠江等地
区以交链、黑粉菌、黄曲霉、桔青霉、杂色曲霉、酵母菌、赭曲霉等最为常见[13-14]。医院病
区以无孢子群、着色芽生菌及青霉菌为优势菌[15]。沈阳、长白山等地区则以黑粉菌、锈菌、
黑孢子菌、酵母菌属、交链孢霉、着色芽生菌、青霉属、曲霉属数量大[16]。室内环境中的
主要污染源是芽枝菌属、曲霉属、交链孢属、镰刀霉属、青霉属等[17]。
2.2真菌的消长与气象的关系 真菌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优势真菌的飘散有明显的高
峰期。多雨季节、气温在15~25之间是真菌繁衍的最盛季节。如武汉,南京,广州,重庆,
成都,上海等地区优势真菌高峰期多在5~11月[18-24]。而北京,沈阳,四平,长白山地区等
北方城市高峰期则在夏季。
2.3真菌地理位置分布
真菌的平均浓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25],一般位于以1.2米处高于15米处[26]。如室外
空气真菌粒子浓度均高于室内。但可吸入空气真菌粒子室内高于室外[27]。上海单细胞真菌
污染以交通,商业区较高,居住工业混合区,清洁区较低[19]等等。
2.4真菌的粒度分布
国际上通用的ANDERSEN生物粒子采样器,即能测定空气真菌的浓度,又可同时测定
真菌的粒度分布。从1~6级捕获粒子大小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依次为>8.2µm、6~8.2µm、
3.0~6.0µm、2.0~3.0µm、1.0~2.0µm、<0.65µm大气真菌粒子粒度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高
峰级依不同地区而不同,如北京西单在3级。峰值为29.0%[28]。
3 空气真菌粒子的采检鉴技术
3.1空气真菌采样方法
曝皿法可以看到真菌全貌,分离出纯菌种,利于鉴定。 但担子菌亚门真菌,和嗜干性
真菌不易观察到[29]。而Andersen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捕获率高,并已从原来的6级派生出来
2级和8级和单级不同型号,且CA2空气采样器使用方便[30]。
3.2收集气传真菌的培养基
不同培养基收集真菌的数量间无显著差异,但收集真菌的种属能力稍有不同。所以同时
用多种培养基收集气传真菌种类更全面。玉米培养基诱导真菌生成孢子或子囊能力较强[29]。
3.3气传真菌的鉴定
3.3.1表型性鉴定
平皿培养法适宜菌落观察和分离真菌;小培养法如钢圈法、插片法、(改良)一滴法、
方块法等均有局限性和复杂性,但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耗材少,真菌生长速度快且生长
良好、无污染,适用于真菌鉴定及显微摄影。
3.3.2基因学鉴定
PCR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已广泛应与真菌的鉴定和分型。主要包括FAPD、RFLP、SSCP
等,还有PAGE和DNA序列分析等[31]。
4 真菌气溶胶对人畜等的影响
4.1过敏性真菌病
真菌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与真菌接触的时间、频度和数量[32]。有报道暴
露在柞蚕丝生产环境中可引起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EAA)。医院环境室内外空气中酵母菌、
曲霉菌、毛霉等22种真菌可导致呼吸系统发生变态反应[33];青岛地区支气管哮喘病与空气
中真菌孢子数量明显增高有关[35],长白山空气中真菌是慢性寻麻疹的致敏原[4]。干草和谷物
中锈菌和黑穗病菌孢子能引起人的鼻炎、哮喘、结膜炎。
4.2深部真菌性疾病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长白山地区着色真菌属、外瓶霉属、
枝孢霉属、瓶霉属等暗色真菌、毛霉由轻微外伤可以引起人体的深部真菌病,死亡率高[33] 。
4.3浅表性皮肤真菌病
感染症状轻,经过较长,易产生耐药性,常久治不愈。空气中可致皮肤病的交链孢霉、
致角膜病的弯孢菌等也占一定的比例[33]。1999年Ponikau等报道了该病患者真菌培养阳性
率为96%。
4.4真菌中毒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室内空气中污染的真菌不仅能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还能产生多种真菌
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烃类及芳香族类化合物,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并可能对机体有一定的健康损害。Croft,Johanning等(1996)曾报告在某些写字楼或住宅楼
中,由于暴露于气传产毒真菌黑葡萄穗霉而引起的真菌中毒症的一些病例。
4.5真菌毒素与致癌性
有许多毒素 诱发多种动物恶性肿瘤,并与人类癌症有密切关系。如黄曲霉毒素、杂色
曲霉素、赭曲霉素以及青霉、镰刀菌所产生的多种毒素均有高度致癌性。目前已证明有18
种毒素能引起实验动物恶性肿瘤。对真菌毒素致癌机制已进入分子水平的研究。除了真菌毒
素本身的致癌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真菌还能将食物中非致癌性成分转化成致癌物或其前体,
而某些致病真菌也与癌症有关。
4.6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近20年由于广谱抗生素、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真菌
病的发病率增加了35。7倍[35]。长期暴露于室内的气传真菌对人体的呼吸道防御功能构成
了潜在的威胁。据报道青霉属,曲霉属的代谢提取物在无明显的细胞毒性浓度下,可抑制异
型小鼠淋巴细胞混合刺激而产生的增生[7]。
5.展望
5.1真菌气溶胶对生物圈生态平衡的作用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利用菌根真菌降解、转化
环境污染物的酶学研究[36]。许多空气中真菌也一样能高效利用环境中的污染物,目前为止,
还未见有空气中真菌降解有机物的报道。真菌气溶胶对生物圈生态平衡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
步研究
5.2气溶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狭窄,研究医院内感染相对多,而研究动物舍内真菌气溶胶的
寥寥无几。要想控制真菌气溶胶的危害,必须分析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控制其关键环节。
5.3空气中真菌毒素研究相对较少,对许多基本毒理学资料,尤其是经皮和呼吸道吸收
的资料相当有限。今后应加强对空气中真菌毒素的研究和对长期暴露其中的人群的流行病学
评价。
5.4不同种类真菌的地区分布各异,据目前报道的文献,我国尚无真菌图谱分布图。
5.5室内空气中真菌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一课题虽一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尚
属起步阶段。如人和动物对真菌及其产物的暴露水平、其对人和动物造成那些急性和慢性危
害、以及对暴露状况的危险性分析等问题均尚待进一步研究。
5.6真菌免疫血方面 血清中抗真菌抗体和真菌病免疫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作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