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案例解析
- 格式:pptx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3
关于一起疑似亚硝酸盐中毒的调查报告xx卫生局:xxxx年x月xx日17:30,xx疾控中心接报,xx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诊了两名因抽搐、昏迷、全身皮肤紫绀等症状入院治疗的患者。
xx疾控中心接报后立即救治医院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经现场核实后,分中心于19日18:00将核实情况上报xx卫生局。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一)中毒经过5月19日14时左右张某、张某某母子在家中做午饭,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用盐放入菜饭中,14时20分儿子张某某出现抽搐、昏迷、全身皮肤紫绀,几分钟后,其母亲也出现类似症状,14:30被亲戚送往市人民医院120治疗,随后转往消化内科。
(二)流行病学调查医院救治现场流调2人,具体情况如下:1.临床表现:2人主要症状为抽搐、昏迷、全身皮肤紫绀、心悸、呼吸困难。
2.发病时间及潜伏期:首例病人发病时间为19日下午14:20份左右,食用几分钟后陆续发病。
3.年龄、性别:年龄分别为16岁、46岁,为母子。
4.人群分布:母子2人,现住址为xx镇xx村xx庄。
5.共同进餐史及可疑食物调查:中午吃饭为母子2人。
经询问病人亲属得知该母子均为智障人士,捡破烂为生,在某饭店门口捡到一个白色塑料瓶,内有白色颗粒物质,类似食用盐,遂在中午做饭时当做食用盐放入菜饭中。
由于二人精神有障碍,无法得到确切信息。
剩余的瓶装疑似亚硝酸盐物质正在市疾控中心检验室进行检测。
6.病人转归情况:2名病例入院时已陷入昏迷,经洗胃、美兰、平衡液等治疗后情况好转,现均在住院治疗,张某某已下发病危通知书。
截至xx日20时30分,其母生命体征平稳,儿子张某某血氧饱和度正常,心率110次/分,仍需密切观察。
(三)初步结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分析,本次事件可能为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中毒人数2人。
(四)控制措施xx疾控中心及xx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前往病人家中进一步搜索剩余食物,并倾倒掩埋,以免出现后续病例。
xxxx年x月xx日。
违规使用亚硝酸盐案例违规使用亚硝酸盐案例亚硝酸盐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作为防腐剂和色素保持食品的红色。
然而,如果不按照规定的使用量和方法使用,亚硝酸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以下是一起违规使用亚硝酸盐的案例。
事件经过2018年3月,江苏省扬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消费者举报称,在当地一家快餐店购买的烤串中发现了过量的亚硝酸盐。
经过调查后发现,该快餐店在烤制烤串时,将亚硝酸钠溶液直接喷洒在肉类上进行腌制。
而在国家标准中规定,亚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每公斤肉类不得超过30毫克。
此外,在该快餐店内还发现了大量未标注成分和生产日期的食品原料。
经检测发现其中包含了多种有害物质。
处理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扬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快餐店进行了严肃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1.责令该快餐店立即停业整顿,并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
2.对该快餐店涉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样检测其食品原料和成品,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
3.责令该快餐店限期整改,并要求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加工的全过程监管。
4.对该快餐店负责人进行严厉警告,并处以罚款和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5.向公众发布警示通告,提醒消费者注意选择正规合法的食品经营场所,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案例分析这起违规使用亚硝酸盐的案例反映出了当前一些小型食品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
一些小型食品经营者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对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不够了解,容易忽视食品安全问题。
2.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食品安全。
一些小型食品经营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低成本的劣质原料和添加剂,甚至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有害物质。
3.监管不到位。
一些地方的食品监管机构存在人员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一些小型食品经营者能够逃避监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小型食品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
一起误食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2020年10月20日21时30分,雁塔区防疫站值班人员接到吴XX电话投诉,今天16时左右吴KK等3人,在含光路南段罗家寨村口一葫芦头泡馍馆内就餐后发生“中毒”,现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
1流行病学调查接到疫情报告后,食品卫生监督员及检验室人员分成两组到医院及餐馆进行调查。
在医院急诊室见到正在输液的病人,意识清楚。
自述:就餐时进食有凉菜、冻肉、花生米、芹菜、菠菜,一瓶白酒,每人一份葫芦头泡馍。
食后约10-30分钟,先后出现身体不适,头昏、头痛、恶心、心慌,四肢无力、口唇发紫、甲床发紫等症状,急采医院救治。
医院根据病人自述及临床症状,初诊为“亚硝酸盐中毒”,急给予1%美兰、5%葡萄糖、维生素C静脉滴注,并给吸氧后病人中毒症状迅速缓解。
约22时急症室又来2名病人,症状与前3人类似,自述也是在含光路南段罗家寨村口葫芦头泡馍馆吃泡馍后出现不适前来就医。
病人经救治后恢复健康。
葫芦头泡馍馆经营面积约30平方米,操作问卫生设施简陋,无凉菜配餐间但却经营凉菜,无保洁柜,餐具消毒不规范,三防设施不全,调料瓶未加盖,敞开在餐厅门口摆放,所采购原料及加工好的猪大肠未索取卫生许可证及产品检验报告。
检验人员立即对所有样品采样进行检验。
2检验方法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3检验结果依据GB/T5009.33-2020方法进行。
亚硝酸盐含量:老汤(泡馍原汁汤)712.mg/kg,熟猪大肠(电子城个体加工点进的货)456.25mg/kg,熟猪大肠(东郊个体加工点进的货)87.5mg/kg。
4判定标准肉灌肠卫生标准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30rog/kg。
5诊断亚硝酸盐中毒。
6追踪调查根据该餐馆提供的进货点,卫生监督人员立即前往二个加工点进行检查,在卫生监督人员赶到加工场地时,加工人员已得到有人中毒的消息而逃跑,现场只看到简陋的加工棚及部分加工用具,未采到检验样品。
对该情况上报有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追查。
辽宁首例亚硝酸盐致死事件的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一直是监管部门关注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性命和健康。
但是部分食品加工业者法律知识淡薄,利欲熏心,使非法加工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件仍有发生,尤其是一些事件后果严重,性质恶劣,提醒监管部门时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放松。
2010年4月5日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致1人死亡,1人中毒住院治疗,一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了事件调查的全过程,经过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最终确定为一起非法添加亚硝酸盐导致的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事件回顾2010年4月5日上午分别有两名患者来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
首例患者(男,69岁)入院时重度昏迷,第2例患者(男,57岁)入院时轻度昏迷,医院在采取积极救治措施的同时了解到两名患者有共同进餐史,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亚硝酸盐中毒,医生于下午1:07分向锦州市古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下午1:30分首例入院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另1名患者经医院积极抢救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
流行病学调查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古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两名患者有共同进餐史,该2人于4月5日上午8:00左右在农贸市场1家“小炒店”就餐,其中尖椒炒肥肠的肥肠原料系2人于农贸市场1家零售自制熟肥肠摊贩处购买,带入“小炒店”加工而成。
其余尖椒炒干豆腐、米饭、白酒(道光廿五)、啤酒等由此店加工供应。
饭后不久,两人先后出现身体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昏迷和手脚发紫等症状,随即被送到医院抢救。
经确诊,两人均系食物中毒,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医认定,死亡直接原因是亚硝酸盐中毒。
卫生学调查二人就餐的大棚市场内北门西侧平价小炒摊位无《食品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
经查此小炒摊位不符合原《食品卫生许可证》和现施行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标准要求。
加工与就餐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无上下水、无洗消设施、从业人员4人,3人未健康体检、原辅料采购无索证索票记录和台帐。
误服亚硝酸钠死亡案例亚硝酸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常用于食品加工、医药生产等领域。
然而,误服亚硝酸钠却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甚至死亡。
近年来,关于误服亚硝酸钠导致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些案例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使用亚硝酸钠时要格外小心。
一位年轻女性因误服亚硝酸钠而不幸身亡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这位女性在食用了一种含有亚硝酸钠的食品后,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紧急送医后不治身亡。
经过调查,发现她误将亚硝酸钠当成了食盐使用,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这样的案例让人深感痛惜,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亚硝酸钠的使用和管理的关注。
亚硝酸钠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误服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首先,亚硝酸钠会影响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导致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氧。
其次,亚硝酸钠还会与胃酸反应产生有毒的亚硝酸盐,对胃黏膜和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和损害,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严重中毒的情况下,亚硝酸钠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误服亚硝酸钠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避免误服亚硝酸钠导致的意外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对于含有亚硝酸钠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包装上做出明显的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
其次,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成分表,避免误食含有亚硝酸钠的食品。
同时,家庭中要将亚硝酸钠与食盐等常见食品成分分开存放,避免混淆使用。
此外,对于亚硝酸钠的使用和管理,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监管,确保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总的来说,误服亚硝酸钠导致死亡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对亚硝酸钠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只有加强对亚硝酸钠的管理和监管,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地避免误服亚硝酸钠导致的意外伤害。
希望通过对这样的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亚硝酸盐中毒的事例
亚硝酸盐中毒是指人体摄入或吸入过多亚硝酸盐所引起的毒性反应。
以下是一些亚硝酸盐中毒的事例:
1. 食物中毒:亚硝酸盐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形成亚硝胺类物质,如亚硝酸亚甲胺(VCN)和亚硝酸亚丙胺(VB)等。
当人们
摄入含有高含量亚硝酸盐的食物,如腌肉、腌制海产品和腌制蔬菜等,就可能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症状包括头晕、呕吐、腹泻、蓝色嘴唇和皮肤、心悸、低血压等。
2. 水源污染:某些地区的水源可能被含有过多亚硝酸盐的化肥、农药或工业废水污染。
当人们喝下这些污染的水源时,就可能发生亚硝酸盐中毒。
症状与食物中毒类似,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嗜睡、昏迷等严重症状。
3.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中含有亚硝酸盐,如果误服或过量服用这些药物,也可能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常见的药物包括亚硝酸异戊酯和亚硝酸异戊酸乙酯等。
症状包括头痛、湿冷的皮肤、意识混乱、低血压等。
4. 职业性中毒:一些工作环境中可能暴露于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如农民、化工工人、水泥工人等。
长期接触高浓度亚硝酸盐可能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气促、胸闷、胸痛等。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亚硝酸盐中毒的事例,不代表全部情况。
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摄入剂量和
暴露时间而有所不同。
如出现中毒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案例
亚硝酸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工业。
然而,如
果使用不当,亚硝酸钠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关于亚硝酸钠中毒死亡的真实案例。
这起案例发生在一家小餐馆。
一名年轻的女性食客在食用了该餐馆的一道熏制
肉类食品后,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
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在抢救无效后不幸身亡。
经过调查,发现该熏制肉类食品中含有过量的亚硝酸钠,而且餐馆没有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食品加工,导致了这起不幸事件的发生。
亚硝酸钠中毒主要是由于其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
增强,从而影响了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导致组织缺氧,严重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心悸、昏迷甚至死亡。
而且,亚硝酸钠还可能与胃酸反应产生亚硝胺类物质,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危害。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亚硝酸钠的使用和管理。
首先,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食品加工,确保食品中亚硝酸钠含量符合安全标准。
其次,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的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加工不规范的食品。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亚硝酸钠的使用和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总之,亚硝酸钠中毒是一种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对亚硝酸钠的管理和监管,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类似的中毒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希望这起案例能成为我们警示的镜子,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食品安全,远离亚硝酸钠中毒的威胁。
一起亚硝酸盐中毒的调查报告赵建德河南省民权县卫生防疫站(民权476800)1999年8月17日,民权县孙六乡花子王村,一农户家中,因食入某餐馆残剩变质食物,引起三人食物中毒。
我站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赴现场处理。
由于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中毒者四天后痊愈。
1 中毒经过1999年8月17日上午8时,孙六乡花子王村农民韩新民在集镇某餐馆收集了两桶残剩食物养猪,发现有成块的鱼、肉、萝卜、咸菜等,便挑出一些冲洗后放入锅中煮成全家的早饭,除孙子、儿媳外,本人与儿子、孙女一起饱食了一顿“丰盛”的早餐。
当进食大约一小时,三人均感到不适,继而出现恶心、呕吐。
因该户居住较偏僻,直到上午11:30分,韩的亲戚来串门时才被发现,将三人送进了乡卫生院抢救,并报告了防疫站。
2 中毒症状三位中毒者,有两位出现全身发冷、手脚冰凉、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口唇及全身皮肤呈紫黑色,呼吸极度困难,昏迷不醒,并出现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症状。
由于采取洗胃、导泻、解毒治疗(小剂量静脉注射亚甲兰),三位中毒者脱离了危险,中毒症状逐渐消失,四天后痊愈出院。
3 现场调查3.1 现场查看,中毒者家中条件极差。
在现场查看过程中发现中毒者床边仍可见呕吐物,煮饭的锅中残留有食物,两木桶里还余有残剩汤水,和少量的食物渣,可闻见一股酸味。
3.2 现场访问,该户全家共有五口人,当天早上,大儿媳腿不能行走,孙子急着上学没吃这顿“丰盛”的早餐。
户主、儿子、孙女每人进食2-3碗(约有1-1.5公斤),户主吃的最多,中毒也最严重。
3.3 现场采集:采取中毒者的呕吐物一份(量较小),铁锅内剩余食物2份,木桶内食物汤渣水各1份。
现场采样后,及时送检验室检测。
4 小结与分析:4.1 本次发生的食物中毒,属亚硝酸盐中毒;从剩下食物中检测出大量的亚硝酸盐,其含量为每公斤0.6g(国家卫生标准规定中毒量为0.3g每人)。
据调查,三位中毒者当天早晨,每人进食量约为1.5公斤,户主食入量最多,中毒最严重。
【关键词】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57-012011年7月24日中午,在我市鸿福大酒店举行婚庆的400余人进食由鸿福大酒店提供的午餐后,于2011年7月24日13时左右出现首发病例。
临床表现为:头晕、腹痛、紫绀、呼吸困难。
随后,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为24日13-16时。
至2011年07月25日下午15时,因头晕、腹痛、嘴唇青紫等症状接受入院治疗45人,门诊留观104人。
目前,所有病人病情稳定,对症治疗均有好转。
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1 发病情况 2011年7月24日中午,在鸿福大酒店举行婚庆的400余人进食由鸿福大酒店提供的午餐后,于2011年7月24日13时左右出现首发病例。
临床表现为:头晕、腹痛、紫绀、呼吸困难。
随后,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为24日13-16时。
至2011年07月25日下午15时,因头晕、腹痛、嘴唇青紫等症状接受入院治疗45人,门诊留观104人。
1.2 病例分布年龄最小1岁半,最大86岁。
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鸿福大酒店四楼进餐人群中。
1.3 发病前72小时进食情况 149例病人7月24日中午共同进食过鸿福大酒店提供的餐饮服务。
其食谱为:盐水虾、螃蟹、海参鲍鱼汤、油浸鲢鱼、四喜丸子、扣肉、松仁玉米、肉丸饺子、炝拌头菜、芹菜拌牛肚、海米拌菜豆、圆葱拌猪肝、海米拌黄瓜、酱板鸭、红烧长脖鱼、火腿、烧鸡、西瓜。
对跟踪到117例病例进行发病前72小时进食情况回顾性调查:均食用7月24日中午婚宴中提供的海参鲍鱼汤。
1.4 现场卫生学情况经现场调查发现,鸿福大酒店加工场所生、熟食间分开操作,周围无污染源,水为市自来水,加工用设施、设备比较清洁,餐饮用具购买消毒餐具,采购食品索取检验报告,库房及厨师个人卫生状况良好,不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2 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2.1 潜伏期首例病人于7月24日13时左右发病,末例病人于7月24日18时发病,最短30分钟就发病,最长的5小时后发病,病人集中于30分钟到3小时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