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05.51 KB
- 文档页数:10
大学分析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研究和应用分析方法来确定和量化物质组成和性质。
在大学中,分析化学通常是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分析化学教学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个大学分析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并分析其实施过程和结果。
案例背景:在某大学的化学专业中,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常见分析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和动力;2. 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技能;3. 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案例设计: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需要设计和完成一个关于食品中常见成分分析的实验项目。
该项目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分析化学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步骤1:实验项目选择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特定的食品样品,例如橙汁、牛奶或苹果。
他们需要考虑选取食品样品的原因,并阐明食品样品中常见的成分,如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步骤2:实验方案设计每个小组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来分析选取的食品样品中的成分。
实验方案应包括试剂和仪器的选择、样品的制备、样品处理的步骤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
步骤3: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他们应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步骤4: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各种成分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他们应该能够解释结果是否符合预期,以及可能的误差来源。
步骤5:实验报告每个小组需要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实验报告应具备科学规范和逻辑性。
实施过程和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项目,相互合作和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案例分析
化学实验在初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个初
中化学实验案例,看看其中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个实验案例是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
操作,观察酸和碱溶液混合后产生的中和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
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和试剂,比如玻璃容器、酸、碱溶液等。
在实验开始前,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酸和碱的一些基本知识,让
他们了解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等。
然后,学生们分
组进行实验操作,将酸和碱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观察溶
液的变化。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发现酸和碱混合后的溶液呈现中性,PH值
接近7,产生了中和反应。
他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PH试纸或PH仪器
来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准确地判断溶液的PH值。
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还提
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这个实验还激发了学生对
化学实验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
总的来说,初中化学实验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
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希望通过这
样的实验案例分析,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为他们的
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析化学方案设计一、引言分析化学方案设计是指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解决化学分析问题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案设计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我们选取了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分析作为示例,目的是确定未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
三、实验原理铁离子浓度的测定可以使用光度法。
当铁离子与邻菲罗啉反应生成强吸光物质时,可以通过测量其吸光度来间接确定铁离子的浓度。
四、实验步骤1. 校准曲线的制备:- 准备一系列标准溶液,其中铁离子的浓度依次为0.1 mg/L、0.2 mg/L、0.4 mg/L、0.8 mg/L和1.0 mg/L。
- 分别取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并加入相同体积的邻菲罗啉溶液。
- 将各个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测量,并绘制标准曲线。
2. 测试未知水样:- 取一定体积的未知水样,并加入相同体积的邻菲罗啉溶液。
- 测量未知水样的吸光度。
3. 计算未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 根据标准曲线,利用测得的未知水样吸光度,确定其对应的铁离子浓度。
五、装置与试剂1. 装置:- 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吸光度。
- 容量瓶、移液管等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用于制备溶液和取样。
2. 试剂:- 铁标准溶液:用于制备标准曲线。
- 邻菲罗啉溶液:与铁离子反应形成有色络合物。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利用标准曲线,通过未知水样的吸光度找出对应的铁离子浓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按照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容量、体积等参数,避免误差的产生。
3. 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相关实验操作规范,佩戴实验室常规防护设备等。
八、结论通过光度法测定未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可以得出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为XX mg/L。
九、总结分析化学方案设计是分析化学领域重要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
在实验中,注意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十个典型实验引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过程。
本文将介绍十个典型的化学实验案例,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实验1:酸碱中和反应测定物质的含量这个实验可以通过酸、碱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来确定物质的含量。
例如,可以使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根据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判断出反应完全发生所需的反应物量。
实验2:金属活动性与置换反应这个实验可以通过观察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来研究金属的活动性。
例如,在铁片浸入铜(II)硫酸溶液后,铜离子会被亚铁离子还原,从而导致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3:电解质与电解过程这个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现象来研究电解质的性质。
例如,可以使用稀硫酸铜溶液进行电解,在阳极上观察到氧气气泡的释放,而在阴极上观察到铜离子还原成金属铜。
实验4: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这个实验可以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和操作步骤来研究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例如,可以使用溴酸钾与亚硫酸钠溶液进行反应,观察到颜色变化的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5:分析化学中常用方法这个实验可以通过常用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某些化合物或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例如,可以利用双曲线法测定硒酸盐中二价硒的含量。
实验6:有机化合物制备和特性测试这个实验可以通过制备有机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特性测试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醋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醇,然后使用红蓝试纸检测乙醇的鉴别性质。
实验7: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这个实验可以通过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来了解高分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聚丙烯酰胺的聚合反应制备水凝胶,并测试其吸水性能。
实验8:酶的功能和催化作用这个实验可以通过观察酶对底物的催化作用来研究酶的功能和特点。
例如,可以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过氧化铁(II)溶液进行酶活力测定实验。
化学实验的结果分析化学实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反应来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取有关物质性质和反应特征的信息。
在化学实验中,结果分析是对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解读和推断的过程。
本文将围绕化学实验的结果分析展开讨论,探讨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相关方法和技巧,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的几个典型案例。
一、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结果分析是化学实验的核心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实验结果,揭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结果分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检验实验目标是否达成:结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实验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达到了实验的目标。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或偏差,并据此进行改进和优化。
2. 解释观察结果的背后原理:结果分析是对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它可以揭示实验现象的本质原理,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3. 推断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通过结果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这有助于我们优化实验条件,改进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提高科学实验的技巧和方法:结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积累实验技巧和方法。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改进实验设计和操作流程。
二、结果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结果分析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巧,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结果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数据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结果分析的基础。
可以通过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描述实验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2. 图表展示:利用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可以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如曲线图、柱状图、散点图等,将实验数据可视化,以便更好地观察和比较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
3. 结果解释和推断:对于实验观察结果和数据,需要进行科学解释和推断。
可以根据实验原理和反应机制,结合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推断其背后的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化学品泄漏导致炸事故的原因与教训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化学品泄漏导致炸事故的原因与教训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化学品的特殊性质,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本文将分析一起化学品泄漏导致炸事故的案例,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总结一些宝贵的教训,以提醒我们在实验室中加强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案例描述:某高校化学实验室中,一名学生在进行化学合成实验时,不慎将一种易燃化学品倒入了其他不相容的试剂中,引发了剧烈的化学反应。
由于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热量和气体,实验器具发生爆炸,导致了一起严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
事故造成了实验室设备的损毁,学生和教师受伤,并对实验室的正常使用产生了长期影响。
原因分析:1. 不了解化学品特性: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是学生对化学品的特性和不相容性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实验室中使用化学品前,应仔细阅读其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了解其特性、危险性等要点,并掌握各种化学品的相容性规则,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不规范:事故中学生将易燃化学品倒入不相容试剂的操作违反了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在进行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手册,并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措施进行操作。
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3. 缺乏应急准备:在事故发生后,实验室的学生和教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实验室应急预案的缺乏以及相关应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使得事故的扩大化和后果的严重化不可避免。
在实验室中,加强应急准备和培训至关重要。
教训总结:1. 强化安全教育:实验室安全是每位从事科研与教学的人员共同的责任。
学校和实验室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确保每个人都充分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应的安全知识。
2.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包括化学品管理、实验操作规程、事故报告与记录等方面。
化工原理中的化学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化学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化学工程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工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和实践案例。
本文将从化工原理的角度,分析化学工程实践案例。
案例一:炼油厂的蒸馏塔设计在炼油厂中,石油经过分馏过程,得到石油产品的不同馏分。
蒸馏塔是关键设备之一,其设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以汽油生产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原油的性质和组分,确定蒸馏塔的塔板个数和高度。
根据不同组分的沸点,利用化工原理中的摩尔分馏关系,设计出合理的分馏温度梯度。
其次,根据产品的纯度要求,确定各个塔板的操作压力和回流比例。
通过改变回流比例,可以在不同塔板上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
最后,考虑到热平衡和能量损失,需要设计合理的热交换器来回收能量。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案例二:化肥厂的氨合成反应在化肥厂中,氨合成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涉及到高压、高温条件下的催化反应。
通过分析这个实践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学工程在反应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综合考虑热力学平衡和动力学速率方程,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和压力。
在高压下,反应速率会增加,但是热力学平衡会受到影响。
因此需要权衡这两个因素,寻找最佳条件。
其次,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在氨合成反应中,铁-钼催化剂被广泛应用。
催化剂的选择要考虑到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最后,设计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条件。
在高压、高温环境下,反应器需要具有良好的耐压性和散热性。
此外,对于反应物和产物的进出口,还需要考虑到安全和操作的便利性。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化学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化工原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工程师们设计出高效、安全的化学工程流程。
同时,化学工程实践也反过来验证和完善化工原理,推动着该领域的发展。
总结起来,化学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是深入理解化工原理和应用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工程设计和优化的方法,为工业生产提供更高效、经济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分析化学(1)》主要讲授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围绕“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扎实的化学分析基础理论,树立严格的“定量”概念,通过思政案例、课程实践和学科前沿的引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成长成为化学及相关学科“德才兼备”的学术精英和卓越人才。
二、课程内容(一)总体设计围绕课程育人目标,结合国家战略、“卡脖子”技术和“健康中国”新发展理念,深入挖掘知识内容、学科前沿和课程实践中蕴含的科创精神、家国情怀、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育人元素(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1)从学科发展史中梳理与“家国情怀”、“科创精神”相关的典型人物事迹,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2)在分析化学应用实例讲述中传承岳麓书院“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优秀文化传统。
(3)以热点话题和案例事件映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1)线上与线下相统一进行混合式创新教学设计。
将知识点、案例教学、思政融入和学科前沿进行多元融合,强调互动式教学和启发性逻辑推理式教学。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活”起来。
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法等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运用慕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管理和反馈改进。
(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开展创新课程实践。
与课程同步推进课程实践选题、文献查询、方案设计、实践探索以及成果分享,在小组学习和应用讨论中推动实践育人。
三、课程评价与成效分析化学(1)教学的四维评价结果多数为优秀(即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教学督导和教学规范评价),在创新教学体系中,学生从学科角度对时代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认同“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优秀传统。
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如盐入味”“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实践性强、抽象性高、知识体系复杂等特点。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教育部门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某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背景某中学化学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所教班级学生基础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存在恐惧心理,课堂参与度不高。
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决定开展一次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个实验操作环节,包括药品取用、仪器使用、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处理等。
同时,制作了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2. 课堂教学(1)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实验操作的主题。
(2)实验操作: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示范实验操作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实验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实验操作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一)成功经验1. 课前准备充分:教师通过制作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实验操作、分组实验、实验数据处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优质教学案例分析篇一:高中化学教学成功案例高中化学教学成功案例王同学,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就读于石家庄二中本部。
这个学生比较特殊,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知书达礼,教育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对于孩子的学习从来不做过多的干涉。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班长,是很有主见和思想的一个学生。
接到这个学生的时候学生刚步入高三,高三巨大的学习压力让他感到有点手足无措,整天都在疲于应付学校所留的各科作业,没有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亦是如此,做题找不到方法和感觉。
二、课前准备工作1.分析学生试卷在上课之前就听说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必须在重点中学教过学。
没有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上好课的。
在拿到学生的试卷后仔细分许试卷中得分点和丢分处。
将分析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几大特点:一、学生在化学计算上丢分较为严重。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关系不清楚。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和等效问题不明确。
四、化学知识框架构建不完整。
2.分析学生学习化学的习惯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平时都在忙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作业,每天晚自习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考试。
平时也没有准备化学错题本,对化学的学习只局限于做题。
三、成功上好第一次课1.教学方式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告诉我,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建立化学模型。
在给秋诗同学的教学过程中,先由我都带着他去分析题干,理清化学情景,逐步培养他分析化学情景,构建化学模型。
做到师生互动,讲练相结合。
2.征服学生四、制定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1.列出学生的辅导内容,制定辅导计划经过前3次课的教学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学习主动性等因素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
结合高考考点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着重于化学反应原理和模块的教学,做到每次课一个主题,每次课解决一类问题,每次课收获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针对化学计算、化学平衡、溶液中离子的守恒关系和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化学、化学无机框图推断、离子推断、实验专题、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等都依依做了专题安排。
三、课程案例案例1:我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青莲的事迹1.案例简介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
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重水25 °C密度值,不但是重水品位的检测标准(见美国ASTM),且为国际学者试图精测的竞争对象,难度极大。
张青莲与他和助手以精湛的实验设计,测得精确值达7位有效数字,为国际1975~1985年间三项最佳测定之一。
2.案例分析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
本案例主要促进学生理解“量”的问题是分析化学的核心问题。
原子量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衡量物质多少的最基本参数,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几乎关系到所有化学参数的准确性。
张教授用到各种科学的方法,以其高超的实验技术与艺术,取得一系列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数据,并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思政元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当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张青莲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说明中国人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全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据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2: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稿素的发现1. 案例简介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科技组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了380多次失败。
后来,根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条目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经验,创造性地利用低沸点乙醚作为溶剂,终于在1971年成功提取出疗效极好的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