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案例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14
第31卷第5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31N o.52010年l O月J ournal of J i l i n M ed i cal C o H e g e O c t.2010—263—28(1):17-21.[4]H ar i t on.G azal E,F ed er R,M or A,et a1.Tar g et i ng of n o n—kar yophi l i c cel l per m eabl e pept i des i n t o t he nucl ei of i n t a ctcel l s by coval enf l y at t ached nuc l ear l o c a li z at i o n s i g nal s[J].B i oche m i st r y,2002,41(29):9208-9214.[5]C hen Y i x i n,X u X ue m i ng,H ong Shui gen,et a1.RG D-T achy—pl es i n i n hibi ts t um or gr ow t h[J].C ancer R es,2001,61(6):2434-2438.[6]韩玉萍,翟朝阳.抗菌肽的抗肿瘤作用[J].生命的化学,2006,26(2):181.183.[7]毛德文,陈月桥,余晶,等.解毒化淤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细胞C as p as e.3m R N A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251-2254.(收稿日期:2010-08—13)文章编号:1673-2995(2010)05-0263-02论著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分析李海风,贾春迪,马怡颖(吉林市丰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吉林132013)摘要: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中毒食品和呕吐物进行了实验室化学分析,以确定引起中毒的原因。
方法可疑中毒食品样品和呕吐物经研磨混匀后,加入保护性试剂和pH调节试剂,在弱酸性条件下,重氮化反应并形成紫红色化合物,然后比色测定。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亚硝酸盐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一种化学物质。
由于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接触、使用亚硝酸盐的机会较多,以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相关报道。
2005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其中亚硝酸盐中毒是主要因素之一[1]。
2007年以来,宜宾市也相继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已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危害。
本文对3起不同原因造成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作简要分析,以便对今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1 事件概述2007-05-13高县庆符镇村民邓某一家3人午餐进食购买的板鸭10 min后,2人出现胸闷、恶心、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
2007-05-14中午,该镇另一村村民梁某在家举办约70人参加的生日宴,3名小孩在宴席未开始前进食了购买的板鸭后中毒。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板鸭、呕吐物等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当地农贸市场李某板鸭摊出售板鸭所致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
5名中毒者经高县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催吐、洗胃、吸氧、对症、运用亚甲蓝解毒药等措施2~3d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此次事件也因在宴席开始时,提前进食板鸭的3名小孩已经发病,以至未导致大量人员进食板鸭和中毒的发生。
2008-01-21中午,宜宾某有限公司约700名员工先后在本公司食堂就餐,约20min后有人出现头昏、恶心、紫绀等症状,随后陆续发生类似症状的中毒患者22人,均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其中住院治疗16人。
对中毒患者,医院采取了催吐、洗胃、输液、对症等治疗措施,经2-4d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食物、调料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
原因为该公司食堂从业人员近期在腌肉过程中曾使用了亚硝酸盐,使用后仍存放在操作间误作味精使用所致。
2009-08-29T07:30,翠屏区象鼻镇某村村民彭某一家3口在家共进早餐,菜谱有炒南瓜、炒螺蛳、豆豉、炒大头菜,10 min后其女儿(2岁)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
辽宁首例亚硝酸盐致死事件的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一直是监管部门关注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性命和健康。
但是部分食品加工业者法律知识淡薄,利欲熏心,使非法加工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件仍有发生,尤其是一些事件后果严重,性质恶劣,提醒监管部门时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放松。
2010年4月5日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致1人死亡,1人中毒住院治疗,一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了事件调查的全过程,经过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最终确定为一起非法添加亚硝酸盐导致的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事件回顾2010年4月5日上午分别有两名患者来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
首例患者(男,69岁)入院时重度昏迷,第2例患者(男,57岁)入院时轻度昏迷,医院在采取积极救治措施的同时了解到两名患者有共同进餐史,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亚硝酸盐中毒,医生于下午1:07分向锦州市古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下午1:30分首例入院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另1名患者经医院积极抢救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
流行病学调查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古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两名患者有共同进餐史,该2人于4月5日上午8:00左右在农贸市场1家“小炒店”就餐,其中尖椒炒肥肠的肥肠原料系2人于农贸市场1家零售自制熟肥肠摊贩处购买,带入“小炒店”加工而成。
其余尖椒炒干豆腐、米饭、白酒(道光廿五)、啤酒等由此店加工供应。
饭后不久,两人先后出现身体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昏迷和手脚发紫等症状,随即被送到医院抢救。
经确诊,两人均系食物中毒,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医认定,死亡直接原因是亚硝酸盐中毒。
卫生学调查二人就餐的大棚市场内北门西侧平价小炒摊位无《食品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
经查此小炒摊位不符合原《食品卫生许可证》和现施行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标准要求。
加工与就餐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无上下水、无洗消设施、从业人员4人,3人未健康体检、原辅料采购无索证索票记录和台帐。
一起误食亚硝酸盐中毒调查分析与思考2010年5月14日晚,我县疾控中心接到赵县人民医院报告,称一起多例疑似食物中毒病人入院治疗。
接报告后,我中心立即组织人员赶赴县医院进行调查,同时派人连夜奔赴现场进行调查取样。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证实这是一起误食亚硝酸盐而引起的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分析1.1流行病学调查2010年5月14日18时左右,我中心值班人员接到赵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电话,称该科下午2时左右,接诊6名因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口唇发绀等症状而住院治疗患者,其中3名病情较为严重,疑似食物中毒。
接到报告后,我中心立即派出流调和实验室采样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调和取样工作。
经调查,6名患者均为赵县杨户乡解家寨村民,因家中老人去世,在家中举办祭奠活动,中午全家大小共9人在家中用餐,食用饺子,食用后6人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一人出现昏迷状态,其中三人由于饺子数量不够未食未发病。
食用多的发病快,少的发病慢,潜伏期最短10分钟左右,最长不到20分钟,患者年龄中最长者58岁,最小者11岁,在村诊所治疗不见效果后,转诊到赵县人民医院,经医院对症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未有死亡病例发生,医院内未有样品采集。
1.2样品采集采样人员在到达中毒现场后,立即在家中展开现场采样,由于所食用饺子未剩余,在寻找呕吐物时,由于天黑人多,呕吐物场地已被踩踏破坏,只采集到食用油、面粉、味精、食盐(袋装)、酱油、食醋等共六份样品,在采样调查过程中,经村民介绍患者家中老人为独居老人,平时拾破烂为生。
老人于5月12日突然死亡于家中,。
据村民说,老人死时浑身发紫,家人认为死于心脏病,隔日火化下葬。
在当地有一民俗在下葬的第二天为老人圆坟,他们全家人在老人院内收拾打扫卫生,中午包饺子,在寻找食用盐时在老人厨房发现一储盐罐内有些粗盐,量不多全部用完了,味道不够又到小卖部购买一袋,中午一点左右食用饺子后就发生了全家中毒症状,针对这一情况,采样人员在厨房找到盐罐作为样品带回检验。
亚硝酸盐中毒7例报告标签:亚硝酸盐;中毒本文中7例病人为家庭聚餐中,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使用,出现集体中毒,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1岁3个月,年龄最大者47岁,平均年龄24.1,既往均无心肺疾病史,餐前或多或少都食用了桑椹,为自产,无防腐处理和使用农药,主食为米饭和熬粉条,事后主妇回忆煮菜过程中,家中食盐用尽,亲友有从事腌肉生产者,部分原料在其家中储存,一罐白色类似食盐粉末被其当作食盐使用。
食后约十几分钟,幼儿首先发病,表现为青紫,呼吸困难,随后家人陆续出现青紫伴头晕无力、頭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来我院。
2 抢救过程分述如下例1、女、1岁3个月,为始发病者,抱入门诊时病情危重,周身紫绀,面色灰白,精神萎靡,呼吸困难。
例2为患儿母亲,28岁,亦表现为周身青紫,头晕无力,摔倒在医院走廊,由医护人员搀入急诊室。
此两例病人入院后予吸氧,血氧及心电监护,显示血氧均为80%左右,当即抽母血滴与白色纸片上,肉眼检视为棕红色,考虑为亚硝酸盐中毒,予维生素C幼儿1.0 g,母亲3.0 g静推,美兰幼儿10 mg,静脉滴注过程中,观察到患儿血氧持续下降,改为美兰10 mg溶于25%葡萄糖液20 ml中缓慢静推,3分钟左右推完。
静脉推注美兰过程中,幼儿血氧饱和度由80%左右逐渐上升至90%以上,提示诊断正确,治疗效果明显。
患儿母亲予50 mg美兰静推,静推过程中血氧上升不显著,停药观察半小时内,血氧上升至90%以上,约1小时后血氧再次下降至85%,青紫乏力症状再现,再次静推美兰50 mg,后两患者面色逐渐恢复红润,精神状态正常。
例3、例4、例5、为母女3人,为始发病儿母亲的姐姐及其两个女儿,均表现为青紫症状,母亲35岁,伴有头晕,恶心,立即予静推美兰50 mg,静推过程中患者监测血氧曾一度由85%下降至78%,继续20 mg美兰溶于5%葡萄糖溶液静点,患者自觉头晕症状好转,青紫症状缓解。
一例牛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治前言牛亚硝酸盐中毒是一种由于牛长时间进食富含亚硝酸盐的饲料或饮用富含亚硝酸盐的水而引起的中毒。
在牛的胃中,亚硝酸盐能够与胃酸反应生成亚硝酸,随后被吸收到血液中,通过转化产生亚硝酸和硝酸,进而使得血中的氧流向不足。
由于亚硝酸能够和血红蛋白形成亚硝酸血红蛋白,使得氧的输送受到影响,从而引起中毒症状。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例牛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治。
病例介绍2021年6月10日早上,一位畜牧场主人致电动物医院,说其牛群中一头母牛表现得很奇怪,不愿意食用饲料,而且出现明显的口唇和粘膜黏膜发绀的症状。
我们当即安排了紧急措施,派遣兽医马上前往畜牧场进行诊治。
诊断兽医在到达现场后,首先进行了一系列询问,查明了病情出现的时间、食物和饮水情况等。
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检查粘膜、数目的牛群等等。
通过病史及身体检查可以初步诊断出牛群群中毒症状,随即采集其血样送至实验室进行亚硝酸盐测定。
确认血液中亚硝酸盐含量超过正常值,从而得出了牛群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
治疗为了保护牛的生命安全,救治措施需要及时又有效。
病情确认后,兽医立即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的亚硝酸盐中毒,外科手术是必要的。
在本例中,我们使用了胃洗槽(通常用负压方式实现)和饲胃管将牛的胃液泼洒出来,以减少亚硝酸盐的吸收。
随后,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以稀释亚硝酸盐液量及加速排出体外。
氧疗在中毒过程中,由于氧流经不足会使牛产生不适,导致呼吸困难。
因此,兽医应该指导畜主为其牛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尽可能的降低牛的体温,缓解其呼吸困难的症状。
养护在诊断和治疗之后,重点是保护牛的生命安全和恢复其体力。
因此,必须持续提供营养,保持供水和体温,确保牛能够逐步恢复健康。
结论如果畜牧场发现牛有中毒症状,可以采用上述措施进行诊治。
毕竟,在中毒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
我们也建议畜牧场主定期检查牛饲料和水的质量,以避免牛在生长阶段中不必要的中毒风险。
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分析发表时间:2013-01-09T11:31:30.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2期供稿作者:郑亦峰[导读] 本文通过对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分析,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处置的经验和启示,为同类事件的处理提供一些借鉴。
郑亦峰(深圳市龙岗区卫生监督所 518172)【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115-02公共卫生无小事。
在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在事件发生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是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和卫生部门在应急管理上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分析,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处置的经验和启示,为同类事件的处理提供一些借鉴。
1 案件简介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区位于龙岗街道南部,毗邻坪山新区,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余人。
宝龙工业区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最近几年工业区发展迅速,随着一些知名企业的落户,辖区的务工人员急剧增加。
周边聚集了35间小型餐饮单位和一批流动的饮食摊档。
事件发生的某企业就位于宝龙工业区内,该公司现有员工约3.2万人,公司附近有两个成规模的、主要由流动饮食摊档点组成的简易市场,一个位于公司的正后门,存在时间较长,约有摊位40个(简称旧市场),集中了湖南、四川、河南及西北各地的风味小吃,由于价钱便宜,许多工人前去就餐,本次事件就是在其中的两个摊档(F9和F10档)发生的。
2008年2月23日上午11时左右,该公司开始陆续有工人出现恶心、呕吐,口唇、指(趾)甲轻度紫绀等中毒症状,龙岗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抢救病人和开展现场调查,有效地控制了事态的发展。
经过相关部门联合调查,确定是由于不正当竞争而引起的人为亚硝酸盐投毒事件,事件中共造成16人中毒,2人死亡。
2 事件处置此次中毒事件引起深圳市、龙岗区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个黄颡鱼亚硝酸盐中毒案例分析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儒溪基边一黄骨鱼塘,面积4亩,水深1.5米,3台1.5kw和1台0.75kw增氧机,4两半头,放苗17万;6月18日,晴有雨,前晚吃料变差,早上发现有少量游水,有几条黑鳃、脱黏,水质指标检测:氨氮无,亚硝酸盐 6.5mg/L,PH 7.4,泼3包速解安+3瓶碧水安+2包底加氧,下午死亡30尾,停料;6月19日,晴,死亡500尾,多是旧鱼,少量新鲜鱼,水质指标检测:氨氮无,亚硝酸盐 6.0 mg/L,PH 7.4,6包速解安+4包底加氧+1瓶福地安,停料;6月20日,晴,死亡350尾,全为旧鱼,水质指标检测:氨氮无,亚硝酸盐4.5mg/L,PH 7.3,3包速解安+2包底加氧+1瓶福地安,停料;6月21日,阴雨,死亡30尾,水质指标检测:氨氮无,亚硝酸盐 3.0mg/L,PH 7.3,晚上开始吃料1包;6月22日,晴,死亡5尾,水质指标检测:氨氮无,亚硝酸盐1.0mg/L,PH 7.3,喂料2包;6月23日,晴,恢复正常,无死鱼,水质指标检测:氨氮无,亚硝酸盐0.3mg/L,PH 7.3,吃料3包;分析:①黑鳃和脱黏是亚硝酸盐中毒最明显的症状,天气的不稳定,白障雨多,大气压低,是诱发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吃料突然减慢甚至不吃料,氨氮和亚硝酸盐之间转化过快,造成亚硝酸盐中毒;②用速解安+福地安+底加氧,强力解亚硝酸盐的毒素,降解亚硝酸盐,氧化底泥,同时塘底解毒增氧,缓解鱼体中毒;③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NO2-进入血液后,直接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减少了血液的氧气输送,对鱼类造成生理缺氧,而窒息死亡,中毒时的首要工作应首先解毒增氧,而不是降亚硝酸盐。
④亚硝酸盐中毒的死亡高峰多在中毒后的第二或者第三天,有的看情况而定,判断是否好转的根据观察游水、新鲜死亡的多少,游水和新鲜死亡减少是好转的象征。
1、“黑鳃和脱黏是亚硝酸盐中毒最明显的症状”有意义,没有前人观察到亚硝酸盐(实际是亚硝酸中毒)中毒有脱粘的症状,这一点在去年的每周一例病例中也有记录到,看来脱粘症状确实!2、白蕉店观察到的鲈鱼亚硝酸盐中毒有突眼症状,不知道在黄颡鱼有没有,从图上看没有。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调查分析2009-04-19,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接城堤罗某家因家庭聚餐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19人发病,死亡1人。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用碱误食引起的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中毒经过2009-04-19T13:00,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接城堤罗某家10人和邻居家9人在罗某家聚餐,约30min后有7人出现头昏、乏力、心跳加快、恶心呕吐、休克等症状,其他人相继出现类似症状,至餐后3h,所有聚餐人员全部出现类似症状,就餐者全部到益阳市人民医院就诊治疗。
医生根据病人口唇、指尖紫绀等临床症状和聚餐史,临床诊断为食物中毒,施行洗胃、输氧、给予1%亚甲蓝静注和对症支持治疗,除1名重症患者死亡,其余18人均治愈出院。
2 流行病学调查2009-04-19中餐就餐人员19人,发病最快的为进食后30min出现头昏、乏力、恶心、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容物,无腹泻,其他人在进食后1~3h出现相似症状,共同进餐者全部发病,发病率为100%,死亡1例。
经调查聚餐食谱为粉蒸肉、莴笋、蚕豆。
粉蒸肉配料为猪肉1.5kg、藕3kg、蒸肉粉0.5kg及塑料瓶装无标识白色粉状物约100g,在制作时将白色粉状物约100g当作食用碱与藕拌匀,淹渍30min,用清水漂洗后与猪肉、蒸肉粉一起拌匀蒸熟。
因涉嫌投毒,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后经查证,白色粉状物为罗某从其妻妹曾某家中拿来的亚硝酸盐,曾某家为一腊制品加工作坊,曾某用亚硝酸盐加工腊制品。
采集剩余食物粉蒸肉、莴笋、蚕豆、白色粉状物以及患者石某胃内容物送实验室检测。
3 实验室检测对送至实验室的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先做固体格里斯试剂定性实验,结果白色粉状物、粉蒸肉为强阳性,石某胃内容物为阳性。
然后依据GB/T5009.33-2003[1]盐酸萘乙二胺法对阳性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结果白色粉状物中亚硝酸盐含量为90.6g/100g,粉蒸肉中亚硝酸盐含量为7.27g/kg,石某胃内容物中亚硝酸盐含量为6.84mg/kg。
一起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了解深圳市某区发生一起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确证,这是一起将亚硝酸盐误用为调味品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标签:食物中毒;亚硝酸盐;调查报告;食品卫生2010年5月26日10:30,深圳市某區CDC接到报告:某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共接诊了11例因口唇指甲发绀、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就诊的患者,疑似食物中毒,请区CDC前去调查处理。
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此12例患者于2010年5月26日早上6:10~8:10在某商场门口摊档进食了凉拌面,其中,2例于早上6:30最早出现口唇指甲发绀、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由家人送来某区人民医院就诊。
随后其余人亦陆续出现上述症状,于上午9:00左右先后被送往该院就诊。
12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唇指甲发绀、头昏、头痛等症状。
本次事件特点发病急、潜伏期短。
根据病例定义,确定12例患者均为此次食物中毒患者。
经抢救,12例都脱离危险,无人员死亡。
2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2.1 病例定义2010年5月26上午凡进食过同一摊档提供早餐并在当日出现下列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之一者:①口唇指甲发绀、头昏、头痛、恶心、呕吐;②呕吐物中检出亚硝酸盐。
2.2 流行病学调查2.2.1 时间分布:引起食物中毒的餐次为5月26日早餐;进餐时间集中在6:10~8:10,发病最短潜伏期为10 min,最长潜伏期为50 min,平均潜伏期为25 min。
2.2.2 地点分布:12例患者5月26日早餐均在某商场门口的同一家路边摊档进食相同的食品。
2.2.3 人群分布:流行病学调查12例患者,女性10例,男性2例,年龄11~35岁。
2.2.4 临床表现:口唇指甲发绀、头昏、头痛、腹痛、呕吐、无发热。
2.2.5 可疑中毒食品:凉拌面。
3 现场卫生学调查食品加工现场为街边流动摊档,存在交叉污染及严重的食品污染隐患,不具备进行食品加工的条件,无卫生许可证,使用一次性快餐盒盛装食品在街头流动摆卖,摊档主无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
【关键词】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57-012011年7月24日中午,在我市鸿福大酒店举行婚庆的400余人进食由鸿福大酒店提供的午餐后,于2011年7月24日13时左右出现首发病例。
临床表现为:头晕、腹痛、紫绀、呼吸困难。
随后,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为24日13-16时。
至2011年07月25日下午15时,因头晕、腹痛、嘴唇青紫等症状接受入院治疗45人,门诊留观104人。
目前,所有病人病情稳定,对症治疗均有好转。
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1 发病情况 2011年7月24日中午,在鸿福大酒店举行婚庆的400余人进食由鸿福大酒店提供的午餐后,于2011年7月24日13时左右出现首发病例。
临床表现为:头晕、腹痛、紫绀、呼吸困难。
随后,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为24日13-16时。
至2011年07月25日下午15时,因头晕、腹痛、嘴唇青紫等症状接受入院治疗45人,门诊留观104人。
1.2 病例分布年龄最小1岁半,最大86岁。
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鸿福大酒店四楼进餐人群中。
1.3 发病前72小时进食情况 149例病人7月24日中午共同进食过鸿福大酒店提供的餐饮服务。
其食谱为:盐水虾、螃蟹、海参鲍鱼汤、油浸鲢鱼、四喜丸子、扣肉、松仁玉米、肉丸饺子、炝拌头菜、芹菜拌牛肚、海米拌菜豆、圆葱拌猪肝、海米拌黄瓜、酱板鸭、红烧长脖鱼、火腿、烧鸡、西瓜。
对跟踪到117例病例进行发病前72小时进食情况回顾性调查:均食用7月24日中午婚宴中提供的海参鲍鱼汤。
1.4 现场卫生学情况经现场调查发现,鸿福大酒店加工场所生、熟食间分开操作,周围无污染源,水为市自来水,加工用设施、设备比较清洁,餐饮用具购买消毒餐具,采购食品索取检验报告,库房及厨师个人卫生状况良好,不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2 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2.1 潜伏期首例病人于7月24日13时左右发病,末例病人于7月24日18时发病,最短30分钟就发病,最长的5小时后发病,病人集中于30分钟到3小时后发病。
【腌制菜中亚硝酸盐超标中毒的案例】一、背景介绍腌制菜是我国传统的食品加工方式,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较长的保存期限。
然而,近年来,腌制菜中亚硝酸盐超标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
二、亚硝酸盐超标中毒的案例1.案例一在某地,一位年轻人因连续食用亚硝酸盐超标腌制菜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检查确认为亚硝酸盐中毒。
这一案例引起了当地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追查发现该腌制菜生产商使用的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导致了这一中毒事件的发生。
2.案例二另外,在另一地区,一家餐馆因为使用了亚硝酸盐超标的腌制菜,导致多名食客出现中毒症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餐饮市场和消费者信心。
这一事件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腌制菜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力度。
三、亚硝酸盐超标的危害1.健康影响亚硝酸盐超标可能导致中毒,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长期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腌制菜,还可能诱发癌症等慢性疾病。
2.环境污染亚硝酸盐超标的腌制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四、监管和改进为避免亚硝酸盐超标导致的中毒事件再次发生,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腌制菜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对亚硝酸盐使用的限制和监测。
腌制菜生产企业也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加强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严格控制亚硝酸盐的使用和含量,确保产品安全合格。
五、结语亚硝酸盐超标中毒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企业能够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也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和健康。
【3000字】六、加强消费者知识普及除了加强监管和改进生产工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也至关重要。
在亚硝酸盐超标中毒案例频发之际,有必要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特别是关于腌制菜中亚硝酸盐超标的危害和预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