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分泌科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内分泌科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学会《老年呆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标准)》,结合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特点,拟诊断标准如下:

(1)有明确消渴病史。

(2)主症

①善忘及智能下降:包括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数字、倒述数字能力减退。

②识别:识别空间位置和结构能力减退。

③语言:口语能力,包括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的回答问题的能力障碍。文化程度较高者阅读、书写能力障碍。

④个性: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或拾破视珍品等。

⑤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例如不能解释谚语、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能给事物下定义等。

⑥人格:性格特征改变,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

上述前6项中具备第一项和另5项中的1项者,在6个月内有明显减退或明显缺损者,结合起病发展缓慢,病程长即可诊断为消渴呆症。

2.西医诊断

(1)糖尿病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①具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

a.随机静脉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11.1mmol/L(或200mg/dL);或

b.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mmol/L(或126mg/dL);或

c.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200mg/dL)。

注:以上血糖均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②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

(2)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

①以记忆障碍为主诉,且有知情者证实;

②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

③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

④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

⑤排除其他可引起脑功能衰退的系统疾病;

⑥总体衰退量表(GDS)评分为2-3,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为0.5,记忆测查分值在年龄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SD以下,且MMSE至少24分或mattis 痴呆评价表(DRS)至少123分。

(二)证候诊断

1. 肝肾亏虚证:智能减退,腰膝酸软,颧红盗汗,口干口渴,眩晕耳鸣,肌肤不荣,毛发焦枯,骨软痿弱,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 脾肾两虚证:智能减退,呆钝少言,乏力气短,倦怠流涎,四肢欠温,纳呆乏力,腹胀便溏,舌淡体胖、苔白滑,脉沉弱无力。

3. 心肝火盛证:智能减退,喜怒不定,心悸,头痛眩晕,心烦不寐,咽干舌燥,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4. 痰瘀阻窍证:智能减退,神情呆滞,头重如裹,腹胀痞满,痰多吐涎,口干不欲饮,或肢体麻木不遂,舌质暗紫有瘀斑(点)、苔厚腻,脉弦滑。

5. 肾虚血瘀证:智能减退,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呆钝少言,肢体麻木或疼痛,舌质淡暗有瘀斑(点)、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偏阴虚者,一贯煎(《柳州医话》)或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减。北沙参、生地黄、麦冬、当归、枸杞子、茯苓、山药、山茱萸、黄精、黄柏等。偏阳虚者,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何首乌、益智仁等。

中成药:左归丸、右归丸等。

2. 脾肾两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和补中益气丸(《脾胃论》)加减。炮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炙黄芪、党参、白术(炒)、

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益智仁、炙甘草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丸等。

3. 心肝火盛证

治法:清心泻肝。

推荐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或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大黄、黄连、黄芩、栀子、夏枯草、丹皮、龙胆草、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当归、益智仁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牛黄清心丸等。

4.痰瘀阻窍证

治法:化痰活血。

推荐方药:导痰汤(《济生方》)合通窍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南星、半夏、青礞石、陈皮、茯苓、枳实、石菖蒲、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中成药:二陈丸、礞石滚痰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 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

推荐方药:五子衍宗丸(《摄生众妙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加减。药物: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何首乌、益智仁等。

中成药:五子衍宗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二)针灸治疗

采用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以督脉、足太阴经、手少阴、厥阴经腧穴为主。主穴:百会、神庭、四神聪、神门、内关、血海、三阴交、大钟。配穴:肝肾亏虚加肝俞、太溪;脾肾两虚加脾俞、肾俞;心肝火盛加心俞、太冲;痰瘀阻窍加丰隆、阴陵泉、合谷、膈俞;肾虚血瘀加肾俞、膈俞、关元。言语障碍可加针风池、翳风、廉泉、通里。耳针穴位:脑、神门、心、肝、脾、肾、皮质下。根据症状可选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一、二、三区等。

操作:毫针刺,补法、泻法或补泻兼施法。得气后接脉冲电针治疗仪2~3对,连续波,强度以局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头皮针采用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1~2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或接脉冲电针治疗仪,以头皮微颤舒适为度。耳穴毫针轻、中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三)内科基础治疗

严格地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和脂质异常,重视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合理选择相关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如美金刚;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抗氧化

剂:银杏叶制剂、维生素E、维生素C和丙炔苯丙胺等。

(四)护理调摄

1.情志护理:加强精神调摄,解除情志因素。恰当应用沟通技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正确对待疾病,帮助病患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地生活,对于反应慢、动作缓、易健忘等情况,不要指责、嘲笑,要给予积极鼓励。动员病人多与外界接触、与人交谈、多参加社会活动,同时,尊重病人的意愿,让其独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获得独立价值观及自我控制感。另外,鼓励子女多与病人沟通,加强邻居、亲戚、朋友间的互相走动,使病人在情感方面获得支持,排解心中的孤独、寂寞、症结等,减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2.饮食调摄:饮食宜清谈,少煎炸,多蒸煮,多种食物互补;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多吃鱼、牛奶、各种豆类制品、粗粮杂粮、新鲜蔬菜。鼓励食用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肾脏、绿叶蔬菜、西红柿、菜花等。

3.运动调摄:鼓励和指导病人根据个体状况选择强度适当的体育运动,尤其是有氧健身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不但可以增强体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大脑皮质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4.日常生活调摄:鼓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如做饭、穿衣、做家务、洗漱等。鼓励病人多做一些动脑活动或脑筋急转弯游戏,如打牌、猜谜语、下棋、心算或积木拼图、图形拼凑等,协助病人确认现实环境,如日期、时间、季节、地址、电话号码、厕所、房间、餐厅等。建议病人写日记、周记,将做过的事记下来,有助于记忆,对一些难于记住的事情或电话号码等记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帮助记忆等,避免将要做的事情遗忘。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症状计分评定

(1)症状评分:症状评分表。

评分值0 2 4 6 8 10

记忆能力记忆丧

近事记忆丧

失,偶尔保留

远事记忆

近事记忆困

难,远事记忆

不全

近事易忘,远

事记忆正常

近事有时忘正常

识别能力识别丧

能认家人亲

友,但说不出

对年龄、时

间、地点说不

不能辨认场

不能正确判断

时间

正常

理解能力理解丧

对讲话、手势

失去理解

对讲话、手势

反复做,尚可

理解

讲话多次,重

点可理解

讲话理解,但

迟缓

正常

语言能力语言功

能丧失

语言交流可

只能讲极简

单的话,无逻

辑性

能说简单话

一般会话尚

可,复杂会话

欠流利

正常

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

能自理

几乎不能自

干极简单家

务也有困难

可干简单家

可干复杂家

务,但不很好

正常

满分50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30~42分,中度认知功能障碍14~29分,重度认知功能障碍0~13分。

(2)疗效评定:

基本痊愈:积分达到40分以上者;

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

有效:积分增加超过6分者;

无效:积分增加不足5分者;或积分减少者。

2.综合评定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神志清楚,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反应灵敏,生活自理,能进行一般社会活动。

有效: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弱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迟钝,智力与人格有部分障碍。

无效:主要精神症状没有改变,生活不能自理,回答问题不正确,反应迟钝,智力与人格有部分障碍;或精神症状,智力与人格均见恶化。

3.证候计分评定

(1)计量评分4分:记忆减退,定向障碍,智力衰退,表情痴呆,语言错乱,舌脉异常等证明显,持续出现,生活不能自理者。3分:智力下降,记忆减退,定向障碍,表情痴呆,语言謇塞,肌肉萎缩,行动迟缓,舌脉异常等明显,经常出现,不能独立生活者。2分:头晕耳鸣,记忆减退,定向障碍,表情呆滞,喃喃自语,舌脉异常等证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日常生活者。1分:头晕耳鸣,记忆下降,口角流涎,神情木讷,语言重复,舌脉异常等证较轻,偶尔出现,能独立生活者。0分:无证候或证候消失者。

(2)疗效评定:显效:证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者。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而<70%者。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者;或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4.MMSE评分标准

显效:治疗后积分提高≥5分,有效:积分提高1~4分,无效:积分提高<1分或较治疗前降低。

(二)评价方法

以患者治疗前后评价临床症状积分,证候积分,及MMSE积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 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 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 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 )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 5 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 1 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 5 项检查中任 2 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 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

26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13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主证 肝胃郁热证(消渴病前期、早期) 阴虚火旺证(消渴病早期) 气阴两虚证(消渴病中期) 阴阳两虚证(消渴病后期) 兼证 瘀血证 痰湿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 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2 型糖尿病)的患者。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排除消渴病痹证及消渴肾病者,因其需进入相关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全血细胞分析,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I,血酮体、血乳酸、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测量身高、体重、BMI、血压等指标;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 时、凌晨 3 时等时间点的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和/或 C 肽释放试验;胸部正侧位片+心胸比、心电图、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型,血粘度,胰岛细胞抗体三项、C-反应蛋白、 DIC 初筛、动态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功能、垂体功能、心钠素、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肝炎病毒系列、腹部 B 超或彩超、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交感皮肤测定、肢体动脉检查、双光能 X 线骨密度检查、PPG 指、趾动脉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③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④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 (2)兼证 ①瘀血证:活血化瘀通络。 ②痰湿证:行气化痰,祛湿降浊。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或沉细。 2.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痛。两目干涩,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 3.脾肾亏虚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兼证 1.痰瘀证(贯穿于疾病始终) 症状: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2.湿热证 症状:兼见尿频、急迫、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 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一、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呆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西医诊断:糖尿病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亏虚证 脾肾两虚证 心肝火盛证 痰瘀阻窍证 肾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明确诊断痴呆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3)肝功能,肾功能; (5)胸部X线片,心电图,肝胆胰脾双肾B超;

内分泌科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学会《老年呆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标准)》,结合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特点,拟诊断标准如下: (1)有明确消渴病史。 (2)主症 ①善忘及智能下降:包括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数字、倒述数字能力减退。 ②识别:识别空间位置和结构能力减退。 ③语言:口语能力,包括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的回答问题的能力障碍。文化程度较高者阅读、书写能力障碍。 ④个性: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或拾破视珍品等。 ⑤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例如不能解释谚语、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能给事物下定义等。 ⑥人格:性格特征改变,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 上述前6项中具备第一项和另5项中的1项者,在6个月内有明显减退或明显缺损者,结合起病发展缓慢,病程长即可诊断为消渴呆症。 2.西医诊断 (1)糖尿病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①具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 a.随机静脉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11.1mmol/L(或200mg/dL);或 b.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mmol/L(或126mg/dL);或 c.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200mg/dL)。 注:以上血糖均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②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

(完整word版)内分泌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目录 一、针刺疗法 二、灸法 三、耳穴压豆 四、中药熏洗 五、中药灌肠 六、中药坐浴 七、中药敷贴 八、推拿疗法

一、针刺疗法: 概述:针刺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注射等。 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通过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整,一方面可提高机体的防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针刺实现对其他器官功能调节的途径之一。针刺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系统完成的,同时也可通过各内分泌腺之间的反馈作用来实现。 操作方法:包括基本手法、辅助手法、补泻手法。 选穴方法:直接观察法、压痛点探查法,压籽法。 常用处方: ①体针选穴: 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 配穴:多饮烦渴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秘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疼、耳鸣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则留针15 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一次再指压。 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针刺方法为补泻兼施,留针20~30 分钟,隔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尿糖阳性者,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合并高血压脑病者,取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并发坏疽者,取曲池、足三里、八风、三阴交;有视网膜病者,取承泣、四白、巨髎、三阴交、足三里、内庭;局部坏疽,创口经久不愈,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脾俞等,用灸法。 ②耳针选穴常用处方: 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 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 个。针法:捻转法运针1 分钟,留针1~2 小时,留针期间每30 分钟行针 1 次。隔日1 次,两耳交替,10 次为 1 疗程。 耳针常用穴为内分泌。多饮加肺、渴点;多食加胃;多尿加肾、膀胱。中等

《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2021)要点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都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 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而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糖尿病护理依赖性增加,又加重了糖尿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人数会不断增加。 概述 要点提示: 1. 糖尿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 2.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糖尿病并发症。 定义及分类 要点提示: 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通常指糖尿病患者伴有认知功能的损伤。 2.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进程或严重程度,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分为无症状的认知功能减退、MCI和痴呆期三类。 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要点提示: 1. T2DM人群较非T2DM人群发生痴呆的风险高出 2.8倍。 2.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密切。 3.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AD患者的典型病理特性;对脑脊液进行β-淀粉样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水平的检测有助于AD 的诊断。 危险因素 要点提示: 1. 诸多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可调控和不可调控危险因素)参与了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2. 对可调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认知障碍发病风险。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和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其中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血压、血脂、T2DM、饮食、吸烟、教育水平和体力脑力活动等。 一、胰岛素抵抗 二、高血糖 三、低血糖 四、微血管病变 五、脑部大血管病变 六、其他 筛查 推荐1:

消渴病(肾病型)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膩。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痞,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撮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新(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22版)》 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 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 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 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 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

呆病(典型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方案

呆病(典型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痴呆诊断标准。 (1)主诉智能缺损。 (2)存在一项或以上明显的智能缺损,如善忘(短期记忆或长期记忆减退)、失语(如找词困难、语言不连贯、错语)、失认(如不能辨认熟人或物体)、失用(如动作笨拙、系错钮扣)、执行不能(如反应迟钝、或完成任务困难等)等。 (3)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部分受累甚至完全丧失。 (4)除外引起智能缺损的其他原因,如郁证、癫狂、谵妄等。 神经心理学检查、MRI扫描或PET或脑脊液检查或基因测序等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制订的“阿尔茨海默病操作性诊断标准”(2017年版)(表1)。 表1阿尔茨海默病操作性诊断标准

注:AD:阿尔茨海默病;AD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poE:载脂蛋白E;APP: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BNT:波士顿命名测试;CDR: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SF:欧脑脊液;DLB:路易体痴呆;DSR:延迟故事回忆;FDG-PET:使用[F-18F]-氟脱氧葡萄糖检测脑内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的变化;FTD:额颞叶痴呆;HV:海马体积;HVLT: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试;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RI:核磁共振成像,结构MRI检测灰质、白质和脑脊液中的组织变化。这种技术对于由于神经元损失和萎缩引起的灰质体积变化特别敏感;MTA:内侧颞叶萎缩;Plasma:血浆;PPA: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SEN:早老素基因;TMT:连线测试;VaD:血管性痴呆。 典型AD临床诊断应以病史和检查证实有早期显著的情景记忆损害且MRI显示内侧颞叶萎缩或海马萎缩为核心临床特征,并采用本土化诊断性参数,以减少因语言、文化和种族不同而产生的偏差。非典型AD不具备早期显著的情景记忆损害和内侧颞叶萎缩的特征,以此鉴别。虽然AD生物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确证性水平,但检测技术及其分界值还缺乏本土化的统一标准。 (二)病程分期 采用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共识联合小组(JCG)制订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分期标准”(2017年版),判断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启动期)、中期(进展期)和晚期(恶化期),指导临床辨证施治(见表2)。 表2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分期标准

中医内分泌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分泌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 糖尿病 中医诊疗方案: - 中医药治疗可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调整 免疫功能等来控制糖尿病。 -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 中草药调理可以帮助调节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胰岛 素的敏感性。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中医诊疗方案: - 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调整体内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改善气 血循环等来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平衡甲状腺激 素水平。 - 中草药调理可以调整体内湿热、痰火等病理因素,改善甲状 腺功能。

3.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中医诊疗方案: - 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 改善卵巢功能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卵巢功能调节,增加排卵频率。 - 中草药调理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排除湿热,改善卵巢功能。 4. 垂体功能减退症 中医诊疗方案: - 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调整体内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平 衡阴阳等来治疗垂体功能减退症。 -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垂体激素的分泌,增加患者的 能量和代谢水平。 - 中草药调理可以调节脾肾功能,补益气血,促进垂体功能恢复。 5.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中医诊疗方案: - 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体内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等来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免疫功能,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 中草药调理可以调节脾胃功能,补益肾气,促进甲状腺功能恢复。 以上是中医内分泌科在某些疾病中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但请注意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有差异,因此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二)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郁脾虚证:口干多饮多尿,脘腹痞满,胸胁胀闷,心烦易怒,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四肢倦怠,舌淡或稍胖或有齿痕,苔白或微黄,脉弦或缓。 ②湿热内蕴证: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腻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③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④阴虚内热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⑤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③湿证: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胖大,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主证 ①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证,又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 态下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中医认为,痹证为内因外邪相互作用所致,因此,治疗消渴病痹证应以调节机体内环境、祛除邪气为主要目标。以下 为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病证型 1.寒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冰冷、麻木、疼痛,症状加重于受寒时, 舌苔白,脉沉紧。 2.湿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酸胀,症状加重于潮湿天气,舌苔 黄腻,脉滑。 3.热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发热、疼痛,症状加重于炎热时,口干渴,舌苔黄,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寒痹型: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三、各型治疗方案 1.寒痹型治疗方案: 方剂:四逆汤配合四君子汤。

方药组成:人参、白芍、炙甘草、干姜、附子、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独活、王不留行、莪术、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治疗方案: 方剂:苍术汤加吴茱萸、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 方药组成:苍术、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吴茱萸。 功效: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治疗方案: 方剂:大清胆汤加白虎汤。 方药组成:石膏、桂枝、黄芩、龙胆草、牛黄薄荷、玄明粉、白芍、生姜、大枣。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四、辅助治疗 饮食疗法:限制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饮食均衡。 运动疗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其他辅助疗法:可采用艾灸、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精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 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如果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赙,以及病久 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二)西医诊断依据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 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 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二、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症候分析: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 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是内热炽盛 之象。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花粉12g 黄连6g 生地12g 麦冬10g 葛根10g 天冬15g 知母12g 党参15g 丹参15g 2.胃热炽盛 症状: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症候分析: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善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 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 盛之象。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例方:玉女煎

33-肾病科-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肾病科-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吕仁和、赵进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临床上凡消渴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眩晕(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视瞻昏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同时应注意排除淋证和肾风、肾水、支饮、心悸、眩晕等病证(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增高、肾功能损伤的原因。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发的《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颁布的《CKD 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2)》。 临床诊断依据: (1)有明确糖尿病病史; (2)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mg/mmol(3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AER)≥30mg/24h(20ug/min)。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 (5)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 ※糖尿病肾病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请遵照“慢肾衰”诊疗方案。 (二)证候诊断 1.本虚证候: (1)肺脾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促,自汗,易外感,纳差便溏。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痴呆中医诊疗方案

痴呆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1.血管性痴呆 1.1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 (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2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 (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

(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1.3确诊血管性痴呆 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 1.4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 (1)意识障碍; (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的诊断。 2.痴呆程度评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进行程度评定,CDR量表=1分为轻度,CDR量表=2分为中度,CDR量表=3分为重度。 3.血管源性认知障碍(vase: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参照Rock—wood诊断标准。 3.1患者有获得性认知障碍,根据病史推断比以前的认知水平有所下降并得到认知检查的证实。 3.2临床特点提示为血管源性病因,并至少要满足以下中的两项: (1)急性起病;(2)阶梯式恶化;(3)波动性病程;(4)有自动恢复期;(5)起病或加重与卒中或低灌注有关(例如:心律失常,术中低血压);(6)局灶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