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巴金与家族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33
巴金《家》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作品影响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3、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
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巴金《家》赏析整理人:沈玉成校对人:张媛媛作品全貌名著背景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
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
曹禺剧作《家》与巴金同名小说异同解读作者:顾新苗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1期摘要:曹禺和巴金这两位作家都创作过名为《家》的小说,本文主要针对同名却有着不一样的文体的小说进行剖析,将两者进行对比解读,从而发现两人创作的《家》在主旨内容、情节构造、审美核心和艺术特质的异同。
本文从作者和作品内容出发,深入解读作品,从而解读两者异同。
关键词:切入点;原著艺术;改编艺术;异同一、切入点之大“家”和小“家”在巴金先生笔下,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家”是一个大家族,而且是一个封建性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是以专制与腐朽的大家长“高老太爷”为核心的,小说共70多个人物,有愚昧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贪婪奸诈的四老爷克安等人作为与“高老太爷”统一战线的封建统治阶级,又有站在反封建与专制一方的丫头鸣凤,勇于用自己的性命作斗争;以及温柔老实、被封建礼教迫害而默默忍受一切悲痛折磨的梅表姐,还有柔和厚道的瑞珏等等。
代表先进知识分子,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向往自由与追求解放的觉慧、觉民等先进青年也是及其重要的人物。
作者将这些人物穿插进一个较大的艺术结构中,由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情感纠纷、离合悲欢等内容来表达人物内心的世界,透过分析种种性格的不同,来揭示人物的命运异同。
从“家”的描述中,我们在装饰和摆设上得知,等级制度观念的根深蒂固,繁琐的礼数与宏大的景况,我们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相类似的场面,巴金受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思想影响,将结构处理中“家即社会”这一部分进行发挥,由“家”来映衬社会,显示时代特征,在高家的公馆中,主人与奴仆间、新一代人和老一代人间、夫权统治之下与妇女追求自由的争斗此起彼伏,权力的金字塔结构十分突出。
而在曹禺改编的剧本“家”之中,我们知道曹禺先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典型人物,在他的小“家”之中,其典型人物主要是:觉新、瑞珏和梅,他们三个是中心人物,剧本中以环境来衬托其中的诗意美,青春的反抗这一主题得到彰显,也有青年人追求婚姻自由的意识的申诉。
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重读巴金的《家》“家”的宗教意义巴金的《家》,是20 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
1931—1932 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
1933 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
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①。
这是很精到的观察。
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党,一腔热血无处奔涌。
说明报刊与学校这两个现代文学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既反映不同读者需求,也影响作家选择倾向——从李伯元、张恨水到金庸,报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销量,鲁迅等“兼职教授”更在意对学生的影响。
巴金后来可能是唯一依靠版税稿费生活的作家。
《家》在1949 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家》的版本累计印刷90 次,总数437 万。
再加上1982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 年出过繁体版本。
总之《家》和《红楼梦》一样,是历来印数比较多的中国小说(20 世纪50 年代《红岩》等作品,也销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荐等因素存在)。
数据虽不敢肯定,但是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应该没有问题。
问题是,为什么后来一代代中国的青年读者都喜欢《家》?他们在里边读到了什么?另外,在什么意义上,《家》这个书名,可以和早一些的《药》,以及将近20 世纪末的《活着》一样,有可能概括20 世纪小说里的中国故事?王德威说:“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
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
”②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巴金仅在鲁迅、郭沫若、茅盾三个所谓“党史人物”③之后。
毫无疑问,巴金在20 世纪中国有巨大影响,但他的影响力与他作品的纯艺术价值之间不是没有落差。
名著导读巴金《家》赏析及习题精练卷【导读一】初次读《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我的感受很深。
《家》中有悲有喜,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今天,他的火焰依旧在燃烧,我们还可以从中拾取自己的哀欢。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学反封建的主题。
这一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还没有完全过去。
因此这部小说的火焰还没有熄灭,作为当代大学生读它还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于以下几点:(一)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焦点,抓住了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家是那个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一首让人激情燃烧的进行曲。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现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满溢着青春的气息。
《家》尤其浓厚。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这不是艺术,这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这两句话。
《家》有这种恰到好处之美。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观冷静的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道。
巴金小说《家》的故事梗概巴金小说《家》的故事梗概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故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金小说《家》的故事梗概,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的故事梗概高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封建大家族,当家掌权的是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有四个儿子,长子辞官后,终日卧病在床。
其它三房为了己身的利益,明争暗斗。
身为长房长孙的觉新,在老太爷的作主下,被迫放弃和表妹梅芬的爱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用抓阄决定,娶了素不相识的瑞珏。
在此同时,梅芬亦远嫁宜宾。
父亲过世,按祖上规矩,传长不传幼,觉新遂一肩挑起承继家业的重担,不料却招来各房的嫉妒,一些有形无形的箭齐射向他。
为了维护高家的形象和家族的团结,觉新总是忍气吞声,委屈求全。
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看在个性冲动的三弟觉慧眼里,很不以为然,生气大哥太过懦弱,觉新有口难言。
匆匆两年,有了儿子海臣的觉新,和妻子瑞珏从毫无感情基础的夫妻到体认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彼此相互扶持,互敬互重。
不料平静的日子却被梅芬的再度出现而打乱了。
原来梅芬当年是去冲喜的,不久丈夫就因病过世。
钱姨妈见女儿日子过不下去,遂和对方解除婚约,一家人又搬回成都。
昔日风风光光地离开,如今却灰头土脸地回来,好面子的钱姨妈,不跟亲戚来往,梅芬却意外和觉新重逢。
梅芬的不幸,使觉新自责甚深,禁不住思念的痛苦,瞒着瑞珏,前往探视。
觉新愧对瑞珏,又放不下梅芬,内心煎熬不已,终于压抑不住地向两个弟弟倾吐。
觉民和觉慧除了给予觉新安慰外,基于过去和梅表姐的`情谊,主动替觉新守住这个秘密。
觉民和觉慧亦心有所属,但大哥觉新和梅表姐的例子,却让他们有所警惕。
觉民和张姑妈的女儿琴,彼此互有好感,低调地交往着。
觉慧和丫头鸣凤,从小一起长大,渐生情愫,背地里偷偷来往。
然身份和阶级的差异,使鸣凤对未来很悲观。
觉慧教鸣凤读书识字,经常给与打气,承诺有朝一日,等他有本事能够自立了,要把鸣凤娶进门。
巴金小说《家》中的父子关系论述作者:李吉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关于巴金的研究自其1929年初发表轰动文坛的处女作《灭亡》之后,时至今日已经经历了种种风雨坎坷的半个多世纪,对于他的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语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巴金研究论文众多。
本文就巴金的《家》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巴金小说;父与子;关系中图分类号:I2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08-02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父子关系己经成为了最具有张力和吸引力的一部分,并且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自从五四时期以来,描写家庭冲突的小说不尽其数,父子关系尤其成为其中的焦点,它已经成为了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母题。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往往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被批判为封建时代的顽固人物,如此一来对于“父亲”的批判就与许多更为宏大的意义联系起来了。
一、利益与价值选择的差异冲突体现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同样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十分复杂的。
因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的。
一直以来,我们往往将“父”与“子”的冲突归咎于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
不可否认,人们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对于调节父子关系的确具有直接的影响。
与其说它是父子关系冲突的导火索,还不如说它是导致父子冲突的必然结果。
父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子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的存在个体,自然对同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有不同的看法。
加之人们在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乃至特殊的利益。
必然会形成观念上的差异进而导致代与代之间观念的冲突。
在《家》中,对高老太爷——高公馆的“天然首长”即“父亲”的描述,巴金几乎以追忆性的描写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就连高老太爷年轻时的那段经历也正是如此。
当高老太爷出场时,他已然以家庭中最高统治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试论巴金小说中的家族情结作者:许靖孙东平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9期一中国现代作家的家族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祝福》,巴金的《家》、《寒夜》,曹禺的《北京人》,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等。
在这些小说中都深刻地体现出了浓浓的家族情结。
例如,在理性层面上,鲁迅对封建家族制度和文化“吃人”的本性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鲁迅是出生在封建大家族中的,并且接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反抗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中,也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负担。
在写一些回忆性的散文时,他对故乡以及故乡中的人和事的记写,仍难割舍一种浓浓的乡情与对“家”的期盼。
他自己也十分真诚地表白:“自己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
”正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使得鲁迅对家族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和娴熟的把握。
在这些众多的作品中,巴金的《家》、《寒夜》又具有更为独特的内涵和意蕴。
在《家》、《寒夜》里,作者都是以“家”作为背景来描述家内的人和事。
虽然这两部作品反映的是不同年代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样的故事情境,即都是以“家”为中心谋篇布局的。
其中《家》叙述的是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大家庭的由胜到衰的过程,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的反叛。
而《寒夜》则是对一个小家庭盛衰的叙述,三代人的生活可以浓缩成一个典型中国家庭的缩影。
所以,“家”成为文中人物塑造的主要背景和舞台。
二通过巴金的作品,可以深刻的看出作者在描写家族的时候是矛盾的。
(一)从理性的层面看,作者深知封建专制的家族制度地危害,所以作者给予了最严厉的抨击。
如:在《激流》中,他创作的重点是放在对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复杂伦理关系的描写上,他重视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情,揭露的是扼杀青年一代的青春、幸福的吃人礼教。
在作品中,他对克安、克定之流给予辛辣的嘲讽,对他们在自己家里勾引老妈子、按丫头的丑事,在外面私设公馆包妓女、闹小旦、吃鸦片烟这些秽行充满义愤。
【《家》读书笔记摘抄】巴金《家》读书笔记巴金家读书笔记一个人、一杯茶,打开空调,躺在床上,随手拿起身旁的《家》开始“啃”。
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全身热血沸腾,我也想加入觉民和觉慧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队伍。
觉新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作为长孙在他父亲死后,他必须挑起承担这个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长辈都反对新思想、维护封建秩序、封建礼教,但是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却是誓死抵抗反对封建思想,想要改变封建社会传统的热血青年。
他们不服从哥哥的管教不愿意接受封建思想,觉新其实也是一个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为家中长孙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礼教。
觉新是懦弱的,但无力反抗这一切。
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于一身。
觉民和觉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
他们幼稚而大胆,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光明、自由、幸福热烈的追求。
他们参加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和创办《黎明周报》抨击封建的一切东西,嘲笑哥哥的懦弱,与封建的高老太爷进行“对抗”。
直到高老太爷被“击败”。
他们胜利了,老太爷也去世了。
尤其是觉慧,他对封建势力深恶痛绝,想尽一切办法反对封建势力,最后他义无反顾的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只身一人来到上海。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太多的牺牲品,他们因无力反抗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鸣凤才十六岁,本与觉慧相爱,但却被高老太爷送给别人做姨太太,明明相爱却要被拆散,可怜的鸣凤死死哀求却没有帮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杀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却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说不吉利让觉新将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地方,觉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默默流泪,可怜的瑞珏在那么偏僻的农村地方因为难产而死,梅因封建势力的压迫不能与觉新在一起最后也带着对封建势力的不满受压迫而死。
这些都是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的牺牲品。
我们透过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看到制造它的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谬。
高老太爷是封建统治者,高老太爷也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他反对新思想,专横的实行着对封建制度他把觉新逼的走投无路,他反对一切新思想,包办子孙的婚姻,剥夺他们的自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