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长江中下游庐江_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6.43 MB
- 文档页数:14
庐枞地区铀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初探张咸超*(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庐枞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侧、下扬子板块北缘之沿江褶皱带中部,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上,该带南东紧邻长江断裂构造带,北西方向有郯庐大断裂分布。
铀矿化与接触带、构造及热液蚀变都有密切的关系。
碱性岩(石英正长岩)外接触带型铀矿化是区内主要的铀矿化类型。
关键词:庐枞地区;接触带;构造及热液蚀变;碱性岩(石英正长岩)外接触带型中图分类号:P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21)03-0134-041区域地质特征庐枞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侧、下扬子板块北缘之沿江褶皱带中部,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上,该带南东紧邻长江断裂构造带,北西方向有郯庐大断裂分布。
庐枞盆地长期处于坳陷状态,从古生代以来接受了巨厚沉积,地层发育较全,庐枞地区出露地层以侏罗系和白垩系为主,其次为志留系至三叠系。
区内有多期次的岩浆岩活动,主要的大龙山岩体、城山岩体、黄梅尖岩体等一起构成走向NE50°左右的石英正长岩带,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黄梅尖岩体与城山岩体之间区段的西北部,由老至新划分为龙门院旋回、砖桥旋回、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分别对应形成下白垩统的龙门院组、砖桥组、双庙组、浮山组火山沉积岩系。
2区域铀成矿特征庐枞地区铀矿化主要分布于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南东边缘,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受大龙山—黄梅尖石英正长岩带的严格控制,主要产于大龙山、枞阳岩体和黄梅尖岩体的内外接触带。
产于偏碱性的石英正长岩体外带的砂岩层控矿床和产于岩体内部的砂岩残留体矿床,是区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这是庐枞地区铀矿化的一大特色。
2.1区域铀矿化类型划分区域内铀矿床、铀矿点主要分布在庐枞火山岩盆地南东边缘,受北东向展布的大龙山—城山—黄梅尖石英正长岩带的严格控制,主要产于黄梅尖岩体外接触带下侏罗统砂岩及大龙山岩体内部残留体砂岩中,具工业价值铀矿体主要赋存于砂岩中,也有少量石英正长岩含矿。
安徽枞阳牛头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白进忠;孙国昌;李秋金【摘要】通过对安徽枞阳牛头山铜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体赋存规律、矿化蚀变特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等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矿体赋存于上侏罗统龙门院组矿化蚀变带(“褪色”蚀变带)及部分断裂破碎带中,矿床属次火山岩期后中低温热液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找矿前景,认为控制龙门院组矿化蚀变带中沿矿体倾向和走向的深部矿体,以及次火山岩体外侧构造破碎带控矿的脉状铜矿体,可作为今后进一步找矿的工作重点.【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9(043)001【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牛头山铜矿床;地质特征;找矿前景;安徽枞阳【作者】白进忠;孙国昌;李秋金【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0 引言庐枞中生代继承断陷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主要矿集区之一(常印佛等,1991;任启江等,1991a,1991b;周涛发等,2008),拔茅山铜矿以及沙溪斑岩型铜矿床的发现,为庐枞盆地深部寻找铜矿提供了思路。
在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宋文霞,2002;程加云等,2010;阳运楼,2016),并结合近期勘查工作的基础上(李秋金等,2016),总结归纳矿体特征,探讨找矿前景,为区域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安徽枞阳牛头山铜矿床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南部边缘。
庐枞(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西邻郯庐断裂带,处于扬子与华北两大板块的结合带。
庐枞火山岩盆地经过燕山期的火山活动,形成了一套具多期喷发堆积旋回的橄榄粗安岩系岩石组合,总厚度近3 km,呈喷发不整合覆盖于中侏罗统罗岭组之上。
火山岩地层呈环状向盆地中心倾斜,由老至新依次可划分为4个喷溢-堆积旋回:上侏罗统龙门院组、砖桥组,下白垩统双庙组、浮山组。
矿床地质庐枞火山岩盆地硬石膏磁铁矿辉石型罗河铁矿的蚀变矿化及其化学限制张荣华,张雪彤,胡书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最近,再次研究了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深部的辉长岩-二长岩-正长岩岩系,认为正长辉长岩-二长岩-正长岩这一岩石组合是与地面分布的钾玄岩-粗安岩-粗面岩组合对应的深部岩浆岩石。
火山盆地的成矿作用还可以划分为4个成因类型:①盆地火山岩内出现罗河式铁矿床:如,罗河、泥河、牛头山、矾母山矿床;②在火山岩层和潜火山岩石及其与二长正长岩体接触带的矿床:如何家小岭黄铁矿和铁矿床,何家大岭铁矿床。
大小矾山的深部也会有相似的黄铁矿和蚀变带。
在火山岩石与二长正长岩的接触带,出现大规模的云英岩-电气石-硅化带,含黄玉;③在火山岩和黄马青页岩接触带的龙桥铁矿;④正长辉长岩和二长正长岩体内的杨山铁矿、马口铁矿、缺口矿区。
深部矿石矿物组合分为:辉长岩和正长辉长岩内的磁铁矿-石榴子石-方柱石-方钠石-斜长石组合(缺口式铁矿);深部岩石的二长岩-正长岩内的脉状和染状磁铁矿-辉石-钾长石组合;脉状和染状磁铁矿-阳起石(辉石)磷灰石-钾长石组合(杨山、马口)。
在主要的火山中心,成矿作用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是以火山岩与潜火山岩石(岩穹)为背景的铁矿床及其金属蚀变带:包括内带的铁矿和深色蚀变带,及外带的黄铁矿、硬石膏和对应的浅色蚀变带。
下部是在深部岩浆室里形成晚期岩浆和热液矿床。
深部岩浆活动和流体大规模活动造成了上部的火山岩蚀变、以及二长岩-正长岩与上部火山岩石接触带的类云英岩带蚀变,并引起盆地基底岩石的蚀变交代和同化混染作用。
同时,在深部岩浆室里能够形成金属矿化。
罗河式铁矿床形成伴随了大规模的蚀变,在70年代开始做了详细的研究。
后来根据它们矿物组合及共生流体性质,进行了形成过程的热力学模拟。
最近的高温高压下玄武岩与水相互作用实验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成矿水热作用的化学动力学限制。
拔茅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马冬;崔凤【摘要】安徽省枞阳县拔茅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硫)成矿带中段,庐—枞(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矿集区南部,目前探明铜金属量13549.84 t,平均品位0.98%,为一小型铜矿床.由于基础资料的限制,多年来该矿床的地质成因一直无法明确.为此,结合区内地质勘探成果,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矿床应属斑岩型铜矿床类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找矿标志,对于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4页(P133-136)【关键词】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斑岩铜矿;找矿标志【作者】马冬;崔凤【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正文语种】中文安徽省枞阳县拔茅山铜矿地处庐—枞火山岩盆地矿集区南部,该盆地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1-4],在该区及周边先后发现了拔茅山铜矿和朱家洼、天头山、和尚桥、王庄等多处小型铜金矿。
除拔茅山铜矿外,其余4个矿床均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此外,拔茅山铜矿床成因与上述4个铜金矿床均有差异。
受基础地质资料的限制,以往仅将拔茅山铜矿划分为“复杂的脉状铜矿”和“拔茅山式细脉浸染状矿”等较简单的矿床类型,而对其具体的矿床成因、所属矿床类型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为此,本研究结合区内相关地质勘探成果,对该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分析。
枞阳县拔茅山铜矿床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西南部边缘部位,庐—枞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北缘,西邻郯—庐(郯城—庐江)断裂带,接近于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的拼合带。
庐—枞盆地的成矿地质背景主要受四大构造体系制约,即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演化、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郯—庐断裂带的活动、长江中下游断陷带的性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刘一男;范裕;高昌生;张千明;张乐骏【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2【摘要】罗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庐枞火山岩盆地的西北部,是成矿带内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铁矿床.2013年在罗河铁矿床深部又勘探新发现了小包庄大型铁矿床,这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近年来重大找矿突破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勘探应用价值.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基于详细的钻孔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并结合电子探针测试分析,研究了小包庄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厘定了矿床的成矿阶段,分析了成矿作用过程,并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罗河铁矿床和小包庄铁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在不同深度成矿作用的产物.小包庄铁矿床主矿体矿呈厚大的透镜状、似层状产于砖桥组地层中,位于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之下约800~1000m,主要由浸染状矿体组成.矿床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硬石膏、透辉石和碳酸盐,矿石的代表性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硬石膏-透辉石.矿石的结构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块状构造、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和筛状结构等.矿床围岩蚀变强烈,主要蚀变类型有碱性长石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和硬石膏化.小包庄铁矿床形成经历了热液期的四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和硬石膏-黄铁矿-碳酸盐-石英阶段,其中,铁矿化主要发育于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以及与宁芜地区铁矿床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小包庄铁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的闪长质侵入岩(?),而矿化发育在远离侵入岩或次火山岩之上的火山岩中,明显有别于宁芜地区玢岩铁矿床,类似于智利安第斯成矿带中部分产于安山质火山岩中的磁铁矿-磷灰石型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产于火山岩中的一类特殊类型的玢岩型铁矿.【总页数】15页(P319-333)【作者】刘一男;范裕;高昌生;张千明;张乐骏【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合肥246003;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合肥246003;Centre of Excellence in Ore Deposit(CODES), University of Tasmania, Private Bag 79, Hobart【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相关文献】1.太平庄铁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 [J], 郭彬;叶立生;刘帅;方铖2.安徽庐枞矿集区小包庄铁矿床磁异常特征及在勘查中的应用 [J], 尚世贵;张千明;高昌生3.安徽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机制以及与罗河铁矿的关系 [J], 温冰冰;张招崇;谢秋红;程志国;费详惠;李子羲4.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床地质特征及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J], 张赞赞;张舒;吴明安;吕博;王克友;张千明5.小波变换在磁异常分离中的应用--以安徽庐枞矿集区小包庄铁矿床为例 [J], 尚世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枞阳县方家仓地区找矿潜力研究本文对枞阳县方家仓工区成矿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矿化蚀变特征等进行分析。
研究显示区内成矿元素Cu、Au等含量高于地壳背景值,断裂构造发育,磁异常地表赤铁矿化、硅化普遍,石马岭火山机体存在铁铜铀矿化,盘家凹铜异常区地表及深部矿化较好。
结果表明,石马岭火山机构可能为较好的储矿构造,具有寻找何家大岭式铁矿的前提条件;黄土勘等区内类似磁异常的深部是寻找罗河式铁矿有利部位;盘家凹地区是寻找深部浸染状铜矿的有利地区。
标签:找矿潜力;成矿地质特征;方家仓;庐枞盆地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庐枞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西邻郯庐断裂带,接近于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的拼合带,总体上属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铅、锌、硫成矿带的中段。
枞阳县方家仓工区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部边缘部位(图1)。
庐枞盆地的成矿地质背景主要受四大构造体系所制约:一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演化;二是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三是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四是长江中下游断陷带的性质。
燕山期该区进入了板内变形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北北东-北东向构造岩浆带,并形成了丰富的黑色、有色、贵金属矿产。
区域内出露分为基底和火山岩盖层地层。
基底地层中三叠世东马鞍山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是区域上铁、硫、铅锌、银的主要含矿层位,也是“龙桥式”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矿最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及赋矿层位。
中三叠世铜头尖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铜碎屑岩建造,是该区铜矿形成的重要物质来源之一。
上三叠世拉犁尖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
侏罗纪早、中世磨山组和罗岭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局部夹碳酸盐岩,构成火山岩盆地的直接基底。
盖层为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是一套橄榄安粗岩系,是庐枞火山岩盆地重要的铁、硫、铜、铀等赋矿地层。
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三个系统的深大断裂,不同方向的断裂构成了区内独特的网络状断裂构造体系。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2022年2月February ,2022第41卷第1期41(1):69~90*本文得到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KJ2021ZD006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1962218)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聂利青,女,1993年生,博士,讲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Email :*************** **通讯作者周涛发,男,1964年生,教授,博导,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Email :***************.cn 收稿日期2021-08-29;改回日期2022-01-04。
秦思婷编辑。
文章编号:0258-7106(2022)01-0069-22Doi:10.16111/j.0258-7106.2022.01.005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龙角山矽卡岩钨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来自白钨矿和石榴子石主微量元素的证据*聂利青1,2,周涛发2**,蔡国军1,孙孝峰3,宋玉龙3,蔡毅1,殷帅1,王凤云1(1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智能地下探测技术重点试验室,安徽合肥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3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湖北大冶435000)摘要白钨矿和石榴子石的原位微量元素特征能提供成矿流体的演化信息。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龙角山矿床是近年发现的大型矽卡岩钨矿床,为区域找矿勘查和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龙角山矿床的流体演化和矿床成因亟待开展系统研究。
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和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矿床中矽卡岩阶段、退蚀变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的白钨矿和石榴子石进行原位主、微量分析,厘定了矿床成矿过程的环境和矿质沉淀机制。
龙角山矿床矽卡岩阶段的红棕色石榴子石(Grt-1)矽卡岩、黄绿色石榴子石(Grt-2)-辉石矽卡岩和脉状石榴子石(Grt -3)-硅灰石矽卡岩中石榴子石成分分别为Adr 30.6-84.1Gro 13.9-50.7Pyr 1.5-30.3、Adr 38.3-100Gro 0.0-39.4Pyr 0.0-22.4和Adr 75.3-100.0Gro 0.0-13.9Pyr 0.0-12.7,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铕正异常的特征。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董树文1 项怀顺2 高锐3 吕庆田4 李建设2 战双庆5 卢占武3 马立成1DONG Shu W en 1,X I ANG H ua i Shun2,GAO R ui3,L Q i ngT i an4,L I JianShe2,ZHAN ShuangQ i ng5,LU Zhan W u3and MA L i Cheng11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2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合肥 230001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4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5 安徽省勘探技术院,蚌埠 2330051 Ch inese Acad e m y of G e olog ic a lS ciences,B eiji ng100037,Ch ina2 L and and R esources De part m e n t of A nhu iP rovince,H e fei230001,C hina3 In stit u t e of G eolo gy,Ch inese Acad e my o f G eolog ic a l Sciences,B eiji ng100037,Ch ina4 In stit u t e of M i n e ral R esources,Ch i n ese Acad e m y of Geological S ciences,B eiji ng100037,Ch i na5 In stit u t e of R econnaissance and Explora tion of Anhu iP rovince,B eng bu233005,Ch i na2010 07 14收稿,2010 08 16改回Dong S W,X iang H S,G ao R,L QT,L i JS,Zhan SQ,L u Z W and M a LC 2010 D eep struc ture and ore for mat i on w ith i n Lu ji ang Zongyang volcan i c ore concen trated area i n M i dd le to Lower R each es of Yangtze R i ver A ct a Petrolog ica S in ica,26(9):2529-2542Abstrac t T o explore the crustal depth structures i n a volcan ic depressi on,iron and su lf ur o re concentrated area,and st udy deep process o re for m ati on w it h i n L uji ang Zongyang area,along the m eta llog en i c belt of M i ddle L o w er R eaches o f Y angtze R i ver dur i ng Cretaceous,the deep probe pro ject w as carr i ed 150k m l ong deep reflecti on se i s m i c pro file(recorded30seconds)across vo lcan ic depress i on,20k m shall ow h i gh resoluti on re flecti on se is m ic pro file i n Luohe larger iron deposit(20k m),m agnetote lluric pro files,h i gh resoluti on grav ity and m agneti c profiles pa ra lle l t o t he se is m ic profile w ere fi n is hed s i nce2006~2009,and the i m ages of whose crusta l fi ne structure and e lectro m agnetic structures we re revealed,si m u ltaneousl y t he reg iona l tectonic ana l ysis and vo l canic rocks chrono logy w ere obta i ned The a ll o f new ev i dences ind i cated that L u Zong vo lcan ic depressi on and iron depo sits w as contro lled by a deep fau lt, NE S W tendi ng L uohe fault,w hich cu t through crust to MOHO and the ha lf round sharp( ear sharp )depressi on w as an asymm etr ic vo lcan i c eruption a l ong Luohe fault expend i ng fro m west to east,excluded the hypothesis that another ha lf buried i n w est o f Luohe fault under red bed basin T he Luohe fault i s consi dered as the tecton ic channe l li nk i ng fro m surface to m antle resu lti ng i n the up w elli ng and eruption o f deep fl u i d,and m agm a cha m bers i n m i d crust a l ong bi later o f this channel can distinguished fo r m ligh t spo ts o f the re fl ecto rs The m ulti laye r bo rders were i dentified through t he vo lcan ic depress i on,the depth of C re taceous vo l canic ro cks and Jurassic sedi m en tary strata is4~5k m(t he depth o f vo lcan i c rocks is ca 3k m),t he dept h o f sequence o f defor m ated layers from S i nian to T riassic i s ca 18~20k m,and the m i ddle l ow er crust consists of me ta m orphic basements T he M OHO has gen tle north west d i ppi ng and ca 33~31k m depth T an Lu fault,a larger l e ft slip displace m en t fau lt,extended to MOHO w it h steep d i pp i ng,the w idt h i s ca 10k m T hereby,t he deep process and m echan ics o f the m i nera lization w ithi n Lu Zong vo l canic depress i on dur i ng E arly Cretaceous(132~ 127M a)were revealedK ey words D eep structure;Channe l o fm antle fl u i d;M i ne ra liza ti on;R e fl ection se is m ic pro file;V olcan ic depression;Lu Z ong ore concentrated area;M i dd le to L ower R eaches o f Y angtze R i ver1000 0569/2010/026(09) 2529 42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 岩石学报*本文受财政部科学专项 矿产资源深部探测实验 (410102)资助第一作者简介:董树文,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构造地质、深部构造与地质过程研究,E m ai:l s w dong@cags ac cn摘 要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 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 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 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电磁、高精度重磁剖面,揭示了矿集区全地壳精细结构和电磁结构,同时开展区域构造测量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
证实 耳状 的庐 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侧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排除了另一半被断在西侧红层之下的判断;罗河断裂是一条切穿MOHO的深断裂,倾向南东,是引导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和喷发的通道,在中地壳形成岩浆房(反射亮斑);鉴别出多层界面,火山岩 侏罗系厚度约4~5k m(其中火山岩厚度约3k m),三叠系 震旦系变形层底界深度大致18~20k m,变质基底组成中下地壳,M OHO平缓向北西倾,深度33~31k m;追踪郯 庐断裂带的深部产状,陡立延伸到M OHO,宽约10km。
从而揭示了早白垩系(132~127M a)庐 枞火山岩矿集区深部过程与成矿、控矿作用。
关键词 深部结构;地幔流体通道;成矿作用;反射地震剖面;火山岩盆地;庐 枞矿集区;长江中下游中图法分类号 P542 51 引言我国大宗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国内保障程度不足一半。
目前,我国矿床勘探深度平均约400m,而世界主要国家都超过1000m,开采深度超过2000m的矿山比比皆是,甚至4000m也不鲜有,因此,只要将勘探深度加大,评价2000m以浅的资源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的资源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