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5年本科临床医学第七版)
- 格式:ppt
- 大小:570.00 KB
- 文档页数:26
IX黄疸综合征症状鉴别诊断黄疸(jaundice , icterus ),指的是血液内胆红素浓度(正常为1~8㎎/l)因胆色素代谢紊乱而增高(>20mg/l)所表现的巩膜、黏膜、及皮肤黄染。
黄疸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伴随或显现于上百种疾病经过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综合征。
血液内胆红素业已增高而临床上尚未显现黄染体症的,称为隐性黄疸。
其显现于传染病、侵袭病、遗传病、中毒病、代谢病等群体性疾病经过中的黄疸综合征,特称群体黄疸病,在兽医临床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胆色素正常代谢过程胆色素是在网状内皮系统(RES)nei内由血红蛋白转化生成的。
血红蛋白是制胆红素的唯一原料。
网状内皮系统是制造胆红素的唯一场所。
1克血红蛋白能转化成35毫克胆红素。
正常衰老的、受到伤害的或有先天内在缺陷的红细胞,通常易被扣押或滞留在网状内皮系统,为吞噬细胞所吞噬和破坏,释出血红蛋白,进而分解为血红素(hematin), 再经水解除去铁质,即成为胆红素(bilirubin)。
胆红素按理化性质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肝细胞处理、附着有类脂质和蛋白质,存在于正常血流中的胆红素,称为血胆红素(hemobilirubin),结合胆红素(combined bilirubin) 或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其分子量较大,不易通过肾小球滤膜而进入尿液内;作樊登白(Van den Bergh)氏试验时,因试剂无法与类脂质和蛋白质所包裹的胆红素分子直接接触,需加入乙醇使蛋白质分离后才得以接触,故直接反应为阴性而间接反应显阳性,因属胶体物质,故不易通过血管壁而浸染组织。
另一类为经肝细胞处理而与蛋白质分离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free bilirubin)肝胆红素(hepatobilirubin),胆胆红素(cholebilirubin),晶体胆红素(crystal bilirubin)或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1、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为止,正常共40周;新生儿期,从出生脐带结扎到28天,此期生命遭受最大危险期,死亡率最高;婴儿期,从出生满一周岁,生长发育最快,提倡母乳喂养;幼儿期,一岁至三岁,智能迅速发育;学龄前期;三周岁到6-7岁,求知欲强,模仿性强,应重视学前教育;学龄期,从6-7岁到12-14岁,保护视力,预防龋齿,端正体位,防治精神或情绪异常;青春期,10-20岁,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2、围生期: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天。
3、生长:器官、系统、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增加4、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
5、生长发育的规律:①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前三个月为第一生长高峰;青春期为第二生长高峰。
②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两年内发育较快,生殖系统则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与青春期到达高峰,以后逐渐退缩至成人水平。
③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④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
6、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体重:3-12个月:体重=[年龄(月)+9]/21-6岁:体重=年龄(岁)*2+87-12岁:体重=年龄(岁)*3+2身高:2-12岁:身高=年龄*7+77或选用公式2-6岁:身高=年龄*7+757-10岁:身高=年龄*6+80头围: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骨结节绕头1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出生时34cm,三个月时40cm,一周岁时46cm,两岁时为48cm,五岁时为50cm,十五岁时接近成人54-58cm.胸围: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约等于头围+年龄-1cm7、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①前囟门 1.5-2cm,1.5-2岁闭合。
后囟门,出生时已经很小或者闭合,最晚出生后2-3个月闭合。
②三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
③牙齿:乳牙:生后6-10个月开始萌发,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2-2.5岁乳牙出齐,共20个。
临床医学:新生儿黄疸特点
新生儿黄疸特点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常考考点。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新生儿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年长儿或成人出现黄疸都是病理现象,新生儿则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后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后逐渐消退,最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 mol/L(12.9 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 mol/L(15 mg/L)。
病理性黄疸出现早、持续久、升得快、退而复现,往往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0 mol/L (12.9mg/dl),早产儿257 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 mol/L(5mg/dl);
【真题再现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足月儿2周内消退
C.早产儿3~4周内消退
D.血清胆红素8~10mg/dl
E.血清结合胆红素1mg/dl左右
【正确答案】A
【真题再现2】
女,7天,早产儿,两天前出现全身皮肤粘膜发黄,并逐渐加重,测定血清胆红素14mg/dl。
该患儿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B.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C.新生儿败血症
D.新生儿窒息
E.新生儿缺血性脑病
【正确答案】A。
新生儿黄疸(医学知识笔记)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1.胆红素生成过多●1.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多。
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大量红细胞被破坏。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血红蛋白是成人分解速度的二倍。
●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刚分娩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
●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越来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性不足,故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
●新生儿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增加●出生时肠腔内就存在β-葡头糖醛酸苷酶+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
●胎粪中排泄延迟5.患儿饥饿和伴有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及颅内出血时,则更易发生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1.生理性黄疸●反应好,新生儿精神反应;食纳等一般情况良好。
●消退快,足月儿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
早产儿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到高峰。
7-9天消退,最长延迟到3-4周。
●发展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程度重,上升快,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血清胆红素早产儿>257μmol/l,每日血清胆红素>85μmol/l 或者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1.临床表现●各种黄染发展顺序:面部-胸部-腹部-肢端●黄疸色泽鲜艳且有光亮,橘黄或者金黄色,或偶尔可显苍白考虑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黄疸。
若黄疸色泽呈黄绿色或灰黄色则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脑病的典型临床表现:2.检测方法:<40百分位-低危区 40-75百分位-中低危区 75-95百分位中高危区>95百分位-高危区●抽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经皮胆红素●呼出一氧化碳含量测定(ETCO)--溶血患儿当中预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3.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出生24小时内的黄疸--先考虑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其次考虑宫内感染,隐匿性出血或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