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阴交的位置 寻找方法

三阴交的位置 寻找方法

三阴交的位置 寻找方法
三阴交的位置 寻找方法

三阴交的位置寻找方法:

取穴时,患者迎正坐或仰卧。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三阴交的作用主治症状:

三阴交穴的主治症状为: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此外,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效。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不孕症、治疗月经痛、治疗妊娠恶阻等。

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三阴交穴Sān yīn jiāo(SP6)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疾病〗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穴治疝气;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三阴交穴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名解〗

(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

(2)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3)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4)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5)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运行规律〗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神阙穴Shén què(RN8)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

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五淋;配公孙穴、水分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穴、气海穴、关元穴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穴、气海穴(重灸)治中风脱证。

〖刺灸法〗禁刺;可灸。

〖别名〗脐中,脐孔穴,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

〖穴义〗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标记。

〖名解〗

1)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该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

2)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

3)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

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穴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穴。

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

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人体腹部穴位图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

慢性肝炎是未治愈的急性肝炎慢性化而造成的,急性肝炎十分之一的患者,都会走上慢性肝炎

这条路。

慢性肝炎一般都无法自觉,只感到身体容易疲劳,体重减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有倦怠感等症状,但是有时也会感到头痛、皮肤痒等等情形,严重的话,会导致黄疸、发烧、浮

肿等症状。

慢性肝炎如果置之不理的话,肝会渐渐硬化,因此必须及早治疗。治疗慢性肝炎除了采用穴道指压健康疗法之外,还要采用食物疗法和有安静的环境,也要摄取优质蛋白物,吃卡路里高的食物,但尽量选用易于消化,质量并重的食物,并禁止饮酒。

肝炎患者肝功能诊断结果,不必过分计较,但有些人却十分在意。须知所检查的数据和症状

或肝组织未必有所关连,只要患者自己步调专心一致去治疗即可。

慢性肝炎症状范围很广,而且必须配合病人的体力和症状来治疗,不可一切都采用强压法,

因为如果患者是老人或严重者,用强压反而会使病症恶化,必须时常注意指压的力量,不可越治

疗反而使患者越疲劳。

我们由与肝相关的“肝胆相照”、“心肝”……等词句中,就能了解古代已经非常重视肝,因此,

我们日常生活就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不但能预防肝炎,而且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治疗慢性肝炎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肝炎,恢复肝功能的穴道是第9、10胸椎中间左右一厘米的“肝俞”和肝俞正下方的“胆

俞”以及第2、3腰椎中央左右一厘米的“肾俞”。

这些穴道指压时由上而下,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每回压5次,每天压5回。如果指压

肚脐正上方5厘米处的“中脘”也很有效,中脘指压法是由左右向中压,其他要领同前。

视力减退患者,可将两手掌相互摩擦发热后,将掌心捂盖在双目上,持续5秒钟,接着放下两手掌再相互摩擦,如此反复10遍。然后用双手中指指端分别按揉两眼内眦(内眼角)、外眦(外眼角),每处按揉1分钟。

接着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内侧面紧压眼眶,做由内向外的刮动,先刮上眼眶,再刮下眼眶,以出现酸胀感为度,重复20遍。最后闭目,按顺时针方向转动10次,再逆时针转动10次。

此法可改善眼球血液循环,提高视力,消除眼睛疲劳,调节眼肌,还可防治远视、近视、散光、夜盲等病症。肖维良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俞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肝俞穴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脾俞穴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后背穴位取穴

窍门

取穴方法:

定位时常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

主治疾病:

肝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肝俞穴Gān shù(BL18)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胁痛;配太冲穴治目眩。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肝的背俞穴。

〖穴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