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9.27 KB
- 文档页数:8
编号(学号):文献综述(2012届本科)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发展观。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管理学研究组织和决策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
农业发展观则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目标和思想指导,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理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和有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农机具配备等。
农业市场管理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整体管理,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
在政府管理方面,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财税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等方式,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农业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民的职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一种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理论来调控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评述了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互为重要的支撑。
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涉农产业的发展,涉农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应加强政府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涉农产业的良性互动。
一、引言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之间的关联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势在必行。
与此涉农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之间的关联,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涉农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涉农产业的发展。
通过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旅游等方式,涉农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涉农产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市场需求。
涉农产业通过投入研发资金和技术力量,推动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涉农产业的发展也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现存问题和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涉农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环节,附加值较低。
而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加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涉农产业的支持。
2. 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农业生产仍然依赖大量的化肥、农药和水资源。
资源利用不充分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需要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学生:寻小枚 201040820108指导老师:李杨国外研究现状一、农业全要素定义的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QT.Baonon、M.R.Cooper 和A.R.Brodell等人提出,它是一个综合测算农业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统计指标。
直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乔治·施蒂格勒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明确定义。
琼·肯德里克指出之所有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使用效率或衡量生产率的变化是因为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产率的变化有所影响,而产量和某一特定投入劳动量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产率,并不能完全表达生产率的变化。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研究Tim J. Coelli和 D. S. Prasada Rao(2005)采用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占世界人口和农业产量的主要部分的9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出和生产率水平。
发现在全球性的框架内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收敛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散。
文章还考虑到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影子价格和价格股,检查了他们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合理性[1]。
Tim Coelli、Sanzidur Rahman和Colin Thirtle(2003)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来分析孟加拉国从1960-1991年16个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革。
研究表明,技术遵循U型变化,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进步缓慢的综合效应就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0.23%的速度下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依赖于绿色技术革命和农业科研投入[2]。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的研究随后Grilliches 和Alston 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1992 年Jorgenson 和Gollop 对美国私人非农经济部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3]。
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研究文献综述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农业注重科技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涉农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现代农业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中农业机械化、农药化、灌溉和育种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
日本研究人员曾对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研究,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灌溉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而农药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育种技术的应用也能提高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提高抗病虫性和产量等特性,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不仅仅涉及到技术的应用,也涉及到农业生产与经济的关系。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涉农产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项对中国农村多元经营的研究指出,农民在转型过程中广泛参与了农村综合经营活动,如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
这些涉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和涉农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项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导致了农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涉农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市场规模不够大、缺乏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局限性。
现代农业发展和涉农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现代农业发展通过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涉农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涉农产业的发展也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附加值。
现代农业发展和涉农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政策支持来解决。
有机旱作农业研究文献综述有机旱作农业是一种在干旱环境下进行的农业方式,其关注的是土壤健康和植物生长的非化学性实践技术。
有机旱作农业的目标是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食品并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对有机旱作农业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一、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注意到有机农业的潜力。
但是,直到1970年代后期,人们才意识到在干旱地区开展有机农业活动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非洲和亚洲的干旱地区出现了一些有机农业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成为了有机旱作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1.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壤健康和植物生长非常重要。
有机旱作农民会利用天然资源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浓度。
例如,在土壤表面覆盖植物残留物可以降低土壤表面温度和水分蒸发。
2. 永续利用土地有机旱作农业的一个核心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土地的生态平衡,防止过度耕种和勾销。
有机旱作农民会采取措施来防止土地侵蚀和植物退化。
3. 保护水资源在干旱的条件下,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
有机旱作农民会采取措施来减少机械灌溉和除草剂使用来保护水资源。
4. 土壤美学有机旱作农民会努力维护土地的美观性,使其成为一个温馨、宜居的地方。
1. 利(1)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2)提高土壤和环境的健康。
(3)减少环境污染。
2. 弊(1)有机旱作农业的收益和效益相对较低。
(2)干旱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会使有机旱作农业的农作物产量大幅降低。
四、结论有机旱作农业的研究在近年来已经获得了广泛关注。
虽然有机旱作农业具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削弱了其可行性,尤其是在干旱地区。
未来研究应该集中在如何优化有机旱作农业的方案,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园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合集5篇]第一篇:园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园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优秀的毕业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园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1] 肖玲,余瑶.武汉汉口江滩公园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2] 刘保艳.汉口江滩公园风景体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4[3] 谢阳.城市内河景观生态规划治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4] 张得宁.祁连山地区小流域生态景观林建植与生态抚育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5] 王琳琳.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设计标准与景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2[6] 戚维隆,郗金标,张建华.上海外滩滨水区改造景观效果分析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09)[7] 卞世卉.景观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11)[8] 邵云南.剑麻纤维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试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 2014[9] 王伟.杭瑞高速公路湖北段生态景观恢复模式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 2014[10] 赵明雨.蓄滞洪区一二维多口门衔接洪水调度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 2014[11] 蔡美营.蓄滞洪区洪水特性对地面沉降的响应研究[D].天津大学 2014[12] 李玉刚.甘肃省泾川县合志沟山洪灾害堤防工程治理措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4[13] 周星.武汉三环线五座桥梁养护管理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14] SL 223-1999.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1999[15] 林家辉.探讨如何实现新旧建筑的完美结合[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10)[16] 詹美旭,葛幼松.莫愁湖滨水景观变迁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17]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J].文物.2001(01)[18] Paul Davidoff.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65(4)园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1] 李沙沙.长春市居住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 2014[2] 罗建平,肖江伟.欲去明日问道昨天--走出中国式建筑的.困境[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1(06)[3] 宋扬.中国古代皇陵景观意匠[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4] 王莉.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文化特色塑造[J].艺术百家.2011(04)[5] 李沙沙.长春市居住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 2014[6] 韦公远.谈园林艺术中的假山[J].内蒙古林业.2006(10)[7] 朱斌.场所与景观比较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8] 钱海月.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9] 宫春洋.寒地住区冬季景观环境的营造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10] 李莉梅.商丘古城景观空间特色的传承性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 2014[11] 刘拓男.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 2014[12] 崔胤.长春城市商圈规划布局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12[13] 郑皓,申世广,范凌云.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2)[14] 王京晶.“后世博”时代临时性景观的设计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3[15] 陈秋实.住宅景观中传统材料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 2013[16] 杨平.西安周边地区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表现研究[D].西北大学 2011[17] 陆倩茜.基于实验分析的杭州街路景观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6[18] 刘晓明,王朝忠.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及其极简主义园林[J].中国园林.2000(04)[19] 张秀珍,钟惠城.石与水的情结--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穆拉色的设计作品及影响[J].中国园林.2006(07)[20] 丁一民.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J].陕西建筑.2005(08)[21] 王劲涛.当景观遭遇时间[D].上海交通大学 2009[22] 常晋东.造园中山石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园林毕业论文参考文献3[1] 陈瑞.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2] 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3] 毛培琳,朱志红编着.中国园林假山[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 李仲谋编着.徽州文化综览[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6] 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 2005[7] 徐佳佳.杭州市纪念性园林调查研究[D].浙江大学 2007[8] 马克斯·科日洛夫.感觉的眩晕--博纳尔回顾展[J].世界美术.1998(04)[9] 陈瑞.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10] 蔡璨.徽州古居民艺术符号价值再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2[11] 李正香.现代环艺语境下吉祥图形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012[12] 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13] 丁琼.徽州古籍木刻插图艺术价值的研究与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 2011[14] 詹凯丽.现代审美语境下铁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011[15] 毛培琳,朱志红编着.中国园林假山[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 李仲谋编着.徽州文化综览[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7] 马克斯·科日洛夫.感觉的眩晕--博纳尔回顾展[J].世界美术.1998(04)[18] 严小莹.广州地区酒家园林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第二篇: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材料:文献综述一、题目:微波辐照对PP/纳米TiO2复合材料改性机理初探二、摘要研究微波辐照前后对PP/纳米TiO2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进而探讨微波辐照对PP/纳米TiO2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机理。
文献综述芦竹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摘要:芦竹是一种多年生高秆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
芦竹的分布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台湾,生长最多的就是江浙。
芦竹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它对盐碱、干旱、贫瘠都有一定的忍耐力。
经调查我市各地农村房前路边都有种植芦竹。
但是对于芦竹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我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对它的生态价值认识不够。
本文主要介绍了芦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芦竹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关键词:芦竹,生物学特性,现状,前景1.引言芦竹又名芦狄竹,是一种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茎干直立挺拔,叶片宽大鲜绿。
芦竹分布范围较广,北起辽宁,南至广西,生长最多的是江、浙[1]。
在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北等暖温带地区,冬季地上叶片干枯,但茎秆可越冬不死,第2年分枝叶具多年生能力。
芦竹根系发达,根状茎盘根错节,茎丛生,杆直立,叶片扁平,圆锥花絮顶生。
芦竹适应能力很强,它即耐旱又耐涝,即耐热又耐寒,芦竹不仅抗旱,还抗盐,在滨海含盐0.4 %~0.6 %的盐荒地带,一般农作物难以种植的情况下,芦竹可以繁茂生长,十分适生[2]。
正因芦竹的抗性强、适应性广、生物量大[3-5],,所以用芦竹作为实验材料也有了重要的意义。
2.芦竹的生态学特性芦竹一种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植物,具粗大多节根茎,茎秆直立中空,上部节常有分枝,叶片扁平,宽大鲜绿,叶鞘长于节间,无毛,基部接近叶鞘处篾黄色,软骨质,略成波状;圆锥花序,淡紫色,顶生,分枝稠密,斜向上升;花果期9~12月份[6]。
芦竹起源于地中海周围,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适应性强,多见于河岸、道旁。
具有粗而多节的根茎,其主要的繁殖方式也是通过地下根茎进行的,繁殖能力较强。
芦竹适应能力较强,既抗旱、抗寒又抗热,芦竹还具有抗涝性,在田间短期积水的条件下,玉米、棉花出现涝灾,但芦竹仍能正常生长,不受灾。
芦竹很少出现病虫危害,足见抗病虫的能力也较强。
3.芦竹的应用现状3.1芦竹的综合利用芦竹集艺术价值、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生态价值于一身,在很多方面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了。
农林牧渔行业研究方法讨论农林牧渔行业是一个与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相关的综合性行业。
为了研究和分析这个行业,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讨论。
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研究农林牧渔行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亲身走访农田、林场、牧场和渔港等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在实地调查中,可以采集大量的数据和样本,包括农作物生长情况、林木状况、牲畜饲养方式和渔业资源等。
这些数据和样本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分析提供基础。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农林牧渔行业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可以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多元分析等。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农林牧渔行业的发展趋势、问题所在以及影响因素等。
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和分析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农林牧渔行业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4.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可以了解农林牧渔从业者和农村居民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研究者可以设计合理的问卷,并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行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地农林牧渔行业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农林牧渔行业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的研究方法,将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同时,研究者还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借鉴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生态学、气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和建模:在研究农林牧渔行业时,数据分析和建模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利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农林牧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长江大学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农产品贮藏加工题目类别论文学院(系)园艺园林学院专业班级园艺30901 学生姓名李翠指导教师赵宇英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日第 1 页(共9页)农产品贮藏加工学生:李翠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指导老师:赵宇英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摘要]:农产品经过科学的贮藏加工,可延长供应时间,调整产品的淡旺季,调节地区余缺,实现周年供应。
同时,农产品贮藏加工还可为人们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食品,以满足人们对食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提高营养水平。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要步骤,也是使农产品增值的重要手段。
据报道,在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含农产品贮藏加工业)的产值都高于农业,如英国为3.7:1,日本为2.7:1;法国为2.6:1;美国为2.0:1,而中国仅为0.4:1。
以粮食为例,中国粮食年产4千多万吨,经加工处理的仅占8%,生产总值比为1:0.3,而发达国家达1:4,如我国粮食生产与加工的比例能达到1:2,则食品工业的产值将大大提高。
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加工,可促进饮食、旅游、外贸等相关行业的兴旺、发达。
目前,各种丰富多彩的名、特、优产品,各种旅游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便利。
此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为外贸提供出口货源,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使许多过去被废弃的根、茎、叶、果、籽、壳等得到有效的利用,甚至得以开发新的产品资源,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积极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业,还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目前,农村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而食品工业在这些城镇中小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据统计,1998年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千万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的GDP占50%左右,为城镇提供了约70%以上的就业岗位。
农业部于1998年3月确立了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九类食品加工工业,包括粮食、植物油、水果、蔬菜、饮料、酒类、副食品、淀粉、肉禽蛋类、糖果糕点等。
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研究文献综述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是当前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
本文从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定义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是指农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以及农业发展与农村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
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特点1. 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具有多层次性。
涉农产业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副业和农村特色产业等。
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农业发展和涉农产业发展。
2. 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具有多样性。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与涉农产业关联的方式和效果不同。
由于地理、气候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与涉农产业关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3. 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具有动态性。
农业和涉农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与涉农产业关联的方式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影响因素1.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涉农产业的发展。
2. 农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的农业政策对于农业和涉农产业的关联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农业发展和涉农产业的发展。
3. 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这对于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具有重要影响。
四、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研究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研究可以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因素;定量研究可以采用统计数据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量化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程度和效果。
文献综述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的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潮流和形式的到来。
家庭农场这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
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发展合理性、发展前提条件、发展现状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入、继续探讨符合国内不同省际之间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地方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现状2.1对国外家庭农场的研究朱博文[1]认为土地私有是国外农场的根本特性。
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完全有市场调节,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来的。
刘志雄[2]认为美国农场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三种形式。
其中张妮妮[3]研究显示这三种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2007年农场数量为206.9万个,家庭农场比重为97.6%。
贾佳佳[4]认为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场土地私人所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场主拥有的土地权利是稳定而有保障的。
而早在1959年列宁[5]就提出过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鲁士改良道路,一条是美国的改良道路,而在地主经济不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在后一种情况下占据优势,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主。
克拉夫和马伯格[6]在《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书中提出家庭农场在美国社会中始终有其经济意义以及象征意义。
个人家庭农场制度,是所有西方文化国家为了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二促成的一种制度。
同时贾佳佳[4]提出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标准,按照经营者类别,可以划分为:自由农场、分成制农场和佃农制农场和经理制农场四种,随着1969年统计中对经理制农场的取消,前三种成为主要组织形式。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学生:寻小枚8指导老师:李杨国外研究现状—、农业全要素走义的研究发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益20世纪60年代由其®经济学家QT. Baonon. M. R. Cooper和A. R. Brodell等人提岀,它是一个综合测算农业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统计指标。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乔治•施蒂格勒才对全要素生尹率进行朗确定义。
琼•肯德里丸指出之所有要衡量全部仪入量的使用效率戎衡量生尹率的变化是因为仪入耍素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尹率的变化有所影响,而尹量和芷一特定技入势动量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尹率,并不能屯全哀达生尹率的变化。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研究Tim J. Coelli和D. S. Prasada Rao (2005丿采用数据包络的分析方岀,研丸了占世界人d 和农业尹量的主要部分的9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尹出和生尹率水平。
发现在全球性的框架内研无农业全要素生尹率是收欽的,但在芷些情况下可能发散。
丈章还考虑到基于DEA 的Malmquist生尹力指数的影孑价格和价格肢,检姿了他们的发展趨势和存淮.的合理性⑴。
Tim Coelli. Sanzidur Rahman和Colin Thirtle(2OO3)用随机生尹边界栈型来分析孟加拉⑥从1960-1991年16个地区的发业全要素生尹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革。
研克表朗,枝术遵循U型变化,枝术效率下斧和枝术进步缓慢的综合效应就是农业全要素生尹率每年0.23%的速度下吟。
农业全要素生尹率的变化依赖于绿色枝术罩令和农业科研枚入⑵。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的研究随后Grilliches和Alston将全要素生尹率就念/•泛应用到农业领城,1992 年Jorgenson 和Gollop对美国私人非农经济部门与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生尹率进行了比轶,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责伙达到82%⑶。
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胡原 S20165206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对贫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贫困主要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心理贫困等;贫困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低水平发展陷阱、资源与环境匮乏、能力缺失以及社会资本与文化贫困等;最终提出我国的贫困研究仍需注重中国的特殊性以及动态性。 关键词:贫困;权利;收入;多维
一、贫困的定义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贫困始终存在。按照联合国对贫困的定义,贫困是对人的选择和机会的否定,是对人格的侵害。贫困是对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是指满足特定人群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技能保障、意识引导、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处在匮乏状态, 甚至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 一般意义上, 前者称为相对贫困, 后者即指绝对贫困。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人之所以穷并不只是因为他的收入水平低,还包括他的福利水平低于可接受的水平。根据现有的研究来看,经济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满足其基本需要,即收入贫困。发展学从阿玛蒂亚·森的角度出发,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不足,即能力贫困。社会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一种排斥现象,是个人或家庭被排斥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之外,也就是权利贫困。心理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依赖福利、懒于工作的状态,形成一种强烈的宿命感、自卑感和无助感,即心理贫困。 1.收入贫困 “收入贫困”是使用最广泛的贫困定义和衡量尺度,它是指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和消费来满足其基本需要,缺乏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来源,其生存标准低于某一底线。世界银行用一天1.25美元的绝对收入来定义贫困。联合国开发署(UNDP)将贫困分为赤贫(指缺少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和综合贫困(指缺少收入以满足食物非食物需求)。Ravallion(2012)认为借鉴“主观幸福感”方法 可以发展出一套“主观贫困”的测度体系,受访者从“非常贫困”、“比较贫困”、“既不贫困也不富裕”、“比较富裕”、“非常富裕”等阶梯型选项中选择自己的处境。虽然主观贫困反映了文化以及其他需要上的差异,但它无法进行跨时段跨社会的比较,而且调查资料的可信度有限,因此受到了一些质疑。 2.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是贫困的一个新的维度,是指由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个体健康状况差、知识水平低、缺乏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能力的状况。“能力贫困”的概念由Sen(1983)提出,他在贫困的定义中强调收入、消费和福利之外的那些导致个人无法达到最低人文水准的因素。能力贫困概念的关键在于哪些能力是必须的以及如何衡量这些能力。Hartley Dean(2006)对能力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我们对商品的需要是相对的,它完全取决于我们身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3.权利贫困 “权利贫困”是指个体缺少本应享有的公民权、政治权、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权利贫困”表现为个人或家庭由于受到剥夺和社会排斥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从剥夺的角度,对部分人群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限制和歧视即“权利贫困”。社会排斥主要用于识别那些被排斥在福利制度之外的人,以及不能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人。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看,贫困是个人、家庭和群体因为缺乏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致他们被排除在社会群体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一个人如果被排斥在主流经济、政治以及公民、文化的活动之外,那么即便拥有足够的收入、足够的能力,他也依然处于“权利贫困”的状态。 4.心理贫困 “心理贫困”的定义来源于“贫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贫困文化表现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实质上,许多贫困人口受到了“贫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懒于工作、依赖福利的习惯,即“心理贫困”的状态。简单地说,“心理贫困”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对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所面对的贫困事实必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 观念产生基本的影响。“心理贫困”使穷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藩篱,扼杀了他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吴理财,2001)。 二、贫困的度量 在所有的贫困问题研究中,贫困的度量是研究的基础。贫困的概念得到推广之后,能否将这一全新的概念应用到减贫分析与减贫政策评价中呢?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在新的贫困概念下识别谁是穷人和如何评价穷人的贫困程度。多维贫困测度理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 Sen(1976)首次清晰地概括出测量贫困的两个基本步骤:一是识别穷人,二是将所有的穷人加总成一个测度贫困的指标。第一步本质上是回答“谁是穷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利用收入(或消费支出)来识别穷人,收入水平低于某个给定的标准。这种识别穷人的方法的背后所隐含的假定是:人的福利由其收入水平决定,收入高的人必然有较高的福利水平。毋庸置疑,收入确实是减少贫困,改善生活,决定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除了货币因素,非货币的因素对福利水平的影响同样重要。较高的货币收入并不一定可以获得较多的非货币要素,甚至连低收入水平是否是决定营养不良的关键因素也存在争论(Lipton and Ravallion,1995)。从人的能力角度看,决定福利的根本要素是行使行为的基本功能和自由享受生活的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健康、寿命和基本权利等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PD)构建了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HPI),并在2010年正式提出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HPI包含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MPI包括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 在国内,贫困的多维性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王小林和Alkire(2009)利用Alkire and Foster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城乡的多维贫困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城乡的多维贫困状况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以收入为标准测量的贫困发生率。郭建宇和吴国宝(2012)同样利用Alkire andFoster的方法并考虑不同的权重,分析了山西贫困农村的多维贫困问题。邹薇和方迎风(2012)从公理化的角度对传统的单维度贫困和多维度贫困进行了详细论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多维贫困测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研究对多维贫困的定义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收入、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这些维度。贫困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的多维性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贫困,将维度仅仅限制在以上几个维度,仍然有违多维贫困的核心思想。另外,这些研究也没有考虑中国贫困问题的特殊性,我国地域广博,社区结构复杂,加之老龄化导致老龄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导致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这些问题都和我国的多维贫困测度息息相关。 三、贫困的原因 多维贫困的定义下,贫困发生的原因也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造成多维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水平发展陷阱 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必然产生贫困。如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口多,经济增长,贫困发生率非常高,处于“整体贫困”(蔡昉,2003)。长期的快速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然而,经济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贫困会逐渐减少和消失。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会使得部分人受到重大打击,产生新的贫困人群。比如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企改革,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且部分国有企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部分人员成为贫困袭击的新对象(杨宜勇,2003)。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得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大量富裕人员失业,陷入贫困(华迎放,2004)。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也导致贫困的传递和扩大(林毅夫,2003、李实,2003、张茵,万广华,2006)。 2.资源与环境匮乏 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劣是造成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具有多种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然而,各种因素导致的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使得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人类不得不对各种资源实施掠夺式的开发和使用,生态平衡被破坏到达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束缚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行为,以至于恶性循环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贫困的牺牲品是环境恶化,同时环境恶化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生态环境资源的不良利用对农业生产生活有很强的制约性,进而与贫困产生不良循环关系。贫困和环 境恶化间的联系在本质上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包括人口统计、文化和制度等因素),这导致了双向甚至多向的因果关系。 3.能力缺失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贡献,特别是人力资本论的提出,贫穷国家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过分轻视,还有各国在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减贫的政策逐渐转向基础教育与医疗保障上。正是因为基础教育和医疗保障的缺失,贫困人群往往得不到公平的教育和健康,其人力资本低下,这是造成能力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人力资本缺失的部分原因是制度性原因,部分是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的。 4.社会资本与文化贫困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网络、规范和信任,它们有助于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较小的网络规模、较高的亲缘比例、空间临近及交往频度高构成了贫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显著特点(洪小良,2005)。社会资本的缺失群体,往往难以有更好的获得收入的渠道,容易受到社会排斥(Amartya Sen,1999)。社会网络和公共信任能显著地减少贫困,而且在社区层面的作用尤其明显(张爽,2007)。社会网络可以直接或间接的降低贫困脆弱性(徐伟,万广华,2011),因此,若缺乏社会资本,人们的抗风险冲击的能力低,容易产生贫困。同时,缺乏社会资本也表现为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无法实现,从而造成发展机会少,贫困易发。中国西部的广大农村贫困人口中,人们普遍缺乏社区的民主参与权、社区和社会信息知情权、表达个人意愿的公民权、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相当多的贫困人口还缺乏就业机会、迁移与流动机会,许多贫困妇女还受到各种歧视(叶普万,2005)。 贫困文化是导致贫困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吴理财,2001)。贫困文化使穷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藩篱,扼杀了他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王兆萍,2005)。另外,消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贫困”,对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大的阻力。在多维贫困的定义下,必须给予心理贫困足够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贫困,防止贫困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