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费斯克理论分析电视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菲斯克的理论观点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普通人的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应用领域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约翰·菲斯克的理论背景约翰·菲斯克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他的理论以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基础,关注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
菲斯克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抵抗性,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反抗主流文化、挑战权威的力量。
他的理论不仅关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关注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
三、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民主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文化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精英文化的垄断,使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来。
2. 抵抗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抵抗性,它能够挑战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反抗和批判的途径。
3. 文化消费者的角色:菲斯克强调了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认为消费者在文化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选择和反馈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菲斯克理论的再认识在当今社会,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菲斯克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的重要工具。
其次,菲斯克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抵抗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菲斯克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反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
五、应用领域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范文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快感文化工业论文摘要: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凸显大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抵抗性而著称,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快感、意义”,并挖掘和研究了大众文化的权力运作机制与文化抵杭过程。
但这类文化研究在刻意强调平民的文化抵抗的积极意义时,忽视了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依然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上极端不平等的事实。
一、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直接利用了两种当代思想文化资源。
其一是法国文化理论家德塞都的学说。
德塞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强调,被支配的社会集团可以通过采用某些策略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体系中夺取某些局部的利益。
他指出,尽管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不能控制它的生产,但却能控制它的消费。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商品不仅是消费者接受的对象,也是接受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材料。
接受者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颠倒其使用价值和功能,使之部分符合自身的利益。
任何大众文化形式在它企图施加控制的同时,都会导致颠覆或抵抗。
费斯克利用的又一思想资源是八十年代出现的“快感”理论,它直接受惠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这种快感理论把快感看作是一种对等级秩序和权威控制进行抵抗的重要资源。
但对费斯克快感理论更重要的支持则来自于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对身体快感的论述。
巴特认为,身体是脱离意识形态的,因为它是自然而非文化的产物,这样它就成了抵抗文化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身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抵御意识形态的有限的空间,属于身体的快感也就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具有了积极意义。
二、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费斯克正是在吸收了德塞都、巴赫金和巴特等人的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与法兰克福学派针锋相对的大众文化理论。
在此之前,关于大众文化最集中、同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
第!卷第"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月,$-./0%$1,20/34253.26-%7-.0%8/29:.;27<=0.&,())*文章编号:"*>"?*!(+(())*))"?)"+!?)@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刘中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摘要: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建立在其文化观、大众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更全面合理、更客观公允、更辩证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相关性;辨识力中图分类号:A()*&+B B文献标识码:5!"#$%"&’()*’(+*,’"’-’$"$,.$/0123401-03*CD8EF$/3?G0/3(H$%%:3:$1C27:.07-.:0/I,$-./0%2;J,K20/370/8/29:.;27<,K20/370/@""")!,HF2/0)B B56(-327-:,$F/L2;M:F$%I;7F07N$N-%0.6-%7-.:2;7F:0.7$1J0M2/3I$,G27F GF26F7F:N$N-%06:N:.1$.J6.:0729:%292/36-%O 7-.0%N.06726:P<-72%2Q2/30%%7F::42;72/36-%7-.0%.:;$-.6:;&L2;M:’;I:12/272$/$1N$N-%0.6-%7-.:,GF26F2;P0;:I$/F2;6-%7-.: 2I:00/I N$N-%06:6$/6:N7,:JNF0;2Q:;7F:6%$;:6$//:672$/P:7G::/6-%7-.:0/I%21:;7<%:0/I;7.:;;:;N$;2729:,06729:0/I.:P:%O %2$-;60N0P2%27<$17F:N$N-%06:&RF2;I:12/272$/2;$13.:07P:/:1271$.:4609072/37F:1-/672$/;0/I N$;272$/$1N$N-%0.6-%7-.:0/I 2;F:%N1-%1$.J$.:.:0;$/0P%:,$PS:6729:0/I6$/6.:7:0/0%<;2;$1N$N-%0.6-%7-.:&8*9:$3;(:,$F/L2;M:;N$N-%0.6-%7-.:;7F:0.7$1J0M2/3I$;.:%:90/6:;I2;6.2J2/072$/B B可以这么说,对于大众文化的定义是任何大众文化研究者理论分析的第一起点,其作用恰如理论地图的方向标,引领着每一位研究人士各具特色的理论旅程。
2020·12(下)《科技传播》52作者简介:曹潇丹,2018级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传播。
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浅析我国粉丝文化现象曹潇丹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约翰·费斯克作为西方著名大众文化理论家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理解大众文化》作为其理论性最强的一本著作,自问世起在学术界即是毁誉参半。
该书阐释并表明了费斯克对于“大众文化”的全新界定,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具有鲜明反传统特色的大众文化观,成为大众文化研究中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的一种超越。
其中,尤以粉丝文化理论为重要代表,奠定了粉丝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导向,也成为之后大众文化研究与粉丝研究不断批判与反思的对象。
在笔者看来,约翰·费斯克所开辟的大众文化研究视野,对更深入准确把握新的传播生态、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文章将通过对书中理论的结构性梳理,结合当下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环境,批判性分析费斯克理论的时代价值及其对我国当下粉丝文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局限;时代意义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3-0052-021 《理解大众文化》结构概述1.1 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来源大众文化作为20世纪的时代产物,西方学者对其系统性理论研究与批判均成果颇丰,尤以法兰克福学派立足于精英知识分子角度推崇精英文化、完全批判排斥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和伯明翰学派为大众文化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态度和研究热情为传统研究视野。
而约翰·费斯克则立场鲜明地提出了不同于此前两大学派观点的个人主张,他试图扭转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全盘否定的研究视角,以较伯明翰学派更为纯粹的乐观态度给予大众文化以肯定,建立颠覆传统研究思路的第三种大众文化观。
同时,费斯克自身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让他的学术研究“视界”拥有了尽可能多元化的可能性。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作者:石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进行解读探讨,辨析他所提出的文化理论,得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在语义上进行了转化和辩解,更倾向于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娱乐性以及逆反作用的结论。
虽然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的乐观方面有着积极正面之处,不过对于大众文化的生产力是否过于标榜,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文化理论作者简介:石涧(1988-),女,汉,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2引言:约翰·费斯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名著名学者,人们称它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先驱”,在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方面有着不少出色的成果。
本文将对《理解大众文化》这部有着强烈理论色彩的著作进行解读和剖析,对于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有着比较大的帮助,是研究这位学者文化理论的最佳方式。
一、“大众文化”的意义转换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在大众文化方面一直持有批判态度,阿多诺与霍克海姆在其著作中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概括来讲,这一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是这样的:大众文化不具备文学意义,是一体和平面化的,而大众在接受文化商品时处于被动地位,不存在创造性和能动性[1]。
受这一学派思想影响,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呈现出两级化的态势,也就是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大众文化则是成为一种被批判和贬低的文化,不过伴随大众消费社会的逐渐满意,学界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转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以商品消费为主,大众文化也就成了大众构筑自道德伦理的资源[2]。
在这一背景下,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视野开始萌芽。
费斯克主张构筑一种平民化、乐观的新型大众文化批评观念。
具体来说,费斯克摒弃了法兰克福学派所一直沿用的“mass culture”的说法,而是使用了“pupular culture”[3],这让费斯克的研究角度产生了本质上的变更。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邓筑虹
【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2
【摘要】解读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认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进行了语义转换和辩解,由此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然而,尽管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乐观有着鼓舞人心的地方,但他对大众的文化生产力是否标举过高,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邓筑虹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广东湛江52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论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立场 [J], 姚晓怡
2."弹幕"景观的文化经济特性——基于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分析 [J], 陈宏琳;
3."弹幕"景观的文化经济特性r——基于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分析 [J], 陈宏琳
4.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视阈下"网络文学IP热"现象的传播学研究 [J], 沈培辉
5.大众文化中的微观政治学——以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为分析文本 [J], 张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极速前进》的文化批判与解读作者:何崇见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4期摘要:《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是一个真人秀节目,是一群人环游世界的竞速比赛,CBS从2001年开始按季播出。
比赛从美国开始,也在美国结束。
各队必须按照信息提示周游世界。
《极速前进》从2003年到2008年,连续得到6届艾美奖黄金时间最佳竞赛类实境节目的殊荣。
本文对《极速前进》这一真人秀节目中的一些制作细节和节目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印证了真人秀节目中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观念。
关键词:《极速前进》文化批判消费文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甚至趣味陆续全球化,物资的丰盈和各国跨国资本的积累,使消费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主导和拉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中等收入阶层不断壮大,一个消费社会的形态已形成。
鲍徳里亚的大众传播理论认为,虽然现代社会物质充盈,然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呈现基本色。
我认为当下社会精神层面虽不至于像鲍徳里亚所说的一无是处,但寻求感官上的快感和刺激的确是这个娱乐化时代普通大众的消费目的。
与此同时,真人秀节目以其平民化和体验式、关注个体等特点迎合了人们的这一收视需求,成为电视节目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劲势力。
而约翰·费斯克认为,电视文化就是消费文化的一种。
可见,消费文化对真人秀节目本身的策划和制作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极速前进》有浓厚的自我关切和注重个体的意识。
在《极速前进》的游戏环节设置中,有“回转”功能,这个功能可以使领先的队伍有权选择其他队伍在完成了一个“绕道”之后返回原点,并且重新完成另外一个未被选择的“绕道”。
这个功能虽然在十二站的比赛中只会随机出现两次,但一旦出现往往就会暴露参赛队之间为赢得比赛不择手段的自私心理。
这种自我关切的个体意识是消费社会中区别于现代主义哲学所推崇的人道主义观点,消费社会中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人们把人最一般的本质当做生物性的本质,而在比赛中参赛队员最本质的心理需求有两点:一个是为赢得最后的一百万美元,淘汰对自己不利的强劲对手;另一个是为泄私人恩怨对自己看不惯或得罪过的参赛队伍下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潮流,这种全新的、消费性的大众文化许迅速萌芽、扩张垄断了我国文化市场,占据中国当代大众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
照搬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并不能客观清醒认识大众文化。
我们还需引入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完全否定相比,费斯克积极肯定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大众的主体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大众观。
而电视自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悖论。
一方面,它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而另一方面,电视又饱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严肃的学术界的批评。
费斯克清醒而又敏感地认识到电视文化在大众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发掘出电视观众创造意义和快感的价值真谛,彰显了大众文化潜在的进步力量。
这是对大众文化批评的有力辩驳。
如今的电视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承载媒体,同时也是大众文化自身的重要组成形式,电视文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
我们只要看一看媒体明星“超级女声”《非诚勿扰》和周杰伦演唱会是如何让“追星族”、粉丝们如痴如狂,只要看一看每天晚上有多少人端坐在电视机前津津乐道地看着连续剧就不难理解了。
在电视文化研究方面,费斯克开创了电视的两种生产理论,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理论。
其中,“金融经济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流通的是意义、快感”。
以湖南卫视2012跨年晚会为例,我们可以对该模式进行分析。
湖南电视台演播室作为生产者把跨年晚会作为商品卖给经销商以谋求利润。
跨年晚会在被消费的时候生产出一批观众,而这批观众又被卖给OPPO音乐手机等广告商。
跨年晚会被出售之时,金融经济的流通即告完成,紧随而至的便是文化经济,在此过程中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
蔡依林、梁咏琪、王菲、李宇春等歌坛明星现场助兴,湖南、广东、韩国主分会场的切换,魔术师丁建中瞬间穿越小蛮腰引爆万众欢呼,韩国舞曲的精彩表演……这可以从湖南卫视跨年晚会现场的火爆和热烈气氛中感受到。
观众对于电视而言可以做出符合自己利益和价值偏好的解读,并最终获得快感和意义,他们不再是被支配者,而是具有权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费斯克认为,真正的大众文化并不是这些文化工业的制成品本身,只有在观众观看和交流的过程中,大众文化的文本意义才能被激活,以受众为主体的电视文化才得以产生。
电视文化在生产中满足了受众的快感和意义追求。
同时,费斯克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具有平民主义立场。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它产生于内部和底层,而不是来自上方。
”大众在消费文化商品的过程中能进行富含文化意义、权力运作的抵抗,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装扮起来的大众文化是弱者对统治者灵活的进攻,具有微观政治学抵抗的意义。
这一观点在当下中国电视节目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来。
电视节目淡化宣传意图和舆论导向,避免受众反感以及栏目的草根化、亲民化和娱乐化是受众创造电视文化的明显表现。
“超级女声”诞生出了李宇春、曾轶可、段林希等一群热爱音乐、追逐梦想的歌手;“我要上春晚”选拔出来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更是在2011年央视春晚上感动了无数观众;中国达人秀、你最有才等节目的平民化、草根化给许多人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民间的各种奇人传说在更广范围内让他人知晓。
除了娱乐节目,电视新闻栏目关注民生的倾向也逐年明显,民生话题的热议、美食栏目的增多、爱心调解的参与等也使得电视文化平民主义立场更加明朗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出于平民主义的立场,还体现了他积极肯定的乐观主义立场。
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尽管权力集团控制各种文化形式的生产,也规范着这些文化形式接收的空间,但大众并不是消极接收,而是能够在解读过程中偷偷地加入进自己的利益,逃避权力集团直接的控制。
受众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生产自己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抵抗的微观政治,从而赋予大众以力量来扩展他们的社会文化空间,影响权力在微观层面的再分配。
《爱情公寓》等电视节目的热播,激发了观众构建意义和乐趣的主动权,
观众的偏好甚至能影响故事的结局。
《新闻联播》20余年的政治宣传的传播让受众学会规避意识形态影响,对《新闻联播》或者某些新闻事件的调侃讽刺扩展了观众宣泄情感、表达自己的渠道,电视观众成了主动参与者,享受到了“语义的民主”。
尤其是在信息公开日益广泛的当下,受众的知情权相比原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
电视文化下的观众不是被动消费者,而是主动创造者。
费斯克的理论给我们诸多启示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局限。
我们在承认电视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
其消极表现主要体现在:电视是将感官刺激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内容,是一种“肤浅、无聊、琐碎的垃圾文化”,既不能给人们提供意义感,也不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湎于消费和娱乐,失去了批判社会的精神和变革社会的理想。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电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