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影视艺术和大众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领域。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娱乐性质,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则广泛接受和欣赏影视作品,因此,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当代社会。
本文将探讨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影视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
通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形式,影视艺术扮演着向大众传达信息、故事、价值观念的角色。
影视艺术通过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手法,影响并引导观众的思考和审美观念。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大众文化也对影视艺术的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影视艺术家和制作团队对大众文化的了解和把握,既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又能够创作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作品。
大众文化的流行趋势、流行语等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视剧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具体而言,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受众观影体验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流行趋势和观众需求会对影视作品的制作和题材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快节奏、刺激的剧情和多样化的故事类型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节奏的掌控、故事情节的紧凑和创新,更好地迎合观众的口味。
其次是大众文化对影视创作主题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主题和价值观念会渗透到影视作品中,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例如,近年来社会关注热点的转移,使得影视剧的创作主题也不断调整。
对于社会问题、情感关系、文化传承等主题的创作,反映了大众关注焦点和价值追求的变化。
此外,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
影视作品在市场上的衍生品,如周边产品、影视剧集收藏等,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
商业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分析作者:李刘阳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5期摘要:商业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以及观众话题讨论。
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商业电视剧通过塑造电视剧品牌进行商业营销,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文化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例,借助大众文化理论,从商业属性以及大众媒介传播两方面入手,分析其大众文化属性。
关键词:商业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众文化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古代社会家庭题材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许多观众的追捧。
各大媒介平台关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话题讨论不断,并在2019年2月11日晚连续播出的两集,平均收视率终于破2%掀起了一场“知否”热潮。
商业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在“融媒体”时代下,拥有丰富的媒介平台,传播渠道更加宽广。
本文通过借助大众文化理论从其大众文化属性进行分析。
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大众文化属性分析大众文化的含义是宽泛的,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一是由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二是指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三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文化;四是指借助商业手段,带有一定商业目的的文化。
虽然大众文化的定义难以精确,但是通过从大众文化的具体形态现象可以分析出大众文化共同属性:(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商业属性分析大众文化具有商业属性。
“大众文化毫不讳言自身的商品属性—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商品,是当今消费文化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追求商业利益,使得大众文化在制作过程中具有娱乐型与类型化的特点。
自从2004年播出的港剧《金枝欲孽》开启电视宫斗剧的先河,大量国产宫斗剧开始登上电视荧幕。
随着2012年播出的《甄嬛传》迅速大热,不仅推动了宫斗剧的进一步发展,更树立了宫斗剧的类型品牌。
拍摄方拍摄宫斗题材的商业电视剧,不仅可以接收该题材的忠实观众以此获得稳定的收视率,还可以为广告的投放占着先机。
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在青春偶像剧这一大众文本类型里,韩国的青春偶像剧在近些年不断登陆中国内地荧屏,以极高的收视率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收视狂潮,成为构成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青春偶像剧之所以受到内地电视观众热烈的欢迎,究其原因,则在于其大众化审美属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和审美需要。
具体表现在:一、王子与灰姑娘模式构筑的爱情童话如果从男女主角的身份设置进行考察的话,韩国的青春偶像剧中最常见的故事模式就是王子与灰姑娘模式,呈现出浓郁的灰姑娘情结。
在这种模式里,灰姑娘有两种类型:对于逆来顺受式灰姑娘来说,王子往往从故事开始就深深地爱着灰姑娘,整部剧情主要围绕两人之间的坎坷情路展开。
如《天国的阶梯》中,诚俊和静书就是一对青梅竹马的玩伴,但两人总会遇到来自双方家庭的各种阻挠以及命运的捉弄,导致他们相爱却不能厮守在一起的悲剧结局。
而对于积极主动式灰姑娘来说,王子开始并不爱灰姑娘,有时甚至对灰姑娘不屑一顾,但随着剧情的展开,灰姑娘善良坚强的个性渐渐打动了自负偏执的王子,到了结尾部分,灰姑娘最终收获了王子的真爱,呈现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场面。
如《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金三顺就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作为知名酒店社长继承人的振轩最初根本没将三顺放在眼里,但是在与三顺的接触中,三顺坚韧倔强、堂堂正正、勇往直前的性格带给了他不同的人生体验,他的心也最终从前女友转移到了三顺身上。
灰姑娘的故事是一个给人类带来希望的故事。
①任何一个尚未结婚的年轻女性,都会对爱情有着无数美妙的梦想,找一个英俊、富有、能干、钟情的丈夫,是每个女性都会有的理想目标。
即使是已婚女性,也会在内心里隐藏或多或少的灰姑娘情结。
所以,灰姑娘的故事模式恰恰触动了无数女性观众心底的隐秘地带,带领她们在虚拟的超现实剧情设置中进行假定性的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原则,是电视观众的视听心理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法则。
影视制作中的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影视制作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形式,通过影像语言和故事叙事,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同时也塑造和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在影视制作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交织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视制作中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大众文化与影视制作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大众社会中普遍传播和接受的文化形式,它体现了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共同需求和兴趣。
在影视制作中,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制片方通过挖掘和利用大众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例如,改编网络文学、漫画和游戏等热门IP成为了制作影视作品的流行趋势,通过将热门IP 搬上银幕,制片方能够吸引原著粉丝和大众观众的双重关注,从而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票房收入。
同时,大众文化还在影视制作中影响着创作的主题和叙事风格。
观众对于某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或者特定元素的喜好和追求,也成为了创作的参考依据。
例如,当下的青春偶像剧大行其道,这部分是因为观众对于浪漫爱情、青春成长等主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影视制作方在选择题材和风格时会考虑观众对于这些元素的需求,以满足大众对于特定类型作品的喜好。
二、影视制作对审美趣味的引导审美趣味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了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通过影像画面和音乐声效等多种方式,影视制作成功地引导和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首先,影视制作通过创造精美的画面和视听效果来满足观众对于视觉上美的追求。
例如,电影《阿凡达》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创造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异星世界,无数人被其惊人的视觉效果所吸引和沉醉其中。
这种影视制作的引导使观众开始对于高质量的视觉表现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欣赏水平。
其次,影视制作通过音乐配乐和声效设计等方式来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一部影片深情的配乐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增强观影的艺术享受。
同时,精心设计的声效能够增强电影的冲击力和真实感,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简述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电视剧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直观性:电视剧是一种视听艺术,其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在直观性上。
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电视剧中的场景、人物、情感等元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2. 逼真性:电视剧通过真实的场景、服饰、道具等再现生活,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逼真性是电视剧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
3. 情感性:电视剧通过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达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4. 意象性:电视剧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等都具有意象性,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倾向,对电视剧进行解读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象。
5. 多样性:电视剧的题材和风格多样,既有浪漫喜剧、历史剧、战争剧等传统类型,也有科幻、奇幻、悬疑等新颖类型。
不同类型的电视剧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电视剧进行欣赏。
6. 社会性: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社会性。
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和世界。
总之,电视剧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直观性、逼真性等外在特征,也包括情感性、意象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等内在特征。
观众在欣赏电视剧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感受其独特的审美魅力。
▲THE FILM影视106从大众文化视角探析电视剧《小欢喜》的传播价值潘亦然(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摘 要:本文以电视剧《小欢喜》为例,研究当下国产都市类电视剧的传播价值。
本文阐述了在当今社会中,《小欢喜》作为国产都市类电视剧的代表,其传播带来的文化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价值思考。
从《小欢喜》的大众消费叙事特征作为切入点,以受众的价值解读作为重点研究方面,最后宏观地分析《小欢喜》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关键词:《小欢喜》;受众解读;传播价值本文在参考刘静所著的《从〈小欢喜〉看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和陈守湖所著的《互联网语境下社会性文本的镜像呈现——以电视剧〈小欢喜〉为例》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地探讨了当下国产都市类电视剧的传播价值。
本文以大众文化视角,结合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的相关知识,从《小欢喜》的大众消费叙事特征、受众的价值解读、其传播带来的启示与反思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实例、现状,宏观地分析了《小欢喜》在大众传播方面带来的影响,分析乌托邦式的结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能够避免陷入“文化决定论”的误区。
1 《小欢喜》的大众消费叙事特征1.1 故事消费模式电视剧《小欢喜》聚焦“高考”这一具有全民参与度的题材,围绕四个典型的中式家庭展开,讲述了亲情与教育、友情与成长的一系列故事。
从大众传播的视角来看,电视剧的本质就是讲故事和贩卖故事,所以一个电视剧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故事讲得好不好。
而电视剧中的“故事”实际上又是对现实的“表征”。
受众在观看的时候,会因为电视剧的真实感和接近感而身陷情节当中。
“恨铁不成钢”的童文洁似乎就像自己的妈妈,因为抑郁而在深夜默默流泪的英子仿佛就是曾经的自己。
观众从电视剧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以至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和反思。
电视消费者实际上是在为他们喜欢的故事买单,因为人并不是绝对理性的,他们会用听故事的逻辑来做听故事的人。
虽然人们认为电视剧里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他们却会认为故事中社会背景、教训和道德是真的。
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备受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喜爱。
虽然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国家,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是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电视剧可以通过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剧情发展等方面表达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现代社会,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贯穿了人们的工作和娱乐生活。
不同类型的电视剧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其中,悬疑、喜剧、历史、古装、科幻等受到观众喜爱的电视剧更是在各自细节的制作中寻求原创性和创新性,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艺术表现。
其次,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电视剧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反映。
在人物刻画上,电视剧会对人物的性格、习惯和生活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塑造出具有文化性和深度的形象。
例如,电视剧中广受欢迎的古装剧,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婚礼习俗、道德观念等,并往往会对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进行改编,以此来呈现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化底蕴。
最后,在电视剧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关系。
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当制作者想要创造一部有深度和文化性的电视剧时,需要从细节上进行精雕细琢,尽可能地展现出社会文化的现状和历史文化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观众对艺术的欣赏,也可以满足观众对文化的渴求。
综上所述,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种既满足观众需求,又兼具文化内涵的形式。
在今后的电视剧创作和制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关系,提高电视剧的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具有深度和内涵的文化艺术形式。
浅议中国影视艺术的大众化品格摘要: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受众的审美需求,娱乐化、平面化、类型化成为现代影视作品最为集中的特点。
商业利益的驱使也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仅仅只停留在吸引观众消费,获取感官刺激的目的之上,很少追求影视作品深层的内涵以及对作品的理性思考和社会价值的探究,对于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内涵的准确把握,就决定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命运。
关键词: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平面化娱乐化在当代,作为现代社会艺术家族中拥有最大生存空间的影视艺术,它极高的综合性同它的大众传播和消费特性一起,产生出影视艺术特有的大众化品格魅力,影视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与大众密切,影视艺术作品也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的内涵第一,为大众所接受的叙事方式。
影视艺术是一种叙事艺术,是用叙事的方式来建构影视作品的,在故事结构的表象下蕴藏着人性善与美的内涵,在叙事中特别注意大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心理的调动,并且从大众可接受的程度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营造自己的故事氛围。
因此,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应该重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面向大众的叙事精神,并使之应用于一切影视题材,从影视作品表层的故事本身一直到影视作品故事的内涵,用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的、与大众情感同频共振,并且对大众情感世界产生强大召唤力量的深度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
第二,为大众所领悟的影视语言。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影视艺术作为目前最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艺术样式,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应该是大众所能理解的语言。
如前所述,不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影视叙事的重要因素,其它声、光、电等也是影视艺术巨大魅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有机组合直接形成了影视的艺术语言。
当然,对影视语言的创新和开拓方面必须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水平和接受心理,必须在中国大众文化传统和大众文化心理接受能力范围内来进行。
第三,为大众所欣赏的结构模式。
电视文化: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 梁婷婷 欧阳宏生[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它在本质上属于大众文化,但又兼具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属性,同时还与当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随着消费行为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渗透性的增强,电视文化正在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构。
以下,本文将从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电视文化的结构要素、电视文化的生成和传播过程等维度阐述电视文化的消费文化属性。
[关键词]电视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7)03—00100—05 作者简介:梁婷婷,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欧阳宏生,高级记者、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四川成都 610064 电视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它居于时代的前沿,适时反映当代大众文化。
电视在我们当代社会的文化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电视传播所形成的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的重要分支,与当前所盛行的消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心理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的嬗变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强大的渗透性。
消费文化是当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现象,与社会商品经济、以及信息技术、大众传媒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这是因为消费文化是对消费现象在文化向度上的折射,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支撑着人的消费行为的消费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而在这一嬗变过程中电视媒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文化就是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本文就从电视文化的本质属性、电视文化的构成以及电视文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电视文化的消费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
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
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
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
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
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
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
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
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
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
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
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
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
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
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
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
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道”,一部电视剧除了娱乐大众,自然少不了要承担起道德教化的重任。
当然,过犹不及。
“高大全”与常人相去甚远。
所以渐渐在9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纪交替的时候,中国对于英雄的宣传更多地倾向于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环境下的爱国主义。
因此中国电视剧的道德性中还包括了传统道德,大众艺术最普遍的道德追求是对传统道德中勇于承担责任、克己为人的善良道德的保持。
对英雄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表现,往往要建立在传统道德的表现之上。
传统道德是中国电视剧所特有的,传统道德中的“义”,使大众文艺中最常见的价值判断标准。
对于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好汉情结,是贯穿在英雄道德和社会公德里的,这是中华民族本身的民族特性。
但是很明显同西方电视剧比较,中国的传统道德更注重的是英雄的除暴安良,然而对起本身在社会中普通的身份有所忽略。
而西方文化因为注重个人性以及本身的自然属性。
所以同样在《越狱》、《24小时》中也有类似的英雄,然而他们有家庭、有工作、有一切平常人所能干的任何事情以及在偌大的一个社会体系中的弱点和无法撼动庞大的国家机器是所流露出来的无奈,因为他们并不是万能的超人,他们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中国传统道德的英雄更加浪漫、更加的神话化,这是与中国观众所独有的期待完美结局德性上特性所分不开的。
中国经济转轨后,“市场”概念在文化领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平台。
“文化”被赋予了经济学意义,作为特殊的“物质”而非纯粹的“精神”。
换言之,“文化”在工业时代具有了商业价值,它非但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还可以产生商业利润。
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与中国电视史相伴而生,40多年来,电视剧的真正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是契合的,经济的因素似乎天然地与电视剧有不解之缘。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经济腾飞,电视剧又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这有充足的理由吸引人们去探究经济、商业与电视剧的存在关系。
商业因素的介入给电视剧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如电视剧风格、类型、题材、表现方法的多样多元;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作品人文精神的逐渐丧失,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偏离,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滑落。
是继续保持电视剧艺术品格还是沿着世俗审美文化轨道前行?这是关系中国电视剧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论争的双方都将电视剧作为体现中国大众意志的最佳承载,焦点集中在电视剧是否已经是“大众文化”,“大众化”是否是电视剧发展的标尺,以及由此涉及的当下中国电视剧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尹教授认为中国电视剧已经“从教化工具到大众文化的位移”、“从宣传工具到大众文化的转变”、“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结论。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因此,我认为,中国电视剧的确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但是它也应该承载着改变大众道德完善受众的精神品质以及提升国民素质的社会功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