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12月月假八年级语文训练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班级姓名

(一)“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共12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1.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

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海洋垃圾(共14分)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

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

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 ...............

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

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的首选办法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

发电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

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 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

西康之间建造了 1 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 11 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

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

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

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

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接着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 米。最后在上

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 2011

年 4 月 20 日《北京日报》,有删改。作者张田勘)

【相关链接】材料一

目前,我国垃圾堆存量已达 60 亿吨,占用耕地 5 亿平方米。全国 660

个主要城市中,有 200 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 6 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 440 公斤垃

圾,年产生垃圾量为 2.64 亿吨。

材料二

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 90%,意大利为 74%,美国为 67%,法国为 45%,德国为 46%。瑞士的

垃圾焚烧率为 74%,日本为 72%,丹麦为 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 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 25%,玻璃

回收率为 20%。

5.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2 分)

6.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作用。(4 分)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7.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 60 字以内)(4 分)

8.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 分)

(三)感知地球的“千里眼”(12 分)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 余位遥感

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 50 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

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 60 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

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

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今年 4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

挂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

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 4 月 20 日 11 点,距离地震发

生刚刚过去 3 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

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

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

湖等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 总之,利用遥感技

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 1 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

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

陈良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

内在原因外,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 P M2.5 数值。而灰

霾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

至三维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

引起的,在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

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

考古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

公元前 373 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 ”;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

原干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

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

复原。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等方面广泛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13日有删减)

9.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材料: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所说明的事理的探究。

【答题思路】“不假思索”是在第 4 自然段结尾提出,所说明的理由要在后文去找,细读第 6——9 自 然段,可知肌肉记忆“不假思索”之因。

【标准答案】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 1 分)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 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1 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 的指示。(3 分)(意思对即可。共 3 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

【答题思路】本文是篇事理说明文,本文由生活现象引出所要说明的事理,然后重点说明了“不假思 索”的肌肉记忆的原理,最后说明这种记忆的特点。这是逻辑顺序。

【标准答案】逻辑顺序(1 分) 先举例说明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1 分)再说明肌肉已忆“不假 思索”的原理,(1 分)最后说明肌肉记忆“形成后很难遗忘”的特点。 1 分)

(意思对即可) (共 4 分)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联系的理解。

【答题思路】题目所引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相关,若置于原文开头,则能引出说明对象,又由于材 料生动有趣,所以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若置于结尾,会让读者感动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魅力无 穷。

【标准答案】示例一:放在文章开头部分。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出说明对象, 1 分)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1 分)

示例二:放在文章结尾部分。说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会赋予肌肉记忆越来越多的不可 思议的功能,(1 分)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1 分)(共 2 分)

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理解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理。

【答题思路】只要结合选文所说明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原理鼓励小明大胆游泳即可。注意:要

结合文章内容,并用鼓励的语气。

【标准答案】示例:小明,别怕!你学过游泳,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形成以后很难忘记。你下水游

几分钟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快来试试吧。(结合文章内容,2 分;用鼓励的语气,1 分。共 3 分)

(二)

5.引出海洋垃圾的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6.(1)“到目前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 水的现象只是现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

漂浮的垃圾之多,使读者对“太平洋垃圾岛”的印象更直观、更清晰。

7.建长堤,分单元;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倾倒并密封垃圾;(定期检测);反复地铺沙种草掩埋垃圾;栽种植物。

8.参考示例:

(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三)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必须梳理主题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填写。如第③④两个自然段是从“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⑤⑥自然段是从“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⑦自然段是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1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第(1)句中的“千里眼”,其中“千里”指距离很远,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其中的“眼”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意思是像人眼那样能探测和识别目标。第(2)句中的“至关重要的”强调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所起的作用之大,因此不能删除。

【标准答案】(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

和识别目标的特点。(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了利用遥

感技术检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作用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分析第⑦段所举事例与中心句的关系。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句(首句)的。

【标准答案】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用也不容小觑。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运用选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需细读第⑦段“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等内容,然后运用这段话中的相关知识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难题。

【标准答案】.【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必须梳理主题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填写。如第③④两个自然段是从“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⑤⑥自然段是从“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⑦自然段是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初中语文说明文

教学目标:1、掌握说明文有关知识。 2、准确判断说明方法、顺序。 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4、灵活运用复习到的知识阅读说明文。 教学过程: ?叫学生抢答一组表达方式的试题(哪一类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引入说明文的复习 ?出示复习目标 ?复习内容讲授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 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特点: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 2.说明文的分类: (1).按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着重说明事物的本 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提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课文举例:事物:《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事理:《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物入侵者》) (2)按说明方式分(语言方面):平实性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常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地介绍事物和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为知识小品文或科学小品文。(说明性小品文)课文举例:《桥之美》 3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故宫博物院》4-8段)。总分总式《苏州园林》(运用在事物说明文)。递进式(各层意思是逐步深入的,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运用在事理说明文中)如:《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按逻辑顺序说明,7——10段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说明。 4理清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按说明对象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说明。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逻辑顺序:按照说明对象的内部联系来说明。从特点到用途、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因到结果,也可反过来用)。课文举例:时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空间顺序:《故宫博物院》。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做题) 5说明的方法 (1):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说明 (2)辨识说明方法,并说出作用: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打比方)。作用:更生动形象地说明石拱桥桥洞的形状和形式优 美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 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作用:更具体真切地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的特点。 ③、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作用:更具体准 确地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更有说服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试卷 友情提示: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冷静思考 一、积累运用(共40分) (一)积累(共 26 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5 分)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chun )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cuan ju )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lin xun ) 的却又像那样玲珑剔透。 (摘自杨朔《画山绣水》)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3分) ( ) A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 .为防止有毒奶粉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C .元旦期间,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3倍;游人摩肩接踵....,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氛。 D .春节期间,某市大型商场扩大营业面积,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 A .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B .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C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道出了我们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D .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 4、默写。(10分) (1)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水暖鸭先知。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八年级课外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PM2.5,你关注了吗? ①伴随着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大范围的灰霾天气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②PM 是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的英文缩写,又称尘,指大气中的固体或颗粒状物质。据专家解释,颗粒物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来分主要可分成总悬浮颗粒(TSP)、PM10、PM2.5三类。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20。 ③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的组成成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 M2.5),不易被阻挡,当人体吸入之后,PM2.5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至20%。据统计,在欧洲,PM 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④一般而言,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一般排放2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粒,也包括PM2.5。其中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毒性最大。据了解,厦门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和道路扬尘。其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最高,超过40%。而且走走停停,低速行驶的车辆污染更严重。近几年来,厦门的机动车激增,导致城市道路拥堵,车辆走不动,又加剧了尾气排放污染。 ⑤对于室内空气而言,烟草烟雾则是PM2.5最主要来源之一。科学研究证明,使用通风、空气过滤等装置,或在室内设置任何形式的吸烟区,都不能有效防止烟草烟雾的危害。国外研究表明,在有人吸烟的室内,来源于二手烟中的微颗粒物约占2.5微米以下颗粒物室内总量的90%左右。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个15平方米的室内房间,测得PM2.5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而在吸了一支烟后约半小时,检测仪的显示屏示数随着烟雾的增加而越来越高。经过检测,室内PM2.5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题汇集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题汇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 O题。(1 1分) 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l O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O.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 O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l 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典型例题】 例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 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顺序 B. 工艺流程顺序 C. 由主到次的顺序 3.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 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参考答案:1. 制作过程;2. B;3. 分类别、列数据;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 D 例2. 阅读选文,完成1—6题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技巧点拨 一般情况下,试卷中用来做阅读材料的说明文,多为一千余字的单篇文章,或者是长文中千字左右的节选,篇幅较短,阅读量不大;内容浅显,较易把握。但在阅读答题时一定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心中须有文体特点。应该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来筛选信息,解答试题。如注重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的分析和认定,并随手做好记号,以备答题时参考或直接采用。 二是条分缕析思路结构。考试中,我们一定要学会从文章结构特点这个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力求从材料的阅读中,找到文章结构、层次线索等方面的特点,获得某方面的重点突破。如一篇事物说明文,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或者是以逻辑为序,思路顺序理清了,信息的筛选也就容易了。 三是准确理解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语有:这、那、其、此、等代词;略微、大概、大约等副词;以及“只有……才”“只要……就”“而”等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它们。答题时,要认真、仔细地分析上下文的意思,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认真的辨识和推断。对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要理清其结构,剖析其含义,从而准确地筛选出有效信息。 二、考点提炼及答题方法指导 根据对各省市近几年中考说明文考题的提炼,大致有以下考点: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的顺序; 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对语段说明内容的概括; 6、开放性试题。 (一)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我们往往从标题入手寻找说明对象。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说明对象,有的标题隐含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较明显,难点在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_____的____.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两句话,哪个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通过两句话的比较,不难发现——观点不是特点。尽量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诠释具体、通俗、准确、有侧重地说明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几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一、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写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

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 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前途似锦的光纤通信 ①唐代诗人王之涣由长安回并州(今太原)路经蒲州时,曾写了一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这首诗描述了两个光学方面的重要现象:第一,太阳光是白色的;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无法对这两个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这两个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太阳光大约含有300纳米到900纳米的波,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是所能看到的距离。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就越远。 ⑤人们在揭示了白色的奥秘之后又不断地对单色光进行研究,终于在1960年制成激光器而产生了激光。激光是一种频带很窄的单色光,是用特殊物质受激光辐射产生的。激光比白光的能量容易集中,它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进行激光通信。激光通信的优点是用小天线便可产生窄波束,光的方向集中,比探照灯要强许多倍,如同一个神枪手可瞄准5公里之外苍蝇的眼睛,激光通信的另一优点是通信容量大,一个激光通信线路,可同时供一万多对用户打电话。直接利用激光通信的方式称为大气激光通信。大气激光通信也有其缺点,主要是激光传播易受雾、雨、雪等气候影响。近年来又在大气激光通信的基础上发展了光纤通信。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息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原材料比比皆是。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轻便。光纤通信目前正处在大力发展阶段,关键是如何制造出透明纯净、传输损耗小、柔软可曲的光学纤维及其它配套设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将会日益普及。可以说它是一种前程似锦的通信方式。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说明文写作也讲求详略。激光的产生属于___________写,激光的重要用途、激光的优点是属于___________写。详略写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4.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顺序中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 5. 文中第⑥段可分几层?怎么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 光纤通信具有哪些优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第⑥段加点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三)智能材料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语 文 试 题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 A. 绯(fěi)闻殷红(yān)北漂(piāo)爱憎(zènɡ)分明 B. 呜咽(yàn)戏谑(xuè)啫喱(zhě)引颈(jǐnɡ)受戮 C. 干涸(kū)剽(piāo)悍屏蔽(pínɡ)气吞斗(dǒu)牛 D. 勉强(qiǎnɡ)蔚藉(jiè)的士(dī)获益匪(fěi)浅 2. 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怂恿诓骗犀利甘败下风B.俯瞰萧索爆仓舐犊情深 C.娴熟汲取蚁族写作题纲D.赃款取缔私募出类拔粹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马年的第一场降雪,使海上云台山景区披上了银装,雾凇美景令人眼花缭乱。 B.每逢质量大检查,总有一些不法商人随机应变,弄虚作假,妄图躲过应有的惩罚。 C.在这差不多三十年时间里,老人一直是由自己的小兄弟和兄弟媳妇奉养,两人对老人照顾得无所不至,他们的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D.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你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4.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粉丝”、“草根”、“纠结”、“动词”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传递火炬”、“愚公移山”与“唱响中国”的结构相同。 C.“明天建军节、隋唐英雄、爸爸去哪儿、天燃气爆炸”都是主谓短语。 D.“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陈涉世家》节选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B.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墨池记》是我国古典文学“记”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 鲁迅的作品,语言有的凝重,有的泼辣,有的清新;主题通常都是深刻的,如《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将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的苦人儿。 D. 雨果、莫泊桑、茨威格、法布尔都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的《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 6.下面语段中有两句语病,请在答题卡上用修改符号改正。(2分) ①在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问题。 ②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③这一切,皆因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而起。④从年初一到年初八,这档节目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连续播出。⑤节目迅速唤起了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 7.名著阅读(2分) 请写出下列语句描述的人物,并写出与其有关的一个故事情节。 A.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_________,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人物:_________,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主要考点: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的中心或主要内容(问题)。 3.词句和内容理解、要点概括。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或者谈认识感受。 ★技巧链接:说明文阅读高分秘诀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阅读三步曲:①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②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③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 一、寻找并准确表述说明对象 说明文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即说明对象。 相当多的具体事物说明文,以及少部分抽象事理说明文,其名词性标题本身有不少就表示说明对象的,答题时直接指出这一事物或事理即可。但更多的事理说明文不能简单地把标题或标题中的某个成分看作说明对象,否则就会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像那些用动词性(如07沈阳《手机确定你的位置》)的或疑问性(如03徐州《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短语或句子做标题的事理说明文,其说明对象往往是“××事物的发展/演变/操作过程等”,或“××事理的××成因/来源/方法等”,其说明对象就得在文中寻找或概括。文中有首括句、尾结句或中心句中的,直接摘录即可;否则就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并用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中心/内容)来概括,如《食物从何处来》对象是“食物的来源”(而非标题或“食物”)。 一般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尾结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

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测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014-2015学年度山东日照陈抟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测试卷 一、(共12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迸溅(bèng)花穗(sùi)随声附和(hè)骇人听闻(hài) B、玷污(zhān)相称(chèn)锐不可当(dāng)锲而不舍(qì) C、汲取(xī)模样(mú)恪尽职守(kè)引颈受戳(lù) D、纤绳(qiàn)愤懑(mèn)强聒不舍(guō)忍俊不禁(jī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有例可援遍稽群藉鳞次栉比如坐针毡 B、沧海横流周道如底引颈受戳吹毛求疵 C、影影绰绰顶礼模拜星临万户不求甚解 D、睡眼惺松断壁残垣怀古伤今乐此不疲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故宫接待游客超30万,创历史新高,相比之下,北京其它景区则黯然失色。 B、“文脉中国·名家作品展”将于2012年5月18日移师南京,届时将有数十名艺术家逢场作戏,上演同一时空的“对话”。 C、2012年5月5日晚,歌唱家顾新的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来势汹汹,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在中国的国画艺术中,传统的作品往往描绘祖国的沧海桑田,通过巧妙的山水布局,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 习语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常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C、散文在写法上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在细微的描绘中见精彩。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D、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莎翁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二、(共24分)古诗文阅读 【甲】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8.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9、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0、下列对【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B、公孙仪能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说明公孙仪知道自己大权在身,才能有“受。 鱼”的机会。“受鱼”,将使自己能正确执法而不“枉法”。 C、文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表明了公孙仪的观点。 D、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11、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3分)

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编版)-精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因为说明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它主要包含几个要素: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一、抓住事物特征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列出某一事物的全面特征,以便抓住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则主要抓住其手工操作和制作过程中的繁复、精细的特点进行介绍。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使文章详略不当,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 二、选择说明顺序。

要解释说明一种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才会显得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这说明顺序大致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具体讲解如下: 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一件事物。如我要说明电视机的演变过程。先介绍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再到9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再到现在的液晶电视机。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方向位置安排材料,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里,或从局部到整体等来加以介绍。 采用这种顺序一般用在介绍建筑物或者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某一个景点。如,我要介绍一个建筑物,先从整体来介绍它的情况,再进到里面具体来写每一部分。 逻辑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如分析说明一种事物形成的因果关系,或分析一种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等介绍说明。 例如我要分析手机的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种功能?它是遵从什么原理?等等。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完整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 题技巧与练习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第一部分说明文考点分析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段落或文句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0、引用说明:A、引用具体的事例;B、引用具体的数据;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样本

12月月假八年级语文训练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班级姓名 ( 一)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共12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 除了经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 肌肉自身也会自觉 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 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 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 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 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 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 都没 有任何进展。可是, 如果你能从头开始, 再弹一遍曲子, 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 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 所有人都能够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因此成为”超级丹”, 不是因为她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 而是因为她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 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 当外界刺激出现时, 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 需要的时间较长, 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 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 你也千万不要以为她会对你手下留情, 因为身体的 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 当她后悔时, 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 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 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 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 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 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